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佛教教徒人数与佛教界人士交往需注意哪些礼仪

当前位置: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来源:佛弟子 编辑:admin 发表时间:
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件,更可以成为度众的方便法门。
身语意的行止,表现在外,就是生活的礼仪。一个人倘若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衣冠不整、谈吐庸俗,这就是缺乏生活的礼仪。因此,佛门中的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就是从行立坐卧来训练威仪。现代的礼仪规范,范围可扩大为生活六威仪:坐姿如钟,必须稳重;站立如松,必须正直;容貌如镜,必须明净;行止如法,必须合理;视听如教,必须受益;思想如水,必须清净。
此外,《沙弥律仪》中也有关于生活礼仪的规定:
一、事师:不直呼法师名号,不议论僧团是非,非时非地不拜,不宜走在师前,不宜站在师的上首,不应与师辩解。
二、入众:不争先恐后,不争坐处,不于座上遥相呼笑;不奔跑跳跃,不比手画脚,不私下耳语;众中有失仪者,当隐恶扬善。呵欠当以衣袖掩口。
三、起居:洗面当惜福,不浪费用水,不得喷水溅人;漱口时,不得讲话;如厕时,亦应静默;不可人前高声,随地涕唾。
四、共处:不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辩论。初见应该微笑问好,年幼年长问好,皆应以礼相待,要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要把欢喜带给别人。
五、饮食:不含食语,不嚼食有声,挑牙宜以袖掩口;行食未至,不生恼怒;不捡粗细,饮食时没有喜恶之分;不以舌舐食等。
六、礼佛:佛前中央是住持位,不宜礼拜;有人礼佛,不从其前经过;手持经像,可举示眉间,以为作礼;礼拜大德外,应对佛作礼。
七、听法:仪容端庄,坐必严正,不得乱语,谛闻审思,如说修行。
八、眠卧:不共邻单说话动众;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高声语笑;不得无故进入他房。
今日佛教徒的活动范围比以往更为扩大,人际往来随之日益频繁,生活的礼仪规范也就愈形重要。兹略分六类说明如下:
一、正式参访寺院的礼仪:参访寺院时,应先电话通知,或书信函,提早连络,衣著不宜过分暴露。进入佛寺应先至大殿礼佛,保持肃静。注意威仪,不勾肩搭背,不高声谈笑,不随意躺卧。不可携带荤食入寺,不抽烟、喝酒,或嚼槟榔。
二、家庭佛堂的礼仪:佛像应安置在室内宁静整洁、光线充足之处。佛堂不可借作扶乩问卜之用。课诵以不干扰家人及邻居为要。佛像、经书不得随意丢弃、污损。
三、接待共处的礼仪:佛教徒在道场中多以合掌微笑、称念「阿弥陀佛」为相见礼仪。彼此见面时,宜依对方身份,给予适当称谓,例如:对出家众称法师、师父、大师、和尚等;对在家信众称师兄、师姐、居士、菩萨、师姑、教士等。说话时要诚恳谦和,注视对方,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多说好话,给人信心、方便,予人慈悲亲和的感觉。
四、婚丧喜庆的礼仪:婚丧喜庆以简单隆重、不铺张浪费、不迷信执著看、时辰,应该知道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凡遇亲朋好友的婚丧喜庆,应当互相帮助。赠礼则应以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为考量,如佛书、念珠等。
五、衣服饮食的礼仪:在佛门中,穿衣吃饭都是修行。佛教徒应注重衣著的整洁、庄重,配合季节、场合穿著,予人健康、大方的印象。饮食的礼仪则着重在正意受食,即食前供养与观想,如称念佛光人四句偈或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
六、集众会议的礼仪:民-主时代,凡事多透过会议来达成共识,佛教向来注重民意,主张透过会议的人我交流,凝聚共同认知,开拓眼界,提升会议的质量。参加会议时,应尊重会议程序,秉持「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态度,坦陈己见,包容异己,表现民主的风范。
其它的生活礼仪还包括:电话的礼仪、宴客的礼仪、探病的礼仪、访友的礼仪、居家的礼仪、书信的礼仪、乘车的礼仪、旅游的礼仪、求法的礼仪、参访的礼仪、殿堂的礼仪、共处的礼仪、行坐的礼仪、进退的礼仪、问答的礼仪、宴会的礼仪等等,已另撰文成书。
培养正确的生活礼仪,必须先建立良好的生活观念,才能透过身语意三业之清净,达到身心合一的如法行仪。华易算命网提示您:无论好运与坏运,不必高兴或气馁,福报享尽即为坏运,坏运过去即为好运,多行善事才是好运的根本。(转载请注明来自-华易网-:)
你可能喜欢
?????????????????????
?????????????????????
华易网免费测试推荐
??????????
??????????
??????????
十二生肖2017年运程
????????????
Copyright&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非佛教徒与佛教界人士交往礼仪
佛教乃是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佛门弟子,非佛教人士一般都会以一种谦卑的心态对之。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佛教寺院对外开放,如何在于佛教界人士交往中不失礼节,还需要从对佛教的一些礼仪和戒律中开始了解。
佛教称谓礼仪
佛教的称谓多属中印合璧,不仅特殊,而且颇具神秘色彩。在社会各界人士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隔膜。
佛教的称谓由于复交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二有所不同。在我国寺院中按职务称谓:寺院里最高职务为&方丈&、&长老&或&住持&,负责吃力寺院内部事务的称谓&监院&,负责对外联系的称为&知客&。
礼佛,就是向佛礼拜, 是忏悔吾人所造之业,以为靡然障消灾增加福慧的殊胜法门。
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具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拜佛:大殿中央拜殿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自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不可戏动。
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先向佛礼拜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佛教饮食礼仪
按照佛制,僧尼每天仅进一餐,后来,也有进两餐的,但都应在午前用完,过了中午就不能进餐了,在佛教中称为&过午不食戒&。我国汉族地区僧人因需要自己在田里耕作,体力消耗很大,晚上非吃东西不可,所以在少数寺庙开了&过午不食戒&,但晚上所进的饭食称为&药食&,即&病号饭&、&补养饭&。
佛门中禁忌吃荤腥,认为不利于修定。不喝酒,对佛教徒来讲有不饮酒的戒律,因为酒会乱性,也不利于修定。
佛教交往礼仪注意事项
佛寺被佛教徒视为清净的圣地道场,非佛教徒进入寺庙烧香拜佛必须衣冠整洁,赤膊、穿背心或短裤都会被视为玷污圣堂、亵渎神灵。
在寺庙内要肃静,不得喧哗吵闹、吐痰、吸烟,不能用手指指、戳佛像或摸弄佛像、法器,也不能再佛灯上取火。尊重佛教徒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以保持寺庙清净。
为了尊重佛教徒不杀生的宗教信仰,不得在寺庙附近宰杀生灵。与佛教徒见面时,不能触摸佛教徒的头顶,不能主动与其握手,如果对方向你合十致意,你也要合十回敬。
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做道场的时候,不能高声喧哗干扰。为经寺内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曾任寮房等地方。交换物品时,禁止用左手,尤其是食品。
在国际交往中,外宾初来乍到,作为主人理应陪同客人在我国参观、访问、学习、洽谈。陪同是自始至终的事,要当好陪同,必须了解陪同礼仪。...
与外国人交往的礼仪主要有要遵守时间,不失约,要尊重女性和老人,要尊重各国风俗习惯,要举止大方稳重,不要随意吸烟,要保持自己良好的仪态。销售人员在与外国人交际的时候...
商务交往礼仪,商务交往贯穿整个商务活动的始末。日常社交场合离不开人与人的交往,如何得体的与人沟通,获得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商务交往礼仪所要呈献给商务人士的。 商务交往礼仪3A原则 商务礼仪的3A原则,是 商务礼仪...
国际交往礼仪是在人们国际交往的过程中自觉遵守的,用于表达友好和尊重的行为规范。国际交往礼仪常识为您介绍国际上各国交往礼仪常识,国际交往礼仪规范,国际交往礼貌用语,称呼用语等。
礼仪培训课程分类
礼仪培训课程[特荐]佛教基本礼仪:如何上香、拜佛、入寺、问讯、过斋、参学等等
本博主按:许多佛弟子虽入佛门,却对佛门基本礼仪并不清楚。如何问讯?如何上香?如何礼拜?如何入寺?如何供养三宝?。。。请参看以下教学视频及文字。
佛教礼仪 文殊讲堂
若看不到,请点这个视频
如何上香?
一、上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上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养佛、菩萨一定要上香吗?
  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萨。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三、上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上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众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五、有人一定要上香怎么办?
  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
  六、上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上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七、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上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吗?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
  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敬师拜佛仪式
  佛教徒拜见长老高僧,礼敬诸佛菩萨,在不同的场合,为表示自己尊敬与虔诚的程度,有各种不同的行礼方式。这里包括了从简单的合掌到复杂的行十方礼。
  合掌以两掌相合,十指相并,平胸端直,以表恭敬之态。若指掌不合,乃是心慢礼散所致,必须纠正。念佛、绕佛、唱赞、念咒时,均应合掌。
  问讯以两手相屈,弯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拱举齐眉叫做问讯。《地持论》说:“当安慰舒额,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
  长跪以两膝着地,先下右膝为礼。《神足无极经》说:“月天子即从座起,更整衣服,前下右膝,叉手长跪。”尼女体弱,佛叫长跪。
  礼拜即是五体投地,《长阿含经》说:“二肘、二膝、头顶,谓之五体。”礼拜时,必须并足(前距八寸,后跟距二寸)正身,合掌俯首,手牵袈裟,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以二肘着地,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足之敬,以头在地良久,方成一拜。
  顶礼三拜即礼拜三次,表示尊敬。俗家两拜,是法于阴阳;佛家三拜,以表三业归敬。《智度论》说: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二业;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以三拜为礼数。
  礼拜还有两种禁忌:一是拜僧,若这位僧人正在礼佛、说法、诵经、写经、饮食、漱口、剃头、裸身、大小便时不得礼拜。二是拜佛,若在大殿拜佛,不能见蒲团就用。因中间所设的蒲团,有的备上香之用,有的为主法者专用。一般人拜佛,可用靠边的蒲团,或不用蒲团就地而拜,这样更能表示对佛的恭敬。
  行十方礼多在普佛、蒙山施食等法事中行之,是将问讯和礼拜相结合,形成一组连续的动作,向各个方位行礼的方法。
  展具礼拜
礼拜前先敷展卧具于地,全展开的称为“大具”。展开一半的称为“半具”,展开回摺的称为“田字具”。展成四招的称为“四摺具”,不展开的称为“一字具”,又叫随具。其中展大具是最隆重、最虔诚的礼节,展半具为大和尚礼佛所专用。
  拈香礼拜拈香的方法是:在香案前把香点燃后,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拇指顶着香的尾部,执于胸前。再举香齐眉,放回胸前。先插右面,默念“誓断一切恶”;再插左面,默念“誓修一切善”;后插中间,默念“誓度一切众生”。插完后,合掌再默念:“愿此香花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若是燃檀香,即先用左手拈起一瓣,双手拇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其余手指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右手将檀香放进香炉。再用右手拈起第二瓣,如此交替,拈香三瓣。其观想默念与上长香相同。
  &&&&&&&&&&&&&&&&&&&&&&&&&&&&&&&&&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具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自可随便座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打招乎,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佛教的礼节
  佛教有哪些礼呢?这必须先谈到佛教的内容。佛教的内容,便是佛、法、僧三宝。因此,佛教主要的礼节,便是佛、法、僧三宝。因此,佛教主要的礼,也就是在于:佛教徒面对佛、法、僧三形容词时,要如何的应对。
  1、对佛应有的礼节
  先谈到佛教对佛应该有的礼节。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
  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必须先感谢他。对于十方诸佛来说,我们是人格的圆者——同时,他们对于我们,以及一切众生,都有一颗无比慈悲的心,对于十方诸佛,我们给予一样的恭敬,也是身为佛教徒应有的礼貌。
  如此,对于佛——当我们见到佛陀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在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印度,是要行五体投地的大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顶礼”。顶礼就是以头面向地礼佛足;这是一种最恭敬的仪式。因为,人所最高贵的,乃是头顶,而人最卑下的,则是双足。以最高贵的头部顶礼在佛足前,自然,是表示了内心无比的恭敬。
  佛陀在世时,佛教徒见了佛陀,除了五体投地的顶礼之外,还有在顶礼之后,绕佛地仪式。这应该是表示信徒对佛陀的仰慕了。
  如今,佛陀的化身早已入灭,现在,我们所能够见到的,只是佛陀的塑像或纸像,但是佛教徒对佛陀的敬仰,并没有因而稍减。佛教徒见了佛像,如果是在寺院、或者供佛的地方,仍然行五体投地的顶礼,把佛像当作佛陀的金身。
  站在信徒自身来说,有一份恭敬,便有一份功德;同时,顶礼也是折伏我慢的一种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佛教徒在见了佛像,不论是在寺院里、或在个人家庭里,都以行五体投的顶礼为正式的礼节;就算不顶礼起码也要行个问讯礼。这就像我们在路上,遇到了长辈了,总是要趋前打个招呼、行个鞠躬,或者,点个头,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视若无睹,我行我素而过,就会给人一种贡高我慢,没有教养的感觉。相信谁都不愿意给人这种不良的印象吧?
  2、对法应有的礼节
  法指佛法。佛法是无形的,它的存在必须依附有形的东西,比方:语言、文字、书籍、艺术等等。所以,表达了佛法、记载了佛的语言、书籍等,佛教徒都必须加以礼敬。
  为什么要礼敬于佛法呢?不仅因为它是佛所说,还因为法是佛的老师。〈〈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未能而住。”(见大正藏第三册一五七页)可见法的尊贵并不下于佛。佛依法才得以解脱生死,乃于成佛,我们了将如此;佛是我们的老师,法也是我们的老师。所以,法与佛并称,叫做“佛法”。金刚经也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见大正藏第八册七五O页上)因此,我们怎能不尊敬于法呢?
  那么,要如何尊敬呢?以经书来说,必须妥为保管,不得乱放、乱丢;有佛菩萨像或经文的字纸也一样。
  遇到有法师、居士讲演佛法,都应该专心听讲,以表示对法的尊敬。
  目前,印刷与传播发达,要看到佛教经书、听闻到佛法,显得很容易;得到的太容易了,往往也就不知爱惜。在古代,没有印刷品的时候,要看到佛经,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对佛经也就恭敬异常,不但要用双手捧着,还要以头顶顶着,以示佛经的高贵和得来不易。看的时候,更要搭衣端坐,恭恭敬敬,心无二念的看。
  当然,我们今天对佛经,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但起码的尊敬,总是要有的。
  3、对僧应有的礼节
  (1)尊敬僧的意义
  僧一般指佛教所有的出家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叉摩那尼等,不论男女老少,都在僧的范围内。在家佛教徒通常称呼出家人为“师父”或“法师”,出家人的身份于在家佛教徒的心目中,是介于教师与父母之间。那么,在家中佛教徒对“法师”、“师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由于僧与法、佛并列为三宝,僧的地位与法和佛一样。佛陀曾说,不要把他看作跟别人不同,“我亦僧数”——佛陀也是僧的一部分。因此,对僧的礼节,有些地方,跟对佛的礼节一样,比方:佛教徒见了佛要顶礼,见了出家众,同样也要顶礼。当然,有些佛教徒,心中可能会不以为然。佛陀是教主,是德行圆满者,佛弟子顶礼他是理所当然;但,出家众修学程度不一,如何能跟佛陀比,何以也要在家佛教徒向出家众顶礼呢?
  的确,僧人中,有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福田僧的不同。在人们的观念里,菩萨僧与声闻僧,实在是值得尊敬顶礼;至于普通的凡夫僧,跟一般人并没有两样,只不过是出了出家相而已,如何也跟圣贤僧,乃至佛陀同受信徒的礼遇呢?当然,这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来看一段经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善男子,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虽款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敬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
  “复有一类名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象,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万倍,亦胜四种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如爵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与供养前三真实僧,所获功德正等无量”(见大正藏第三册二九九页下及三
  从这段经文中,就可以知道,虽然是个凡夫僧,跟普通人似乎没有两样,但因为他深信佛法僧三宝与戒律;心中没有邪见,也劝除他人不要有邪见,并且讲说佛未能宣扬成佛的难得;做事情又不敢违背因果,所以他心中是充满善念的;自己偶一不小心有了过失犯错,就会马上忏悔改过。如此的出家人,虽然是凡夫,也值得我们加以礼敬;就算有些出家人毁犯了重戒,但只要不失正见,仍然是众生的福田,尊敬、供养于他,依然获福我量!
  相反的,如果有人看了出家人犯了戒、做了坏事情,就加以蔑视、呵骂,这是佛陀所不允许的。〈〈地藏十轮经〉〉卷三曾谈到一个出家人——
  “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而诸有情睹其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聚。何等为十?(文长不录,请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中)——善男了,于我法中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睹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宝聚。是故一切国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打其身、或关闭牢狱、或复呵骂、或支解其身断其命。
  “复次,大梵!若有依我法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比丘,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比丘,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磐正路。是故依我法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计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特等捶拷其身、或用牢狱、或复呵骂、或支解其身断其命,况依非法。”
  “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我唯许清净众,于布萨时或自瓷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一切沙门毗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国其鞭杖系缚断命。”(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下至七三七页上)
  三宝虽然以佛为首,并且依佛而有法、僧;但佛陀圆寂之后,三宝则以僧为首,佛与法皆依僧而立。《华严经忏仪》卷三十六说:“今末法之时,僧宝上首,若皈于僧,了成总皈三宝之福;乃至破戒僧,说应皈敬,何况持戒之僧。”(见续藏一二八册六五四页下)
  当然,因果报应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是出家人造恶业就不必受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出家人仍然跟一般人一样。只是,出家人自有出家人的功德,只要袈裟仍在身,虽然犯了禁戒,暗行恶行,在家人依然必须尊敬其身份——就当作佛陀的后代,来加以尊敬吧!有一份恭敬自有一份功德,何乐而不为?至于犯戒造恶的出家众,有一天,自然会受到他应得的报应,不用担心会不公平。
  佛陀,圆寂已久,佛法——佛经又都是古代的语文,不是现代的每个人都看得懂,难得有人发心出家,专心研究佛法、修持佛法,进而弘扬佛法,这不值得人们尊敬吗?
  出家,是要舍离世俗的种种欲乐,并且,辞亲割爱;另外,也要忍受误解佛法者的讥讽,和某些外道的恶意攻击。出家,岂是容易的?
  由于出家的不易,所以,佛陀要求人们对出家众,不论圣凡、不论男女老少,乃至持犯戒者,都一律以平等心加以礼敬。佛法的流传,主要是靠僧众的弘扬,虽然在家众也可弘扬佛法,但却不能彰显出佛法所要到达的目标——清净五解脱的相貌。而出家众,一件袈裟或一身长袍,无牵无挂的,自然带给他一种清净、解脱的感觉,使人心向于佛法。
  (2)行为上的礼节
  所以,在家佛教徒对僧的礼节,也是不可少的。在家人遇到出家众,如果是在室内,应该行五体投地的顶礼;只要是出家众,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一律顶礼。顶礼的时候,是向着佛的方向顶礼,所以,也等于是在向佛顶礼。顶礼的时候,要说:“顶礼师父三拜”,或“顶礼法师三拜”,受顶礼的法师会说:“一拜就好。”那么,一拜之后,就不要再拜了。有些法师较谦虚,会说:“问讯就好。”那么,就不要顶礼,依法师的意思,问讯就好了。
  能够对出家众,不论男女老少,也不分识与不识,见面时,都行五体投地的顶礼,不但可以折服自己的我慢,也是一种难得的修养,自然会给人一种良好的印象,法师如果要开示你,必然也会认真点。因此,如果要向法师请示,一定要顶礼。这表示你的谦虚受教。
  就算不顶礼,见了出家众,也应该行个问讯礼。如果在家佛教徒见了出家法师,连个问讯也没有,那就不知会给予人怎样的感觉了,人家可能会觉得你不是个佛教徒——至少,不是个正信的佛教徒吧?要不然,怎么连个佛教徒初步的礼节也不知道呢?要不然,怎么连个佛教徒初步的佛教徒,而你竟然没有这种初步的礼节,那么,你给人家的印象,将会更坏了,别人一定会认为你贡高我慢!不然,就是认为你没读书,程度低,连这种礼节都不知道!想想看,一个小小的礼节,会给人产生这么大的印象,礼节是不是很重要呢?那就不问可知了。
  因此,在家佛教徒见到了出家法师,不论识与不识,最低程度,都要行个问讯礼,不可因为跟法师很熟,就可以免了它,也不可以因为跟法师不认识,就视若无睹。
  同时,问讯的时候,要记住;对长辈的问讯,必须合掌兼低头、弯腰,成九十度鞠躬才行,不可只是合掌,身首都不动,昂然而立,这是长辈对晚辈之礼。譬如:当在家众对法师问讯,法师合掌,便算是是回礼了,不必也低头弯腰九十度鞠躬。常见到很多在家众见到了出家法师,都是昂然而立,只是合掌,这实在不成礼节——不是问讯礼、不是在佛教徒对出家法师应有的礼节。这点,希望在家佛教徒能够注意一下。
  我国的佛教,属于改革式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注重弘扬佛法,度化众生。因此,必须讲究方便,不若传统式的佛教——也就是目前流传于锡兰、泰国的南传佛教那么的严守规矩。
  在泰国,在家众是不敢跟出家法师同桌而食的。因为,给予出家众的饮食,是属于供养,如果在家也与出家法师同桌而食,岂不也接受供养了?在家人如何消受得了?因此,出家众吃饭时,在家人只在旁边当侍者,为出家众添饭或作其他的服务。但在台湾,则不拘此节,在家人常是跟出家法师同桌而食;甚至在家人到寺院去,都有劳出家众为他煮饭菜呢。当然,这对出家人来说,是在行菩萨道,是在方便摄化众生,无可厚非。只是,在家佛教徒必须知道,这有损于自己的福德,对寺院或法师,应有所付出,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另外,谈到供养的礼节,也是很重要的。供养是指下对上,也就是说,凡是身份较低的人给予身份比自己高的人东西,都可以说是一种供养。曾经见到不少在家佛教徒给予法师东西,却说:“师父,这个跟你结缘。”总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觉。结缘是法师给予信徒东西时说的,是上对下的一种慈悲语气与客气话。在家众给予出家众东西,应该说:“师父,这个供养您。”要不然,就说这个给您(注:此段不详),说要跟师父结缘,话中之意就表示代要度化这个师父了。在家众要度化出家众,那你真是维摩诘居士了!但,是吗?
  佛养在佛教中,也有它的仪式,无论是对佛或对出家法师供养,都必须双膝跪下,然后将要供养的东西,双手奉上,才成供养的样子。有些在家佛教徒供养法师时,却不是这样,而是站着,将东西随手拿给法师。更有法师坐着,在家众站着,比法师高,随手将东西拿给法师,说要供养法师。请想想看,这种动作像是在供养吗?当然不像!这像长辈在分东西给晚辈。你说:是不是?
  因此,供养者必须双膝跪下,然后,将要供养的东西,双手奉上,才成个供养的样子。就算方便一点,不必跪下,也要弯个腰,双手奉上,要像个下对上的供养。
  大乘佛教比较和光同尘,法师也都很随和,因此,有些佛教徒就会有不拘小节的习惯。其实,应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的。
  (3)书信上的礼节
  除了与法师相处时,必须注意应有的礼节之外,书信的礼节也是不可少的。本人出家以来,所接到在家居士写来的信,几乎十封中有九封,在称呼法师与自称上,都写得不适当,必里难免感慨,现代的佛教徒,何以在书信上,如此的外行?所以,顺便也将佛教徒书信上的礼节,做个介绍。
  首先谈到信封上的写法。在家佛教徒写给出家众的信,可以不必写姓,因为我国的出家人都是冠了佛陀的姓,一律姓“释”,不像世俗有百家之姓,所以只要写法号或法名就可以了。只是,必须在法号(法名)间加以“上下”的称呼,如:“上慧下安”。“上下”两字应该比法号(法名)小一点,并且,写在法号稍右的地方。
  “上下”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尊敬语,可能也有“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意义(是否如此,有待考证。)而这正是出家众的目标。出家就是为了要上求佛法、实证佛法,然后,去度化众生,与佛法的崇高比起来,众生自然只有居下了。因此,度化众生,又乐为“下化众生”。在称呼出家众法号(法名)时冠以“上下”,不但含有尊敬的意味——尊敬于出家众的上求佛法,下化众生——无形中,还具有警惕对方的意义在,等于说:某某法师,你有不有在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呀?!因此,写给出家众的信,名字间加上“上下”,具有它的特别意义。
  在此,顺便一提,平常,佛教徒遇到不认识的法师,要请问他的法号时,也不可以直问:“法师,你的法号叫什么?”或“名字叫什么?”这种问法,是没有礼貌的,应该问:“法师,请问您的'上下’怎么称呼?”如此,才合乎佛教徒的礼节。
  现在言归正传。法号(法名)下的称呼,如果是年纪较长的法师,可以称为“老法师”、“大法师”;有名望的,就称为“大师”也可以;与年龄相差不多的,写“法师”就可以了。另外,看对方是专攻哪一法门,以及佛教界如何认定他,来加以称呼也可以。譬如:“律师”“禅师、“论师”、“尊师”等等。法师之下的称谓,也是很得要的。凡是有封口的信封,必须写上“启”字,才算有礼貌。
  常见到一些有封口的信,都是写“收“字,这就会给人一种不懂礼貌的感觉。”收“是用在明信片上:因为明信片没有封口,自然无可“启”,只要对方收到,翻到背面一看就可以。但信封就不同了,信是放在信封里面,对方收到信之后,是不是要劳动他的手来“启”开信封,写上“启”字,就含有请对方高抬贵手,“启”开封口,看看里面的意味,这不就显得很有礼貌与客气吗?如果信封写“收”字,好像是说,你收到信就好了,不必启开来看。不必启开信封来看里面的信,人家又怎么知道你要告诉他什么?你又何必写信给他呢?这不就令人觉得很不有礼貌?由此可知,“收”与“启”给人家的感觉,有如此大的差别,写信的人,怎能不注意呢?
  为了增加信封上的礼貌,在“启”字上,往往还一些称谓。比方:“尊启”、“慈启”、“道启”——这是写长辈的称谓,也适合在家佛教徒写给出家众来用。有时候,会看到在家居士写给出家众法师的信,写的是“净启”,这是不对的。“净启”是长辈写给晚辈时所采用。比方:法师写信给在家居士,就可以用“某某居士净启”,平辈通信,也可以写“净启”,平辈通信,也可以写“净启”;但写长辈的信便不适合如此写,会给人目无尊长的感觉——至于明信片“收”字上的称谓,与信封上的一样,因此不再说明。
  以上谈的是信封上的称呼写法,现在现来说信内的称呼。
  在家佛教徒写信给出家法师,开首上应该如何称呼呢?如果是自己的皈依师父,就直称“师父”就可以了,或者称“恩师”、“上人”、“师尊”、“吾师”也可以,不必写对方的法号(法名),这就如世俗写信给自己父母或至亲,也只是写“父母”或“伯父”、“叔父”、“舅父”,不必写对方的名字,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写给皈依法师以外的法师,则要看对方年纪小大而定,年龄较大的,可以称为“老和尚”、“大和尚”、“长老”或“老法师”、“大法师”,同样不必写上对方的法号(法名)。这是含有避讳的意思——在中国礼俗上,晚辈对长辈不敢直呼其名,直呼长辈的名会被认为不尊敬长辈,没教养。
  写给跟自己年龄相差不多的出家众,则可以写上对方的法号或法名,惟必须冠以“上下”,像前面所说信封上的写法。但也可以不必写对方的法号(法名),只写上“师父”或“法师”、“大德”、“住持”等,也是可以。因为在信封的封面上,已经写上对方的法号,有了称呼。
  接着再来变,“师父”或“法师”等下面,要怎样写呢?对于在家居士来说,所有出家众的身份,都是属于长辈的身份,因此,要以称呼长辈的方式来写,即“慈鉴”、“尊鉴”或“慈座”、“尊座”、“仁座”,以及“佛眼”、“道度也是可以的。
  那么,结尾又应该如何祝贺对方呢?在祝贺方面,可以用“敬请”、“恭请”、“顺请”或“敬颂”、“恭颂”、“跪颂”、“顺颂”、以及“敬叩”、“恭叩”、“跪叩”等。至于应该祝贺对方怎么的言语,才适当呢?可以用“慈安”、“尊安”、“法化无疆”、“慈航普渡”、“福慧无量”、“得大自在”、“智慧圆满”、“法喜无量”以及其他含有吉祥意味,并且兼能表达出晚辈对长辈敬意的言词,都可以使用。
  最后,谈到信末的自署。如果是写给皈依师父的信,可以自称“弟子”或“皈依弟子”及“徒”,写信皈依师父以外法师的信,自称上可用“三宝弟子”,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姓名上写下“顶礼”、或“跪白”、“和南”。但以“顶礼”比较适当;因为,佛教徒在佛法僧三宝之前,以顶礼为主要的礼节。有些在家居士写给出家法师和信,信末姓名下写“合十”、“合掌”,这是不适当的。“合十”、“合掌”适用于平辈,以及长辈写给晚辈的信中。如果晚辈写给长辈的信,不写“顶礼”也可以写“问讯”,总比“合十”、“合掌”好:但总不如“顶礼”来得适当。&
(注:以上内容整理自佛教导航)&
(4)如何正确称呼佛教出家人(中道法师)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对于出家师父的称呼方式,皆有佛门中的规矩。因此身为佛弟子,都应该知晓对出家师父适当而得体的称呼法,方能彰显内心的恭敬,从而得到佛法的利益。
一般我们称呼出家师父,都以“某甲法师”或“某乙师父”或“乙师父”等来尊称。至于“某甲师”、“某乙师”的称法,乃是出家师长对“晚辈”出家人,或同样是出家人对“很熟的平辈”出家道友“才敢”这样称呼的。
一般居士,无论他是多少岁数,或与师父在俗的关系是什么(乃至是师父的父母),都是不宜对任何出家人,称“某甲师”、“某乙师”的。甚至晚辈出家人,对于资历较长的出家人,也是不能这般称呼的,这样很失礼。
其次,若在家人对出家师父,或初出家者对腊长之出家师父,皆应以“弟子”自称。凡于文末,署名之后,宜再署以“顶礼”二字,而非用于平辈的“合十”或“作礼”等。
【在家居士如何正确称呼出家人】
出家众位列三宝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对象,又是殊胜福田。身为居士,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称呼出家人,往往被人笑话,失弟子之礼,折自身之福。下面略微介绍有关这方面的基本常识。
可以说是对出家人最稳妥的一种称呼。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只要是出家人,乃至刚刚落发剃染的沙弥,既现清净僧相,都理当受到身为三宝弟子的在家居士的尊重,都可称为“师父”。
“师父”二字,与“弟子”之称刚好相对,意思是如师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师,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对出家人最为亲切的德称,很尊贵的;不同世间说的“师傅”,世间补鞋的也可称为“鞋匠师傅”。师父与师傅,口音不易分别,如果写成文字就要特别写清楚,免将尊贵无比的佛法,降同世间谋生手艺。
指精通佛法,依法为师,指导他人修行的出家人。标准是很高的。现在一般只要知见端正、受过大戒、规矩本分、懂得一些佛法教理的出家人,也都被尊称为法师。对一寺长老,大德高僧,为示尊重,往往略去法名,直称“师父”、“法师”;而对一般出家人,为易区别,可加法名,称“某某师父”、“某某法师”。
直接在法名后加一“师”字的称呼法,一般用于出家人中长辈对晚辈,或平辈道友之间的称呼;故不宜用做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的称呼。
【下面两种称呼,不适宜在家居士用来称呼出家人。】
一、称“师兄”或“某某师兄”
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才可以互称师兄、师弟。有的在家居士,称其皈依师的出家弟子为师兄,甚至觉得自己皈依时间早而称后来的出家弟子为师弟,这是不正确的。称皈依师的出家弟子,同样称“师父”或“法师”,因为我们皈依的是三宝,并不是只皈依某一位师父。
在家居士即使再年高有德,修行时间再长,也是三宝弟子,尊重三宝,方合佛制。若不依佛制,不仅慢僧,也是慢佛、慢法,身为三宝弟子,谨当避免。在这方面,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可以说是在家居士尊重三宝的典范。
二、直称法名“某某”
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直呼法名,大不恭敬。如世间出于对教师传授知识的尊重,即使自己没有在他下面亲自受教,也都不直呼其名,而称“王老师”、“李老师”等,何况身为三宝弟子对传授佛法的出家人,更应当尊重。在家居士是否恭敬尊重出家人,反映出他本身的德行、品质,出家人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文:中道法师)
如何拜佛?=》
<font COLOR="#、
2、道证法师:拜佛与医学
3、专修净土法门如何拜佛:
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祖师在楷定古今的《观经四帖疏》中云:“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忆念不断,名为无间;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是故,专修净土法门的行人拜佛,应当专拜南无阿弥陀佛。具体方法如下:
先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次拜南无阿弥陀佛三拜,再拜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拜,再拜南无常住十方一切诸佛,南无常住十方一切尊法,南无常住十方一切贤圣僧三拜。
诵赞佛偈一遍: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然后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跪拜一次(次数以自己个人实际情况来安排)。最后,回向。
(若时间不足,可以直接念完赞佛偈后专拜南无阿弥陀佛。若家中无佛像,可面对西方虚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称名,一礼拜,就行了。五体投地。藏传拜佛是大礼拜,汉传拜佛是小礼拜,即常说的“顶礼”,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双手承接所礼者双足。这是一种至极恭敬的礼敬法。以表达感恩、恭敬、敬佩、崇仰之情。)
如何设佛堂?=》
如何问讯?=》
如何进寺院、上香、拜佛、礼敬僧宝、过斋、诵经等?=》
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等,居士入寺礼仪、常住护法居士礼仪=》
如何诵经、礼经、拜大小忏?为何要恭敬佛经?=》
推荐阅读:&
佛友交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通灵人士说的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