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头部头发分哪几个区域主要的区域流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考试版)_甜梦文库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考试版)
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本章概述 27-49 文学革命,文学社团 (1、2 节)(2―4 章) 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3、4 节) (5―10 章) 抗战文学,解放区文学(5、6 节) (11―12 章)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 1 、文学革命的背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2、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 胡适 陈独秀 周作人 李大钊 易卜生 3、文学革命的内容与成就 4、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 派的论争 一、文学革命的背景: (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小说的社会作用 3、文界革命: 梁启超,报章体 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 5、白话谴责小说 (二)新文化运动:1、口号:科学与民主(赛先生和德先生) 2、阵地: 《新青年》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 (一)胡适:1、 《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 正宗”; 2、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 《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 性主义。4、 《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二)陈独秀:1、 《文学革命论》 ,1917 年 2 月, “三大主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2、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 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三)周作人:1、 《人的文学》“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2、 《平民文学》“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的艺 术派的主张。 (四)李大钊: 《什么是新文学》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五)其他倡导者 1、钱玄同在文学革命中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斥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 孽”。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3、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 (六)易卜生:1918 年 5 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 、 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 (七)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 还只有部分的引进和介绍 三、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 1、林纾(琴南)《致蔡鹤卿书》 : 《荆生》 《妖梦》 、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2、双簧戏:钱玄同、刘半农 一、名词解释 1、“诗界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倡导者有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尤其是黄遵宪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诗歌创作理念。 2、“小说界革命” 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 传统观念。倡导者主要有梁启超等,直接推动了白话谴责小说的兴起。 3、双簧戏(信) :1918 年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 编者写了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 ,借以扩大 文学革命的影响。这一举动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二、简答题 1、分析评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1917 年 1 月, 《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 章。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其中的一些主张虽然并非首创,但是经过胡适的吸收融会,达到 了新的高度。尤其是“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对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比之 晚清白话文运动主要着眼于把白话作为向群众宣传的语言工具,以及在古诗文的框架内添加一些俗字俗语,是大为进步, 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 2、分析评价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1917 年 2 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 改革主张,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胡适的理论文章虽然也涉及到文学的内容方面,但基本倾向是文学的形式改良。陈 独秀则从政治革命、伦理道德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关系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态度异常坚决。陈独秀是当之无愧 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将和急先锋。 3、分析评价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1918 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 究的文字。”这种“人道主义”并非是慈善主义,而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他以这种理论来反对违反人性的礼 法制度和兽性的遗留,把违反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旧文学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与胡适的 提倡白话文的文学主张一起构成了新文学运动的两个中心理论, 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发生了重大影 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4、简析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 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文学革命倡导者们,多数是社会、思想改革的有志之士。他们的文学思想,倾向于揭露社会黑暗, 反映人民苦难的现实主义。在文学创作上,鲁迅以及新潮社的小说, 《新青年》的诗,主要也都是现实主义的。 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代表人物是郭沫若,他的文学思想与创作都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现代主义文学还只有部分的引进和介绍,并被一些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作家吸收其某些因素于创作中,还没有产生纯粹的 1 现代派作品。 五、论述题 一、分析评价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成就、历史意义和存在的某些偏颇。 1、文学革命开始于 1917 年,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而发生的。 2、1917 年 1 月, 《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 论文章。1917 年 2 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胡适不仅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提出系统理论主张, 还进行创作尝试。出版了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和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终身大事》 。 4、 提倡民主与科学, 宣扬人性的解放也是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 陈独秀发表 《文学革命论》 周作人发表 , 《人的文学》 , 这些文章从思想内容方面推动了文学的革新。 5、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介绍、翻译的较多的是现实主义文学,俄国文学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 人道主义精神对中国新文学有很大影响。另外浪漫主义文学也受到重视。 6、文学革命在创作上取得重大成就。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新诗, 《新青年》上的白话新诗, 《新潮》上的白话新小说等 都产生了巨大反响。 7、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 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以白 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 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也存在某些缺失。倡导者在对待古代文学方面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缺乏批判 分析。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本节要点: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新月社 4、语丝社 5、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新思潮 一、新文学社团的涌现 1、文学研究会: (1)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成立时间:1921 年 1 月(3)地点:北京(4)发起人: 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朱希祖、耿济之、蒋百里、瞿世英等。主要成员 有: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庐隐、鲁彦、老舍、丰子恺 (5)文学刊物: 《小说月报》 (沈雁冰主编) 《文学旬刊》 (后改为《文学周报》 ) (6)文学贡献:一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反对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念(因此也被称为“为人生派”) ;二大力介绍外国文 学,特别关注“被损害民族文学”;三推动写实主义的“平民文学”创作。 2、创造社: (1)成立时间:1921 年 6 月。1925 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 (2)地点:日本东京。 (3)发起人有郭沫若、 郁达夫、田汉、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郑伯奇等。 (4)文学刊物: 《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文 、 、 、 化批判》 (5)文学主张:前期提倡“自我表现”的文艺本质观、“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价值观、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观和“文 艺是天才的创造物”的作家观。后期具有文艺与政治紧密结合的特点,转向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宣传。 (6)文学贡献: (前 期创造社)一是捍卫文学自身的独立品格;二是开启并推动了“向内转”的艺术方向;三是加速了新文学的现代化步伐。 3、新月诗派: (1)成立时间:1923 年(2)地点:北京(3)主要成员: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林徽因、胡适、 陈源、梁实秋(4)文学刊物: 《现代评论》《晨报副刊?诗镌》《新月》(5)文学主张:“新格律诗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 、 。 带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 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指音节) 、绘画的美(指词藻) 、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 4、语丝社: (1)成立时间:1924 年(2)地点:北京(3)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孙伏园、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 冯文炳等。 (4)文学刊物: 《语丝》周刊。 (5)文学贡献:以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著称,形成“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5、湖畔诗社(1)成立时间:1922 年(2)地点:杭州(3)主要成员: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 (4)文学主 张:该社团以专心致志写情诗而著名。 6、春柳社: (1)成立时间:1907 年(2)地点:日本东京(3)主要成员: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吴我尊、欧阳予倩 等(4)文学主张: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曾排演过《黑奴吁天录》 ,在留日学生中引起过很大反响。 二、其他社团 1、未名社: (1)主要成员:鲁迅、韦素园、台静农。 (2)文学主张: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 2、莽原社――狂飙社(1)莽原社主要成员:鲁迅、高长虹。 (2)后高长虹从莽原社分裂出去,又组织成立了狂飙社。 3、浅草―沉钟社: (1)主要成员有陈翔鹤、冯至。 (2)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4、弥洒社: (1)主要成员有胡山源。 (2)文艺思想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 5、民众戏剧社(1)成立时间: 1921 年(2)主要成员: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等(3)文学主张:介绍欧美话剧理 论和艺术 6、南国社成立时间: 1923 年 主要成员田汉组织成立,文学主张: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 7、上海戏剧协社(1)成立时间: 1921 年(2)主要成员欧阳予倩、洪深(3)文学主张:坚持不演幕表戏,废除男扮女 的习尚。 8、春雷社 成立时间:1924 年 主要成员:蒋光慈、沈泽民 文学主张:革命文学团体,鼓吹革命文学。 二、多元化文学思潮 1、现实主义文学主潮 2、浪漫主义文学主潮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4、革命文学思潮 5、资产阶级右翼的文学主张 6、鸳鸯蝴蝶派 7、封建复古思潮 1、现实主义文学主潮:这时期的文学思潮,以“为人生” 现实主义文学主潮的占主导地位。 (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小说以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以深刻的 、 2 思想和成熟的艺术,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对新文学发生重大影响。 (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研会,其文 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 (3) 除文研会外,当时影响很大的语丝社和鲁迅领导的莽原社、未名社等,基本倾向也是现 实主义。 (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2、浪漫主义文学主潮: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 (1)创造社、新月诗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南国社等,这些社团从理论到创作,其主导倾向大多是 浪漫主义的。浪漫主义的作品,在这时期可以说极一时之盛。 (2)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 量翻译、介绍进来。 (3)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适合青年的要 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广大影响的社会原因。 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这时也占有一席之地。 (1)出现了以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为代表的,纯粹用现代主义方法创作的象征派诗人。 (2)另外一些作家也 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或运用现代主义方法创作某一些作品。1925 年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问 世,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部象征诗集。李金发的《艺术之本原与其命运》 、穆木天的《谭诗――寄沫若的 一封信》是两篇重要的象征诗理论文章。 4、革命文学思潮: (1)早期倡导革命文学的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等。文学主张:要求文学为民族民主革 命助力 “以文学为工具” 偏颇之处:一是对非革命工具的文学简单否定。二是对文学的艺术特征重视不够。 (2)茅盾、 郭沫若、鲁迅等作家对革命文学的探讨。 5、资产阶级右翼的文学主张:这是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公开论争。 “问题与主义”;“整理国故”;现代评论派 (1)“问题与主义” 时间:1919 年 7 月代表人物: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2)“整理国故” 时间:1919 年 12 月 代表人物:胡适《“新思潮”的意义》《一个最低限度的阅读书目》鲁迅、茅盾《进 、 一步退两步》 (3)现代评论派 时间:1924 年 代表人物:胡适、陈西滢 鲁迅及《语丝》同人 主要内容:在女师大学潮中,非难学生 运动,偏袒北洋政府教育部和章士钊 6、鸳鸯蝴蝶派 时间:始于 20 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代表作家作品:徐枕亚《玉梨魂》 、李涵秋《广陵潮》 、包天 笑、周瘦鹃、李定夷 主要刊物: 《礼拜六》《小说时报》其中《礼拜六》影响最大,又称“礼拜六”派。文学主张:把小说 、 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主流是言情小说,还有一个坏的支流就是黑幕小说。评价: (1)鸳鸯蝴蝶派重视文学的娱乐作 用,有其合理一面,但把“游戏”、“消遣”作为文学的唯一目的是错误的。 (2)鸳鸯蝴蝶派中一些较好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 意义和艺术价值, 不能一概否定。 (3)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其社会和文学自身的原因, 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 这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技巧等方面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7、封建复古思潮 (1)学衡派 时间:1922 年 1 月 地点:南京 代表人物:吴宓、梅光迪、胡先X 主要刊物: 《学衡》文学主张:“昌明国 粹,融化新知”。 (2) 甲寅派 时间:1925 年代表人物:章士钊 主要刊物: 《甲寅》周刊 文学主张:赞美文言,非难白话,攻击新文化运动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知识要点:革命文学运动的发生 革命文学论争 左联 两个口号的论争 一、革命文学的历史背景 1、革命发展的需要 2、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作家意识的变化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1、创造社(后期 1928 年)成员: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 刊物: 《创造月刊》《文化批判》 、 代表性文章:郭沫若《英雄树》 《桌子的跳舞》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2、太阳社 成员:蒋光慈、钱杏(阿英) 、刊物: 《太阳月刊》代表性文章: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3、创造社、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错误 (1)主要观点:文学有阶级性 文学是宣传的武器 作家无论出身,重要的是要有阶级意识 (2)存在的偏颇 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分析不当 夸大文学的作用 对五四的错误批判 4、革命文学论争 (1)论争双方 太阳社、创造社 VS 鲁迅、茅盾 (2)鲁迅、茅盾的文章与观点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 《文艺与革命》 不能夸大文艺的作用,强调艺术性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革命文学的题材应广泛,可描写小资产阶级生活 (3)论争性质 左翼文学内部的思想论争 (4)论争收获 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 促进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 三、左联 1、左联的成立 时间:1930 年 3 月 2 日成立―36 年春解散 地点:上海 成员: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左联常务委员 刊物: 《萌芽月刊》《拓荒者》《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北斗》《十字街头》《文学导报》 、 、 、 、 、 、 (创刊号名《前哨》、 )《文 学》《文艺新闻》《文学月报》 社团性质: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 、 2、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1)内容:左翼作家要预防变成右翼作家 同旧做持久斗争 战线应该扩大 要培养新战士,要有“韧”的精神 联合战线的目的在工农大众 (2)意义:纲领性指导文献(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斗争策略思想、文艺方向) 对初期运动的总结 对十月革命前后俄 罗斯作家思想动向的分析对 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3、左联其他团体 (1)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剧联) 时间:1930 年 8 月 1 日 “爱美的”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 (2)中国诗歌会 时间:1932 年 9 月 成员:穆木天、杨骚、蒲风、任钧、柳倩、王亚平、田间 刊物: 《新诗歌》 社团性质: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 3 4、左联五烈士 1932 年 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 被害的还有洪灵菲、潘漠华、应修人 5、左联的成就和贡献(1)推动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密切文艺与革命的联系,对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2)粉碎国 民党的文化围剿(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学习和运用(4)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 (5)开展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6)创作上的收获,新的题材、主题、人物、精神,对错误倾向的清算 (7)培养青年作家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萧 军、萧红 6、左联的缺失 政治上,左倾盲动主义 理论上,教条主义,照搬苏联 组织上,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办成半政党式的团 体 四、两个口号的论争 1、论争内容:“国防文学”VS“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2、历史背景:党中央要求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 3、论争性质:左翼文学内部的思想论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 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 )内容精要: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潮的主流与缺失 中国诗歌会 与京派、论语派、新月派的论争 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新文学思潮特点 现代诗派 心理分析派 新感觉派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潮的主流与缺失 (1)主流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缺失是掺杂了“左”的机械论的庸俗社会学的错误(2)文学与革命的关系 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组成部分, 忽视文学本身特征 (3)文学与群众的关系 形成一股文学大众化思潮, 略 有“左”倾 鲁迅:普及与提高,新与旧相结合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4)马恩关于现实主义的许多论述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都有帮助 克服左倾,克服公式化、概念化,克服把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等同 二、中国诗歌会 主张:大众化 内容:大众的生活、斗争,重大题材 形式:大众的语言,大众化的旧形式,歌谣的形式 缺憾:诗味不足 三、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1、京派(1)成员:周作人、废名(冯文炳) 、沈从文、萧乾、朱光潜(2)刊物: 《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 《文 学季刊》 (3)基本特征: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文学本体观 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 本原则的审美意识(4)文学倾向: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以现实主义为主,又融入主观感受,带有浪漫主义气息,使小说诗 化、散文化,也有现代主义韵味 2、论语派 人物:林语堂 刊物: 《论语》《宇宙风》《人间世》文学主张:闲适、幽默、性灵小品 、 、 3、后期新月社 (1)人物: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 (2)阶级性与人性的论争(3)论争性质: 无产阶级文学思想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第一次重大论争,关系到新文学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 4、“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人物:“自由人”胡秋原 “第三种人”苏汶 内容: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张闻天 (科德) 《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 冯雪峰(丹仁) 《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 四、右翼文学思潮 民族主义文学 性质:国民党,反动 成员: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陇海线上》《黄人之血》 文 、 学主张:以民族意识否定阶级意识 五、 新文学思潮的特点:1、现实主义是主潮: 《子夜》 《家》 《雷雨》2、浪漫主义减弱或转化 3、现代主义有所 发展 (1)现代诗派 成员:戴望舒、徐迟、路易士、卞之琳 特点:纯然是现代的诗 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 义、意象派的特点 (2)心理分析派 人物:施蛰存《梅雨之夕》 《春阳》 《石秀》 特点:深入描写性心理 (3)新感觉派 人物: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 特点: 、 (1)在快速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 生活(2)主观感觉印象的刻意追求与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3)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建立(4)颓废、 悲观、绝望、色情倾向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学思潮( 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1937――1945) )要点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街头诗运动 孤岛文学 抗战文学思潮特点 利用旧形式之争 七月派 九叶派 战国策派 一、抗战文学运动概况 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时间:1938 年 3 月 27 日 地点:武汉 刊物: 《抗战文艺》抗战时期历时最久的文艺刊物 社团性质: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2、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厅) 人物:郭沫若 时间:1938 年 4 月 1 日 地点:武汉 1940 年 11 月郭沫若脱离第三厅, 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成为抗战后期国统区进步文化活动的中心 3、孤岛文学 时间:1937 年 11 月――1941 年 12 月 地点:上海租界 概况:杂文 鲁迅风的论争 戏剧 于伶《长夜行》 阿英(钱杏) 《碧血花》 《海国英雄》 《杨娥传》 (南明史剧) 二、抗战文学思潮 1、抗战文学思潮的特点 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 (1)“利用旧形式”的论争 对旧形式要选择、批判、改造 (2)民族形式论争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新民主主义论》 向林冰:强调民间否定五四 葛一虹:对旧形式全盘否定 胡风: 《论民族形式问题》 ,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 2、现实主义思潮(1)七月诗派 时间:1937 年 10 月 成员:艾青、田间、绿原、亦门(阿垅) 、曾卓、鲁藜、邹荻帆、 牛汉、彭燕郊 刊物: 《七月》 《希望》 《泥土》 《呼吸》 特色: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形式(2)主观战斗精神说 人 物: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 观点: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 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 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评价:克服客观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 3、浪漫主义思潮 (1)后期浪漫派小说(郁达夫) 人物:徐、无名氏 特点:更多神秘荒诞色彩和文化内涵(2)历史 剧:郭沫若 4、现代主义思潮 九叶诗派 人物: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 、郑敏、唐祈、唐、袁可嘉、穆旦(查良 铮)刊物: 《诗创造》《中国新诗》 观点:时代性、斗争性与艺术性兼顾 特点:较多学习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 把 、 一些矛盾因素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反映论与表现论,社会性与个人性,继承与创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民族传统与外 来影响 4 四、其他文学思潮 1、战国策派 人物:陈铨《野玫瑰》 、林同济 刊物: 《战国策》 《战国》 主张:鼓吹“尚力政治” 反理性的“恐怖??狂欢??虔恪” 评价:国民党专制主义利益的代表 2、与抗战无关论 梁实秋提倡第六节 解放区文学的兴起及影响要点 1、 《讲话》2、解放区文学特点 3、整风 4、文代会 一、前期(以 1942 文艺座谈会为界分为前后)1、边区文协(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 刊物: 《文艺突击》 《文艺战 线》 下属团体:诗歌总会 戏剧界救亡协会 鲁迅艺术学院 2、文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 刊物: 《谷 雨》 《大众文艺》 《中国文艺》 二、文艺座谈会 1、历史背景 时间:1942 年 具体概况: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要求文学予以更好的协助,文学主流是好的,但有不少问题 2、 《讲话》 (1)内容①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②如何去服务:立足于无产阶级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 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唯一的源泉 学习马克思主义改造思想 继承、 借鉴古代和外国的优秀遗产 普及与提高 ③文艺与 政治的关系:文艺从属于政治,政治标准第一(2)意义:总结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对新文学有重 大深远的指导意义(3)缺失:过于强调政治 3、讲话后的解放区文学 新秧歌运动《兄妹开荒》 作家下乡 4、解放区文学思潮 1、现实主义几乎是唯一的 2、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 作品的人物、题材、形式、 语言工农兵化,公式化、概念化 5、延安整风 王实味《野百合花》 观点:主张暴露黑暗 缺失:有片面性,过于暴露,违背了现实主义原则 处理的错误: 思想问题与政治问题,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 三、文代会 时间:1949 年 7 月 2 日―19 日 地点:北平 意义:大会师,继往开来第二章 第一节鲁迅 概述一、生平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籍贯:浙江绍兴 二、思想 1、南京求学时期 进化论 2、日本留学时期 爱国情怀: 《自题小像》 ,弃医从文 以进化论和个性主义为基础的 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也有尼采的唯心主义哲学 《文化偏至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尊个性而张精神” 《摩 罗诗力说》“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浪漫主义诗作 3、辛亥革命 《怀旧》4、五四:第一个高峰 《新青年》编辑 随 感录《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小说《呐喊》《狂人日记》 新诗 进化论,十月革命 5、 第二 ( ) 个高峰 文学团体: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进化论的轰毁,马克思主义,普列汉诺夫《艺 术论》6、左联 第三个高峰 左联《萌芽》 《文艺研究》 《巴尔底山》 《十字街头》 《故事新编》7、评价 毛泽东《新民主 主义论》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第二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 彷徨 、 故事新编 第二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一、 《狂人日记》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1918 年 5 月《新青年》 (一)主题思想 1、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 2、揭露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 (二)人物形象(象征意义)1、清醒的启蒙主义者 反传统:“从来如此,便对么?” 自审精神:自己也是吃人民族的一 员 2、启蒙的艰难:自身的软弱 二、 《阿 Q 正传》 署名巴人,1921 年 12 月―1922 年 2 月《晨报副刊》 (一)思想成就: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展开对农民生活命运的描写 1、辛亥革命前未庄是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封建统 治者的专制统治和剥削 2、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变为革命党,广大农民还不觉悟,总结辛亥革命历史教训。 (二)阿 Q 形象 1、精神胜利法 表现:不正视失败者的现实 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软怕硬、健忘、以丑为荣 原因: 近代的社会思潮,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 农民自身的奴隶地位和反抗失败的历史 意义: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 种国民性弱点 2、其他性格:主观、狭隘、保守、愚蠢、游手好闲、深恶造反、严于“男女之大防”,排斥异端 3、与辛亥 革命 有革命要求,自发的反抗思想 农民式的狭隘报复,取压迫者而代之 三、 《呐喊》 《彷徨》 1、思想内容: 《呐喊》 (1)封建主义吃人的图画 《孔乙己》 《白光》陈士成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药》革命者的寂寞夏瑜, 群众的愚昧华老栓 (2)农民精神上的病苦 《故乡》闰土“老爷”等级隔膜 《风波》七斤 精神上的辫子没有割掉 《彷徨》 (1)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 《祝福》祥林嫂 夫权、族权、神权 《离婚》爱姑 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 《伤逝》 子君 个性解放的局限 (2)对新知识分子的道路的思考《伤逝》涓生《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 黑暗势力的 压迫,孤独者、异类 个性解放的局限,动摇妥协,应另寻出路 2、艺术特色: (1)人物塑造 典型化方法: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既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抓住最 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征:画眼睛、勾灵魂 表现内心世界:幻觉、潜意识 语言:个性化、潜台词(2)风格:多重矛盾的 融合 客观叙事与诗意抒情 语言动作与心理描写 悲喜交融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不重风月与典型环境,乡土 文学(3)形式的创新 结构:片断连缀 人称:交换运用 叙述:顺序与倒叙 线索:单线与双线 开头结尾: 变化多端 体 式:多变 语言:洗练生动,口语与文言 4、地位: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 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 对人民群众 的深切关怀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从思想革命的角度,揭露了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 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 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和创新精神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四、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 (一)篇目 《补天》《不周山》 ( 《呐喊》 《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名为《眉间尺》 (二) ) 人物 《补天》女娲 《铸剑》眉间尺:性格的发展变化 宴之敖:复仇精神的化身 《奔月》后羿:寂寞英雄 《理水》大 禹:中国的脊梁(三)艺术特点:古今杂糅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第三节杂文一、概况 1、成就:杂文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是由于鲁迅的倡导与实践 2、原因:时代的需要:剧烈的社会斗争需要 杂文的优势:杂文反应灵敏、灵活犀利 作家主体因素:作家对现实社会强 5 烈的责任感和“为人生”的文学使命感 3、杂文内容 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派的批判 对封建性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策的猛烈抨击 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 和斗争 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 对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性弱点的暴露针砭 二、前期杂文 1、思想 对封建性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体现民主与科学的“五四”精神 探索和研究国民性问题 关 注政治斗争 2、特色 深刻性 偏激与苦闷 三、后期杂文 从前期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进化论思想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1、内容 政治斗争和时评文字有所增加 对旧中国的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批判 对革命文学发表了许多 重要的意见 2、特色 由于掌握了辩证法,所以后期批判更为深刻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没有一点教条 气息,有深刻的哲理性 运用阶级分析观点 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艺术特色 1、形象性,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结合 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相 类型形象 2、抒情性和讽刺性 3、丰富多样的文体和风格 4、简练犀利、生动幽默的语言第四节野草一、 《野草》 1、时代背景 北洋军阀时期,战斗、探索、彷徨、苦闷 2、思想(1)在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牺牲精神《秋夜》 (2)逆境中自强不息,奋力搏战的精神和性格《雪》 (3)严于解剖自己,袒露内心的矛盾与苦闷彷徨《影的告别》 (4)对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抨击《复仇》 (5)对青 年的热爱《一觉》 ,揭露造物主的残暴《淡淡的血痕》 3、艺术特色(1)较多象征主义,创造了许多非现实的形象和境界(2)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 (3)艺术境界奇幻诡谲,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 4、地位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最早的创作者,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 《朝花夕拾》 1、内容(1)传记意义(2) 世态画和风俗画(3)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 2、艺术特色 (1)丰富多样的文体 (2)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3)注重刻画人物形象 (4)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光芒第三章 第一节郭沫若 概述一、生平 原名:郭开贞 笔名:郭鼎堂、麦克昂、易坎人 二、思想 泛神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三、文学创作 自叙传小说(爱牟) 《漂流三部曲》 《歧路》 《炼狱》 《十字架》 《行路难》 《牧羊哀话》第一篇小说 《残 春》“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第二节《女神》 第二节《女神》等诗集一、 《女神》1921 年 8 月 1、意义 以全新的精神和形式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取得了强力的突破,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2、思想内容 “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 (1)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 诗人将个 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 自我个性解放的歌吟中最清晰地传达出作者民主主义的 新意识 在文学上,他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代表当时觉醒的青年一代发出要求个性彻底解 放的强烈呼声。 《天狗》 《欲海》 《地球,我的母亲》 (2)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黑暗的现实,激发了诗人的反 抗叛逆的精神《凤凰涅》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匪徒颂》 与反抗、叛逆精神相联系的是创造精神,创造精神与反抗、 》 叛逆精神融合一起,构成一个互补的整体,使诗作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 创造精神首先表现为对 20 世纪科学文明的讴 歌,表达了一种向上的精神和勃勃生机。 《笔立山头展望》 《日出》 创造精神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 《女 神》歌颂的自然,是与人想通的力的自然,创造的自然,具有雄奇的力量,飞动的气势,辉煌的色彩,与其他诗人笔下的 自然不同。 《晨安》 《光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3)爱国情思的抒发 忧国之外又对祖国新生抱有热望 《炉中煤》 《凤 凰涅》 (4)清新恬淡的抒情小诗 一个渴望爱情,热爱自然,有时又不免感到生的烦闷,心的寂寞的活生生的灵魂。 3、艺术特色(1)多样的自由的诗形:反对并冲决一切旧形式的桎梏,主张形式应“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让内在的 感情波澜自由支配诗行,觅到了与内在感情和谐一致的全新形式(2)浪漫主义,崇高美感,伟美之音 表达方式:内在情 感强化、极化以及喷发式宣泄 想象方式:想落天外的奇特想象 形象描绘方式:昂奋腾越的音调,浓烈瑰丽的色彩,恢弘 勇猛的形象,英雄主义格调 语言方面,华詹丰美的特点,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4、不足 过于强调形式的自由 过分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 感情缺乏外部形态的必要节制,造成有的诗歌,过渡的散文化以 及满足于感情上的直抒胸臆,缺乏诗味。 二、 《女神》之后的其他诗集 1、 《星空》 “五四”退潮期诗人自乐观、激越跌入苦闷、彷徨在艺术上的折射。 《天上的市街》2、 《前茅》“革命时代的前 茅”阶级意识,诗美降低,以“喊叫”代替抒情 3、 《瓶》爱情诗集 4、 《恢复》大革命失败后的诗集,思想已完全转向马克思 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第一部诗集,号筒式的呼喊 5、 《战声》 《蜩螗集》 抗战以后的诗集,宁死不做亡国奴第三节《屈原》 第三节《屈原》等历史剧一、概况 1、早期 《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 ( 《王昭君》 《聂》《聂》后扩改为《棠棣之花》2、抗战时期 《棠 ) 棣之花》 《屈原》 《虎符》 《高渐离》 (原名《筑》《孔雀胆》 ) 《南冠草》3、特点 取材广泛(时间、人物、环境) 善与恶、 忠与奸、美与丑的斗争 磅礴正气,历史的悲剧精神 二、 《屈原》1942 年 1 月 1、屈原形象 伟大的爱国者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古代的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是反抗强权,捍卫民族利益的志士形象,有 强烈的现实意义。 忠而见馋,坎坷失路的遭遇,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对祖国命运的关切,把个人的安危、进退、荣辱完 全置于度外,坚持真理,奋斗到底的性格的表现,是屈原精神的感人处。 不向淫威和死亡屈服,成为光明的化身,力量 的化身,性格发展到了顶点。 为卫士所救,希望正义的力量不被杀绝而能因风而生的愿望。 2、婵娟 道义美的化身 6 3、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主情和偏重写意 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 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 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 激越的诗 情 悲壮恢宏的美 三、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 1、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 《棠棣之花》聂政《南冠草》夏完淳 2、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 人的意识的觉醒 《卓文君》反 对父权、 《王昭君》反对君权《虎符》如姬 信陵君 “相互间把人当成人” 《高渐离》“除掉暴君”的革命思想 《孔雀胆》 阿盖公主 为情和义而献身 3、历史剧的悲剧精神(1)悲剧情境 正义力量对垂死力量的对比悬殊的勇敢抗争及其过程中身历的磨难与痛苦 两难处境 的对比设置(2)主人公多与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紧密联系,他们的失败或毁灭,激发人们的正气,推动人们进行新斗争 。第四章
年的文学创作要点:开拓者:胡适、周作人 文研会: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冰心、朱自清、庐隐 新月社:闻一多、徐志摩 语丝社:冯文炳 浅草―沉钟:冯至 象征诗派:李金发 创造社:郁达夫第一节 概述一、尝试阶段的文学创作 1、 《新青年》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 第一批白话诗 1918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 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1918 年鲁迅 第一批文艺性杂感 1918 年鲁迅、陈独秀、钱玄同 第一部独幕话剧《终身大事》1919 年胡适 2、白话诗(1)刘半农“在新诗体裁上最会翻新鲜花样”“ 平民诗人”《扬鞭集》 《瓦釜集》 《相隔一层纸》 《一个小农家的暮》 (2)沈尹默《月夜》 《三弦》 (3)周作人《小河》 3、白话小说 陈衡哲《一日》 《小雨点》 4、随感录 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 5、 《新潮》 小说:汪静熙《雪夜》《一个勤学的学生》杨振声《渔家》 、 《贞女》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 罗家伦《是 爱情还是苦痛?》 诗歌:康白情《草儿》 俞平伯《冬夜》 6、文学革命初期的文学特色 过渡文学 尝试不成熟 鲜明时代气息,艺术上多方面的开拓与探索 二、初步繁荣的文学创作 1、文学研究会 (1)问题小说 产生原因 周作人的理论阐释 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 “五四”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 外国文学 的影响(易卜生“问题剧” 俄罗斯文学“提出问题的文学”) 作家:冰心、叶绍钧、庐隐、许地山、王统照 特点:涉及面 广,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 不足:过于功利的文学观 (2)乡土文学 ①产生原因:鲁迅的影响 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的刺激 写自己熟悉生活的原则 ②作家:鲁彦《菊英的出嫁》 《黄金》 《阿长贼骨头》 彭家煌《怂恿》 许杰《惨雾》 《赌徒吉顺》 王任叔《疲惫者》 蹇先艾《水葬》 徐玉诺《一只破鞋》 许钦文《阿卓呆子》 台静农《地之子》 《烛焰》 ③特点:形成了五四时期最早的小说流派 国民性的反思,隐含着“乡愁” 鲜明的地方色彩,民族化的追求 刚健、清新、 朴野的艺术风格 (3)诗歌 《诗》月刊,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刊物 诗集《雪朝》叶圣陶、朱自清 (4)报告文学 瞿秋白《饿乡纪程》 《赤都心史》 杂文集《乱弹及其他》 (5)戏剧 “民众戏剧社”1921: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 上海戏剧协社 1921:洪深 社会问题剧 欧阳予倩《泼妇》 《回 家之后》 陈大悲《幽兰女士》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 《赵阎王》 (6)文研会创作特色 立足现实,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为人生,社会意义,认识价值,写实主义 2、创造社 浪漫抒情、自我表现 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 (1)小说 张资平《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 《冲积期化石》自传性,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冯沅君《隔绝》 《旅行》 (2)戏剧 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 田汉《咖啡店之一夜》 《获虎之夜》 白薇《琳丽》时代新女性的心声 (3)特色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叛逆意识, 憧憬着光明和理想 以表现自我为中轴 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烈的感情投影 个性主 义的张扬 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丰富了小说体式 较高的美学价值 3、其它社团及作家 冯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昨日之歌》叙事诗《帷幔》 《蚕马》 《吹箫人的故事》 湖畔诗人: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湖畔》 《纯的歌集》汪静之《蕙的风》 苏雪林“闺秀派”(冰心) 《绿天》《棘心》 、 (醒秋,自传体) 4、语丝社 《语丝》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杂文)刊物 (1)特色 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含蓄蕴藉、稳健持重 文明批评、社会批评 (2)作家 周作人“言志”散文 鲁迅战斗的杂文 林语堂《祝土匪》 《讨狗檄文》 《打狗释疑》 (3)小说 许钦文挖掘宗法制农村的弊病《鼻涕阿二》 废名以抒情诗的笔法吹奏田园牧歌《菱荡》 《竹林的故事》 5、新月社 (1) 诗歌 1926 年春, 《晨报》副刊《诗镌》 格律化,理性节制感情,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本质的醇正、 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 朱湘《草莽集》 《王娇》 (2)小说 凌淑华《花之寺》 《小哥儿俩》 《女人》 《绣枕》 (3)戏剧 丁西林世态讽刺剧《一只马蜂》 《压迫》 国剧运动:将“写意”的传统戏曲与“写实”的话剧结合起来余上沅《兵 变》熊佛西《洋状元》 6、象征诗派 李金发 冯乃超《红纱灯》 王独清《圣母像前》 穆木天《旅心》 三、五四文学的基本特色:社团蜂起、流派纷呈 1、开创性质 2、启蒙色彩 3、理性精神 4、感伤格调 5、开放意识第二节胡适 周作人一、胡适 1、 《尝试集》1920 年 3 月,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1)代表作品: 《蝴蝶》 《鸽子》 《老鸦》 《人力车夫》 《威权》 7 《上山》 (2)特点文学的实验主义 诗体大解放 ①艺术形式 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 意境平实、冲淡 托物寄兴 音节自 然、用韵自由②思想 与主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基本一致 2、独幕剧《终身大事》田亚梅 二、周作人 笔名:岂明、知堂 新诗: 《小河》 散文: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 《谈龙集》 《谈虎集》 《泽泻集》 1、注重议论、批评的杂感 “浮躁凌厉” 流氓鬼①思想倾向 反对封建的伦理、纲常、主张妇女解放,人格独立 抗议反 动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屠杀政策②艺术风格 不乏浮躁凌厉之气 锋芒包藏在平淡的叙事之中, 又常出反语 2、 美文小品 “平 和冲淡” 绅士鬼 取材广泛不拘一格,趣味性和知识性 恬淡从容、真率亲切,自然流畅,舒徐自在 简素质朴、庄谐并出, 幽默味、苦涩味第三节叶绍钧 许地山王统照一、叶绍钧 1、概况 《新潮》 《这也是一个人?》 《隔膜》 《火灾》 《城中》 《倪焕之》 2、教育小说 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 对知识阶层严峻的解剖与审视, 写出他们的软弱、自私、动摇、畏葸、空虚 3、 《倪焕之》 比较完整的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前夕的追求与遭遇。 (1)人物形象 教育救国,改良主义色彩,努力碰壁,投身革命洪流 放置在一个相当广阔的较为长久的时空环境中,发 展有层次,侧面也较丰富,前后对比鲜明 作家的自省意识,“改造国民性”命题重要佐证(2)不足 后半部不如前半部紧凑 4、农村题材小说 《多收了三五斗》丰收成灾 以“露胸朋友”群像为主角 5、现实主义特色(1)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 冷静的写中国的被侮辱,被损害者,内心满含悲悯,落笔却藏而不露、冷隽 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2)同情与讽刺兼备 讽刺笔下人物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期望 他们有所改变,又对人物同情理解,使得讽刺温婉淳厚、含蓄不露。 (3)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精心 设计,回味再三 《倪焕之》以一个人的遭遇为从线,辅以纵横交织 《多收了三五斗》群像刻画,无一中心人物(4)语 言 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 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严肃踏实的写作态度,为汉语的规范、纯洁和健康做出贡献 6、童话、诗歌及散文 现代中国最早的童话创作《稻草人》 《古代英雄的石像》 散文《藕与莼菜》 二、许地山 1、概况 笔名:落花生 代表作: 《命命鸟》加陵与敏明 《缀网劳蛛》尚洁 《商人妇》惜官 《春桃》 《铁鱼的鳃》 2、早期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三要素 异域色彩 宗教氛围 爱情线索 3、 《缀网劳蛛》等早期小说思想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倾向和现实的内涵 浪漫主义外表下是深沉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感 和良苦用心,借异域写故土,表现了否定现实的独特方式。 (2)思想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在命运的拨弄前,主人公用宗 教的容忍心和苦乐观处事待人,既有沉稳坚毅的一面,也有宿命倾向的消极面 一方面,用宗教的教义自慰以慰人,寄托 着作者无所寄托的无望的希冀,另一方面,作者从哲学角度对待宗教,把教义放进一个他自认为合理的人生观。 (3) 爱国 民主意识、人道主义思想、宗教宿命倾向的纠结 4、后期小说《春桃》 《铁鱼的鳃》的现实主义的发展 《春桃》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命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对劳 动人民的真正了解 《铁鱼的鳃》国民党的卖国政策,科学救国的虚幻,爱国情怀,苍劲坚实 切实的现实背景、鲜明的时 代色彩、宗教氛围减淡 5、散文《空山灵雨》现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册的书 (1)思想 对人生哲理的玄想:生本不乐的佛教多苦观 平民主义的礼 赞 夫妻情感的抒写:妻子文学(沈从文) ,弃佛入世的心路历程(2)艺术 空与灵的韵味境界 洒脱超逸的语言蕴含着破 费咀嚼的玄理思辨,巧妙的比喻、隐喻,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小说化倾向 三、王统照 1、早期小说《沉思》 《微笑》 (1)对爱与美的玄想 无意于人物性格的刻塑,展示“爱”与“美”的幻灭,微笑出现于囹圄之 中,琼逸的行为得不到理解 善于体验和表现自己及笔下人物的情绪心志,耽于内省式的沉思,夹杂着幻想的虚浮(2)象 征手法的运用 女囚的微笑象征人间的爱,琼逸象征艺术美, 《雪后》中小孩建造的雪楼象征人类的美好理想。给读者一些 迷茫的暗示,由于作者偏好哲理,暗示和象征往往又失之虚幻,未臻切实之境。 2、 《山雨》奚大有 奚二叔 农民的悲剧命运及觉醒和反抗 对故土的依恋、离乡的无奈和流入城市寻求生活的艰苦,流民 图 北方农村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生活的反映 3、风格变化(1)象征手法与写实的结合 《沉思》 《微笑》暗示、象征又失之玄虚 《山雨》抛开某种个体的具象的经营, 在不经意间构造整体的宏观的象征世界 三、四十年代散文重又加入比较明显的象征成分,写实与象征的结合(2)轻倩飘 逸到厚重朴实,从知识者到农民,从一般的生活背景到注目于齐鲁大地,从感伤的抒情到凝重的写实,从优美到壮美第四节冰心 朱自清 庐隐一、冰心 (一)问题小说 1、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 以创作改良人生的初衷《两个家庭》 《斯人独憔悴》(颖铭、颖石)《秋风秋雨 愁煞人》 (2)对社会问题开出药方――爱的哲学 《超人》 (何彬) 《烦闷》 《悟》爱的三部曲 (3)阶级观念,对爱的哲学的超 拔 《分》2、“爱”的哲学 从追寻到宣扬到疑信参半,爱的绝对化的不足 (二)“小诗”派 1、“小诗”派 1921――1924,冰心、宗白华《流云》 、徐玉诺、何值三 泰戈尔《飞鸟集》 、日本俳句 一至四 行的体式 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以哲理入诗,表现作者“零碎的思想” 对“胡适体”白话诗的突破 2、 《繁 星》 《春水》对母爱、童真与大自然的讴歌 (三)散文《笑》 《寄小读者》1、思想 游子的爱国情愫,将三爱升华到更高的层次,更积极、更丰厚的内涵 2、特色 优美亲 切的文笔,童心来复的情愫,温情款款的风度,与小朋友娓娓谈心,陶冶他们纯洁进取的情操 (四)整体风格 爱的主旋律及其多重奏 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纯正的审美趣味和强烈的道德力量 二、朱自清 1、诗歌 《毁灭》最早的抒情长诗之一 《踪迹》诗文集郑振铎“远远超过《尝试集》里任何最好的一首” 2、散文(1)早期散文创作作品《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执政府大屠杀记》 思想: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爱国主义(2)以事传情类 《背影》 《给亡妇》以事传情,用笔朴实、平淡、甚至有点琐碎, 却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3)借景抒情类 《荷塘月色》 《桨声灯影》 借景抒情,文笔优美,时有纤浓之态 寄情山水以浇 8 心中块垒(4)散文特色 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缜密精巧的构思 清丽细密的 语言:或质朴、或纤浓,极富色彩感,选词精当,爱用叠词,善用长短句的巧妙搭配,构成节奏感和旋律美,打破句式的 沉闷,在洗练中见出多样。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的写作,证明取文言而代之的白话也可出美文(5)游记散文和杂文 游记 散文: 《欧游杂记》 《伦敦杂记》 杂文:谈话风《论吃饭》 《论气节》 三、庐隐(文研会) 1、代表作: 《海滨故人》露莎、 《或人的悲哀》亚侠《丽石的日记》 《女人的心》 《象牙戒指》沁珠 2、 《海滨故人》思想: 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的生活,思想和追求、苦闷和彷徨 “人生是什么”的呼问,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半新半旧心态,既渴 望个性解放,又未能冲出藩篱 3、风格: (1)自叙传,真实无饰的笔墨,日记体、书信体,第一人称(2)对女性婚姻、 恋爱问题的探究,智与情的交战,对异性的不信任感,恨大于爱,给青年人更多的真谛与警悟(3)感伤、哀怨、悲观的 抒情格调,“悲哀的叹美者”,古典言情小说,婉约派诗词的影响第五节 郁达夫一、创作概况:1、日本留学时期 性的苦闷,灵与肉的冲突 《沉沦》《银灰色的死》 ( 《南迁》 《沉沦》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2、回国后 生的苦闷 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者 《茑萝行》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微雪的早 晨》 3、回国后期 隐逸思想《迟桂花》 《出奔》 鲜明的政治倾向《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 《出奔》 二、 《沉沦》 1、大胆自我暴露和变态性心理描写的反封建礼教意义 人的情欲是自然的、正常的、应予以肯定 抨击虚伪礼教的叛逆精 神 与生的苦闷相联系,暴露社会不义与罪恶的反证 时有冲动而尚思克制,用笔含蓄清淡 2、反帝爱国思想 “祖国你快 富起来” 三、小说思想:1、个性解放的追求 渴望异性的爱情,苦闷中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 2、零余者的哀怨 被世 人遗忘,生活的零余者,感伤色彩 3、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 弱国子民所受的屈辱,迸发出热爱祖国的真情 同是天涯沦落 人的慨叹,对平民真诚的同情 4、色与欲的描写 颓废气息和世纪末情调,处身于窒息时代的一种畸形反抗,在消沉、厌 世的外表下,热爱美好人生,反抗黑暗现实的欲求上进的心 四、艺术风格: 1、自我的写真 自叙传的色彩,第一人称,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透过自我心灵的关 照, 折射出大千世界, 零余者形象是五四时期一大群苦闷青年的典型 创造社“表现自我”创作理论的实践 2、 感伤的抒情 不 注重情节的营构,而注重抒发主人公郁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 特别对忧伤的情绪感兴趣,虽有夸张之嫌,却非无病呻 吟, 方法有二①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②外在景物恰到好处的衬托 呼应着“五四”的社会心理氛围 3、 结构的散文化 以 抒情为中轴,轻视情节的经营,时间跨度一般不长,常常撷取生活长河中的片断,若断若连,时有枝蔓 无贯穿前后的情 节线索,情绪感受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 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 4、流丽清新的文笔 用笔与其主 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流动感强,“清、细、真”的特点 五、散文创作 游记《屐痕处处》 《钓台的春昼》 六、文学地位 对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的实验,呼应了浪漫而感伤的时代氛围 从道德的角度,心理学的范畴对现代小说的 表现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引领了以浪漫主义为其风神的小说派别。 (鲁迅现实主义)第六节闻一多 徐志摩一、闻一多 1、创作概况 朱自清“唯一的爱国诗人” 《红烛》自由体 浪漫主义 唯美主义 《死水》格律体 现实主义 新古典主义 2、爱国主义(1)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身处异邦,心念故土,发出不如归去的慨叹《太阳吟》 《忆菊》 (2)反帝反种族歧 视 目击帝国主义的腐败,感受民族歧视的压力,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激发民族自豪感,催人醒悟、激人奋进 《孤雁》 《洗衣歌》 《七子之歌》 (3)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发现》 《死水》 《一句话》 (4)对人 民苦难生活的抒写和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切 《荒村》 《静夜》3、艺术特色(1)三美理论①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 一行诗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②绘画美, 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 富有色彩, 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③建筑美, 从诗的整体外形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每行相差不大,以求整齐之感。“豆腐干”、“麻将牌”(2) 丰富飞腾的想象力,精于炼字,设喻奇巧 4、文学地位 继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对新诗成熟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大诗人 二、徐志摩 1、概况 新月诗派的盟主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茅盾:资产阶级的开山和末代的诗人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 集》 《云游》 2、前期《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1)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其理想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表现出对理想的乐观信念, 也不无悲凉之感,闪耀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诗魂《婴儿》 《为要寻一个明星》 (2)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对军阀统治下的黑 暗现实的暴露和诅咒 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 人道主义、民主主义倾向 《先生!先生!《盖上几张油纸》 》 (3)描写 爱情体验 真挚、坦率地表现了对纯真、高尚的爱情的追求与讴歌 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包 含个性解放要求和反封建倾向 《雪花的快乐》 (4)对大自然的歌颂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优雅健美的情趣 《再别 康桥》 《康桥再会吧》 3、后期 《猛虎集》 《云游》 随着革命的深入,诗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他的理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苦闷、颓唐《我 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4、艺术特色 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②韵律和谐,音乐美 使用重 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形成节奏感、旋律感《再别康桥》 用西洋诗押韵的方法,和谐中显出变化③章法整饬而 灵活多样 整饬中有变化,灵活多样的体式④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再别康桥》 5、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巴黎鳞爪》 《翡冷翠山居闲话》用重叠的欧化句法,词藻华美,浓的化不开 《伤双栝老人》 《吊刘叔和》至诚至性,哀婉凄绝第七节 冯文炳 冯至 李金发一、冯文炳 9 1、生平和概况 笔名:废名 以抒情见长的田园作家 《浣衣母》 《竹林的故事》三姑娘 《桃园》阿毛姑娘 《桥》程小 林、史琴子、细竹 《莫须有先生传》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2、小说思想(1)表现宗法制农村生活古朴寂静之美,对一些善良的乡村小人物的关爱,对于和谐幻美的理想世界的孺慕 之情。尤其是劳动少女的清丽脱俗、无私淳朴,更能表现乡情魅力。 (2)对旧制度、旧礼教的不满,留意农村宗法制的存 在与解体给乡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感叹理想与严峻现实间的矛盾。 (3)田园山水之美与人物性情之美相得益彰。把景物人 化,将青山绿水写出诗意,写出情趣,并借以凸显活跃其间的人的美好品质。 (4)在对佳山秀水留恋中,表现出隐逸倾向。 3、小说艺术(1)充满恬淡清逸的抒情色彩,洋溢着田园牧歌的静雅气氛,传达出远离尘嚣的浪漫主义气息。对现实有所 不满,也是微温的调子,淡淡的感伤、忧愁、悲凉。 (2)意境冲淡而诗情浓郁,把小说当成诗,当成唐人绝句来写。为现 代乡土小说开拓了另类美的天地,也使抒情小说在典雅清丽的外衣下获得质的提升。 (3)结构上散文化,不重情节而重情 绪、意境的渲染,简练跳脱,颇具古典诗词之美,行文省净,耐人回味。 二、冯至 1、生平和概况 浅草社、沉钟社 鲁迅: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昨日之歌》 《十四行集》 《北游》 《帷幔》 《蚕马》 《吹 箫人的故事》 历史小说《伍子胥》 2、 《昨日之歌》 (1)对青春、爱情的歌颂、对生命的沉思(2)从平凡的生活中窥见社会与人生的真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 发出不平之鸣,表达了知识者苦闷、忧愁的心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情思缠绵,意象新颖,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形象, 极富创意。 《我是一条小河》 《蛇》 《绿衣人》 《瞽者的暗示》 3、 《十四行集》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 1、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关注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人类、宇宙的根本 问题 2、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在平凡的事物里发见那最不平凡的”。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接近宇宙和生命 的奥秘 3、艺术上内敛而不露锋芒,表现得很节制。把内心的激情外化为客观的形象,在貌似平淡中见出浓烈,在冷中见 热,以反写正,极有表现力。4、在形式上,大多用半格律体,诗行大体整齐。十四行诗采用变体,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 成功实践。5、注意节奏、平仄,大致押韵,节奏舒缓,音韵柔美。时用双声叠韵连绵词,使诗行具有缠绵悱恻之韵、回环 往复之美。 三、李金发 1、概况 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介绍过来“诗怪” 《微雨》 《为幸福而歌》 《食客与凶年》 《弃妇》2、思想 歌咏爱情,礼赞自 然,描摹异国风情 传达诗人内心的苦闷惆怅,表达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真实反映处于历史巨变中的中国社会现实给予部 分知识青年的负面影响,他们的感伤与苦闷,追求与幻灭。3、艺术特色:以意象营构为中心,以象征、暗示为基本手法, 以奇特的观念联络,跳跃、空白的词语组合,曲折有致地加以表达。4、缺失 语言半文不白 表现手法食洋不化 情绪颓废 绝望第五章茅盾一、生平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二、早期文学活动 文研会《小说月报》 “文学为人生” 三、20 年代 1、 《蚀》小说处女作用笔名“矛盾”叶圣陶 2、散文《买豆腐的哨子》 《从牯岭到东京》3、 《虹》梅女士 梁刚夫 思想成就 知识青年寻求如何冲破囚笼,走上与人民大众携手战斗的艰难的心灵历程 梅女士是受五四新思潮熏陶的新女 性,基本摆脱了大革命失败的阴影,以一种高昂的格调完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蜕变。不足 在局部描写上还有在革命文学论 争中检讨过的概念化倾向 三、30 年代 左联 《路》火薪传《三人行》 《子夜》 《春蚕》 《林间铺子》 四、40 年代 《腐蚀》 《风景谈》 《白杨礼赞》 《清明前后》 《腐蚀》赵惠明 思想: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的特务统治的黑 暗 艺术成就 人物形象:赵惠明内心世界及其复杂,两重性:一是堕落,一是又没有完全泯灭人性 表现手法,心理分析 形式 日记体第二节 《蚀》《幻灭》 《动摇》 《追求》 ,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现代青年在革命大潮中所经过的 三个时期:革命前夕的兴奋和革命即到面前时的幻灭;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做最后追求 一、 《幻灭》1、人物形象 静女士 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把革命看做是诗情画意的事情,遇到困难就幻灭 思想: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投身于大革命,革命前夕的亢奋和革命即到的个人的悲观幻灭心态 二、 《动摇》1、方罗兰 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动摇于左右、成功与失败、新旧,无论革命还 是恋爱都如此。他的软弱与动摇给了土豪劣绅可乘之机。2、胡国光 混进革命阵营,玩弄反革命手腕。以极左的面目制造 许多过火行为,破坏共产党的声誉,破坏革命,然后本相毕露,血腥镇压革命。生活上也是两面派。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和 背景,将一个危机四伏、犬牙交错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内在较量的复杂斗争局面描绘到了极致。 三、 《追求》 1、作品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幻灭动摇,又不甘寂寞尚思最后追求。然而这些追求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在黑暗中盲目的消极 的寻觅追求新的出路。2、人物形象 张曼青“教育救国梦”的破灭,从失败到沉沦是他必然的归属 王仲昭半步主义的典型, 爱情至上美梦的破灭,不同方向的心灵悲哀。 史循怀疑主义、失败主义的黑影子,像幽灵一样给人们的心理蒙上灰暗色 彩 章秋柳疯狂享乐,新女性仍没有摆脱精神上的压迫 四、 《蚀》的艺术特色及地位 1、艺术特色:狂乱的混合物①在客观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绪,本意写追求光明,结局却是幻灭,超出了客观描写 的本意,趋于本能的表现②写实主义与现代派手法相融合。象征主义人物的设置(史循) ,象征性场景的描述(苍蝇) ③表现人物心理世界时,采用了局部象征主义和多重视角的方法④小说主题指向的不确定性,既看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又 看到作品的审美价值 2、文学地位 历史意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征途中心灵历程的活化石 美学意义:现实与现 代结合子夜》 第三节 《子夜》创作动机 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以形象思维的作品来参加论战,大规模的描写中国社会现象 二、思想成就 试图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三个方面,民族资本家,工人,农村。 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揭示,中国仍处于半 10 封建半殖民社会, 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和实业救国道路破产的深刻描绘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 国主义的压迫下加剧压榨工人以求出路,工人被迫奋起反抗的记录 三、人物形象 1、吴荪甫 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性格的双重性 游历欧美,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在家 庭生活中独断专横的封建家长作风 实业救国的梦想,果敢、冒险、刚强、自信,梦想破灭,悲观、恐惧 有压迫也有被压 迫,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国民党的联合压迫,将危机转嫁给工人 有革命也有反革命,对统治阶级的腐败不满,对军 阀混战不满,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的可能性,又对工农恐惧和仇视,依靠反动统治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悲剧命运不 仅仅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更主要的是客观,实业救国的破产回击了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的谬论,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 2、赵伯韬 心狠手辣帝国主义的鹰犬 诡计多端,赵吴斗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世界 四、艺术特色: 1、疏密相间的网状结构 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形成内容的丰富性 吴 赵斗法是主线,多条线索交错并行,主次分明, 穿插得当 一开头就把几乎全部的重要人物都推上前台,并设下情节因果 关系的伏笔,经纬交汇,气度不凡。2、富有特色的心理刻画和性格刻画 除了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外强调心理描写,尤其是下意识和幻觉描写,而且心理分析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如第一章吴老太爷的言行 3、富有象 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 五、不足:工人和革命者的形象单薄概念化 农村线索没有展开第四节 短篇小说及散文一、短篇小说 1、 《林家铺子》林老板①主题思想 国民党趁民族危难之时,发国难财,敲诈欺压小商人及穷苦贫民的罪行 ②人物形象 林老板谙熟生意经的老实本分的小商人,精明而不强悍,能干而又懦弱,民族危亡时,目光短浅只顾自己。 出逃是无奈的反抗又不足取。不强调两重性,将矛头指向国民党党棍官僚 ③艺术特色 双线交织,分层铺开,在纷繁复杂中又井然有序 2、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农民走上反抗道路的 必然性 《春蚕》①思想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统治阶级转嫁危机,农民的变化②人物 老通宝 受封建旧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农 民,对前途抱有希望,把家庭的衰败归于封建的因果报应, 悲剧在于时代变了,思想一点未变,历史惰性 多多头 正在 觉醒中的新一代农民形象,反抗之路,朦胧的阶级意识③艺术特色 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养蚕的程序, 礼仪等民俗风情,为烘托人物的心境作了殷实的铺垫 二、散文创作 1、大革命后的抒情散文 《严霜下的梦》 《卖豆腐的哨子》 内心的苦闷惆怅幻灭悲哀 艺术上很精致,象征性曲笔,悲观 消极的思想内涵 2、30 年代的纪实性散文 《雷雨前》 《故乡杂记》 《乡村杂景》3、抗战时期散文 《风景谈》 《白杨礼赞》 将景物抒情议论融合 象征性意象群第六章 第一节老舍《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文化反思 京味儿 市民形象概述一、生平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二、创作 1、留英时期 《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二马》 《小坡的生日》 《二马》 :1、剖析国民性 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和广阔视野中,透视了民族心态的各个层面,期望在中西方的 交流中以现代精神对传统素质进行调整,重塑国民性。是鲁迅以来解剖国民性主题的拓展。2、人物形象 老马(马则仁) 古板地恪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对繁文虚礼却十分讲究。对民族歧视麻木不仁,受人愚弄而得意忘形。老中国老民族的老分 子,剥露了“国民劣根性”的迂腐、落后、可笑之处。作者对他既有同情,更有鞭挞。国家要兴盛,必须从改造国民性入手。 小马(马威)富有进取心和民族自尊,回击民族歧视的侮辱,要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敢于向英国姑娘求爱,甚至从家庭 出走。李子荣相当务实,民族新生的希望 3、艺术特色 细腻准确的心理分析 对比方法的巧妙运用,中英对比,新旧对比 精细严谨的结构安排,倒叙结构 幽默风格:老马与伦敦环境的不协调 纯净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30 年代创作(回国后――抗战前) 1、 《猫城记》 科幻小说的外衣下政治讽刺意旨 对国民党统治下黑暗中国的暴露抨击,对旧中国国民性的严厉批判,对革 命力量的不正确的嘲讽,对民族前途较为悲观 2、 《离婚》张大哥 思想:对市民因循守旧、敷衍、妥协性格的批判 对形 成这种性格的社会生活环境、思想渊源和文化传统的批判 幽默艺术: 悲喜剧交融,去掉油滑,适度而有节制 含蓄而机 智,在幽默中“发出智慧与真理的火花” 三、40 年代 1、 《月牙儿》 《微神》 《断魂枪》2、 《月牙儿》结构精致玲珑,描写精到入微,表现心理活动的功力 月牙儿:如乐曲的主 旋律,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组织素材、含蓄点题,既加强了情节的韵律感,又使小说从头至尾 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颇有散文诗之风 四、小说创作特色 1、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是老舍创作中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 既是对鲁迅的继承又有新的开拓。 《二马》把中 国国民性的解剖放进了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大手术室中,具有宏阔的视野,也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 视。 《离婚》对市民性格及造成这类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反思的硕大结晶。 《骆驼祥子》 《月牙儿》对底层贫苦市民的 热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视,深入到了抨击社会制度的层次。 《四世同堂》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 新的思想高度,满怀对民族性更新的信念。2、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一方面老舍熟悉北京,热爱北京,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的文化古城。3、京味儿。对北京口语的加工,于俗白中求精工,俗不伤雅,真正烧出了白话的香味。思想内容与语言形 11 式的完美结合。来源于老舍对北京的深刻的理解与情愫,不同于一般地用方言土语。4、幽默 源自平民市井气息、皇城帝 都的文化氛围、母亲、狄更斯 把幽默看成是一种“心态”、一种生命的润滑剂。 格调多样,具有多重性。既有温厚的同情, 又有峻厉的讽刺,视不同对象有所倚重。 从“为幽默而幽默”到透出灵气的幽默,再到“故意禁止幽默”,又到“返归幽默”, 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 以悲喜剧交融的形式,讽刺与抒情的渗透,获得了“笑中有思”的艺术魅力。骆驼祥子》 第二节 《骆驼祥子》一、祥子的悲剧 (1)客观原因 旧社会的逼迫,强大、罪恶、病态的社会,使得祥子最基本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虎 妞的诱骗, 虎妞从精神到肉体两方面对祥子的腐蚀。 使祥子的生活态度有所改变, 直到道德支柱彻底崩溃。 主观原因 个 (2) 人奋斗的悲剧,祥子没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他的悲剧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 性格的局限,缺乏足够的自制能 力,在接连的打击下自暴自弃 二、人物形象 1、祥子 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作品开头,祥子是希望的象征,自信、自尊,形象是可爱的。作者赞扬之。 连遭厄运后,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抗争,使人同情,令人起敬,作者悲悯之。 虎妞、小福子相继亡故,他人性下的野 性、兽性恶性发作,自甘堕落。作者尖锐的批判。 祥子的堕落不仅在于外在的社会压迫,还在于内在的自渎心理,更有 警世的力量。 2、虎妞 二重性 剥削者的女儿与被剥削者的妻子。 与父亲:既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的好逸恶劳、市侩习气,又受到父 亲的剥削,是其牺牲品。 与丈夫:不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影响了祥子的生活态度,对祥子心灵的摧残。 对祥子也 有独特的粗野的疼爱,更多的是性的纠缠与索取,对祥子的肉体的摧残。 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她的不幸,她 又造成了祥子身心两方面的崩溃。 3、其他人物 小福子、二强子、老马祖孙 深广背景,现实根据 三、艺术特色: 1、紧凑集中的结构 以祥子的遭遇为主干,一线串珠的构思,紧凑集中 买车与爱情两相交织,单纯中略 有错综 通过祥子与周围人的关系,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会环境,又自然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与社会意义。2、人物塑造 上饱含感情色彩的心理描写。 用心理描写补充祥子不善言语所留下的空白。或通过动作、情状写心理,或通过语言写心 理,或者作者做直接的剖白,或者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祥子见出他的心理,或借助祥子眼中景物的变化来衬托心理。 写 虎妞、刘四等的心理也入情入理,栩栩如生。3、鲜明突出的京味儿 对北京民俗、景物、地理环境的描写,透出北京特有 的地方色彩。民俗、景物等的描写与人物的身份、心情相吻合,有灵气。4、提炼过的北京口语,民族化、大众化 简洁 朴实,平易亲切,通俗易懂。 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 人物语言个性化,符合其身份、个性。 叙 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使用欧化文法。必要处,笔墨省俭、表现力强。 长短句的精 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 客观句式与主观剖白的水乳交融。第三节《四世同堂》 第三节《四世同堂》《惶惑》 《偷生》 《饥荒》 一、思想成就 对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及其觉醒、斗争的广泛深刻的反映 是异族侵略者统治下灵肉遭受折 磨凌迟的痛史 是憎恨侵略者、憎恨民族败类、也恨惶惑和偷生的国民性的恨史 激励人民起而抗争、颂扬爱国主义与民族 气节的壮史。 二、人物形象 1、老派市民 钱默吟 祁老者 思想守旧,胆小怕事,顽固地想照陈旧的法规维持全家族的生活 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置若 罔闻,只是力图保住自家的安宁 瞧不起大杂院的普通人家 战争初起时,认不清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后来却逐渐萌生了仇 恨和反抗的种子,并敢于怒斥侵略者的罪恶和卖国者的丑行。 老一辈北京市民的觉醒过程,在他身上得到了令人信服的 反映,血肉丰满、光彩照人,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新派市民 祁瑞全 祁瑞宣 新与旧两方面的力量使他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 弱忍从,在忠孝不能两全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 爱国思想还是占主导面,终于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身上的国民性 弱点逐渐被清除,寄托着老舍对苦难民族在战争的血与火中自救新生的希望。 3、民族败类 冠晓荷 祁瑞丰 大赤包 4、底层贫苦市民 小崔 三、艺术特色: 1、全景式、多线条的宏大而又严谨的结构 时间上跨越八年,空间上是北平社会的全景图 广度、深度、 力量、气势上有史诗气魄 镜头虽然只集中在一个具体的、特定的有限的小天地,却牵连着整个社会,有限的天地中见出 了无限的世界和时代的风云。2、人物关系: 以北京小胡同中祁家四代人为中心,辐射状展开,间以多重矛盾。中国人与 外国侵略者,爱国者与汉奸,新与旧、正与邪……纷繁复杂、头绪繁多,但结构严谨匀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擅长 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钱默吟与祁老者,祁家三兄弟,冠晓荷与大赤包 3、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 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 礼教堡垒的象征,“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结构。 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企望在战火中焚 毁国民性的劣根性, 显示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努力。 即使对冠晓荷等也没放弃从文化的角度予以观照 老舍对“国民性” 根源的剖析不能说已经非常深刻、准确,把一切问题的症结都归结于文化,也似有以偏概全之嫌。第七章 第一节巴金《家》 《寒夜》 现实主义概述一、生平 本名:李尧棠,字芾甘 二、思想 1、“人类至上”的人道主义思想 2、无政府主义 三、创作概况: 1、早期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作品。 ()2、后期表现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 的腐朽和罪恶的作品。 ()3、其他作品 《雪》 (原名《萌芽》 )描写工人生活 抗战时期的系列中篇《火》三部 曲(也称《抗战三部曲》 中篇《第四病室》 ) 二、革命题材的作品 (一)概况 《灭亡》杜大心 《新生》李冷 《爱情三部曲》《雾》陈真、周如水 《雨》吴仁民 《电》李佩珠) ( (二) 《灭亡》 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 1、思想内容 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 愤与反抗的心理,他们为反抗专制制度而拼命工作,直到牺牲自己。2、杜大心形象 一个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 12 为反抗专制制度而拼命工作。病痛使他看不到个人的前途,过于强大的黑暗环境又使他看不到人类的前途。以求一死来获 取永恒的安宁,在刺杀行动中白白的牺牲。 (三)革命题材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无政府主义的深刻印痕 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特点 艺术上的主观倾诉、激情 宣泄,愤激、狂热、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 三、家庭题材的作品 (一)概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 ( 、 、 ) 《憩园》 (二) 《激流三部曲》思想内容: 1、封建家长们利用旧式家庭的教育与伦理观念,把一个个善良、懦弱的青年男女推上绝 路。2、勇敢的青年人冲出家庭的束缚,奔向社会广阔的天地,走上新生。3、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挖空了家庭 的根基,使大家族自行崩溃。 四、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1、“家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早期,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呼吁人们起来摧毁它。后期家庭是作家所珍惜的伦理组织, 渴望建立平等、宽厚、友爱的新型家庭伦理关系。 早期,家庭是专制的具形化,与青年所走的革命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的 状态,判则胜,顺则亡。后期出现了温情脉脉的家庭,作者站在家庭的立场上憎恨破坏家庭的力量,家庭不再作为革命的 对立物出现,而是强权的对立物。2、从塑造理想化、类型化的“英雄”到刻画性格复杂的小人物。 早期刻画热情、勇敢、 富有反抗精神与献身精神的“英雄”,性格单纯、鲜明,有理想化、类型化倾向。 后期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普通人, 他们平庸、懦弱,而又善良、美好。或者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或者脚踏实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性格是复杂的, 具有生活化和立体感的特点。3、从早期的主观倾诉、激情宣泄到后期的在客观写实中寄托人生理想。 早期多写青春的毁 灭、死亡的痛苦等紧张、热烈、充满着生生死死、爱爱仇仇的故事,对黑暗的社会现实采取彻底的反抗态度,采用绝望的、 哭诉的和狂热的抒情态度。后期大量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创作感情由浮躁转向沉静,从高昂转向低沉,从主观倾诉转向 客观叙述。对人物,包括旧式的人物都怀有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力图把人们的心拉拢,让人们互相了解,体现了以“人类 之爱”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人生观。第二节 《家》一、思想成就 1、揭露封建专制势力的罪恶、不义以及它不可挽救地走向末路的必然趋向。2、中国年轻一代在封建专制 文化的传统中如何被吞噬,或者由挣扎到斗争的不同命运的生活历程。 二、人物形象 1、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既是封建卫道士,反对一切新事物,又荒淫无道,陈姨太正是他腐朽灵魂与低劣审美趣味的最好注 脚。他完备地体现了高家专制者的全部德性与特征。 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他统治家族时所依赖的正是封建制 度最主要的统治手段:专制。他靠专制建立起自己在这个王国的绝对权威。“这是老太爷的意思”,“我说是对的,哪个敢 说不对。”人们正是用这个专制的偶像来为制度本身的腐朽与罪恶打掩护。而封建制度和传统道德的残忍性也就借助他的 人格体现出来。由此他成为高家一切悲剧的制造者。 其实高老太爷本人并不残忍,他与这个家庭的儿孙辈之间,不需要 也不必具备残忍这个性格因素。但是不管他个人品质如何,甚至不管他活着还是死了,人们都可以借助他的名义来体现传 统制度的一切残忍本质。 正因为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所以他的盛荣与衰败都取决于制度本身的盛衰。当封建 制度行将灭亡时,高老太爷便无法驱除徘徊在心灵上的一种末世感。 两大原因导致了他的死亡:纨绔子弟的荒淫无耻从 内部蛀空了封建大家庭,新一代叛逆者又从外面动摇了这个制度的根基。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2、觉新 觉新是清醒认识自己悲剧性命运的懦夫。他是行将崩溃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产物,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制度必然崩 溃的命运,却无法甩掉这个包袱,他整个人是属于这个制度的。 他处处维持着这个溃烂了家庭,甚至为缓和它的内部冲 突和崩溃命运而得不去做它的帮凶。他一次次向恶势力退让,每一次退让都是以牺牲别人(包括他所爱的人)来换取一己 的暂时安宁――为此,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一部分知识分子悲剧,是以清醒的头脑眼睁睁地 看着把别人(最后也包括自己)送进坟场而无以摆脱的悲剧。他并不怀疑自己的悲剧命运,但总抱着一丝幻想,祈求这最 后命运晚一点到来。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的心态,对于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说来,觉新是具有很大的概括力的。 3、觉慧的形象 觉慧是封建大家庭的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他不是个人至上主义者,而是以改造社会为己任。他第一个冲出 家庭牢笼,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4、梅、鸣凤、瑞珏 梅、鸣凤、瑞珏三个人物身份不同,命运相似:没有人尊重她们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 鸣凤是贫 贱丫环,却被统治者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做妾。梅是贵族小姐,婚姻大事完全凭长辈的兴致决定,丝毫没有自主权。瑞珏是 长房长孙媳,却要活人替死人让路。她们不管身份高低,作为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制 度及封建礼教的最大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平等与爱。 三、艺术特点: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逼真的生活细节 细腻的心理刻画与真切强烈的生活感情的融合,形成具有浓烈 感情色彩的现实主义特色。第三节《寒夜》 寒夜》一、 思想内容 通过对抗战时期国统区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和悲剧命运的描写, 表现“控诉旧社会、 控诉旧制度”、 “宣 判旧社会、旧制度死刑”的主题。 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汪文宣默默死去,曾树生体味着失去亲人的孤独,这种个 人的悲凉命运感与社会上浮面的喜庆场面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家对国家对社会的清醒认识,代表了当时文化精英人士 的普遍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心。 二、“家”的性质及其走向破裂的原因。 这个家是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新型家庭,一对理想主义者因恋爱而同居,并产生 出爱情的结晶而形成的三口之家。 由于战争,由于日常生活中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 讨生活,他们的理想、性格、心理状态都不能不发生巨大扭曲,也使家庭面临严重危机。尽管这对知识分子夫妻很相爱, 但温情无法与寒夜般的现实抗衡,家庭不能不走向破裂。 三、人物形象 1、汪文宣的性格特征及形成这种性格的社会原因。 汪文宣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勇气,可是后来 由于日常生活中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性格、心理状态都不能不 发生巨大扭曲。他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善良而无能。 2、简析曾树生的性格及其反道德、重自我的现代女性特征。 曾树生是个个人主义者,她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 13 面对整个家庭笼罩的一股死亡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最 终她选择了离家出走。这种行径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正确与否,作者未予以评价。作者强调的是她选择了 敢于改变生活方式的道路,而没有恪守中国传统道德所要求妇女的那样,让她陪同这个毫无希望的家庭去做牺牲。 曾树 生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与意义。哪怕这种选择本身包含着无穷的辛酸与 痛苦。因此,她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三、艺术特色 1、朴素自然、无技巧的艺术 整部作品在结构上仿佛没有刻意的布局,情节的每一场起伏发展,都是在一 系列日常生活琐事中不知不觉地推进,没有任何人为安排的紧张情节,一切都是平凡的。使人读了,不觉得是在读小说, 而如同进入现实生活本身一样自然朴素,浑然一体。以对社会生活的细腻真切的描写进行控诉的成熟的现实主义特色。2、 把人物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结合起来,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寻找人物命运的根源。第八章 第一节沈从文《边城》 《长河》 《湘行散记》 《湘西》 京派 湘西文学概述一、生平 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 二、创作思想:1、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起步阶段,不懂得小说的“虚构”,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 材与所经历的磨难,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自叙传”。初期的写作,赤裸而强烈地表现着“乡下人”的“生命”形式。2、对人性 的讴歌与表现,把人性当做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呼唤个性解放、人性的觉醒等启蒙思想的积极影响, 着力表现真、善、美的人性。认为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3、沈从文以美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头部头发分哪几个区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