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沙俄火炮退出是因为经济还是伤亡等其他原因

中美经济终有一战,“沙俄”抱团威慑原油市场 - 财经自媒体 - 南方财富网 -
中美经济终有一战,“沙俄”抱团威慑原油市场
据悉:近期,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态时刻防范境外对我国的金融攻击,对于美国布局多年,在美联储即将加息之时借势对中国发动金融战争,中国奋起一搏,金融大战拉开序幕;下周召开IMF有关特别提款权的会议,相关人士表明人民币将成为SDR篮子中的第五种货币,其权重很可能会大于英镑和日元;在沙特喊话拯救油市之际,俄罗斯能源部长表示,俄罗斯将与沙特成立一个特别联合工作组,促进产油国之间的对话。这一次,沙特和俄罗斯这对&老冤家&因何要携手拯救油市。
【高层首谈金融攻击】
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但极其不同寻常。因为它反应的是高层对金融战争存在的认可,这并不容易。长期以来,在绝大部分市场派人士眼里,金融战略是不存在的,金融战争更是子虚乌有,谈金融战略或者金融战争,就是阴谋论。这是中国货币当局最高层,第一次如此明确地指出,要防范&境外对我实施金融攻击&。
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动荡,美联储加息战略即将启动的前夜,中国货币政策掌门人的这句话,绝不是空穴来风。实际上,在巴黎恐怖袭击,俄罗斯战机被土耳其击落,吸引全世界眼光,都以为黑天鹅来自中东、欧洲的时候,真正的黑天鹅正在从美国飞来。
那就是美联储非常有可能,在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复苏泡沫破灭之前,强行启动加息,从而来一场为期5年的强势美元大反转。这将是一场将决定未来世界金融秩序的金融大对决,其最重要的对象,就是中国。美联储为什么加息,加息后的格局变化,笔者在上篇文章详细解读过,其实目前美联储的加息对美国经济影响很尴尬,可以直观的讲,次加息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美联储主席耶伦讲过加不加息看中国的话,并不是等中国经济回转,而是等中国经济状况更恶劣的时刻。股灾之后本是个很好的机会,但是汇金证金花了1.5万亿左右,砸入市场,开启慢牛。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国家让美国如此忌惮,俄罗斯也没有,放眼看中国,其实领导人看到很透彻的,各种封锁针对,而美国已经不能再等时机加息了,破釜沉舟极有可能,笔者一直对领导人对外决策肃然,望广大读者加以理解早日兴邦。
【中国加入SDR是个开始】
近期中国同意遵守IMF数据报告标准,IMF主席拉加德宣布人民币符合&自由兑换&标准后,入篮的最大障碍已经基本破除。IMF绝大多数股东将投票支持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就算是在IMF投票权最大的美国也会投赞成票。目前,市场最大的期待在于人民币究竟能在这一超主权货币中获得多大的权重以及后续人民币的走势。
本次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或将是1980年以来最大的变动。货币篮子目前的权重构成为:美元41.9%,欧元37.4%,英镑11.3%以及日元9.4%。而蔻兹提供的新的权重统计表显示,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比例将分别为 41.1%、30.2%、7.5%、7.4%,其中英镑和日元均低于人民币。
中国加入SDR对国内经济暂时还不会有影响,目前就亚洲情况来看,美国一直虎视眈眈,关于亚洲各国&站队&文章屡现,笔者直观认为,在亚洲中国给出的经济诱惑基本不留余地,国富则邻邦和谐,对邻国的吸引力太大,也有很多国家抵制这种引力,但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渗透,用影响力来占据主动是目前正确的选择,而美国不同,所以美国,中国也会继续扩大经济地域谋求更广大的合作和发展,SDR仅仅是个开始。
【&沙俄&联手,镇压油价】
在全球原油产出中,俄罗斯约占12%,沙特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国。曾经是原油市场&宿敌&的两个国家这一次居然要联手促成各大产油国之间的谈话,归根结底或许都是钱闹的。俄罗斯不是欧佩克成员国,但该国预算严重依赖原油收入。俄罗斯目前抵制减产,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该国身陷市场份额争夺战,明白减产意味着割让市场份额。
低油价使得沙特政府收入大幅减少,使其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美银美林甚至一度称,沙特将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减产,要么使该国货币里亚尔与美元脱钩。本周一(11月23日),沙特内阁发布声明称,其准备与欧佩克国家与非欧佩克国家进行合作,尽可能稳定油价。
诺瓦克在俄罗斯与沙特两国官员在莫斯科的例会上称,该国将继续与沙特原油部进行配合。他还表示,在欧佩克和其他产油国之间进行磋商非常&重要&,并称俄罗斯准备在这一过程中继续配合。诺瓦克称:&我们高度评价欧佩克与主要非欧佩克产油国之间磋商油市形势过程中的互动。我们相信这一磋商过程非常重要,来得也正是时候。&
欧佩克各国部长12月4日将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协调欧佩克产量问题。欧佩克与主要非欧佩克产油国之间的磋商料在上述会议之前举行。
消息面总结:美联储加息破釜沉舟,沙特俄罗斯联手稳定市场,对原油市场短期都是利好的,但能否真的实现肯定是会对原油上涨提供支撑,日内因感恩节美盘休市,提前两个小时收盘。行情收盘估计不会有很大波动。主要聚焦下周行情。
原油技术面分析:
日线来看,油价收线于布林带中轨下方,收线趋势非常弱势,布林带有缩口迹象。上方60日均线285压制全场,至高位回落之后,油价再也没有达到这个点位,总体承压285(多空转换点),K线也是两连阴,但是只是小阴线,但庆幸的是,两根阴都属于光脚阴线,跌势未完,下跌的机率非常大,(之前讲过光脚阴线的意思)而且下周日线三连阴机率非常大,一旦形成,油价还会继续下跌,达到258-260这个空间,上方20日均线压制,275一线,这一周275成功完成使命,KDJ指标拐头向下,RSI指标聚拢向下运行,指标弱势,亚盘预计也会走一个震荡下行的趋势,总体来说空头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原油操作战略:
战略一:稳健者反弹272-273布局空单,止损四个点,止盈:266
战略二:262-263做多,止损:259,止盈:270
战略三:意外见277一线,做空,止损:280,止盈:273-272
战略四:如意外见258,反弹260做空,止损:263,止盈:255
投资有风险,以上仓位合理控制。
上方点位一切以新华点位为准,其他平台均可换算得知。日内短线操作可关注本人Q:,每日及时获取精准交易策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南方财富自媒体立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作者最新文章
据悉:近期,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态时刻防范境外对我国的金融攻击,对于美国布局多年,在美联储即将加息之时借势对中国发动金融战争,中国
笔者语录:有时候不是不懂,只是不想懂;有时候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说出来;有时候不是不明白,而是明白了也无能为力,于是就保持了沉默。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一战促使俄国革命爆发 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_新浪军事
一战促使俄国革命爆发 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参考消息网7月31日报道 法新社7月28日报道称,经历了一周失败的外交、犹豫和怀疑之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于日命令俄国军队动员。这个决定让欧洲走上了战争之路,无法回头。
  下午6点,命令通过电报传达至全国,战前沙皇俄国的边境深入欧洲中部,煽动俄国爱国者的红色海报张贴在城市乡村。
  支持战争的欢快聚会涌现街头。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两天后做出回应,向他的俄国表兄弟宣战之后,民族主义者的热情依然高涨。
  当时的自由派记者米哈伊尔&莱姆克在日记中写道:“只有拥有德国血统的沙皇反对战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家人。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他们被秘密处死。(资料图片)
  表兄弟被迫反目
  在之前的4天里,这两位君主&&他们互相昵称对方为“维利”和“尼基”&&一直在交换电报,作为挽救和平的最后努力,即使在他们的军队指挥官已准备作战之际。
  7月29日,即奥匈帝国向俄国的斯拉夫盟友塞尔维亚宣战之后一天,尼古拉二世发了第一条信息,表达了对他的德国表兄弟的感情,敦促他阻止维也纳走向战争。
  他警告称:“我预见到我很快会被强加于我的压力席卷,被迫采取将导致战争的极端措施。”
  威廉二世以他们“真诚亲切友谊”的名义请求他的沙皇表兄弟不要参与一触即发的欧洲冲突。
  不过尼古拉二世承认,他在逆转俄国军事行动方面无能为力,尽管他被警告称,军事动员将成为德国军事领导人宣战的理由。
  沙皇的德国表兄弟并不是唯一警告他即将发生大屠杀的人。
  在国内,对皇室很有影响力的顾问格里戈里&拉斯普京也敦促他不要走向“将是我们所有人末日”的冲突。但是来自文职和军事顾问的压力太大,这位统治者最终接受了他们的意愿,于7月29日签署了军事动员令,随后撤销,并于7月30日最终确认。
  8月1日晚,“维利”向“尼基”宣战,彬彬有礼的表兄弟们预言的恐怖事件开始了。
  尼古拉二世在他那天的日记中记录道:“下午6点半,我们集结。回来时被告知德国已经向我们宣战。”第二天,沙皇在圣彼得堡为他的军队祈福,圣彼得堡这个德国味浓郁的名字立刻被改成了彼得格勒,该城是著名的德国人聚居地,一群愤怒的暴徒袭击了该城的德国大使馆。
  钟声响了一整天,人群涌入教堂支持俄国军队。
  当时的陆军大臣弗拉基米尔&苏霍姆利诺夫在回忆录中记录道:“对德国的战争在军方、文职、知识阶层和主要实业家中都很受欢迎。”
  遭遇灾难性失利
  3年后,一战促使俄国革命爆发,推翻了持续3个世纪的罗曼诺夫王朝。一战让俄国付出了惨重的血的代价,200万俄国人死亡。
  俄国将力量用于东部战场,与法国和英国组成协约国,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组成的同盟国。1914年8月,沙皇的军队在东普鲁士遭受了灾难性失利,随后开始混乱地向东撤退。
  俄国国内面临严重的食品短缺,在这个背景下,军事失利使得这个摇摇欲坠的王国很容易受到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的攻击。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面包骚乱失去控制,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第二年和家人一起被执行死刑。
  俄国新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于1918年3月签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他们急于忘却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屈辱的协议夺走了俄国西部领土及三分之一的人口。
  弗拉基米尔&普京于2000年第一次掌握权力时决定,是时候恢复一战记忆了。莫斯科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为了纪念一战百年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一战展览,该馆的阿尔乔姆&萨维诺夫总结称:“一战让俄国人更加团结。”
  萨维诺夫说,国家理念随着苏联解体而消失,“铭记让俄帝国垮台的战争有助于国家治理者重新创造国家理念”。
  俄罗斯最近的调查显示,58%的人答不出来一战是为什么开始的,53%的人说不出俄国的敌对国是哪个国家。
  【延伸阅读】
  美媒:一战并未使人类变得明智
   11:47:13
  参考消息网7月30日报道 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7月27日发表题为《一战的可悲徒劳》一文,作者为伯特&所罗门。文章内容如下:
  如果你发现今天的人类行为令人泄气,想想100年前发生了什么。1914年,一位火星人向下凝视地球,或许会看到一个和平繁荣有共同文化的欧洲。人人基本都吃得饱。英国人听瓦格纳,德国人欣赏莎士比亚,俄国贵族模仿法国人,莫扎特和意大利歌剧得到所有人的喜爱。随后,欧洲内爆了。
  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使欧洲陷入这场大战。
  哲学家、权威评论家和诗人在那四年多的时间里疯狂地寻找解释。他们不屑于接受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是一战的起因,认为这只是借口。一张复杂纠结的联盟网和外交官及将军们的操纵把情感矛盾的国家拖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呢?富有的好战者贪婪地想变得更富。黑人作家、活动家杜波依斯说,这是为争夺资源丰富的非洲殖民地;是自由派与贵族的斗争(尽管沙皇俄国与法英的联盟削弱了这种论点);是人类道德本能落后于物质财富的体现&&这是哲学家、和平主义者伯特兰&罗素的看法;是德国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诱因是英国的海上霸权和对俄国崛起的恐惧。简而言之,这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什么理由就自相残杀的食肉动物的疯狂。
  或者是以上所有的总和。
  因此,1600多万人走上屠宰场,很多采用了残酷而富有创意的方式。在从北海到瑞士边境的长达475英里的战壕中,德国人用尸体构筑墙壁,所以攻占一条战壕的法国军人把水壶挂在突出来的踝骨上。1916年,在法国北部索姆河沿岸,同盟国推进七英里就导致100多万人死伤。1918年,西线发射的炮弹有四分之一都充满毒气。年出生的德国男性有超过三分之一死于这场战争。德国齐柏林飞艇袭击使杀戮蔓延到英国和法国的平民。战争不再崇高,尽管一些参战者无比崇高。
  那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可悲战争,我们至今还在为它买单。无情的和平协定和彻底被毁的经济催生了“迷失的一代”德国青年,直接导致希特勒发迹和甚至更可怖的全球战火。英法1916年秘密达成的《赛克斯&皮科协定》在战后的中东随意划定边界线,今天还在产生致命的后果。俄国君主制被推翻和奥匈帝国的垮台带来一个分裂割据的欧洲,其惨痛后果仍在持续,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马航MH17航班在乌克兰上空被击落。战争结束后,世界没有变得更好,而是变得更糟。
  所有战争都显示了人性某些最低劣的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讥讽色彩的名字于1918年源于一位英国记者,因为他觉得不会是最后一次)在这方面比多数战争都明显。它显示了贪婪,不安全感的危险,以及人类对于人类事务多么容易失控。
  那么,我们这个物种进步了么?反证多得令人抑郁。二战中纳粹的焚化炉。斯大林的古拉格集中营。柬埔寨和卢旺达的种族灭绝。1979年伊朗革命促使人们退回到7世纪的思想和行为标准,而中东各地的圣战主义者都在实施这些标准。
  事实上,没有多少证据显示我们变得明智了,因为原本打算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完全没有达到这种效果。
  【延伸阅读】
  日本《每日新闻》:世界要学会吸取一战教训
   10:51:00
  参考消息网7月29日报道 日本《每日新闻》7月28日发表社论称,100年前的7月28日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奥匈帝国就是在这一天向邻国塞尔维亚宣战的。一周后这场战争演变成了以奥匈帝国和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以俄罗斯、法国和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之间席卷整个欧洲的大战。英国军事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在其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头就写道:“欧洲用了50年酝酿这场战争,但爆发只用了5天。”
  战争的导火索是一个月前(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族青年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夫妇。之所以会发展成世界大战,是因为崛起的德国与心存警戒的英法俄等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使得欧洲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与此同时,各国为了本国安全保障而缔结的同盟关系,反过来引起了连锁反应,导致了战争的扩大。
  日本和美国的参战,使得战火蔓延到了全世界。至于为何未能阻止开战,历史学家至今仍在讨论这一问题。英国剑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教授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各国领导人都不愿发生战争,但由于一再地发生争执,最终走到了意想不到的地步。
  最近欧洲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展览,对100年前的战争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欧盟各国的首脑上月在当年发生激战的比利时伊珀尔举行了追悼仪式。
  社论称,对当今国际形势敲响警钟的人们,经常会与当时的情况做比较。其中的一个观点是把崛起的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比喻成当时德国与英国的关系。安倍晋三首相在1月份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在谈到目前的日中关系时列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德关系,令全世界感到震惊。前西德总理施密特5月份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警告说,现在的乌克兰危机“令人想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要求相关国家谨慎对待。
  有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而今是全球化的时代,不应与当时的情况作简单的比较。不过,为了避免成为直到战争爆发才如梦方醒的“梦游症患者”,我们还是应该回顾历史,吸取其中的教训。
  【延伸阅读】
  一战与帝国的终结:赌注加倍 血本无归
   08:09:19
  参考消息网7月25日报道 西班牙《世界报》7月7日发表了题为《帝国的终结:赌注加倍,血本无归》的文章,原文内容如下:
  帝国主义梦想让欧洲君主头顶上的王冠落地,终结了旧政权,让他们梦寐以求的殖民霸权破灭。一切都起源于欧洲帝国自己的后院&&远离本土的广阔海外殖民地,正是对这些殖民地的掠夺让欧洲列强丰富了物产,在经济、技术以及工业上取得巨大进步。从19世纪中叶到1914年,欧洲各个帝国为追求大国地位展开角逐,最终却只是空忙一场,甚至带来了死亡和牵连上亿民众的灾难。
  讽刺的是,正是他们在自己大陆的野心,导致旧制度分崩离析。然而在这之后的真正原因是欧洲列强不能就殖民地统治问题达成国际合作,帝国间的矛盾剥夺了当时它们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战争之后,欧洲终于开始享受到全球扩张、国际贸易、财富和繁荣的滋味。
  战败帝国从地图上消失
  如果说是奥匈帝国打开了巴尔干地区的潘多拉盒子,尤其是它在1908年至1914年期间多次反对塞尔维亚独立并竭尽全力孤立它,那么奥匈帝国在做这一切的同时其实非常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种下了与沙皇俄国对抗的种子,并且很有可能引发一场全球灾难。
  它们选择了双倍的赌注,以尽量减少损失,在奥匈帝国和德国看来,与其任由自己的领土分裂导致自己的口袋被掏空,不如冒险一战。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萨拉热窝危机爆发,刺激了各种不负责任、野心和霸权行为,不仅俄国人、奥地利人和德国人被牵涉进来,土耳其、英国和法国也被卷入其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德皇威廉二世(左)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战前交换制服合影,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帝国在战争中瓦解。(资料图片)
  严格意义上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从地图上抹去的帝国是那些战败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而沙皇俄国甚至在大战尚未结束时就已经消失,1917年俄国发生布尔什维克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权,建立了苏联。
  德国和奥匈帝国受到惩罚最严重:它们失去了欧洲以外的所有殖民地,更惨的是,德国自己的领土莱茵兰和萨尔也被法国和比利时占领,此外还面对沉重的经济制裁。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1914年前经常幻想着能够复制英国海军的霸权,但他的帝国主义梦想却以最糟糕的方式结束。没有战船和殖民地,他最终得到的是王朝的覆灭和莱茵兰及萨尔等德国宝贵领土的丧失。
  奥匈帝国为自己反分裂的侵略政策付出了它所担忧的全部代价:帝国的各个民族解体,而原因恰恰是因为战争的发生。以奥地利为中心的二元帝国从一个人口5200万的繁荣帝国一下子瓦解成一个人口不到500万的小国。它的“大国”地位也永远地消失了。
  因为凯末尔革命及其建立新土耳其国家而非伊斯兰国家的理念,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这场溃败中损失最小的国家,凯末尔亲历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以及英国和法国对其殖民地的瓜分,但是他避免了土耳其的消失,保留住了大部分领土。
  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美梦破灭
  虽然瓜分了战败国的战利品,但是法国和英国这两个战胜国也并非毫发无损,因为它们再也无法达到像战前那样广阔的统治范围,而且在战后日益显露出衰败迹象。
  此外英国即将服下毒害奥匈帝国的同一种苦药,赢得战争胜利后不到一年,英国就陷入了分裂威胁:爱尔兰于1919年发动战争,两年后脱离英国王室管辖成为独立国家。爱尔兰独立意识由来已久,但是在19世纪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一战世界新秩序的鼓舞之下,爱尔兰获得了必需的动力。
  虽然英国与法国共同瓜分了中东的属地&&大马士革、巴格达、巴勒斯坦、埃及,但实际上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属地从来没有完全变成欧洲的殖民地。在埃及和伊拉克,英国人被迫面对强大的反殖民统治的阻力,直到赋予当地政权自治权。
  现实情况是,当战后反抗爆发,法国和英国开始对阿拉伯帝国失去兴趣,更别提让它们投入资金了。在爱尔兰、埃及和伊拉克人民揭竿而起后不久,英国殖民大厦的裂缝开始在被视为英国王冠上明珠的英属印度显露,这里出现了反对英国统治的社会运动。1920年,曾经帮助英国人赢得战争的印度人感到自己被欺骗了,伦敦对于他们更多自治权要求的答复令人失望:没有议会,没有印度部长,英国人让印度人干的仍然是低级行政管理、让殖民地正常运行的工作。
  在这个背景之下,发生了甘地领导的反对英国的社会运动。虽然甘地的要求被拒绝并最终被抓进监狱,但是反对英国殖民和创建独立国家的思想开始孕育。最终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英国被迫接受英属印度独立的事实,更糟糕的是印度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而法国则试图利用1918年的胜利充当世界裁判角色,而这恰恰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错误之一。沉浸在胜利喜悦之中的法国为了维持自己已经不存在的殖民大国表象,狠狠惩罚和羞辱了战败国,尤其是它的死对头德国,以便自己能够在欧洲获利。虽然收复普法战争后法国于1871年割让给德国的领土阿尔萨斯-洛林事关荣誉和复仇,但占领德国莱茵兰和萨尔地区却是一种粗暴行为。甚至在1920年,当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延迟支付战争赔偿时,法国又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区作为惩罚。
  梦想开拓殖民地的欧洲帝国以及极度膨胀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催生了这场摧毁欧洲的地震,而即使在1918年战争结束、900多万人因此而丧生之时,它们依然没有吸取教训。
  在旧大陆,1950年那场会议发表的《舒曼宣言》的结果更强于半个世纪的战争,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诞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法国与德国的和解不仅仅表现在它们互向对方战死者致敬,而且与1914年不同的是,它们达成了保护贸易的公平协议。我们必须记住1914年战争的非正义性质以及让欧洲血流成河的分裂主义,同时也要记住从1957年《罗马条约》创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开始的协作精神,没有帝国和民族主义,但却有保护国民的国家和政府。
  【延伸阅读】
  独家:一战惨剧背后的军事败笔
   14:22:00
  参考消息网7月16日报道 “日子一天天过去,对时间的消逝已经麻木,进攻、防御、反击交替,尸体在双方的堑壕之间如山丘一样渐渐隆起。”如雷马克在《西线无战事》中描述的那样,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惨烈的堑壕相持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长期的僵持让胜败双方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数百万青年的生命被炮火吞噬。战场上僵持困境的背后,交织着各国军事上的诸多败笔。正是这些败笔,直接导致了战局相持不下,造成了许多无谓的牺牲,加剧了战争的残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奥匈帝国步兵在火力支援下抢占阵地,这是典型的传统战法。(资料图片)
  速胜计划一厢情愿
  从普法战争结束到一战爆发的40多年时间中,欧洲列强几乎都在狂热地鼓吹战争,炫耀自己军队的强大和装备的精良,制定了多个版本的战略计划。然而,仔细审视法、德两个主要交战国在战前制定的军事战略计划,其中的轻敌自大、盲目乐观和主观臆断让人颇感匪夷所思。
  德军的战略计划是著名的“施利芬计划”的修改版,企图“借道”比利时,在40天之内结束对法战争。不过,这一计划是建立在理想条件之上的空中楼阁:对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侵犯只会招来外交上的抗议,军事上几乎不会遇到抵抗;东线的沙俄虚弱不堪,无力威胁东普鲁士;对部队的战术素养要求更高,最右翼的部队要在25天内完成600多公里的大迂回。连制定最初计划的施利芬自己都认为,这个计划过于理想,是“纯学术的”。
  法国的“十七号计划”更是一厢情愿。法国人一心想收复普法战争中被割占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认为法军实力已经强于德军,制定战略计划时,居然没有进行必要的情报和侦察工作,更没有考虑对手的战略企图。在战争一开始就妄想以主力向东进攻,一路打到柏林。
  双方不切实际的计划在开战后很快宣告破产。德军在8月4日进入比利时后,遭遇顽强抵抗,不得不留下相当一部分兵力围攻列日、那慕尔、安特卫普等要塞。比利时境内原本被称作“欧洲最优秀”的铁路系统已被撤退的比军破坏殆尽,负重30多公斤的德军步兵只能顶着烈日进行高强度的徒步行军。进入法国境内后,进攻已成为强弩之末。然而,8月26日,德军统帅部又一次因为盲目乐观错判了形势,将法军的主动撤退误认为全面溃败,从右翼抽调了两个军和一个骑兵师开往东线应对沙俄的攻势,导致在马恩河会战开始时,德军的兵力只有对面法英联军的一半;指挥第一集团军的冯&克鲁格上将认为巴黎方向的法军对自己根本不会造成威胁,没有按照统帅部的命令掩护第二集团军的右翼,而是轻敌冒进,继续紧追对面的法军。结果,在遭遇英法军队反击后只能迅速后撤以避免被包围。由此德军的战略企图落空,在东西两线都陷入相持。
  法军的失败则来得更快。在德法边境发起的攻势,遭到了德军有准备的迎头痛击,伤亡惨重却进展不大。在获悉德军进入比利时之后,法军动作迟缓,直到8月25日才决定放弃此前的进攻计划,转而进行全面战略撤退,而此时德军已经越过了法比边界。法军10多天的进攻非但未能实现打到柏林的雄心壮志,还遭受了30万人的伤亡,并丢失了北方的大片领土,这些领土直到战争结束后才得以收复。
  “人海战术”成“绞肉机”
  大战开始时,双方都普遍装备了弹仓式步枪和机枪,其有效射程、射速和精度比普法战争时期已经有了大幅提升,特别是机枪的出现,让步兵可以轻松击退骑兵的冲击;高爆炸药的普遍使用让炮弹爆炸后可以形成上千块高速破片。战场火力从来没有如此密集。不过,令人吃惊的是,双方陆军的战法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普法战争时期甚至更早。步兵战术仍然是简单的“炮兵轰击,步兵冲击占领”,“最后通过步兵间的白刃肉搏决出胜负”。步兵冲击时由多道密集散兵线前后排列组成“人海”,单兵的间隔只有0.75至1.5米,戴白手套、拿着军刀的军官的主要责任是保持队形的整齐,任何试图通过匍匐、滚进等动作躲避敌人火力的行为,由于会破坏队形,统统被视作胆怯和无纪律的表现。
  然而,单纯强调勇气并不能带来胜利。在机枪和炮兵密集火力的打击下,“(法军)排着19世纪的整齐队形冲锋”,“倒霉的士兵像野兔般被打翻在地”。在这种情况下,进攻自然很快被瓦解,战场上尸横遍野。一次次试图打破僵局的进攻战役都变成一台台“绞肉机”。双方战法的拙劣源自和平时期对作战问题研究的不足。尤其是法军,大战前法军虽然人数众多,却没有一本统一的条令,也很少有军官研究战术问题。下级军官只是根据几个将军的不同论述,按照自己的理解指挥部队。虽然从上到下都把“进攻”奉为圭臬,但对在战场上如何实施进攻却没有统一的认识。德军虽然敏锐地注意到了布尔战争中英国人的经验教训,在1902年的秋季大演习中就演练了疏开的进攻队形,却错误地认为疏开队形将导致指挥官无法有效控制部队,放弃了研究推广。这都导致在大战开始之后近两年的时间里,双方尝尽了战法落后的苦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坦克在一战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图为德军在查看缴获的英军坦克。(资料图片)
  新式武器未尽其用
  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机械化武器装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汽车的发明让部队有可能摆脱铁路轨道的束缚,在战场上获得更大的行动自由,而坦克的出现则第一次实现了火力、机动力和防护的完美结合。这些装备都大大提升了军队的突击能力。然而,双方似乎都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两种装备的使用问题,未能让新装备发挥出应有的效力。换言之,双方都已经站到了机械化战争的门槛上,却还没有想好怎么往门里走。
  在向马恩河的进军中,德国已经编制了若干汽车连来负责后勤保障,征用了4000辆载重汽车,占当时德国该类汽车总量的40%,可这些汽车的使用却一片混乱。一方面车队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急需物资的部队找不到运输车队,只能派参谋沿途拦截过往的车队将其扣下;另一方面过度使用、疲劳驾驶造成大量汽车损耗,不到一个月就损失了60%。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军需参谋依然把弹药作为运输的第一要务,汽车必须的油料却没有考虑在内。德军只想到用汽车来解放马匹的四条腿,却没想到用车轮解放士兵的双脚。倒是法军在马恩河战役的紧要关头,紧急征用了巴黎市的1200辆出租车,一夜之间将一个步兵旅运至50公里外的前线,完成军事史上第一次摩托化兵力调动。
  坦克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器装备更是命运多舛。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刚发明不久的坦克就被匆忙投入战场。德军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无可奈何,四散奔逃。在坦克的支援下,英军步兵5小时内便在宽10公里的正面战场上推进了4到5公里,占领了若干村庄。这样的战果在以往要消耗几千吨炮弹,牺牲几万人才能取得。不过,由于投入战斗过于匆忙,坦克在战斗中损失惨重,18辆中共有10辆被摧毁,取得的战果也由于步兵没能协同跟进而在德军的反击中很快丧失。在1917年的康布雷战役中,英军虽然一次投入了476辆坦克,并研究了坦克与步、炮兵的协同办法,但此时德军已研制、装备了反坦克炮和携带燃烧弹的战斗机等多种反坦克手段,纵深配置的预备队也早就做好了封堵突破口的准备。英军虽然在一下午的时间中取得了突破6到8公里的惊人战绩,但仅仅十天后,德军的一次反击就将其赶回了出发阵地。
  漠视基层侵蚀战力
  与堑壕战相持不下的残酷作战相比,各国军队高层军官们对基层官兵的冷漠更让人感到心寒。在这场毫无正义性可言的战争中,双方的统帅们一面编织各种谎言,煽动民众参战,一面对那些身处冰冷潮湿的堑壕中,时刻面临生死考验的基层官兵所忍受的苦难视而不见。
  这种冷血的态度深深地侵蚀了军队的战斗力。战争爆发之初,俄国动员迅速,但军队装备和后勤保障极差,士兵们“三个人才有一支步枪”,甚至“除了胸膛什么也没有”。1917年,大量来自非洲法属殖民地塞内加尔的士兵因为手被冻伤而不能开枪,却依然被驱赶着发起进攻,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军官被敌人火力打死后,立即向后方四散奔逃。
  不仅如此,高层对基层在战争中的创造力重视不够,让战法革新的脚步姗姗来迟,延长了僵持的时间。1915年德军基层部队针对堑壕战的特点,已经演练出了成熟的“突击群”战法,完全可以实现对堑壕防线的突破。日,德军的突击群在凡尔登战役发起两天后就深入法军纵深近3公里,并夺取了杜奥蒙多要塞。然而,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却没有重视这一创新,也没能抓住机会扩大战果,依然把“消耗”作为赢得战争的唯一途径,白白消耗了德军的大量精锐部队。
  更为严重的是,在长期的漠视下,士兵的士气被严重削弱,厌战情绪高涨。尽管各方都试图用所谓的荣誉感来鼓动士兵作战,然而,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惨重的伤亡后,基层官兵对此似乎并不领情。一位法军的下级军官说:“当然,我们将得到传令嘉奖和勋章,但是我们不在乎。我们宁愿把它们扔到领导人的头上。”
  军事准备四点启示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事上的诸多败笔,在今人看来似乎有些遥远,甚至会觉得不可思议。然而,从古至今,战争的基本规律一直没有改变,反思这些教训,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从中得到足够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必须从最困难的情况着手制定军事战略计划。如克劳塞维茨所言,在战争中“就连最简单的事情也是困难的”。任何美好的主观愿望都不能代替科学理性的分析判断,任何的麻痹大意或者心存侥幸,都将在战争中受到无情的惩罚。
  启示二,必须高度重视作战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长期的和平容易带来军事思想发展停滞,也会造成对未来作战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象。必须关注局部战争中新战法的“蛛丝马迹”,大力推进战法创新和发展。
  启示三,必须重视新式武器的配套创新研究。再“智能化”的武器也只是用于战争的工具,不能代替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研制出一种新武器只是第一步,武器可靠性的提升、新旧装备融合、战法运用探索的道路还很长。
  启示四,必须坚持基层官兵的主体地位。军队战斗力的源泉在基层,军事创新实践的主体也是基层,离开基层官兵的支撑,再宏伟的战略也不能实现,再先进的武器也只是废铁一堆。只有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态度,重视和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尊重和激发基层的热情和创造力,才能让军事创新走在前列,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作者康昊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外国军事历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中校军衔,主要从事两次世界大战史和战后局部战争史研究,参与完成《世界军事革命史》等著作和多份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延伸阅读】
  一战史观折射波黑社会分裂现状
   12:36:35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描绘百年前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的壁画吸引民众驻足观望。路透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韩建军 发自萨拉热窝
  6月28日,波黑首都萨拉热窝老城区游人比往常多了不少,萨拉热窝博物馆门前熙熙攘攘。横跨米利亚兹卡河的拉丁桥上也搭起钢架舞台,挂起彩灯、音响。这一天,正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00周年。
  1914年的6月28日,当年仅19岁的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在拉丁桥上开枪打死了当时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夫人索菲娅,触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00年沧桑巨变,刺杀事件主角普林西普仍然饱受争议,成为人们争辩的话题。
  “二十世纪从这个街角开启”
  博物馆门前道路一侧摆着一辆老式敞篷轿车,是斐迪南大公遇刺时所乘车的复制品。一名年轻人扮成斐迪南大公模样,坐在后座上,不少游客蹬上轿车,与“斐迪南大公”合影。轿车旁边摆放着斐迪南和索菲娅的大幅照片。
  为迎接纪念刺杀事件百年,博物馆进行了装饰。以往,博物馆临街的两侧墙面陈旧不堪,散布着波黑战争(1992年-1995年)时留下的弹孔。如今,两侧墙壁上挂起了巨幅油画,面向拉丁桥一侧是斐迪南大公的画像,另一侧为刺杀事件主角普林西普,中间用英文写着“二十世纪从这个街角开启”,两侧写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年”。
  所有的导游都会指着博物馆门前人行道上一块地面向游客介绍:日,普林西普就站在那里,手持一支勃朗宁半自动手枪打死斐迪南大公和夫人索菲娅。
  在南斯拉夫时期,普林西普开枪站立处有一块石板,上面印着两个脚印,以纪念普林西普。不过,上世纪90年代波黑战争爆发,波黑塞族军队围困萨拉热窝期间,一些市民破坏了这块石板,发泄不满。现在,石板复制品摆在博物馆入口处。
  博物馆内空间狭小,斐迪南大公和夫人的塑像竖立中间,四周摆放着刺杀事件当年的一些报道、史料和一部分实物。不过,绝大多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并不知道,博物馆内展品及布局数次改动,博物馆名称也几次改变。
  南斯拉夫时期,博物馆连同附近一些道路、一所学校等都以普林西普的名字命名。如今,这些名称都被取消。现在,博物馆名为“1878年-1918年萨拉热窝博物馆”,“1878年至1918年”为奥匈帝国统治波斯尼亚的时期。博物馆外墙一块石板上的文字也发生了改变,对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所作描述从对普林西普的赞扬改为平实的叙述。博物馆对面的拉丁桥也经历了类似的名称之变。这座石拱桥修建于18世纪末期,三墩四孔,取名拉丁桥。这座桥原本普普通通,由于萨拉热窝刺杀事件闻名于世,南斯拉夫时期改称为普林西普桥,波黑战争结束后改回原名拉丁桥。
  两场情形迥异的纪念活动
  在萨拉热窝,百年纪念活动围绕拉丁桥、博物馆和附近的国家图书馆举行。
  6月28日下午开始,米利亚兹卡河旁街道警笛不断,一辆辆黑色的轿车载着高官从机场进入萨拉热窝老城区,驶过拉丁桥,停在几百米远的国家图书馆前。
  国家图书馆入口处铺着红地毯,波黑主席团波什尼亚克族成员伊泽特贝戈维奇、奥地利总统费舍尔以及波黑、黑山、克罗地亚、马其顿的总统,还有欧盟官员陆续进入。当晚,国家图书馆内流光溢彩,奥地利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的曲目欢快动听,包括华尔兹舞曲、《欢乐颂》等。
  音乐会之后,伊泽特贝戈维奇、费舍尔发表讲话,呼吁和平、宽容和相互理解。但他们都没有提到100年前刺杀事件的主角普林西普。
  塞族官员则拒绝参加这场纪念活动。塞族方面认为,萨拉热窝纪念活动刻意淡化、甚至贬低普林西普。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波黑战争期间,国家图书馆遭波黑塞族军队轰炸而严重损毁。经历17年修复完毕,今年5月开放,欧盟承担了大部分费用。在国家图书馆内,一块石碑上写道,图书馆遭到“塞族侵略者”摧毁。
  6月27日,波黑主席团塞族成员拉德曼诺维奇、塞族共和国总统多迪克、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则选择在波黑塞族共和国境内的东萨拉热窝出席普林西普铜像揭幕仪式。铜像高2米,在塞尔维亚铸造。揭幕仪式上,一名塞族青年扮成普林西普,手持一把手枪,模仿当年普林西普开枪时的情形。在拉德曼诺维奇和多迪克的发言中都称赞普林西普是抵抗外来入侵的民族英雄。(编者注:包括拉丁桥在内,绝大部分萨拉热窝地区属于穆克联邦。萨拉热窝有部分地区在波黑战争后被划入塞族共和国,成为东萨拉热窝的一部分。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为波黑两个自治实体。)
  两种迥然不同的纪念,彰显波黑社会内部分裂。虽然过去了100年,分裂仍无法愈合。
  4种国旗飘扬的土地
  普林西普身后,对他的评价也随着历史发展变化而变化。
  前南斯拉夫时期,普林西普被视为英雄。上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波黑境内波什尼亚克族(穆斯林)、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战争结束后,波黑根据《代顿协议》分为两个自治实体,即以波什尼亚克族和克罗地亚族为主的穆克联邦及以塞族为主的塞族共和国。
  在塞族眼中,普林西普依然是英雄,而波什尼亚克族和克罗地亚族人则不愿多谈普林西普。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中,多数塞尔维亚人回答简单而直接,奥匈帝国占领波斯尼亚毫无争议,普林西普自然是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
  而在波什尼亚克族和克罗地亚族民众中,一些人称普林西普是“激进分子”或者“恐怖分子”。不过,也有很多人选择回避,认为今后的和平更重要,不应纠缠于评价。萨拉热窝市长科姆希奇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干脆表示,萨拉热窝市政府不对普林西普做出评价,这属于历史学家的问题。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学者告诉记者,一些国外媒体简单询问几名居民后就报道称,波什尼亚克族或者萨拉热窝当地人都认为普林西普是恐怖分子,“这是不了解当地历史,是不客观的”。他认为,一些波什尼亚克族人有意贬低普林西普,多少有情绪发泄的成分,因为普林西普是塞族人,而毕竟波黑战争结束并不太久。
  一些学者则担心,波黑民族、宗教和历史复杂,不同民族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表述大相径庭,可能导致历史传承混乱,为今后埋下隐患。
  对待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的不同看法,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波黑社会分裂的现状。
  在波黑,你可以看到4种国旗,即波黑国旗、穆克联邦旗、克罗地亚国旗、塞尔维亚国旗。萨拉热窝为波黑首都以及穆克联邦政府所在地,因此可以多见波黑国旗和穆克联邦旗,在塞族共和国则多为塞尔维亚国旗,在克罗地亚族聚集区多见克罗地亚国旗。
  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之间矛盾明显,中央政府脆弱。各自为政对波黑的影响严重,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超过40%,社会隐患严重。
  不过在波黑生活的近两年时间里,记者可以深切感到当地人的热情和友善。几百年来,无论是波什尼亚克族,克罗地亚族,还是塞族居民,不同宗教的居民大部分时期内一起生活,和平相处,衷心希望这片土地的和平能持久。正如萨拉热窝市长科姆希奇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所说的,人们可以讨论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研究一战全过程,但必须着眼和平,而萨拉热窝必须摆脱战争阴影,更积极地面对未来。
(新浪军事)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沙俄武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