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民族问题题选择题求正确选择

求教中国民族问题研究方法和注意事项
很烂的题目。学校不布置的,没法下手,求高手
09-06-06 &匿名提问
中国当前民族问题的研究与选题   马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前言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社会经济制度经历了重大结构变化,社会权力、财富分配机制发生了重大调整,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重大转变,“冷战”两阵营的对峙随着苏联解体和北约东扩不复存在,世界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政治格局,中国对外的文化交往与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外部政治与宗教势力对国内的影响也明显增加。 在这样一个社会变迁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关系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出现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这给我国研究民族问题的学者提出新的研究命题。近二十多年的“对外开放”也使我国学者得以接触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这使我们在民族研究领域无论是理论视角还是经验事实的横向比较方面都大大拓宽了眼界。    近几年我国从事民族研究的学者们经常讨论这样一些话题:现在中国的民族关系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和新问题?对于哪些问题我国现有民族理论不能令人满意地加以解释?我们研究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时应当吸收哪些具有新意的研究视角?有哪些是能够做出新成果的研究选题?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我们当前最需要去做的是哪些基础性的调查工作?我们的民族关系研究可以在哪些领域里与当代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   为了使我国的民族研究能够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在讨论民族研究的选题与思路之前,有几点是值得特别予以关注。    首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对比其他社会科学的其他及格主要学科,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中国民族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视野、核心观点、研究方法等,大致仍然停留在50-60年代的传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还不够解放,基本理论来自“经典著作”和传统教科书,而不是来自对中国社会的实际调查研究,对世界其他各国研究成果的借鉴也不过及时。    其次,“学科的彼此隔绝”,一定程度上仍然把民族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发展与研究工作割裂开来,民族院校的独立体系在制度上为这一学科“封闭”创造了条件。今天的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已不再是地区性的、以意识形态分野的、以文明体系为基础的局部性知识,而逐渐演变为世界性、跨国界、跨文化的知识体系。    一、 一个基本命题:“群体认同意识的产生、演变与分层结构”    无论我们讨论的群体单元是种族、民族、族群、部落还是地缘社区,都存在着人们的群体意识如何产生以及群体边界如何划定这些基础性问题 。我们研究民族与族群,需要对相关群体的抽象群体意识进行系统的分析,理解其内在的规律性。在一个多层级的群体认同体系中,在分析一些国家的“民族-构建”的特点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在人们认同体系中由于外在原因(非自然产生)出现的、多由政治势力主导而“构建”的身份认同。    在今天各国内部民族关系的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们最核心的认同群体是“国家”还是自己所属于的“族群/民族” ?是否把自己“族群”身份的重要性放在“国家公民”属性之上? 研究民族问题,就是要研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们会选择前者;又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们会选择后者。人们在思考群体认同时,在理智和感情两者之间如何协调,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如何权衡,领袖人物的个人权力考虑和广大民众之间的根本利益之间如何权衡 。   近代的群体意识体系的发展与传播:“民族”(Nation)的产生与 “民族主义”(Nationalism) 在17-18世纪的欧洲,在原封建帝国体系中出现了以公民权和公民联合体为理论基础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自决”运动,在原帝国的版图内产生了一批“民族-国家”。这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群体认同 。中国有自己传统的族群观念,西方的这些观念是如何“嫁接”进中国社会的?在讨论中“民族”、“国族”、“种族”等词汇是如何定义的?在使用时是如何选择的?系统的剖析清末民初的这些思想与文化大讨论,是我们理解历史、理解近代与现代中国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源自前苏联的民族理论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观从1921年建党后经历了哪些变化?影响并导致这些转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都是我们认识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研究选题。现代“民族”、“民族主义”概念演变的研究集中于近代的世界与中国的特定群体范畴的研究。  二、 三个研究视角   1.族群问题的“政治化”与“文化化”    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主义运动”,要求原来在多民族王国统治下的各民族独立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把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上升为政治差异,要求以民族为单元建立各自独立的政治实体。这是以各族资产阶级为主导的把本国民族问题“政治化”的社会运动。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多族群的统一国家,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一个“天下体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群体之间的差别被视做“文化水平的差异”,发展出“文化主义”的族群观。    在美国这样的新兴移民国家中,虽然在一段时间内,种族差异和种族隔离成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各白种人群内部,群体差异仅仅被视为“文化差异”,被视为具有不同传统的“亚文化集团”,族群差异被“文化化”。在20世纪中叶的“民权运动”后,这一思路和关系框架被拓展应用于印地安人、黑人、黄种人,最终在美国社会中形成了“文化化”的种族-族群结构。     马列主义从创立之时起就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倾向于从政治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理一切社会关系。欧洲在民族主义运动时期出现和强化的民族/族群“政治化”的思路,也影响到马列主义创始人,他们强调各个民族的平等政治权利和“民族自治”。民族问题被高度政治化了,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把民族问题政治化的角度与欧洲资产阶级把民族问题政治化的角度是不同的。    前苏联的民族问题政治化表现为:把各族看作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整体,通过“民族识别”运动把民族群体确定下来,民族成员身份成为法定身份,为各民族设立一定的“领土”和相应的行政建制,使各民族成为国家政治结构的组成部分(“民族院”),拥有区域自治的政治权力,拥有处理区内各项事务的行政权力。公民权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反而没有“民族成分”更加重要。   我国基本上承袭了这一套“民族政治化”的做法。但是看到前苏联、前南斯拉夫解体的教训,看到美国在处理种族-族群关系方面的相对比较成功的经验,中国学者应该对自50年代以来在国内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斯大林民族理论和前苏联的民族政策进行反思。 2. “部族国家”与“公民国家”    部族国家:把宗教、族群(ethnicity)和政治制度混同为一个单一原则和属性,因此,它是一种与平等权利不相容的、甚至不能容忍少数群体(minorities)存在的高度排他性的制度。     公民国家:是自由公民的联合体,在同一地域里居住的所有具备资格的居民,不论其出身、宗教、族群或文化背景如何,都是国家中平等的成员。    “公民国家建立在政治纽带之上,并且诉诸于政治纽带,其核心制度是公民权。部族国家把政治认同与种族起源和种族身份联系在一起。在一个现代多元国家,政治联系与认同与种族纽带之间被明确分开”。(格罗斯,2003:26)   “公民权。。。。。。提供了一种将种族上的亲族认同(文化民族)与和国家相联系的政治认同(国家民族)相分离的方法,一种把政治认同从亲族认同转向政治地域关系的途径”(格罗斯, 2003:32)。    美国的移民社会,体现了在现代技术、现代生产力和迁移过程中,人们在个体地域流动中(历史上的迁移是“部落迁移”,现代是“个体-小家庭迁移”)重新组合而成的社会。人们对周围其他人的宗教信仰、语言、生活习俗只能采取比较宽容、相互平等的态度,为了共同组成一个有效运作的社会,族群意识必须淡化,国民意识是最核心的群体认同意识。这种社会形态中的“族群意识”,是文化群体的意识,而现代“ 民族意识”,强调的是人们的“共同体”的“民族”(Nation),是政治实体中的公民身份、公民权利。    但是在社会传统保存得比较多的非移民国家,甚至包括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中一些群体自近代以来就很少迁移,这样,在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结构中还会保留一些传统“部族集合体”的遗迹,可能是在组织形式上,也有的在多数和少数族群领袖人物的意识中。   “部族集合体”的遗迹    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基本性质与传统“部族集合体”的遗迹之间,肯定会出现矛盾。在伊斯兰教国家,由于宗教原因,传统“部族集合体”的痕迹更重一些,非洲许多国家在殖民地时代,在统治结构中部族在一定程度上被保留下来,独立后这些部族依然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中,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区,传统“部族”意识是否也存留一部分?出身于少数民族的干部是否把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代言人”?是否在意识中把民族关系依然看作是传统的“部族”之间的联合、联盟关系?    “效忠模式”    “部族国家”和“公民国家”会表现出十分不同的效忠模式,在多群体的帝国当中,各族的首领对帝国皇帝效忠,各族民众对本族首领效忠,首领的“倒戈”会引起整个部落的“倒戈”。是一种传统的“多元一体模式”。各个单元也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单元,有些帝国就是以部落为基础的政治统一体。而在美国这样的公民国家,由于迁移、通婚、同化,各族群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各群体的内部认同意识逐渐淡化,国民认同逐渐成为最核心的认同单元。   “关于族群精英人物的角色与功能 ”    “公民国家”的族群精英,强调的是本选区“全体选民”的利益,他代表的不是一个族群,而是整个社会。否则,他也不可能被主体的政治文化(公民国家)所容纳。    在“部族国家”里,部族首领处处代表本族的利益,正是社会和本族民众所期待的。如不这样做,他们就失去了作为“民族代表”、“民族领袖”的资格和合法性。“民族主义部族国家是一个与现代社会基本人权和政治权利持久冲突的政治信念和制度”(2003:37)。如果在今天还有些人希望最终以某个少数民族为单元建立一个“民族主义部族国家”,那应该是逆历史大潮流而动,是一种倒退。   “制度设计的反思”“制度设计的反思”    我国现在的政协、人大等所吸收的少数民族委员和代表,在制度设计上就是期望他们在这些机构中代表少数民族说话,反映他们的意见。在制度设计上就保留了历史上“部族集合体”的特点。所以,我们绝对不能责怪少数民族干部和民众有这样的意识和期待。    联邦制、区域自治与历史上的多民族帝国曾经实施的“部族国家”的组织形式有关联,也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最容易接受的国家构建形式。但是这一制度在今天应该看作是向完全的“公民国家”过渡阶段中的过渡形式。    各国的领导人以及少数民族的社会精英应当看到这一点。任何公民的效忠对象都应当是自己的“民族国家”,而不是一个族群,应当努力使自己作为国家精英的一分子、而不是本族代言人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  3.“群体优惠”(团体主义的多元主义)与“个体照顾”(自由主义的多元主义)政策    美国社会学家戈登认为“自由主义的多元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与社会对于每个个体的族群身份“不进行甚至禁止进行任何法律上的或官方的认定,以便将不同种族、宗教、语言或不同族群起源的群体看作在法律或政府程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统一实体,同时它也禁止应用进行任何形式的族群标准,不管应用这种标准是为了任何类型的族群歧视的目的还是为了对少数族群特殊照顾的目的。当然,按照这种结构,这些少数族群群体中的许多成员,也都会受惠于以解决有关问题为目标的立法,如反贫困法案、住房、教育和福利计划等。这里,处于劣势地位的族群群体成员,是因为他们个人在社会法案中合适的资格而受益,而不是因为他们的族群背景的作用作为群体而受益。。。。。。这样一个社会里平等主义的规范强调的是机会的平等,对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评价其表现的普遍标准”(马戎编,)。     戈登指出“团体的多元主义”具有以下特征:“种族和族群通常都被看作具有法律地位的实体,在社会中具有官方的身份。经济和政治的酬赏,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都按照数量定额分配,定额的标准是人口的相对数量或由政治程序规定的其他方式所决定。这类平等主义强调的更多是结果的平等,而不是机会的平等”(马戎编,)。     随着社会发展和族群融合的历史进程,各族群之间由历史造成的发展距离在缩短,也开始需要考虑从“争取族群之间利益分配的平等”观念逐步向“争取个人之间竞争机会的平等” 观念过渡。 惟有这样,才可能通过少数族群成员在社会、教育、经济等方面真正竞争能力的提高得到发展,而不是由政府“照顾”政策而改善处境。只有通过基本消除“族群分层”的结构性差异,最终达到在个人实力基础上的族群间事实上的平等。   三、六个研究参照系     中国民族关系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应当关注4个知识与历史实践经验的来源:   1、中国几千年民族交往中形成的“民族(不同群体)观”和看待群体关系的传统思想与实践,历史文献至今仍然是我们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的宝藏;   2、欧洲的传统“民族观”及其演变,从多民族帝国时代到17世纪开始的“民族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美国的族群观念和实践是欧洲传统的一个分支;   3、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及它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4、亚、非、拉其他发展中国家民族-族群的历史演变,如有殖民地经历的国家,在原殖民地的行政区划内进行各自的“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   其他如日本等国非西方殖民国家的经历也值得关注。   此外在具有不同文明传统、不同政治经历(殖民或被殖民)、不同意识形态环境的各个国家之间进行比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们今天开展民族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和路径。我认为的六个可供比较研究的参照系是:    1、苏联70年民族理论、制度、政策的实践。前苏联学者、西方学者、印度学者对前苏联民族理论、民族制度、政策、联盟制、民族建构的评价与分析(康奎斯特《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   2、西欧工业化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 西班牙、魁北克、北欧的宪法、制度与实践;    3、美国等移民国家的“种族-族群”政策的实践。初期有一个主流族群,成为富裕国家后吸引各国个体自愿移民,自愿被主流社会“同化”以获得利益,即使遇到歧视,由于参照系是贫穷的母国,心理上仍能平衡;但取得平等公民权的第二代,则会不满与主流族群在权益上的差异,这是前几年英国、法国种族骚动的原因之一;   4、印度、印尼等前殖民地独立后“民族构建”的实践。    5、非洲的“部族社会”与建立现代国家的实践。索马里、苏丹、乌干达、刚果等,部族是基础社会组织,部族首领是政治领袖和部众效忠对象,部族在权力和资源方面的竞争是社会最核心的问题;   6、拉丁美洲殖民地社会的形成与国家的建立。混血群体的形成,族群意识特点、独立运动与“民族-国家”的出现。  四、目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可考虑的选题    1、 中国历史上与近代的民族问题:   (1)两千多年中国民族交往史反映出来的“群体认同”内涵与实践;   (2)清末民初西方军事侵略与“民族国家”概念的引入,中国知识界的思考;   (3)年期间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对“民族”、“民族主义”、少数民族问题的理论思考、政治立场、具体政策的文献梳理与分析;   (4)50年代的“民族识别”工作的回顾与反思;   (5)“四人帮”粉碎后“拨乱反正”过程后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新提法、处理民族关系、处理宗教问题的新做法;   2、当前中国民族关系的专题研究: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变与发展。政治一体与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的创建;    (2)语言的使用与双语教育体系。    (3)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    (4)居住格局与族际交往。    (5)族际通婚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6)群体优惠政策对民族身份认同与族际关系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各族民众对优惠政策的接受程度与评价;   (7)境外伊斯兰教对我国穆斯林各族在身份认同意识方面的影响;   (8)中国各地区的族群分层现状与发展趋势:政策倾斜的结果、实际竞争能力的比较,教育体制与内容的影响;   (9)中国各族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城乡民众的身份认同体系与公民意识;   (10)少数民族的宗教组织与宗教活动、教职人员、宗教教育现状专题研究。   3、六个参照系的专题文献研究:   (1)苏联70年民族理论、制度、政策的实践   (2)西欧工业化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   (3)美国等移民国家的“种族-族群”政策的实践;   (4)印度、印尼等前殖民地独立后的“民族构建”的实践;    (5)非洲的“部族社会”与建立现代国家的实践;   (6)拉丁美洲殖民地社会的形成与国家的建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学习的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无不来自实践。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具体科学知识?(阅读课文Pl20——I2l)(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例如:看医生、买书、买文具、买服装等生活问题要上哪里?农业生产要注意什么?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什么?等问题。和什么打交道?和什么不打交道?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这些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我们学习的数学、力学等知识都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也是为实践服务的。(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怎样反映客观事物呢?客观事物是怎样反映到人脑中去的呢?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完成了这个任务。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接触并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客观对象的特性作用于人的感官,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人们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对客观事物怎样才能获得认识呢?请看毛泽东“语录”和课文第6段。(学生自行归纳得出结论)要获得什么认识就必须参加什么实践。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人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会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研究。(阅读恩格斯“语录”)理解这种需要为什么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人们的认识能力归根结底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就越强。因而,人们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总是自觉地面向实践、几十捕捉思戴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社会提供的新经验,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提出能够正确解决时代客体的新结论。不断发展着的实践从根本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人靠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很有限,思维器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要不断地认识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制造了专门用于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等。现代实践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无意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2)对待学习知识目的的态度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检验认识”的含义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2)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方法,再发达的头脑进行判断、推理,都无济于事。认识的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通过实践这个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检验才能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皮亚杰根据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传统教育只关注教育的社会的价值,忽视了儿童生心发展特点;只重视向儿童传授具体知识,不重视儿童的发展。他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学校不要过早地向儿童教授他们以后能主动得到的知识。为此,皮亚杰明确指出:1. 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  这一点的基本含义是学习不要超越儿童发展的实际阶段。此外,它还包涵更深刻的涵养,那就是学习要充分考虑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实际水平。我们在分析阶段的双重性时,曾提及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准备和完成的不同水平,这对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一个学习内容对处于阶段初期的儿童也许不能接受,但对处于阶段后期的儿童就有可能被接受。所以,&学习要从属于发展水平&并不是一个僵硬框框,而是一个动态的理念。教材第216页介绍的皮亚杰的合作者英海尔德的实验研究,证实的正是这一点。  我认为,全面理解&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既涉及到对皮亚杰理论内涵的理解,又涉及到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皮亚杰理论的大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对待。 2. 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论断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精髓。  经典的发生认识论不是把知识看作来源与主体(先验论),就是把知识看作来源与客体(经验论)。皮亚杰则认为知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也不是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请大家复习一下我们在本章第一节阐述&认知结构的建构性&时,所提及的&双向建构&的概念。双向建构,就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便于理解,教材中引用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琴诗》一首,望各位大声朗诵,深刻领会,定能晓其玄机,顿开茅塞。3. 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主动活动。   皮亚杰认为,&儿童愈小,对他们进行教学就愈难,而对于幼儿的教学未来的后果就愈有影响。&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说明了学前教育的艰巨性,后半部分则指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把皮亚杰理论运用在学前教育中,关键就是要为儿童提供实物和环境,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帮助儿童提高提问的技能和了解儿童认知发展中的困难。把儿童当作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尊重儿童的基本权益,尊重儿童的活动权和创造权,反对把儿童当作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作实现成人愿望的消极工具。  在学前教育中,如何正确地认识儿童的发展特点,既不压抑他们,也不催赶他们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课题,也是学习本课程的根本意义。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找个伟人作目标,借鉴它的好处,祛除他的缺点,例如你喜欢毛泽东,你就要学习他的精神和睿智而不是他的刚愎自用,然后就思考怎么超越他 我的大学经历对我的人生的影响 和很多刚到大学校园的新生一样,我以为大学的学习是和高中一样的,有班主任,有任课老师,有生活老师,只是学超不过十门的功课,每门课学四年...... 殊不知,大学里的班主任几百年见不到一面,生活老师更是见面都不认识。学习的课程更是五花八门,每学期都有十来门课,而且都只是学一学期,然后是有可能四年再也没时间系统复习的,每门课的老师都不一样的。 来自小山沟的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来到首都北京,本来就有些不适应,加上从高中紧凑的生活猛然间的转入大学自由宽松生活的不适应,我第一次迷茫了,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这个时候我急需一个能告诉我“该怎么办”的人来给我指导。可人生地不熟,我该找谁呢?如果是在高中,我可以找班主任,可以找生活老师,甚至可以回家找父母,可是,现在是大学...... 我在大学接触的第一个老师即是我的第一个班主任——一个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年轻老师,他比我大五岁。于是我忽略了年龄背景的差异,我把他当成我的“好朋友”,大学里的知己,我将我的想法全盘托出,希望他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办。那时候我得到的回答是:你应该乘大学专业课还比较轻松的时候,特别是大一期间,多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多参加学校的学生会活动,争取机会锻炼自己。在大一大二期间就快速塑造自己的个性。他给我的理由是“大学是塑造自我个性的学习阶段”。这也是我们唯一一次比较深入的聊天,因为后来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都比较忙得缘故! 这种理念,这种观点对于在中学阶段只懂得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我,像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我十分兴奋。当然,接下来的时间我倒是充实了不少,我加入了七八个学生组织,而且每个组织有活动时我总是全力以赴,十分用心的在锻炼自己。(这是我的性格,一旦认定的事情总是全力以赴、毫无保留的去努力!)其中,我最用心的,投入最多时间和精力的是学生会,当时我是在外联部。作为外联部的干事,我也就有很多的时间和师兄师姐接触,我也基本上从离家的伤心和彷徨中解脱出来。 不幸的是,我总是没法合理的安排好时间,大学的课程总是安排的很多,虽然大一大二已经是相对的轻松。而我总是没办法“工作”和学习兼顾。于是在旧的问题迎刃而解的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我是否应该像中学时代一样,认真学好每一门课。可是如果这样,我就没有时间参加学生组织的任何活动,那样又与“大学是塑造自我个性的学习阶段”的师训相背离。我该怎么办呢?我第二次迷茫啦! 在一次老乡会上,练就“一身交际能力”的我,和刚刚考上本校研究生的师兄聊得很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其中,对于学习与“工作”的冲突问题,他送给了我一句话,令我刻骨铭心的话,令我是如救命稻草一样的一句话,那就是——大学,逃课事一门艺术!他是研究生,是优秀本科毕业生,加上是老乡,我就更加的相信他的话啦。从此以后,自以为聪明的我就开始了我的逃课历程,大有不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不罢休的劲头,于是心安理得的逃课去参加、策划、组织学生社团的活动。当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名气也在不知不觉中大大提升,在本校区,几乎是路人皆知的活跃分子和逃课大王! 这种充实又风光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学期末前一个月,当时班级里充满得考试气氛提醒了我,我即将迎来了大学的第一场考试——期末考试。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的理解“害怕考试是不用功学习的学生的特权”这句话的含义了。我的心是空前的每把握!这种心情比起面对黑色的七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令我欣慰的是在考试之前我有一个月的时间完全属于自己,这一个月里学生会的活动也全部停止了,也不上课啦。而且考试得科目虽多,每门考试时间安排得比较开,相隔好几天。于是我每天熬夜,开始了猫头鹰的生活,没日没夜的啃书。可是我总是没把握,像这样的学习方式我是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的。直道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我还是忐忑不安。就这样,我打了人生第一场没有把握的战役。 战绩虽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但也不尽人意:有一门课亮红灯,其余的科目全部是六七十分。看到这样的成绩报告单,我第一次有了不敢回家的想法,第一次有了不敢面对父母的想法,第一次有了对不起父母的想法!于是我决定过年不会家了,告诉父母的理由是想锻炼自己男儿志在四方的勇气。至于学习,当然是报喜不报忧了,理由是不想让父母担心,因为让他们知道他们也帮不了我,只要我下学期开始好好努力就行啦! 在内疚和悔恨中第一次单独过了春节,没有欢笑声,没有祝福声!当我在除夕夜给往家里打电话时,听到我母亲的声音我只剩下哭了。那时在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一定好好学习,我一定不会再次对不起父母的!但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进入的更深的一个层次——我怎么样好好学习? 带着这样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我迎接来了大学的第二学期。学期初,我告诉自己只要上课好好听课就行,下课时间还是要好好的参加学生活动的嘛。因为我始终没有忘记老师说的“大学是塑造自我个性的学习阶段”这句话。可是因为第一学期没有学到本该学的知识,第二学期的课听起来十分费劲,于是另外一句话——“大学,逃课事一门艺术”解救了我。我总是告诉自己这门课不重要,或者这门课很简单。有了这些想法,我又一次心安理得的逃课去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唯一不同的是:班级里的同学们之间已经相互熟悉,常常一起打牌、游戏的活动我也常常参加了。时间总是平等的,我有时间和同学们一起玩,有时间参加学生会的活动,那么就更加没有时间去学习啦。此外,通过交流,从同学那得知,有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没有认真学习,但只要期末好好复习是肯定能通过考试的。因此也就玩得更加的痛快了,更加的肆无忌惮啦! 通过复制和进化,我果真更好的诠释了“大学是塑造自我个性的学习阶段”、“大学,逃课事一门艺术”这两句话!而且,出乎意料的是,我第二学期竟然全部通过了所有的考试! 唯一不同的是我的心情,表面上乐观、积极、开朗的我,已经在心里不知不觉地埋下了不自信的种子,而且茁壮的成长着,一步一步地吞蚀着我的心灵。 (更多内容请查看“我的大学经历对我的人生的影响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CI设计时60年代由美国首先提出,70年代在日本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它是现代企业走向整体化、形象化和系统管理的一种全新的概念。其定义是:将企业经营理念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特别是视觉传达系统),传达给企业内部与大众,并使其对企业生产一致的认同感或价值观,从而达到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促销产品的设计系统。 CI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企业大规模化经营而引发的企业对内对外管理行为的体现。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产品、质量、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已发展为多元化的整体的竞争。企业欲求生存必须从管理、观念、现象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更新,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现在的市场竞争,首先是现象的竞争,推行企业形象设计,实施企业形象的竞争,推行企业形象设计实施企业形象战略。为统一盒提升企业的形象力,使企业形象表现出符合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一面,企业就必须进行其形象管理和形象设计。 CI设计系统是以企业定位或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的,对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对外关系活动、广告宣传以及其他以视觉和音响为手段的宣传活动在内的各个方面,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统一性的综合设计,力求使企业所有这方面以一种统一的形态显现于社会大众面前,产生出良好的企业形象。 CI作为企业形象一体化的设计系统,是一种建立和传达企业形象的完整和理想的方法。企业可通过CI设计对其办公系统、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以及经营、包装、广告等系统形成规范化设计和规范化管理,由此来调动企业每个职员的积极性和参与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一体化的符号形式来划分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使企业经营在各职能部门中能有效地运作,建立起企业与众不同的个性形象,使企业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区别开来,在同行中脱颖而出,迅速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出品牌效应,占有市场。 CI系统的实施,对企业内部,可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走向科学化和条理化,趋向符号化,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进行有目的地制定经营理念,制定一套能够贯彻的管理原则和管理规范,以符号的形式参照执行,使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市场流通流程化,以降低成本和损耗,比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对外传播形式,则是利用各种媒体作为统一性的推出,使社会大众大量地接受企业传播信息,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来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增强社会大众对企业形象的记忆和对企业产品的认购率,使企业产品更为畅销,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营效益。 CI系统的构成 CI系统是由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 简称MI)、行为识别(Behariour Identity 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简称 VI)三方面所构成。 1、理念识别(MI) 它是确立企业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设计、科研、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等经营理念的识别系统。是企业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营销方式和营销形态所作的总体规划和界定,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信条、经营宗旨、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产业构成、组织体制、社会责任和发展规划等。属于企业文化的意识形态范畴。 2、行为识别(BI) 是企业实际经营理念与创造企业文化的准则,对企业运作方式所作的统一规划而形成的动态识别形态。它是以经营理念为基本出发点,对内是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职员教育、行为规范和福利制度;对外则是开拓市场调查、进行产品开发,透过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公共关系、营销活动等方式来传达企业理念,以获得社会公众对企业识别认同的形式。 3、视觉识别(VI) 是以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体系的视觉传达体系,是将企业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的概念,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分为基本要素系统应用要素系统两方面。基本要素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宣传口语、市场行销报告书等。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办公事务用品、生产设备、建筑环境、产品包装、广告媒体、交通工具、衣着制服、旗帜 、招牌、标识牌、橱窗、陈列展示等。视觉识别(VI)在CI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据有主导的地位。 视觉识别(VI)系统设计 在CI设计系统中,视觉识别设计(VI)是最外在、最直接、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VI设计是将企业标志的基本要素,以强力方针及管理系统有效地展开,形成企业固有的视觉形象,是透国视觉符号的设计统一化来传达精神与经营理念,有效地推广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形象。因此,企业识别系统是以视觉识别系统为基础的,并将企业识别的基本精神充分地体现出来,使企业产品名牌化,同时对推进产品进入市场起着直接的作用。VI设计从视觉上表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精神文化,从而形成独特的企业形象,就其本身又具有形象的价值。 VI设计各视觉要素的组合系统是因企业的规模、产品内容而有不同的组合形式,通常最基本的是企业名称的标准字与标志等要素组成一组一组的单元,以配合各种不同的应用项目,各种视觉设计要素在各应用项目上的组合关系一经确定,就应严格地固定下来,以期达到通过统一性,系统化来加强视觉祈求力的作用。 基本要素系统设计 VI设计的基本要素系统严格规定了标志图形标识、中英文字体形、标准色彩、企业象征图案及其组合形式,从根本上规范了企业的视觉基本要素,基本要素系统是企业形象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基本要素系统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标准色彩、象征图案、组和应用和企业标语口号等。 1.企业名称 企业名称于企业形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是CI设计的前提条件,是采用文字来表现识别要素。企业名称的确定,必须要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思想,体现企业理念;要有独特性,发音响亮并易识易读,注意谐音的念义,以避免引起不佳的理想。名字的文字要简洁明了,同时还要注意国际性,适应外国人的发音,以避免外语中的错误联想。在表现或暗示企业形象及商品的企业名称,应与商标,尤其是与其代表的品牌相一致,也可将在市场上较有知名度的商品做为企业名称。企业名称的确定不仅要考虑传统性,还要具有时代的特色。 2.企业标志 企业标志是特定企业的象征于识别符号,是CI设计系统的核心基础企业标志是通过简练的造型、生动的形象来传达去企业的理念、具有内容、产品特性等信息。标志的设计不仅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要表达出独特的个性和时代感,必须要表达出独特的个性和时代感,必须广泛的适应各种媒体、各种材料及各种用品的制作,其表现形式可分为:1.图形表现(包括再现图形、象征图形、几何图形);2.文字表现(包括中外文字和阿拉伯数字的组合);3.综合表现(包括图形于文字的结合应用)三个方面。企业标志要以固定不变的标准原型在CI设计形态中应用,开设时必须绘制出标准的比例图,并表达出标志的轮廓、线条、距离等精密的数值。其制图可采用方格标示法、比例标示发多圆弧角度标示,以便标志在放大或缩小时能精确地描绘和准确复制。 3. 企业的标准字体包括中文、英文或其它文字字体,标准字体是根据企业名称、企业牌名和企业地址等来进行设计的。标准字体的选用要有明确的说明性,直接传达企业、品牌的名称并强化企业形象和品牌祈求力。可根据使用方面的不同,采用企业的全称或简称来确定,字体的设计,要求字形正确、富于美感并易于识读,在字体的线条粗细处理和笔划结构上要尽量清晰简化和富有装饰感。在设计是要考虑字体于标志在组合时的协调统一,队字距和造型要作周密的规划,注意字体的系统性和延展性,以适应于各种媒体和不同材料的制作,适应于各种物品大小尺寸的应用。企业的标准字体的笔划、结构和字型的设计也可体现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产品特性,其标准制图方法是将标准字配置爱适宜的方格或斜格之中,并表明字体的高、宽尺寸和角度等位置关系。 4.标准色彩 企业的标准色彩是用来象征企业并应用在视觉识别设计中所有媒体上的制定色彩。透过色彩具有的知觉刺激于心理反应,可表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多产品内容的特质,体现出企业属性和情感,标准色在视觉识别符号中具有强烈的识别效应。企业标准色的确定要根据企业的行业的属性,突出企业与同行的差别,并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色彩效果,标准色的选用是以国际标准色为标准的,企业的标准色使用不宜过多,通常不超过三种颜色。 5.象征图案 企业象征图案是为了配合基本要素在各种媒体上广泛应用而设计在内涵上要体现企业精神,引起衬托和强化企业形象的作用。通过象征图案的丰富造型,来补充标志符号建立的企业形象,使其意义更完整、更易识别、更具表现的幅度于深度。象征图案在表现形式上采用简单抽象并与标志图形既有对比又保持协调的关系,也可由标志或组成标志的造型内涵来进行设计。在于基本要素组合使用时,要有强弱变化的律动感和明确的主次关系,并根据不同媒体的需求作各种展开应用的规划组合设计,以保证企业识别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强化整个系统的视觉冲击力,产生出视觉的诱导效果。 7.企业提出的标语口号是企业理念的概括,是企业根据自身的营销活动或理念而研究出来的一种文字宣传标语。企业标语口号的确定要求文字简洁、朗朗上口。准确而响亮的企业标语口号对企业内部能激发出职员为企业目标而努力,对外则能表达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提高企业在公众心理的印象,其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形象的补充,以达到使社会大众在瞬间的视听中了解企业思想,并留下对企业或产品难以忘却的印象。 8.企业吉祥物 企业吉祥物是以平易可爱的人物或拟人化形象来唤起社会大众的注意和好感。 9.专用字体 专用字体即是对企业新使用的主要文字、数字、产品名称结合对外宣传文字等,进行统一的设计。主要包括为企业产品而设计的标识字和为企业对内、对外活动而设计的标识字,以及为报刊广告、招贴广告、影视广告等设计的刊头、标题字体。 CI应用要素系统设计 应用要素系统设计即是对基本要素系统在各种媒体上的应用所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当企业视觉识别最基本要素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被确定后,就要从事这些要素的精细化作业,开发各应用项目。VI各视觉设计要素的组合系统因企业规模、产品内容而有不同的组合形式。最基本的是将企业名称的标准字与标志等组成不同的单元,以配合各种不同的应用项目。当各种视觉设计要素在各应用项目上的组合关系确定后,就应严格地固定下来,以期达到通过同一性、系统化来加强视觉祈求力的作用。应用要素系统大致有如下内容。 1.办公事务用品 办公事务用品的设于制作应充分体现出强烈的统一性和规范化,表现出企业的精神。其设计方案应严格规定办公用品形式排列顺序,以标志图形安排、文字格式、色彩套数及所有尺寸依据,以形成办公事务用品的严肃、完整、精确和统一规范的格式,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并表现出企业的风格,同时也展示出现代办公的高度集中哈和现代企业文化向各领域渗透传播的攻势。包括信封、信纸、便笺、名片、徽章、工作证、请柬、文件夹、介绍信、帐票、备忘录、资料袋、公文表格等。 2.企业外部建筑环境 企业外部建筑环境设计是企业形象在公共场合的视觉再现,是一种公开化、有特色的群体设计和标志着企业面貌特征系统。在设计和上借助企业周围的环境,突出和强调企业识别标志,并贯彻于周围环境当中,充分体现企业形象统一的标准化、正规化和企业形象的坚定性,以便使观者在眼花缭乱额都市中获得好感。主要包括:建筑造型、旗帜、门面、招牌、公共识标牌、路标指示牌、广告塔等。 3.企业内部建筑环境 企业的内部建筑环境是指企业的办公室、销售庭、会议室、休息室、产房内部环境形象。设计时是把企业识别标志贯彻于企业室内环境之中,从根本上塑造、渲染、传播企业识别形象,并充分体现企业形象的统一性。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标示、企业形象牌、吊旗、吊牌、pop广告、货架标牌等。 4.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是一种流动性、公开化的企业形象传播方式其多次的流动并给人瞬间的记忆,有意无意地建立起企业的形象。设计时应具体考虑它们的移动和快速流动的特点,要运用标准字和标准色来统一各种交通工具外观的设计效果。企业识标标志和字体应醒目,色彩要强烈才能引起人们注意,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流动广告的视觉效果。主要包括轿车、中巴、大巴、货车、工具车等。 5.服装服饰 企业整洁高雅的服装服饰统一设计,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并导致员工纪律的严明和对企业的责任心,设计是应严格区分出工作范围、性质和特点,符合不同岗位的着装。主要有经理制服、管理人员制服、员工制服、礼仪制服、文化衬衫、领带、工作冒、胸卡等。 6.广告媒体 企业选择各种不同媒体的广告形式对外宣传,是一种长远、整体、宣传性极强的传播方式,可在短期内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广泛的范围中将企业信息传达出去,是现代企业传达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有电视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路牌广告、招贴广告等。 7.产品包装 产品是企业的经济来源,产品包装起着保护、销售、传播企业和产品形象的作用,是一种记号化、信息化、商品化流通的企业形象,因而代表这产品生产企业的形象,并象征着商品质量的优劣和价格的高低。所以系统化的包装设计具有强大的推销作用。成功的包装是最好、最便利的宣传、介绍企业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途径。产品包装主要包括纸盒包装、纸袋包装、木箱包装、玻璃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陶瓷包装、包装纸等。 8.赠送礼品 企业礼品主要是为企业形象或企业精神跟形象化和富有人情味而用来联系感情、沟通交流、协调关系,是以企业识标标志为导向、传播企业形象为目的将企业形象组合表现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的。企业礼品同使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广告形式,主要有T恤衫、领带、领带夹、打火机、钥匙牌、雨伞、记念章、礼品袋等。 9.陈列展示 陈列展示是企业营销活动中运用广告媒体,以突出企业形象并对企业产品或销售方式的传播活动。在设计时要突出陈列展示的整体活动。在设计时要突出陈列展示的整体感、顺序感和新颖感,以表现出企业的精神风貌。主主要包括有橱窗展示、展览展示、货架商品展示、陈列商品展示等。 10.印刷出版物 企业的印刷出版物品代表着企业的形象直接于企业的关系者和社会大众见面。在设计是为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充分体现出强烈的统一性和规范化,表现出企业的精神,编排要一致,固定印刷字体和排版格式,并将企业标志和标准字统一安置在某一特定的版式风格,造成一种统一的视觉形象来强化公众的印象。主要包括企业简介、商品说明书、产品简介、企业简报、年历等。 CI设计规划过程 CI设计规划与实施导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计划性作业,整个计划的进行于推展,综合国内外企业导入CI的经验。其作业流程大约可分为下列五个阶段: 1.企业实态调查阶段 把握公司的现况、外界认知和设计现况,并从中确认企业实际给人的形象认知状况。 2.形象概念确立阶段 以调查结果为基础,分析企业内部、外界认知、市场环境于各种设计系统的问题,来拟定公司的定位与应有形象的基本概念,作为CI设计规划的原则依据。 3.设计作业展开阶段 根据企业的基本形象概念,转变成具体可见的信息符合。并经过精致作业于测试调查,确定完整并符合企业的识别系统。 4.完成于导入阶段 重点在于排定导入实施项目的优先顺序、策划企业的广告活动以及筹组CI?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2004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办法 --------------------------------------------------------------------------------   一、招生学校  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所属的成(继)教院(以下统称成人高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并选用脱产、业余或函授形式进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和高中起点升专科(高职)三种。  各成人高校应依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有关招生规定制订本学校招生章程,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招生章程必须如实反映本校的实际情况,内容包括招生范围、学习形式、学习期限、办学地点、录取原则、收费标准以及加试科目的时间、地点等。各成人高校应对招生章程的内容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  (一)2004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分省计划的编制统一在互联网上进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在网上管理全国成人高校招生的分省计划编制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在网上管理所属成人高校的分省计划编制工作,包括管理本部门及所属成人高校的帐户信息,网上分配、调整、审核、打印所属学校的招生计划;各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在规定的时间内从指定的网站下载在本省招生的有关学校的招生计划。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和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应按照《教育部关于编报2004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文件要求及确定的招生计划控制规模数,根据所属成人高校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办学条件,指导所属成人高校编制2004年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以下简称分省招生计划)。教育部直属高校按教育部确定的招生规模编制本校分省招生计划。  (三)中央部门所属成人高校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地方所属成人高校在主要面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的同时,经主管部门同意,可根据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人才的需求安排少量跨省招生计划,跨省计划数原则上不得高于2003年。  (四)分省招生计划的编制要充分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主要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全日制脱产学习的招生规模。本科层次计划应主要用于专科起点升本科。以半脱产、夜大学形式进行教学的不得异地招生、办学。  (五)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所属成人高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的函授计划加强审核,对于未经拟招生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设置函授站的,不得安排在该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函授招生。同时,对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成人高校设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函授站(点)加强检查,规范管理,督促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保证教育质量。  (六)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2002]10号)的要求,医学门类中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针灸推拿学、预防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和医学检验等专业不得安排函授招生计划。  (七)从2004年起,成人高校招生不再免试招收第二专业专科学历教育学生,拟报考的考生需参加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录取人数纳入招生学校当年招生计划总数。  (八)各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对下载的招生计划进行核对后,统一向社会公布。未经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统一向社会公布的招生学校和专业不得招生。       三、报名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报名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在职、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  3.报考高中起点升本科或专科的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报考专科起点升本科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的人员。  4. 根据卫生部科教司《关于2004年全国成人高校医学类专业招生条件建议的函》(卫科教便函[2004]57号)要求,报考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应具备以下条件:  (1) 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临床类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或取得国家认可的普通中专相应专业学历;或者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具有中专学历或中专水平证书。  (2) 报考护理学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证书。  (3)报考医学门类其他专业的人员应当是从事卫生、医药行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4)考生报考的专业原则上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  5.身体健康;符合上述报考条件,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的残疾人。  (二)报名信息的采集及要求  报名信息采集工作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以及《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管理信息标准(2003年修订版)》执行。信息报送的电子邮件地址:&a href=&mailto:& rel=nofollow&&/a&。   四、考试  (一)考试科目  1.高中起点升本科、专科(高职)考试按文科、理科分别设置统考科目。公共课统考科目均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其中数学分文科类、理科类两种,外语分英语、日语、俄语三个语种,由考生根据报考学校对外语语种的要求选择一种。报考高中起点升本科的考生,除参加三门统考公共课的考试外,还需参加专业基础课的考试,理科类专业基础课为“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文科类专业基础课为“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以上试题均由教育部统一命制。  公安类成人高校的全部专业、医学(中医学类和药学类两个一级学科除外)专业、中医药专业和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监狱管理专业、劳教管理专业的高中起点升专科(高职)招生,统考科目均为四门。三门公共课与高中起点升专科(高职)考试科目相同,一门专业基础课分别由公安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司法部组织命制。  2.专科起点升本科考试统考科目均为三门。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确定。以上统一考试科目试题除民法由司法部命制、非英语外语语种由各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视本地生源情况自行确定是否开设并自行组织命题外,其它均由教育部统一命制。  3.民族自治地区用民族语文授课的成人高校或系(科)的招生,由自治区用民族文字自行命题、组织考试。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民族语文授课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用汉语文授课的成人高校,汉语文试题由教育部另行命题,不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考生使用汉文字答卷;其它各科(包括外语试题导语)可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用规定的民族文字答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可自行决定是否对上述少数民族考生加试少数民族语文,并负责命制试题和组织考试。  4.除上述规定的统考科目考试外,招生学校可在有关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统一组织下,根据专业要求自行确定是否再加试专业课。如需加试,招生学校必须在有关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简章中注明并自行命题和组织考试,于9月底前,向有关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提交加试合格考生名单。  5. 统考科目按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复习考试大纲的要求命题。所有统一考试科目每科试题满分均为150分;高中起点升本科、专科(高职)的统考科目每门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专科起点升本科每门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考试的组织  1.考生一般应在户口所在地报名并参加考试。  2.考试日期为10月16日和17日。  3.阅卷工作由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统一组织,考生成绩通知本人,不公布。不对考生查卷。   五、录取  (一)2004年成人高校招生工作全部实行计算机网上录取,分为现场局域网和远程广域网两种形式。录取工作必须于12月底前结束。  (二)录取工作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即:在符合成人高校招生报名条件、考试成绩达到投档分数线的考生中,由招生学校根据“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的原则,决定考生录取与否和录取的专业,同时负责对遗留问题的处理。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在录取时根据国家招生政策对招生学校录取名单进行审核,对其录取工作予以监督,对不符合招生政策的情况予以纠正。同时,各招生学校也要发挥校内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加强校内自我监督,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三)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由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根据考生统考科目成绩和招生学校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安排的招生计划数分考试科类划定。其中,高中起点升本科艺术类专业(除史论、编导类专业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不得低于相应科类最低控制分数线的70%,考生数学成绩不计入总分,由招生学校录取时作为参考。高中起点升本科的体育类专业,最低控制分数线不得低于相应科类最低控制分数线的70%。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需报教育部备案。  (四)录取时,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原则上按考生统考科目总成绩向招生学校投档。对于有专业课加试的学校,根据加试合格考生名单向招生学校投档,招生学校根据考生参加统考的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在考生文化课符合要求的基础上,原则上按招生学校的加试专业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五)录取新生名单由招生学校提出,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审核。招生学校按审核后的录取名单发放录取通知书。  (六)录取阶段,各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要根据考生上线情况,在已核定的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总数内,积极做好调剂录取工作。    (七)录取及提档照顾政策   1.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经本人申请,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审核,招生学校同意,可免试入学。  2.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的奥运会项目前八名获得者、非奥运会项目前六名获得者;亚运会、亚洲杯赛和亚洲锦标赛的奥运会项目前六名获得者、非奥运会项目前三名获得者;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和全国冠军赛的奥运会项目前三名获得者、非奥运会项目冠军获得者。上述运动员经本人申请并出具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核的《优秀运动员申请免试进入成人高等学校学习推荐表》(国家体育总局监制),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审核,招生学校同意,可免试入学。  3.运动健将和武术项目武英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须经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核并出具运动成绩证明),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50分投档(一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为30分),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4.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1) 获得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系统,国家特大型企业授予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及科技进步(成果)奖获得者。  (2) 获得省级工、青、妇等组织授予“五一劳动奖章”、“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称号者。  (3) 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荣立个人三等功以上者。  (4) 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  (5) 烈士子女、烈士配偶。  (6) 边疆、山区、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国防科技工业三线企业单位(地处地市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除外)获得企业表彰的先进生产(工作)者。  (7) 年满25周岁以上人员。  5.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符合上述照顾政策的考生必须于报名时交验相应的原始证件(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凭省级民政部门颁发的《自谋职业证》)。符合两项以上照顾政策的考生,其照顾分数不得累计。  (八) 农、林、水利、地质、矿业、公安、监所、测绘、远洋运输、社会福利等专业,在上线生源不足时可适当降分投档,降分幅度最大不得超过20分。  (九)录取工作结束后,各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须向教育部报送录取新生的数据库,并向招生学校所在地毕业证书验印部门提供本年录取新生名单。   六、新生复查    新生入学后,招生学校要对已报到新生进行全面复查。对其中不符合条件或弄虚作假、违纪舞弊者,应取消其入学资格,并报有关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备案。   七、其它    (一)从2004年起,成人高校招生不再免试招收第二专业专科学历教育学生,考生需参加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录取人数纳入招生学校当年招生计划总数。    (二)对违反招生有关规定应予处罚的,依照2004年5月发布的教育部18号令《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执行。    (三)各省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必要的补充规定。         给回答一点支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他们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的6O%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做弥撒、烧香拜佛和考察研究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处处可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