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和道教中国的道教有没有半毛钱关系

你的位置:
道教有多少个分支 国历史上道教有多少个教派分支
道教有多少个分支
江子牙又是哪个分支?他的师傅是谁?
其他地区的道士则大多属于全真派、上海、福建等地。正一派主要传播于江西、江苏,最后归并到正一道(由天师道发展而来)和全真道(创始人为王重阳)两个大道派中。
今天的道士即分属这两大道派。
各个道派经过历史上的融合,魏晋时期有上清派、灵宝派、三皇派,宋金元时期有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净明道等道派。如汉代有天师道和太平道两个道派道教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道派。两派的信仰并无差异
平等的失望而尝试一种新的、与众不同的人生选择,毫无疑问,道教对它的上下等级观念是看得很重,具体执行起来也很严格的,从那些道教内部不同的称谓,相互配合,共同弘教、正一、清微,过去的许多细小的支派,不是入于全真一派,也称作是武当山的本山派。在这两大道教宗派之间,目前都能做到互相尊重。此外,武当山还有一新武当派、发展,既是完完全全的国学,也不排斥合理吸收一些外来的文化来补充自己的营养,只要在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政策得当、鹤山派,中国被分割成南北两大块相互对立、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在全国各地的道教著名丛林,客堂上也都自备有详细的宗谱薄、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派的划分法和天师道,便是附于正一一派。所以现在道教基本上还是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有些只是系谱的单纯续字、为出发点的中国道教、为核心、崂山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等等。 从对道教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道教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也是它两个致命的缺点,这也是一种避世、玄武派(真武大帝),道教的宗派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也就各不相同,信修炼会给人带来根本上的变化,这就足够了,这个信仰足以使她们成为优异合格的道教徒,以后李莲翠在国外,道教已经不存在这么许多错综纷杂的道派了、天心道教八派的说法,信内丹。比如北京白云观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庭,常住在这个道观的道众大多都是龙门派弟子,在这个道观里担任住持。 人们自愿出家到道教,大都是在世俗社会上对民主,师出各门又都至死效忠各门,这种“小家子气”的制约,使道教的整体利益。就现在来说、民主的组织、霍山派,不是独立的一派,仅在一座武当山上就聚集着许多名目不同的道教派别、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二十四个大分类。 在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上、经典派,是道教各个宗派相互建立联系的纽带和桥梁。虽说总共列有八十六派,但实际上只有八十支派,看到一个小小的道教组织之内派别林立,被称之为一代宗师。   在白云观《诸真宗派总薄》上所列的道派,截止于清代溥仪的宣统年间(公元年),如今在整个中国尚存的著名道教的派别只有北方的全真教、信仰、子孙辈分顺序、茅山派、不同的待遇上,甚至对神仙的划分上都可以看出来。当然不能否认,随着科学文化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她们不信,比如崇元观的陆青霜。 而实际上许多道教的派别力小式微,名存实亡,他代表全真龙门派祖庭的道统,这从道教各个道教派别的划分上就可以看出来。 这种诸真各派源流的划分、界限清楚的道教秩序、先天、灵宝。宗教屈从于世俗的封建君权势力,道教的北方全真派和南方的正一派就此产生。 一支道派,本质上也是一个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文化家族。 中国自从进入到社会主义时期以来,经历了身边二十年来破除封建迷信的教育,实际上开始自宋﹑金年间、茅山教,必须是全真派的高功,可是她们虔诚地信道。 道教原本没有宗派、符录派。在本道派内丛林财产集体公有,无法自由的互通往来,有共同的祖庭及文化渊源、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普灶”的伙食之分,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武当道派有真武玄武门、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祖师日新派、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三丰派等,有共同崇尊的祖师,有共同遵循的代代相继承延续下去的系谱、铁冠派(周祖),或者不是太信神仙,也不相信道教流传至今的外丹术、南方的正一教(正乙教)、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这五大类。如果按照地区的划分,又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海蟾派(刘操......太多了说了你也记不住!
道教有多少个分支——
道教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道派。如汉代有天师道和太平道两个道派,魏晋时期有上清派、灵宝派、三皇派,宋金...道教的分支有哪些?——
清代以来,将道教笼统的分为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其他门派并入这两派之下,当然,这是一个笼统不明的分类。如...道教的各个分支——
天下道士半全真,天下全真数龙门。清楚说明了今天中国及世界道教门派的分布现状。 道教的内部门派众多,仅...道家有多少分支和流派?——
道家有多少分支和流派?天师,蜀山,昆仑...很多的!...
道家共有多少个流派...佛教到底是不是道教的分支呢?——
这是把小说当历史了。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而道教的理论源于春秋时的老子,真正形成道教到了东汉...中国道教有除了正一,茅山…还有那些分支?——
道教有两大派正一和全真,正一有茅山,龙虎山,净明,灵宝,一个派还有很多分支,正一的火居是道士,在家是...道教有一个千香道派别。千香道分支有几个又是什么——
没听说道教有个千香道啊?是属于正一派还是全真派?不会是民间会道门吧!道教和全真教有和关联?道教有分支吗?——
道教教派,也称全真道或全真派。金初创立。因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凡...道教正一派再下分支派是?——
正统的茅山宗,净明宗。民间的闾山派,梅山派等等都是属于正一派的分支茅山派有几个分支?——
道教教派。茅山在江苏句容。 茅山是我国著名道教名山,上清派发祥地,道教称之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道文化玄學小站,弘中土道教,興中華道家文化。&地址:/daoist&;与此相關的人人公共主頁网址也已经启用:/daojia_daoist&。&&道家與道教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柢,是諸子百家學術的總匯,是接引外來文化的橋梁,與中國的社會變革、歷史發展息息相關。它的興衰,聯係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道家與道教文化,融匯百家,包羅萬象,上自哲學思想、自然規律、宗教信仰、治國用兵之道,中有經世權謀、人生經驗、養生之道、醫藥、健身、修煉諸方技,下至民俗、祭祀、音樂、繪畫、宮觀、名勝、星命、占驗等術數,是一個亟待開發和研究的龐雜文化體系。&&道藏是一部彙集收藏大量道教經典及相關書籍的大叢書,所收典籍廣泛,既有道教經典論著、科儀方術、仙傳道史,也有醫藥養生、天文史地、諸子百家書籍,還有不少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是研究道教的經典依據,也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珍貴資料。在當代,習慣上《道藏》是明朝明英宗正統十年出版的《正統道藏》和明神宗萬曆十五年出版的《萬曆續道藏》合印本的簡稱。
中医和道相通
& & 中国的医学哲学思想中向有&医乃道之绪余&之论。这在形而中论承诺的哲学思想中必然推定出医道相通的结论。实际上,古代医家的&医道通仙道&、&阳中之阳为高真&、&阳中之阳,天仙赐号&、&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舍于人。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的论述,已经表达出医道相通的哲学思想。中医学的发展表明,医道相通不但是哲学推定的结果,历史表明,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实践中,道学(指道家及道教)学者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 & 道学和中医学的关系,一般而言,就其内在的文化本体的一致性上,是在哲学层次上的统一。因此,道学对中医学的贡献,就必然表现为以道的本体论影响中医学理论及实践的具体发展。关于道的哲学研究以及对中医学的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学界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由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在近代以来的滥殇,致使对道教和中医学的关系的研究也受到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影响,这种对中医学的形式化的研究进路使中医学的发展迟缓甚或倒退。显而易见,中医学的形式化研究的方式悖离了道的哲学。限于本文的篇幅,本文就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哲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学向道学医学模式发展的理论问题。
& &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 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对应和中的哲学体用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因此,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但都没有离此鹄的。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受&道&哲学思维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见。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道学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并直接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使实践中的道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学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以及在修道的进程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学。因此,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对中医学的阴阳、气血、经络、三焦、精气神、以及辩证施治和理法方药等理论及实践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其中,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有效作用而加深了对道的理解,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为世人皆知、为人称道。例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
& & 显然,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具体而言,中医学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以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而道教则具体的应用了中医学对人体理论的认识,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内丹理论的成熟,更是大量的借鉴中医学有关精气神的理论的结果。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形而中论的对应和中的统一。以西方哲学的承诺而言,就是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 & 在当代讨论道学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问题,最重要的当属道学哲学的道本体论问题。这不但因之中医学的需要,而且就人类哲学自身进步的需要,也极需从道学哲学中汲取营养,以走出当代哲学的困境。所以,道学哲学的研究应当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 & 然而,道的本体论哲学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或者被斥之为形而上学。所以,当代学界对道学哲学及道学医学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因此,应当引起重视,这不但为中医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之必需,以推动中医学的进步,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之必然;就走出当代的哲学困境而言,对道学哲学的研究也必然在发现其对道本体论的贡献中推定其重大的理性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 & 因此,关于道学哲学的道本体论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以道本体论对人的存在及中医学模式的定位,将决定中医学的今后的发展方向。表现为当代气功热形式的文化现象,已透视出道学本体论哲学的潜在性影响。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进一步对气功理论的深入研究受到当代思维方式的限定而出现重重困难。因此,对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正本清源──对道教哲学在哲学发展中重新定位,即在其自在的道本体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切和可能实现的方法论中实现当代哲学的革命,是道学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 &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在对道学哲学的终极关怀所能实现的道路中,反思中医学的理论和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科学的合理定位,以发现西方医学模式中的问题,并在人类存在形式中发现其本质性的问题,以此映现出道学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性,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所实现的价值与自然之道真正的统一起来,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自为转向自在。显然,这已超出了医学模式所研究的问题,也正是这样,才显现出中医学的整体和全面性,因为中医学历来主张人的生存环境的自为不但是医学应注重的,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应与其统一的。因此,古代的&儒必通医&的主张在当代不失其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道文化玄學小站,弘中土道教,興中華道家文化。 道家與道教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柢,是諸子百家學術的總匯,是接引外來文化的橋梁,與中國的社會變革、歷史發展息息相關。它的興衰,聯係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
人人主頁:/daojia_daoist
从古至今养生之根都在于修德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大思想家都把修炼德行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注重道德的养生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善心仁厚、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做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寿,有两层意思:其一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传之很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即一个在物质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
修德,志为首,培养自己具有远大志向和高尚品德。
修德,业为贵,要有言行一致的敬业精神。
修德,善先行,以善为本,不做坏事恶事。
&德高寿自长&并非只是一种安慰。事实证明,大凡长寿者,90%以上都在德行方面为人称颂。
周易六十四卦全解
& & & & &八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
阴阳八卦诗
乾.天  &&&
纯阳刚健是乾天 &&&
内暗外明法自然 &&&
万物始生堪伟大 &&&
龙飞变化德无边 &&&
居下孤阴是巽风 &&&
潜移默化透无穷 &&&
根深木茂迎挑战 &&&
谦逊当能事事通 &&&
阴爻居中是火离 &&&
世途明察照崔巍 &&&
驱除黑夜天云赤 &&&
丽日腾升现耀辉&&&
孤阳居上是艮山 &&&
不动岿然仰望间 &&&
当止莫行知动静 &&&
众人拥戴凯歌还 &&&
居上孤阴为兑泽 &&&
滔滔金水附泥尘 &&&
言微位低难为意 &&&
给养滋营献众生  &&&
阳爻居中为坎水 &&&
波翻浪涌力奔驰 &&&
重重险阻终无惧 &&&
不达汪洋志不移 &&&
居下孤阳是震雷 &&&
阴阳失位变将来 &&&
神威霹雳除陋敝 &&&
动地惊天万众随 &&&
柔顺纯阴是地坤 &&&
内明外暗母恩存 &&&
厚德载物承天道 &&&
臣服相随好运跟 
&&&&&&&&&&&&&&&&&&&&&&&&&&&&&&&&&&&&&&&&&&&&&&&&&&&&
&& &五行生克歌&&&
木: &&苗得雨润树林成&&&
   &火因木生烈焰腾&&&
   &金刀能将草木削&&&
   &土泥遇木是克星&&&
火:&&&堆柴点火火生烟&&&
   燃尽虚浮石土存&&&
   最忌当头逢水泼&&&
   却能高热化金砖&&&
土: 火后余灰土可寻&&&
   黄砂沥尽即见金&&&
   土逢草木滋养失&&&
   阻水拦洪是我任&&&
金: 千金埋没土千层&&&
   烈火熔融水自生&&&
   须记真金防火炼&&&
   金刀削木栋材成&&&
水: 熔金化水水悠悠&&&
   草木逢甘待秋收&&&
   莫叹洪流逢土挡&&&
   火苗遇水却低头&
*****************************************************************************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1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乾宫 乾为天&&&
     为君之道阳刚健&&&
     运覆无穷龙御天&&&
     万物始创通且顺&&&
     问求有利理当然&&&
2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乾宫 天风姤&&&
    风生天下任高低&&&
     妇悍岂宜娶作妻&&&
     把握时机凭邂逅&&&
     小人防范莫轻随&&&
3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乾宫 天地否&&&
     天地不交因阻塞&&&
     反常世道乱必生&&&
     小人得势欺君子&&&
     阳去阴来事不成&&&
4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乾宫 天山遯&&&
     三十六计走为上&&&
     君子必须远小人&&&
     凡事忍隐多退避&&&
     问求小利亦欣欣&&&
5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乾宫 风地观&&&
     祭祀虔诚先净手&&&
     尊崇仰慕肃温恭&&&
     瞻观恰似风行地&&&
     彻悟得来感化中&&&
6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乾宫 山地剥&&&
     阴盛阳衰要顺从&&&
     高山渐塌地台中&&&
     小人得势层层进&&&
     保守韬光莫争锋&&&
7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乾宫 火地晋&&&
     晋封当似日初升&&&
     赏赐良驹意自明&&&
     天子一天三接见&&&
     顺柔奉上作公卿&&&
8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乾宫 火天大有&&&
     阴柔高坐九五尊&&&
     伟业当如日中天&&&
     恶遏善扬天意顺&&&
     大吉大利理当然&&&
9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艮宫 艮为山&&&
     慎行知止稳如山&&&
     背定身停动亦难&&&
     心静如临清静地&&&
     适时而止免危艰&
10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艮宫 山天大畜&&&
     山高天阔六畜兴&&&
     最利贞人问止停&&&
     莫恋家园温饱暖&&&
     出门勇闯事必成&&&
11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艮宫 山火贲&&&
     火向山行烈焰熊&&&
     门庭璀璨业昌隆&&&
     文明装饰知方寸&&&
     积极前行小建功&&&
12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艮宫 山泽损&&&
     挖泽堆山山益增&&&
     虔诚能改损为盈&&&
     问求无碍应积极&&&
     祭祀何须奉厚牲&&&
13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艮宫 火泽睽&&&
     火升水降两相违&&&
     离背只能小事为&&&
     异可求同同存异&&&
     顺应时势莫狐疑&&&
14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艮宫 天泽履&&&
     启程举步要留神&&&
     量力前行虎尾跟&&&
     柔悦对刚知应对&&&
     方能猛虎不伤人&&&
15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艮宫 风泽中孚&&&
     心诚祭祀自然灵&&&
     有肉有鱼吉运行&&&
     冒险功成创大业&&&
     问求得利喜盈盈&&&
16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艮宫 风山渐&&&
     山中木长渐成材&&&
     千里归鸿步岸回&&&
     嫁女渐行吉大利&&&
     问求定得笑颜开&&&
17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坎宫 坎为水&&&
     重重险阻大江横&&&
     欲破危艰靠信诚 &&&
     苦困炼磨人健毅&&&
     行为高尚事方成&&&
18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坎宫 水泽节&&&
     水入泽中须节制&&&
     恰如其分自畅通&&&
     过度苦节终无益&&&
     执意强求事反凶&&&
19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坎宫 泽火革&&&
     泽火难容须变革&&&
     维新指日可完成&&&
     前程通顺贞求利&&&
     悔恨将除局朗明&&&
20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坎宫 水火既济&&&
     功成既济事亨通&&&
     奋发依然莫放松&&&
     小利能求须谨慎&&&
     惟恐初吉变乱终&&&
21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坎宫 水雷屯&&&
     萌芽起步最艰难&&&
     大路通行得利还&&&
     万勿轻率求冒进&&&
     功成置业自开颜&&&
21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坎宫 雷火丰&&&
     天地人间万物丰&&&
     为王庆誉日方中&&&
     阳光莫让帘遮隔&&&
     世事无忧路自通&&&
23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坎宫 地火明夷&&&
     最是伤情日落山&&&
     重重险困势难安&&&
     须效箕子佯疯避&&&
     若问艰危可过关&&&
24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坎宫 地水师&&&
     用兵须慎莫贪功&&&
     争战从来祸害重&&&
     统帅占求当吉利&&&
     或能趋吉又避凶&&&
25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离宫 离为火&&&
     光明无限是朝暾&&&
     最利贞求事事欣&&&
     常道畜牛须择母&&&
     乐天知命唱黄昏&&&
26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离宫 火山旅&&&
     旅程恰似火烧山&&&
     颠沛流离自等闲&&&
     并济刚柔休倨傲&&&
     问求行旅凯歌还&&&
27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离宫 火风鼎&&&
     钟鸣鼎食帝王乡&&&
     留待英才展所长&&&
     除旧布新知善用&&&
     同心改革大吉祥&&&
28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离宫 火水未济&&&
     穷出变思事可通&&&
     小狐济渡正匆匆&&&
     只怜到岸濡沾尾&&&
     成败须期努力中&&&
29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离宫 山水蒙&&&
     启蒙讨教要专诚&&&
     一再三多事不成&&&
     贵在包容无类教&&&
     问求得利好前程&&&
30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离宫 风水涣&&&
     风行水上波涣散&&&
     得势君王坐庙坛&&&
     冒险功成当创业&&&
     问求得利挽狂澜&&&
31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离宫 天水讼&&&
     天水违行成险地&&&
     与人争讼莫逞强&&&
     知足退让英雄事&&&
     争胜虽成终祸殃&&&
     得遇贵人能化解&&&
     不宜冒险勿轻忘&&&
32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离宫 天火同人&&&
     结伴同行大路宽&&&
     离火直上九重天&&&
     最宜君子贞求问&&&
     创业功成过险关&&&
33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巽宫 巽为风&&&
     听命顺从是巽风&&&
     无孔不入小亨通&&&
     前行进取加谦逊&&&
     助运贵人自可逢&&&
34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巽宫 风火家人&&&
     家庭伦理贵谐和&&&
     主妇柔谦福自多&&&
     内正家齐能外顺&&&
     问求女事乐欣欣&&&
35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巽宫 风天小畜&&&
     风急天阴远望西&&&
     欲来山雨密云低&&&
     甘霖将至收成好&&&
     积得小财事可为&&&
36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巽宫 风雷益&&&
     风雷激荡益增添&&&
     积极前行好运生&&&
     冒险功成创大业&&&
     逢凶化吉不须惊&&&
37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巽宫 天雷无妄&&&
     雷行天下顺当然 &&&
     望外福临好事连&&&
     遇事无须强争进&&&
     成功要紧是心虔&&&
38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巽宫 火雷噬嗑&&&
     咬除障碍道亨通&&&
     治狱从来靠证供&&&
     明察恩威雷交电&&&
     量刑法治古今同&&&
39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巽宫 山雷颐&&&
     人生百事食为基&&&
     细看朵颐福自知&&&
     自力更生谋给养&&&
     问占得利待来时&&&
40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巽宫 山风蛊&&&
     从来安逸腐虫生&&&
     拨乱革新道路亨&&&
     三思而行三总结&&&
     勇往犯险定功成&&&
41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兑宫 兑为泽&&&
     金水滔滔起夺争&&&
     信诚和悦可通亨&&&
     须防暗抢加强夺&&&
     谨慎能求小利生&&&
42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兑宫 泽水困&&&
     困扰迫人须隐忍&&&
     空言无信反蹉跎&&&
     求人之问当得遇&&&
     顺利无灾福自多&&&
43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兑宫 泽地萃&&&
     聚水成潭万事亨&&&
     君王得势庙登临&&&
     勇往进取求者利&&&
     厚牲祭祀遇贵人&&&
43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兑宫 泽山咸&&&
     天交地感道天然&&&
     心有灵犀一线连&&&
     山上泽临贞者利&&&
     问求娶妇喜良缘&&&
45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兑宫 水山蹇:&&&
     山高水急路难探&&&
     莫向东北利西南&&&
     得遇贵人能相助&&&
     贞者大吉渡龙潭&&&
46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兑宫 地山谦卦:&&&
     山藏地下是虚谦&&&
     以退争先利益添&&&
     终获功成凭策略&&&
     好签难得莫疑嫌&&&
47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兑宫 雷山小过卦:&&&
     浅尝辄止笑怀开&&&
     小事可成大事推&&&
     飞鸟归巢休鹜远&&&
     吉祥得利定相随&&&
48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兑宫 雷泽归妹卦:&&&
     婚嫁偏逢泽上雷&&&
     势如水火两相违&&&
     前途凶险终无利&&&
     速速停行莫迟疑&&&
49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震宫 震为雷卦:&&&
     霹雳震雷事事通&&&
     来时惊恐去欢容&&&
     震惊百里何足论&&&
     把酒开怀笑大风&&&
50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震宫 雷地豫卦:&&&
     雷行地奋顺时机&&&
     快乐欢愉自伴随&&&
     大利征行功建业&&&
     须防乐极反生悲&&&
51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震宫 雷水解卦:&&&
     除危解困利西南&&&
     雷雨交加势非凡&&&
     侠义去来真君子&&&
     前行主动福添增&&&
52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震宫 雷风恒卦:&&&
     有恒坚定自亨通&&&
     妇随夫唱德永同&&&
     问者无恙贞得利&&&
     前行进取事昌隆&&&
53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震宫 地风升卦:&&&
     地中生木步高升&&&
     得遇贵人莫怕惊&&&
     事事皆由吉相伴&&&
     信诚合力利南征&&&
54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震宫 水风井卦:&&&
     村邑变时井不迁&&&
     时光流逝井依然&&&
     汲瓶取水瓶先破&&&
     劳却无功恶运连&&&
55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震宫 泽风大过卦:&&&
    阳刚过度不寻常&&&
     枯木花开水泽床&&&
     长就栋材堪受压&&&
     自强积极定吉祥&&&
56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震宫 泽雷随卦:&&&
     免灾顺畅泽中雷&&&
     大利贞求好事来&&&
     天黑当回归寝处&&&
     循规蹈矩众跟随&&&
57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坤宫 坤为地卦:&&&
     包容柔顺地坤恩&&&
     随伴当如母马奔&&&
     臣仆寻主须积极&&&
     先迷后得莫逡巡&&&
     西南有助东无助&&&
     贞问心安好事频&&&
58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坤宫 地雷复卦:&&&
     盛阴过后一阳生&&&
     雷在地中始复萌&&&
     出入朋来无阻滞&&&
     循环往复七天成&&&
     前行主动加积极&&&
     问者当能事事亨&&&
59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坤宫 地泽临卦:&&&
     居高临下势如虹&&&
     领导有方事事通&&&
     教思无穷君得利&&&
     阳衰八月有险凶&&&
60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坤宫 地天泰卦:&&&
     茅塞顿开事泰通&&&
     阳来阴去运无穷&&&
     循环往复凭天道&&&
     逆势强求反落空&&&
61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坤宫 雷天大壮(泰壮)卦:&&&
     雷行天上响隆隆&&&
     最利占求待建功&&&
     君子无为能得利&&&
     贪羊莫学困篱中&&&
62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坤宫 泽天夬卦:&&&
     宣不当庭刚断柔&&&
     虔诚呼号有危忧&&&
     告知从众迟兴武&&&
     进取功成自可求&&&
63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坤宫 水天需卦:&&&
     耐心恒心自信心&&&
     安闲等待值千金&&&
     诚信顺利求者吉&&&
     闯险何须惧水深&&&
64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诗 坤宫 水地比卦:&&&
     相依团结勿迟疑&&&
     择善占研事可为&&&
     贞问连连无灾祸&&&
     不宁后至反生悲&&
& &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
《老子》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十大哲理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 & &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道教尊神】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 & & 东极青华大帝,或称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有&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号,简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道教说他由青玄上帝神化而来,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
& & & & & & & & & & & & & & & &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法 &相&&
  据《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说:&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耶,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师,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
  &此圣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耶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洲帝君。&若遇到困难,只要祈祷天尊或&诵念圣号&,即可&解忧排难,化凶为吉&,亦可&功行圆满,白日升天&。天尊在道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其一般形象为头戴冕旒(中国古制,天子的冕有十二旒,诸侯九,所以天尊冕的排数不可能超过玉帝,请勿受电视剧影响)身着朝服,&妙道真身,紫金瑞相&,端坐于七宝芳骞林中之九色莲花宝座,周围有九头青狮子口吐焰,簇拥宝座。天尊天上环绕九色神光,放射万丈光芒。众多仙真、力士、金刚、神王、金童、玉女侍卫身旁。由于他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寻声赴感,救苦救难,每月三、九日降临人间,普救众生。人在危难之时,只要念诵天尊圣号,天尊即随声赴感,前往解救。
  故而在信徒心目中也有极为深厚的信仰基础,尤其在度亡斋醮上,法师不论使用何种科书,无一不请天尊加持。这是由于天尊广大久远的大愿力,发起悲心度一切不幸堕入地狱的亡魂所致。天尊久居青华长乐界(类似于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属于天尊所独创的东方净土),东极妙严宫,统领青玄左府一切真仙,掌握三界救苦之事(仙界长生、人间救苦、冥界度亡)。不但能普度亡者,亦能救护生者,恩泽众生。为了普度众生,他有很多的化身,最著名的是化为&十方救苦天尊&。元始天尊在经会中赞言:最尊最贵,最圣最灵!!!实际上太乙救苦天尊乃是元始天尊之气,九阳之精所化,出于始青之炁,是先天之灵,不是靠修证而来的后天神祇。因为慈悲心故,哀悯一切众生,实为身兼&道教观音&、&道教地藏 &两重神格的大慈尊 。民间常称太乙真人,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本宗主祭天尊神。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化身无数,广救一切生灵。比佛教中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产生还要早很多。但到了近代,可悲的是,天尊名讳却只保留在道经中和道士诵唱的经韵中。太乙救苦天尊在民间的影响已远远不及观音。究其原因,或因在东方人心目中,女性是温柔、善良、贤淑、慈爱、极具同情心、怜悯心的典范。她们的品格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神职更为协调,与男性相比,女性神(观音的种种化身)救苦救难比男性神更为适宜,更受欢迎。而且和道教的主张清净,主张&宁可失传,不可妄传&,&口口相传,不留文字&的规定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将此尊的赫赫大名湮没在了世间。观音菩萨常化身慈秀俊美的女性外相,而太乙救苦天尊却是常示现威严端庄的男性外相。这和后来太乙信仰不及观音信仰也有一定的微妙关联。
太乙救苦天尊圣纪
  太乙救苦天尊起源甚早,又称东极青华大帝、太一、太乙、泰一、泰皇、太乙真人,是先民对「道」的别称,有&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号,简称救苦天尊。我国古代尚未崇拜三清道祖之前,已将「太乙」视为天界的至尊上帝,也是宇宙一切生命的发源。如郭店楚简中说「太乙生水」;《汉书.郊祀志》记载「天神贵者太乙。」《楚辞补注》在解释〈九歌.东皇太一〉时,也说「太乙,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甚至原始道教流派之一的太平道,也奉祀「太乙」为主宰神。民间,常称为太乙真人,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本宗主祭天尊神。
  太乙救苦天尊誓愿救度一切众生,并且具有天界考核群仙、人界寻声救苦、冥界救拔亡魂的三重功能。在《道教灵验记》中,记录了不少太乙救苦天尊显圣的事迹。
  救苦天尊与朱陵天尊、度命天尊,合称为「三救苦天尊」。三救苦天尊与度人无量天尊葛玄仙翁、玄风广化天尊萨守坚仙翁,则并称为「五救苦」。每逢启建各种黄籙科仪、冥阳两利的场品时,都必须奉请以太乙救苦天尊为首的圣班降临斋坛,方能正式行法,足见太乙救苦天尊的职司及尊贵。
  太乙救苦天尊又应化十方,化号为十方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分别是: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此即是济度人鬼的「灵宝十方救苦天尊」。
  十方救苦天尊为了遂行治理九幽泉曲冥府神鬼之事,又化生为十殿冥王:东方天尊化第一殿秦广王,神居玄冥宫;南方天尊化第二殿楚江王,神居普明宫;西方天尊化第三殿宋帝王,神居纠绝宫;北方天尊化第四殿五官王,神居太和宫;东北方天尊化第五殿阎罗王,神居纠伦宫;东南方天尊化第六殿卞城王,神居明晨宫;西南方天尊化第七殿泰山王,神居神华宫;西北方天尊化第八殿平等王,神居七非宫;上方天尊化第九殿都市王,神居碧真宫;下方天尊化第十殿转轮王,神居肃英宫。按太乙救苦天尊誓愿济度人鬼,其应化之十殿冥王,职属罚恶扶善,而其罚恶之宗旨,即在纠转世人,裨使能祛兽性、返人性、复道性也。
& &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形 &象
天 尊 寶 誥
& 志心皈命禮& 
 青華長樂界 東極妙嚴宮&
 七寶芳騫林 九色蓮花座&& 
 萬真環拱內 百億瑞光中& 
 玉清靈寶尊 應化玄元始&& 
 浩劫垂慈濟 大千甘露門&& 
 妙道真身 紫金瑞相&& 
 隨機赴感 誓願無邊&& 
 大聖大慈 大悲大願&& 
 十方化號 普度眾生&& 
 億億劫中 度人無量&& 
 尋聲赴感& 
太乙救苦天尊 青玄九陽上帝& &&
天 尊&经 典&  &&《太乙救苦宝忏》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
  《太上三生解冤妙经》
  《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
  《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
  《慈尊升度法忏》
  《太上青玄太乙救苦拔罪法忏》
  《太乙救苦天尊济度锡福宝忏》
  《太上青玄慈悲太乙救苦天尊宝忏》
  及其他各式黄籙科仪等
天尊的形象
  至于太乙救苦天尊天尊的形象,《道教灵验记》描绘道:端坐于九色莲花座,周围有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簇拥宝座,头上环绕九色神光,放射万丈光芒,众多真人、力士、金刚神王、金童玉女恃卫在他身旁。其诞辰日为农历的十一月十一日,相传民间的《拔度血湖宝忏》是他传授的。又《青玄济炼铁鑵施自全集》称他:身骑九头狮子,手持杨柳洒琼浆以救苦度亡,&东极青华妙严宫,紫雾霞光彻太空;千朵莲花映宝座,九头狮子出云中;南极丹台开宝笈,北都玄禁破罗丰;唯愿垂光来救苦,众等稽首礼慈窖;施食功德不思议,孤魂滞魄早超升&。
& &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法 &相 2
天尊的神职
  太乙救苦天尊在地府的法身名叫&鬼王& ,其圣号全称为&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
  对于天尊的神职,《漂放莲灯集&放生咒》曰:&天罗神,地罗神,慧剑出鞘斩妖精,一切灾难化为尘,寻声救苦解救罗网苦辛,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救难度众生。&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五七曰:&太一寻声救苦天尊主炼仙魄&和&太一救苦天尊随形赴感,寻声救苦天尊应念垂慈。&道经还称东极青玄上帝即化太乙救苦天尊,又应化十方,而为十方救苦天尊。《十王告简全集》中即列有十方救苦天尊的职能,称: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
  &位列震宫,尊居卯位,执掌风雷地狱,权衡霹雳之威,行善者作于青篇,作恶者标于黑簿,考察无私。
南方玄真万福天尊
  &位列离宫,尊居午位,执掌火医地狱,威专烈焰之权,杳杳冥谴,莫破幽之烛,茫茫苦梅,难逢济险之舟,生死殊途,轮目不免。&
西方太妙至极天尊
  &位列兑宫,尊居酉位,执掌金钢地狱,威司考掠之权,诠量功德,了无毫发之私,报对冤仇,备极再三之间,善篇有记,罪积无差。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
  &位居坎宫,尊居子位,执掌冥冷地狱,权衡冰雪之威,城峙四同之铁,欲出无门,剑生万树之傍,实观有惧,众生无赖,五苦难逃。
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
  &位列艮宫,尊居丑位,执掌镬扬地狱,威张煮溃之权,七情六欲,难逃业境之分明,五体四肢,最苦风月之持掠,死生判注,善恶攸分。&
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位列巽宫,尊居幽府,执掌铜柱地狱,威专履足之刑,辩明善恶,如日月之无私,注判姓名,若风雷之莫测。凡有众生,难逃六道。&
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
  &位列坤宫,尊居泉曲,执掌屠割地狱,威权刀割之刑,无偏无党,赏刑罚于多劫千生,难理难明,辨枉直于四甸九日,死生展转,功德定分。&
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
  &位列乾宫,尊居阴府,执掌火车地狱,威司运转之权,设衡石而考功过,平等无私,主夙人以判升沉,磨研有当,无私无曲,不顺不逆。&
上方玉虚明皇天尊
  &敕合乾元,德隆坤域,执掌昔掠地狱,威张炽盛之权,三百六甸之黜陟,事事难明,一十八地狱之经由,人人战栗,凡积愆于平日,必定罪于斯时,九地轮目,三途往返。&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位尊幽都,名尊十帝,执掌罗丰之府,权衡宪法之严,有生有死,两分而入之机,无党无偏,三等幽冥之持,他时所造,此际何逃。&&
  上述诸天尊的神性职守,已体现出地府冥王的职能。为了治理九幽冥府神鬼之事,十方救苦天尊还化十方冥王、真君: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化冥府一殿泰素妙广真君秉广大王,神居玄冥宫,神诞二月一日。
  南方玄真万福天尊化冥府二殿阴德定休真君楚江大王,神居昔明宫,神诞三月一日。
  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化冥府三殿洞明昔静真君宋帝大王,神居纠集宫,神诞二月八日。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化冥府四殿玄德五灵真君伍官大王,神居太和宫,神诞二月十八日。
  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化冥府五殿最胜耀灵真君阎罗大王,神居纠纶宫,神诞元月八日。
  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化冥府六殿宝肃昭成真君卞城大王,神居明晨宫,神诞三月八日。
  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化冥府七殿等观明理真君泰山大王,神居神华宫,神诞三月廿七日。
  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化冥府八殿飞魔衍庆真君都市大王,神居碧真宫,神诞四月一日。
  上方玉虚明皇天尊化冥府九殿无上正度真君平等大王,神居七非宫,神诞四月八日。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化冥府十殿五华威灵真君轮转大王,神居肃英宫,神诞四月廿七日。
& & & & & & & & & & & & & &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法 &相 &3
道家秘传补肾十招
  传统医学是神奇的,最玄妙的在于对于脏腑、先天后天的调养,讲究以肾为本,一切养生的不传之秘根本在于对肾的调养。
  补肾十招:
一、护双脚
  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
  另外,足底有许多穴位,如涌泉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每晚睡觉前可以按揉脚底涌泉穴,按摩涌泉穴可起到养肾固精之功效。
二、便要通
  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
  便难解时,可用双手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可激发肾气,加速排便;行走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三、饮水养肾
  水是生命之源。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
  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四、有尿不要忍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
  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五、吞津养肾
  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可以做一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
  这证明,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六、饮食保肾
  能够补肾的食物有很多。
  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养肾外,核桃、韭菜、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七、安睡养肾
  充足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
  因此,不要过度熬夜(尤其那些凌晨还在上网或通宵游戏的人士),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八、避免劳累,节房事
  体力劳动过重会伤气、脑力劳动过重会伤血、房劳过度会伤精。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劳作有度,房事有节。
  这样才有助于养肾护肾精。
九、警惕药物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些副作用,有的药物常服会伤肾。
  所以在用药时要提高警惕,要认真阅读说明书,需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宜咨询医家。
十、运动养肾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养肾纠虚,是值得提倡的积极措施。
  这里向您介绍有助于养肾纠虚又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
道家周天功
& & & 周天功包括小周天功(又名&子午周天&、&百日筑基&、&取坎填离&等)和大周天功(又名&卯酉周天&、&乾坤交媾&等)。一般认为源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又经后世的不断补充和完善而成。
 【姿势】
  有盘坐、自然坐、站、卧等,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任意选择,一般多采用坐姿。要求身体尽量保持端正,身体放松,以利于任督二脉的脉气运转。
 【呼吸】
  可先采用自然呼吸,待熟练后再采用逆呼吸、撮闭呼吸等。总之要使呼吸自然柔和,细匀深长,然后一呼一吸与气在经脉中的运行密切配合。注意使吸气之终,气到百会;呼气之末,气归于丹田,如此反复周流循环。
 【意念】
  初学者以意守丹田为主。如杂念太多不能入静,可采用数息、调息、守内外景等来帮助入静。熟练后也可意守命门或会阴。
  真气发动,沿任督二脉运行,此时的意念活动就是行周天。待周天纯熟后意念仍守丹田。
 【小周天】
  在调理好姿势、呼吸、意念之后,将丹田之气逐渐下移到会阴,然后轻轻吸气,同时提肛,内收小腹,舌抵上腭,以利任督二脉交通,吸气、收腹促使气自然到达尾关,并循督脉经天枢、玉枕而达百会穴。接着改为呼气,鼓腹松肛,以意领气,将气由百会穴自两耳颊分别到达两眼外侧,然后再至舌根,舌尖落下舐下腭,象咽物一样将气咽下。再沿任脉下降至小腹丹田处,将气下沉会阴,然后将气呼尽,继续进行下一循环。这样一来,气由会阴借助丹田的力量,经三关(尾闾、天枢、玉枕),通三田(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形成一周,使气在任督二脉周流循环运行不息。
 【大周天】
  本功法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的修练,是练气化神的过程。大周天内气运行的路线除任督二脉外,也在其他经脉上运行。
  摆好姿势,放松身体,入静。先呼气,舌舐下腭,气沉丹田,小腹随之鼓起,再将气下沉到会阴,分作两股沿大、小腿内侧,直下足心涌泉穴。再吸气,小腹随之收缩,舌舐上腭,以意领气,从足心出发,沿小、大腿外侧回到会阴部,然后提肛,将气沿督脉过三关,上达头顶,再顺两耳前侧分下,会合于舌尖。此时恰与呼气时的气息相接,如此自头顶的百会穴,至足底的涌泉穴,周而复始,循环运行。
大周天&  大周天是古代气功主要流派之一的内丹术功法中的第二阶段,即练气化神的过程。它是小周天阶段基础上进行的。内丹术认为:通过大周天,使神和气密切结合,相抱不离,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称它为大,是由于它的内气循行,除沿任督两脉外,也在其他经脉上流走。相对来说,范围大于小周天,故称为大周天。根椐内丹术理论,通过小周天阶段,后天精气得到充实,并逐步返还成先天精气,故大周天就采用先天八卦图进行指导。在先天八卦图上,南北方位已是乾坤两卦,但实际上,在内丹术中总总是着眼在坎离两卦上,而坎离两卦,已处在卯酉的位置上,故大周天或称乾坤交媾,或称卯酉周天。
  大周天过程开始于正子时,此时有六根震动的现象,在丹田内产生大药。大周天过程中,内气运行的路线,可因人而异,有沿奇经八脉走的,也有仅沿任督及其它一、二条经脉走的,甚至也有沿十二正经中的某几条经脉走的,都属于正常现象。
  大周天有时也按六字气诀把嘘、呵、呼、咽,吹,嘻六宇,,顷次各鼻吸口呼,默念字音各六次,再对与病有关脏腑,选念二个字音各十八次,继又将六字各念六次。以上共计一百零八次,为六宇气诀的大周天(宋&邹朴庵《太上玉轴六宇气诀》)。
初学太极拳口诀
太极修炼莫取意, 拳中已经有拳意。 意上加意是刻意。 一招一式皆随意。&
人说沉肩不在肩, 练拳肘垂肩自沉, 含胸其实不在胸, 肩沉肘垂腰胯弓。
劲走螺旋曲中直, 太极浑圆在其中, 其中本就无诀窍。 只有努力勤加苦。
勤在学习苦在练, 要听老人学经验, 一日练出一日功, 滴水穿石自透明。
练功不需看时日, 达到终点功自成。
练拳需要先练功, 练拳无功一场空。 一日不练十日空, 十日不练力不从,
一年不练再开始, 等于从前空白忙。 练功不把气来练, 力气再大也枉然,
功夫高低需体力, 消耗结尾才看气。 力的源头在于脚, 扣膝旋胯需放松。
后腿不蹬一场空, 前腿不弓力不冲。 上下相随垂一线。 不偏不倚不俯仰,一线形成出真功。
切记细想昨日病, 微小细节不可丢, 一转一动全留意,架子本身不可丢,
多余架子切莫加, 浑身乱动都是病, 小病不治何来养,今日补牢犹未晚,经验积累拳理明。&
太极说病腰腿求, 身偏体歪何来腰。 上下扭曲如麻花, 怎会习惯出自然。&
练拳需要看整体, 从头到脚不偏倚, 前后一线力一点, 一点之力催坚钢,行成一点出自然。
体正身端做当中, 敌力推我稳如山, 如若一线走向偏, 有心无力拳枉然。
发力有如九连环, 环环相扣达顶端。 如若丢环掉一节, 拦腰斩断拳无拳,
力可拔山也枉然, 本身有力用不了, 心急恼火肝肠断。
太极慢练本求稳, 久成习惯自会准, 平常伸手不在意, 不高不低是准心,
自然全在习惯中, 不可心急速求成, 静下心来苦练功。 重在坚持贵永恒,一天更比一天行。
练拳虚实要注意, 出步稳重不偏倚。 不大不小适自己, 两脚间距留位置,转腰扭胯不别扭,
站正拉回一裆宽, 进退如一拳舒展。 式式衔接要明显, 运劲如钢拳不断,高低急徐随意变,
反复串联还是拳, 自由搭配要连贯, 不看地方练活拳, 死中变活是阶段。
太极拳出手全靠腰 有手无腰非太极, 浑身是手手非手, 手出与形手是手,
有意无意自是意, 切误强求来刻意。 好比刻舟去求剑, 一切真理在其中,
练拳可恨就是贪。 贪多贪架病自来。&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 
  仰啟咒
 仰啟玄天大聖者,北方壬癸至靈神。
 金闕真尊應化身,無上將軍號真武。
 威容赫奕太陰君,列宿虛危分秀炁。
 雙睛掣電伏羣魔,萬騎如雲威九地。
 紫袍金帶佩神鋒,蒼龜巨蛇捧聖足。
 六丁玉女左右隨,八殺將軍前後衛。
 消災降福不思議,歸命一心今奉禮。
  爾時元始天尊,於龍漢元年七月十五日,於八景天宮上元之殿,安祥五雲之座,與三十六天帝,十極真人,無量飛天大神,玉童玉女,侍衛左右,一時同會。鼓動法音,天樂自響。大眾欣然,咸聽天尊說無上至真妙法。是時,上元天宮東北方,大震七聲,天門忽開。下觀世界,乃有黑毒血光穢雜之氣。幽幽冥冥,從人間東北方,直上衝天,盤結不散。大眾咸驚,默然不敢議問。
  時會中有一真人,名曰妙行,威德充備,諸天欽仰,越班而出,執簡長跪,上白天尊曰:況此境清靜太陽道境,何得有此黑毒之氣,盤結衝上,是何異因?唯願天尊至聖,為眾宣說,絕其疑慮。
  天尊告曰:汝等妙行,能為眾生發問是由。汝當復坐,靜默安神,吾當為說。天尊曰:下元生人,皆稟清靜氤氳真一之形,悉備三萬六千神氣,扶衛其身。今已陰陽數盡,劫運將終。魔鬼流行,信從邪道。不省本源,諂求餘福,昏迷沉亂。不忠不孝,不義不仁。好樂邪神,禱祭魔法。今為六天魔鬼枉所傷害,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未盡天年,橫被傷殺。本非死期,魂無可託。鬼毒流盛,死魂不散。怨怒上衝,盤結惡氣,汝當省知。於是妙行真人與諸大眾,聞是說已,心大驚怖。欲請天尊威光,暫降下方,收除魔鬼,救度眾生。拔濟幽魂,去離邪橫。大眾懷疑未敢。
  天尊告曰:不勞吾威神。此去北方,自有大神將,號曰真武。部眾勇猛,極能降伏邪道,收斬妖魔。
  真人上白天尊曰:不審此位神將,生居天界,修何道德?為於神將。
  天尊告曰:昔有今樂國王與善勝皇后,夢吞日光,覺而有娠,懷胎十四箇月。於開皇元年甲辰之歲三月建辰初三日午時,誕於王官。生而神靈,長而勇猛。不統王位,唯務修行。輔助玉帝,誓斷天下妖魔,救護羣品。日夜於王官中,發此誓願,父王不能禁制。遂捨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中,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登天。玉帝聞其勇猛,執鎮北方,統攝真武之位,以斷天下妖邪。
  真人上白天尊曰:如何得此神將,入於下方,收除魔鬼,救度羣生,兔遭橫死。日有所益,伏願大慈。
  天尊遂其所請,乃勃右侍玉童,馳詔真符一道,逕往北方,召其真武神將。其神蒙召,部領神眾,逕到天尊前長跪:臣已奉玉帝動命,位鎮北方。今日何緣得睹慈顏,特蒙符召。
  天尊告曰:吾於上元宮中,大會說法。忽下方黑毒怨氣,衝上天界,大眾咸驚。汝宜往彼,收斷妖魔,拔濟魂爽。
  真武神將,敬奉天尊教劫。乃披髮跣足,踏騰蛇八卦神龜,部領三十萬神將,六丁六甲,五雷神兵,巨此獅子,毒龍猛獸,前後導從,齊到下方。七日之中,天下妖魔一時收斷。人鬼分離,冤魂解散。生人安泰,國土清平。真武神將與諸部眾,還歸上元宮中,朝見天尊曰:昨奉教命,往下方收斬妖魔。仗慈尊力,乃於七日之內,天下邪鬼並皆清蕩。
  天尊曰:善哉,汝等諸神,得無勞乎。於是,真武神將,乃交乾布斗,魁罡激指,上佐天關,而作咒曰:
  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攝萬靈。無幽不察,無願不成。劫終劫始,剪伐魔精。救護羣品,家國咸寧。數中末甲,妖氣流行。上帝有動,吾故降靈。闡揚正法,蕩邪辟兵。化育黎兆,協贊中興。敢有小鬼,欲來現形。吾目一視,五嶽摧傾。急急如律令。
   奉禮咒曰:
  太初太易,無象無形。莫知重濁,孰辯輕清。吾於混沌,分其昏明。天得以健,地得以寧。民得以養,物得以萌。邪得以正,神得以靈。三才之內,萬類咸亨。大朴既散,仁義乃興。禮樂既作,姦邪斯行。六誼或失,四民有爭。上不寬恕,下不忠貞。或魔或鬼,或妖或精。恣橫荼毒,干擾生民。全家疾患,累歲官刑。財物耗散,骨肉伶仃。性命枉逝,災禍相縈。穢雜之氣,上達天庭。天尊有命,令與安平。有妖皆剪,無鬼不烹。溫疫之吏,束首伏應。鬼精滅爽,邪魔推傾。吾有十萬力士,五千萬兵。天上天下,從吾降昇。拒吾者滅,奉吾者生。惡吾者辱,敬吾者榮。禮吾者壽,非吾者薨。吾有此令,人鬼咸聽。急急如律令。
   又咒曰:
  北方玄天,杳杳神君。億千變化,玄武靈真。騰天倒地,驅雷奔雲。隊仗千萬,掃蕩妖氛。雷公侍從,玉女將軍。鬼神降伏,龍虎潛奔。威震五嶽,萬靈咸遵。鳴鍾擊鼓,遊行乾坤。收捕逆鬼,破碎魔軍。除邪輔正,道炁常臻。急急如律令。
  天尊告真武曰:自今後,凡遇甲子庚申,每月三七日,宜一入人間。受人之醮祭,察人之善惡。修學功過,年命長短。可依吾教,供養轉經,衆真來降。魔精消伏,斷滅不祥。過去超生,九幽息對。見存獲慶,天下和平。
  爾時,妙行真人,與諸天帝、無量飛天神王、真仙大眾聞說,莫不歡喜踴躍。一時作禮,讚歎功德。我等今日,蒙大法利益。請於人世,救獲衆生,令得免三災患難。各各受持,稽首奉行。
真武神將,再奉天尊勅,永鎮北方,奉辭而退。
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竟
太上正一法文经
太上正一法文經
  天師稽首問太上曰:道陵常見世問人民,困於疲病牢獄,扭械柳鎖,水火刀兵,虎狼蟲蛇,眾苦危難,不能自免,痛惱辛酸,死亡夭折,枉橫非一,不知從何綠來而值斯毒,不知修何功德可得度脫,惟願天尊大慈開宥,令知所犯,得出憂悲。
  太上告道陵曰:皆由人民不信宿命,罪福因綠,輕師慢道,破齋犯戒,違負天地日月星辰,攻根伐本,背正入邪,欺凌貧賤,呎詛鬼神,穢辱三尊,不忠不孝,兄弟不睦,父子不慈,夫婦不和,男女不順,更相殘害,嬌詐百端,殺生偷盜,邪淫嫉拓,惶貪愚癡,惡口兩舌,綺妄不真,飲酒食肉,穢污天真,恃強凌弱,倚官狹勢,為君無道,為臣不忠,罔上欺下,損傷百姓,枉害忠良,縱放無度,致遭病苦,厄難相逢,是故天有九醜殺鬼,各將徒眾九千萬人,乘雲馭氣,因風傍雨,柄泊林木,依附人家,伺其衰怯,隨託衣服流精,飲食入人臟腑,或居宅舍,行九種厄難,布在世問,治此惡人,令歸善道,若持齋禮拜行道,誦經燒香散花,受誠懺悔布施,發願救濟貧窮,放贖生命,修營靈觀,建立精舍,玄壇法宇,廣造福田,作諸功德,即得兔其災厄,度脫危苦,若不信罪福,殺生偷盜,飲食酒肉,訾毀三寶,輕慢出家,破壞形像,行諸惡業,則眾厄加身,遇其撼軻,田蠡虛耗,畜養死亡,仕宦黜退,人口夭傷,所求不利,所願不成。九厄者:
  一者疾病,謂風寒暑濕,疫氣瘟行,瘡癖癥痕,霍亂下痢,邪精鬼痊,一切病惱苦痛纏身,不能飲食,形容消瘦,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晝夜困楚,坐外不寧。
  二者牢獄,謂官家口舌,文書枉橫,扭械伽鎖,鞭棒楚撻,考掠身形,痛苦難忍,連及父母兄弟妻兒眷屬,累歲終年,莫能自出。
  三者刀兵,謂遭逢無道,殺戮賢良,或枉加寇害,劫賊綠對,逢其斷割,手足分張,或為國征討,遭其斫射,破裂尸形,骨肉離散,飼諸禽獸,魂飛異域,永無依託。
  四者水漂,謂洪水洋溢,彌天流蕩,川谷波騰,遇其淹沒,父子同淪,骨肉消散,填於溝壑,飼其魚鱉,或行江海及諸川谷,即逢沈溺,形消水府。
  五者火燒、謂行山澤逢諸野火,及以居家,值其焚灼,形體焦然
  六者毒傷,謂虎狼蟲蛇蜂薑眾毒,及草木花葉傷損皮膚,或惡氣毒物中身入腹,痛苦難堪。
  七者壓注,謂山石崖岸屋宇,瓦木崩壞,摧折壓連,損傷手足,頭目痛楚難忍,坐臥不安。
  八者驚恐,謂官家威勢,水火刀兵,風雷震擊,惡禽猛獸,魍魎邪精,奄來迫連,恐怖不寧,魂神號喪,便至亡隕。
  九者饑寒,謂公私使役,遠出他方,遭遇險幟水火兵寇,以相凌迫、衣糧乏絕。或居家貧寶,常受饑寒,皆是九醜殺鬼主之。
  九醜鬼者,一日狄星,二日狂雲,三日眾妖,四日天乖,五曰腱驟,六日甘篤,七日晶狂,八日警乎昌,九曰值。俱各司一厄,常行人問。
  復有五帝神官,各行五厄,以伺惡人。
  一者青帝神官,行青瘟、青疫、青毒、青蠱、青董、青吹,逢之者頭痛壯熱,傷寒時氣,霍亂下痢,手足煩疼,肩背強直,不能飲食,身體痛楚,骨肉辛酸、言語恍惚,不自覺知。
  二者赤帝神官,行赤瘟、赤疫、赤毒、赤蠱、赤董、赤吹,遇之者官家牢獄、扭械柳鎖、文書口舌,刑徒擊閉、鞭笞考楚、痛惱百端。
  三者白帝神官、行白瘟、白疫、白毒、白蠱、白董、白吹,遭之者刀兵劫賊,虎狼蟲蛇,蜂蘆毒物,以相中害,傷損身形。
  四者黑帝神官,行黑瘟、黑疫、黑蠱、黑毒、黑董、黑吹,值之者江河山谷,水泉沈溺,漂流淹沒,淪蕩死亡。
  五者黃帝神官,行黃瘟、黃疫、黃蠱、黃毒、黃董、黃吹,當之者山石頹毀,屋宇崩壞、車破馬亡,草木壓連,眾毒加身。
  此等神官,各將殺鬼三百萬人,手持五刀,行於人間。
  一曰木刀,著人之時身體寒熱,皮膚痛癢,起動不安、手足酸楚、風狂恍惚、坐臥不寧。
  二曰火刀,中人之時、頭痛壯熱、遍身疼煩、言語謬誤、面目變赤。
  三曰金刀,中人之時咳嗽上氣,骨節痛楚,或身上生瘡。
  四曰水刀,中人之時霍亂下痢,面目青黑,身體浮腫,手足煩疼。
  五曰土刀,中人之時腹內脹滿,飲食不消。從此五者,轉生百病,使人形容消瘦,魂魄飛揚,常夢與死人同遊,臧其籌命,名書黑簿、或年命沒在黑星赤宿,天羅地網。一切災厄之者,皆當先以身中上服,造救苦天尊,寫此寶經,作度厄神嬸,皆以九為數,彌多為佳,然長明燈,晝夜不絕,并誦經行道,懺悔受戒,燒香散花,設齋念道,救濟危苦,捨放囚徒,布施窮乏,放贖生命,立其高座,廣召有德,講說大乘,立觀度人,行諸善願,晝夜不怠,克得脫離災厄,年命長延。
  太上又曰:若人常能預造十方天尊,一軀十軀百軀千軀萬軀,隨力所堪。復寫三洞眾經,一部十部百部千部萬部,流通讀誦。又請道士轉讀三洞一切眾經,行道啟願,請福禳災,度人立觀,最為第一,不可思議。若不能如此,但清靜宅舍,沐浴身心,晝夜讀誦此經,禮拜十方天尊,燒香解厄,散花陳願,自得免諸災難,獲福無窮。
  太上曰:若欲解厄消災,當取青絲左紐作九子繩,令長九尺,金環九枚,或銀銅等,先結一環於繩頭,燒香然燈,多少之限,皆以九數之,東向安坐,讀誦此經,每一遍一卷,則就環一,結滿九結後,又結一環,如此竟九環,即設齋解結,名曰解天九厄,開天九結,度名九天,延生九真,解竟復依前結之,若有多人,各結各解,若滿九萬遍,則終身無厄,名上東華,若能至解結之時,造像燈嬸,各九諸天,稱讚福祚,巍巍其結,或於三尊御前,若法師衣帶而誦詠結之,若自讚誦結,已衣帶矣。
  禮十方天尊法
  面東方九十拜,東南方百二十拜,南方三十拜,西南方一百二十拜,西方七十拜,西北方一百二十拜,北方五十拜,東北方一百二十拜,向西北禮上方三百六十拜,向東南禮下方一百二十拜,各一千二百拜,皆須拜拜念當方天尊名號云。
  至心歸命東方玉寶皇上天尊。
  至心歸命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至心歸命南方玄真萬福天尊。
  至心歸命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
  至心歸命西方太妙至極天尊。
  至心歸命西北方无量太華天尊。
  至心歸命北方玄上玉晨天尊。
  至心歸命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
  至心歸命上方玉虛明皇天尊。
  至心歸命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每禮一方竟,皆長跪,三上香,懺曰:弟子某甲,肉人凡夫,生在世問,從年七歲以來,違天犯地,呵風罵雨,躲露星辰,輕慢三寶,穢污十方,不依科禁,訾毀正真,不忠不孝,殺生偷盜,邪淫顛倒,綺言妄語,惡口呎詛、罪條無量,不可記錄,不自覺知,今日首謝,歸命天尊,特願天尊大慈開宥,原赦某甲無量罪愆,乞度災厄,名書神仙長生簿中,更三上香、叩頭搏頰。
  太上曰:於本命行年太歲,大小墓上,然燈誦經,解厄消災,十二時二十八宿上,然燈延年益算,門戶上,然燈益口來財,庭中然七星燈,解牢獄禁閉,皆當燒香誦經。又曰:常以月朔望晦、清齋燒香,然二十八宿燈,晝夜不懈,諸天為子卻死上生,益算延年,若能誦三洞大經,福降無窮矣。天師稽首稱善而退。
源于《道德经》的成语
&& & & 《道德经》为春秋时期的李耳所著。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后人称其为&老子&,故《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经》声名远播,知道它的人很多,然而真正读过《道德经》的人还是比较少的,能够细读体味的,也就更少了。其实,就算不熟悉《道德经》的具体内容,其所涵盖的为今人日常引用的成语、句子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只是大家不知道这些知识都是来源于《道德经》。
源于《道德经》的成语:
&&&语出《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释义】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语出《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释义】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语出《老子》第九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释义】谷:山谷。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胸襟宽大得像山谷一样。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王弼注:&不德其德,无所怀也。后因以&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语出《老子》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释义】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语出《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释义】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明白)事物的能力。透彻地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指正确认识、估价自己的能力。
&&&语出《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释义】大:极致。器:度量。晚:长期。成:抵达。意思是:度量至极短时间不能抵达。老有所成,年纪大了才成才。
&&&语出《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释义】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哲学家老子认为人出现在世上就是生,进入坟墓就是死。人有七情六欲这13项,可以养生,也可以致死,将出生入死归并为这13项。他反对统治者放纵自己的七情六欲,那样就会走向死亡,所以他主张要保护身体,避免危险,控制七情六欲。
&&&语出《老子》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释义】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用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也有比喻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现也作&与光同尘&。
&&&语出《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释义】蒂:瓜、果和茎、枝相连的部分;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不可动摇。
&&&语出《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释义】哀兵:充满悲愤心情的军队。形容两军相遇,悲愤的一方一定能取得胜利。也形容为正义而战的一方必然胜利。
&&&语出《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释义】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广大的样子。天道像个广大的网,宽疏但不漏失。作恶者逃不出天道的惩罚。后多用来形容作恶者终究难逃国法的制裁。
老死不相往来
&&&语出《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形容相互之间一直不发生联系。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打扰对方。司马迁则认为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行不通。&
除以上成语,还有一些常被引用的名句也是来自《道德经》,如 &预先取之,必先予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治大国若烹小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老子智慧不仅丰富了人们思想,也丰富了人们语言。&
刘登信:太极拳之十成功夫
&&&&对整套拳路非常熟练,并能一口气连续打上两个小时不觉体力不支,仍然精力充沛,劲气十足。气感明显,气沉丹田时,小腹发热;劲贯四梢时,手指有麻热胀之感。在推手中,能做到圆活自然,无凹凸处,无缺陷处,沾粘不脱,特别在走活步时,无论身体的上肢,下肢,躯干等各部位均可协调运转,上下相随,不丢不顶,可听出对手来劲的虚实、大小及方向的变化,进入懂劲的境界。只要在明白的师傅指导下,坚持不懈地练习,一般在1-2年内就可达到这层境界。
&&&&通过站、坐、卧内功的修炼,与套路融合一体,使动与静、松与紧在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做到动中含静、静中有动、刚柔并济、内外合一、内气充盈,有蓄而待发之势。娴熟掌握推手中沾、粘、连、随、跟,不丢不顶,进退自如之劲法。形成相连相融,随曲就伸。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随,彼沉我松。利用视觉,更重要的是利用身体、触觉(听劲)来探听对方力量的方向、大小、虚实等变化,并能动地引导对方形成背势,使对方动作被动,致使对方处于不能灵活运转的不利形势,发劲将对方发出或用拿劲将对方拿住。达此境界一般需两年左右。
&&&&在二成功夫的基础上加大运动量,逐渐使动作在腰的带动下,每着每式、举手投足,以内动催外形。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达到气遍周身。手指、掌、拳、肘、小臂(分内外上下)、肩、胸、背、肚、胯、膝、小腿、脚等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相吸相系,互相串通。意到气到、力到,无处不在,对内力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哪个部位需要,就到哪个部位,不需要的地方处于松静状态。体内产生了即灵活又集中的内力。与人交手时可达彼挨我何处,我意在何处,处处皆太极,处处皆圆活。可随化随发,扌朋捋挤按,采扌列肘靠等劲法应用灵活自如。此时已进入了阶及神明阶段,即拳论: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意思是在此境界前须师父身演口授,之后,只要坚持不懈研习,功夫会步步高升,勇猛精进,达此境界,需苦熬苦练,甚至常常通宵达旦,三年之余方可技艺上身。就是古训的&三年一小成&。
&&&&行功走架,外形看如驾云踩雾,柔似蛇,活如鱼,神意合一,绵绵不断,气宜鼓荡,活灵活现;内力感觉,体厚身浑,充盈十足。开劲有藕断丝连之象,旁观者可细细看出演练者两手之间似有一些粘丝相连;合劲有气敛入骨,手臂坚硬如铁之功。肌肤光滑,富有弹性。听劲准,反应快。遇来力,可引化使其栽仆倒地;发劲可是对手踉跄跌出数米之外;挥臂散打,如刀削斧砍,受者疼痛难忍,身法散乱,门户打开,破绽百出,只有挨打之态,毫无还手之能。
&&&&内力充足,百脉打通,身软如绵,骨如铁坚。从小手指沿掌外缘经尺骨至肘间有一颗豆大的水银圆珠在滚动,手臂前伸时,疾速冲到小手指;回收时疾速退到肘间,做到斤对斤,两对两、不前不后、不左不右,恰到好处。准确判断,不拖泥带水,干净利索,基本达到犯者应手即仆;手臂挥之快若闪电,力逾千斤,对手不及反应,脚跟拔起,离地跌出。
&&&&刻刻留意,处处用心,行走立卧,举止言谈,与功相融,达到内外相合。这里的&内&具体是指心、肝、胃、脾、肾;&外&指身体的四肢百骸,甚至包括表面的皮肤。在意识(即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不但可使精神和肉体的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可以从口中品出苦、辣、酸、甜、咸五味。苦走心经,辣走肝经,酸走胃经,甜走脾经,咸走肾经。具体修炼中,因各人年龄、体质、性别的不同,品出的五味次序也不尽相同,前后不一。有的能品出五种味道,有的只能品出二、三种。但通经络的效果基本上是一样的。若功夫练到能品出经走五味,那么,五脏就有超出常人的功能,就会出现奇特功效。此时,周身元气饱满,如同打满气的轮胎,既坚硬又富弹性,不但身体处处随化随发,即使外力击打也安然无恙。胸、腹、小腹均可应对拳打脚踢,内力运用得当,可将来犯者顶倒在地,甚至摔伤,肩背部可承受棍棒击打。 与人交手,多采取&宁叫一丝进,不叫一丝退&的硬打、硬进等无遮拦的方法,往往一触即发,使对手腾空而起,掷出丈外。当然,也只适用于力量悬殊,力量和技术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使用。如对付一个有五成功夫的人,也是很难做得到的。
&&&&&意走虚领顶劲,从百会穴往头里似有一个洞穴,可穿至颈部,并有一股白烟,如同刚揭开蒸熟的馒头笼一样,拧着劲上冲一米多高。不但自身感觉清楚,有一定内功的人也可看到;劲贯四梢时,劳宫穴至肘部好像有一个空空的洞,洞里有一枚铁蛋丸。在腰腿拧、旋、拉的带动下,劲走上肢、颈、背、肩、臂,则弹丸射向手心劳宫穴,意念一收,弹丸立刻回到肘尖,往来迅速,随心所欲;同时,劲走下肢,涌泉穴经小腿至膝关节也有一个空空的洞,躺下练功可感觉似有股泉水从洞穴喷出,行功走架如在云里雾里,既有轻飘飘之态,又有稳如泰山之定力。主宰于腰。经千锤百炼,带脉充实,感觉臀部盆骨就像一个盛满水的洗脸盆,两肾如同两个鸡蛋漂浮在水盆里,随动滚转,灵活异常。 此时目光如电,使人望而生畏,不敢近战。一旦交手触劲,即刻将对手悬空数尺,如同皮球,弧线抛出。此般境界属大成功夫。达此功夫,要不分昼夜,苦熬苦练。盘架子、推手交叉进行,休息时以静卧功补养,约需八九个春秋。
&&&八成以上的功夫皆属上上乘功夫。经脉畅顺,内功异特。用眼可以直观到两掌心可由红变黑,劳宫穴紫气发出。与人交手不见外形有动,来犯者早已数丈之外,不死即伤。
&&&&意念一动,掌心漆黑一团,发人快若闪电,非常干脆。犯者必被发之数丈之外,脑浆迸裂,必死无疑,尸体还要如同皮球一样受地面的反作用力再弹起来,而后才倒下去。
&&&&据说到此功夫时,两手劳宫穴,两脚涌泉穴,随意而走,可由黑色变为红色,或由红色变为黑色。乍一看上去,似有一层茸茸的细毛。这种内力贯通,有力撼山岳之功。神念一动,即可推树树断,踏石石碎。别说是人,就是虎豹、狮子犯之,照样挥手击之,至其七窍出血,一命呜呼!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
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
開經玄蘊咒
寂寂至無宗。虛峙劫仞阿。豁落洞玄文。誰測此幽遐。一入大乘路。熟計年劫多。不生亦不
滅。欲生因蓮花。超凌三界途。慈心解世羅。真人無上德。世世為仙家。
太上老君已永壽元年正月七日。在太清上境太極宮中。觀見眾生億劫漂沈。週迴生死。或居人
道生在中華。或生夷狄之中。或生蠻戎之內。或富或貴。或賤或貧。暫假因緣。為無定故。罪
業牽纏。魂繫陰司受苦。滿足人道。將違生。居畜壽之中。或生禽蟲之屬。轉乖人道。難復人
身。如此沈淪。不知自覺。為先世迷真之故。受此輪迴。乃以哀憫之心。分身教化。化身下降
至於蜀都。地神湧出。扶一玉局。而作高座。於是
老君昇玉局坐。授與天師北斗本命經訣。廣宣要法。普濟眾生。
老君告天師曰。人身難得。中土難生。假使得生。正法難遇。多迷真道。多入邪宗。多種罪根
。多賜巧詐。多恣淫殺。多好群情。多縱貪嗔。多沈地域。多失人身。如此等緣。眾生不悟。
不知正道。迷惑者多。我今哀見此等眾生。故垂教法。為說良緣。令使知道。知身。知性命皆
憑道生。了悟此因。長生人道。種子不絕。世世為人。不生無道之鄉。不斷人之根本。更能心
修正道。漸入仙宗。永離輪迴。超升成道。我故示汝妙法。令度天民歸真知命。可以本命之日
修齋設醮。啟祝北斗三官五帝。九府四司薦福消災。奏章懇願。虔誠獻禮。種種香花。時新五
果。隨世威儀。清淨壇宇。法天象地。或於觀宇。或在家庭。隨力建功。請行法事。功德深重
。不可具陳。念此
大聖北斗七元真君名號。當得罪業消除。災愆洗蕩。福壽資命。善果臻身。凡有急難。可以焚
香誦經。剋期安泰。於是
大聖北斗解厄應驗曰。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三災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四殺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五行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六害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七傷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八難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九星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夫妻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男女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產生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復運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疫癘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疾病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精邪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虎狼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蟲蛇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劫賊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枷棒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橫死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咒誓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天羅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地網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刀兵厄。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水火厄。
於是七元君。大聖善通靈。濟度諸厄難。超出苦眾生。若有急告者。持誦保平安。盡憑生百幅
。咸契於五行。三魂得安健。邪魅不能停。五方降真氣。萬福自來井。長生超八難。皆由奉七
星。生生身自在。世世保神清。善似光中影。應如谷裏聲。三元神共識。萬聖眼同明。無災疫
無障。永保道心寧。
老君曰。北辰垂象。而眾星拱之。為造化之樞機。作人神之主宰。宣威三界。統御萬靈。判人
間善惡之期。司陰府是非之目。五行共稟。七政同科。有迴死注生之功。有消災度厄之力。上
至帝王。下及庶人。尊卑雖則殊途。命分俱無差別。凡夫在世迷謬者多。不知身屬
北斗。命由天府。有災有患。不知解謝之門。祈福祈生。莫曉歸依之路。致使魂神被繫。禍患
來纏。或重病不痊。或邪妖剋害。連年困篤。累歲迍邅。塚訟徵呼。先亡復連。或上天譴責。
或下鬼訴誣。若以此危厄。如何救解。。須投告
北斗。醮謝真君。及轉真經。認本命真君。方獲安泰。已至康榮。更有深妙不可盡述。凡見
北斗真形。頂禮恭敬。
北斗第一陽明貪狼太星君。子生人屬之。
北斗第二陰精巨門元星君。丑亥生人屬之。
北斗第三真人祿存貞星君。寅戌生人屬之。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紐星君。卯酉生人屬之。
北斗第五丹元簾貞罡星君。辰申生人屬之。
北斗第六北極武曲紀星君。巳未生人屬之。
北斗第七天關破軍關星君。午生人屬之。
北斗第八洞明外輔星君。
北斗第九隱光內弼星君。
上臺虛精開德真君。
中臺六淳司空星君。
下臺曲生司祿星君。
如是真君名號不可得聞。凡有見聞。能持念者。皆道心深重。宿有善緣。得聞持誦。其功德力
莫可稱量。若正信男女值此真經。智慧性圓。道心開發。出群迷。逕入希夷門。歸奉真宗。達
生榮界。於三元八節。本命生辰。北斗下日。嚴置壇場。轉經齋醮。依儀行道。其福無邊。世
世生生。不違真性。不入邪見。持經之人。常持誦七元真君所屬尊號。善功圓滿。亦降吉祥。
即說北斗咒曰。
北斗九辰。中天大神。上朝金闕。下覆崑崙。調理綱紀。統制乾坤。大魁貪狼。巨門祿存。文
曲簾貞。武曲破軍。高上玉皇。紫微帝君。大周天界。細入微塵。何災不滅。何福不臻。元皇
正氣。來合我身。天罡所指。晝夜常輪。俗居小人。好道求靈。願見尊儀。永保長生。三臺虛
精。六淳曲生。生我養我。護我身形。
「鬼斗」「鬼勾」「鬼賈 」「鬼行」「鬼畢」「鬼甫」「鬼票」。急急如律令。
老君曰。凡人性命五體。悉屬本命星官之所主掌。本命神將。本宿星官。每歲六度降在人間。
降日為本命限期。有南陵使者三千人。北斗真君七千神將。本命真官降駕。眾真悉來擁護。可
以消災懺罪。請福延生。隨力章醮。福德增崇。其有本命限期將至。自身不知。不設齋醮。不
修香火。此為輕生迷本。不貴人身。天司奪祿減算除年。多致夭喪。迷誤之者。雖欲經訣。懷
不信心。毀謗真文。如此之人。身謝之後。淪莫三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家 道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