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某某大德医药一面就能避免堕入恶趣,是真的吗

[转载]见到某某大德一面就能避免堕入恶趣,是真的吗?
特别提示:本文转载自,原文链接地址为:
问:听说只是见到某某大德一面就能避免堕入恶趣或是种下解脱的善根。原因何在?
索达吉堪布:无著菩萨在《善说海》的结文中说:“无论于我贪或嗔,赞毁以及作利害,愿凡见闻念我者,悉皆速得胜菩提。”意思就是说,无论对我摧毁也好,作害也好,或者生起嗔心、贪心,凡是以我为对境见闻接触的这些众生,愿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殊胜的菩提果位。华智仁波切亦有这样的愿词:只要听到我的善说、见到我、听到我的声音、忆念我、接触我、与我对话的所有众生,愿他们遣除五无间罪,阻塞趋入恶趣之门,最终往生清净的布札拉刹土(观音菩萨的刹土)。
文殊菩萨的十大愿中也有这方面的誓言,释尊传记中也有记载,菩萨于因地时发了非常大的愿,这种愿力成熟以后,只要众生见闻接触到他,都能够获得菩提之因。
我们平时见到一些高僧大德时,如果他真正是诸佛菩萨的化现,那么见一见他、听一听他的声音,或者接触他,都能得到非常大的利益。即便对他产生不清净心或嗔恨心,也不会堕入恶趣,而会转生于善趣。《宝积经》中记载:“昔日有一位乐生菩萨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一次,他于舍卫城化缘时,商主之女胜德母见到他后欲火中烧,以至于命绝身亡,死后转生于三十三天。当时成为天子的他回忆起前世,不禁暗想:奇哉!以贪心而视菩萨,竟然也能获得如此异熟果报,更何况说以信心目视、供养菩萨呢?于是他与五百天人眷属一起来到乐生菩萨前供养鲜花。”
发了菩提心的人始终都应该想:我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从今以后,不管别人对我生嗔恨心、不清净心,还是清净心,都愿他们得到利益。
——《入行论广释》
推荐阅读: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绝不会堕入恶趣的关键&---&索达吉堪布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讲义
现在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闻解脱”,动不动就是闻解脱的灌顶、闻解脱的修法。实际上,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就是闻解脱,《释迦牟尼佛广传》也是闻解脱,如果你们不信,可以翻阅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看看里面的“听闻功德”到底是怎么说的。
当然,密法中确实也有专门的“闻解脱”修法,但这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就广义而言,听了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是闻解脱,听了观音菩萨的心咒也是闻解脱,这一点完全基于每个人不同的信心。
如今很多净土宗的修行人,我认为有偏于小乘的发展趋势。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念佛时想的都是:“我一定要好好念佛,这样等我死的时候,阿弥陀佛肯定来接我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一定很快乐,去了以后,我就不用天天受儿媳妇的气了……”这种想法类似于世间学生用功苦读,就是为了到美国留学一样,很多人念佛的目的,仅仅为了自己的快乐,除了这个之外,众生的利益根本没有想过。
其实,净土宗是大乘法门,既然是大乘,就必定要有菩提心,否则往生的资粮就不可能圆满。自私自利的净土宗,与大乘佛法是格格不入的!
无论在汉传佛教,还是在藏传佛教,临终的教法都多如牛毛、不胜枚举,尽管如此,也没有一个法门能比这个依靠菩提心而死的教法更殊胜的了。实际上,这是释迦牟尼佛所有法门中最精粹的教言。
我们临死时,如果修不来颇瓦等其他法,也不要紧,只要能在观修空性大悲藏(两种菩提心)的境界中离开人世,就必定不会堕入恶趣。将来再转为人身,值遇到大乘佛法,就比较有把握断绝整个轮回的相续了。
一个人在临死时,心念会非常强烈,倘若这时对现世的东西执着不舍、不肯放下,那么后果将极为悲惨。
《极乐愿文大疏》中就讲过,有个比丘临死时贪执自己的钵盂,结果来世转为了一条毒蛇,专门守护这个钵盂;有些孩童死前贪恋自己的玩具,来世也变成了毒蛇,缠着这个玩具不放。同样,如果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在临死时贪着自己的某样东西,来世就很有可能变成三恶趣的一个众生,不仅无法解脱,而且还要感受无尽的痛苦。
所以,应在临死前这样思维:“现在我只剩下一口气了,贪执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即使整个世界都变成了黄金,对我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也带不走其中的一分一厘……”如此反复思量,便不会对这些身外物产生贪念了。
(所以)在临终时一定要断除对“我”的执着。
每个人无始以来,都执着于有一个“我”,正是由于对它的贪执不舍、呵护备至,才让我们饱受了无量痛苦,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无法解脱。如果临死时还执迷不悟,始终耽着于“我的安乐”、“我的解脱”、“我的成就”,不舍得扔掉这个“我”,这样快乐不仅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且还将因此而遭受更大、更剧烈的痛苦。
如果我们死时病得不是很严重,就应该观想上师三宝在自己的头顶,并且在其前作七支供积累资粮;
倘若觉得修七支供实在太长,那也可以念《普贤行愿品》中七支供的简颂:“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lun,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如果连这个能力也没有,那么临死前只要有一口气,大家就千万不要忘了发愿。这时应该想:“死相已经现前了,我肯定会死的,但愿我在中阴时能够忆念起菩提心,生生世世不要离开菩提心,并能值遇传授大乘教法的殊胜上师。”
这里的发愿一共有两个要点:一是愿我生生世世能修习两种菩提心,二是愿我生生世世不要离开大乘上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看,自己临死时有没有把握发这两种愿。
临死时的行为一般有两种:
一、境界比较高的人,可以采用心性休息的手印,或是毗卢七法的坐势,如一些高僧大德站着或坐着圆寂一样,从古至今,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二、倘若无法达到那么高的境界,我们也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来修持:身体右侧而卧(如同佛陀涅盘时的狮子卧),右手平托右脸颊,右小指塞住右鼻孔,让呼吸从左鼻孔进出。若能以这种姿势死亡,即使你造了再大的恶业,也绝对不会堕入恶趣。这一点非常非常关键!!&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四十七节课 - 智悲佛网.doc 48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20 &&
第四十七节课 - 智悲佛网.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三殊胜今天给大家宣讲的是“三殊胜”。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胜,善根不能以方便摄持,中间若以分别杂念散乱,最后没有回向的话,善根是无法增长的。所以在藏传佛教中,历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视三殊胜。三殊胜的简略修行,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都有提及,上师如意宝每次给大家开课,或者到一些地方讲经说法时,也经常宣讲三殊胜的窍诀。作为后学者,大家应尽量以三殊胜来摄持一切善根,若没有这样的方便法,虽然在很长时间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难说。做任何一个善法,以方便摄持非常重要。世间上做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善巧方便,如果你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财物制度,经济运作起来会非常方便,做什么都不太花时间,最后的效果也不错。同样,我们行持善法也要一种方便法,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三殊胜”。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致志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无论学什么佛法、做什么善事,必须要具足三殊胜。平时你念咒诵经、布施供养、放生、转经轮等,开头要有一个发心,中间不被分别念中断,最后要作回向,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间,并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这样,你的善根功德才会无边无际。否则,刚开始没有发菩提心,中间没有正行无缘,最后没有回向摄持,善根不但不会增长,反而有失坏的可能,这是谁都不愿意的。下面具体解释一下“三殊胜”:一、加行发心殊胜: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发心,发心可分为不善、无记、善三种。1、不善的发心:有些人行持善法,是为了获得名声财富地位等世间八法,表面上看来,这种发心并非不清净,但实际上它不是解脱的根本因,故称之为不善。比如有些人为了发财而听经,有些人为获得名声而听经,有些人为了治病而听经,这些发心都被自私自利的毒染污了,根本不牵涉解脱方面。就像现在的许多人,到寺院里去拜佛烧香,完全是围着自己转,发愿也是害怨恨的敌人,这些绝对不是善心。做善事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如果心清净,则可继续行持;如果心不清净,那就不要做了,最好把这件事情放下。2、无记的发心:去听经或放生,既没有想到众生,也没有想到佛法,只是随波逐流,听别人说放生很热闹,自己就跟着去,把放生当作一种活动而已,自始至终没有善妙的发心,只是走路吃饭的那种无记心。这样行持善法,完全是一种无记法,所造的善根功德不大,故也应舍弃。3、善的发心:又分上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下士道的发心。1)下士道的发心:行善是为了来世获得天人的果位、人间的转轮王,生到特别快乐的地方去,有吃有穿,过得幸福,这是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希求善法。2)中士道的发心:修持善法只为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痛苦,得到声闻缘觉的寂灭乐果,属于小乘行人的发心。现在有些人听经闻法,就是希望自己获得圆满的佛果,也接近于这种发心。因为在求法的过程中,他根本没有想过众生,只想自己平息烦恼而得妙果,这种动机不太合理。3)上士道的发心:这是最好的一种发心,也即所谓的菩提心。这种菩提心,我已经花很长时间给大家讲了,它的利益功德、发心方式不用特别广讲,但此处还是给大家提一下。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依此可获得一切功德。佛陀在《王狮经》中说:“为度诸众生,发起菩提心,以此摄诸法,以此得喜乐。”意思是说,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们应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以此可摄持各种善法,无勤获得暂时究竟的一切喜乐。因此,在所有的发心中,菩提心是最妙、最好的。菩提心依靠什么因而生起呢?《经庄严论》等中虽有不同说法,但最根本的就是大悲心。若对众生没有大悲心,菩提心根本无法生起,这是历代传承祖师公认的,佛陀在经中也说:“菩萨不用学多法,只学一法即可。何为一法?此乃大悲心。”噶当派上师们看见可怜众生时,是怎么样修大悲心的,在布朵瓦、金厄瓦的公案中均有记载。所以你什么时候生起了无伪的大悲心,什么时候菩提心就会依它而增长。以前无著菩萨显现上也是长期闭关并没有见到本尊,后来对可怜众生产生悲心的一刹那,彻底净除了罪业,见到了弥勒菩萨。藏地还有一个公案:卫藏地方有位屠夫,生平杀生非常厉害,后来他看见个别众生时,相续中生起了大悲心,放下屠刀,不愿再杀。他回想自己以前造的罪业,觉得非常可怕,于是准备跳崖自杀。当他纵身跳下去时,结果没有落到地上,反而直接前往清净刹土。(真是很快乐啊!)以前传承上师们也经常讲:卫藏拉萨那边,有群人上了同一条船过河。船行到河中间,由于超重,慢慢地沉了下去。有个人的悲心相当强烈,他想:“与其所有的人死,还不如我一人死好。”随后便纵身跳入河中。没想到,他本来不会游泳,却飞快到达彼岸而安然无恙。所以,如果真生起特别强烈的悲心,一方面自然圆满所有的功德,同时菩提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转载]一定要分清: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不是一回事
特别提示:本文节选自圣严法师著作《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著述
  一般无宗教信仰的学者,的确是作如此观的,他们以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劝人为善,总是一样的。从这劝人为善的基础上,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推想到,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当然也是一样的了。
  因为,佛教讲三界的生死是苦海,众生的感受,无非是苦,所以修持的目的,是在脱苦;基督教讲人类都是罪人,是由人类的第一对祖先──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警告,而偷吃了伊甸园的生命和智慧的禁果,所以人类有了生命和智慧,但也得罪了上帝,上帝要罚亚当和夏娃的子子孙孙,都要受苦,这就称为人类由第一代祖先遗传下来的‘原罪’,基督徒信仰上帝,原因是上帝派他的独生子耶稣上了十字架,代替‘信他的人’赎了罪。
  事实上,佛教所讲的苦,与基督教所讲的罪,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佛教所讲的苦,是由众生自己的业感报应而来,众生的业感,是由无始的无明覆障而来,纯粹是个人负责的事,与上帝没有关系,与祖先也没有瓜葛。众生由于无明之惑的烦恼,而造生死之业,由于生死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正在感受生死之苦的生死之间,又因生死而造无明之惑;就这样,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因苦生惑,惑业苦三者,连成一个生死之流的环状,头尾衔接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因为惑是苦的种子,业是苦的阳光空气水,苦才是惑与业的结果,也唯有结果才是真正的感受。所以佛教要把生死之流,称为‘苦趣’或‘苦海’,所以要求超越这个生死之流而不受生死的束缚,自由生死、自主生死、不生不死,便是解脱的境界。
  不过,佛教求解脱,并不是仅靠佛菩萨的救济,佛菩萨只能教导我们如何解脱,却不能代替我们解脱,这与耶稣代‘信他的人’赎罪,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佛教不承认众生是由上帝的惩罚而得罪,尤其不承认人类祖先的罪会遗传到子孙身上,正像‘罪不及妻孥’一样地简单明了,上帝不能代人赎罪,也正像‘我吃饭不能使你饱’一样地简单明了。佛教脱苦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戒是不应作的不得作,应作的不得不作;定是心的收摄,不使放逸,也不使懈怠;慧是清明的睿智,认清了方向,努力精进。所以,佛教的脱苦,决不等于基督教的乞怜上帝代为赎罪。
  在此顺便一提,许多的人,认为佛教太重视苦,乃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乐,并且可用人为的方法来改进生活的环境,所以认定佛教的看法是错误的。关于这一点,如果站在现实人间当下一生的立场上,佛教并不非要教人承认‘有受皆苦’的这一观念不可,佛教讲苦,是从佛陀的悲智观照而得的结论,一般凡夫并不是佛陀,当然不易体察出来,正像人见野狗吃屎,该是多么的恶心,吃屎的野狗,却是吃得津津有味而乐在其中,如果人们一定要告诉野狗知道吃屎是多么的不卫生,野狗可能还会掉过头来吠你两声!由于境界的高下不同,实在勉强不来。因为,佛是站在生死之流的岸上,来看生死流中的众生乃是唯苦无乐,纵然有乐,也像搔著疥疮杀养,搔时养得快活,搔后痛苦即至。
推荐阅读: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矜细行 终累大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