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佛说阿弥陀经功德利益/如何佛说阿弥陀经功德利益

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佛说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
佛度众生永离烦恼生死,快乐安稳寿命无量的殊胜之法。普摄凡夫、声闻、菩萨三乘,只要善根未断,不诽谤正法皆可修。[1]
为佛名号。因其佛光明无量,普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其佛寿命及其人民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号阿弥陀。教化之土称作佛国,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寿命无量。故又称极乐国土。欲离苦得乐者,皆当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欲作佛度一切众生者,亦宜发愿往生净土,因欲于中修诸功德甚难。
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与《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这其实是两部经,不是一部经的不同译本。如同《》和《》无量寿如来会品,是佛在不同的法会针对不同的闻法众生应机而说。从这两部经的内容上来看,存在根本的不同。这实际上是佛在不同的两次法会上所讲的。因为两次法会参会的众生根基不同,所以佛讲的内容有差异。不可将两部经的经句简单直接的比对,只选择自己欢喜的经句来受持。这两部经既然佛同时传下来,必然有他的用意。将两部经视同一部经,掺插着读和汇集无量寿经的性质相同,是变相的篡改经义。
《》的修行门槛要更高,因为需要能思维佛号和净土的不可思议功德境界。而执持名号相对容易入门一些。所以《佛说阿弥陀经》里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而《》并未要求福德和因缘。因为能够领悟佛号和净土不可思议功德哪怕是一分一毫的人必定是具足福德的,而因为能够得佛号和净土功德护佑,也不需要要求因缘了。就像菩萨不必打坐也能得禅定一样,声闻就不行。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讲的思惟净土与佛功德即是以心念佛的一种境界。是以修集,将所修善根回向往生愿作为修行的法门。其果报是中品往生。而《佛说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则可深可浅,主要是真对下品往生根性的众生而设之修行法门。
一心不乱只要肯用功,肯放下对世间的贪恋,很容易做到。若因业障缠缚一时不能达到而转而批判译经有误,造下重罪,自障佛道,实在令人痛心。一定要当生往生不可,不能当生往生便不愿修行。这本身即是攀援,即是执着,即是取巧,即是贪业,即是罪。
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最基础最简单的修行法门。一心不乱也不像某些法师认为的那么高深。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不乱,不是清净无语,不是般若无相,是只要发心至诚,谁都可以做到的,对根性没有要求。不必由于一两个法师自行抬高修行门槛就信心动摇。
佛说阿弥陀经真实净土与心净土
有二,一为真实净土,一为心净土。
真实的净土什么样,我们这些不是再来的只有往生之后才能知道,因为我们都是生了重病,得了严重失忆症的佛。所以佛才用种种表法向我们描述真实净土的殊胜,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语言都是虚妄因缘所生,是无法用其直接描述净土的。如法修行净土法门,在往生真实净土前,会先证得心净土,使得我们在当下即可因修习净土法门而得到殊胜的果报,得阿弥陀佛神力护佑,消灭一切烦恼,常得安稳,虽由余罪未尽故仍受罪报而不觉其苦,之前不能闻法能闻,闻已能修,修即能得法益;若能于此心净土中发出菩提心,修诸功德,则命终往生净土见佛。而尚不能发菩提心大修功德的人,要当生往生则需要因缘配合。此生所修功德越多,往生对因缘的依赖程度就越低。所以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应当珍惜这一大好机会,每一分功德皆不唐捐。[1]
很多同修修行过程中时常忧虑担心能不能当生往生的问题。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如法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得佛神力护佑,纵使不能当生去净土见佛,这一生所修也不会唐捐。阿弥陀佛和众菩萨会化现其身,接引我们去方便土,听经闻法继续修行,直到我们最终得至极乐净土。[3]
佛说阿弥陀经原经文及注解
《佛说阿弥陀经》(附解释,置于括号内以区分)
--- 姚秦三藏法师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乔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大比丘是具大悲心,愿度一切众生的比丘。是最后一个果位。[4]
并诸菩萨:法王子,,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菩萨就是已发愿要成佛的众生。根据其修行所处的阶段,又分为小行菩萨和大行菩萨。
未降神母胎,从右胁生,光明显耀普照十方;而行于菩萨道,修菩萨行的菩萨称为小行菩萨。小行菩萨的菩提心是依附于烦恼的,所以称作小行。小行菩萨讲法依然有相,即使是十地的小行菩萨,依然不能做到究竟的无相,于八识不能尽得自在。大行菩萨也称行佛泥洹大道菩萨。其菩提心不依附任何烦恼,光明遍照十方。大行菩萨刚刚诞生初期依然是有相的,但随着菩提心的精纯,最终可以于八识皆不著,做到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大行菩萨的修行次第请参考《》中关于菩萨四十二阶位的讲解。[1]
大行菩萨的菩提心与佛的菩提心除了在精纯程度上有差别外,其他都是相同的,所以大行菩萨能以佛心讲法度众,也称能行佛行。成为大行菩萨的关键是十心圆成一心,而这需要具足功德。佛在《》里告诉我们,小行菩萨修功德智慧三昧为上。智慧三昧就是六波罗蜜三昧中的般若智慧三昧。当然通过积累善根来修功德也很重要,小乘菩萨积累善根除了日常修行,就是通过法布施来成就善根。佛在《》虚空藏菩萨品讲了小行菩萨如何通过法布施修功德最殊胜:
“何谓菩萨行功德与虚空等者。若菩萨闻佛无量法广大如虚空故,发萨婆若(佛一切智)心。彼作是念:如无量、佛无量、自在觉无量。于如是无量中,生无量欲精进不放逸行。为佛道故当行无量菩萨所行之法。所以者何。如诸佛无量功德庄严身故;我亦为庄严其身,应成就无量善根。如诸佛无量功德,庄严口、庄严意、庄严道场、庄严佛土故;我亦当庄严口意道场佛土,应成就无量善根。我当教化无量众生,为成就善根。我于无量生死中,为成就善根故不生厌惓。诸佛世尊有无量国土、无量智慧、无量神通。彼诸众生无量行、无量心、无量诸根差别,于生死中受无量苦恼聚,起诸烦恼。我为入无量诸佛法,为舍无量众生所行诸根生死苦恼聚故;成就无量善根。菩萨以如是正观之心,所作功德与诸波罗蜜相应、与相应、与相应、与助菩提法相应。成就众生受持正法、成就众生受持正法、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及净菩萨所行相应法,如是等所作无量功德与虚空等。以众生性无量故、佛智慧无量故、法界无量故,所修亦无量。如虚空众生性、佛智慧、法界无处不至,一切众生皆得蒙益;菩萨所作功德亦复如是。至一切处利益众生。以无依着故;以愿方便力故。善男子,菩萨能如是行功德与虚空等。”。[5]
对于未发菩提心菩萨,佛也为我们准备好了修行的法门。如《》里:“佛语须摩提。菩萨复有四事法。得化生千叶莲华中立法王前。何等为四。一者细捣红莲华青莲华黄莲华白莲华。合此四种末之如尘。使满软妙华。持是供养世尊若塔及舍利。二者不令他人起恚意。三者作佛形像使坐莲华上。四者得最正觉便欢喜住。是为四法。菩萨用是四事故。常得化生千叶莲华中立法王前。”[6]
四色莲华代表苦集灭道四谛智慧,千叶莲华则代表菩提心所具智慧。&得化生千叶莲华中立法王前&是发菩提心,能得佛法甚深义的意思。软妙华就是慧心,佛塔及佛骨舍利象征住持佛。因何而称住持佛,永驻于世故;因何永驻于世,能断生死轮回故;因何能断生死轮回,十二因缘甚深智慧能灭无明故。所以第一步是把四谛智慧合四为一化为救众生离苦得乐一智令满己心,并以此心修习十二因缘甚深法得甚深智。第二步是要求菩萨在度化众生过程中勿令众生起厌烦。第三步,将心中所感应之佛回向到自己的智慧心并安住。第四步,菩提心现前后欢喜住。经中所说的最正觉就是菩提心。依此法修得菩提心后,可以更快达到戒心的境界。[7]
为让功德还不具足的众生听闻此法也能得到适合自己的修法,得真实利益。
还有一个法门能让菩萨发出菩提心。如能修习则非常殊胜。不仅能让凡夫发出菩提心,还可由此法门疾成无上菩提。就是《》之无量义法门。讲述该经功德的功德品第一句,就是“能令菩萨未发心者发菩提心。”。而佛称此法门“文理真正尊无过上”。而且可以和净土法门一起修,将无量义法门所获之功德回向愿生净土,可得上辈往生。[8]
尔时佛告长老,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栏楯,就是栅栏。栅栏是用来限制行动范围的,这里象征着戒律。罗网,就是抓捕猎物的网。这里象征着禅定,就是用罗网将我们癫狂慌乱的心念罩住,让它别乱跑,定在正念上。树,在佛经里象征法。行树,就是各种各样不同的法。栏楯、罗网、行树,也就是戒、定、慧。贯穿声闻和菩萨修行的始终。[6]
四宝,七宝中的前四宝。有三种七宝:世间的七宝、佛的七宝、魔的七宝。世间的:黄金、白银、琉璃、颇梨(水晶)、砗磲、赤珠、琥珀。佛的七宝: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发意念度一切菩萨、佛泥洹大道。魔的七宝批着佛法的外衣,实则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的各种幻境。佛在《恒水经》里称世间七宝为海中七宝,佛的七宝为道宝。海水是苦的,譬喻对世间七宝的贪着皆是苦。)[9]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能够根据众生的功德心性分别讲不同的法;还能令同样的法在不同的众生那里产生不同的法义。主要对凡夫讲的法,用井来表法;主要对声闻讲的法,用池表法;讲给辟支佛和初学菩萨的法,用大池表法;讲给已发菩提心菩萨的法,用江河来表示;讲给发愿欲度一切众生菩萨的法,用溪渠大海来表示。溪渠最终导入大海,犹如十回向最终导向清净觉海;清净觉海导向真如本际,犹如大海尽归于空。故《》又称&华严海空&。[10]
池水虽然是声闻法,但佛能以一音声普应十方,功德多者听闻此法亦可得道。本经只说了一个七宝池,《》里说的更详细。[1]
什么是八功德水,《》里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
澄净者;能洗一切垢染无余。
清冷者;能除热恼令众清凉。
甘美者;法果殊胜如甘美食。
轻软者;移欲贪山断诸欲索。
润泽者;住念清净诸尘不起。
安和者;无有妄想身心安和。
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者;此水能灭罪,常饮多饮即可令罪徐徐渐次消灭。
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者;饮此水至具足前七功德,则气血调和身体康健,种种善根日见增益,福德多者快乐受用。福德少者因为深层次的善根积累的太少,不如福德多者快乐。但可以通过修财布施来积累福德。布施时不分别,只要是需要帮助就心存施念;不求回报,福德就多。福德积累到一定程度,深层次的善根就会增长,渐渐就能如同多福众生一样于禅定身下常觉安乐。[11]
这么殊胜的八功德水是什么法呢,就是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回向愿生净土。
楼阁代表十二因缘甚深法,楼阁外面有宝罗网。登此楼阁便能了知何因何缘而有生死轮回。登此楼阁功德少者可得天眼,遍识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法门;得天耳,遍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宣说法,闻后悉能受持;得他心智,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众生心念。[1]
青黄赤白四色莲华象征苦集灭道四谛智慧。[11]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天乐,乐为音乐,天乐代表佛随顺天人的世间法所讲诸法。黄金为地象征彼国众生(包括在莲华花苞里的众生)皆以四念处为根本,具正知见。天曼陀罗华象征天人闻法后心中所现智慧,所以佛经中天人闻法后每每飘落种种天华。衣祴是盛妙华的器具,妙华也是表法智慧,妙就是表法心念的,衣祴象征心。供养十万亿佛的佛是化佛,由佛所讲法化现而成,供养表法修习(佛讲法不求回报,修习便是对佛最好的供养)。清旦就是天亮的时候,天亮的时候表法智慧心现前的时候。生至净土的众生常在智慧心现前时修习化佛所说种种法,心中现种种智慧,当清净定显不足时,回归净土还于寂定,所得之智慧于定中化入己心。(此即十心之“心精现前,纯以智慧”)。极乐国土众生有如是功德庄严。[12-13]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种种鸟就是佛说法的种种方便。
五根,分别为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而信根和慧根最重要。有信则得佛力护佑,五阴魔及外道无能侵扰,于大乘无量义不生疑惑畏惧,能令行者速增慧根。有慧则能根除疑惑得深信,破五阴魔裂邪见网,速增功德。
五根增长,进而生用则得五力。
七觉支,所有的回向修行包括十回向修行都要经过这七步才算修行圆满。当然也包括回向愿生净土。
八正道是菩萨在修菩萨行之前应当具足的基本功,佛归纳为八项。
正见,首先就是信佛,要摒除对福报业报的喜爱恐惧等一切妄想,远离众魔弟子及诸外道,则可得净信。言魔弟子者,即非魔弟子。众生本来是佛,为五阴魔境缠缚失却本心,故称魔弟子。在信佛的基础上通过修习四念处确立正知见,就是正见。
正思,就是在正见的基础上常思不行诸不善,当行诸善。由正见可以生出智慧,与这些智慧相符的就是善,不相符的就是不善。知受为苦;则不应贪图诸受。知身及随身一切毕竟为空;则不应妄想有钱有事业有名望。知心无常,毕竟无主、无我我所;则应不为心念所欺,不随其使。知一切法无我,则不应有彼我是非诸见。
正语、正业、正命合而为一即为十善业。对于直接步入菩萨道的人来说,十善业就是基础。以此为基础可直接修习大乘。
正精进,小乘为四正勤,大乘则还要加上依佛智不依人智,依菩提心不依凡夫心,依大乘法不依小乘法精进。
正念、正定,常思维正见,由常思惟而渐渐得定,定久而生用(即于生活中不失于定)。
微风,同样一法,佛依小乘境界而说称为微风,依大乘境界而说称为大风。
罗网,定诸法;行树,慧诸法。极乐净土,定慧等学。以净生慧,以慧得净。)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智慧无量,平等普照十方世界,慈护一切众生。具足无量方便救一切受苦众生脱离苦海免堕恶道;令一切众生断诸烦恼永离生死,未愿作佛者,令其发愿作佛;能以种种方便令菩萨修诸功德,起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诸功德,欲度一切众生令入道迹,入佛法藏,得法王子以十佛身分别说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这一句是讲给修五十二阶的菩萨的。于今十劫,表明为愿心菩萨。[14]
《》里有类似描述的经文,“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二者相加正好是五十二劫。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得愿心位,然后修无量寿经的上品往生法门得灌顶住位,最后修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成等觉菩萨乃至成佛。这是佛以大方便给我们安排的非常殊胜方便的成佛课程。
就像大势至菩萨在《》里表演法王子位菩萨一样。《》里法藏比丘表演的是愿心菩萨,当时佛说:“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意思是法藏比丘应当已具足十住位(这也与法藏的含义相符)。但法藏比丘为利益众生而启请说:”斯义宏深,非我境界“。于是“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配合法藏比丘把怎么从愿心修到灌顶住示范了一遍。
在《》里,大势至菩萨则是以表演的方式为修行住菩萨宣讲念佛之法: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修行住菩萨读到这就已经知道怎么念佛了,因为修行住菩萨“心地涉知,俱得明了”。后面的话则是利益未到修行住的众生的: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一段即使没发菩提心的人也可以修,修了有大利益。)[1]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非是算数之所能知,即不可以以心知。如来妙觉离心故。[15]
阿鞞跋致,即无妄心。此无妄心有修得之无妄心,这种情况下只是初得无妄要因缘具足继续修,修至因功德具足自然无妄;有功德具足后自然所得之无妄心。[16]
《》言:“若有菩萨修习如来三十二相业因缘者。得名不退。得名菩萨摩诃萨也。名不动转。名为怜愍一切众生。名胜一切声闻缘觉。名阿毗跋致。”[17]
一生补处是针对大乘菩萨所讲,不能按照声闻法的随顺方便去理解“一生”的含义。众生平等本来是佛,因功德不一,所造作业不一,而有善恶果报以及生死。色身非我无我所,缘聚缘散,无生无灭亦无生死。佛初出世,众生心染着烦恼重障,无法接受真实法义,故随顺而说六道生死。比如《》十功德品后三个功德讲的都是凡夫位得一生补处。又如《大乘悲分陀利经》中说:“是菩萨施缯彩故,不久当得法王子位一生补处。”这是讲法王子位一生补处。解释这么多,是希望能够去除对往生净土条件的疑惑。发愿生净土,凡夫有凡夫的修法,声闻有声闻的修法,菩萨有菩萨的修法,阿弥陀佛慈悲无量,各自准备了法门。而且凡夫里也有得一生补处。经中说的很清楚,&其数甚多&。而且不是一定要色身灭才能去的,经中明言“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可没说要等色身没了才去。当下就到净土。修了就知道是真的。)[8]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不能忽视这一句经文,盲目的但持名号,导致善根福德不足迟迟不得一心不乱。现代社会琐事繁杂,种种染污数倍往昔,对善根福德的要求比过去更高了。勿以取巧之心言“但持名号,尽皆具足”,如果真如此,佛何必在经中特意说。经文里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凡是持名境界迟迟不进步的,都是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的缘故。善根不足,应持十善业,远离诸欲,思维善行,不思维不善行;福德不足,应常行财布施,常阅读大乘经典,不令起疑心;缘不善当先考虑远离,远离不了时,则观想其为增上缘。)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执持名号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正知见。正如七宝池以金沙铺地,正知见是起修的基础。
执持名号是大乘法门,应当脱离文字相,不论口念或默念文字佛号,必生念念,夹杂不净,如果修到不觉念念,则依然有念行,念念变为无明。好比用染著的肥皂洗手,怎么洗都洗不干净。除非以念不能摄心才须口念归命。口念佛号只出现在《》下品下生中,下品上生的叉手称念则是说给善知识的,是一种譬喻;叉手就是不再造作恶业,称念阿弥陀佛就是不主动起恶念,将心念归止阿弥佗佛。[14]
佛在另外两部净土经典中非常详细的解释了如何执持名号,经中反复提及回向愿生净土,从未说回向文字佛号。大势至菩萨的“净念相继”也并非指的口念或默念佛号,乃念心中所感之佛光或佛气。对于障碍比较重的人,一开始就念佛光是做不到的,以口念摄心反而是个好方法,心念会一天比一天清净,以前的烦恼渐渐不现前了,此时善根初成,开始兼修布施积累福德,财布施和无畏布施起修,有机缘则作法布施。随后心中会慢慢出现佛光,这时菩提心已经开始显现,心常系念佛光,口念摄心转为助法。[1]
执持名号境界甚深不可思议,有如一佛能现无量化身,执持名号亦能现无量无边法。不同修行阶段的众生各有适合自己的修法。佛在经中或以法佛说,或以如意佛说。[1]
愿心菩萨,先以真方便力阅读大小乘经典,圆成一心。而后定于一心,修至治地住;此时依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得念佛三昧,以念佛三昧修得方便具足住;重读大小乘经典,以方便力摄取佛智,至十住位修满,便起修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直至成佛。[1]
对已发菩提心未得愿心的菩萨,依佛在《》下卷开篇所讲三辈往生来修。或依《》上品往生来修。
上辈往生:《》讲的出家众如何修。大修功德最殊胜的就是以沙门行法布施。《》则讲在家众如何修,当然出家众也可修。至诚心可以理解为清净心,除了往生愿其他心念一概不生;深心就是菩提心;回向发愿心,将至诚的愿心回向深心。这个修法如果琐事太多,则因缘不具足。《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又给出第二种修法,修十善业,阅读大乘方等经,修六念回向往生。这里的六念是《》的六念,不是《别译杂阿含经》的小乘六念。
中辈往生和下辈往生只有《》讲了具体修法,未发菩提心者就依此为指引。
修净土法门最难的是开始那一段,越往后越容易,法益越殊胜。)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之赞叹无有虚言,皆为真实。十方一切诸佛尽皆赞叹净土法门殊胜功德。)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言闻经闻佛名者,凡夫、声闻和菩萨要求不同。菩萨不以文字音声见佛,不以色受想行识见佛;但以菩提心见佛,以智慧见佛,以戒见佛,以信见佛。[3]
声闻以持戒见佛。凡夫以智诚心见佛。五浊恶世众苦所集,难免多诸险阻苦难,但得保持弥陀正信不失,纵使身止百千万苦毒中,也有云开见月花开见佛的一天。)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往生净土与是否离开色身无关,往生净土也不意味一定离开色身。是故经中言:“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关于五浊,《》有解释:
“文殊师利!有五浊恶世。云何为五?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云何劫浊?三灾起时,更相杀害,众生饥馑,种种疾病,此谓劫浊。云何众生浊?恶众生、善众生,下、中、上众生,胜、劣众生,第一众生、不第一众生,此谓众生浊。云何命浊?十岁众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岁、百岁、二百岁、四百岁、八百岁,乃至千岁,有长短故,此谓命浊。云何烦恼浊?多贪、多瞋、多痴,此谓烦恼浊。云何见浊?邪见、戒取见,取常见、断见、有见、无见、我见、众生见,此谓见浊。如是五浊,如来悉无。”[19]
菩萨勿依文字以取法:
劫者,果报;三灾起时即恶道现时,更相杀害,饥馑,疾病喻恶道诸苦。
众生者,法也;恶法、善法,下、中、上法,胜、劣法,第一法、不第一法。
命者,福德也。菩萨不求福德,求功德。
于五浊世中遇佛宣说净土法门甚难,当珍惜此机会,发愿修习,往生净土。
于五浊恶世成无上菩提甚难,于净土中修行甚易。
佛说法甚难,众生得闻此法门亦甚难。唯此法门入门不难;入门后依法修行不难;修行得果不难;得果后继续精进不难;于诸佛法得不退转不难;至一生补处不难。)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大藏经[引用日期]
.修佛网.[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大藏经[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