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自利则生 利他则久利他,佛教网

黄莲集 存养篇 六 自利利他
*一旦我们沾恋于世情,慧命就睡着了!
一旦我们离系于世情,慧命就醒来了!可以成就其解脱自在!
一旦我们执着于涅槃,慈悲就睡着了!
一旦我们离縳于涅槃,慈悲就醒来了!可以成就其济世普度!
*自利——一颗心视名如云,不染着于名位,毁誉不动;一颗心视利如泡,不恋着于财利,得失不惊;一颗心永断杀意,不忍心断他命,慈爱生命;
一颗心尽除偷心,不侵他人财物,慷慨解囊;一颗心纯良贞洁,不犯其它女子,眷属忠贞;一颗心正直诚良,不犯口四过失,出言尊贵。
利他——自己视名如云,也劝他染着于名位,毁誉不动;
自己视利如泡,也劝他恋着于财利,得失不惊;
自己永断杀意,也劝他人不忍心断他命,慈爱生命;
自己尽除偷心,也劝他人不侵他人财物,慷慨解囊;
自己纯良贞洁,也劝他人不犯其它女子,眷属忠贞;
自己正直诚良,也劝他人不犯口四过失,出言尊贵。
*自利——一颗心静明,不昏沈散乱,静静明明;一颗心宁朗,不放逸,宁宁朗朗;一颗心止水,不取相情绪,清彻;一颗心止水观法,不紧张,集中放松。
利他——自己止水静明,也劝他人不昏沈散乱,静静明明;自己止水宁朗,也劝他人不放逸懈怠,宁宁朗朗;自己止水清彻,也劝他人不取相情绪,清清彻彻。自己止水观法,也劝他人不紧张懈怠,集中放松。
*自利——鱼需水,烦恼心会需要清净
利他——水要鱼,清净心会需要利益众生
查看: 773|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本页位置: >
> 菩萨能自利利他的八法
菩萨能自利利他的八法
善生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能自他利?&
&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为八?一者寿命长远,二者具上妙色,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种姓,五者多饶财宝,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语辩了,八者无大众畏。&
善生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得寿命长,乃至大众不生怖畏?&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无量世中,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无量世中,常坏骄慢,以是因缘,生上种姓。无量世中,常施饮食,以是因缘,身力具足。无量世中,常乐说法,以是因缘,多饶财宝。无量世中,呵责女身,以是因缘,得男子身。无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缘,言语辩了。无量世中,供养三宝,以是因缘,无大众畏。&
&如是八事,有三因缘:一者物净,二者心净,三者福田净。&
&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他得,是名物净。&
&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理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心净。&
&云何福田净?受施之人远离八邪,名为福田净。善男子,以如是等三因缘故,八法具足。&
&善男子,菩萨所以求于长命,欲为众生赞不杀故;菩萨所以求上色者,为令众生见欢喜故;菩萨所以求上种姓,为令众生生恭敬故;菩萨所以求具足力,为欲成持戒、诵经、坐禅故;菩萨所以求多财宝,为欲调伏诸众生故;菩萨所以求男子身,为欲成器盛善法故;菩萨所以求语辩了,为诸众生受法语故;菩萨所以求不畏大众,为欲分别真实法故。&
&善男子,是故菩萨具足八法,能自他利。能如是行,是名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八法者,具足受持十善之法,乐以化人;具足受持优婆塞戒,乐以化人。虽得妙色,终不以是而生骄慢。虽持净戒、多闻、精进、大力、好姓、多饶财宝,终不以此而生骄慢。不以幻惑欺诳众生,不生放逸修六和敬。菩萨具足如是等法,虽复在家,不异出家。如是菩萨终不为他作恶因缘。何以故?惭愧坚故。&
&善男子,在家之人,设于一世受持如是优婆塞戒,虽复后生无三宝处,终不造作诸恶因缘。所以者何?二因缘故:一者智慧,二不放逸。&
&善男子,于后恶处,不作恶事,有四因缘:一者了知烦恼过故,二者不随诸烦恼故,三者能忍诸恶苦故,四者不生恐怖心故。菩萨具足如是四法,不为诸苦、一切烦恼所倾动。&
&善男子,不动菩萨有五因缘:一者乐修善法,二者分别善恶,三者亲近正法,四者怜愍众生,五者常识宿命。&
&善男子,菩萨具足如是八法,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修行道时,欢喜自庆,不生骄慢。能调恶人,见离坏众,能令和合。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不为世事而作咒誓。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愍。见他偷时,默然不动。见来打者,生于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宁丧身命,终不虚言。何以故?知果报故。于诸烦恼,应生怨想。于善法中,生亲旧想。若于外法,生于贪心,寻能观察贪之过咎。一切烦恼,亦复如是。虽复久与恶人同处,终不于中生亲善想;虽与善人不同居止,终不与彼而生远想。虽复供养父母、师长,终不为是而作恶事。乏财之时,见有求者,不生恶想。虽不亲近凶恶之人,而其内心常生怜愍;恶来加己,以善报之。自受乐时,不轻他人;见他受苦,不生欢喜。身业清净,持四威仪,即以是法,用化众生。口业清净,诵读如来十二部经,即以是法,用化众生。意业清净,修四无量,亦以是法,开化众生。假身受苦,令他受乐,甘乐为之。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所学之事,世中最胜,虽得通达,心无骄慢。以己所知,勤用化人,欲令此事,经世不绝。于亲友中,不令作恶,乐以上八法,教化众生。说因、说果,无有错谬。爱别离时,心不生恼,观无常故。受乐受时,心不耽荒,观苦无常。善男子,菩萨具足如上八法,则能施作如是等事。&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是八法,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华佛光文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居士林网主办单位:当涂佛教协会 24小时客服邮箱:GL@FOJ.CC
佛教居士林(C) (阿里云伺服器)福严佛学院院长/ 释厚观 《十住毗婆沙论》云:“共利为上人”;但《大智度论》云:“但为上人”。试比较二论之旨趣。这问题满有意思的,《十住毗婆沙论》说:“共利为上人”,共利就是利他;但是《大智度论》里面有提到:“但利他为上人”。那么这两论是不是有矛盾,还是说重点不同,我们主要是探讨这个问题。(一)《十住毗婆沙论》卷1,大正26,20b26-28:“世间有四种人: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共利。四者、不共利。”这里说到四种人,其中以“共利者,能行慈悲饶益于他,名为上人。”也就是说能够自利利他的是上等人。但是我们注意一下这里所谓“共利”的定义,是强调“能行慈悲饶益于他”。换句话说,所谓的共利是以利他为先,从利他当中自己也稍微获得一点利益。譬如说,你洒点香水给别人,自己也沾到了。这样子利他,自己也获益。(二)《十住毗婆沙论》卷7,大正26,56a12-b2:“世法无忧喜,能舍于自利,常勤行他利,深知恩倍报,于此法中心无忧喜。”底下分别解释,“世法”就是世间法,有所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一般俗话讲,就是八风。苏东坡的那个“八风吹不动”,不是东西南北风,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舍自利,勤行他利者,乃至未曾知识、无因缘者,所行善行,舍置自利,助成彼善。”即使以前都不认识的人,跟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因缘,也能舍弃己利来利益他人。底下就有一个问题。“问曰:舍自利,勤行他利,此事不然。”外人提出难问:要利他,何必舍自利呢?“如佛说:虽大利人,不应自舍己利。如说:舍一人以成一家,舍一家成一聚落,舍一聚落成一国土,舍一国土以成己身,舍己身以为正法。”舍一人以成一家,好像说舍比较小一点的来成就比较大的,舍一家来成为一个聚落,舍一聚落成一国土。从这里来看,舍一人不一定舍自己这个人,有可能“死道友莫死贫道”(台语)这一种的。乃至舍一国土以成己身,即使是舍一国土以成己身,也是为了自己,舍己身以为正法。这句话有可能是出自《增一阿含经》(卷31,大正2,722c2-3)。在《增一阿含经》里面有类似这样的一句话:“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而忘世间。”只有到这里,最后面的“舍己身为正法”没有提到。我现在不确定到底《十住毗婆沙论》引用这段话,是不是就是《增一阿含经》的这一段。《增一阿含经》提到一个典故,这是在描述鸯掘摩罗比丘,也就是指鬘的故事。这故事我想应该不少人听过。鸯掘摩罗是个杀人魔王,他后来跟佛出家,成就了阿罗汉果。以前他是个外道,他的师父──外道的婆罗门师有邪见,告诉他:“你杀一千人以后,就能够成天。”他就杀了很多人,杀了人以后,就把指头剁下来串成花鬘,就成为指鬘。最后,到九百九十九的时候,剩下一个,他就到处看都没有人,正好他妈妈要送饭给他,他想:“咦,只剩下这一个。”就想要杀他母亲。因为他听他外道的师父说,杀了母亲可以生更高的天。他想杀的时候,突然佛就出现了。佛出现的时候,他还没看到,他只看到光,闪闪发光的照过来。开始的时候他很紧张,他以为国王率领兵众要来杀他,刀剑金光闪闪。结果他想,不是。如果是国王带来的兵马,这些鸟兽一定是非常惊恐。但是他们唱的歌声非常柔和,很好听很祥和,那绝对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光呢?他妈妈知道这是释尊,就说佛陀来了。他一想:“佛陀来了,那更好!”外道认为:“佛就像转轮圣王一样难得出世,能够杀佛的话,便能够生更高的天。”他就把他母亲舍一边,转过来追佛。愈追却离的愈远,永远追不上,结果他就喊:“停下来!停下来!”释尊就跟他说:“我住,是汝不住也。”我是停着,只是你自己没有停啊。他心里想,这一定不是平常人,就自己悔悟了。跟佛出家以后,后来就证了阿罗汉果。他在证了阿罗汉果以后,因为之前他杀了不少人,很多人都非常痛恨他,他去托钵的时候,都不施食给他,反而投掷刀杖、石块种种,给他很大的折磨,但是他如如不动。有人就问:“像这么一个杀人的大坏蛋,为什么佛还教化他,他为什么这么利根,能够快速证得阿罗汉?”佛就藉着这个因缘,讲了鸯掘摩罗本生。鸯掘摩罗以前是个王子。有一个国王一直到老年都还没有孩子,就树神、土地公、山神啊,到处拜,后来才感得这个孩子。国王想:“我年老了啊,要赶快让他娶妻生子。”王子一直到年纪大的时候,都还不想成家。国王心里很慌,就想:谁有办法让王子过一个正常俗人的生活,我要奖赏他。后来有一段因缘,这个大家自己看。王子过俗人生活以后,有很多女性被他玷污了,很多人想要报仇。报仇时就找国王,跟他说:“现在两条路给你选,你要保全自己性命的话,我们就把王子杀掉;如果你要保全王子的话,那我们就把你杀掉。”在这个抉择的时候,国王说了这句话:“舍一国土以成己身”。“舍一国土以成己身”是这时候说出来的,后面的“舍己身以为正法”,在《增一阿含经》里面没有看到。如果单看“舍一国土以成己身”这句话,从凡夫的角度来看,最后他还是爱惜自己的生命。外人引了这段话来,想要成立他自己的主张:“要利益别人的时候,不应该舍弃自己的利益。”外人引了一段话“如佛说:虽大利人,不应自舍己利。”以为底下这段话是佛的意思,不过仔细看《增一阿含经》的话,其实这些话并不是佛说的。外人是想利用经里面这样的一段话来成立自己的主张:“要利益他人的话,可以不必舍掉自己的利益。”主要他是想要成立这个论题,那么外人就说:“先自成己利,然后乃利人”,我们利益自己以后,才利益别人,如果舍己利来利益别人的话,后则生忧悔。最后可能自己会后悔。“舍自利利人”,如果你还自以为是智慧的话,那么你是这个世界中,“最为第一痴”。这是外人的看法,那么我们看龙树菩萨怎么回答。“答曰:于世间中,为他求利,犹称为善,以为坚心。况菩萨所行,出过世间。若利他者,即是自利。”这里龙树菩萨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你利他的话,其实自己就得利了,“菩萨于他事,心意不劣弱”,这一句话很重要,也就是说,菩萨在自利利他,面临抉择的时候,有很多人先顾自己,自己顾好以后,心有余力才利益他人。但是我们注意龙树菩萨这句话:“菩萨于他事,心意不劣弱”,即使你在面临重要关头、面临抉择的时候,利他这件事绝对不打折扣。“发菩提心者,他利即自利。此义初品中已广说。”前面有提过自利、共利的地方名为上人,这里就不再详谈。跟这些有点类似的自利利他的文句,《大智度论》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可以互相作比对。(三)《大智度论》卷95,大正25,726b26-c23:“问曰:如余处菩萨自利益,亦”,其他地方提到菩萨自利,还有,那么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但说利益,不说自利?自利、利人有何咎?”只有说纯粹的利益,而不说自利。我们说自利利他有什么过失呢?我们看龙树菩萨的回答。“答曰:菩萨行善道,为一切众生,此是实义”;菩萨行种种的善法,事实上他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利益自己,这个才是真实的意义。所以即使说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也是为了利益众生,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不是说我是为了比二乘人更高,要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不是这种比高下的心。“余处说自利,亦利益众生,是为凡夫人作是说,然后能行菩萨道。”《大智度论》讲得很明白,他说别的地方讲自利又利益众生,这是为了凡夫人而作这样善巧方便的诱导。为什么作这样的诱导?因为一个人开始的时候,如果努力了半天,自己一点都没有收获的话,一般人不容易作得到。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你说自利可以利人,那何乐而不为?有这样的诱导后,然后能行菩萨道。底下就分别:“入道人有下、中、上。下者、但为自度故行善法;中者、自为亦为他;上者、但为他人故行善法。”所以依龙树菩萨的立场,所谓真正的上,是纯粹利他才称为上;如有一一丝丝为自己的话,顶多是“中”。纯粹无为的利他,那才是上人。那外人当然不以为然,“问曰:是事不然!下者、但自为身”;这没问题。“中者、但为众生”;外人是认为你只为利益众生,这是中人;“上者、自利亦利他人”。如果只是利他,不能自利,这怎么是上人呢?这是外人一般的想法。龙树菩萨回答说:“答曰:不然!世间法尔,自供养者不得其福”,我们从世间法来看,自己供养自己没有什么福报,你真正的福报是利益众生,那才真正的种福,你好吃的都给自己吃,那还有什么福报呢?对众生没有什么利益,那没有什么福报。“自害其身而不得罪”;这句话需要加以思惟。譬如说:我们受戒,以杀、盗、淫、妄、酒的“杀”业来说,真正犯杀戒的话,需要具备几种因缘:第一,起杀心;第二,对方是众生;第三,起众生想,有的虽然是众生,但是你认为是木头,没有把他认为是众生想,那还不具足;第四,兴方便,就是你用刀或者毒药或者挖土坑等等种种方便;第五,命断,有的只是杀而未遂而已。这样种种因缘具足,才是真正犯杀戒。如果说,以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等等来说,这是尽形寿,这个戒体是依着身而有。自杀来讲,当然在佛教里面是不赞成自杀的,阿罗汉所作皆办者除外。有人自杀,命根断了以后,事实上戒体也没有了。所以从出家戒法来判的话,自杀的人,他故意杀其他的众生,那是犯波罗夷,但是自杀没有犯波罗夷,不是完全不犯,是犯愚痴罪。从这个意义来说,“自害其身而不得罪”,没有像犯波罗夷罪那么重。同样的,你供养佛可能有很大的功德,供养自己则没有什么福报。“以是故,为自身行道,名为下人。一切世人但自利身,不能为他;若自为身行道,是则折减,自为爱着故”;因为自己爱着自己,到这里为止,只是下人。下面开始描述上人,“若能自舍己乐,但为一切众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这是纯利他的,因为与一切众生不同。“若但为众生故行善法,众生未成就,自利则为具足”,我们纯粹为众生而行种种善法,即使众生还没有成就,我们自利就其实已经具足了;所以我们在作种种善事,善巧的人其实在修福报的同时,也能兼修空慧。譬如说像二○○一年九月一七日许多地方闹水灾,自己家里已经淹水了,他也能够出来救其他的众生,能够在困苦的时候来利益众生,他本身又没有这种你我的差别。而不是说,你们需要我救济,而显得很高慢。如果连这个也能够警觉得到,而破除我相、贪嗔等种种的执着,在修福报的同时也兼修空慧的话,那真的是福慧双修了。所以能够利益众生的时候,也能够在这边修空慧的话,其实自利就已经具足,有福又有慧。到这里为止是指上人。接下来“若自利益,又为众生,是为杂行”,杂行是兼杂的,不是纯粹的完全利他。同样的,“求佛道者有三种:一者(下人)、但爱念佛故,自为己身成佛。二者(中人)、为己身亦为众生。三者(上人)、但为众生,是人清净行道,破我颠倒故。”下面这一段是在形容上人:“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众生乃至无知者、见者”,也就是说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安住是中,拔出众生于甘露性中。”这是利益众生。“甘露性者,所谓一切助道法。何以故?行是法得至涅盘。”所谓一切助道法包括很多,三十七助道品、三解脱门等等都是助道法。“道”是“菩提”不同的翻译,三十七道品在梵文、巴利文来讲,是三十七菩提分法,所以中文的“道”字虽然也有道路的意思,但是有很多地方是讲“菩提”,是“正觉”的意思,“助道法”即是帮助菩提之法。“涅盘名甘露性;是甘露性中,我等妄想不复生。”就是没有人我见。“是菩萨自得无所着,亦令众生得无所着,是名第一利益众生”,这是三心相应,他是志求无上菩提为信愿,大悲为上首,且以无所得为方便。我们从这两部论来比对的话,《大智度论》强调纯粹利他的是上人,而且更强调利益众生的时候不执着,没有人、我见的差别。但是我们看《十住毗婆沙论》,没有特别强调利益众生的时候不执着,是强调结果,你不害自己,也不害别人,而且双方都得利,它是从这个利益来看。所以在字面看起来好像不同,事实上是两部论强调的重点不一样,并没有矛盾,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会通。(四)印顺法师《宝积经讲记》说到:“菩萨虽以利他为重”,不是说完全利益众生,而到处伤害自己,一点益处都没有,或自己去成仁,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是“自利利他相成的。如修广大正行,都是与众生有利益的。而现在要说的方便教化,又都是从自己的修集得来。我们希望怎样自利,就更怎样去利他,所以菩萨是在利他为先的原则下,去从事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的工作。”(五)印顺法师《宝积经讲记》p.275说到:“菩萨的修学佛法,是为了众生。”我们要利益众生的时候,自己要作一个好榜样,如自己没有作好榜样,指希望他人好好去修学佛法,这不容易让人家起信。所以我们“要利益众生,就必须自己修治悟入”,对治自己的烦恼。所以“菩萨是为了利他而自利,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如专门为了自己着想的话,那就不是菩萨的风格,而是声闻了。所以声闻跟菩萨,不是说所有的声闻都不利他,而是开始的时候,声闻重在自利,证悟以后,随缘再利他,这是声闻的发心。但是菩萨是不求自己先证悟,是以利他为先,从利他当中自己慢慢来体会空性,修福报修智慧,从利他当中来成就自己。《学佛三要》、《我之宗教观》有段不错的解说,请大家自己再参考。※参见印顺法师《我之宗教观》p.62~65;《学佛三要》〈自利与利他〉p.141~154。※(本文摘录自厚观法师于福严推广班讲授之《十住毗婆沙论》,净懿整理 )
查看: 1727|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调伏自心,做真正自利利他的佛教徒
不论开始任何闻思修之前,都先要建立根深蒂固的虔诚心,将对佛的虔诚心、法的虔诚、僧的虔诚,融入到自己心中,再发展出强烈的菩提心。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人开始发出菩提心,慢慢扩大到周边的人,最后再把菩提心,延伸涵盖到一切众生。这样从内而外慢慢去做,就会成为一个具有菩萨心肠的人,这样才能自利利人。
当一位修行人发出菩提心以后,就可以称为“佛子”。何谓“佛子”呢?就是菩萨。要练习做一位菩萨,必须在心态上有基本的转化和认知。怎么转化呢?在听闻佛法乃至修法行善时,时时记得提醒自己,要发出广大的心念,希望所听闻或修行的善法,能够让所有众生得到心灵的寂静和生死的解脱,成为离苦得乐的良药,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在浊世来临的现代,人心被五浊烦恼严重缠缚,连自己都无法自利,何谈发心利益所有广大的有情众生呢?我们必须常常去培养酝酿广大的菩提心,让菩提心慢慢增长,成熟在我们的心中;让菩提心从一种模糊的概念,形成具体清楚的理念,再逐渐深入成为一种思想,最后自然而然就能从内心时时流露出来。当我们怀着菩萨心肠,发出强烈的菩提心,希望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解决生活的温饱,能脱离病痛和灾难,得到人天的福报之外,期望众生与我都能从轮回中解脱,究竟成佛。这样一个为了利益天下所有有情众生的心态产生以后,行菩萨道的路就已经展开了。如果能这样发心,就是在行真正的的菩萨道了;做一位真实的佛教徒,必须“行”走在菩萨“道”上。当内心能自然发出强烈的菩提心时,所有的听法和修法,才具有实质的功德与意义。
当然,除了发出强烈的菩提心之外,走在漫长修行道路上的前提,最重要是发出真实的出离心。在轮回之中,没有任何实体是永恒存在的,也没有任何外相值得我们执着眷恋,不论是外表披着袈裟的出家众也好,或是在家居士也好,都要从内心真正生起出离心。如果口里念诵着佛号,手里拿着念珠,每天作早晚课,但是对世俗丝毫没有生出一点厌离心,对三宝的虔诚,没有实质进入内心,图有身上的袈裟或表面上的修行,不调伏自己深重的业习,都不算是进入佛法之门的人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利性偏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