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 电影和苏军攻克德国国会大厦和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之间的关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1课战云密布地欧洲.doc 5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殖民地瓜分问题上出现新的矛盾。主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于战争,使世界大战具有物质上的可能。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世界大战具有思想上的可能。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经济因素)1、列强争夺殖民地的原因:结合第7页的“解析与探究”思考答案:列强为了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2、比较:垄断阶段的殖民扩张的目的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的目的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答案: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所以列强为了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掠夺殖民地,后者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缺乏资本扩大再生产,所以直接掠夺金银。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问题: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了倒挂现象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情况倒挂。根源: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后果:引发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战争线索: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掀起瓜分殖民地的新高潮(19C末),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新老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矛盾激化的结果导致战争的爆发。结论:原因一:大战根源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二: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导致重分世界的战争。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大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主要矛盾一: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主要矛盾二:法德矛盾(矛盾的缘起: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丧失在西欧和中欧霸主地位。德国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为防范法国,极力扩充军备;法国则为复仇做准备。)主要矛盾三: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1、三国同盟原因:防范法国,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过程:1879德奥结盟;1882《三国同盟条约》2、三国协约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1、什么是“光荣孤立”政策?是指英国不同其它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的军事义务来束缚自己。2、英国为什么实行这一外交政策?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尤其是海军实力强大,是海上霸主;2)英国为岛国,为了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大国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不愿加入任何一方。原因: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孤立,寻求盟友。过程:1892《法俄军事协定草案》;1904《英法协约》;1907《英俄协约》。结论:原因三: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3、危害:两大集团对峙,笼罩战争阴云三、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思考:为什么说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规模扩大,突破了局部战争的范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应用于军事领域里:新式武器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底和空中。新的交通手段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扩大了战争的规模。表现:A传统武器性能提高B新式武器扩展海空(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C新的交通手段D新的通讯工具危害:预示未来战争更加残酷,更加危险原因四: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各国疯狂地扩军备战,推动了大战的爆发。四、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1、军国主义某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外侵略,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之下,实行军事独裁,强迫人民接受军事训练,向人民灌输侵略思想,使政治、经济、文化等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反动政策。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国家生活的各方面都为军事侵略目的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现代军国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和侵略政策的产物,又是推行侵略战争政策的一种手段。军国主义对内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纳入军事侵略和战争的轨道,向人民灌输侵略战争的思想,实行军事独裁的恐怖统治;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侵略和战争政策,掠夺、奴役、控制和颠覆其他国家,以至发动干涉战争。成因:近代以来,欧洲战争不断,进行战争被认为是国家的正当权利;20世纪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2、极端民族主义“泛日耳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民族优越论”3、影响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得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战争日益迫近。原因五: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为发动战争进行了舆论方面的准备。思考:通过本节的学习,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1.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2.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承担战争义务;3.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4.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1、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吗?1)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图文】2九年级历史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九年级历史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1.1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BBC:不满爷爷被称食人者 斯大林孙子起诉被驳回(组图)_网易新闻
BBC:不满爷爷被称食人者 斯大林孙子起诉被驳回(组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斯大林孙子朱加什维利曾向俄国法庭提出过类似控诉,但被俄国法庭拒绝。  参考消息网1月16日报道
  外媒称,欧洲人权法庭驳回斯大林一名孙子的申诉,后者起诉俄国媒体的一篇报道把前苏联的独裁者称为“嗜血食人者”。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月16日报道,俄国报纸《新报》的一篇文章回顾了斯大林在1940年苏军制造的卡廷森林波兰战俘大屠杀中的作用。
  斯大林的孙子叶夫根尼·朱加什维利说,这篇文章污蔑了他的祖父,也侵犯了他本人的隐私权。
  但欧洲法庭裁决说,斯大林仍应该受到公众批评。
  经常批评俄国政府的《新报》是2009年发表这份报道的。
  报道指责包括斯大林在内的二战时期前苏联领导人批准在卡廷森林杀害2万名波兰战俘,“双手沾满鲜血”。
  1953年去世的斯大林被文章描绘成一个“嗜血食人者”。
  朱加什维利曾向俄国法庭提出过类似控诉,但被俄国法庭拒绝。随后他向欧洲人权法庭申诉。
  但欧洲人权法庭虽然承认对一名逝者的攻击可能影响其后代生者的权利,但认为上述的俄国报纸的报道平衡了言论自由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前苏联曾一直否认制造卡廷森林大屠杀,直到1990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正式公开承认对此负责。
  俄国总统普京2010年和波兰总统图斯克共同出席了一个卡廷森林大屠杀纪念仪式,是俄国领导人首次公开纪念这一惨案。
  延伸阅读新传记揭示“不一样的斯大林”
斯大林  参考消息网10月17日报道
  俄罗斯档案显示,斯大林不是疯子,而是一个极其聪明和理性得无情的意识形态拥护者。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10月14日报道,斯大林为何会成为斯大林?或者更确切地说,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农奴的外孙、洗衣妇与鞋匠之子—为何会成为大元帅斯大林,也是有史以来最残暴的大屠杀制造者之一?出生在一座格鲁吉亚山城的男孩是怎样变成一个掌控欧洲半壁江山的独裁者的?一个曾经为当上神父而发奋读书的虔诚年轻人日后是如何成为一个热忱的无神论者和马克思主义拥护者的?
  自从苏联档案在上世纪90年代公开以来,对斯大林一生的政治化和心理分析化的记述开始被世人所了解。由于数千份一度机密的文件和先前尘封的回忆录及信件对世人公开,严肃的历史学家得以讲述更有趣的真相。
  在一部尤其雄心勃勃的传记中,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斯蒂芬·科特金着手把数百名学者的作品进行综合整理。这部传记是计划撰写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用不足1000页的篇幅从1878年斯大林出生一直讲述到1928年。他的目标是把苏联历史编纂工作中的蛛网和神秘感彻底清除。他迅速否定了弗洛伊德信徒的看法,称斯大林的早期经历在相同背景的同龄人中并没有任何不同寻常之处。斯大林年轻的时候,母亲健在,尽管出身卑微,但她志向远大、精力充沛,动员整个家族共同培养她天资聪颖的儿子。
  科特金说,更重要的是,年轻的斯大林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的第比利斯脱颖而出,不是因为他杀人如麻,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出色的学生。16岁时,他进入了第比利斯神学院,这是“高加索地区教育阶梯的最高一层……是通往俄罗斯帝国其他地方的高等学府的跳板”。他最终没能完成学业,投身于极左翼政治世界,不过仍然保持着魅力四射的个性。科特金通过列举证据逐步树立起一个截然不同的斯大林形象。
  年复一年,一起危机接着又一起危机,斯大林的思想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俄国革命前夕,斯大林正处在不到40岁的年纪,没有任何可以拿得出手的资历。他“没钱、没有固定住所、除提供权威见解外没有其他职业”—也就是说他为非法报纸写文章。他无疑没有接受过治国之道方面的训练,也没有管理任何事情的任何经验。1917年的布尔什维克政变让他和战友第一次品尝到辉煌胜利的滋味。原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革命证明了他们模糊而狂热的思想的正确性。
  结果是,大多数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几乎从这一思想中寻求指引,斯大林也不例外。在随后的年月里,外界对苏联领导人呆板的讲话持怀疑态度,他们会质疑这些表态是否可能发自真心。科特金的回答是肯定的。和托洛茨基想像的不同,真实的斯大林用意识形态语言来证明每一项决定的合理性,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人场合都是如此。不认真看待这种语言是错误的,因为事实证明它是了解斯大林思想的绝佳指引。在更多的情况下,斯大林都言出必行。
  在经济领域确实如此。革命刚一结束,信仰就驱使他们宣布私人贸易非法、将工业收归国有、没收财产、把谷物收归到一起在城市进行再分配—所有政策都必须通过大规模暴力活动才能实施。列宁本人曾在1918年表示,应该强迫农民把谷物上交国家,拒绝这么做的农民应当被“就地枪决”。
  尽管其中一些政策在上世纪20年代暂时作废,但斯大林在20年代末又重拾这些政策,并且最终加以扩大。正如科特金所指出的,斯大林既不是沉闷的官僚,也不是亡命之徒,而是一个严格恪守清教徒式信条的男人。
  科特金的斯大林传记的第一部是以斯大林宣布决定实施农业集体化作结的。颁布这一政策将导致数百万人流离失所、锒铛入狱并最终被故意饿死,它也导致了斯大林的彻底政治胜利。
  ( 15:12:00)
  延伸阅读松山战役—中国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一位抗战文物的民间收藏者,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云南西部边陲的一次走访中,与当地人聊起滇西抗战时,当地一位老村长竟激动得几乎昏厥?
  “也许,是当时我们所谈论的话题血腥气太重,在烧酒所氤氲的神秘气场里,在那一刻制造了类似战场的幻觉,而我们都像当年的远征军老兵一样产生了莫名的亢奋和冲动。”
  正是这种冲动,让这位本职为杂志编辑的抗战史发烧友—余戈先生,花了几年时间写成了《1944:松山战役笔记》(该书修订版即将面市),而几年之后的今天,余戈先生又推出了《1944:腾冲之围》。担任过大型抗战纪录片总策划的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在微博上评价,这是“迄今为止,描述战争史最客观、最冷静、最理性的一本书”。
  透着血腥味的回忆
  或许,在“战争史”前加上“抗日”两个字,这一评价会更为准确。在这本厚达近850页的巨著中,余戈先生旁征博引,反复对比中、日甚至美国方面对于滇西抗战腾冲战役的每一个细节的不同表述,试图从中找到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文字呈现。
  熟悉抗战历史的人都知道,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渡江反攻高黎贡山,向侵占滇西战略要塞腾冲达两年之久的日军发起全面攻击,终于当年“九·一八”日之前收复腾冲,是为腾冲战役。
  是役之惨烈,丝毫不逊于滇西反攻另外两场关键决战:松山战役和龙陵会战。从仰攻高山,到争夺城垣,第20集团军前后阵亡人数超过八千人,这些数字在《1944:腾冲之围》都化为透着血腥味的段段回忆:“(一场白刃战后)还没有断气的日本兵和我们负伤的弟兄,倒在地上两手紧紧地抓着荞杆根,连荞杆都在抖。”
  “日本人全部躲在地堡里……他们从城墙脚、墙洞里往外打我们,人又不见,我们找不到还击的目标,有好几个弟兄被打死了。”
  “城外西北角突出的拐角楼,593团牺牲了200多条好汉的生命都未能攻占。”“每通过一家房院,都要仔细搜索,注意隐蔽,稍微大意就会被敌人的刺刀穿身。”作者有意将这些苦心搜集的亲历者讲述组成记忆的拼图,此类细节,在书中俯拾皆是,每每读到,笔者时而脊柱发凉,时而血往头撞。
  腾冲史称“极边第一城”,据载明朝用巨石修建而成,易守难攻,而当时经过日军改造,成了一座巨大的军事堡垒,城墙布满堡垒枪眼,城内工事星罗棋布。仅争夺这座石头城的城墙,中日双方就激战近一个月。
  看这本书时,笔者脑海中不时冒出一个念头,这不就是中国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吗?
  或许这正是余戈先生通过历史细节传递给我们的一个信息:难道不是由漫长的城市巷战构成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了二战历史的转折点吗?但就在苏德两军长达一年的厮杀中,曾出现过多少次可能完全改写胜败结局的战场变数!
  巨大伤亡的真相
  当然,腾冲战役之于中国抗日战争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之于苏联卫国战争不是一个量级的,但《1944:腾冲之围》中所展现的战壕细节,对于我们理解整个抗日战场,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位读者曾说,看过余戈先生的前著《1944:松山战役笔记》,解开了自己以前上学时对平型关大捷的困惑。“为什么敌我伤亡比大致为1:1,这样的情况如何能说是大捷?”腾冲战役有类似的令人扼腕之处,一位地方史志和军史研究者在读过《1944:腾冲之围》后感慨,敌我战力对比悬殊(据余戈先生估计,在腾冲战役中最后的围城作战阶段,日我军比例为1:26),腾冲城却久攻不下。“这一结果,这难道不值得我方认真总结,深刻反思,以利再战吗—很难说中日不再起战事!也许《1944:腾冲之围》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此。”
  从《1944:腾冲之围》中,我们其实可以找到答案的拼图:的确,武器装备上去了,人数也占了优势,但战略部署不当、情报不灵、编装不合理、战术素养差……
  当然,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利条件,最后我们还是胜利了,凭什么?以上所有这些不足,最后都靠前仆后继的战士克服了,能不付出巨大的伤亡吗?
  不过,也不要轻蔑地以为“不就是人海战术吗”!换了你去试试,敌人在头顶,看都看不到,只有无数的子弹从四面八方向你射来,不是谁都有勇气冲上去的!好在有《1944:腾冲之围》这样的著作,让我们能在70年后,对中国军人在献出生命前一刻的处境,以及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多了一分理解。
  勇士们不一定有豪言壮语,但却用生命对人生的价值作出最好的诠释。借用作者在腾冲举办的新书签赠仪式上的一句感言:天地之间的“正气之最”,应该就是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战,将血肉之躯熔铸于大地的英烈忠魂。由此放宽眼界来说,以“国殇墓园”为具象的腾冲,为整个中华民族储存着具有无限“正能量”的天地正气,这应该是我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乃腾冲之荣,中华民族之幸!”在笔者看来,这正是今天,尽管腾冲战役乃至滇西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大会战中排不上号,但仍然有我们去怀念和书写的意义所在。
  ( 15:33:01)
  延伸阅读普京或恢复斯大林格勒之名 称“不是我取消的”
  参考消息网6月8日报道
  据俄塔社6月6日电,俄罗斯总统普京不排除伏尔加格勒重新被命名为斯大林格勒的可能性。俄罗斯的一位二战老兵请求总统这样做。
  总统说:“根据我国法律,这是联邦主体和自治地区自己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应当举行公投来做出决定,人们怎么说就怎么做。”
  老兵们希望普京去那里看看,帮帮忙。普京表示同意。他开玩笑说,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的名字“不是我取消的”,他还说,要认真考虑一下怎样才能这样做。
  ( 10:10:28)
  延伸阅读德媒:斯大林的军队如何攻占克里米亚
1944年4月,苏军开始进攻克里米亚。德国和罗马尼亚防线很快被突破。1944年5月,苏军攻陷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参考消息网4月7日报道
  德国《世界报》网站4月3日刊登题为《斯大林的军队如何占领克里米亚》的署名文章,作者系弗洛里安·施塔克。
  文章称,如果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吞并克里米亚问题上至少能获得内政支持,这与对斯大林和二战的回忆息息相关。1941年和1942年,苏联红军遵照斯大林的指令,在要塞塞瓦斯托波尔的废墟中死守了8个多月。在保卫这座“英雄之城”的战役中,苏军伤亡大约50万人。到了1944年春,攻守形势发生逆转。苏联红军集结47万兵力,准备将纳粹国防军及其盟友罗马尼亚军队彻底驱逐出克里米亚半岛。希特勒感到必须要发出明确信号了。
  当时还有德军驻守在东部战线最前沿的这块阵地,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不无关系。在从高加索地区大规模撤退过程中,希特勒下令在刻赤海峡东岸的塔曼半岛修建桥头堡。
  在库尔斯克会战失利后的大撤退中,德国和罗马尼亚部队在库班河入海口的这块阵地一直坚守到1943年9月。后来,希特勒不得不下令放弃该阵地。因为德军普遍撤退至第聂伯河一线以南让这位独裁者认识到,这个遥远的前哨已经失去意义。因此,大约28万官兵和平民被输送至刻赤海峡对岸的克里米亚半岛。由于撤退命令下达及时,一些重型武器甚至也被一同运走。
  不过至此,希特勒的战略理智已经全部耗尽。因为接下来,他命令第17集团军无论如何都要守住克里米亚半岛的阵地。导致希特勒下达这一命令的主要是政治原因。德军驻守克里米亚可以增强摇摆不定的土耳其的中立性并维持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与德国的盟友关系。但这一关系与实际并不相符。因为罗马尼亚总理扬·安东内斯库在柏林多次反对牺牲自己的部队。
  在东南部前线作战的德军指挥官也一再请求希特勒在尚有可能的情况下,撤回第17集团军。前者指出,将第17集团军投入到岌岌可危前线的其他战场比让他们为了保卫一个偏僻阵地而全军覆没显然更有意义。但希特勒对所有论据置之不理,直到苏军创造了既成事实,将德军实际封锁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独裁者希特勒未派出承诺的增援部队,反而在3月30日用仅仅怀有崇高纳粹信仰的费迪南德·舍尔纳接替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他手下最出色的坦克部队司令—出任A集团军群总司令。
  舍尔纳的战略素养不足也在4月初巡视“克里米亚要塞”后被记录在案,当时他向“领袖”报告,“我认为……更长远看,守卫克里米亚是有保证的”。短短几天后,苏军就突破了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防线,后者凭借最后的力量退守至塞瓦斯托波尔。
  7.8万名德国士兵和4.6万名罗马尼亚士兵—但其中作战部队只有几万人—准备进行毫无意义的抵抗。由于缺乏坦克,防空炮是对付红军优势力量的唯一手段。
  舍尔纳和第17集团军司令埃尔温·耶内克立即开始准备把部队撤往罗马尼亚境内。截至5月,空军和有限的海军力量横跨黑海运送了10万人。罗马尼亚军队也在安东内斯库的催促下撤退。但剩下的残余作战部队在希特勒的明确要求下不得不坚守阵地。
  5月5日,红军开始强攻塞瓦斯托波尔。5月9日,希特勒终于顶不住舍尔纳的催促,允许撤离。事实上,海军还成功地把大约3万人带到了罗马尼亚。1万人在最后的混战中丧命,1.2万人被俘,所有物资都落入红军手中。
  1942年7月上旬,纳粹国防军占领苏联要塞塞瓦斯托波尔时,第三帝国达到了权力的顶点。胜利者埃里希·冯·曼施泰因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1944年5月,最后一批德国守兵放下武器时,126名红军士兵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这就是克里米亚的象征意义。
  ( 11:38:00)
本文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中华版)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中华版)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