请问南传佛教禅修的师兄,禅修必须有人指导吗,自己可以进行吗

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和使用知乎。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答:我以前听一个女居士说,她已证得了第四禅那,禅修者自己看书印证就行,还是需要有经验的禅修者印证?另外请玛欣德尊者答缅甸对一些有名的禅修者是如何印证的,有没有其它的程序?比如国家或帕奥禅林是如何认证的呢?请您说说。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人关注&&&&&&
问:我以前听一个女居士说,她已证得了第四禅那,禅修者自己看书印证就行,还是需要有经验的禅修者印证?另外请问缅甸对一些有名的禅修者是如何印证的,有没有其它的程序?比如国家或帕奥禅林是如何认证的呢?请您说说。&
尊者:如果说一个人要修行,他就必须得要依照经典的教法来禅修。至于如何衡量自己的禅修境界呢?我们有一个标准,还是要依照经论,还是要依照经典里的教导,然而如果自己还没有精通三藏,或者对教理还没有很精通的话,那么我们往往不知道。佛陀在世时有一位释迦族的王子,后来他也做了释迦国的国王,叫作玛哈玛那,他自己已经证得了第二果,是一来果,但是他自己不知道。如果一个人只是看书印证,除非他自己很清楚,能透彻地了。如果一个人证得第四禅,他应当要查到两个禅支,这两个禅支不是只是靠感觉揣摩,而是要真正地按照经典里面去查,如果查得到有两个禅支,第四禅有两个禅支。&
继续问:另外请问缅甸对一些有名的禅修者是如何印证的,有没有其它的程序?
继续玛欣德尊者答:在缅甸有一些禅修中心它会印证一些禅修者已经到了什么程度,现在在什么什么阶段,有些禅修道场有一些西亚多会这样做。但是,在帕奥禅林或者全世界所有帕奥禅林这个系统没有&印证&这件事情,有&认证&这件事情,也就是说&认证&你证得了什么、证得了什么。如果你听有一个禅修者说:帕奥禅师认证我是什么什么或者认证我达到了什么什么,那个他自己在说谎,是不可能的。因为禅修证量我们要很谨慎,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检查。在帕奥禅林说自己的禅修体验是给禁止的。因为有些人喜欢吹自己的禅修经验,我已经证得什么,我已经证得什么。但是应该很谨慎。因为有的禅修者的经验可能是真的,但是有些是假的。我记得认识一位禅修者就是,他过不了关,他到处去问人,问人之后再把他的报告给他的禅修导师,禅修导师其实心里有数,但是因为他的报告,他也不好说,他自己心里有数,但是他还是放他过,就有这样的事情。之后呢,他就一直都是有很多问题。所以帕奥禅林里面一般对一个禅修者他是根据他的报告,如果他报告他可以达到什么什么的要求,从帕奥禅林出来的业处导师或者是在帕奥禅林的业处导师,他就会依据经论再去检查他,检查他之后再给他下个指示,或者有时候他并不会说你这个是什么、你这个是什么,而是直接给他下一个指示而已。他并不会说你这个是初禅,然后我现在教你第二禅,不会这么样。他只会说你现在这样,你下一步怎么做,你下一步怎么做。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佛教问答/南传佛教问答
问:为什么有些人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小乘佛教? 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弄清什么叫“小乘”。小乘,梵语为h?nayàna。其中,h?na含有恶劣的、下贱的、卑鄙的、低级的、庸俗的、被唾弃的等意思,通常用来骂人。yàna是指车辆、车乘、交通工具。相对于H?nayàna的是Mahàyàna(大乘)。mahà含有伟大的、高贵的、崇高的等意思,因此将h?nayàna翻译为“小乘”,其原意为卑劣乘、下贱乘。 为什么会有所谓的“大乘”、“小乘”呢?话说在佛灭(佛陀入般涅槃)后五百多年(公元前1世纪),印度本土兴起了一场佛教改革运动,主张修行菩萨道,普度众生,并以成就佛果为最终目标。这些新兴起的佛教自称“大乘”,并把以前的佛教传统和当时与之并行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大众部等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 然而,上座部佛教早在佛灭二百多年的阿首咖王(Asoka,阿育王,公元前3世纪在位)时期,即从印度往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等地,“大乘”“小乘”之分是在其后两百多年才发生于南亚次大陆的事。所以,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整套巴利三藏及其注释中,都找不到“大乘”、“小乘”等北传佛教的专有名词。 就好像中国大陆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经历了 “四清”、“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如果你一定要把“四类分子”等的帽子硬扣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头上,很容易闹出历史笑话! 无论如何,事实胜于雄辩!凡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盛行的国家或地区,几乎都是全民信教的。难道所谓的“小乘”“自了汉”,能够将85%以上的缅甸人、90%以上的泰国人感化成为佛教徒吗? 问:为什么会有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南传和北传跟印度佛教向外传播的时间以及地域有关。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印度恒河流域。佛灭二百多年(公元前3世纪),佛教由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等地,形成了南传佛教。 大约在佛灭500-1500年(公元前1世纪-公元10世纪)期间,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其间佛教陆续由印度往北经中亚细亚,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汉地,称为“汉传佛教”。 佛灭年间,印度本土的佛教发展为“大乘密教”。当时,佛教越过喜马拉雅山传到西藏,故称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因为是由印度往北传播而成,故合称为“北传佛教”。 因此,南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佛教早期形式的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晚期的密乘佛教。 南传佛教的特点是“保守”——保守佛陀教法的纯洁性,以及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性。在对待佛陀的教导方面,南传佛教坚持三个原则:1.非佛所说不添加;2.佛陀所说不删改;3.如佛所教而遵行。南传佛教认为:作为佛陀的弟子,有义务让佛法纯正无杂地传承下去,以令正法久住世间,让未来的有缘众生也能学习和实践纯正的佛法。 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流,强调“圆融”、“慈悲”、“方便”,只要能随顺众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也无妨。北传佛教认为:佛法的目的在于给众生带来利益,所以可因时、因地、因人而调整、改变和发展佛教。正因如此,佛教在中国融合了大量的汉地文化、儒道思想,形成带有浓厚中华特色的汉传佛教。佛教在藏地也一样,吸收了苯教等当地信仰因素,形成现在所看到的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只礼敬、尊奉历史上的苟答马佛陀,并视为导师;不崇拜菩萨、祖师、鬼神等。 北传佛教供奉诸多的佛、菩萨、罗汉、金刚、祖师、诸天鬼神等,例如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等;对于人间的佛陀,有人尊为导师,但许多人也视之为“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南传佛教强调持戒、修行止观、四念处等,修行方式以禅坐、经行为主。多数比库也学习经教、说法利生。大部分人希望能断除烦恼、证悟涅槃。 北传佛教的修行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例如参禅、念佛、诵经、持咒、礼佛、拜忏、放焰口、打水陆、放生等等。对于修行目标也多种多样,有人发愿世世常行菩萨道,有人追求往生净土,有人追求明心见性,有人追求即身成佛,有人追求消除业障等等。 现在,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汉传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汉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藏传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藏蒙地区、尼泊尔、不丹等地。 佛教虽然依印度佛教向外传播的时期以及流传的区域而分为南传和北传两大体系,但它们却是同根同源,皆源自印度佛教,而且在许多基本点上都是一致的,比如皆共尊佛法僧三宝,皆注重戒定慧的修持,皆强调智慧与慈悲等等。 问:如果说佛陀并非神,那佛弟子们为什么还要礼拜菩提树、佛塔、佛像呢?这不是偶像崇拜吗? 答:菩提树、佛塔、佛像皆是佛陀的象征。佛陀在世时,弟子们可以直接礼敬佛陀本人,但佛陀入灭后,只能通过礼敬菩提树、佛塔、佛像等象征物来表达对导师的尊敬及思念。 礼敬佛陀并非出自摄于神威,或者希求满足世俗的欲望。佛弟子用鲜花、香烛等供养佛陀,是为了感激师恩,并借助礼敬、供养等行为,随念佛陀的功德,学习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人们不会谴责学生对老师所表现出的恭敬行为,也不会指摘国民对象征国家的国旗等所表示的尊重行为。同样的,佛弟子们用传统的方式对自己的导师表达恭敬与感恩也不应该受到非议。 问:为什么信佛的国家都那么贫穷落后? 答:没错,现在有些佛教国家的确比较贫穷。不过,假如我们说这些国家因为信仰佛教才变得贫穷,那就有问题。 我想举两个相反的例子:佛教在印度最兴盛的时期是阿首咖王统治的时代,阿首咖王立佛教为国教,发起了第三次圣典结集,并派使团把佛教从中印度传播到全国各地以及国外,南传佛教就是于他在位期间传到斯里兰卡和缅甸的。但那个时代,也是古印度国力最强、版图最大的时代,其版图甚至超过了今天的印度版图。再者,佛教在中国最兴盛的时期是隋唐时期,汉传佛教的十宗几乎都是在那个时期产生的。众所周知,隋唐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国力最强盛、经济最发达的时期。如此,我们是否可以说:因为当时的人民信仰了佛教,所以国家才变得富强呢? 不能!为什么呢?政治治国,佛教治心。强国富民是国家领导人的责任,化世导俗是佛教僧人的义务。被誉为“万塔之国”的缅甸是最具传统色彩的上座部佛教国家,佛教深入民心。笔者在缅甸生活多年,从来未曾听说过诸如凶杀、抢劫、勒索、自杀之类的报道,甚至连打架都不曾见过。缅甸人虽然贫富悬殊,但穿金戴银、将钱包插在后腰(缅甸人多穿筒裙)却能放心地在大街上行走。 所以,有些佛教国家的贫穷落后跟政治、制度有关,不能归罪于佛教。 问:佛教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在现实社会中,违法乱纪、为非作歹的人通常能够飞黄腾达、小人得志,而那些遵纪守法、老实巴交的人却多是清苦贫寒呢? 答: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后面还有一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善恶因果是贯穿三世的。所谓三世,是指在时间上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通常还延伸到过去世和未来世。 根据业果法则,人们造下了业因,必须诸缘和合才能成熟,带来果报。就好像播下了种子,还必须具备季节、气候、土壤、水份、阳光等各种条件,种子才会发芽和生长。 另外,因和果之间往往相隔着一段时间,不可能一种下因立刻获得结果。小孩子发奋读书,还要等长大以后才能学以致用;搞投资也要等待时机才能得到回报,我们怎能要求因果之间必须立竿见影呢? 业因和果报是同类相应的。也就是说,善的行为能带来好的果报,不善的行为能带来不好的果报。有些人现在为非作歹,但正好过去的善业成熟,于是我们看见他作恶却能享福受乐。有些人乐善好施,但正好过去的不善业成熟,于是发现他行善却贫困潦倒。这种表面上的不公平其实是由于果报的成熟存在着时间差。犹如有人现在种苦瓜,但收成的却是去年种下的甜瓜;有些人现在种甜瓜,但收成的却是去年种下的苦瓜。 问:佛教强调“三世因果”,将人们的贫富贵贱解释为前世的结果,但我认为前生来世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事情。如何能够证明人还有前生来世呢? 答:的确有许多人认为生命是从出生(或受精)时开始,到死亡时终结,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一了百了。这种将生命视为线段的观点未免也太狭窄了。 佛教认为:生死轮回是个无限长的过程,人的一生只不过是其中的某个瞬间,而导致生命升沉的定律就是“业果法则”,或称为“因果律”。 有许多方法可以知道确实有三世轮回: 1、古今许多有关过去世的记载或报道,以及天才、神童现象,遗传、家庭等物质条件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却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性格、智力等,都可以从某个方面证明生命并非只有今生那么狭隘。 2、现代心理疗法能通过催眠等方法,激发患者忆起某些前世的生活片段。 3、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濒死经验学”,根据大量的例子证明人死之后还能以某种生命方式继续存在。 4、拥有宿命智的人可以清楚地见到自己过去许多生的情形。 5、在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中,有个必经的阶段叫“度疑清净”。所谓“度疑清净”,就是禅修者必须通过观智辨识造成今生投生为人的过去世之因,以及今生所造之业将如何带来未来世的果报。透过辨识三世的因果关系,证明“业果法则”的真实性,从而超越对三世因果的怀疑。 问:佛教很像是一种心理治疗法。请问佛教与心理疗法有何异同? 答:佛教是注重治心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治疗法吧。 如果一个人身体有病,就应该去医院看医生。如果遇到了生活上、事业上、感情上的重大挫折或解不开烦恼,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通常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双管齐下;有时也会教导使用宣泄、启发、暗示、催眠、转移感情等方法来解决。心理治疗的好处是,通过治疗能较快地解决问题。然而,世俗人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不同的问题,经受不同的压力,一旦又碰到相似的经验,心理出现类似的问题,再去看心理医生,用第一次的方法照本宣科就不管用了。 然而,佛教往往不会管你心理出现什么问题,也不管你现在的情绪如何,只要你来到寺院,比库们会叫你先放下世俗的杂务,放下一切外缘,给你受三皈依和五戒,让你在道德上先做个有品行的人。然后教你放松身心,让你的心平静下来,再教导你一个特定的禅修业处,例如专注呼吸,让你只是单纯地觉知呼吸,什么东西都不要想。当心达到某种程度的平静时,再教你如何清醒、理智地观照身心,如实地了知当下的身体状态,清楚地觉知心理的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心灵训练之后,当他再度回到凡尘俗世时,由于学会了解自己当下的身心状况,他的心将会超越很多,待人处世也会洒脱很多,不会再因为外在的因素而给自己制造太多的痛苦。 所以,虽然佛教和心理治疗的共通点都是治心、去除心理的问题,但彼此在方法上和功效上还是有区别的。心理治疗有点类似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佛教类似中医,注重治本。 问:由于工作关系,我信佛之后不能坚持吃素该怎么办? 答:佛陀并没有要求其弟子必须吃素。佛陀允许我们吃三种净肉,即没看见杀、没听见杀和不怀疑为自己而杀的肉食。佛陀和上座部比库们都是靠托钵乞食为生的,施主供养什么就吃什么,要求吃这吃那属于犯戒的行为。同时,佛陀在《中部·大狮子吼经》中还说:外道们执着“依食物得清净”而吃素并无助于证得导向灭苦的圣慧。   不过,在北传《梵网经》、《入楞伽经》等大乘经典中,皆有禁肉食之说。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在公元511年发表《断酒肉文》,将吃肉说成十恶不赦,下令凡僧尼食肉者将依王法治问,并勒令舍戒还俗。从此以后,素食逐渐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导致许多人误认为信佛必须吃素,吃素等于信佛。   当然,基于慈悲、卫生、健康等原因,素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饮食习惯。然而,选择素食还是杂食属于个人问题,与信仰或戒律无关。 问:做人只要心地善良、品行端正就好了,为什么还要信佛、皈依呢? 答:现在有许多人抱怨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这跟时下宗教衰微、信仰淡薄不无关系。   可以说,信仰既是人生的航标,也是人生的避风港。有信仰的人通常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更清楚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有信仰的人对生活更容易感觉满足、快乐,更懂得慈悲、感恩、关爱、包容和宽恕。人生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人生的浮沉起落时,宗教能带给人希望,使人不容易被一时的逆境所打败;在遇到挫折、苦难、恶疾或生离死别时,宗教能带给人安慰,帮助人们尽快超越伤痛。   有些人认为佛教只是为了劝人行善。其实,一切正统的宗教都有这样的社会功能。佛教除了能提升人的道德和修养之外,更强调的是内心的净化和智慧的培育。致力于断除烦恼是佛教的目标,这也是与其他宗教所不共的。 因此,如果您想透彻地了解身心,想要培育心智,想要去除烦恼,佛教能为您提供一条次第分明且行之有效的道路。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12:54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上座部佛教有必要这么保守吗?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29条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禅修直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