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学邓丽君的唱法那种唱法,不知道应该报什么样的班,是通俗唱法,还是民族唱法?类似小城故事这种……

女歌唱家:现在成名除了唱歌好还得拍三四十万的MV|民族唱法|民歌手_凤凰资讯
女歌唱家:现在成名除了唱歌好还得拍三四十万的MV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的“民歌手”和国外一般意义上的“民歌手”不同,后者是唱“民歌(folk music)”的歌手,而中国的“民歌手”指的是民族唱法歌手,他们的歌唱主题以主旋律歌曲为主。
图说:1965年,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演出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图说:1964年,王昆在陕西省某公社演唱歌剧《白毛女》。
图说:1958年,郭兰英在西安演唱《小二黑结婚》。
图说:2013年,金铁霖从教50周年学术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金铁霖的学生宋祖英等参加。 原标题:民族唱法歌手考 民族唱法起源于战争宣传,又见证了中苏关系的高潮与低潮,在中国人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时曾经给过他们有力的支持,最终不敌群众基础更广泛的通俗唱法。 本刊记者:赵良美 1986年,在第二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简称&青歌赛&)上,声乐第一次被分为&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 在56个民族之上还存在一个&民族唱法&一度让一些音乐专家感到有些无法理解,不过在1980年代,确实是民族唱法完全成型的时节,尤其是金铁霖门下的弟子。这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戏曲和民歌的基础上,结合西洋美声唱法而形成的音乐表现形式,中国的主旋律歌曲大多采用这种唱法。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则被称为原生态唱法。 中国的&民歌手&和国外一般意义上的&民歌手&不同,后者是唱&民歌(folkmusic)&的歌手,而中国的&民歌手&指的是民族唱法歌手,他们的歌唱主题以主旋律歌曲为主。 民歌手中有不少都服务于部队院团,这就造成了&穿的是军服,唱的是民歌&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 小品演员郭达和蔡明的小品《某男某女》则充满着对音乐家们的砸挂。&艾音乐同志,究竟什么是军乐,什么是民乐呢?&&军乐就是军人演奏的音乐,而民乐嘛,那当然就是民兵演奏的音乐了嘛。& 大本嗓的魅力 大本嗓时期的民族唱法就像邻家姑娘一样清纯甜美,就是唱到后面会撕心裂肺。 民族唱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此前红军队伍唱的歌非常复杂,士兵来自江西、湖南,有人爱唱客家人的&兴国山歌&,客家人的歌曲中有妹妹送表哥远行之类的歌曲,在1960年代被改编为《十送红军》。一些有过留洋经历的同志则擅长唱《马赛曲》,这支法国国歌很受红军战士的欢迎,时时可见长征回忆录中提到这支曲子对人的鼓舞作用。 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思想从此确立,成为此后几十年间指导中国文艺创作的根本方针。 在解放区,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群众的生活,民族唱法就此开始发端。第一批民歌手以王昆和郭兰英为代表。 当时的文艺工作者多是唱戏曲和民歌出身,1940年代的民族唱法也因此深受影响。1945年,第一代&喜儿&王昆用秦腔、陕北民歌等传统戏曲民歌的方式演唱了歌剧《白毛女》,大获成功。 &这种唱法根植在传统历史中,特别是农民群众,非常喜欢。&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李对《博客天下》说,《白毛女》以艺术的形式在动员人民参与革命斗争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年曾经有战士太入戏,拿起步枪来对准舞台上的黄世仁射击,万幸被干部推开没有伤到人。 刚刚起步的民族唱法完全使用真声(俗称&大本嗓&)演唱,唱的时间一长,嗓子容易疲劳。王昆曾经向别人诉苦说:&你不知道唱到第四五幕时我嗓子有多痛苦。& 在国统区,美声唱法这种被公认为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已经在逐渐推广。这种唱法可以使用假声,嗓子不容易疲劳。美声唱法起源于拉丁语系的意大利,这种美丽的语言都以元音结尾,但在演唱中文时会面临失声的问题,导致吐字不清,做不到字正腔圆,对于解放区音乐素养不高的广大群众来说,这种唱法太&洋&。柔软、抒情的流行歌曲一直存在,但被认为会瓦解斗志,是&靡靡之音&,只有大本嗓的原始民族唱法当时在解放区一家独大。 进步歌曲当中也不乏美声唱法的印痕,比如冼星海在陕北创作《黄河大合唱》时,三弦二胡一起上阵,还有搪瓷缸子和饭勺。但在苏联有条件重新整理《黄河大合唱》时,就变成了带有民族特色的齐整的交响乐伴奏的西洋美声曲目。 1949年后,主张民族唱法的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和主张美声唱法的国统区文艺工作者共处同一时空,但他们在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方法技巧等方面难以沟通。前者认为后者&打摆子(发疟疾)、吐字不清、牛叫、唱歌时嘴里像含着橄榄&,后者指出前者&喉咙紧、直嗓子喊、无章法、捏着脖子在叫&,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是为&土洋之争&。有第三方提出可以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吸收美声唱法的优点,希望大家坐下来谈。 1950年,音乐各界人士分别于5月10日、5月17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了两次&唱法问题&座谈会,以&建立新中国的唱法&为主题,并就如何结合西洋唱法与中国传统唱法的精华特色,形成完善的歌唱体系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最终在周恩来的支持下,洋嗓子大张旗鼓地进军,土嗓子保留了最后的体面。 结束了内战之后,歌唱的作用不再仅仅是鼓舞士气,美声唱法浑厚有力,能够制作更加气势恢宏的史诗作品,而且有成熟的苏联唱法可以借鉴,真声唱法势单力薄,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中国一边派留学生到苏联学习声乐,同时请苏联专家来华指导。而旧俄罗斯的音乐效法法国,声乐有悠久的西方传统,美声唱法如此时髦,连&土嗓子&的代表人物王昆都忍不住去向苏联专家请教。 这使得1950年代的民歌手马玉涛、吕文科等都带着浓郁的美声色彩,他们演唱的《马儿啊,你慢些走》、《克拉玛依》等曲目均借鉴了美声唱法。 &吸收了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后,民族唱法的范围拓宽了,不是说纯粹的民间唱法不好,但它只能唱某一种风格的东西。&李西安说。 这种短暂的调和很快就被打破。日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期间,毛泽东发表了一篇《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谈话中说道:&我们当然提倡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人,不提倡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不行的。&周恩来也提出&中西并存,民族为主,各自发展,先分后合&的十六字方针,原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周巍峙后来回忆说,这是&组织上保证民族艺术独立发展的必要措施&。 这种表态的背景是中苏关系正在起变化,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7月,赫鲁晓夫希望建立联合舰队并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毛泽东认为这些都是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在这种两国关系逐渐恶化的局面上,和苏联修正主义唱&同一种歌&不太妥当。 1961年,文化部教育工作方案将&民族声乐专业&确定为音乐院校的正式专业。这标志着自&土洋之争&后,&民族声乐专业&名正言顺地在全国的高等音乐院校中确定下来。1964年,在周恩来的提议下,以培养民族声乐人才为主的中国音乐学院成立。直到今天,这所学校仍然是培养民族唱法的最高学府。 也是在这一年,肖华将军创作了《长征组歌》,这组乐谱让总政歌舞团和战友歌舞团用不同的风格同时排练,准备在1965年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时演出。总政版音乐的交响性比较强,运用的美声唱法和西洋音乐元素更加丰富,演出两场后就没有再公演过,其中的歌曲和音乐也没有流传开。使用更多民族唱法的战友歌舞团那版则被拍成彩色电影,完全普及并流传至今&今天还时不时被拿来配各种流行歌曲的画面。 民族唱法适合歌颂盛世 民族唱法适宜歌颂,又没有那么庞大的野心。 &文革&结束之后,民族唱法开始有了重大的突破。 邓丽君的歌曲在&敌台&中一直偷偷流行,&文革&后悄悄流入大陆,更有大陆的歌唱演员模仿港台歌手翻唱歌曲,听起来也是惟妙惟肖,流行音乐的受众开始壮大,以李谷一为代表的民歌手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1980年初,李谷一的《乡恋》因柔美动听、亲切自然,一经播出就轰动全国,但也引来了巨大的争议,一度被认为是&黄色歌曲&。 1983年,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建议把歌唱大赛按照&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分类,当时的歌唱家蒋大为认为这种&民族唱法&其实应该叫&中国唱法&。 参加大型晚会和歌手大赛是民歌手成名的主要方式。1982年,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我爱你,塞北的雪》在央视春晚上演出,开始为中国观众所熟识。1990年,宋祖英以一首《小背篓》在央视春晚上崭露头角,并连续24年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这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离开生养自己的家乡,民歌手关于泥土和家乡的主题受到背井离乡的中国人的喜爱。
学生们的成功让她们的老师金铁霖声名鹊起。金铁霖196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学习意大利美声唱法。1981年,金铁霖调入中国音乐学院工作,在多年的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民族唱法的教学方法。他注重演唱的&科学性&,通过它可以解决演唱中的各种问题,在完成技术难度大的主旋律歌曲方面存在优势。只有掌握了这种科学的唱法,才能保持声音流畅贯通,达到好听的效果。 虽然流行歌曲覆盖的群体更大,但是主旋律歌曲的演唱方式还是以民族唱法为主,&(如果用通俗唱法)那就不严肃了,不够庄重了。&李西安对《博客天下》分析。 学院派的&金氏唱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媒体和比赛的认可。他的学生在青歌赛中频繁获奖,也成为央视春晚的主力。中央电视台也反复播放这种民族唱法的MTV。金教授的学生们是各院团欣赏和喜欢的人才,许多人都穿上了军装,被代表着颂歌最高水平的几大部队文工团录用。 春晚上,和如日中天的民族唱法相比,美声唱法就像是一个落魄的大哥,那些演员一般都是在零点敲钟以后出来,七八个人唱一个串烧歌曲,年轻观众们根本不会去剧场看他们的歌唱,而且他们只有几个人一起穿着演出服出现的时候,观众们才能认出来,如果单个出现,就完全没有概念了。 民族唱法也唱串烧,那是那些刚出道的年轻新人。在春晚真正能够独唱的,除了身价很高很难请的天后天王级别流行歌手,基本上是民族唱法的歌手们。他们有时候身穿军装,有时候则穿着设计精巧、奢华繁复的大型裙装出现,色泽是金、红这样抢眼富贵的颜色。 但通俗唱法拥有最广泛的观众群。无论是春晚还是《同一首歌》,通俗唱法正在用流行歌曲的方式逆袭,逐渐加入到晚会当中来,不过仍然无法撼动民族唱法的老大地位。语言类节目都可能冒犯不同的人群,满口吉祥话的民歌手,人又漂亮歌又甜,又安全又正确。 1990年代之后,&金氏唱法&就把国内的民族唱法给统一起来了,特别是主旋律作品的演唱方法。 &金老师识人才,教得好,另外他在极力地推学生。&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苏芬对《博客天下》说,现在电视上活跃的基本都是金铁霖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大众。 这并不是通过行政强令来实现的,在京剧界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张君秋唱红之后,学他的人很多,一度出现了&十旦九张&的局面。对家长来说,让孩子学这样显赫门派的风险最小,对各地电视台和院团来说,选送这样主流的歌手去参赛,成绩有保证。 青歌赛上金氏唱法的不断获奖激励着各个地方音乐学院的老师们,他们几乎都把中国音乐学院的民族唱法当做样板来教授和学习。 这也引来了&千人一声&的指责。青歌赛是民歌手们最重视的一个比赛,在比赛中要想得奖,就要按照标准方式唱歌。 &比赛唱的这些曲目,声音要达到多高、多宽都有标准,大家都按照一种方式唱歌,学院派只唱一种,所以所有的歌都是一样的,而学院派认为别的都是错的。&龚琳娜在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说。她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民族唱法,曾获得第九届青歌赛民族唱法专业组银奖。但在毕业的时候,她突然失去了自信,&我发现和我一样毕业的学生,我们的声音太像了,但是90年代以前的民族唱法各有不同,李谷一和彭丽媛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导致龚琳娜后来逐渐走上了一条奇特的神曲之路&对新型音乐的尝试。 部队是最可靠的家 学完民族唱法的大部分人还是希望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的级别越高越好。 演唱主旋律歌曲的民歌手大部分都进入了各种院团,尤其是军队文工团。 文工团是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部分,在电影《上甘岭》中,郭兰英的声音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时候,战士们一瞬间似乎都不渴了。苏联电影的《莫斯科保卫战》中,文工团的同志对着电话听筒高唱《神圣的战争》(这支曲子曾经被《潜伏》改编成《深海》)后,士兵们投入了反攻。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最后时光,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成立过特种部队,其实就是文工团,后来在1950年改编成政治宣教与娱乐于一体的艺工队和康乐队。不过台湾&国防部&已经决定在今年裁撤艺工队。 在和平年代,文工团也聚集了一批艺术家,保存和发展&社会上优秀文艺力量&。&都是想去军队文工团,这是学了音乐的人的共同想法。进部队待遇好,也可以接商演。&王苏芬介绍。 &歌而优则仕&是文工团独有的晋升方式,在重要的大赛中得奖或者在演出中表现好,在军队都可以立功。 去基层慰问演出是文工团民歌手的工作任务,有的地方是非常危险的。1985年中秋节,阎维文接到任务去中越边境的老山主峰前线慰问演出,他不仅要小心脚下的地雷,还要戴着钢盔小心炮弹的袭击,并且一直唱到了猫耳洞里,在那里可以直接看到敌人。 慰问演出以有革命精神的、战斗性的歌曲为主。1979年王苏芬到福建慰问演出,听到对面的岛上传来邓丽君的歌声,&那边放的录音还是真唱我们不知道,但我们互相对打,对着唱,就在自己的岛上唱革命歌曲,我当时唱的是《海上女民兵》,为的是看谁的声音响,我们这边是高音大喇叭,响极了。& 部队文工团也在进行改制。2006年初公布的《国防白皮书》披露,2005年底完成的20万大裁军中,文体单位被较大程度地压缩。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优化军队规模结构,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再次指向了部队文艺团体。 这对想要进入部队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陈佳(化名)小时候有个军旅梦,现在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民族唱法,&我想要进入文工团,既能唱歌又能穿军装。& 正在精简缩编的文工团几乎都饱和了。&学习民族唱法还是想要进入院团。但是很多音乐学院优秀的毕业生都没能进入理想的文艺团体。&陈佳对《博客天下》说。 宣教歌曲难触心灵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们更喜欢流行歌曲,对民族唱法的歌曲并不感冒。 以前一个民歌手一个月基本会有七八场商演,&节俭办晚会&的通知下发后,他们的商演机会几乎没有了,这对他们的收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以前可以接一些,现在不接了。&武警文工团民歌手潘军说,她现在每年要完成一百多场的慰问演出。 民族唱法本身也有了自己的问题,1980年代的那种城市化过程中紧张的&背井离乡感&已经不复存在,而民族唱法似乎又不适合表现城市生活。 写歌的人也负担着让领导人满意的任务,民歌手们很少出唱片或者出售在线铃声,更极少有民歌手可以通过商业运作的演唱会挣钱。而歌曲必须要满足投资方的需要,这些投资方往往是军队院团或者是各地的地方宣传部,应对的是某项具体事件或者运动,比如歌颂某种思想,或者甚至到某一个具体运动,歌词也充满了政治说教。 &这样的作品目的性太强,所以它绝对不能触动一个歌者的心灵。&龚琳娜说。 过去的颂歌当中也一度有过精品,比如传唱甚广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这些胜出的作品往往会有一种历史感,制作也都是最精良最用心的。而普通的各地定制歌曲则充满了强行加入的宣教,可能还有外行领导内行。 &民歌手会比较受欢迎,主要还是政府官员的审美在这儿,跟年龄层和教育审美都有关系。&乐评人科尔沁夫对《博客天下》说。 因为演唱歌曲的特殊性,碰到好的机遇,民歌手可以迅速成名。&跟上时代和中央的宣传精神就容易成名。当时比如说是澳门回归,我就唱个澳门的什么歌。&王苏芬说。 不过情况也在变化,马年春晚上,以&中国梦&为标签的主旋律歌曲《我的要求不算高》是由影视演员黄渤演唱的。 但是现在,民歌手的成名之路越来越难。王苏芬说:&现在很难,不像我们当时,人品好,有业务(就行)。现在的歌手要想出来,第一一定要唱得很棒,第二你还得有经济实力拍MV,一首MV三四十万。& 在过去若干年中,民歌手们要拍MV,就必须找到单位或者是有实力的商人来为MV埋单。这导致一些民歌手和官员、商人的关系密切,甚至有人卷入了贪腐窝案。 在民族唱法本身出现问题、歌手们影响受损的同时,年轻的士兵和军官的文化需求却非常活跃&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互联网时代成长,入伍前就是社交媒体的深度用户。潘军在慰问演出中也发觉了这种趋势,&很多士兵都是90后,是比较活跃的小孩子。如果他们愿意听一些流行歌曲,我们也会唱。& 今年7月份,国防部发布了《小苹果》版征兵宣传片,这一作品也被网友称为&萌&系征兵代表作。他们并非不需要音乐,只是他们需要的、渴望的,穿大裙子的民歌手们可能给不了了。
[责任编辑:PN05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880242
播放数:153378
播放数:461564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声乐艺术中的三种唱法
声乐艺术中的三种唱法
  民歌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石,几乎所有的民族音乐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都量多姿多彩、韵味独特的优秀民歌。它生产于民间,流行于社会,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粮食。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美声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 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通俗通俗唱法是借助音响扩大效果,以闪耀变化的舞台美术灯光渲染气氛,用各异的演唱方法,集舞蹈表演、伴唱、伴舞,电声乐器伴奏,集说唱于一体的演唱艺术。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歌唱,接近生活语言。通俗唱法之所以通俗的另一特点是它的吐字最接近生活,它没有西洋传统唱法那样要求在共鸣的基础上去吐字;也不像中国民族唱法那样过分强调字正腔圆。因而最能直接地表达歌唱者的感情世界。
  相关阅读:
  所谓&唱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有的演唱模式,这种模式直接影响着演唱的外在表现风格。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这三种唱法而言,因为唱法模式不同,故而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具体地说,三种唱法之所以在风格表现上有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三种唱法在歌唱发声的原理运用上的不同所致。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技巧性和规范性,强调声音的共鸣和掩盖,在生理上要求喉头向下使喉咙充分打开,追求具有强烈穿透力的&面罩集中点&以获得高质量的声音效果。民族唱法则注重歌唱发声的自然性,强调行腔与咬字的有机结合,主张&字&正才能&腔&圆的基本观点,追求&字清&而&韵正&的传统格式。而流行唱法则更多的是注重&感觉&,强调乐感和仿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追求声音的个性与特色,以及&口语化&式的演唱风格。由此可见,三种唱法从演唱模式到风格表现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初叶的意大利,以音质圆润饱满,音色华丽流畅而著称。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美声唱法因为有大批专家学者的精心研究,其歌唱理论与训练方法在三种唱法中,是最完整和系统化的。由于该唱法的发声方法符合人体生理机能的自然规律,依靠科学的呼吸方法和科学的发声方法的歌唱,减少了声带因长期歌唱所带来的负荷过重与磨损,从而延长了声带的有效使用时间。许多中外歌唱家如男高音藏玉、楼乾贵、梯&斯基帕(意大利)、男中音特&鲁卡(意大利)等的歌唱寿命都达到七十岁以上的高龄。美声唱法在演唱方法上又分竖唱法和横唱法两种。所谓&竖&唱法是因为歌唱时嘴巴上下拉开,形成长条型或椭圆状的O型;喉咙以上下打开为主,会厌软骨充分&竖&起,声音给人有&竖&或垂直的感觉。所谓&横&唱法则是歌唱时嘴巴左右拉开,露上齿亦像在笑;喉咙前后打开,不强调会厌充分&竖&起,而突出声带的张力&&阻力为发音主体。由于声带的位置呈前后向,因而声音则有&横&的感觉。在歌唱实践中是选择&竖&唱法还是选择&横&唱法,主要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生理条件及歌唱爱好者心目中所向往的声音模式而定。总而言之,不论选择哪种唱法,只要运用得法,都可能达到歌唱表演的最佳境界。譬如当今世界男高音之王,具有&欧洲三杰&美称的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他们三人的唱法虽都属于美声唱法,但具体地说又有所不同。卡雷拉斯是典型的竖唱法,他在唱高音时嘴巴上下拉得特别长,呈O型。帕瓦罗蒂是横唱法的典型代表,他在唱高音时上齿始终是露出来的,而且口型是横向拉开的。而多明戈则为折中,介乎于二者之间,但偏向竖唱法较多。又如,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采用的是横唱法,而歌唱家刘维维则选用的是竖唱法。因此说,选择哪种唱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掌握并运用好一种唱法,并使之达到一定的高度。就风格而言,美声唱法还有&俄罗斯&和&意大利&两大流派。在我国现有的九所音乐学院当中,除中国音乐学院较多研究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之外,其余八所(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在声乐教学的唱法研究方面,都是以美声唱法为主。50年代期间,我国歌唱艺术界因受当时苏联的影响,在唱法上基本采用的是&俄罗斯&式的美声唱法。这种唱法的特点是中低声区向前唱,高音时则突然靠后,音色较灰暗,声音松散,缺乏穿透力。进入80年代之后,通过国际声乐界的艺术交流和往来,以及大批学者的外出学习和引进,使得传统的模式与观念有所更新和改变。目前所推崇的是先进的&意大利&式美声唱法,即&面罩唱法&、&关闭唱法&和&掩盖唱法&(三者均属于&横&、&竖&唱法的一种)。这种唱法的特点是音色明亮,声音集中且易获头声,音量较大而穿透力强,同时,吐字也较方便。因此,学习、掌握和运用好这种唱法,是我国歌唱艺术紧跟世界潮流及使美声唱法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作品风格的表现上,美声唱法也是丰富多样的,除能表现中外歌剧这一独具特色的风格之外,还有英雄史诗般的,如《长江之歌》、《英雄赞歌》、《延安颂》、《黄河颂》等;优美抒情的《大海啊,故乡》、《珍珠河》、《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渔光曲》等。其次,在演唱形式上美声唱法也是最完整和最有代表性的,如有大型合唱及组歌、小合唱(包括男声小合唱、女声小合唱)、男声四重唱、二重唱(包括男声二重唱、女声二重唱、男女声对唱)、独唱等多种形式。另外,美声唱法还具有音质圆润饱满,音色华丽流畅,音域宽广,声音高亢宏亮又极富于穿透力等特点。
  民族唱法
  中国民族民间唱法是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一个总称,它是以演唱民歌为主要目的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种演唱模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汉民族而言,由于各地区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其表现民歌内在含意的重要手段一唱法及其风格也是不相同的。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应该说还是来自于不同的民族种类与不同的民歌风格的影响。为此,在研究与探索民族唱法及其风格的同时,简介民歌之特点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的民歌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发展与变化之中,逐渐形成了属于各民族自己的多品种的民歌形式,这其中以汉族北方的山歌和南方的小调最有影响力和最有穿越时空界限之能力,并作为中国民歌的主要形式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北方的山歌具有粗犷质朴、直爽豪放的特点,如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以及内蒙的《爬山调》等,给人以一种身居山间旷野之中,领略高原牧场自然美景的爽朗舒畅之感。而南方则以江苏的小调为最有特色,如歌曲《茉莉花》、《无锡景》、《姑苏风光》等,曲调细腻委婉、脍炙人口、柔和而又流畅,给人以鸳鸯戏水、鸟语花香,小河潺潺流水之美感。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民歌风格,代表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基本表现风格,但在唱法的技能技巧方面,民族唱法还强调&字正腔圆&,注重发声的自然性和声音靠前、在行腔咬字中唇与齿的有力配合,以获得&字清&而&韵正&的最佳效果等特点。中国民族唱法因受其民歌的影响,在唱法上曾是杂乱的繁多的。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才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格式。具体地说,中国民族唱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基本上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1.形成期40年代初期,随着民族救亡运动的深入,民族音乐配合敌后抗战的需要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造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新形象。1945年由女高音歌唱家王昆首演的新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新歌剧和统一的中国民族唱法的形成。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除王昆之外,还有稍后的郭兰英、何纪光等,他们为中国民族声乐在唱法上的统一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形成期唱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完全使用真声(俗称&大本嗓&)去歌唱。由于声音缺乏气息的支持,喉咙较紧,因而流动性不够,硬且直,表现抒情与婉转的作品难度较大。2.发展期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声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到了50年代的后期,一批具有跨时代水平的歌唱家先后涌现出来,他们是女高音王玉珍、马玉涛、阿旺、于淑珍等,男高音吕文科、郭颂、胡松华、姜嘉锵、吴雁泽等。他们的歌声传遍了祖国各地,许多曲目至今仍在传唱,如王玉珍的《洪湖水,浪打浪》,马玉涛的《马儿啊!你慢些走》、于淑珍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吕文科的《克拉玛依之歌》、郭颂的《乌苏里船歌》、胡松华的《赞歌》等。这一时期的唱法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为基础,结合运用西洋美声发声方法,走出一条中国民族声乐的新路。在这一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代表人物应属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在几十年的演唱实践与研究探索中,他将西洋发声与民族唱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研制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唱法。即将假声运用于民族唱法之中,使得真假声能在歌曲的演唱中结合运用。吴雁泽唱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声音在高音区的渐弱(真声转为假声的运用)和声区的自如转换,以及利用气息的控制使声音的力度变化恰到好处,如他演唱的歌曲《清晰的记忆》在高音区的处理就是如此。这种技巧在声乐界是高难度的,他的演唱方法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3.成熟期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民族声乐带来了艺术的春天。一批优秀的立足于民族声乐的改革与发展的耕耘者,用他们辛勤的汗水精心培育出了无数个歌坛新秀与人才。如果说女高音李谷一、男高音关贵敏和蒋大为的出现预示着民族唱法走向成熟的开始,那么,女高音彭丽媛、董文华,男高音阎维文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民族声乐民族唱法已走向了成熟的新阶段。成熟期唱法的特点,可以说是吴雁译唱法的发展与继续。彭丽媛、董文华、阎维文等所运用的演唱方法,明显反映出&中西&结合这一特点:声音圆润且流畅,高音通达并带有泛音(是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发声技巧方面的区别焦点),因而更富于表现力。由于民族唱法在发声方法上结合与吸收了美声唱法的泛音运用,其作品的表现难度也更接近于美声,如男高音歌曲《说句心里话》、《小白扬》、《再见了,大别山》,女高音歌曲《父老乡亲》、《我们是黄河泰山》、《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无论是从作品的音域和音乐的大幅度跳跃,还是从旋律的抒情性与歌唱性来讲,都具备了气势磅颂歌般的赞美性这一特点。可以说,成熟期的民族唱法,是一种值得继续研究和普及推广的唱法,它代表着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方向。
  流行唱法
  流行唱法是&流行歌曲唱法&的简称,又称通俗唱法。&流行歌曲&这个概念是不准确的,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歌曲,即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创作的歌曲。它的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因而流行唱法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歌曲唱法&。
  流行唱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唱、通俗方便。虽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其影响力已超过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正所谓:极易上口,人人歌之。流行唱法之所以发展甚快,易于普及,其主要原因是该唱法不像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那样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去较好的歌唱,而是追求随意性,强调乐感与仿、个性与特色、自然流露与即兴发挥,没有较固定的模式,人皆可唱。加之&卡拉OK&的引进,人们不用登上剧院或歌厅的舞台,利用一套卡拉OK设备,在家里就可实现做&歌星&的美梦。更由于宣传媒介为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刻意地对歌星及流行曲的宣扬,促成了&追星风&这一新潮,使所谓的&发烧友&对歌星的崇拜已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因此,仿歌星及其所唱的歌曲,进而使流行歌曲具有群众性,并走向大众化也是发展之必然。中国大陆的流行唱法在其发展初期,还未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靠仿。基本上是以仿台湾歌星邓丽君的唱法开始,随后才逐渐走向成熟,逐步具备了自己的风格的(曾红极一时的歌星程琳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国歌坛流行唱法走向成熟,应该说是自一曲《黄土高坡》而开始的。从那时起,仿他人风格似乎成为过去,那种鲜明的西北风则成了中国歌坛流行唱法的一个典型模式,这个模式代表着当今北方流行唱法的风格。流行唱法是一种具有较强即兴性的唱法,由感而发,随口可唱。在技能技巧的运用上不同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那样规范,而着重强调其&感觉&。一个歌手是否能够发展成为歌星,不是要看他是否具备一副优质的嗓子,而是要看他是否具有较强的乐感和仿力。乐感和仿力好的歌手,可以仿演唱一位歌星的歌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曾经就有人说:中国歌坛有许多个邓丽君。歌星张宇(歌曲《用心良苦》的演唱者)和张学友的声音听起来也真使人难辨其真伪。因此说,仿(当然乐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流行唱法中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由于流行唱法具有追求个性与特色的特点,因而在唱法分类上有&气声&唱法、&沙哑式&唱法和&喊式&唱法等几种。歌曲《在水一方》(气声唱法代表作)、《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沙哑式唱法代表作)和《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喊式唱法代表作),表现了三种唱法的基本特点。&气声&唱法的特点主要是喉部松驰,基本保持吸气的状态,发声时声带不需要闭紧而留有较大的空隙,以使其漏气,声音空和暗,因而也可称其为&漏气式&唱法。&沙哑式&唱法的特点是喉器上提,气息集中冲击松驰的声带且着力于喉部,使之出现气泡声,故有沙哑感。所谓&喊式&唱法,主要是运用大本嗓去歌唱,并且刻意使声音横向发展。由于用力较大,声音既白而又尖硬,故有&喊&的感觉。这三种唱法均有较大的缺陷,不易普及。虽说流行唱法较强调独特风格,但上述三种唱法对歌唱的寿命有不利影响,故没有发展的可能性。近几年来,流行唱法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显著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于:将一定的技能技巧运用于歌唱之中,丰富与加强了流行唱法的表现力。其主要原因是大批有专业美声基础的歌手的加入,使流行唱法在方法运用上更加规范化。实践证明,拥有美声唱法的基础,并具备演唱流行歌曲的特有感觉,两者有机结合的方法,可说是中国流行唱法发展的方向。目前活跃在我国歌坛上的著名歌星毛阿敏、杭天琪、廖百威、麦子杰等,都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美声训练而后改为流行唱法的。他们演唱的歌曲优美抒情动听,在高音的演唱上,他们有独到的能力,其高度是一般歌手难以攀越的。因此,要提高流行唱法的整体效果,提高歌手的歌唱能力,最大限度地加强唱法中的技能技巧训练与引进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我国流行唱法的发展方向。
  人为将中国音乐分为三类唱法只是相对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用不同的歌唱技巧去表现,并不是单纯的用上面的&三种唱法&来划分。一部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三种唱法地巧妙运用,离不开演员精彩的舞台表现,更是歌唱者智慧的结晶。如果非要把音乐按以上三种唱法来严格划分,只会导致音乐的发展止步不前,千篇一律。&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音乐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我们用我们的热情去赞美生命、歌唱祖国、唱响祖国美好生活的主旋律。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声乐艺术中的三种唱法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邓丽君什么时候去世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