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与中国未来

可持续发展:中国未来发展的新走向--《学术月刊》1996年01期
可持续发展:中国未来发展的新走向
【摘要】:正 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特别指出:“在现代化 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 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 循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别在 社会发展问题中郑重地纳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要妥善解决我们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 问题,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在以往的我国中长期经济社 会发展计划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它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和国家领导对国际上近年来提出的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可以想见,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中国从眼下开始至下一世纪很长一个 时期发展的新方向。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X22【正文快照】:
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苯系讲话中特别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中共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黔生;[J];贵州环保科技;1995年02期
穆光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01期
仝川;[J];中国环境管理;1996年05期
穆光宗;[J];人口研究;1997年03期
徐长乐,罗祖德;[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7年10期
王传荣;[J];科技.人才.市场;1997年03期
贲克平;[J];学会;1997年12期
杨晓英;[J];上海环境科学;1998年06期
徐伟新;[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8年11期
李培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卫华;赵世星;;[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王文忠;;[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王忠伟;;[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黄贤金;胡初枝;;[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张晓昆;张锦茹;高峻;王宏志;;[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徐小玲;刘晓琼;延军平;;[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王利文;雷印海;樊江;刘凯宏;;[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王军;;[A];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范维唐;成玉琪;潘惠正;;[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肖平;;[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实习记者
李倩倩;[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秦纪民;[N];人民政协报;2004年
;[N];中国环境报;2004年
;[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潘岳;[N];解放军报;2004年
本报记者 林培;[N];中国建设报;2004年
水梅;[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记者 刘晓星 王亚京;[N];中国环境报;2004年
欣华;[N];中国改革报;2005年
贺勤;[N];鄂尔多斯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飞儿;[D];浙江大学;2004年
贾利;[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何燕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杨明;[D];中南大学;2001年
徐向红;[D];河海大学;2004年
刘会强;[D];复旦大学;2003年
赵文晋;[D];吉林大学;2004年
陆海波;[D];天津大学;2004年
刘力;[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甘德建;[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龚克;[D];湖南大学;2002年
黎萍;[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杨志斌;[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任宪友;[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刘晓玉;[D];华侨大学;2001年
别业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姜斌;[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逯静静;[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李建生;[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梁旭辉;[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如何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下载积分:957
内容提示:如何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
上传日期: 20:16:2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957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如何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官方公共微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未来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未来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发展从来不是直线式的。波动、倒退是常态,而持续稳定增长是特例。正如刘易斯所说,经济增长是一个上楼梯的过程,各国在不同的时期登上楼梯。在楼梯上的国家,有的走得慢,有的走得快,有的上升,有的下降,也可能从楼梯上掉下来。
为什么一个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往往难以继续前进,最终实现由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制度问题、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即便仅仅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原因何在?从经济发展史和经济理论可能会给我们一些答案:
1、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没有发展本国的创新能力、技术进步潜力丧失。
2、租方式经济增长,资源耗尽。
3、环境污染严重,无法继续承载经济发展。
4、人口老龄化,养老负担严重。
5、劳动力成本上升,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6、既得利益集团坐大,零和博弈使得资源配置无法进一步改善。
7、贫富差距过大,阶级分化严重,政治不稳定导致经济停滞。
8、城市化过程受到压抑,劳动力不能转移到劳动生产率更高的部门。或失去控制,形成大量城市贫民和流亡无产者。
9、依附型发展,过度依靠外需,经不起外部冲击。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这个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醒目的变化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持续快速健康”中新增了“协调”两字.这是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国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决心,而且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内涵,使其更加全面、科学.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这是发展观念与时俱进的体现.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是,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列入了奋斗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现在又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十六大报告所说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区别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而且也区别于那种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路子.从人口状况来说,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生育率已经降到国际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未来十几年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在1000万左右,这种状况给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从资源状况来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各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不大力节约资源,不仅影响经济效益,而且今后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从环境状况来说,尽管我们已经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但由于我国人口密集,加之多年来的过度开发,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投入的不足,我国的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这种情况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保护环境同样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力争在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使城乡环境有明显的改善;到2020年,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发展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应当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不仅要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且要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各种服务部门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的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实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今天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有必要也有条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要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振兴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