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比大陆人更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例子吗?

中国人,别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丢了
还记得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多少多少的历史才形成一点传统,多少多少的传统才形成一点文化。”是啊,我们祖国是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在我们的历史上有无数璀璨的成就,有无数辉煌的功绩,有无数惊人的奇迹。没错,我们中国曾经震撼这世界,今天也是,明天也会继续让世界为我们惊叹。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重大的节日。守岁,放鞭炮,吃饺子,吃汤圆,逛庙会,画年画,贴春联。。。。。一切的这些,是我们用了多少个年头才沉淀下来的文化的精粹啊!!可是,一些年轻人却不再热衷于春节这类中国的传统节日,反而对所谓的圣诞节,情人节疯狂。看到年轻人的这些行为,我不得不说,我们正在一点一点的放逐自己的文化,埋葬自己的文化。
在这里,我敢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情人节么?知道什么是圣诞节么?你们信仰伟大的耶和华么?在你们心里真的有上帝么?有人说,现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时兴外国人的节日也没什么。当然,我不反对大家学习人家的文化,欣赏人家的文化。但时兴外国文化也不能忘本啊!不能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不能忘记我们5000年的无数历史积累下来的文化。
记得去年的端午节,我问我的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说:“不知道。”我说:“你知道端午节么?”他说:“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可是,当我问他为什么吃粽子的时候,他只是茫然的摇摇头。震撼,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失落。。。我们伟大的屈原如果听到我们的对话,他也会气的从坟里蹦出来。
对我震撼最大的是前年刚上大学的那年9月18日,在这一天早晨,我没有吃饭,没有洗漱,为了哀悼我们的祖国这一天的耻辱。拿出手机给每一个朋友和同学发上一条“勿忘国耻”。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突然来了兴致,随口问了一句我身旁的同学:“你知道9.18是什么日子么?”他说:“国耻日。”我说:“为什么9.18是国耻日?”他说回答说不清楚。。。。只过去了60年,黄金一代的我们竟然都忘记了我们国家的耻辱?更不要说我们的文化了,我们的历史了。悲哀,只剩下悲哀。。。。
一直以来我们华人在海外都备受歧视,为什么?这也许我们没有他们富裕,没有他们博学,没有他们强大。但我想,我们素质低也是其中之一。在国外旅游景区的草地上,为什么只见到用中文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警示牌?为什么见不到用英文写着“请不要乱扔垃圾”的警示牌?为什么见不到用日文写着“请使用文明用语”的警示牌?不是人家热爱汉字,而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啊!
在我们的祖国有着最深厚的文化。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郦道元的《水经注》、蔡伦的造纸术等“四大发明”、孙武的《孙子兵法》。还有下西洋的郑和、开拓丝绸之路的远赴天竺的玄奘、全人类都顶礼膜拜的孔丘,更有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联合国为他的去世降半旗的周总理......。
难道我们这5000千年来无数先辈积累下的文化不够我们去骄傲,难道这一切的一切还不够我们找回我们的尊严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弘扬这些文化,振兴中华民族呢?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集体,一个人。如果不自尊不自爱,就永远不会被人看得起。脸是自己挣得,不是人家给的。
余世维先生讲到过,在英国,人们都很热爱自己的文化,你可以随意问他们祖国的传统,他们会很高兴地反问你:“先生你有时间么?我讲给你听。”如果换做我们呢?你可以么?请注意:21世纪是龙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就让我们挺起胸,昂起头,骄傲的喊出:我是中国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儒学”代表杜维明:中国人应更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新华网5月17日电(记者曹典、段菁菁)脚步匆匆,却总被不同肤色的学者们认出,拉住攀谈致意。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新儒学”代表杜维明未及坐下,便递给记者一张面值1000的韩元。“这类似10元人民币,流通最广。”杜维明指着这张纸币说:“印在上面的是他们古代的儒学大师李退溪,背后的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古时候在此传授儒学。在韩国没人不知道李退溪,中国人应更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杜维明此番来杭州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会议,这是第一个在2015年后的发展框架内讨论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国际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这么突出‘文化’的会议。”杜维明说,来此的数百名代表都是该领域的专业学者、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者、致力于文化保护的NGO成员等,而目前中国正缺少这样投身传承文化的民间力量。儒家思想不再只是书斋中的命题“儒家思想不再只是书斋中的命题,它所蕴含的智慧是没有国界疆域的,一定能为世界当前的发展提供智慧。”杜维明认为,现代西方流行的人文主义更多是一种“世俗”的人文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用工具化的方式看待自然。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资源耗竭,这一系列世界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困境都与此相关。“而儒家思想是一种精神性很强的人文主义”。杜维明引用中国古代儒学家张载的“乾称父而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指出,在儒家的宇宙观下,天为父、地为母,自然并不独立于人类之外,是人类的一部分,个人与其生活的共同体具有“同感性”,“我通过你来完成我自己”。杜维明曾在世界各地遇到很多人自称是“儒家式的基督徒”“回儒”“儒家式的犹太教徒”。“我对此很高兴”他说:“儒家可以和各种不同的文明、宗教配套。教徒同样也是世界公民,面对世界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宗教领袖可以说‘等待来世’。而儒家的‘入世’思想,在此就体现为关爱地球。”“我的意愿就是有一种精神性很强的人文主义,可以超越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作为人类文明对话的中介。”杜维明说,在他看来,儒家思想有这个发展空间。从哈佛到北大:为儒学寻根杜维明1940年生于云南,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1968年获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执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1年起,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教授。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010年,70岁的杜维明选择离开哈佛这所世界顶尖大学,回到中国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我的同事有些不理解我的选择。”杜维明说,他在台湾长大、又在美国读书、教学多年,回到大陆确实会面临文化、生活上的诸多差异。“但我有强烈的意愿,一定要和大陆的思想界、学术界更深地接触,因为这是儒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杜维明说:“我很多朋友也会来大陆交流,但那还是蜻蜓点水。真正做好儒学要扎根,我不能只发出‘哈佛华裔’的声音,只有在中国才能真正代表中国的声音。”杜维明认为,做选择时“自觉”很重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在台湾上中学时开始学儒学。那时有崇洋媚外的风气,有亲戚说,你的英文很好,怎么堕落了去学中文?还去学儒家?这不是自找没趣吗?”他笑着说:“但我念了以后明白这是我要的,在其中找到了乐趣,一做就是一辈子。”中国尚缺儒学交流顶尖人才几十年来,杜维明一直致力于中美两个不同文明间文化和核心价值的对话与互动。但是,在他看来,中美两国学术界存在一个令人担忧的反差。“很震撼我的是,美国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本可以去任何其他的领域,但他们选择研究中国。用功程度也是中国学生的很多倍,有的甚至用10年拿到博士学位。对他们来说,这是终身事业,是真正的思想挑战。”杜维明认为,在中国经过3-5年训练出的年轻学者,与他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术训练的时间太短,很多从事儒学研究的人外语又不行,在国际上没法交流。”杜维明说,他1985年曾在北大开设儒家的课程。现在与那时相比,能感受到中国有更强烈的意愿要发展文化的力量。“所以我想,也许再过10年,新的一拨学术人才出来,可以和西方最顶尖的学者比肩。”“中国一方面有强烈的自尊、自重,有时体现为民族主义,可同时又有自卑,对美国过度重视。”杜维明说:“其实美国很难跳出以国家利益为首位的思维,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包容与开放性,却可能让我们走上‘为天下’的道路。”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用户名&&密码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视传统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