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债转股 注册资本对中国银行业从资本上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

您所在的位置:&&正文
【“微”专栏】上市公司“债转股”事件:“充满悬念”的中国银行业
作者:&微金所&
上市银行-全文略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投资非银行企业,不能直接持有企业的股票。债转股工作目前正在研究,不会简单地把银行的债权转成股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准备后才能推开。评级机构穆迪认为,中资银行有望在“债转股”做法中获利...
近日,针对港股上市公司【华荣能源】(股票代码:1101.HK)同时向其22家债权银行和1000家供货商债权人发行了141亿新股 和30亿新股, 用来向银行和供货商债权方偿还目前已到期或即将到期的179亿元债务。值得一提的是,发行完新股后中国银行所持14%股份,被动成为了熔盛重工的第一大股东。3月9日该公告一经发布随即引发公众热议。学者们针对这一问题的态度褒贬不一,戏剧性的出现了两极化。
其中,反对者认为,银行应该守住最后的道德底线,债转股将是的一场噩梦;
支持者认为,随着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渐明显,逐渐具备了参与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为“债转股”实施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债转股”这个词儿在中国90年代就出现了,并不是一个独创的新词儿,但是,上市公司【华容能源】将中国银行推到了其第一大股东位置的“债转股”事件背后,给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那么,持强烈反对意见的学者们提出了哪些支撑其观点的佐证?
持支持态度的学者们又是如何自圆其说?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执政府对这个问题真实态度又是什么呢?
宁愿债转股变成股权投资公司,也不愿意让企业破产清算锁定风险背后深层次的考虑是什么?下面,小编将这个事件各方学着表达的观点编辑整理如下:
观点一:“债转股”将使失去最后的底线
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们,比如叶檀在《每日经济观察》发文表示,”债转股“未来有可能伤害到内地的A股市场,甚至有可能拖垮。安邦咨询发文指出,“债转股”方案将诱发一批“僵尸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新浪财经报导称,通过”债转股“处理的模式违背了其本身应该坚守的四个底线。其中,
法律的底线 &1995年颁布的《法》第43条明文规定“在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从这一点来看,22家银行此次集体一致愿意接受华荣能源上市公司“债转股”方案,违反了《法》相关规定已非常清晰。
资金性质的底线 & 债权和股权性质不同,与明确的债务利息、偿还债务明确日期的债权资产相比,股权投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更大。银行作为媒介本身并不是股权投资的公司,这一举措不符合银行的职能角色。银行作为债权人,宁愿将债权转股也不愿意让企业破产清算背后,在尽力粉饰“财务报表”不良率上花费了不少心思。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 一旦债转股的模式被银行应用到其债务企业,回笼资金的周期被无限期的拉大,会逐渐凸显。出现不稳定,有可能诱发中国整体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优势劣汰”市场规则的底线 &&企业到期无力偿还银行债务,银行不采取逾期违约处罚甚至不通过司法程序进行追偿,而采取将债务变成股权,对于企业来讲,未来找银行借钱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可能会加剧。
观点二:“债转股”可缓解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
在《万科周刊》数据库里,一些学者认为,针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陷入持续萎缩的趋势,如果每个企业无力偿还债务都要走破产清算的程序,未来有可能出现大面积的“破产清算潮”,这会使中国经济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对一些只是经济周期内出现亏损,本身生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来说,破产清算是一种武断的扼杀。国内破产清算的制度上尚不健全,破产清算过程中会导致一些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剧。
小编在《莫尼塔研究报告》看到,此次的“债转股”处理的方式也有一些“亮点可圈”:比如:
银行“债转股”是优先股,而不是普通股;
银行对“债转股”的企业甄选有一定的标准,即企业具有被看好的发展前景;
90年代的债转股最终由国家财政兜底“买单”,而这一次的债转股促使在资产定价、股权退出等方面积累市场化运作的能力和经验;
观点三:高层们对“债转股”的态度
凤凰财经在今天(3月25日)凌晨7点发文,报导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发表的演讲内容。李克强表示,今年将用市场化办法推动债转股,探索用债转股降低企业杠杆。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赖小民在博鳌论坛上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解铝等过剩产能债转股势在必行,但不赞成优质资产债转股。
主席尚福林表示,按照《法》的规定,不能投资非银行企业,不能直接持有企业的股票。债转股工作目前正在研究,不会简单地把银行的债权转成股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准备后才能推开。
评级机构穆迪认为,中资银行有望在“债转股”做法中获利。一旦一些企业日后经营好转,银行即可分享股价上升后的可观收益。穆迪也指出,债转股也会使本来负债较重的企业借到更多的债务,债转股银行的受偿能力不断被削弱。
支持者、反对者、当局者以及外部智库机构分别对这一事件做出的不同表态,虽然各抒己见,但有一点是态度一致的,那就是,随着“债转股”试点推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务债权关系将更为错综复杂,解决的现实难度远远超过了之前的想象。
备注:此文撰写参考的资料有:新浪财经 佚名《为什么我反对银行债转股:极可能是银行的噩梦》、莫尼塔研报 《债转股归来,这次不一样》、万科周刊数据库《债转股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凤凰财经 《高层频繁表态力挺债转股 各方机构全解读市场影响》、金羊毛工作坊 王剑《债转股:银行系秃鹫横空出世》,图片来源于百度图库,转载请注明“微金所”出处。上市公司债转股,利空?利好?傻傻分不清楚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上市公司债转股对上市公司本身绝对是利好,因为负债不用还了。如果传到到股市,对股价的影响,是利好还是利空?那还真不好说。
昨天(3月10日)出了两则消息,可能对未来股市乃至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熔盛重工发股还债 中行将成大股东】中国最大民营造船厂熔盛重工(现更名为华荣能源)于3月8日宣布,拟向债权人发行最多171亿股股票(向22家债权银行发行141亿股,向1000家供应商债权人发行30亿股),以抵消171亿元债务。熔盛重工公告,将于3月24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投票表决上述债转股议案。根据公告中的股本测算,熔盛重工本次发行完股票后,中国银行在总股本中的持股占比将高达14%,成为熔盛重工的最大股东。(财新)
【路透:中国央行将允许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置换为股权】10日讯,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央行将允许商业银行将企业的不良贷款置换为股权,此举意在帮助银行抑制正在上升的不良资产率。中国拟出台的全新的债转股方案文件,将由国务院特批,以突破商业银行法限制。
消息并未被证实,但并非空穴来风!
路透的这个消息截止目前仍然没有得到官方确认,但从“熔盛重工”发股还债这则消息来看,推出的可能性还是较大。
债转股只是故计重施?
债转股,其实就是“贷转股”,跟去年开始的,地方政府欠银行的贷款,被转换成中长期债券,情况类似。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为了实现国企三年脱困,当时担任总理的朱镕基使出了三大招:即“债转股”、用国债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企业上市融资。所谓债转股,就是把国企欠银行的巨额贷款转换成股权。这样做,一方面让大企业解困,不再承担沉重的还款责任和巨额利息;另一方面,银行的账面也清爽了很多,不良贷款比例大幅减少。在那次债转股中,国有大行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资产!为了承接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1999年成立了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应收购、管理农行、建行、工行和中行的不良资产。然后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跟债务公司签订债转股协议,资产管理公司成为股东。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贷款的钱,一部分来自国家出资,一部分来自央行再贷款,一部分来自向各大行发行的低息债券。各行的不良贷款折价卖给资产管理公司,迅速实现了账面上的不良贷款的出清。
相关报道说的“由国务院特批以突破商业银行法限制”,“由各银行直接持股”未必准确。这些股权或许由银行暂时直接持有,但很快会转卖给资产管理公司。当然,上市公司股权比较规范、透明,也许银行会长期持有。此外,此次债转股肯定不限于国企,一些大型私有企业也能获得这种机会,尤其是上市公司。华荣能源就不是国企。
此举对实体经济以及高债务上市公司构成利好
一直以来,为了防范风险,大银行只做锦上添花的事情,不会对企业雪中送炭。当企业陷入困境,银行肯定是上门逼着还贷。如果没有债转股,很多大型企业很难度过难关。而大型企业的批量倒闭,将带来大面积的失业,对经济影响很大。上面提到的华荣能源重组,如果方案获得通过,将一下子化解171亿元的债务,这对企业来说是天大的利好。
利好股市?
此举可以化解外界对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担忧。目前银行股是中国股市的基石,稳住银行股有助于稳住股市。稳住了银行业,稳住了股市,也就稳住了全社会对经济的信心。
利空股市?
当前银行在遇到一些“僵尸企业”时确实是“无招可使”,“债转股”也容易造成道德风险,所以银行必将特别谨慎。
有商业银行高管认为,债转股是银行不得已而为之的最终手段,现在还很难评判。
均衡博弈研究员赵健认为:
对于银行对企业债转股,个人认为:实际上是让银行绑上僵尸,如果按旧规定损耗银行资本(股权投资全部消耗资本,无杠杆可言),可能会严重制约银行风险资产扩张能力。如果用债务或资管理财对接(可能性较大),如何计量公允价值和保证投资人的权益。同时,政策不利于僵尸企业出清和供给侧改革,本来破产清算的僵尸企业又可以苟延残喘。
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在两会期间表示,供给侧改革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肯定会造成银行不良资产上升,因此从中央到央行、银监会的政策都会给银行处理不良资产提供新的出路,比如资产证券化、打包出售等,化解银行不良资产。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徐寒飞认为,若是银行实施债转股,则相当于无限延长债务期限,并把利息支付降到零,降低银行的收入和使得资产结构中高风险权益资产占比上升,这会利空股市;而对于企业来说,增加权益,减少负债,杠杆下降,信用提升,利好存量债券。
另有银行界人士表示,2012版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对银行持有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规定为400%-1250%,“这么高的风险权重,能否债转股,银行都会再三思量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焦点:债转股非中国银行业报表美化万灵药 全能银行版图雏形更明晰
路透北京3月14日(作者 李贺/马蓉) - 随着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攀升,多年前使用过的处置不良资产的“杀手锏”重出江湖,并变身升级版。在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正在热议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当年开启的不良资产债转股时,商业银行层面的企业债转股悄然问世。这个从去年开始的顶层设计将落地,给银行和企业更多时间换取未来发展的空间。从资产质量的监管指标看,债转股确实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报表,但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从资本占用、未来资产减值等综合因素看,债转股不一定是美化银行报表的灵丹妙药;同时,即使未来放行政策落地,商业银行也需要量力而为,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债转股井喷。但该方案出台亦可视作银行混业经营又一积极信号。多位银行业分析师对于债转股的好处表示,债转股可能对银行形成的好处是,不良核销可能改为分批进行,降低银行当期拨备压力;此外,目前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AMC)的价格多不足三成,如果转股后处置好,可能收益远好于出售给AMC。“核销冲拨备已经伤不起了,打折卖也亏,不如自己用这方式处置一部分。”一位知名券商银行业分析师指出。两位消息人士此前对路透透露,中国将于近期出台相关文件,允许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实施债转股,以支持实体经济,此文件并由国务院特批以突破商业银行法规限制;而拟出台的文件将明确对债转股的允许期限、处置手段。虽然债转股可以减少商业银行一次性使用拨备核销不良资产的压力,也相当于缓解了银行拨备下降后再从利润中计提的压力。但如果算一笔综合账,银行业不一定划算。一位知名投行银行业分析师介绍,根据现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银行因政策性原因并经国务院特别批准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400%;而银行对工商企业其他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1,250%,假如没有政策支持,银行表内自持债转股,将承担较高的资本占用。一位从事过商业银行审计工作人士指出,商业银行债转股要从贷款的风险权重100%提升至股权投资400%的风险权重,占用比较多的资本;此外,该类股权应该会计入未实现损益项下,而股权估值的贬损也会影响银行资本。“虽然该类股权应该是长期持有,不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也不会马上计入当期损益;但是通常银行定期会让第三方中介做评估,如果股权价值确认无法回升或者现实价值比购买成本低很多的话,中介机构会建议银行做资产减值准备,这样损失会在损益表中出现。”上述人士表示。由此看来,银行自己持有不良资产转股的成本较高,这也成为制约其进行债转股的因素;但是银行持有企业股权资产的方式,也有其他讨论。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央行去年开始研究银行债转股,未来有可能允许银行成立子公司,由子公司持股。中金公司银行研究报告认为,银行债转股后可能有两类承接主体,一类是第三方机构(例如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另一类是银行的关联利益主体,比如银行全资拥有的子公司,或者是银行设立的资产管理计划。对此,一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认为,现在这个办法还有待批准,也限于银行尤其是大行本身的监管要求和体制,如果银行转股不经过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这一环节,也就没有打折,第三方接手的积极性肯定不高,所以可能由银行成立SPV进行收购。中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明文规定,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不会出现债转股井喷**债转股是否会是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压力的“杀手锏”和“万灵药”并被大量使用?目前看,答案是否定的。上述对商业银行表内资本占用等因素是制约债转股放量的一个方面;此外,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处置能力和涉及产业、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也是关键约束。“银行债转股在操作上有一定难度。这类操作类似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债权处理,要求银行有一定不良资产处置能力,也要求负债企业本身资质要比较好,而现在好企业不好找。”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林媛媛表示。对此,多位资深银行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浙商银行董事长沈仁康对路透表示,银行要大量债转股,可能需要更高的管理能力;债转股可以为企业脱困提供一个路径,但并不是只有这个方式是有效的,“不同银行会有不同选择,对不同企业也会采取不同策略;债转股可以给企业一个缓冲,但根本还是要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国交通银行前监事长华庆山也指出,去产能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较大,而债转股不是去产能主要方法,因为门槛较高,有相当部分的过剩产能不具备再投资的价值,还是应该通过大量推进兼并重组去产能。一位知名投行分析人士指出,时过境迁,上世纪90年代的债转股和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背景与当前状况不同,当时的银行是国有企业,不良债务人亦在国资体系内;但如今主要银行机构已经实现改制上市,债务人的股权结构也更加多样化;情况转变让银行操作债转股更加强调市场化。对哪些债务人的不良债权适合债转股?上述分析人士介绍,1999年启动债转股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时,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发布配套文件明确了实施债转股备选企业的范围和标准,包括财务状况规范、企业经营具备较强竞争力、转股后预计经营效率明显提升等。鉴于银行债转股后的处置能力和企业投资价值等约束,债转股难以担当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挑大梁”的职责,而目前监管层力推多种不良资产化解新渠道手段,也表明了其希望多管齐下的态度。沈仁康认为,现在银行希望不良资产处理加快,但要经过必要的法律途径,快不起来,所以不良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希望加快探索的;此外,各省呼吁成立的省资产管理公司也是解决本地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由于本地的资产管理公司更了解当地的情况,比较容易形成共识。对于不良资产存量处理方式,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要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的转让试点,提升银行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多位消息人士曾对路透表示,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ABS)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从之前的四大国有银行扩围至五大行及招商银行(600036.SS)(3968.HK)六家;此外,监管层对不良ABS制定总试点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目前债转股,主要是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通过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将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AMC与企业间的控股(或持股)关系,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在企业状况好转后,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形式回收这笔资金。**全能银行版图渐清晰**市场对于不良资产债转股的理解多集中在存量风险的化解上,但亦有接近监管层和银行业人士认为,债转股的意义更像是一种渐进性地对混业经营的确认和探索;结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投贷联动试点即将启动,中国全能银行的边界也被渐渐勾勒出来。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透露,不久前,中国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某银行调研时指出,希望该银行能够创新风险处置方法和手段,研究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综合运用“商行+投行”的手段推进商业性债转股工作。其中的“投行手段”和“商业性债转股”的提法可以看出,监管层此轮推动商业银行债转股的方式或并非是希望其简单被动地应对不良资产上升的压力,也并非是有市场人士猜测的银行迫于各方压力甘当“接盘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启动投贷联动试点;而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今年初的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透露,今年将推进投贷联动融资试点工作。“其实债转股和投贷联动思路上有一脉相承的味道,虽然投贷联动名义上偏向对生命周期偏早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股权投资,而债转股则是偏向对传统大企业的投资,”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认为,投贷联动和债转股某种意义上会给银行一直在做的一些表外业务合法的名分,此前不允许投资实业,现在一步步放开。债转股以及投贷联动或许是监管层对于“商行+投行”的全能银行构建所释放的一种信号。而选择债转股这种处置方式也是商业银行内生的一种对新领域的尝试,最近沸沸扬扬的熔盛重工的案例便可看出蛛丝马迹。“其中,中国银行(601988.SS)和熔盛重工(1101.HK)谈了很久,有激烈的博弈,最终才决定转股并确定转股价格,银行资产重组的能力不能小看,当然也可以和外部机构合作对上市公司进行重整。”一位大型券商银行业资深分析师指出。另有外资投行银行业研究员表示,中行对熔盛这笔贷款之前应该只是逾期,还没有计入不良,谈妥债转股说明了中行对熔盛未来的判断;后面也许会和产业资本对接做些并购重组,熔盛的股价后期可能将有回升。中国最大民营造船厂--熔盛重工(现已更名为华荣能源)此前公告称,拟向债权人发行最多171亿股股票,包括向22家债权银行发行141亿股,向1,000家供应商债权人发行30亿股,以抵消171亿元债务。意味着中国银行将成为熔盛重工最大的股东。招商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马鲲鹏指出,当前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产能过于分散,导致一系列的恶性竞争和产能分布不合理;而商业银行一直都有强烈的诉求扮演产能整合者的角色,通过在部分行业债转股化解潜在不良,正是商业银行实现产能整合者角色的关键一步。浙商银行董事长沈仁康对路透表示,经济结构调整期,需要产业整合解决无序竞争,产业整合是去产能、去杠杆成本最低、对社会震动最少的方式;而整合的方式就是要通过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整合,这也给银行提供很多服务的机会。(完)
您看完这篇新闻有何感觉:
 本栏目最新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
??????????2017国家宏观经济政策_2017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解读
2017国家宏观经济政策_2017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解读
2017年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解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呢?请阅读以下文章,跟着pincai小编一起来了解。2017国家宏观经济政策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总书记主持会议。作为每年经济工作的压轴大戏,这一会议历来是判断经济形势和定调宏观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分析人士指出,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这也就意味着,2017年中国改革将进一步迈向深水区。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会议要求,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法治建设,改善投资环境,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外资。要继续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曾提出了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根据会议要求,这意味着2016年的经济任务或贯穿“十三五”始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并未画上句号。1、去产能2016年以来,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开展如火如荼。在年中各省钢铁煤炭去产能不达标情况下,国务院组织督查组进行专项检查,去产能速度加快。11月13日,发改委发言人表示,钢铁已提前完成全年4500万吨去产能任务,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也有望提前完成。有分析人士指出,不仅钢铁、煤炭,在2017年去产能列表或将扩容,比如中国船舶业30%产能待去,未来多个部委将联合推出促进船舶企业兼并重组的配套政策,有望在财政和金融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围绕去僵尸企业、去产能的整体思路将继续进行。未来,去产能列表或将继续扩容。2、去库存今年以来,去库存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例如粮食方面,根据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0亿斤),减少0.8%。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粮食总产量终于止步于十二连增。专家分析称,当前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多重矛盾交织,新老问题叠加,如粮食“去库存”任务艰巨,现行收储制度亟须加快改革完善等。这些都说明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3、去杠杆高杠杆问题一直受到高层的关注。从今年出炉的系列政策来看,去杠杆的任务重点或在企业和地方债务问题上。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经测算,2015年底中国全社会负债率为248.5%,其中企业部门为127.8%,是高负债率的主要原因。为了推进企业去杠杆任务,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近期,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行,均表示愿意申请成立债转股子公司,以参与到“去杠杆”的进程中。各家银行方案基本一致,以自有资金出资100亿左右,成立专门经营债转股的投资子公司,按有关规定,实施债转股。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方面,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最新财政收入与支出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财政债务付息支出合计4107亿元,同比激增41.2%,创下历史新高,已经远超去年全年总额。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对地方债务问题进行分级,并明确提出破产卖行政资产偿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举债保政绩行不通了。4、降成本作为2016年五大任务之一,降成本首先表现在企业成本上。营改增自今年5月在全国全面推开以来,成效显著。国家税务总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前9月,营改增累计减税达3267亿元,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目标顺利实现;而且,减税规模呈逐步扩大态势,全年减税5000亿元也几乎是“板上钉钉”。在实体经济不振以及宏观环境未明显改善背景下,预计企业降成本相关政策还将推进落地。而营改增走上正轨之后,预计2017年将难点在于推进针对居民降成本的个税改革。据业内人士透露,个税改革方案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出炉。本轮个税改革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为大方向,改革最受关注也是最核心内容之一的专项抵扣已经渐近破题,再教育支出或成为抵扣首选,首套房贷款利率也有望纳入选项。5、补短板相对其它任务而言,补短板含义比较广,针对性不是特别强,具体落实下来也比较难。那么,2017年补短板任务会从哪个方面入手?11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的经济座谈会上,与往次“经济形势专家企业家座谈会”不同,这次会议罕见加上“民生改善”字样。不仅如此,会议不仅邀请了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还邀请了两位民生领域的专家,分别是北京医院院长、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益新和南京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主任颜江。会议上,李克强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快推进医保政策合一等相关问题,强调“逐步推进城市公租房,让创业者不再被基本住所困扰”。李克强表示,“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民生短板问题亟待解决,医改和公租房只是个别案例,预计2017年将有更多的民生改善政策或出台落地,而这或也将作为2017年经济任务重点。研究建立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会议指出,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三季度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8%左右。虽然2016年,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较大,但今年同时也是最复杂、最纠结,房价上涨最快的一年。从2016年整体的形势看,上半年的任务是去库存,下半年的重点变成了控房价。1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7月26日年中会议后,政治局会议第二次公开表态“抑制资产泡沫”。而央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罕见地7次提到泡沫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将“主动调结构、主动去杠杆和主动防泡沫”。提到抑制资产泡沫,首当其冲的便是房地产行业。业内称,如果说2015年去泡沫核心是股市,2016年,便是房地产,而这种趋势还将延续到2017年。自今年9月30日至今,楼市调控层层升级:第一级:“国庆黄金周”前后,有20多个城市先后出台调控措施,限购、限贷、加税,规范市场。据知情人士消息,高层明确表态控房价,“一二线要防泡沫,三四线城市要同城镇化进行相结合”。第二级: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险会,先后出台措施,要求严格执行限贷政策,收紧企业发债,规范银行理财、保险投资等资金介入房地产。这一系列措施给房地产商资金戴上了“紧箍咒”。第三级:从11月10日开始,热点城市再次开始出台调控措施,重点调控城市再增四城至20城市。媒体指出,高层对楼市调控的态度一次比一次坚决,强调各地丢掉幻想,继续严控,要求把房价稳定在现有水平。业内分析认为,从高层表态亦可看出,控房价、抑制泡沫的决心异常坚决,甚至高于去库存的任务。而一二线控房价、强调控也将有助于三四线去库存任务。所以,预计2017年,抑制资产泡沫或抑房价取代或与去库存并提。对于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构建上,《中国住房发展报告()》指出,一是调整发展战略,让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城市化协调发展。第二,加快相关制度改革,释放新需求去库存并对冲市场调整。第三,在土地、金融、财税等关键领域实现改革突破。第四,健全楼市调控的工作机制,完善楼市调控的问责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指出,2017年要召开党的十九大,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黄益平认为,未来中国经济仍然需要在稳增长和促改革之间寻求平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短期内适当放松增长目标,同时坚定推进改革。他认为,2017年中国改革的重点将在国有企业,以及已经失去竞争力的行业里。高度重视一些金融领域风险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预期,坚定推进各项改革,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提升,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仍然突出,一些领域金融风险显现,部分地区困难较大等。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中国2017年度宏观经济政策解读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中国政府在2017年的主要经济目标和政策方向。从去年的“发展是首要任务”到现在的“稳是主基调”,这一总纲领表明比起确保经济增长率不低于6.5%的政策,政府更加重视降低金融风险。这也表明中国2016年高达17%的信贷增长率不可持续。这次经济会议比去年更加注重“金融风险控制和预防”,着重“要遏制资产泡沫”, 强调“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政府计划实行更多“市场化”的债转股,不过,考虑到债转股对中国银行业从资本上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政府也有保障银行资产负债表不过分减少的动机。因而,控制新的信贷扩张将成为核心。中国2016年的GDP增速为6.5%-7%,政府极有可能调低2017年的GDP增长目标,不再如以前那样看重其增速。然而,鉴于秋季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年的目标不太可能发生重大改变。牛津经济研究院预计2017年的GDP增长率为6.3%。这次会议最后称,2017年的财政政策应在去年“积极”的基础上“更加有效”。这表明,作为对基于信贷的经济增长支撑的回应,中国政府在2016年实施 “官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今年还将继续落实下去。尽管如此,当前中国的许多财政举措仍属于准财政活动,获得金融体系中的贷款资金。这次会议提倡的“稳健货币政策”比之去年的“谨慎”、“灵活”等原则偏紧。中国银行同业利率的近期增长以及对2017年加息和通胀的预期,会议没有提出“降低融资成本”不足为奇。鉴于会议声明措辞及近期其他重要官员的评论,总的信贷增速目标——全部社会融资总量(不包括股权融资),调整后的地方政府债券——可能降至14%-15%。“要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一政策多年未变。不过,环境变化就意味着具体政策变化。面对金融资本外流和美元的强势,央行自2014年底一边下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边控制人民币贬值进度。此举最主要的是为了预防人民币贬值引起大量资本外流。然而,这种干预行为也在两年内导致外汇储备到2016年底降至3万亿美元。市场意识到外汇储备不可能持续减少,这种情况状况引发了人们对人民币迅速贬值的担忧和推测。2017年,中国央行仍将拿捏好个中分寸。与此同时,要控制外汇储备流失,决策者或将加强外汇管理条例实施力度,通过管控境外投资和贷款来进一步减少金融资本外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决策者不会高调出击,避免采取削减换汇配额或实施新的约束政策。可是,为了将资金外流降至确保外汇储备稳定的水平,他们或许终将会迈出这一步。会议要求,2017年大城市仍将严控房价,放缓房地产开工进程,同时中小型城市应按要求加快房地产去库存速度。政府牵头降低工业过剩产能的行动将扩至钢铁和煤碳产业之外的各行各业。中国2017年度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财政篇更有力,更务实本报记者吴秋余赤字水平会不会提高?积极财政政策仍有空间,将主要根据经济运行变化情况调整力度和节奏“2017年经济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作为重要的宏观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总基调不会变,但会更有力度、更有效,财政收支运行也将保持平稳态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意义重大,现在经济企稳回升基础尚不牢固,明年需要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支持。”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认为,经济增长仍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积极财政政策能够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共同发力稳增长:在供给侧,通过营改增、资源税改革、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发新的发展活力;在需求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沉淀的财政资金挖出来,让财政资金产生更大效用,这也是财政政策积极有效的表现。”白景明说,通过推进预算制度改革,财政部门更严格地执行预算安排,以前那种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减少了,财政资金得到更及时合理的使用。2016年,我国将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的水平,增加5600亿元,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有力支持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经济平稳增长。那么,明年赤字水平还会再提高吗?“积极财政政策仍有空间,将主要根据经济运行变化情况调整力度和节奏。”胡怡建预测,明年财政政策总体会保持今年的赤字率水平,如果经济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则可能进一步提高赤字水平。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上涨,给经济带来回暖信号,同时也意味着物价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上涨。白景明认为,物价上涨会相应带来财政支出压力,需要维持一定的财政赤字水平,保证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安排。减税还有空间吗?营改增后,增值税存在四档并存局面,制造业税负有望进一步减轻明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结构性减税政策受到企业广泛期待。在今年营改增已带来5000亿元减税的情况下,明年还有哪些减税政策能给企业降成本?胡怡建介绍,营改增后,我国增值税存在四档并存的局面,包括17%的基准税率,13%、11%和6%的税率,存在逐步简并的改革要求,这其中,作为实体经济主力的制造业长期执行的17%税率,有望得到下调,进一步减轻制造业的税收负担。同时,对于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车辆购置税优惠等还将延续。“从近年来的减税政策看,国家采取的是寓减税于改革的方法,不单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的短期目标,而是通过减税实现节能减排、扩大内需、创新创业等长远目标。”白景明分析,以1.6L以下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为例,虽然是刺激汽车产业发展的“礼包”,但并不对所有车辆普遍减税,而是集中于小排量、节能型汽车,从而促进节能减排。12月13日,就在市场担心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即将到期退出之时,财税部门发布通知称,明年继续执行购置税优惠政策。伴随减税力度不断加大,近年财政增速也在不断下滑,很多人质疑: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减税是否还有足够空间?“对减税政策要长远看,经济增长上去了,自然能带来更多的税收,也就能提供更大的减税余地。”胡怡建说,从最早实施营改增的上海市看,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减税带来的收入下降,为下一步实施减税拓宽了空间。财税改革从哪儿突破?需要推动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明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财税改革会在哪些领域挺进?“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项改革,营改增改变了中央和地方财力分配格局,必然需要推动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白景明介绍,过去作为地方政府主要税源的营业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中央对地方实行增值税增收部分全部返还,明年还将继续进行定额返还,以保证地方必要的财力,但这些是临时性的措施,未来需要渐进式地改革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白景明说,上述改革涉及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改革,需要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应在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事权划分、完善转移支付基础上,稳妥推行。专家认为,营改增的后续改革、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资源税和环保税改革等,对完善地方税体系十分关键,将是未来财税改革重头戏。“一段时期以来,社会对个税改革呼声很高,如何让个税更公平,体现不同群体的差异,应该是个税改革的主攻方向。”胡怡建指出,个税改革关乎老百姓的钱袋子,今后应主要着眼于收入分配更加公平,而非单纯提高起征点,要以基础扣除和专项扣除的方式,调高、稳中、补低,使家庭承受能力与税收负担基本匹配。白景明说,当前税制改革特别强调税收法定,无论是个税改革还是房地产税改革,都将在充分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立法先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向前推进。货币篇既要稳,又要活本报记者欧阳洁王观货币会收紧吗?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不能贸然收紧,也不能太过宽松“明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会有大的改变,要保持稳健中性,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但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会大大增加,货币政策也要增强灵活性,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状况和变化。”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连平分析,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目前看,明年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仍有可能处于较低水平,基础建设投资上行空间也不是很大。投资还在继续对经济运行发挥关键作用,货币政策不能贸然收紧。另一方面,需求增加带来价格上涨。近段时间,工业出厂价格指数(PPI)回升速度很快,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2%左右,说明市场的流动性还比较充裕,货币政策不能太过宽松。2017年,市场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从国内来看,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市场的不确定性开始变大,特别是在债券市场,最近两个月债券价格出现下跌,说明市场预期和实际操作都在发生实际变化,市场出现拐点。从国际来看,我们面对的环境也愈加复杂,明年美联储继续加息的可能性较大,美国大选后贸易、汇率等政策存在变数,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趋于分化,外部风险越来越大,这会增加政策操作难度,对政策的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也应成为货币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曾刚说,过去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过程,而对预期形成的引导不足,这会增加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比如今年的房市和汇市。未来货币政策要更具前瞻性,通过引导预期,有效管理短期市场的供求关系。“推动金融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连平认为,要让金融资源更高效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金融业自身也要拿出一系列改革动作,从而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比如,今年开始推进债转股、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等,相信明年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这些创新会发挥比较积极的作用。金融风险怎么防?风险可能主要来自金融市场的波动,既要有序去杠杆,又不能过于剧烈“2017年,需在‘稳增长’的同时,把金融风险防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曾刚说,核心还是要加快改革,尤其是完善和优化金融监管理念和模式,以适应不断推出的金融创新,避免产生新风险。市场上一直担心:房地产价格涨得很高、银行信贷投入过多,是否蕴含着很大风险?“从目前总体情况看,这些风险还是可控的。”连平认为,虽然按揭贷款短期增速较快,但从长期来讲并不算太高,并且我国居民总体杠杆率不高,适度加一些杠杆不会有大的风险,把握好节奏,抑制住投机性、过度交易型需求,就能有效防范风险。曾刚认为,风险可能主要来自金融市场的波动。最近两年,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大量资金有“脱实向虚”的趋势,通过加杠杆方式,从实体经济进入债券市场或其他金融市场,追逐有限的资产。很多商业银行来自资金业务的利润贡献度超过50%,但由此获得的边际收益在迅速下降。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过去一段时间,在加杠杆过程中,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减速,资产收益率下降,净息差水平也在快速下滑。“2017年金融市场可能会出现阶段性波动加剧,这对货币政策的调控形成挑战。”曾刚说,货币政策既要有序去杠杆,又不能过于剧烈,要达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艺术平衡。同时还要切实完善监管框架,强化监管力度,推动银行有序去杠杆。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人民币对美元还将波动,要增强预期管理,及时解惑,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12月15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0.25%。受此消息影响,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上涨。当天,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跌261点,报6.9289,离岸人民币对美元一度跌至6.95。对此,连平认为,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也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一是在市场层面,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二是在预期管理层面,出现疑问要及时解惑,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同时,通过非对称管理稳定市场供求关系,即鼓励资本流入的同时,对短期内资本流出进行适当管理,维持供求关系的阶段性平衡。“不可否认,经济基本面的稳定仍然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关键。”连平认为,只有实体经济走稳走好,汇率稳定才能有更好保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