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人力2016年刘福厚爆仓了了

电商们为什么会年年“爆仓”?_第一财经
电商们为什么会年年“爆仓”?
第一财经周刊赵慧 11:52
作为一名在双12继续忠实屯够一小坨货的消费者,我几乎已经能在下单的那个凌晨冷静对待“爆仓”这件事了。
这件事解释起来并不复杂。对我来说,爆仓带来的快递延误体验早就计入了成本,吐个糟不是投诉,更不意味着生气,重要的是便宜。
至于爆仓,今年的一个典型解释是人力不足。在前两年,抱怨还更集中于运转中心容量不够。但是即便快递公司扩建运转中心,持续增加的订单还是让爆仓在链条上后移。在中通速递董事长赖海松接到的今年双11数据统计里,11月12日是个峰值,他们接收了500万单包裹,而中通平日运营能力大约是260万单。
但是影响体验对电商来说是足够严重的事,所以我们今年能看到各家电商为双11、双12做的各种物流上的准备,比如自提。
天猫在全国64个城市设立了9761个提货点,代收包裹的这些服务站大多是深入社区的连锁便利店、物业公司、社区小店。京东和物业合作部署自提柜,在他们的计划里,学校、大企业、地铁站都是潜在合作对象。亚马逊也在3月底开始和连锁便利店全家合作推出自提服务。一些快递公司也在和终端谈判部署最后一公里的派送。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都是不错的学生,这些策略在日本、台湾、北欧都有过成功经验。
电商们希望用这种办法缓解爆仓压力。但是从这轮合作中稍显严苛的自提时间限制和退换货政策来看,终端给了电商不少压力。自提这件事从本质上说,是电商购买终端提货点提供的储物空间、在库时间与人力资源,以提高快递公司在物流末端的投递效率,换来售后服务质量与品牌商誉,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用户群体和消费量。
从目前的推进来看,爆仓虽然暂时不会得到解决,但这些临时措施多少会有些效果。更让我在意的反而是电商在这轮爆仓之后怎么做。在这轮年末购物狂欢之前,京东用一系列平面广告嘲笑马云菜鸟物流的慢,但阿里巴巴如果反过来为了这轮爆仓安排物流建设,那才真是疯了。
电商们这几年的年终促销大战和线下百货店们此前最擅长的事其实很像─把顾客吸引到店铺来,然后再把他们分散到各个柜台。同样,爆仓不是常态,解决爆仓最适合的办法应该是分流而非完全推翻改建。所以自提,乃至其他一些有创造性的分流方法都是不错的尝试。
对于天猫们来说,更关键的事是补足此前的短板,完善整体布局。我们都看得出它们目前最在意的事还是物流,这是竞争集中之处,它们必须在此有所作为。
如果你是从零进入一个领域,那么最大的问题一定是钱,这在物流行业体现得尤其明显。能够有资金和资源连接好物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反而是已经形成垄断、不断竞争的几家大电商和物流公司。电商今年在双11、双12支付的自提服务成本,目前看起来更像是帮助物流缓解了难题,所以对它们而言,长远看来,自建渠道或者通过控股拥有渠道,是一个更有价值的好生意,比如阿里巴巴在深圳试点的“猫屋”项目和最近针对海尔电器旗下日日顺物流的控股合作计划。
所以自提这些方式都只是个临时合约而已,比起正式而靠谱的物流建设项目,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个分散订单解决爆仓的办法。你可以仔细算一下:你需要终端提供包裹存放地;还要做好分账,配送中心内部运营管理和支付系统需要理顺流程和协议;更要管控服务,对于电商来说,最后一站也是品牌,对店铺的甄选、退换货管理、纠纷处理也要配置人力。
这些投入既需要花费时间和资金,也需要明确并落实责任。很多工作都还没有完成,所以自提还不会成为主流。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足够懒惰的消费者,如果我订购的商品(也许碰巧挺大件)即便晚一点才能免费送货上门,我也是不太愿意选择自提的。这些都和电商已有的用户体验和使用习惯吻合,它们为什么要改呢?
你看,爆仓背后真没什么大不了的。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1-;。
编辑:群硕系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爆仓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