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欧陆战争5工业时代代人的多层次均衡和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多样性”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领 “攀升性”的自觉。 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我国先哲关于“仁者人也”的精要表述,就包含着人的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建构的社会理想。 我们常能听到说某人“有水平,有文化”。“文化水平”作为对人的一种评价,是关乎“文化高低”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那么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但实质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以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为前提的,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努力成为高水平的“文化人”应成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其间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都会归结为“文化水平”。如同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攀升的文化水平作为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客体之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共进的过程。 把“有涵养”视为一种文化人格评价,是较之“有水平”更高一层次的文化评价。与文化素质的评价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在这个层次上来透视文化人格,你会发现“附庸风雅”者颇为多见 。风雅者,风度雅量之谓也。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需要情操的陶冶,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也有人视“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是具有高度“文化涵养”的特征。文化涵养其实也是文化人的一种陶塑和一种充实,善陶塑、能充实才能攀升到“文化境界”的层次。 古人论诗曰“有境界自成高格”,文化境界当然也是对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其实也是缘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有无”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高低”的问题,文化涵养关乎“厚薄”的问题,那么文化境界关乎的是“阔狭”的问题。说某人“有境界”是对其文化人格做最高级的评价。要达到理想的文化境界,有两个重要的取向:其一,面对民族智慧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要力求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去攀升。在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我们能否搭在巨人肩上甚至搂在巨人腰上都不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对于文化境界的攀升确实有“路漫漫”的感觉。其二,面对人民大众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力求投身这一大潮中去“弄潮”。不去顺应潮流、驾驭潮头,如何能预见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文化境界呢? 下列关于“文化人格的层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人格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B.文化人格的四个层次,分别关乎“有无”、“高低”、“厚薄”和“阔狭”的问题。C.文化人格的层次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D.文化人格评价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境界,它是缘自大多数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下列对于“文化素质”与“文化水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的评价,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文化水平”则是对于一个人“文化高低”的评价。B.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水平则只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C.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客体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D.“有涵养”是更高一层次的文化人格评价,与文化素质的评价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投身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去“弄潮”,才能攀升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文化境界”的层次。B.文化素质是对人的文化人格评价的基础层次,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先哲“仁者人也”这一表述,就体现了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这一思想。C.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是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前提,也体现了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D.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它需要人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尤其需要人们陶冶自己的情操,它体现的也是一种道德人格。学年云南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怎样构建和谐世界
怎样构建和谐世界
08-11-14 &匿名提问
一切听党指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认为,首先道德建设。现在人,少的东西太多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构建和谐世界: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 (2)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学术讨论会综述
日08:32 【字号
】【】【】【】【关闭】
  与会学者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经验教训,认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提出这个目标也正当其时,既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又顺应国际社会民心所向。   第一,革命与战争的时代已经结束,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发展问题尤为突出。世界需要协调、均衡、普遍的发展,因此特别需要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加 快发展;要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要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体制;要加强全球能源对话和合作,共同维护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场稳定; 要积极促进和保障人权。这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而且也是发达国家的需要,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加快发展和繁荣,发达国家的稳 定、安全、可持续的发展和繁荣是缺少保障的。  第二,全球化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和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性合作与一体化发展也非常迅速,在各个区域范围内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依赖尽管程度不同,但是发展都是空前的,为区域内的协调发展不同程度地提供了积极因素。   第三,多边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和重大国际问题有了积极的进展。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诸如传染性疾病、严重自然灾难、严重的 环境污染、国际恐怖主义等等,而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全球行动、共同对付。这一切说明,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我国不失时 机地提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充分表达了我们求和平、求合作、谋共赢的愿望,符合我国国家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面临各种艰难曲折,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   与会者指出,我们要构建和谐世界,但当今世界仍处于矛盾多发、突发时期,传统的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现实世界并不和谐。联合国历来 倡导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但实质上一些国家往往不愿意让其他国家享有平等,强权政治依然在顽强地表现自己。联合国历来倡导国际政治民主化,让世界各国都真正 享有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利,但是奉行霸权政策的国家仍然企图垄断全球治理。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矛盾,单极化与多极化的矛盾,全球主义与国家至上主义的矛 盾,都客观存在着。因此,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然会碰到种种困难,需要世界各国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  如何构建持久和 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与会者认为,构建和谐世界,第一要推行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平等、民主的原则。第二要尽力实现互信、互利和协作 共事。第三要寻求共同发展。第四要发扬包容开放的精神,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第五要充分发挥现存的较为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作用,并不断完 善那些尚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和制度。与会者还认为,从当前形势出发,构建和谐世界要强调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一是大国关系;二是南北关系;三是不同 宗教、文明的关系,包括东西方文明、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关系;四是地缘政治关系,妥善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主权、领土纠纷和联合国海洋法生效后产生的海 洋权益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构建和谐世界是个很高的要求,不是短期内能做到的,对我国来讲,更重要的是与邻近国家一起在共有利益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和谐的周 边环境,进而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与会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世界虽是两回事,但在理念上是一致的。中国有13亿人口,构建 和谐社会将对构建和谐世界作出重大的贡献,构建和谐世界的进展则将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国家能够更协调、均 衡、稳定地发展,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又可使我国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上海交通大学环太研究中心金应忠教授整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身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检察机关担负着依法治国的重要职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必须做出积极的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检察机关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具体应当立足于检察职能,结合地方实际,积极主动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工作。一、靠发检察建议促进和谐实践证明,检察建议在预防犯罪,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展检察建议,首先要注重合理性,要讲事实,摆道理,这样才易于被相关单位所接受;其次,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犯罪发生的具体成因,管理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检察建议,要有的放矢,不能空穴来风;第三要有可采性,建议的对策要便于操作,便于实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际效果。二、靠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维护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作依托,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提高公民的安全感,当前情况,就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检察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员单位,且负有法律的职能,所以更应承担更多的职责,更好地落实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要抓住“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措施不动摇,不但要强化“ 严打”力度,更要加强防范力度,配合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充分发挥督导、检查、协调的职责,把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好,提高公民的安感度。三、靠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检察机关应当有效发挥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特别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黑恶性质犯罪,以突出的打击成效,彻底遏制严重刑事犯罪势头,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和谐的社会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四、靠预防职务犯罪惩治腐败现象发展和谐官吏腐败历来是困扰社会的一大问题,也是影响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检察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通过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取信于民。同时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认真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清除腐败发生的根源,减少腐败发生的机会,从而创造廉洁的政务环境,增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五、靠强化法律监督实现公平正义创造和谐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标尺。检察机关肩负着法律监督的神圣使命,维护法律公正实施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法律监督;充分行使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刑罚执行监督四项刑事诉讼监督职能,坚决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裁判不公等突出问题;切实运用好民行监督职能,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易宪容“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今年“两会”的主题,也是“两会”代表的共识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大任务之一。可以说,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在各个具体事项上展开。现在要问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可能?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有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一种社会的终极目标;也有人认为和谐社会是人气比较顺,心态平和,彼此交往谦让有礼、互敬互助。对于前两种解释来说,比较大而化之,如果以此涵义,可能会让民众觉得到与现实相去太远,可望不可求,因此这样的理解是不符合中国和谐社会之本义的。对于后者,则比较具体实在,但没有办法用制度与规则来界定。社会掠夺泛滥破坏和谐在本文来看,和谐社会尽管有它的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及经济基础,但这些基础归结到一点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能否根据个人的约束条件,来尽个人的社会责任及分享个人应有的权利,同时,个人的努力能够通过社会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得到认可,不会受剥削与掠夺。以个人应有的权利扩张为基础,以此就能够扩展到家庭和谐、组织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种多层次和谐不仅是有机的、动态的,而且是具体的、实在的,应该体现在每一个人现实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一个人衣住行的点点滴滴上。而只有每一个人的应有权利得到尊重与保护,才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之动力与源泉。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不和谐的现象存在?如在中国,为什么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越来越扭曲,贫者居无片瓦富者豪宅遍布会越来越明显?为什么民众对房价的疯涨反应会如此之强烈?股市投资者会对股市的低迷大声呐喊?就在于中国现有的制度安排及法律规则出现某种程度的不公平。正是由于制度规则的不公平,一方面不少民众应有的权利或是不能够真正分享,或是容易受到侵害与剥夺,另一方面又有人利用这种不公平大获其利,从而一部分人掠夺另一部分人,社会掠夺泛滥,和谐社会如何可能。比如,中国的银行体系就是通过制度规则让整个社会大部分金融资源集中少数银行手中,然后行政机构又通过利率管制的方式来独享这些资源。在这里,通过利率管制,一方面国内银行以十分低的利率迫使全国民众的储蓄进入垄断性银行,另一方面银行又能够轻而易举地以高利差向企业与个人信贷。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规则使广大民众的财富流向国内银行体系及少数企业与有权的个人,同时国内银行与获得银行贷款的人也轻易地获得高利润。国内银行是这样,国内股市、房地产等市场都是如此。可以说,如果这样一些制度规则不能够改变,和谐社会是无法建立的。还有,中国房地产业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涌现许多富翁?为什么中国的富翁一半以上会是房地产商?为什么中国的房价会在短期内节节疯涨?这既有在征地中对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利益掠夺,也有对消费者的掠夺,对全国储蓄民众的掠夺。因为,中国房地产业以非市场化的方式,把房地产市场所需要的要素(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成本让全国民众来承担,而让房地产的收益归少数人所有。这种对民众利益的侵害,可能是目前中国社会不和谐的最大的根源。个人利益必须受到保护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可能?最关键的方面就是通过法律制度来确立民众的基本权利,通过法律制度规则来保证民众的基本权利不受掠夺。只有这样,民众才能够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力得其所,社会和谐就得以形成。当然,个人基本权利得以确立与保护就得有一套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因为,在市场中,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政府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及国家之间,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当这些利益发生冲突时,不仅需要个人有正当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也有接受这些诉求并在决策过程中表达的渠道。在中国的社会中,为什么恶性事情经常发生?为什么民众不能够通过正式的渠道来争取个人利益?原因在于这种机制没有建立,或是机制不畅通。总之,和谐社会的核心不是理想,而是民众基本权利的享有与保护,而这种享有与保护得由政府来提供相应的法律制度,有一套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不能繁荣,没有和谐社会就不能长治久安。中国能否走向和谐社会,需要一点一点地来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我们愿与各国人民一道,为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2006年8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既是我国外事工作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外事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对外政策中纲领性的主张和目标,对我国外交工作全局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我国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是新世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集中体现。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国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着眼于营造对我国有利的和平外部环境,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着眼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繁荣,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一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有利于维护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实质在于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为我国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能赢得并有条件利用发展的机遇是来之不易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和制止战争,实现和维护和平,建设独立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国家,前赴后继,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奋斗。今天我们搞建设,也要牢记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虽已排在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以后。我国农村还有2150万以上的贫困人口,今后的发展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一系列约束。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为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二是符合世界形势发展潮流,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充实和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速度很快,国家间相互依存加深,人民要求维护和平、增进合作、共促发展的呼声强烈。同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仍处在一个在许多方面并不和谐的现实世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国际竞争激烈;影响世界和平、发展与和谐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我们需要在国际事务中突出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加强与各国的协调与合作。和谐世界的提出顺应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潮,与我国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思想与实践的发展。例如我们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强调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倡导以合作谋和平、谋安全、谋发展;提倡新文明观,强调不同文化国家相互尊重包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强调多边主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强调更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促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是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来考虑国家间关系和国际政治发展方向的,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三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有利于增进同各国的互信与合作。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天下和平、和谐、和睦的思想,提倡&和合&,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我国近代遭受外国侵略压迫,使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思想上有很多共同点,希望并努力去促进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其核心就是强调平等、尊重、互利,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谐世界思想既是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国家发展需要,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与进步理想的一种诉求。联合国宪章指出,建立联合国目的,就是要各国&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中国关于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同联合国宪章的精神是一致的。可以说,和谐世界思想,汲取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结晶,代表了人类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四是显示中国和平、民主、文明、进步的形象,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人文环境。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外部世界需要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全面地了解世界。这就需要不断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增进相互理解,促进交流。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为中国与世界沟通搭起观念上的桥梁,在理论和政策实践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同世界交往,都有长远影响。也使中国更全面深入地反观自身发展与文化进步,展现其闪光的精华,丰富对国际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冷静应对国际上各种&中国威胁论&或&中国责任论&,坚持原则,维护我国利益,同时多做工作,对参与国际事务保持建设性和积极的态度,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团结进取、平等友好、坦诚负责的国家形象,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   如果说和平发展道路着眼的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去努力实践和实现的治国方略,那么和谐世界则是着眼于在与各国深入合作中共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和平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是在我国国内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基础上对中国总体国家战略的高度概括,核心是抓住世界和平的机遇来发展自己,又以中国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和谐世界理念则对当今国际政治和国际秩序应如何发展提出了努力方向,既是中国从国际社会发展的长远理想出发,对人类进步崇高目标的高度概括,也是从现实出发,对国际秩序的演进与国际事务治理的基础与原则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对外战略与政策的努力方向。和谐世界思想充实了中国外交的内涵,显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也为今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课题。总之,推进建设和谐世界,我们要在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中,以负责任和建设性态度,促进政治上平等民主、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交流共进、安全上互信合作、生态环境上协调相宜,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来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表现就是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需要从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经济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应把握如下几点: 构建和谐社会要抓住服务业这个薄弱环节,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经济角度看,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建立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基础之上的经济富裕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不断增强物质基础。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人均gdp550美元以下是低收入国家,550美元到2550美元算中等收入国家,2550美元到7900美元是高收入国家。 国2004年年人均gdp达到1269美元,开始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 国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发展是硬道理,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核心,实现经济繁荣富强。从横向对比来看,虽然 国人均gnp的年增长率很高,但人均gnp的起点低,年增长量绝对值很小,如果不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国与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将继续扩大 [1] 。从国内情况来说,要实现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gdp至少要保持年均增长7.2%的速度。 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将面临经济质量改善、结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增强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是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就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来看,农业的需求弹性较低,国际竞争力也不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进一步降低。改革开放以来, 国工业年均增长11.7%,这是一个相当高的速度,今后再保持这样的高速度绝非易事。服务业是 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潜力的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初, 国服务业比重就一直徘徊在33%至34%左右。2004年 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5.2∶53.0∶31.8[2],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比2002年下降了1.8%,也就是说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与增长率提高同步,服务业对gdp的贡献本来就不高、而且还在降低。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首先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农业经济时代;其次是第二产业逐渐成为gdp的主要构成部分的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一统天下的地位又逐渐被服务业所取代的后工业化时代,由于信息产业成了服务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因而又称为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是劳动分工发展和深化的自然结果,服务业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对其它产业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有突破性地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国服务业发展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增长速度趋缓等矛盾,致使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目前,全世界第一产业占5%,第二产业占32%,第三产业占63%。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差距也很大:34个低水平国家为36%,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而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的服务业产出比重已经上升到70%以上。 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全面协调、健康稳定的社会,服务业的比重应达到50~60%左右[3]。能否实现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对服务的需求则是无限的,服务业具有无限的商机。目前, 国服务业还比较落后, 国产业结构相当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与上中等收入国家有一定距离,与高收入国家差距更远。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 国服务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服务业除了要靠有关的政策环境、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外,最有效的办法是开放。开放提供了加快 国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有利于服务业的改革、创新和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扩大开放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 国各类服务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服务业已成为 国继续大规模吸引外资的新热点,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大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要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民主要通过就业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获得收入来源、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充分就业,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就、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 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无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也对 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大的挑战。 国由于人口基数大,且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今后10年内 国劳动力总供给将会增加到7.8193亿的峰值,此后缓慢下降,到2020年可降至7.7574亿;按照7%~8%的经济增长率和比较理想的0.1707就业弹性系数测算,20年内劳动力总需求将从5.761亿增长到7.414亿。也就是说,大概在15~20年后 国的就业矛盾才有望缓解。 国不仅劳动力人口总量大,而且结构也很不完善。在全部劳动人口中农民所占比例高达70%左右,而英国早在1992年农业的就业比重已降为2%,德国和美国为3%,在日本为7%,韩国也仅为17%。与此同时, 国目前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只有27.7%,世界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般为45%左右,发达国家大都在70%左右。全面小康社会农业劳动力也不能超过15%,农村人口不能超过50%,而第三产业要超过45%。如果 国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45%左右,就可以吸纳1.3亿人就业,这意味着可以基本上解决今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富裕劳动力。目前,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就业开发不足,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和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因此, 国要加强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率和效益,大幅度转移农业劳动力,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吸纳劳动力就业。 要充分认识服务业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服务业的重要性。 国服务业整体落后,而现代服务业更落后。2003年在 国服务业中,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约占40.6%,加上传统服务产品比重仍然较大的金融保险业,整个传统服务业比重仍超过58%,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等商务服务业发展缓慢,总比重仅30%左右。为生产服务的信息、科技服务等服务业发育滞后,已成为工业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处于 国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传统服务业,或是向一些资本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中劳动力使用比较多的现代服务业领域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其实,服务业投资少、回报快、没有污染,又能极大地增加就业,只要深化改革、扩大开发,政策因势利导、消除影响服务业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宏观控制导向明确、手段有力,服务业相对容易发展起来,就业问题也会随之缓解并逐步得到解决。 构建和谐社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以保证经济不断发展、缩小三大差别、实现社会稳定,确保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一、二产业的有机构成大幅提高,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广开就业门路。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概括地说,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促进充分就业,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要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和谐是一个公平、公正、结构合理,社会各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到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目前, 国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有的还比较激烈。据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显示,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28,到1995年是0.38,200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69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5。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0.4为国际公认的警戒标准。因而, 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极不合理。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要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使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差别缩小,使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相对差距缩小,力争到2020年使基尼系数降到0.4以下,使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同时,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总体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高,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的文明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要加强对过高收入的税收调节,规范垄断行业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取缔非法收入。目前, 国企业的税负特别是名义税率是较高的,但实际上税收效率不高,企业偷税逃税现象严重;相反,国家征税成本很高,这实际上减少了国家可以用于再分配的财力。同时,个人收入所得税,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高收入群体税收的征缴存在很多漏洞,个税还未形成调节贫富差别的有效机制。因此,建立利益均衡机制首先是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在最近的两年中,国家再分配有向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倾斜的趋势,但力度仍然有限。现在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今后,要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面向所有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消除城乡差距中贫困居民受助权益的不平等,并使贫富差距扩大化趋势得到相应的控制;通过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并扩大到应当覆盖的全体劳动者,解除劳动者的养老、失业、疾病医疗、职业伤害等后顾之忧,并使之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获得相应的安全保障;通过动员各方力量,大力发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满足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并使其生活质量得到相应的改善。总之,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社会才能保持和谐,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文明才会不断进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阶层差距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的社会应该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在政治上,中等收入阶层是现行政策拥护者,是政治上的稳定力量;在经济上,他们是稳定的消费群体,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文化上,他们都有一定的文化资本,特别是随着新的中等收入阶层加入,如,医生、律师、教师等中等收入阶层的加入,这个阶层拥有的文化资本越来越多。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会带动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提高,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这种橄榄型社会结构,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2004年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为20%,与发达国家的40%还有不小的差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标准, 国家庭财产在15万元至30万元之间的中等收入阶层,正在以每年1%的比重增长,呈加速成长态势。预计到2020年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有望达到40%。如果到达这个比例将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形成稳定的社会中间阶层。 构建和谐社会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优美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实现经济富裕,又要保持环境优美。在上一个世纪一百年中,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先后实现了工业化,但是他们消耗了世界的60%的能源、50%的资源。在新世纪开始的这一百年,另外85%人口的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包括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也要陆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这样人类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极大资源和环境挑战。当前 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约束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然而, 国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gdp的高增长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维持。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 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了40多倍。改革开放以来, 用能源消费翻一番,牺牲环境的代价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使按照能源再翻一番测算,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而且环境也难以承受。由于 国人口密集,加之多年来许多地方片面强调增长速度,忽视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投入的不足, 国的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靠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经济虽发展了,但环境恶化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真正提高,这有背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目前, 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目前, 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据测算, 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烟尘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当前, 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优美环境的根本出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又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1/3、铜产量的1/2、纸制品的1/3来自于循环使用。水的循环利用更为普遍,一些发达国家在17个产业部类的生产中,水资源的消耗速率已达到“零”增长,有的已实现负增长。美国用铝废料生产的再生铝,占其总产量的50%以上。巴西铝饮料罐的回收率高达85%,日本为82.5%,美国为55.4%。 国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研究表明,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这将非常有利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保持家园优美。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 总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富裕的社会,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环境优美的社会,是实现充分就业,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合理文明的社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负载均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