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户口高考会加分吗

» 正文
2017年甘肃省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一览
核心提示:甘肃省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一览是农村致富网小编整理的,由于2017年政策尚未出台故继续沿用往年版本,如有变动甘肃省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一览是农村致富网小编整理的,由于2017年政策尚未出台故继续沿用往年版本,如有变动,以官网为准。甘肃省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日前,省考试院公布了一系列高考改革措施,其中,减少加分政策颇受关注。28日记者从省考试院得到确认,2018年起,我省“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相关政策条款全部生效实施,其中取消9个高考加分项目主要涉及体育特长、奥赛、艺术特长、科技创新大赛、省级优秀学生等,保留了7个加分项目涉及烈士子女、华侨子女、退役士兵、少数民族和农村独生子女等。  取消的全国性加分项目分别为: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前6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并参加省级招生机构统一测试达到相应标准的考生,按体育特长录取时文化课加5分;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考生,录取时文化课加5分;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奖项的考生,录取时文化课加5分;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按中办发〔2000〕28号和教基〔2001〕1号文件评选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考生,录取时文化课加5分;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被认定为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经市(州)党委、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由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考生,录取时文化课加5分。  取消的甘肃省地方性加分项目: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省教育厅评定颁发的学生艺术特长A级以上证书的考生,报考省属院校理工、文史类专业,录取时文化课加5分;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或者省级竞赛一等奖的考生,报考省属院校理工、文史类专业,录取时文化课加5分;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一、二、三等奖或省赛区联赛一等奖的考生,报考省属院校理工、文史类专业,录取时文化课加5分;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省教育厅评定颁发的学生体育运动一级证书的考生,报考省属院校理工、文史类专业,录取时文化课加5分。  据悉,以上项目只适用于应届高中毕业生。日之前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已取得以上9条加分项目有关奖项、名次、称号的考生,具有相关加分资格,加分项目及分值适用于2015年至2017年普通高考,从2018年起全部取消。日之后获得以上项目相关奖项、名次、称号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考生的相关特长、优秀表现等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保留7个加分项目,其中全国性加分项目:烈士子女,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对报考汉语言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录取时文化课加20分;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录取时文化课加20分。保留的甘肃地方性加分项目:长期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族考生,报考省属院校理工、文史类专业,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农村户口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考生,报考省属院校理工、文史类专业,录取时文化课加5分。对边疆、民族、特困地区的考生,采取专项计划、定向招生等政策予以照顾。各类考生享受照顾加分不累计,投档录取时只加一项最高分。预科生、定向生、中职生、高水平运动员投档录取时不享受照顾加分。艺术、体育类考生报考艺术、体育类专业,投档录取时文化课不享受照顾加分。扩展阅读  昨日,记者从2017年全省教育考试招生工作会议上获悉,2016年,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共组织37项考试。其中,普通高考报考29.69万人,录取23.57万人,录取率79.39%,较2015年增加1.39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另据初步统计,2017年我省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共有28.48万人,比去年减少12000余人。  据悉,2016年,全省共组织37项考试。其中,普通高考报考29.69万人,录取23.57万人,录取率79.39%,较2015年增加1.39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研究生报考3.3万人,录取1.06万人。成人高考报考3.48万人,录取3.1万人。普通专升本考试报考0.34万人,录取0.14万人。普通中专录取3.64万人。户口不在佛山,是广东省户口能在佛山高考吗?
最近小编在后台收到不少家长关于孩子入学的咨询,下面小编就将这些答疑解惑问题和相应解答整理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一. 非本市献血证能否申请积分
随着部分公办小学的招生方案公办,有家长在申请积分入读公办小学时,遇到关于“献血证”积分的相关问题:“不是本市的献血证可以申请积分吗?有没有时间限制?”
根据2016年《佛山市新市民积分制服务管理计分指标》(修订意见稿),献血积分是属于社会贡献类的加分项。
社会贡献类得分标准是:近5年内在本市从事社会服务按以下标准计分。
1.在本市内参加志愿者等工作服务每满50小时积3分,最高分值30分。
2.在本市内无偿献血每满200毫升积3分,最高分值30分。
3.无偿献血行为发生在本市的无偿献血者并在本市成为中华骨髓库捐献志愿者积5分,成功实现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积50分。可累积计分。
所以,非本市的献血证是不能作为申请佛山市公办学校积分入学的加分项的。近5年内在本市从事社会服务才能计分。
二. 关于异地高考问题
有家长咨询:“户口不在本市,是本省户口能在本市高考吗?”
根据《关于做好广东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和建档工作的通知》:省内考生,原则上应回户口所在地报考,如因特殊情况需跨市借考的,应征得借考的地级市招生办公室(考试中心)同意,方可异地借考。
借考考生在市属高校录取时按户口所在地参加市属高校录取。借考考生档案(含电子档案)由借考市(县)招生办公室建立。借考市(县)招生办公室须严格审核考生户口,并由地级市考试机构在网上准确审核改正借考考生“户口所在地”的信息。报名后户籍有变化的考生,其“户口所在地”信息确认截止时间为日,逾期一律不予办理更改“户口所在地”信息的手续。
省外户籍的随迁子女在我省就读普通高中,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2016年起可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
(一)父亲或母亲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
(二)父亲或母亲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三)父亲或母亲持有我省居住证,有效期截止至当年高考报名规定时间,已连续3年以上(含3年);
(四)父亲或母亲在我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费累计3年以上(含3年);
(五)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中考;
(六)随迁子女在父亲或母亲就业所在地市具有高中阶段学校3年完整学籍。
对其他不符合以上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经户籍所在地省级招生办公室同意,2014年起可在我省借考。
所以,“户口不在本市,是本省户口能在本市高考”,征得借考的地级市招生办公室(考试中心)同意,方可异地借考。
文章 | 612儿童教育采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想让孩子没出息,你就继续“快乐教育”吧!
为什么你学遍大道理,却依然教育不好孩子?> 2016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2016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解析
  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一直都存在,2016年也将继续保留这一政策。下面介绍一下2016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2016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一:8省区少数民族无条件加分
  首先我们看到第一大类省区,这些省区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没有附加任何条件,属于无条件加分。包括北京、天津、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和湖北共8个省区。在这些省区只要是少数民族就可以获得加分,对是否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做要求。
  2016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二:河北、山东和陕西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根据聚居区区别对待
  其中河北、山东和陕西的规定最简单。河北省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增加10分,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增加5分。山东省规定山区、湖区、海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
  2016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三:山西省少数民族全部不加分
  其次我们看到第二类省区,只有一个山西省。山西省对少数民族考生不加分,仅执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也不区分少数民族聚居区。&
&  而后我们看到第三大类的省区,这些省区根据教育部文件的规定,在执行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时采取了根据聚居地点区别对待的规定。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共22个省区。由于各省少数民族情况很不相同,因此采取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这些省份基本上采纳了教育部规定,本省&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享受到加分照顾。
  2016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四:更多的少数民族聚居省份的民族加分由民族种类以及居住区域确定
  而更多的省份由于少数民族种类以及居住区域的复杂性,其少是民族加分政策也非常复杂。以广西为例,不得不用大篇幅的文字做出规定:
  在全区范围内(除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等5市的城区外),对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考生,总分降低20分。
  对融水、三江、龙胜、恭城、隆林、富川、罗城、环江、巴马、都安、大化、金秀等12个民族自治县和享受民族自治县同等待遇的资源、凌云、西林3个县以及防城港市的防城区、东兴市2个区、市的考生(含汉族考生),总分降低20分。
  对融安、灌阳、蒙山、上思、百色市市辖区(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德保、靖西、那坡、乐业、田林、昭平、河池市市辖区(金城江区)、南丹、天峨、凤山、东兰、宜州、忻城、象州、武宣、凭祥、上林、隆安、马山、扶绥、崇左市市辖区(江州区)、大新、天等、宁明、龙州等33个山区和边境县(市、区)的考生(含汉族考生),总分降低10分。
  除上述50个县(市、区)以及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城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外,区内其他市、县的少数民族考生(除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考生外),总分降低7分。
  2016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五:部分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考生也加分
  我们的常规思维,享受高考加分的少数民族是指汉族以外的民族。而在有些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考生可能反而成了&少数&,他们也能享受加分待遇。例如湖南省规定:
  少数民族聚居州、县、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以降低20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族考生,可以降低10分;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农村少数民族考生可以降低10分;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城镇少数民族考生可以降低5分。
  类似的&汉族加分政策&在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青海也有。2015年全国各省份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汇总
2015年全国各省份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汇总
  日和17日,教育部公布了四个关于[微博]改革的配套性文件,即《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这是对今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的细化。同时也是教育部指导各省高考改革的操作指南。
  其中五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以下简称《加分瘦身意见》)针对近年高考存在的因&加分&导致的造假、舞弊以及全民奥数热等乱象,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 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及两项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等6项 全国性加分项目。此外,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地方性加分项目也要取消。五部门文件重申了保留和完善部分全国性加分项目,规定保留 &烈士子女&&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 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等加分项目。
  一、从北京的少数民族加分谈起
  当五部门《加分瘦身意见》发布后,在北京不少人看 到保留加分的项目有&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这下北京的少数民族加分可该取消了吧!因为北京肯定算不上&边 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个理解看似合理,但是公众可能并不理解,教育部在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加分项目与北京市每年享受高考加分的六七千名 少数民族加分项目不是一回事。这里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并不是这次五部门《加分瘦身意见》新规定的,在每年的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都有这样的规定。五部门这次只是再次重申这个加分项目继续保留而已,并不是从2015年开始对少数民族加分项目重新做出了&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个限定。那么北京市往年的少数民族加分又是怎么回事呢?以2014年为例,北京市的少数民族加分项目是作为北京市地方性加分规定&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并在这个项目前面加注了&*&,北京市文件进一步规定标注符号&*&的照顾政策仅适用于北京地区的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因此不能据此简单判断北京市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取消了。
  在北京既然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属于北京地方性加分项目,那么2015年 这个项目的去留问题应当遵照五部门《加分瘦身意见》中关于地方性加分项目的规定。五部门《加分瘦身意见》中提到地方性加分时候已经明确列举了要取消的地方 性加分中有&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偏偏没有点出少数民族加分。显然,教育部是把少数民族加分列入需要保留的全国性加分里面 的,因此在谈及地方性加分的时候就不好再列举,否则会引发异议。而北京市的少数民族加分又是多少年来作为地方性加分在实际执行着,不可以随意否认它的存在 和影响。这就使得2015年北京市是否还会把少数民族加分作为地方性加分继续保留目前不好给出明确的结论。有媒体甚至以《北京地方性加分或只剩&少数民族&一项》为题分析称&地方性加分包括三类,若明年取消市三好、市优干后,仅剩&少数民族&一类&。
  如果北京市坚持保留少数民族加分,则必须按照五部门《加分瘦身意见》第二部分第4项&规范和完善确有必要保留的地方性加分项目&严格执行:根据国发〔2014〕35号文件要求,确有必要保留的地方性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
  由此看出,北京市2015年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最受关注的焦点就是少数民族项目。理由有三:第一,北京市少数民族项目人数所占加分总数的比例太大,以2014年的数据,少数民族考生6842人,占加分总人次(10655人)的64.25%。 第二,北京市的少数民族享受加分是北京公众意见较大的加分项目。而五部门《加分瘦身意见》发布后,让公众更加明确的教育部的本意是&边疆、山区、牧区、少 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才能享受加分待遇。对北京大都市居住的少数民族仍然享受加分的不合理性会有更清楚的认识。第三,如果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北 京市地方性加分全部取消,北京市高考加分人数将不超过300人,不足目前加分人数的3%。完全可以忽略。
  二、全国省份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汇总
  一个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在北京居然引出这么多说法来。那么我们看一下全国其他省份是怎样一个情况呢?晨雾[微博]归纳整理了全国所有省份2014年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汇总到同一个表格中(如下表)。
  三、教育部关于少数民族加分的民族聚居区要求以往就有
  首先我们看到,即便在还没有出台五部门《加分瘦身意见》之前,按照往年教育部的规定是这样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由省级招委会决定,可在高校投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1)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教育部的规定从文字看,关于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仅仅是一个非强制的指导性意见,具体执行的政策由省级招生委员会决定。
  四、各省千奇百怪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我们看看2014年各省区是怎样执行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呢?
  1.8省区少数民族无条件加分
  首先我们看到第一大类省区,这些省区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没有附加任何条件,属于无条件加分。包括北京、天津、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和湖北共8个省区。在这些省区只要是少数民族就可以获得加分,对是否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做要求。
  2.山西省少数民族全部不加分
  其次我们看到第二类省区,只有一个山西省。山西省对少数民族考生不加分,仅执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也不区分少数民族聚居区。
  而后我们看到第三大类的省区,这些省区根据教育部文件的规定,在执行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时采取了根据聚居地点区别对待的规定。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共22个省区。由于各省少数民族情况很不相同,因此采取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这些省份基本上采纳了教育部规定,本省&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享受到加分照顾。
  3.河北、山东和陕西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根据聚居区区别对待
  其中河北、山东和陕西的规定最简单。河北省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增加10分,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增加5分。山东省规定山区、湖区、海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
  4.更多的少数民族聚居省份的民族加分由民族种类以及居住区域确定
  而更多的省份由于少数民族种类以及居住区域的复杂性,其少是民族加分政策也非常复杂。以广西为例,不得不用大篇幅的文字做出规定:
  在全区范围内(除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等5市的城区外),对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佬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佬族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考生,总分降低20分。
  对融水、三江、龙胜、恭城、隆林、富川、罗城、环江、巴马、都安、大化、金秀等12个民族自治县和享受民族自治县同等待遇的资源、凌云、西林3个县以及防城港市的防城区、东兴市2个区、市的考生(含汉族考生),总分降低20分。
  对融安、灌阳、蒙山、上思、百色市市辖区(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德保、靖西、那坡、乐业、田林、昭平、河池市市辖区(金城江区)、南丹、天峨、凤山、东兰、宜州、忻城、象州、武宣、凭祥、上林、隆安、马山、扶绥、崇左市市辖区(江州区)、大新、天等、宁明、龙州等33个山区和边境县(市、区)的考生(含汉族考生),总分降低10分。
  除上述50个县(市、区)以及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城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外,区内其他市、县的少数民族考生(除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考生外),总分降低7分。
  5.吉林和黑龙江少数民族加分根据高考答卷的民族文字决定
  我们还注意到,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更加奇特,不是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是否加分的界限,而是根据少数民族考生高考选择的文字来确定加分分值。例如吉林省规定:
  在高考文化课考试不使用本民族文字答卷的少数民族考生加5分投档。
  在高考文化课考试中用本民族文字答卷的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投档。
  6.部分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考生也加分
  我们的常规思维,享受高考加分的少数民族是指汉族以外的民族。而在有些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考生可能反而成了&少数&,他们也能享受加分待遇。例如湖南省规定:
  少数民族聚居州、县、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以降低20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族考生,可以降低10分;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农村少数民族考生可以降低10分;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城镇少数民族考生可以降低5分。
  类似的&汉族加分政策&在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青海也有。
  7.新疆只要报考其他民族招生计划就加分
  而在新疆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更有点&意思&。看似在民族之间更加&公平&。少数民族报考汉语言招生计划(民考汉)或者汉族报考少数民族语言招生计划(汉考民)都享受加分待遇。新疆规定:
  凡参加汉语言统考并报汉语言招生计划或民考汉招生计划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藏、俄罗斯十一个民族的考生(以下称民考汉),在录取时分别按以下两种情况予以照顾:父母双方均为上述民族者,加50分;父母一方为上述民族者,加10分。
  参加民语言统考并报民语言招生计划的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含对民考汉已给予照顾的十一个民族)考生(以下统称汉考民),在录取时与民考汉考生的照顾分值一样对待。
  8.西藏少数民族只要执行汉族录取分数线就加分
  在伟大的西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规定更加简单明了:
  执行汉族录取分数线的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
  五、内地大都市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可能造成民族隔阂
  当我们看到那些真正的存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省份, 准确执行少数民族加分,作出这些复杂的规定时,再来联想一下那些从小在北京、上海等超级大都市长期居住的少数民族考生,如果还是仅仅因为户口上记载的是少 数民族就可以无条件享受高考加分,且先不说对大城市的汉族考生不公平,即便是相对那些少数民族聚居省份的考生来说,也是十分不公平的。我觉得除了北京和上 海以外的天津、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和湖北等省区的多数考生和家长[微博]都会有同样的感觉。
  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北京一位汉族孩子和满族孩子从小一起长大玩耍,一起上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同学。互相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到了高三,突然有一天在学校进行高考报名确认的时候,汉族孩子知道了满族孩子会有10分加分(2013年前北京少数民族加10分),立刻感觉到了一种无形中莫名其妙的隔阂;而因此受益的满族孩子在汉族好朋友面前也感到有点不好意思。这是因为在此前,他们谁都没把谁看作是另外一个民族,这里民族团结已经到了亲密无间的融合状态,然而一项貌似促进民族团结的高考加分政策反而造成了民族间的隔阂。
  我们希望在2015年的高考加分政策能够重新消除这种隔阂。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2015年全国各省份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汇总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