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政府应该尊重道教信仰 尊重三清山道教文化化 发扬并传承中国道教的传统

道教不是封建迷信,信仰道教是传承中华最优秀的文化-玄门道学-微转化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1110850',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道教文化.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苍天有眼,毛 主席流落人间的两个女儿终于找到
[广告]●●●●●●●●●●●
热门公众号Accounts
精彩内容热门推荐
新观点、新视角、新资讯.
深港两地精品生活及新闻门户,本网立足深港,辐射全国,内容包括新闻、民生、美食、购物、旅游、娱乐、时尚、房产、汽车、健康等,日均访问量超百万.欢迎联系合作:9,微信号...
lishi12365
看不见的?历史?密码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
cctvcomweixin
央视网由中央电视台主办;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是集新闻、信息、娱乐、服务为一体的具有视听互动特色的综合性门户网站.
winlandlaw
江苏蔚蓝律师事务所.您身边的法律顾问,回复1~20您将获得对应的律师免费咨询一小时.感谢您的关注,联系方式:025-.QQ群: .
wuyefuqiduihua
每天为战友们推送最经典的军歌.最精彩的军旅视频.
致力于打造?宁乡?本土方言娱乐节目
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gh_a93bd5c0007e
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软件开发、销售;数据处理与存储服务;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及咨询;投资咨询;建材、家居、家居用品销售及信息咨询服务.
wei-rongxian
微容县时代,为容县商家提供微平台服务~
dianbing81
细说天下军情,你不知道的,我告诉你.
道教不是封建迷信,信仰道教是传承中华最优秀的文化
阅读&105321&发表& 09:17:32
点击这里随手订阅...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玄门道学,弘扬道教文化!传播正能量! 一说起唯一在中华大地汉民族文化土壤中形成的本土宗教道教,上至所谓的各界砖家学者下到普通的人民群众,首先想到的形容词就是封建迷信。殊不知不去了解事实就往下结论才是最大的迷信。不了解不求知盲目随从是没有发言权的,要以事实为准绳,以探求为依据进行评判,这样才不至于把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别人身上。李约瑟先生说:东亚地区的传统哲学、化学、植物学、药物学、矿物学等等诸多学科都源于道教。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义理深邃,博大精深,文采哲理无不达到上乘境界,现在全世界的名人都在研究《易经》,更有无数学者凭借《道德经》而成名,到你这就变成迷信了?有比人类级别低的生命,就一定有比人类级别高的生命,有我们看得见的,就一定有我们看不见的,比如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原子核,你就不能说他不存在;用肉眼看不到海王星,你就不能说海王星不存在。人与宇宙相比就是沧海一粟,而道教只是成仙了道,追求更高的生命体神、仙,怎么迷信了?我看是自身无缘于仙道的嫉妒吧!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道教思想乃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这一点,只是你介于对道教的成见,不愿意接受罢了。一、养生即为养道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道教名人庄子的著作中,道人们以健康长寿为基础,以长生久视为目标开展了不懈的探索,建立在道教宇宙观、人天观、身心观之上,发展出一系列的养生方法,其中有动功也有静功,有外养也有内练,有呼吸吐纳也有辟谷服食,道人主张形神俱秒、乐生贵生,而道教养生恰恰是科技高速发展物质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所需要的!仅以辟谷、静坐为例。辟谷:人吃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结成粪便,若在肠腔中停留时间过长,腐败物质增加,以至于毒素被肠道吸收,这种情况叫做“食物自身慢性中毒”。辟谷可以拍宿便、清肠毒、清洁消化道、净化人体内环境,提高脏腑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分解消除多余脂肪,起到减肥美体之功效,疏通和软化血管,避免栓塞硬化,增强机体自身调节机能,使器官系统的功能协调一致,从而激活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静坐:静坐能给予身体一个全面的休息,可以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减少有序改进睡眠,对面型呼吸疾病也有明显效果,还能调节情绪,重塑自我形象。这样惠及众生的法门怎么会是迷信呢?二 斋蘸是独居特色的道教仪式,有清蘸和幽蘸之分。清蘸:祈福迎祥、祛病延年、求财求学、解厄禳灾,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幽蘸:超度祖先、摄招亡魂、沐浴渡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项目。如果说您认为迷信,那您祭祀祖先?盼望好运吉祥吧?您遇到不如意的求神拜仙吧?您求的神仙不正是道人们的追求么?人家的做法和你没有什么不同,有何不可?道教真是迷信的话,又岂能存在于今。三、道尊德贵当今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六亲不合,兄弟反目,一切唯利至上。相识的交往就带有欺骗性,何来相知,更别说知心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道德崩溃,似乎不需要道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的精神支柱,国家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道教子成立之初,就主张惩恶扬善、天道无亲常与人善、齐同存爱异骨成亲、虚怀若谷、先人后己的思想,把慈俭让作为修行三宝,如果是人都能按照道教思想,都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一身正气处世, 两袖清风为人。还用的上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么?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之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灭,心灭罪灭两俱空,一切我今皆忏悔。有过错一定要及时改正。愿天地常生善人,愿善人常存善心,愿善人常行善事,愿善人广布善法。道教思想劝人向善,又怎会迷信世人呢?四、道法自然 自从“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以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掠夺性利用愈演愈烈,严峻的生态危机已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及污染、乱砍乱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这就是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结果,与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有直接关系。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恶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为了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走绿色GDP路线,学术界正在重新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具有特殊现实意义的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奉行“天人合一”观念的道教文化,正日益引起海内外学者的重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深邃的生态智能,尤为引人注目。可以说,道教的生态智能乃是中国文化中的环境意识的最集中表现。道教认为,人与天地不仅同源同禀,而且同构同律,因而有“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的说法。宋著名道士白玉蟾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人的精气神无不与天地相通相感。这就是道教的天人感应说。其要点是说明人的行为能够给环境产生影响,然后环境又反过来影响人类。因此,人类在从事各种活动的时候,必须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忘记或忽视这一点,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道教认为,道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最终根源,天地万物莫不尊道而生,贵德而成。道具有创造、促进、养育、保护万物的崇高德性。人应该效法天地之道,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成长,增进和维护自然的价值,而不应该违反道的本性,破坏和毁灭自然的价值。 一切有形,皆有道性,这正是众生平等的思想。我们也要常行慈心,愍济一切,放生度厄。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向大自然过分的索取,只有人与天地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教的承负思想也警示世人,不要为后人留下债务,否则子孙后代必有余殃。道教几千年前就能提出适用古今的思想,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你还会认为道教在骗你么?五、道迹仙踪 华夏祖先伏羲演先天八卦;黄帝祭天地,制甲子,定历算,在与蚩疣一战时,问道于广成子,且战且修仙,最终乘龙飞升;陶渊明的作品及其行为方式处处体现着道教洒脱、自由、淡泊名利的思想;王羲之及祖上,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王羲之归真自然,养鹅炼性,达到了道教涤除心胸、忘怀尘世、虚极静笃的境界,通过对道教文化的体悟,在精神上取得了自由,并运用到书法艺术的创作中,使道教文化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几乎达到了至臻至美的境界;淮南王刘安,信道术神丹,追求升天成仙,他召集了许多道术专业人士,制造了升天之药,不但自己吃,还给全家老小都吃,吃剩下的喂给庭院里的鸡狗畜生吃,吃了以后他和所有的人和畜生都跟着一起升了天,成了仙,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同时豆腐也是刘安发明的;徐福为始皇寻仙问药的日本祖先,他在日本创建的神道教就源于中国道教,其本人也是道门中人;李白一生崇尚道教,少年时寻仙问道,作诗“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25岁早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夸诗仙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极之表,30岁寓居终南山,与唐玄宗之妹有恋却不如愿,而与道士吴均一起隐居,44岁在山东受戒道篆,正式成为一名道士,李白一生写下大量的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等等;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为唐代著名道士,被人称为“药王”; 陆游除在其早年写有《钟离真人赞》、《幽居》、《步虚》等诗外,还在中年以后追随道教之踪,寄情山水、修道炼丹;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是一位对道教颇为熟悉的人物,他曾在《武夷七咏·丹炉》中记载了道教的炼丹活动及相关的遗迹;苏东坡也是学道炼丹的大文豪,他曾在道观中闭关七七十九天;张三丰元﹑明著名道士,创立武当派内家拳;鲁迅说过懂得了道教就懂得了中华文化的一半。道教影响深远,古今多少名人皆皈依道教,岂容尔等谬论迷信。六、道教医学 道教医药源远流长,古之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世间很早就流传着十道九医、医道通仙道、医乃道之绪余的说法,自医又复医人,医医不已,达道堪传妙道,道道相通,他形象的浓缩了道教医学的博大深远。纵观历史道教名医层出不穷,享有盛誉,其医学模式熔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于一炉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医学模式,道教珍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张乐生贵生,以生道合一为基本教义,追求长生久视之道,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道教医家经过长期的济世行医医疗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并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历史上有不少医学名家皆出自道教,例如:华佗、葛洪、陶弘景、杨上善、王冰、孙思邈等人。华佗是在传统医学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素养的名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他的“五禽戏”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健身体操;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伤寒、温病、狂犬病、结核病、天花等的发生和对其病因的认识的深刻,体现了当时一流的医学水平,他的《抱朴子.内篇》中记载了许多丹药治病偏方,他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天花和肺结核的记录;鲍姑,是葛洪的发妻,在临床灸治方面有突出成就。夫妻二人,同操医术,救死扶伤,是历史上著名的志同道合的伴侣。鲍姑传授过几名徒弟,在针灸法疗顽症方面有独到之处,是有史以来第一名载于史书的女针灸医生。后世为颂扬鲍姑,在广州越秀山麓的三元宫里,设鲍姑殿,塑其金身,用以纪念这位女医生。陶弘景的《肘后一百方》也同样丰富了丹药疗方。外丹烧炼,客观上推动了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而丹药的制作,无疑是开了化学药物治病的先河;隋朝的太医伺御杨上善是笃志于道的人,他所作的《黄帝内经太素》至尽被中国医学解列为十大经典名著之一;王冰所作的《注黄帝内经素问》被中医界列为医学古籍整理的典范而享有盛誉;至于隋唐名医孙思邈,更被人们称为“药王”。七、以武入道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道教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武术的进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代道士张三丰创立的武当内家拳,将道教内丹功法和武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与少林别具一格的武术流派,其特点是以气发力,以柔可刚,刚柔并济,以静治动,避实击虚。易筋经是大家熟悉的武林绝学,是道教天台宗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而作。太极拳更是从道门走向世界各地,有资料显示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约6亿人练习,有人预言太极拳将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趋势”,是不可多得的修身养性的武术,太极拳还被视为“未来体育的一术星光”。太极拳虽然从武林竞技场走向了民间的广播体操,这也是我道教武学的发扬,更是道教对世界的突出贡献,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无尚的技击性是世人难以想像的。以武入道,内外双修,慧剑斩魔,以证仙道。八、有道之士 道是天上神仙本,德是人间富贵根,道在五德之上,成仙得道,须先修德,德从心修,无为而求,内修清静,寡欲无争,外修天道,真气除煞。坐立不忘我道,出入皆抱善心。忠孝济世首身,节俭利人清修。古今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士在生活上经济上都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视抛家弃子而出家为罪过,是逃避责任。以慈、俭、让三字为指导,品行端正,致虚守静,不易被物欲所迷惑,修心养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人谦虚温和但不软弱,抱元守一头脑灵活,大多道士学习武术兼修医术,度己度人,每天研习《玄门早晚课》、《道德经》、《庄经》等道教典籍,文学素养及个人涵养都是相当出色。我承认道门中人确实有些心术不正、拜金之徒,但世间此类鼠辈亦不在少数,指责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不要抬起手抽自己嘴巴。道心可御人心,人心可化道心,道心至虚,人心至实,道心至公,人心至似,人心有假而多变,道心至真而唯一。欢迎关注玄门道学微信公众平台,学习道教知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是中国人文之根,道教的弘扬离不开您的鼓励与支持,随手分享、功德无量!微信账号:xmdx27(微信中文名:玄门道学)玄门道学QQ群:个人微信号:zixu88 扫下方二维码关注
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玄门道学》,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且版权归属微信公众号《玄门道学》。
微信公众号您所在位置: >
> 最新文章
中国道教的教派传承
作者:樊光春 文章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 03:38
浏览次数:
中国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对象,其具体修炼特点则是“重生贵生’’四个字。重生,是珍惜一切生命,包括人与自然界的所有生命;贵生,是特指爱护人的生命,用特定的方法去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存,以此追求长生成仙的目标。因此可以说,成仙证真是道教区别于其他所有宗教的最显著特点。道教教派的传承,始终贯穿着这个特点。
一、公元3世纪(东汉)以前的道派:方仙道和黄老道
中国神仙体系分为天神和人仙两大类别。天神属于自然神灵,人仙是经过长期修炼或者为社会立功德而成为具有某些神通的人。中国最早的天神是上帝,最早的人仙是民族祖先黄帝。而介乎天神和人仙之间的半人半神的代表,是住在昆仑山上的西王母。西王母的形象最初是豹头人身,可能象征处于蛮荒时代的部族首领。后来道教把她描绘成一个慈祥美丽的女神,让她统管所有女仙。在中国人的逻辑思维里,对称是表现事物的基本方法。因此又出现了一个东王公。同西王母相比,这个形象似乎有点虚拟的味道,他不同于西王母有具体的居住地,人们想象他可能住在东方某处神秘的地方,于是中国大陆东边的海洋和岛屿也成为人们寻找仙人的目标地。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沿海的燕齐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山东等地,就出现了一批追慕神仙、寻找不死之药和修习长生之术的方士,后代的学者将他们称做“方仙道”。仙,当然是指神仙;方,是指方术,主要是吐纳、调息、房中、炼丹等人体修炼技术。由于掌握这些技术需要文化知识,所以,从事这项活动的人大部分是知识分子,所以叫方士。士就是古代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应当是那个时代的高级学者,士又是中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一个社会阶层,属于贵族,但是他们没有资产,需要依靠自己的专业技术为权贵服务,以换取社会地位。方士就是掌握了方术的“土”。他们不仅寻找长生不老的技术,还深入研究阴阳五行,提出了一套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体自身运动规律的理论,用它来指导修炼实践。
方仙道在公元1世纪以前,也就是中国的战国、秦朝和汉朝前期比较活跃,甚至影响到国家政治。最著名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求仙活动,直接受到方士的鼓动。秦始皇先后派出大批人员到中国东海寻找蓬莱仙山,汉武帝不仅派人到海上寻找神仙,还在首都长安附近修建许多等候神仙降临的宫殿楼阁。汉武帝时期形成的神仙祭祀制度,成为中国道教组织制度的源头。
方仙道出现之时,老庄道家也十分活跃,道家人物除研究自然哲学以外,也从事自身的修炼。庄子在《逍遥游》中最早描写神仙的形象。他说,神仙住在藐姑射山上,身体肌肉和皮肤像冰雪一样,神态像少年,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能腾云驾雾,骑龙飞行,周游世界。他又在《大宗师》中描写仙人,睡觉不做梦,?醒来无忧无虑,饮食不追求美味,呼吸能直达脚跟。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描写了长期修炼产生的神奇功能。他说,善摄生者在山林中行走不怕猛兽,当兵打仗不会受伤。因为他们“善摄生”,所以猛兽的犀角和利爪无法伤害他们,兵器也不能使他们受伤。老子和庄子的这些思想,为方仙道的神仙信仰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老道出现于公元2世纪以后,是道教的正宗源头。黄是指中国人的共同祖先黄帝,老是指中国第一个哲学家老子。黄帝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并且制订了一整套管理国家、社会的组织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黄帝还在人民的日常生活方面创造了许多技术,例如房屋、车船、服饰、医疗、养生等。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劳,把他当作神仙,流传下来他骑龙升天的神话。方仙道把他作为信仰崇拜的主要对象。到公元2世纪前后,从河上丈人开始,一些学者把黄帝的治国思想、神仙思想同老子道家的哲学和养生思想结合起来,宣传黄老学术,很快使国家领导人接受,黄老学术成为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由于汉武帝执行独尊儒术的国策,黄老学术便流传于民间,同方仙道相融合,成为黄老道教。至于黄老道的产生,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所以没有一个明确的创始人。公元前30年左右,方仙道的甘忠可撰写了一部《太平经》,宣传黄j蒂、老子的政治思想和养生方术,成为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典。从此以后,这部经典长期在民间和上流社会秘密流传,并且不断得到修订。但由于《太平经》中有汉朝即将灭亡的预言,这部书受到朝廷禁止,作者甘忠可被捕并死于监狱中。他的弟子分布在民间和地方政府机构中,继续传播《太平经》,并且向朝廷渗透。公元前5年,皇帝接受了《太平经》,起用甘忠可的弟子夏贺良。但夏贺良进一步提出改革政治的要求,被朝廷认为谋反,将他处死。黄老道的领袖人物虽然相继死于传播《太平经》,民间的黄老道却一直坚持活动。人们成群结队,手持禾秆,名叫“行西王母筹”,并且由函谷关以东地区汇聚到长安城,这实际上是黄老道的一次有组织的传教活动。此后的200多年时间,黄老道一直在民间秘密传播。直到公元2世纪中期,东汉皇帝在皇宫里祭祀老子,并且信仰黄老道,黄老道得到朝廷的认可。从现有史料分析,早期黄老道似乎没有形成组织系统,但是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小团体或者修道世家。例如汉朝开国丞相张良以黄石公为老师,学习道教方术,甚至辞官隐居修行。他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整个家族,培养了修道的传统,以至延续到他的后代张道陵创立天师道。这些信奉黄老道的团体,都以老子为教祖,以修习黄老学说为职业。道教后来的各种教派,都是从黄老道派生出来的。在黄老道诞生之前,修炼道法的人被称做方士,黄老道诞生之后才叫道士。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道士,是公元前40年左右的汉中道士王仲都,他曾经应诏到长安为皇帝表演耐寒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二个道士是公元10年左右的长安道士西门君惠,他曾经预言东汉皇朝将出现。
二、公元3―10世纪的道派:天师道
公元2世纪中后期,黄老道分成3个大教派:一个叫太平道,是巨鹿(今属河北省)人张角创立的,这个教派追求《太平经》的政治理想,发动农民起义,被国家军队镇压下去,教团被解散。第二个教派是长安人骆曜组织的缅匿道e,传授隐身术,由于有扰乱社会治安的嫌疑,也被地方政府取缔了。第三个教派就是张道陵在蜀郡创立的天师道,因为要求每个人道者必须缴纳5斗*大米用于公益事业,所以又叫五斗米道。这3个教派都信奉黄帝和老子,都用符水治病作为弘教手段,所以史书把它们都归人黄老道e。太平道和缅匿道解散以后,天师道成为道教的主流和正宗,一直向下延续,原来太平道和缅匿道的成员也加入到天师道中。
近代研究道教历史的学者,按照修炼特征,把道教分为服食、炼养、符篆、清静4派,实际上是学术派别,并不反映其组织体系。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在《道教概说》中描述说,服食为金丹之服药,炼气为元气之修炼,& “然以服食而达长生不死之目的,事实上不可能,至寇谦之遂起符篆及科教(讽诵经文)之道。惟炼养之方面,易与《易》理附会,且多少合于卫生之原理,而有实效,故修道隐逸之土多好之,所以服食未全然失势力。然社会一般人以其不容易实行,故道教之得势力,不在此点,宁在符篆、科教之二法。其后全真教起,更以道教为本位,取儒佛二教之实践的道德,其优者以之整饬社会之风教,其劣者利用迷信,而为禁咒,诱惑愚民。”*这段话,大致划分了道教修炼力‘法的几个阶段:在寇谦之建立北天师道之前,基本上是采用服食和炼气两种方法;寇谦之之后则以符篆科教为主,辅之以服食和炼气;全真道出现以后,则4种方法并用,突出强调清静(即道德教化)之法。
在公元10世纪以前,全国道教组织基本上都属于天师道的系统,大体经过了早期天师道和南、北天师道两个发展阶段:
公元2世纪后期至3世纪初为早期天"髓即五斗米道,其领导人为张道陵祖孙及张修。牦叔是:尊老子为教祖,奉腿德经》& 《太平经》为经典,并撰写了《老子想尔注》作为教材阐发教旨,教人诚信之道,用祈祷忏悔方法自我治疗疾病,用“三官手书”*替他人祈祷治病。并且在张鲁时期实行了一整套政教合―的制度,在汉中地区实施无为而治。公元215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汉中,张鲁实行不抵抗政策,率领部众投降,五斗米道的组织体系受到破坏,信道民众分散到全国各地,从而结束了早期天师道的历史。
公元3世纪以后,天师道在南方和北方用新的形式发展。
在南方,相继出现丹鼎派、灵宝派和上清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极为活跃&&& 的时期。这个时候,佛教已经在中国普遍传播,道教也形成了自己的神仙理论。但是对于世上究竟有没有神仙,人能不能长生不死,知识阶层有不同的看法,关于神仙有无的争论十分流行。当时,住在茅山(在今江苏省境)和罗浮山(在今广东省境)修行的葛洪创立了道教丹鼎派。他著有《抱朴子》一书,分内篇和外篇两部。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养生延年,外篇论述社会政治;他还著有《神仙传》和《隐逸传》,记录神仙故事和修道人的事迹。葛洪认为神仙实际存在,人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仙,具体方法就是服食金丹和法术,所以这一道派就称做丹鼎派。丹鼎派研制了许多炼丹方剂,进行烧炼金丹实践。但他们采用神秘化的传授方式,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真正掌握了炼丹方法的道士很少。公元5世纪初,葛洪的族孙葛巢甫传播上个世纪即已在南方流行的《灵宝经》,并对它进行发挥,创立了灵宝派,其活动中心在江西阁皂山。5世纪中叶,陆修静再次整理灵宝经,使之进一步完善,灵宝派因此得到更大发展。灵宝派在早期天师道崇拜太上老君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灵的神团系统,宣传“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教义。公元5世纪末,陶弘景在继承葛洪神仙思想的基础上,在江南创立上清派,因陶弘景长期隐居在茅山,所以又叫茅山派。上清派的得名是由于这个道派尊奉《上清真经》。上清经包括了葛洪以后各种修炼方法,其中特别重视存思守一、诵经念咒。存思守一的基本出发点是天地和人身中到处都有神灵居住,学道者如果能了解这些神灵的名号、形象等,坚持在心中思神念真,配合诵经、念咒、服气、叩齿等方术,便能使外神降临,治病长生。陶弘景写作了《养性延命录》,专门论述道教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强调养生的要点是“食元气”和“虚静”。唐代上清派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撰写了《坐忘论》论述养生方法。他把养生修炼分为7个阶段:敬信(信道敬德)、断缘(断除俗事)、收心(敛心守神)、简事(不为物累)、真观(超常观察*)、泰定(无感无求)、得道(神与道合),他认为只要遵循老庄的清静自然的思想,按照这7个步骤去修炼,就能长生久视,形神俱妙,与道同体。上清派同灵宝派一样,也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在元始天尊之下有36天界,每一天界都有天真帝君居住,其中32天以上为三清天境。从最高神元始天尊到地上的所有神仙共& 排列为7个阶层,同人间现实社会一样,有着明确的等级秩序。
在北方出现的是北天师道和楼观道。
早期天师道即五斗米道解散后,分布在北方的道教组织呈现混乱状况,有的教徒还聚集起来进行反对政府的军事行动。这种状况不仅引起北方统治者的不满,道教内的有识之士也希望进行改革。公兀415年,出身于天师道世家的寇谦之在嵩山宣称得到太上老君亲自传授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要他对五斗米道的旧教法进行全面改革。8年以后,他又宣称,牧土上师李谱文传授给他《图录真经》60卷,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寇谦之对五斗米道的改革主要在3个方面:一是按照儒家的“礼制”,坚决反对利用道教组织进行犯上作乱的造反行动;二是废除原有的道官世袭制;三是废除缴纳“五斗米”的租米制,只要求每个信徒每年交纳用以书写表章的纸张30张和一支笔、一碇墨即可。寇谦之还同南方上清派相呼应,建立起36天宫和以最高神“无极至尊”统辖的诸神系列,明确了诸神之间的等级关系,并且将修道成仙者也列入神仙谱系。寇谦之对道教的改革得到了北方统治者的支持,使北天师道在北方地区兴盛了130年。但是寇谦之死后,北天师道没有出现能够统领全局的高道,在南北方统一之前便衰落了。
楼观道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长安一终南山一华山一带。最早于公元264年由郑法师和梁谌创立于道教发源地终南山古楼观。这个道派活跃于中国南北方分治时期的北朝和隋唐两代,唐末以后逐渐衰落,直到元代与全真道合流,流传时间大约900年。在隋朝灭亡前夕,楼观的道士作出了隋亡唐兴的预言,并且资助活动在楼观附近的起义军队。后来唐朝统治者追认老子为自己的祖先,大力提高道教的地位,把道士当作皇族的宗亲。由于楼观是尹喜修建草楼观察天象和老子讲授《道德经》的地方,所以楼观道以老子为最高崇拜对象,并尊尹喜为祖师。这个道派还积极宣传“老子化胡说”⑦,用以同佛教抗衡。楼观道来源于早期天师道,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北天师道和南方上清派的修持方法,坚持内炼同符法相结合,综合运用服气、炼丹、符篆等多种方术。
三、公元11世纪以后的道派:全真道和正一道
全真道是一个以内丹修炼为主要特征的新兴道派,它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公元9世纪(即中国唐朝后期)左右。从9世纪末叶到11世纪初,以三教(儒释道)合一和性命双修为特征的内丹术兴起,为全真道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先是钟离权和吕洞宾等在总结炼丹术失败教训的前提下,大力传播内丹术。新罗人唐求学的金可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向钟离权学习内丹术并把它传人新罗的。接着有隐居武当和华山的陈抟以老子清静无为为基础而创立静功炼养法,吕洞宾的弟子刘海蟾传内丹术于张伯端,自张伯端以后形成金丹派。由于金丹派的修持方法和传承体系源于钟离权一吕洞宾,所以后来与全真道合流,被称做全真道南宗。公元12世纪中叶,陕西咸阳人王重阳在接受钟离权一吕洞宾一刘海蟾的内丹术后,创立全真道。这个时期,中国再度处于南北分裂局面。王重阳和他的7个大弟子即全真七子先后在陕西和山东等省发展教团,最终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道教团体。而张伯端一系金丹派继续在南方传播,直到13世纪元朝统一全国后与全真道合流,全真道也传播到南方的广大地域。全真道主张以道教本位为中心,儒释道三教平等,并且仿效佛教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注重宗教炼养实践。在神仙信仰方面,全真道不再简单地宣扬肉体长生、飞升成仙,而是把内丹修炼作为成仙的唯一手段。其最高境界是使精气神在丹田中凝结成不坏的阳神,可从顶门自由出入,飞升天界,从而自主生死,超出生死。全真道十分重视宗教传承和个人修炼,要求人道者必须有师承关系,持守全真戒律;道士必须出家修道,不得成家。
全真道创立和发展的前期,没有出现宗派。到14世纪明朝建立后,逐渐出现尊全真七子为宗祖的宗派,有尊丘处机的龙门派,有尊马丹阳的遇山派,有尊刘处玄的随山派,有尊谭处端的南无派,有尊郝大通的华山派,有尊王处一的嵛山派,有尊孙不二的清静派,也还有直接尊东华帝君的少阳派,尊钟离权的正阳派,尊吕洞宾的纯阳派,尊刘海蟾的海蟾派和尊王重阳的重阳派。这些宗派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各个宗派的传承体系如何,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教界和学界都在继续探讨。但是有一点是比较清楚的,那就是全真道的所有宗派中,惟有龙门派传承体系最庞大,它几乎代表着整个全真道,在全国和世界上传播。
正一道是直接从天师道的基础上传承下来的。公元3世纪初,五斗米道从汉中迁往全国,张道陵之第四代孙张盛带领一批教徒回到祖籍江西龙虎山,开正一宗坛,其子孙世居I山中,传衍道教。7世纪以后,龙虎山成为正一道的活动中心。1239年,南宋的理宗皇帝命令龙虎山天师统领南方龙虎山、茅山和阁皂山“三山符篆”,把活动于南方的上清派和灵宝派按照正一道来对待。1304年,元朝成宗皇帝授三十八代天师为正一教主,从此南方上清、灵宝等教派统称正一道,与北方的全真道形成两大教派,延续至今。正一道同全真道一样,坚持以老子《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在修持方式上略有区别,重视符篆斋醮,结合内丹修炼。个人修持以人圜静坐为主,道士可以居家修道,也可出家修道。
由于宗教传承的多元性,正一道也有许多宗派,除茅山派以外,还有以江西南昌西山万寿宫为本山的净明派,吸收全真道炼养思想的清微派和神霄派等,大多数活动于长江以南,也有一些正一道士活动在北方但大部分没有宫观,散居在民间从事符篆斋醮活动。
①缅的意思是沉思,匿的意思是隐藏。
②斗是中国古代的容器,各个时代容积有较大差异,东汉时期每斗容积换算为公制约为2000毫升。按:东汉时的量制比近代小得多,仅及近代的五分之一。近代中国民间用升、斗等量具计量粮食,其重量约为每斗15―25公斤;按此标准推算,则东汉5斗米不超过25公斤。
③参见《三国志》张鲁传注。
④转引自傅勤家:& 《中国道教史》第二十章。见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一编。
⑤“三官手书”,五斗米道士为病人向天神祈祷的一‘种方法。将病人姓名和悔罪的意思书写三份在纸上,一份向天焚烧,一份埋在地下,一份沉入水中,象征着向天、地、水三官祈祷。
⑥司马承祯《坐;忘论》第五真观:& “真观者,智土之先鉴,能人之善察,究傥来之祸福,详动静之吉凶,得见机前,因之造适,深祈卫足,窃务全生,自始至末,无遗累理,不违此者,谓之真观。”
⑦老子化胡说的大意是:老子在楼观讲授腿德经》后,率领弟子尹喜,前往西域各国,先后降伏96种外道,使之信奉道教;又使尹喜化为佛陀,教化胡人。关于这一说法的来源有两种:一说为佛教传人中国之初,为便于中国人信奉,借助老子和道教;另一说为道教为?了贬低佛教而编造。围绕“老子化胡说”,佛、道两教争论一千多年,直到1232年,在佛道辩论中,朝廷偏向佛教,有关“老子化胡说”的经书被强行焚毁。
(《三秦道教》2005年第4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文化精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