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有一个男人受了受五戒后可以吃荤吗可以出家么一般是几位做出家议事

通灵佛教网&||||||
--(498)[] newsxmwk
三皈五戒和短期出家的意义(明影法师)
三皈五戒和短期出家的意义
(日晚于普贤阁)《大智度论》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佛陀和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一起在林间散步,佛陀走在前面,舍利弗尊者跟在后面。这个时候,有一只鸽子被老鹰追赶着仓惶逃命,忽然看到林间的佛陀和舍利弗尊者,鸽子像看到救星一样,飞落在佛陀和舍利弗尊者经行的小径旁边。当佛陀的身影碰到鸽子时,鸽子便安定了下来。佛陀走过去,舍利弗尊者过来了,鸽子还是紧张不安地低鸣。舍利弗就向佛陀请教:“我已证了阿罗汉果,已经熄灭了烦恼,为什么我的身影没有和佛陀的身影一样的功德?”佛陀就问舍利弗尊者:“你看一看这只鸽子的前世是什么?”舍利弗回答:“前世还是鸽子。”“再前一世是什么?” “还是鸽子。”“你再往前看……”阿罗汉的智慧可以看到八万劫以内的因果,一小劫差不多相当于一千多万年。舍利弗尊者观察到八万劫以来这只鸽子一直在鸽子这一道生生死死,再往前舍利弗尊者就看不清楚了。佛陀让舍利弗看一看这只鸽子的来世是什么,结果来世还是鸽子,再下一世还是鸽子,舍利弗尊者观察到这只鸽子在未来八万劫内一直是鸽子身。舍利弗尊者伤心地落泪了:“佛陀啊,这个鸽子造了什么罪呀?什么时候才能脱离鸽子这一道呢?”佛陀回答:“这只鸽子的业报极重!八万劫后,再过无央数大劫,才能脱离鸽子的业报,然后成为人,做五百世的钝根人,听闻不到佛法。五百世之后,才能够见到三宝,受三皈依,成为一位在家的优婆塞,受持五戒。从那以后,再过三大阿僧祗劫,圆成佛道,度无数的众生。”
这个故事中包含了很多道理。首先,尽管前后做了无央数大劫的鸽子,最后这只鸽子像过去诸佛一样圆成佛道,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生命是无限的,每个生命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现在距释迦牟尼佛灭度才两千多年,我们见到鸽子不可以轻视啊,说不定是释迦牟尼佛授记将来会成佛的那只鸽子。而我们在场的每个人,在这个时期能够听闻佛法,在当今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能够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验果知因,我们每一个人过去多生多劫以来一定与三宝结下了非常深的因缘,这是毫无疑问的。正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每个生命都有无限的历史和无穷尽的未来,都有着无限的潜能,未来都能成佛。
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阿罗汉的智慧是有局限的,阿罗汉尽管解脱了三界的烦恼,可以不在三界受生,用老百姓的话说已经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但在三界中并没有获得彻底的自由,对一个鸽子的命运并不能彻底认识清楚。每一个生命的发展轨迹都无限复杂,只有佛陀的智慧才能通达这一点。佛陀通达了一切真理,也包括任何具体事物的因缘。一只鸽子、一个人、一片树叶都蕴含着无限的信息,以佛陀的智慧都能清楚了知。
鸽子未来可以成佛,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如此。我们打坐学习专注力和觉照力,它的意义是什么呢?佛陀的一切法,诵经、持戒、打坐、经行,以及各种修行仪轨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把我们生命中潜在的无限智慧彻底开发出来,圆满成佛。我们本有的功德智慧现在并没有丢失,只是像被乌云遮住了的月亮一样,我们的错误认识,自相矛盾的心理机制,就是我们心中的乌云,使我们生命中的光明智慧不能显现。只有通过努力修行,通过深入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把我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和各种复杂的贪嗔痴情绪彻底转化过来,生命的光辉才能焕然显现。
修行是非常重要、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有一个好老师,需要有一个丰富的宗教体系来指导我们,我们需要皈依三宝。我们要发自内心地渴求接受这样一个伟大的精神实践传统。这等于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世界的佛菩萨们,接受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让广大的佛法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我们生命的依托。皈依三宝就是这样一个全新的起点。
在传授三皈五戒时,大和尚还要详细讲皈依的意义,在此我就不过多解释。男营员还可以参加“一日出家”的活动,我简单介绍一下一日出家的意义,女营员不妨也听一听。皈依如此地殊胜,一日出家更不得了。
有一部《佛说出家功德经》,在不长的经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公案。有一天,佛陀带着阿难陀尊者在毗舍离城托钵乞食,来到了他们一位王族兄弟的王宫附近。佛陀的这位王族兄弟叫毗罗羡那王子,此时他在宫殿的阳台上正与宫女们玩得开心。佛陀对阿难说:“毗罗羡那王子只剩下七天的寿命了,你让他赶紧到我这里来出家吧。”阿难陀尊者很快来到了王子的宫殿门前。毗罗羡那王子一看到自己尊贵的王兄非常高兴,亲自去见阿难陀尊者。此时的阿难面沉似水,毗罗羡那王子很惊讶,就说:“尊者一定有事情要告诉我的,请您直说吧。”阿难陀尊者说:“佛陀让我来告诉你,你只有七天的寿命了,七天以后将会堕入地狱,佛陀希望你马上放弃欲乐的生活出家修道。”毗罗羡那王子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非常痛苦,再三考虑之后说:“没问题,我答应随佛出家,但请允许我再过六天的欲乐生活。”过了六天的宫廷生活之后,第七天,毗罗羡那王子万缘放下,只身来到佛陀身边出家修道,过了一天一夜的清净生活。
果然,正如佛所预言的,第七天毗罗羡那王子去世了。王子去世以后,他的家人来看望佛陀,并向佛陀询问毗罗羡那王子的后世如何。佛陀就告诉他们,王子由于这一天出家的功德,死后生到了天界,成为一个天子,会享受很多世天人的快乐,毗罗羡那王子将一直在欲界天、色界天来回转世,后来生到人间,出生在一个非常富贵的家里。但那时人间没有佛教,他在大富长者家里生活得很优裕,一直过得很快乐,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这出家一天的功德又将发生作用,他看到花开花落,青山绿水在刹那刹那地变化和消失,觉悟到人世无常,于是放弃世间的生活,一个人到山里面修行,很快证得了辟支佛果。这是毗罗羡那王子出家一天的功德,最后成就辟支佛果。大家听了这个故事也许很难接受,阿难陀尊者也不能完全接受,于是他向佛询问:是不是因为毗罗羡那王子过去生常随佛修行,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收获?佛陀说,就是因为他这一天出家,功德就如此殊胜。
为什么出家一天就有这么大的利益呢?所有的生命,小到一只蚂蚁,其本具的佛性,也就是生命的本体,与十方三世诸佛无二无别。我们认识自己、回归自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本来具有的无限的功德智慧,与释迦牟尼佛无限殊胜的教法内外相合,其力量不可思议。因为佛陀通过历劫苦修,彻底放下了一切错误的认识,转化了一切错误的情绪,摧毁了一切紊乱的心理运作机制,把心头的乌云彻底拨开了,无限的光明智慧显现了。他因此而建立的佛法有无限的加持力。如果我们主动去受三皈依,乃至于剃发染衣,出家修道,借助这个无限宝贵的教法, 开发我们无限宝贵的生命能量,其无限的功德利益是难以用人的经验去理解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我们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形式,我们的生命只是肉体的功能,这种对生命和对人的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佛教认为,我们的精神和身体以及我们生存的这个无限广大的世界都是我们活泼泼的生命此时此刻的表现形式而已,每一个生命都是无限广大的。出家修行是对广大生命境界的回归,乃至出家一天的功德都是非常殊胜的。希望我们男营员踊跃地来体验,要抱着稀有难得心。应该说,夏令营为大家提供这样一次深入体验修行生活的机会是非常可贵的,希望大家能珍惜。站内公告:
当前位置: &>&
关于五戒,我们现在的人会有什么误解?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点击次数:
  关于五戒,我们现在的人会有什么误解?
  明海大和尚
  五戒的内容,简单地讲,第一条不杀生,佛教的戒律非常严谨,就像行为科学,它可以分析,今天没有时间展开讲。比如不杀生,它会在行为环节上,做一种细的解剖,什么是不杀生啊?不是模模糊糊的。不杀生,第一所面对的是人;第二知道是人,因为有的时候面对的不知道是人,搞错了;第三就是有杀心,希望他死;第四用工具;第五,面前的人命断了。就是要这五个条件都具备,就是杀人,这是杀生的根本。
  这五个条件有时候会有变化,比如面对的不是人是动物呢,那就轻了。在戒律里面叫做可悔,就轻。假如面对的是人,我以为是木头呢,用刀砍了一下,这叫误杀,这不构成杀生。我面对的是人,我没有杀心,比如医院的外科医生,知道这是人,然后还用了工具&&(手术)刀啊,然后死了,他也知道是人,就是没有杀心。他是希望病人活,结果没办法,那也不构成。首要是不杀人,其次是不杀害动物,爱护生命,培养慈悲心。
  第二不偷盗,首先偷盗面对的是财物,有主人的东西;第二个知道它有主人;第三个有盗心,这一点很重要;第四个让这个东西发生位移,位移是现在的词,在戒律里面是&离本处&,离开它原来的地方了。你说拿了别人的东西但没拿回家,在路上扔了,但是离开原位了,也算。还有人说我偷了,还到寺院里供养呢,千奇百怪,也是偷。你只要让它离开了原来的地方,你干什么不管,你说我是要做慈善,这个也不管,你还是偷。所以戒律非常严谨,非常有意思。可惜你们不能出家,你们要出家了,研究这个戒律非常有意思。现在说有主人的东西指什么?钱财啊,有价值的杯子,像衣服这些都是。当然现在社会上有新情况,当然电脑上的数据、密码,或者是一篇文章,一本书的冠名权,或者是一个产品的商标,都算。注意,在盗戒里面涉及到物的价值,物的价值依照出家人的戒律,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什么呢?当这个物的价值达到了国家的司法过问的价值就构成了严重的盗,比这个少的,那就是轻的。依照现在的法律规定,如果你偷东西达到了八百元,警察会来抓你。八百元以下,就是轻的,达到八百元,那就是重的,构成了根本的盗戒。不过盗的情况还有更复杂的,戒律里面也有讨论。有的人说我在美国不值八百元,拿到中国就值八百元了,就按美国的价值算,按照多的地方算。有的人说,我要把八百元分八次偷呢?全部是戒律里面讨论的问题,挺搞笑的吧。八百元八个人去偷呢?八个人都去偷,每个人都犯盗。不会把这个盗分成八分,最后平分了,就变轻了。
  大家注意,在杀的戒律里面,自杀也属于犯杀戒,安乐死属于犯杀戒,所以要注意,特别是对父母,千万不要施行安乐死,这个是误区。盗里面,包括盗财物,还包括盗人,比如拐卖妇女儿童,比如盗牲口,也是。
  盗的形态非常之多,比如说一块地,地我拿不走吧,但是我把地标移动了,这也是发生位移,也是盗;如果说我诈骗你,我跟你签协议,东西那没有移动啊,在签协议的那一刹那,签下来那就构成了盗;还有的时候,有一个人在水上放了个东西,你把它弄到水底下,就算盗;还有的是你们同屋有个人的衣服非常漂亮,你把它偷了,马上主人到了,又没敢偷,后来你把他衣服弄了个洞,或者弄了墨水,也算盗;但是你们在一个屋里面,关系很好,你把东西拿去用了没打招呼,算不算盗呢?也不算,作亲厚想。比如父母跟子女,师父跟徒弟,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觉得关系很好&&亲厚想;还有的是关系很亲密,很厚道,还有的是他的东西我用一下,等一下我就还给他,暂用一下,这个也不算;还有的是我以为是别人丢的呢,我以为是被人不要的呢,作粪扫想,粪,垃圾就是粪,这都不算。这是第二条不偷盗。
  第三个不邪淫。邪淫是指身体在性关系上的一种秩序。凡是和没有婚配关系的人发生两性关系就是邪淫。所以有的人说谈恋爱,亲吻这些算不算,不算。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现代社会中我发现没有结婚就住到一起,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是个不很健康的习惯。邪淫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你不犯这一条,遵守好这一条,会让你的家庭生活稳定、清净,会减少很多麻烦。这个性关系紊乱,从社会学来讲,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冲击。很多青少年犯罪跟这个也有关系,跟家庭、父母这方面无序有关;对个人来说,它也会影响个人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成就。人一生的个人成就打个比方讲有一种势能,一种动能,一种储蓄的能量,然后把它落实到事业上,社会地位啊,名誉啊等等。一个人如果在两性关系上混乱的话,就把那种人生的势能泻掉了,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有一本书叫《寿康宝鉴》,你们可以去看看。这个往往是现代人不理解的。认为就是生理的一个活动怎么就那么严重啊?这里有个故事,说过去有个人到京城去考官,他在路上的时候要住店,住上店之后就到街上去逛,街上有相面的,他过去一看,相面的说你能考上状元啊。后来回到酒店里,有一个女孩子,他就调戏那个女孩子,再后来上街,又碰见那个看相的,那人说:这回完了,你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这下状元考不上了。这事很奇怪,就是这么一件事对我们的人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当然也有许多有成就的人由于在这一点上非常有原则,而获得成就。因此现代的人要深深体会这一点,《寿康宝鉴》这本书好像流通处就有,希望你们买来看一下。
  未来如果你们成家结婚,有了成就&&注意啊,有一些人,有一些老板,他很有成就啊,他有钱之后心就花了,瞧不起原来的老婆了,然后就离婚了。很多人在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后,他的事业突然就垮掉了,很奇怪。确实,其实一个人成就是多种因缘和合而成的,有的人认识不到,忘乎所以。所以这第三条戒,我觉得很重要,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你想你未来的家庭生活稳定幸福,你认真地持这条戒。
  第四条叫不妄语。不妄语这条戒最严重的是在修行上不诚实。比如说我没有神通说我有神通。我不是圣人说我是圣人,佛教很重视这个,这叫大妄语。其实这相当于什么呢?这相当于现在社会所讨论的在信仰上误导别人,这个罪很大,像李洪志这样的,他说他的能量比佛要高很多倍啊。就是这些,佛教很重视这些。我曾经也有疑问,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个呀?你说为了钱财,为了名誉去骗别人比这个修行上的诚实还轻一点,我也不理解。后来我也体会,因为在修行上不诚实,对别人造成误导,它会葬送别人的慧命。那些信仰邪教的人很可怜,他们自焚,他们自杀,在社会上跟周围的人群不和谐,他们精神封闭,心的封闭。我们就懂了,哇,在信仰上误导别人多么严重。大妄语就是这个意思,其他的就是小妄语了。
  第五,不饮酒,包括不吸毒。因为酒精和毒品伤害我们的理智。在我们的理智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犯更大的错误,杀盗淫妄都可能做。
  在这五条戒里面,不饮酒戒在佛教里叫遮戒,遮挡的遮,什么意思呢?饮酒这个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由于它伤害了我们的理智以后,会让其他的错误有条件表现出来,做出来,所以它叫遮。前面的四条戒叫性戒,意思是这四条戒,即使你不受戒,你做了本身也有错。因此,性戒要严重一点,这就是五戒的简单内容。
  关于五戒,我们现在的人会有什么误解?
  第一个误解,把戒律等同于宗教的禁忌。说我做了,做了就得受惩罚,那叫禁忌,不对,这不是禁忌。五戒简单地讲,它是五条行为规范。注意,是行为规范,只说行为,包括语言。第二个,有的人认为戒律让我们不自由。相反,戒律给我们自由。为什么给我们自由呢?所有道路它都有指引方向的,有分车道的指示线,路边还有栏杆。所以,有戒律的保护,我们在这个规范之内自由行驶。如果你不理解这个规范,想干什么干什么,恰恰就不自由,因为你的行为失去自由。我曾经打过比方,我们像开车在乡间小路走,乡间小路规矩多吗?没什么规矩,没有说&限速&,也没有说&靠右行&,也没有说&不许掉头,单行道&,乡间小道没有那么多规矩。
  但是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走,大家说规矩多吗?&快车道&&不许掉头&&这里是出口&不是出口不能出。但是在哪一条路上走得快呢?肯定是高速公路快喽,你在乡间小路你走快试试看!所以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人生的路也是一样的,有道德规范,有戒律的帮助,我们也要走得更快,不是走得更慢哪!文殊阁那边有个互动专栏,那个专栏上有句话是我写的。因为有一个营员在上面写的:&怎样做一个好的俗人。&就是说,我也不想出家,但是想做个好的俗人,这问题问得很好。后来我就在上面写了一句话,我说:&在持好五戒的基础上,尽情享受人生吧!&就是说,在五戒的保护下,你就尽情的享受人生。他还是要做俗人嘛!我是按照他的目标来说的。你要唱歌就尽情地唱吧!只要不犯五戒。有人找你的麻烦,你可以理直气壮。有麻烦降临到你的身上,你可以不服气&凭什么!&假如说你犯了的话,你心就虚了,不怪别人怪你自己,所以五戒给我们自由。
  戒律实际上,在佛教里讲,它叫&学处&,它是个训练方法,这就很微妙。就是戒,它是个行为训练、它是一种修行。持戒的人会经常观照自己的行为,观察环境,这种环境下我是不是很容易杀生啊,这个环境会不会让我说假话呀,会不会让我也偷东西啊,所以持戒的人呢,他的观照力会很强,他的定力会增加。在持戒的过程中,兴许他也会犯,有小小的违犯,然后他不断地纠正自己,所以戒律就像一个老师,让你不断地修正自己,调整自己。在调整的过程中,你必须不断地反观,所以《论语》里面,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有自省的精神,这就是一种修为。我们说每天晚上我们要自省,在持戒的人那里,光晚上自省是不够的&&白天已经把这个事办了,晚上还自省,那你就只有后悔的份了。而是在很多情境下,都得自省,都得观照自己。有的人也许说,哎呀,多累呀,你要知道,观照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在刚开始也许有点勉强,一旦把观照的能力开发出来,你就会自自然然的。你非常自由,但是不会犯规矩。所以这就恰恰如同一个舞剑的人,很锋利的剑在他手上,唰、唰、唰,让我们看了这真危险,没事,在他那里没有任何问题。
  戒律呢,刚才讲,戒律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训练班,戒律还是我们的铠甲,铠甲呀,就是上阵打仗,古代打仗要穿铠甲保护自己。其实呢,各位,真的,在人生路上我们经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啊,很多的人群,很多的环境,很多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让我们不能把持,然后迷失在那里。戒律保护了我们,你们现在在学校,还是蛮安全的。当你们走向社会,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帮吸毒的人呢?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帮喜欢偷东西的人呢?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些有非常不良习惯的人呢?我们往往迷失自己总是从小事开始的。当你一向以来都按五戒去生活,那你就会远离,你就会形成一种自己的感觉,在事情萌动的时候,你的感觉就很不对,你就会远离他们,也就保护了你啊!其实,这个世界充满了陷阱,在那灯红酒绿之中有很多陷阱,在灯红酒绿之中有很多鬼呀。我们今天讲的鬼,你以为鬼是什么?鬼是青面獠牙的吗?鬼就在那赌场上,鬼就在有些娱乐场所里面,鬼就在很多人的阴谋的谋划之中。所以戒律会让我们的生命,增加一份安全,会让我们形成一种清净的氛围,这种氛围自然就让我们总是跟清净的人往来,我们周围的人都是清净的人,都是善人,我们就会感应。一旦你学佛,你就会感应学佛的人,很多学佛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皈依以后怎么到处都碰见学佛的人呢?都皈依了。其实你想想,都在,你没发现而已。这个是关于戒律的认识,那么等一下在授五戒的时候,五条戒。我说&能持否&,如果你不愿意接受这一条,你就不说话。你愿意接受,你就说&能持&,不愿意接受,你不表态。很简单。注意,你不接受,不等于说你可以犯哦。不等于说,师父让我不接受,我可以去做。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你接受了那一条,比如说不杀生,当你不杀生的时候,你就不仅仅简单是一个不杀生的正人君子,你还是一个遵守了释迦牟尼佛不杀生戒律的佛教徒。所以,你这个不杀生的这种状态,多了一层意义,如果你不受戒呢,你不杀生,你只是一个世间的一个不杀生的善人,还没有一个佛教修持上的意义。当然反过来也是啊,如果你受了不杀生的戒,你还去杀生呢,那就多了一层意义了,你违背了你的诺言了。因此呢,受了戒的人,你对自己要求要严一点。不过你也不要怕,你也不要认为说,等我都做到了我就受,都做到了你不需要受了。既然是受,一定是会有犯的,一定会有反反复复地矫正,不断地矫正,不断地观照自己,调整自己的过程。这就是我今天要跟你们介绍的三皈五戒。
选自 明海大和尚《信仰的力量与三皈五戒》
?文章评论:
&&&&&&&&网名:
*有佛教方面的问题,请登录提问,并及时关注问题的解答情况,。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以上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在家居士所受持的“五戒”有哪些
日 09:20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华人佛教综合
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有五戒: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此与其他宗教一样,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从开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便也接受了作为佛教徒行为标准的五戒。因为这五戒是&贪&、&嗔&、&疑&三种心理行为,藉身体四肢及口舌行为所作的具体表现,故其虽为在家戒,实际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准。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张领栓]
标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佛教名博: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中的五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