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改变以出口导向型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结果会怎样

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选择的理论及实践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增长战略逐渐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保、贫富差距加大、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日渐突出。国内不少学者呼吁中国经济增长战略需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转变。本文认为,一种经济增长模式或战略的选择应是在特定条件下达到经济增长目标的较优决策,判断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合适的标准取决于运行的效果和它对应条件的匹配。经济增长的模式本身就具有动态性,它须随着条件的变化和目标的调整而相应作出变动。1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分析从发展经济学观点看“,进口替代型”和“出口导向型”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可选模式。二战以后,绝大部分原殖民地国家走上独立和自主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为彻底摆脱对原宗主国的经济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而且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规定的漏洞打擦边球,实行贸易歧视,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我国农产品出口亟待掌握国际贸...&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一、出口导向型与开放型经济:从形式到实质的区别出口导向型经济是指以生产和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学上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照的概念,它强调的不仅是对外开放所包含的经济体制发展的方向和过程,而且还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家市场联系在一起,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开放型经济与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两种模式从形式到内容上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从联系来看,无论是开放型经济还是出口导向型经济都是立足于对外开放,强调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出口导向强调的是市场关联,是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构成。从区别来看:①目的不同。出口导向型经济是简单地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尽可能地扩大出口规模;开放型经济则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出发,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最大化。②开放形态不同。出口导向经济是单纯地鼓励商品出口,而开放型经济是积极推动商品、服务、资本和要素自由跨...&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一、出口导向型战略存在的主要弊端  去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是东南亚各国存在的泡沫经济、短期游资过多、短期外债过多、贸易赤字、汇率机制不合理、外汇储备不足等原因造成的。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金融危机波及的国家和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实行者,这就暴露出了东南亚各国长期推行的以出口导向战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弊病。  1.过份依赖外资和国际市场  首先,过份依赖外资并缺乏对其合理的引导和管理是东南亚诸国的通病。泰国到1997年6月外债总额已高达900亿美元,印尼外债达1200多亿美元,占其GDP的比例分别达到47%和48%,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外债占其GDP的比例分别达到53%和36%,外债规模显然过大。同时,外资投资结构更不合理,在吸收的外资中,80%左右投入证券、股市和房地产,长期债务少,短期投机性债务比重过大。其次过份依赖国际市场也是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的脆弱性之所在。泰国实行出口导向型战...&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自1997年7月以来,东南亚诸国及日本、韩国等相继陷入经济危机,这表明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有效周期已呈现出日益缩短的趋势。因此,深入分析“出口导向”模式有效周期的缩短现象并加以修正,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出口导向”模式有效周期缩短现象的实证分析1.“出口导向”模式有效周期的内涵“出口导向”模式有效周期的经济学含义,是指以比较成本学说为基础,通过扩大具有比较成本优势产品的出口来改善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而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期。对于一个缺资金、缺技术、国内市场规模狭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导向”模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早已被“东亚奇迹”所证实。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出口导向”模式的有效周期表现出明显缩短的趋势,从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可见一斑。2.亚洲诸国“出口导向”模式的有效周期亚洲最先采用“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国家是日本。从60年代开始,日...&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震撼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至今余波未平,某些方面甚至还在恶化。人们在总结危机的经验教训以图重振经济的时候,对于曾给亚洲经济带来巨大成功的出口导向经济模式产生了怀疑。亚洲金融危机是不是实施出口导向模式的必然结果?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它是否已经"失灵"?这是关系到今后发展中国家如何选择经济模式和经济战略的重大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一、出口导向经济模式与"亚洲经济奇迹"所谓出口导向经济模式,就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通过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以带动整个工业化体系的建立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工业化发展战略。这一模式实质上是利用战后良好的国际自由贸易环境,根据国际比较利益原则,通过优先发展本国具有比较利益的出口产业扩大产品出口,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它具有以下特征:()各国以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先进技术人境,发展本国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2)各国...&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中国深圳对外贸易(集团)公司是一家国有全资产业化、外向型的企业集团,成立于1982年,原为深圳市外贸总公司,1985年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成立中国深圳对外贸易(集团)公司。据统计,1984~1998年该集团累计进出口总额73亿美元,其中出口49亿美元,累计上交中央和市财政外汇、利税和能源交通基金折合人民币共17亿多元,平均每年上缴1-2亿元。该集团除承担深圳市政府下达的出口创汇任务外,10多年来还担负着香港鲜活商品市场供给、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的任务,享有较稳定的鲜活商品出口配额基数和其它商品的专营权,占香港市场份额的25%。为了保证出口基地产品供港的需要,该集团建成了拥有庞大的综合型饲养、种植、生产加工基地,并拥有一支配备有181台供港货柜运输车车队,有力地保障了香港鲜活商品和蔬菜市场的供给,对保证香港市场物价稳定、保证香港“九七”顺利回归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特有的贡献。这是该集团承担的一项特殊的出口任务和保障职能,也是该集团区别于...&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1998年到2008年,由于过度强调出口的作用和;1、通货膨胀;当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有需求,我国能够持续保持出口;2、产业萎缩;当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急度萎缩,国际市场无法;(四)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1、对国内资源破坏严重;为了创造更多的外汇,许多地方和企业乱砍滥挖,对环;2、压制劳动者福利水平的提高;在
1998年到2008年,由于过度强调出口的作用和推动出口的增长,我国经济逐渐形成了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潜伏着两种风险。
1、通货膨胀
当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有需求,我国能够持续保持出口增长时,由于出口太大,必然会形成巨大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也就是大量外汇会涌入我国。央行为了收购这些流入我国的外汇,必然会在外汇占款项目下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太多,必然会引发总需求膨胀。我国2007年的情况就是这样。
2、产业萎缩
当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急度萎缩,国际市场无法支持我国出口继续增加时,我国企业因为没有市场,必然会收缩生产和投资,甚至倒闭,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下滑,失业率快速攀升,生产力过剩的压力很大。我国经济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到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四)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和弊端已经开始显现。
1、对国内资源破坏严重
为了创造更多的外汇,许多地方和企业乱砍滥挖,对环境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压制劳动者福利水平的提高
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始终不能得到提高的情况下,许多出口企业不惜牺牲劳动者的利益,通过压低工人工资和福利的做法以维持微薄的利润。
3、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
以国外消费代替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但加大国内经济的不稳定性,也削弱了国内消费的扩张;
4、巨大债权的隐患
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还导致了中国补贴发达国家的怪现象。目前中国的人均GDP约为4000美元左右,勉强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令人不解的是,中国却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从过去想方设法借外债过日到现在输出外债,固然是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重大改变,但也是传统出口导向
型发展战略带来的无奈选择。值得警惕的是,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在2009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目前正在向3万亿美元迈进。因此,现在的问题不是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是如何控制货币超发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问题。随着美元贬值趋势的形成,大量的外汇也面临着缩水的风险。
5、政策倾斜衍射出问题
为了配合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出口退税政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仅仅在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就已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5298亿元。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在推动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比如国外动辄以反补贴为由对中国进行的贸易制裁。而出口骗税案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削弱了该政策的出口激励效应,还使得国家财政被无端吞噬。据估计,每年出口骗税的涉案金额都高达数百亿元。
(五)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金融危机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甚至是致命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坚决执行者,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入世,经济各方面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并不是很高,一些出口企业和主要依靠东南市场的企业受到重创。当时香港刚回归,国家为了维护香港繁荣稳定而砸入了大量的外汇维持港币市值,所以国家损失很多资金。国内也有很多企业的产品积压,金融行业也低迷。时任国务院的朱总理以强劲的手腕顺利的度过了那次危机。对外,实行人民币坚决不贬值,以大量资金投入外汇市场,维持人民币市值。对内,实行扩大内需政策,想尽一切办法扩大内需。中国大量基础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后带来了中国11年的经济迅速腾飞。
2、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了巨大影响,由金融危机所造成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已经侵蚀到中国的实体经济,首当其冲的
便是出口制造业。以中国对外贸易“晴雨表”和“风向标”著称的广交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秋季广交会出口成交额累计只有315.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9亿美元,这种现象只在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出现过。由于担心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三个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或许会持续负增长,使得中国外贸出口的前景雪上加霜。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以及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从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出口贸易量减少,订单急剧减少,贷款门槛升高成本增加,导致国内许多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不同规模的降薪裁员,甚至倒闭。降薪裁员又波及房地产、航空、石化、电力、IT、证券、金融、印刷等一系列行业。而最无招架能力的是外出打工的中西部民工,四川、安徽、河南等省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返乡潮。降薪也同时降低了社会购买力,变相地反映为物价上涨,货币“不值钱”。然而失业率的上升,则加剧了社会不稳定性。
四、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调整
(一)形成拉动内需型增长模式
在过去5年中,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一直维持在60-70%之间,而日美等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只有20-30%。因此,不少学者对中国这种高度依赖外贸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表示担忧,甚至提出这种模式必须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1、扩大内需的必然性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着重将注意力放在国内市场。目前,我国虽有较大的经济规模,但还不能说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国内市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干扰,条块分割现象较为严重,大大削弱了我国作为大国所拥有的国内市场容量大这一优势,无法充分实现规模经济。目前国内消费需求对GDP增长贡献率已达50%左右。因此,今后努力统一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将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类似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应对2008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又实行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内需增长的措施。中央投入4万亿人民币
救市,带动地方更多投资,加大基础项目的投入,积极拉动内需。
2、扩大内需的措施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重要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十项措施,明确具体,突出重点,统筹城乡,支持发展,改善民生,惠及百姓。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中国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具体措施包括:①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③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④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⑥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⑧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⑨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通过以上措施调整宏观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加快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不仅会促进投资增长、消费扩大,继续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也会有效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出口市场多元化
1、巩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
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我们应首先关注和重视的市场,但对这一市场的开拓也要注意均衡。国际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与我有较强的互补性,尽管竞争激烈,我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对手比,我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深层次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不仅使我们能够得到较多贸易利益,而且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虽然目前我国出口货物的70%以上是输往这一市场的,但是与这一市场在国际进口市场所占比例相比,我在某些市场(例如美欧市场)所占进口比例并不高。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也存在均衡的问题,例如我对日本市场的过于依赖和对欧洲市场的开发不足。由于我对这些市场出口占我总出口比例较大,因而它的不均衡发展表现了更大的风险性,而且也是开发发展中市场所不能替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替代大幅下降的日本、香港、东南亚市场的是美欧市场,而不是非洲、拉美或其他市场)。
2、开拓发展中国家新市场
发展中国家中那些经济发展较快,贸易环境相对稳定,市场潜力巨大或具有战略前景的市场是我们今后应特别关注和加大开拓力度的市场,也是国家政策应重点支持的市场。虽然发展中国家市场相对容量小,不成熟,但其中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潜力和前景,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动荡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经济增长,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这些市场已展开强大攻势(如韩国对拉美),甚至结成区域经济集团(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东欧加入欧盟、韩日自由贸易区探讨),国际分割有发展潜力的市场的举动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果我们不积极参与其中,将可能失去重大市场机会。但是我们对这些市场的开发应是有选择的,循序渐进的,要注意市场细分。例如美国商务部把世界上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10个国家和地区评为“新兴大市场”。 这些市场包括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中国经济区、印度、印尼、韩国、波兰、土耳其和南非。根据调查,这些新兴大市场国家和地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16关于调整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等内容。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_经济学_高等...个转变的可行性及其利弊 得失,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关于调整中国出口导向型... 14页 1下载券
论我...  分析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与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经历了二次大的调整后,人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的认识和...  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难以为继一、何为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出口导向” ,或称“出口替代”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发展经济学所热衷关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都给出口导向型的亚洲经济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引发了经 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稳定与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大讨论,以出口导向为增长模式的经济发 展,是否具有...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调整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一、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效应分析 1.积极影响 出口...出 口尤其是贸易顺差的迅速增长造成了中国与欧美国家...  浅析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产生及其弊端 [摘要]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国逐渐确立“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 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顺应了当时的...  中国在二十 世纪 80 年代也开始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 并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发展对经济模式 做出调整。 本文从东亚各国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发 ,结合东亚的...  贸易条件有关理论来分析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可行...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特点: 经济特征: 以本地廉价...  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的战略风险与财富幻觉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宏观经济1 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双重战略风险与财富幻觉 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双重战略风险与财富幻觉...出口导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_经济时评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出口导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确立并成功做到了“出口导向”带动经济发展的策略。“出口”是中国经济的主干线之一,经由这个主干线,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亦引进了外资,反过来加强了海外市场的建立。
  “全球化和国际劳动分工的大背景下,中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有其必然性,这与中国独特的人口结构有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姚洋教授的观点独辟蹊径,由于改变人口结构需要时间,所以危机过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
  他认为:“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城市化水平低、低抚养比率,这些特点导致我国劳动力收入增长缓慢,国内市场规模狭小以及投资额超过消费,决定了中国必须选择出口带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人口红利被经济学家认为是过去三十年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大量的劳动力在农村,尽管农业对全国GDP的贡献只有11%,但农村却储藏了我国劳动力总量的40%。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且长期以来处于低水平的抚养比率,目前的人口抚养比是0.4,即一个劳动人口只负担0.4个被抚养人口,为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供给,但由此也使得工资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社会总体消费水平过低。
  姚洋说:“劳动力相对充足使出口企业成本过低,促使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增强,使得内外资企业竞相出口,导致贸易顺差过大;劳动力价格过低又使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大大制约了消费,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乏力状态。这就造成了我国长期消费力度不够、出口拉动过大的局面。”
  从外部环境看,姚洋认为,国际分工也将导致以中国为代表的贸易盈余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依然会持续。“全球经济长期都处于不平衡状态,一部分国家长期处于经常项目赤字,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一部分国家处于经常项目盈余,如日本、德国、中国、俄罗斯等。长期的国际分工导致这种国际经济失衡,制造业大国向金融业大国出口制成品,换回金钱后再去购买金融大国的金融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尽管金融危机后,美国等赤字国国内储蓄开始上升,但是这样的储蓄上升只是暂时性的,而无论愿意与否,中国作为盈余国仍然会延续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研究员则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解释中国经济危机后仍然会走持续出口导向型道路的原因。他认为,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很大比重,尽管近年来“中国制造”各项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中国制造”已经逐渐进入高成本时代,但是相对于马来西亚、越南等成本低廉的国家,中国制造的综合配套能力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体系,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多种层次的需求,同时中国制造业国内梯度转移的空间也很大,沿海地区一些制造业通过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已获得持续的低成本优势,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出口导向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栏目。
&nbsp&nbsp&nbsp&nbsp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中国出口导向型模式的演进特点与历史
中国出口导向型模式的演进特点与历史
09-10-15 &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开放型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这证明了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伴随进出口额、FDI及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的高速持续增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努力受到越来越多的猜忌,自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猜忌公开变为指责、怨恨甚至敌对,最近国际上一些人关于“重新评估人民币汇率”的喧嚣,就是典型的佐证。本文以建立在公共选择理论基础上关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为分析框架,运用近年来渐成体系的利益集团理论为核心思想,剖析了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结果和现实影响,指出中国贸易政策确与部分发达国家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发生了冲突,而这种冲突正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由一国范围波及多国范围,由单边行动趋向集体行动。本文最后就中国贸易政策如何应对外国利益集团的压力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关于贸易政策和利益集团的经济学阐述   自20世纪后期以来,为解决传统理论和现实政策之间的差异,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以迅速建立和发展,其主要理论之一的利益集团模型在本世纪初成为解释贸易政策的主要思想,并在实证检验中得到较广泛支持。   1.关于利益集团的经济学阐述。(1)传统社会科学的普遍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的逻辑推理是不正确的。由于“免费搭车”行为的存在,“有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或集团的利益。(注:[美]曼瑟尔·奥尔林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2)集体行动之所以不容易实现,是因为大集团中任何单个成员为共同利益做出的贡献或支付的成本必须自担,而收益由所有成员分享,这导致大集团效率比小集团来得低。而小集团更能克服“免费搭车”问题。(3)克服“免费搭车”可由两种特定条件来解决:第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即个体从集体中得到利益比别人大,则其集体行动的积极性也越大;第二是存在“选择性激励”,又分为“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正向激励”是通过允许集体成员搭卖私人物品的方法刺激其为承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作贡献;“反向激励”是对“免费搭车”享受集体行动成果的惩罚性措施。(4)利益集团通常只代表整个社会中的小部分成员利益,所以,“各种社会组织采取集体行动的目标几乎无例外的都是争取重新分配财富,而不是为了增加总产出——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分利集团’”。(注:[美]曼瑟尔·奥尔森著,吕应中等译:《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页。)组成团体的部分成员的利益所得,必然是以其它未组成团体的部分成员的利益所失为代价。   2.关于利益集团模型的阐述。(1)追求团体利益的利益集团参与政治活动的目的不是为改变政治结构,而是为了影响现有政策后果。通常运用“显性”的影响方式——“游说”和“隐性”的影响方式——“献金”来左右政治家或政府决策过程,从而实现自己偏好的政策选择。(2)政治家或政府的目标函数由利益集团的“献金”和加权的全体选民的总福利组成,总福利权数越小,利益集团的影响越大;反之,利益集团的影响越小。(3)利益集团与政治家的相互作用并非是影响政策的唯一决定因素,不同利益集团间、利益集团与全体选民间、利益集团支持的不同政党间的博奕都能实现均衡政策的产生。(4)导致本国均衡政策产生的另一种情况是外国利益集团的影响,以及外国利益集团间的博奕。   3.关于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的经济学阐述。(1)贸易政策是利益集团影响国内外政策的主要目标;(2)一般来说,资本富裕国中资本利益集团倾向于自由贸易,而劳动力利益集团倾向于保护贸易,劳动力富裕国则刚好相反;(3)一般来说,利益集团机制越发达的国家,贸易政策越有可能均衡产生,而利益集团机制欠发达的国家贸易政策越易受单边影响,或是少数本国利益集团,或是少数外国利益集团;(4)经济全球化有可能使利益集团的组织边界突破国境,但最能影响本国贸易政策的利益集团必须是能满足本国政治家或政府目标函数最大化的团体,而非单纯以资本、规模、人数等决定。   二、中国贸易政策与外国利益集团的冲突分析   由于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现行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发展具有如下特殊性:一是指导思想正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尚无规范理论引导;二是决策目标正从社会全体转向特定部门,但缺乏收入调节机制;三是实施过程正从中央垄断转向多元操作,但难成公平竞争制度;四是决策主体正从行政独断转向各方共谋,但鲜有市场监督保障。按上述理论阐述,这些特殊性在封闭经济中尚无与外界角撞之虞,但对于入世后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的开放经济体,这可能成为冲突的源头。现行中国贸易政策与外国利益集团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国利益集团的政策与外国利益集团的冲突。按照利益集团模型的分析,保护国内进口竞争型产业部门利益集团的贸易政策必会招致外国出口主导型利益集团的反对,这同样适用于中国贸易政策的现存结果。根据国外经济学实证分析,受益于中国贸易政策的主要团体有中国国有企业,那些处于进口竞争型产业部门的国企如汽车、钢铁、精密机械等受到高关税的保护,这些保护影响了消费者福利。中国入世以后,基本上履行了关税减让的诺言,所以国外利益集团大多不再以关税为直接目标攻击中国贸易政策,而代之以如下理由:(1)认为中国贸易政策过度促进了本国产品出口,实施了各种鼓励出口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增强了中国出口产品(包括本土内各类企业)竞争力,导致外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不断减少,违反了WTO公平贸易原则,有明显“歧视性”。如中国IT产品对美出口从1990年的15亿美元猛增到2000年的262亿美元,超过了中国对美出口的整体增长速度,美国进口市场中的中国份额也从2.0%上升到了10.3%。近年来,代表美国半导体产业利益集团的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不断游说美国政府,指责中国虽然对国内市场的该类产品统一征收17%增殖税,但国内企业享有出口退税而外国进口企业则无。这些情况还出现在纺织、家具等行业中。(2)认为中国利用非关税壁垒等手段延缓开放国内市场的步伐,保护国内特定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直接导致外国利益集团支持中国入世的预期落空。有中国经济学研究指出,中国入世得到了不少美国利益集团的支持,尤其是农业部门,故“中国利益(应指“入世”)获得满足的方式并不是它自己争取的,而是让美国企业集团去为他们自己进行游说”(注:盛斌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6页。)得到的。但由于中国自2002年初对转基因农产品实行新许可制度,美国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大幅度减少,如大豆月比去年减少37%。这招致了原先预期较大的利益集团对中国贸易政策的不满,这些不满正通过美国政府和政治家们的决策在不断地表达。   2.资本利益集团的政策与劳工利益集团的冲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贸易政策是坚定地服务于经济增长,在亚洲“四小龙”发展模式的启发下,大量引进外资和发展出口。这种政策在上世纪90年代后显现出强大的效果,2002年中国出口总额已居世界第四,占全球出口贸易5%以上;同年全世界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中国在赢得“世界工厂”的称誉时,也引发了与外国利益集团的矛盾。(1)中国各级政府以“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最有效政策选择,促进了区域FDI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导致了各种要素质量的提高及价格的降低,这使得外国制造业资本汇聚中国,造成本国制造基地转移和员工失业。如世界电器巨头飞利浦公司在最近五年中将其全球工厂由250家减至170家,但是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却持续发展。这无疑招致行业内劳工利益集团的反对,这些外国劳工团体必然将矛头指向中国以求政府保护。(2)最近在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中,各种要求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团的经济目标。现行中国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确有利于外国制造业资本利益集团,未必能满足外国金融资本利益集团需求,但人民币改革对这两类利益集团的现实收益影响难以确定,所以他们最多只是“免费搭车”者。但劳工利益集团由于无法得到对称信息,因此认定中国产品竞争力主要源于低估了的人民币价值。这些价廉物美的商品使得进口国同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如美国国内普遍存在的观点是,中国应为近三年来美国国内流失的270万个工作岗位负责。这些指责完全出于利益集团自身立场,并不具备成为要求改变人民币现行汇率的主要条件。   3.特殊利益集团的政策与公共利益集团的冲突。依据利益集团模型扩展运用的研究结论,任何团体的目标只要是与公共目标不同,均被认为它追求的是特殊利益,该利益集团也被成为是特殊利益集团。由此推断,一国贸易政策在其初始阶段可能有利于它国特殊利益集团。但难以顾及它国公共利益集团,中国贸易政策同样也处于这种状态,这必然引起与国外特殊利益集团矛盾的国外公共利益集团的发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中国大力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政策,激发了国外买家在中国市场上的采购欲望,也加剧了中国国内卖家的竞争,这种日趋激烈的竞争首先表现在价格和质量竞争上。为了降低价格,工业制成品使用了劣质原材料;为了保证“质量”,农副产品含有了对人体有害的成份。上述行为是招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纸面”依据。幕后原因之一是受同类进口产品竞争的特殊利益集团与一些公共利益集团结成同盟,对受益于中国贸易政策的利益集团的“反击”。入世后的中国已成为遭受技术性壁垒的重灾区,其成因虽错综复杂,但利益集团的作用却十分关键。在相当多的案例中,公共利益集团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2)中国在制定和实施贸易政策的过程中,缺乏兼顾政策对环境、文化和安全等公共品影响的评估经验和补偿机制,这使得在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即便是得到了直接利益相关的特殊利益集团和政府的支持,也很可能遭到公共利益集团的反对,这种反对又会重新影响政府或政治家原先的态度,从而开始新一轮博弈。类似情形已在最近关于能源战略的实施中有所表现,随着中国贸易政策的全球化,这种冲突将不会少见。   4.经济利益集团的政策与政治利益集团的冲突。目前在中国存在着如下抱怨,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何时能与政治分开,尤其是美国。按照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认为,贸易不仅难以“放任自由”,而且越来越受政治影响。政治不单是政治家谋求自身福利的途径,也是利益集团实现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中国贸易政策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巨大压力,就是这种政治力量的集中表现。当然,中国政治制度的特殊性也影响了经济政策,特别是贸易政策的政治应变能力和实力。从两者结合的视角出发,剖析现今中国贸易政策的境遇有:(1)中国贸易政策的实施易受外国政府更迭的周期性影响。大多数所谓民主国家政府和政治家的目标都是在选举中持续掌权,故在选举期间目标函数中对选民福利权重会上升,涉及多数选民利益的政策将会成为竞选主张,不过这些政治利益集团的参选过程符合公共选择理论的“交易”特征。如果中国贸易政策仅使该国少数经济利益集团受益,却也能直接使当政的政治利益集团受益,则均衡结果更易形成。反之,就会产生“麻烦”。中美之间的贸易与政治纠葛就是较典型的例子。每逢美国大选期间,绝大多数两党候选人都会对中国的经济政策,最近主要是贸易政策进行指责,就是利用了获利的经济团体和未获利的其它团体,尤其是没有获利或间接获利的党派成员间的“利益落差”来争取选票。鉴于美国两党间经济和社会基础不同,中国贸易政策的均衡实施必须对此有所回应。(2)中国贸易政策的实施受以宗教、人权、价值观等为目标的传统政治利益集团的顽固影响。这种关系由于无法单纯用经济利益来梳理,所以无论中国贸易政策作怎样调整,都不可能在此条件下实现均衡结果。   三、关于中国贸易政策应对冲突的对策建议   贸易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部分,有必要根据内部产业基础和外部贸易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作调整。这对于全球化时代中开放的发展中大国尤其重要。从上文分析可以判断,外国利益集团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影响将成为未来决定中国贸易政策的不可忽视的变量。以下就如何调整中国贸易政策提出若干建议:   1.参与双边行动与参与多边行动并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谋求加入多边国际经济组织,以尽快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中国为加入WTO所作的努力足以证明这点。但按照集体行动理论认为,大集团由于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而效率较小集团低。现今多边国际经济组织随着成员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也难免不会出现大集团问题。一些国家较早地发现了这一问题,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免受外国利益集团的频繁影响,稳定贸易条件以争取规模报酬递增,他们将贸易政策调整为以建立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区式的小集团战略。墨西哥就是实施这种贸易战略调整的成功者和受益者。目前世界上主要工业国,尤其是欧盟、美国、日本及新加坡等都在加紧实施这种对本国利益更为确定的集体行动方式。中国已意识到了这种战略变化的有效性,当前与香港、澳门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自由贸易合作可以认为是开了好头,以后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合作将成为考验中国贸易政策调整的重要砝码。所以,中国在积极参与多边国际组织行动的同时,应有自己的双边或区域行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创立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贸易原则和贸易体系。   2.注重国际贸易中市场行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协调。中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可以在坚持国内利益前提下,有策略地处理好对外政治和经济目标的统一,尤其在贸易政策产生过程中,应尽可能在多方博弈中实现均衡。国外利益集团之所以对中国贸易政策形成影响,主要还是通过政府的政治表达,而政治表达都是有“价格”对应的。所以国际间的贸易对话或是贸易战大都可以量化为市场交易行为。目前中国贸易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的“压力”,主要是利益集团从中收益在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中分配不均造成的。作为改进或是补偿,中国政府应采取更为开放和市场化的贸易政策,如国家可以购买多国外国债券、鼓励国内资本对国外投资,尤其是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投资、放开各类企业对国外政治和公共福利事业的捐赠等,尽量使利益集团对中国贸易收益的过高预期得到稀释。   3.“干中学”中逐步加强中国贸易政策的政治基础建设。由于长期来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落后于经济制度改革,所以政府政策从产生到实施的成本均只能自担。而利益集团和贸易政策的研究表明,恰当的政治制度不但能创造经济效率,还能够分解经济成本。中国完全可以从与外国利益集团的交往中学到有用的技能,比如在利益集团活动中,“游说”成为了技术,借鉴和学习这门技术,对在象利益集团政治发达的国家如美国等的贸易活动中十分有效。除了工具外,谁来使用工具也非常重要,这也决定了代表中国特殊经济利益团体的政治活动将加速产生。中美双方非政府组织间的贸易情况交流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有组织赴美“游说”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开端。随着中国贸易政策的政治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中国贸易政策抵御外国利益集团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大,中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作用就愈显重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口导向型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