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上日本为什么发动二战对外战争国家排名

  美国《一周》周刊网站9月24日撰文分析为什么美国不能走出不断打仗的怪圈。文章提到两点,第一个问题,我们不会承认,我们在不断地打仗。第二个问题,我们无法想象,被美国轰炸是什么样子?  战争数量惊人  请举手示意:如果某个国家将导弹对准美国领土,你们中有多少人认为,这是针对美国的战争行为?  所有人?这正是我所想的。  下一个问题: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多少个国家和地区发动过空袭?  以我的计算,是13个(朝鲜、越南、柬埔寨、老挝、格林纳达、巴拿马、伊拉克、索马里、波黑、科索沃、阿富汗、利比亚,现在是叙利亚)。这是一个很长的名单,但也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估计,因为该名单只将伊拉克计入一次,而且该名单也未包括自9·11事件以来美国对其频繁发动无人机袭击的国家,如索马里、也门、巴基斯坦,也许还包括菲律宾。  因此,我们都会认同,在过去69年间,美国至少与(或在)13个国家和地区打过仗。  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能接近这么高的数字?苏联和俄罗斯也许是仅有的能接近这个数字的国家。在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一样)对一些国家进行过干预,并侵略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后苏联时代,俄罗斯在境内与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南奥塞梯、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阿布哈兹、车臣、格鲁吉亚,现在是乌克兰)打过一系列小规模战争。  最终统计:苏联3个,俄罗斯6个。美国再次获胜。  贴上正义标签  我认为,对战争的道德推论不能简化为仅以数量来衡量。以道德标准来衡量,苏联镇压“布拉格之春”不能等同于第一次海湾战争,后者是在美国的领导下,多国同盟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作出的反应。同样,我们也不能仅仅以(军人和平民)的伤亡数量和类型来衡量一场冲突是否正义。例如,强调越南战争的巨大伤亡(5.8万名美国人死亡,88.2万名越南人死亡)至关重要,但强调冷战这个更大的道德语境也同样重要。  重点是,我们美国人总是听到有关“道德语境”的言论。  像罗伯特·卡根这样经验丰富且睿智的好战分子善于为我们所打的每一场战争贴上正义的标签,用一篇篇历史知识丰富的文章一遍遍告诉我们,为什么所有的好事——无疑包括世界秩序本身——都有赖于美国空袭、有时是入侵和占领世界上的一些国家。  这种对民众的宣讲起到了一种作用——事实上,连我们的总统都认为,他可以用这种方法给出摧毁“伊斯兰国”的充分理由,同时又否认这是一种战争行为。  我认为,美国已经听够了有关“道德语境”的言论,这些言论似乎总是寻求为我们使用武力(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称呼这种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我们所需要的是,少一点对于我们将别人炸成碎片的重要性的论述,多一点关于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一个国家拥有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进行致命打击的能力)会是怎样的论述。  不该自欺欺人  我在想,如果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有另外一个国家实力强大到可以对任何国家(包括我们)进行军事打击而又不承担任何后果,我们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不加以想象,我们就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唯一拥有这种实力的国家。俄罗斯——与我们最接近的对手——也许正在乌克兰展示实力。但与后苏联时代俄罗斯的所有军事冒险一样,这一次也是在其邻国。与此相反,自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就没有与邻国打过仗,而是每隔几年就会在距离其领土数千英里的地方发动战争。至少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  我永远都不会为“伊斯兰国”及其嗜血的野心辩护。但如果我们希望了解,是什么驱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加入该组织,追寻一个似乎是自取灭亡的目标,也许我们应该从美国的军事霸主地位无人撼动,以及我们在世界各地的战场上随意使用这种绝对优势的事实入手。  每次我们向世界的另一端投放力量,我们都会激起新一轮非对称性反击,这种反击又会激起一轮力量投放,然后激起对这个全球霸主的更多抵抗(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如此循环往复。  如果这的确是捍卫我们国家利益所需要的,那么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但对于这种行为的性质,我们不应该自欺欺人。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美国的泛自由主义迟早得葬送这个国家。  
  中国是二战后与邻国发生战争次数最多的国家。  
  可以说侵略吗?
  @断手党 2楼
09:10  中国是二战后与邻国发生战争次数最多的国家。  -----------------------------  你确定不是以色列?你确定不是印度?  
  @断手党
09:10  中国是二战后与邻国发生战争次数最多的国家。  -----------------------------  @仙人仙问 4楼
11:03:51  你确定不是以色列?你确定不是印度?  -----------------------------  以色列无非是1,2,3,4次中东战争再加入侵黎巴嫩,算他5次好了。  中国则有,中韩,中印,中苏,中越西沙1974,中越反击1979,中越两山1984。光这就有6次了(中台我都没算,理论上算内战,实际你懂得)。
  @仙人仙问 4楼
11:03  @断手党 2楼
09:10  中国是二战后与邻国发生战争次数最多的国家。  -----------------------------  你确定不是以色列?你确定不是印度?  -----------------------------  据统计中国是发生冲突后,最喜欢发动战争,而不是协商的国家。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有关法兰西文化专题进行了一次网民调查.在“你最了解的法国人 中.拿破仑高居榜首.拿破仑一生最主要的功绩是 A.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B.发动了对外战争 C.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有关法兰西文化专题进行了一次网民调查.在“你最了解的法国人 中.拿破仑高居榜首.拿破仑一生最主要的功绩是 A.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B.发动了对外战争 C.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D.颁布了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 &材料一接纳外国留学生来唐学习,是唐的基本国策。据史书记载,在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无论官费生还是私费生均可参加唐朝的进士科考试,中举的新罗学生有58人。如李同、崔致远等都考取了进士。…8世纪中叶,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历法。788年也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还据唐制改订礼仪和刑律,儒家典籍、诸子书、唐人诗文在新罗广泛流传。……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日本,对大唐昌盛的文化和物质文明极为赞赏、向往,于是不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00人。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做国博士.仿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了大化革新。大多数在唐留学回国的僧人,都在宣传佛教和传播唐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 一一《唐朝的对外关系》 &&材料二1872年—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其中50多人进八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即是其中一位: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进行到第10年时,遗到强烈反对,“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派赴海外的留学生人数激增。甲午战争之前,派赴欧美的留学生不过200多人。此后的十几年中,赴欧美及日本的留学生竟达2万多人,仅赴日本的留学生,在1906年就有13000人。在20世纪初,形成了一股出洋留学的热潮,许多青年学生搭帮结伙,自费到海外求学。 &&&& 日,孙中山邀请有志革命的留日学生和旅日华侨70余人于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址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会上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有关建立“中国同盟会”的主张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起草了盟书,制定了誓词并由孙中山带领大家举行宣誓加盟仪式。 &&&& 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蔡元培(1907年留德)、汪精卫(1903年留日)等人鼓励青年向西方学习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 &——《海归时代》 &&材料三新华网巴黎5月31日电(记者严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1日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到2008年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140万,全世界几乎每7个外国留学生中就有1个中国学生。足迹遍布全世界109个国家,所学专业覆盖当代所有学科。 &&&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刘奕湛)记者13日从教育部获悉,2007年来华留学生数 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来华留学人数突破19万人次,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国留学生来唐学习的原因?对当时的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2)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发生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简要分析清政府强令留学人员回国的原因? &&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学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概述20世纪以来留学生对中国
&&&&&&& 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 (4)阅读材料三,中外留学生交流出现了怎样的局面?简要分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并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 &材料一接纳外国留学生来唐学习,是唐的基本国策。据史书记载,在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无论官费生还是私费生均可参加唐朝的进士科考试,中举的新罗学生有58人。如李同、崔致远等都考取了进士。…8世纪中叶,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历法。788年也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还据唐制改订礼仪和刑律,儒家典籍、诸子书、唐人诗文在新罗广泛流传。……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日本,对大唐昌盛的文化和物质文明极为赞赏、向往,于是不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00人。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做国博士.仿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了大化革新。大多数在唐留学回国的僧人,都在宣传佛教和传播唐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一一《唐朝的对外关系》&&材料二1872年—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其中50多人进八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即是其中一位: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进行到第10年时,遗到强烈反对,“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派赴海外的留学生人数激增。甲午战争之前,派赴欧美的留学生不过200多人。此后的十几年中,赴欧美及日本的留学生竟达2万多人,仅赴日本的留学生,在1906年就有13000人。在20世纪初,形成了一股出洋留学的热潮,许多青年学生搭帮结伙,自费到海外求学。&&&& 日,孙中山邀请有志革命的留日学生和旅日华侨70余人于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址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会上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有关建立“中国同盟会”的主张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起草了盟书,制定了誓词并由孙中山带领大家举行宣誓加盟仪式。&&&& 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蔡元培(1907年留德)、汪精卫(1903年留日)等人鼓励青年向西方学习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招寻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海归时代》&&材料三新华网巴黎5月31日电(记者严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1日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到2008年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140万,全世界几乎每7个外国留学生中就有1个中国学生。足迹遍布全世界109个国家,所学专业覆盖当代所有学科。&&&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刘奕湛)记者13日从教育部获悉,2007年来华留学生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来华留学人数突破19万人次,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国留学生来唐学习的原因?对当时的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分)&&&&&&& (2)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发生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简要分析清政府强令留学人员回国的原因?(8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学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概述20世纪以来留学生对中国&&&&&&& 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8分)&&& (4)阅读材料三,中外留学生交流出现了怎样的局面?简要分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并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意义?(6分)&&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有马镫以前,骑者的座位是不牢靠的,中国马镫西传,使得新作战方式成为可能,在这样一种西欧新社会形态中获得了表现:那个社会由武士阶级的贵族政治统治着,武士们被赋予土地,使他们得以一种新颖而高度专门化的方法来打仗。这种贵族不可避免地要发展起来和马上白刃战的风格及其社会风尚相协调的文明形态扣思想格局。——摘编自《顾准文集》材料二& 耶稣会会士专在结交、说服朝廷和官僚方面下功夫。担任技术专家、导师和外交代表,使自己成为对明朝皇帝和满族皇帝有用的人。耶稣会神父帮助中国人铸造了他们的第一门大炮和议定了他们与俄国的第一份条约。这些做法并没招致大批人皈依天主教,但他们的确赢得了对西方的基督教和科学的尊重……耶稣会坚持认为,(中国)祖先崇拜权仅是一种世俗仪式,旨在保持家族传统的连续性。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则完全相反地认为,它是异教的宗教仪式,与基督教不相容。l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全球通史》材料三& 在闭关自守的几个世纪中,日本幕府允许荷兰人在日经商,主要是利用他们了解外部世界情况。……1868年,天皇颁布了一篇警文,着重强调了:“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除旧习,求知识于世界”。1878年创作了一首“文明球歌”,拍球时,让儿童通过背诵被认为最值得采纳的10种东西的名字即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来计算球弹跳的次数。……政府通过发放津贴、购买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来确保所需工业的建立。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例如,在宗教领域,明治时期的政治家赞成神道教为国教,认为神道教促进了民族统一,激励了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日本想在现代世界中保持原有的地位,这些属性恰恰是必不可少的。——摘编自《日本近代文明史》材料四&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正是这些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如同有了七音八调的差异,才能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有益于世界文明的进步。所以,世界上的人们,都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这样的世界,才能赢得长久和平与发展。——人民网(1)据材料一概括马镫对欧洲社会的主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中的哪些重要成果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10分)(2)据材料二概括耶稣会会士在中国传教方式的特征,并分析基督教传教失败的主要原因。(10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主要原因。(8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看法。(4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国际社会对二战后美历次对外战争的态度
下载积分:1099
内容提示:国际社会对二战后美历次对外战争的态度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0:51:3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99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国际社会对二战后美历次对外战争的态度
官方公共微信打遍全球?血债累累!二战后美国对外战争统计 > >打遍全球?血债累累!二战后美国对外战争统计  二战之后历任美国总统发动的战争列表哈利.杜鲁门,33任(1945年~1953年):1、发动朝鲜战争2、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34任(年):1、日,武装入侵黎巴嫩2、日,武装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3、1960年7月,伙同比利时,武装入侵刚果约翰·菲兹杰拉德·肯尼迪,35任(日~1963年11月):1、1961年4月,入侵古巴猪湾“冥王星行动”2、1964年5月,武装干涉越南林登·贝恩斯·约翰逊,36任():1、日,全面武装介入越南战争2、日,武装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查理德·米尔豪斯·尼克松,37任(年8月9日):1、越南战争2、1970年3月,武装入侵柬埔寨3、日,武装入侵也门共和国4、1973年,美国策动智利政变,智利民选总统阿兰迪遇刺,皮诺切特上台。5000智利人被杀。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38任(日~日):1、越南战争詹姆斯·厄尔·卡特,39任(日—日)1、1980年,美国介入尼加拉瓜内战,造成两万九千人死亡。2、1980年,美国开始训练本拉登,使其对抗苏联罗纳德·威尔逊·里根,40任(1981年1月~1989年1月):1、1981年,里根政府训练尼加拉瓜游击队,三万人死亡2、1982年,美国再次入侵黎巴嫩。3、日 武装入侵格林纳达,近2000名美国陆战队和陆军官兵,在航空母舰和直升飞机的护送下,突然在格林纳达登陆。同美国军队一起登陆的还有格林纳达邻近的巴巴多斯、安提瓜等6国的300名武装人员。4、日,空袭主权国家利比亚5、1986年,美国入侵玻利维亚。6、 美军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伊朗的布雷舰。7、 美军护航舰在海湾遇雷,里根下达命令报复!美军出动“企业号”航母在内的7艘舰发动攻击,击沉伊朗多艘舰艇。8、 日,武装入侵洪都拉斯老布什,41任():1、1989年12月,武装入侵巴拿马(为维护其在巴拿马殖民地利益)2、发动海湾战争。(感觉有一丝正义)克林顿,42任()1、1993年七月,美国突击索马利亚,遭埋伏。2、1994年,美国入侵海地3、1999年,入侵南斯拉夫,轰炸中国大使馆小布什,43任():1、2001年,入侵阿富汗2、日,美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入侵伊拉克奥巴马,44任()日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他也是美国第一位非裔总统2011年,美国对利比亚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利比亚战争。名义上,在联合国的领导下,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人类人权,阻止卡扎菲的暴政,实际上美国一直以来都将利比亚视为邪恶轴心之一,务必除之而后快。终于逮到了利比亚内乱的机会,便迫不及待的对利比亚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企图借助对利比亚的战争来提升自己在国内的人气,能够获得连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战争:(一)冷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战争:1,冷战l947-1991年参战各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世界美国参战动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了两大决定世界政治走向的势力范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世界。为了与"东方集团"抗衡,贯彻自己的价值、原则和经济利益,在冷战期间,美国坚持其对共产主义的扼制和反击持续时间:44年过程::柏林危机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0:朝鲜战争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56:苏伊士运河危机1963:古巴危机1963:美国和苏联签署《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1964:越南战争1968:美国、苏联和其他85个国家签署《禁止核武器条约》1969:开始限制战略武器会谈1972:限定反弹道导弹发射场的协议1985:米哈伊·戈尔巴乔夫新任苏联总统1989:柏林墙倒塌1991:华沙条约组织解体;第一阶段条约结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前苏联结束共产主义2,朝鲜战争l950-1953年交战双方:由中国和苏联支持的北朝鲜由美国和其他l6个联合国成员国支持的南朝鲜美国参战的动机:支持南朝鲜.阻止金日成领导下的北朝鲜在朝鲜半岛占上风,并以此阻止共产主义在东亚的扩展。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第一次代理人战争。持续时间:三年过程::战争爆发:根据联合国第83号决议,联合国出兵干涉:开始阵地战:停战谈判19537:停战协定签字结局:确定边界线为北纬38度;北朝鲜部队撤出南朝鲜参战人数:北朝鲜:l5至20万士兵南朝鲜:l0万中国:将近90万士兵(沿边界)牺牲人数:美国人:六万(九万负伤)南朝鲜/西方部队:18万中国/北朝鲜:估计约150万朝鲜平民:估计将近300万3,伊朗政变--l953年伊朗革命--1979年"鹰爪"行动--l980年交战各方:由美国支持的国王理萨·巴列维穆罕默德.摩萨台,阿亚图拉'霍梅尼美国参战动机:直至伊朗革命期间,亲西方的里萨·巴列维国王一直与美国有着密切的合作。自他被推翻以来,美国就怕伊朗向共产主义和原教旨主义方向发展。美国在伊朗追求如下具体目标:抑制苏联势力扩张保证自己的能源储备(主要是石油)持续时间:27年过程:1953.8:第一次政变尝试失败:国王逃往外国:伊朗政变;巴列维国王重新登上王位1978年1月起:伊朗人民举行多次重大起义:伊朗革命:德黑兰美国使馆遭袭1980.4:"鹰爪"行动结局:巴列维国王不得不离开伊朗,美国在该地区失掉了最重要的盟友阿亚图拉·霍梅尼建立了一个原教旨主义的什叶派政府参战人数:不详牺牲人数:伊朗平民人人美国士兵l980:8人4,危地马拉政变:"成功"行动1954-危地马拉游击战年交战各方:受危地马拉民众支持的总统亚阔布·阿本斯受美国支持的危地马拉流亡者美国干涉的动机:通过大部分被美国控制的联合果品公司,美国政府的影响渗透到该国的政治和经济方面。该国在1950年实施的一项大的国内改革损害了联合果品公司的利益。美国为恢复其原有的权利和权益而进行了干涉。持续时间:"成功"行动:11天游击战:断断续续持续了40年过程:1950:阿本斯当选:危地马拉流亡的反对派发动进攻:"成功"行动:政府倒台:游击战争1996:签订和平条约结局:1954年,通过建立一个军政权,确保美国继续在该地区的影响。参战人数:流亡的危地马拉反对派:400人牺牲人数:流亡的危地马拉反对派l954:48人平民:据估计20万5,金门危机l954-1955年交战双方:受美国支持的台湾地区受苏联支持的中国大陆美国参战动机:支持台湾防止中国共产主义的权力扩张通过对台湾积极的军事支持,体现其在南太平洋的重要战略地位持续时间:四年过程:1937年起:中国内战-19555.1:第一次金门危机-:第二次金门危机:调解危机--:第三次金门危机结局:原有状况没有改变;"和平共处"的口号得到落实参战人数:中国台湾部队000人中国部队:不详美国部队:不详牺牲人数:台湾和大陆双方:2000人(估计)美国人:200人(估计)6,黎巴嫩:"蓝胡子"行动--l958年内战l975---1990多国部队l982年参战各方:黎巴嫩政府联合国托管部队(美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追随者以色列叙利亚美国参战的动机:美国参战动机体现出艾森豪威尔政策:即应通过经济和军事上的援助防止中东国家受该地区共产主义扩张的影响;致力于支持黎巴嫩政府。持续时间:"蓝胡子"行动:三个月黎巴嫩内战:l5年多国部队:两年过程:58.10.20:"蓝胡子"行动1975.4:黎巴嫩内战开始:派驻多国部队:美国驻贝鲁特使馆前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多国部队大范围撤出1990.10:内战结束结局:被迫进行和平谈判,美国没有参加参战人数:美国l958:14000人联合国部队人(其中美国l800人)叙利亚人以色列:不详牺牲人数:黎巴嫩:90000人(115000人负伤)美国:400人7,刚果内战l960-1964年交战双方:得到由联合国授权的部队(主要是美国人和比利时人)支持的刚果政府苏联支持的辛巴斯(Simba,s)[1]美国干预内战的动机:使政府和这个地区保持稳定反击共产主义,确保一个亲西方的政权("新终点线"行动)解救人质("红龙"行动)持续时间:("新终点线"行动):四年("红龙"行动):四天过程:-1964.1:"新终点线"行动:反叛者攻下斯坦利维尔-27:"红龙"行动结局:解救人质,建立一个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参战人数:不详牺牲人数:"红龙"行动:据美国统计报告称,有20名西方人质丧命;目击者称近1000人丧命8,柏林危机l961年冲突各方:美国、西方盟国和联邦德国苏联和民主德国美国参与柏林冲突的动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柏林被分成各个占领区和势力范围。柏林和西德在冷战时期发展成为美国与苏联对抗政策的支柱。美国在柏林危机中的具体动机如下:确保西柏林的自由,包括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继续坚持西方国家军队驻扎在西柏林保证盟国不受阻挡地进入整个城市持续时间:两年零六个月过程::《伦敦议定书》194,5.7-8:英、法、美三国部队进入西柏林:西柏林开始使用西德马克:开始封锁柏林:开启空中走廊:Ⅸ杰萨普一马立克一协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日内瓦四国会议:赫鲁晓夫发出关于柏林的最后通牒-4: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晤:开始建造柏林墙:柏林危机结束结局:承认现状9,古巴危机l962年交战双方:美国,得到古巴流亡者支持苏联,得到菲德尔·卡斯特罗支持危机期间美国入侵的动机:由于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美国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苏联踏上了美国的前哨阵地,并打算以军事手段来捍卫。美国认为苏联竭力在扩大其在世界政治中的影响,这种挑衅行为致使美国采取防御措施。持续时间:一年过程::进攻猪湾: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被美国发现:苏联战舰与美国军队遭遇-27: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交换信件: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达成协议解决危机结局: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参战人数:猪湾:1400名古巴流亡者古巴危机:44000名苏联人,10万美国人牺牲人数:猪湾:161名古巴人,114名流亡古巴人(1113名古巴流亡者被卡斯特罗军队逮捕)10,越南战争l962-1973年参战各方:南越,受美国和东南亚条约组织部队的支持越共和北越,受中国和苏联支持美国参战的动机:阻止共产主义扩展到南越,由此导致二战后最大的一场代理人战争在美苏之间的爆发持续时间:11年过程:1954:日内瓦会议3.1:越南战争1964.8:北部湾事件1965.2月起:开始有计划地轰炸越南北部:春季攻势1968.3:美莱村大屠杀:停火谈判:战争范围扩大到柬埔寨和老挝1972.12:"圣诞轰炸":签订停战协定结局:1973.3:美国撤军:越共进驻西贡:北越和南越统一参战人数:美国:约870万东南亚条约组织部队:7万中国:15万;越共:无详细统计牺牲人数:南越士兵:20万人美军士兵:56000人东南亚条约组织士兵:5000人北越士兵:92万人北越平民(北方):55万人南越平民:45万人11,多米尼加共和国内战1965年交战双方:美国及站在君主政府一方的美洲国家组织的军队君主立宪派美国干预内战的动机:撤离外国平民抵制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这个国家和这个地区持续时间:一年过程::拉法埃尔·特鲁希略被谋杀:胡安·博什当选:军事政变推翻博什:内战开始66.9.21:"动力凝聚"行动:成立过渡政府结局:建立一个亲美的政府成功撤退外国平民参战人数:美国人:约两万多米尼加人(保皇派):约三万牺牲人数:美国人:死亡44人,负伤36人立宪派:l00人多米尼加平民:人12,智利:推翻阿连德及皮诺切特夺取政权l973年冲突双方:萨尔瓦多·阿连德及其追随者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及其追随者(在准备阶段受美国的支持)美国干预的动机:阻止出现一个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智利政府,担心这敌对的意识形态从此蔓延到其他拉丁美洲国家持续时间:军事政变:一天皮诺切特专制统治:15年过程:1970.94:萨尔瓦多·阿连德当选智利总统:施奈德将军被谋杀:军事政变,阿连德死亡结局:皮诺切特掌权;建立高压专制独裁政权参加人数:不详牺牲人数:智利:1500人13,第一次海湾战争年交战各方:伊朗伊拉克美国领导下的联合国部队美国参战的动机:除了阻止伊朗原教旨主义向其他海湾国家蔓延外,为了该地区的稳定和确保从海湾地区向外输出石油的安全。持续时间:八年过程:1979: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伊拉克进攻伊朗:伊朗战争动员和保卫国家:伊朗的反击:阵地战:油船大战:科威特请求国际援助建立美国领导下的国际舰队:签订停战协定结局:导致战争的起因没有消除石油出口得到保证参战人数:伊拉克:400000士兵伊朗:500000士兵联合国部队:不详牺牲人数:伊拉克:375000人死亡,60000人被俘伊朗:300000人死亡,500000人负伤14,尼加拉瓜:"伊朗门事件"年参加事件的各派: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委员会索摩查政权桑地诺派反对派美国参与事件的动机:在反对索摩查政权的游击战初期,桑地诺派受到美国的支持,掌权后它与苏联结盟。于是美国开始大力支持与桑地诺派、同时也是与共产主义斗争的反对派。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追求另一种目的:他们要做的主要是走私毒品和武器,以此也可使反对派得到资助。持续时间:六年过程:1937: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当选总统: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被谋杀1974: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巴伊雷当选总统:彼德罗·华金·查莫罗被谋杀,引发了内战;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巴伊雷逃往外国,并于1980年在当地被谋杀;美国停止支持桑地诺派,从此开始资助反对派对派1985.4:博兰修正案:"伊朗门事件"1987:美国人对反对派的资助最终停止结局:"伊朗门事件"被披露后,美国撤出尼加拉瓜参与人数:各方参与事件的人数没有可靠的统计数字牺牲人数:内战期间:五万人死亡,15万人被驱逐国外,60万人在尼加拉瓜境内逃亡15,利比亚:"黄金峡谷"行动1986年交战双方: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美国美国参战的动机:为反对恐怖主义而斗争持续时间:"黄金峡谷"行动:五天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将会继续下去过程::国家政变,后果是卡扎菲上台1979.12:冲击并火烧美国驻的黎波里大使馆1981.5:利比亚使馆成员被要求离开美国1981.8:利比亚战机被美国击落:美国轰炸机袭击利比亚:柏林迪斯科舞厅"贝拉"遭恐怖袭击86.4.17"黄金峡谷"行动:洛克比空难结局:卡扎菲开始与西方小心翼翼地合作;以来,与美国的关系又紧张起来参战人数:美国:28000人利比亚:不详牺牲人数:袭击"贝拉"舞厅:死亡三人,200人负伤"黄金峡谷"行动:不详洛克比空难:死亡270人袭击法国航线:死亡170人16,入侵格林纳达:"暴怒"行动l983年交战双方:美国莫里斯·毕晓普领导下的格林纳达政府美国入侵的动机:古巴在格林纳达岛上援建一座军用机场,增强了其对格岛的影响,因此格林纳达的发展对美国构成了一个战略威胁。"暴怒"行动具有如下具体目的:撤离美国公民建立一个亲美政府持续时间:一个月过程::推翻埃里克·盖里;建立一个以毕晓普为首的左派政府1983.10:毕晓普被捕并被谋杀-11.21:"暴怒"行动结局:恢复到革命前的状况;建立一个受西方控制的政府参战人数:美国:5000人格林纳达:不详牺牲人数:美国:死亡19人,ll6人负伤格林纳达:死亡45人,358人负伤平民:死亡24人17,巴拿马:"正义事业"行动l989年交战双方:美国巴拿马美国入侵的动机:共产主义处于低潮的时代,应该强化世界上惟一存在的超级大国的领导地位。拉丁美洲的稳定受到威胁。具体的入侵目的是:撤离美国公民逮捕马努埃尔·诺列加让诺列加的追随者保持中立立场成立为美国所承认的政权持续时间:一个月过程::巴拿马宣布独立:签订《海一邦瑙一瓦里拉条约》(《地峡条约》):建造巴拿马运河1964:国旗事件:运河地区形势动荡1971:诺列加的-9字第一次出现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薪水名单上1982:诺列加成为军队总司令1985:暗杀雨果-斯帕达福拉,导致巴拿马出现动乱:两家美国法庭起诉诺列加:诺列加宣布进入战争状态一:"正义事业"行动结局:一个亲美的总统上台逮捕并宣判诺列加参战人数:美国:27000人巴拿马:不详牺牲人数:美国:23名士兵丧生,324人负伤巴拿马:450名士兵及500名平民死亡,上千人受伤(二)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战争:18,第二次海湾战争1991年交战各方:科威特,美国领导下的联合国部队伊拉克美国参战的动机:解放科威特,以重建该地区的稳定、阻止像伊拉克袭击沙特阿拉伯这类事件的再度发生与日益危害美国利益的萨达姆·侯赛因斗争保证从海湾地区进口原油持续时间:三个月过程::伊拉克袭击科威特-:"沙漠风暴"行动:伊拉克部队撤出科威特:签署停战协定:战争正式结束-4:"沙漠袭击"行动-20:"沙漠之狐"行动结局:成功地将萨达姆·侯赛因赶出科威特;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参战人数:伊拉克:68万人美国:40万人盟国:22万人牺牲人数:伊拉克:约11万至25万士兵丧生,四万至18万平民死亡美国:死亡343人科威特:死亡7000人19,索马里:"恢复希望"行动年交战各方:至少l2个相互敌对的部族联合国授权部队美国美国人道干预的动机:在一个内战笼罩下的国家内重建秩序持续时间:四年过程:1988:内战爆发:推翻独裁者西亚德·巴里:饥荒灾难:派遣一支由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多国部队("恢复希望"行动):美军追捕侯赛因·穆罕默德·艾迪德的行动失败1994.3:美国决定单方面全部撤军1995.3:联合国最终从索马里撤出结局:公共秩序未能恢复至少饥荒和内战得以阻止参战人数:索马里参战者数字不详35000名联合国士兵30000名美国人牺牲人数:内战死亡者达数万,具体数字不详30万至50万人饿死151名联合国士兵和至少18名美国兵丧命20,中南美洲:向毒品开战1989年始交战各方:毒品犯罪集团游击运动组织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和哥伦比亚国民解放军(ELN)哥伦比亚政府军和警察部队美国参战的动机:抵制毒品交易进入美国后与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持续时间:从1989年起过程:1990.1:老布什总统"安第斯山战略"计划:一架美国飞机在秘鲁海岸被击落:"支持正义"行动:"稳定国家"行动1991年起:"猫头鹰"行动1996年4月起:"激光袭击"行动从1998年,特别是从日起:"哥伦比亚计划"参战人数:哥伦比亚方面不详美国方面每年400人牺牲人数:在哥伦比亚,每年约有30000人死于贩毒秘密组织、游击派别和政府军之间的战斗。美国方面的死亡人数因美国行动的高度保密而不可能有详细数字。到目前为止,能够证实的是有l4名美国兵和特工死亡21,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内战年交战各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共和国军"塞尔维亚民兵和志愿军南斯拉夫人民军(JVA)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军波斯尼亚穆斯林克罗地亚国防委员会(HVO)波斯尼亚的克罗地亚人克罗地亚共和国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参战的动机:保护波斯尼亚民众免受战争罪犯的伤害实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使命持续时间::自1995年多国维和部队进驻过程::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宣布独立1992.47:"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共和国"诞生:内战: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族占领了联合国保护区斯雷布雷尼察,对民众进行大屠杀-9.1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族进行空中打击结局::在巴黎签订《代顿和平协议》:多国部队进驻参战人数: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方面不可能有确切的数据北约:最多时有5.8万士兵美国:最多有两万美军士兵;自1998年起6900名士兵牺牲人数:估计有25万人美国人:无;在后来执行多国部队和维和部队的任务中,根据当时的统计有l3人死亡22,朝鲜核危机年冲突双方:美国朝鲜美国参与冲突的动机: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认为受到朝鲜的核威胁。自日遭受恐怖袭击和在此以后宣布的反恐战争以来,美国备感受到来自金正日以及朝鲜军事潜力的威胁。持续时间:自1993年以来时断时续过程::南北朝鲜和解协定生效: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4.6:吉米·卡特访问平壤:在日内瓦调解第一次核危机2002.10:怀疑朝鲜有秘密的原子武器计划:朝鲜飞毛腿导弹在开往也门方向的船上被发现:朝鲜恢复使用核设施:朝鲜和美国重开谈判结局:公开化,核危机尚未解决参加人数:无记载牺牲人数:无23,胡图人和图西人在卢旺达、乌干达和刚果的冲突l990-2003年交战各方:在卢旺达:胡图人、图西人、联合国授权部队、法国在刚果:刚果政府军、起义者、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安哥拉、津巴布韦美国对干预持否定态度的原因:在美国对索马里的干预导致悲剧性的结局之后,美国不愿意干预胡图人和图西入之间的冲突,担心索马里的结局在此重演。从这一冲突中明显看出,国际社会的消极态度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美国的不积极干预、以及国际社会对此所报以的漠然处之的态度,造成这里出现血腥的种族大屠杀。持续时间:12年过程:1990:卢旺达开始最初的骚乱:哈比亚利马纳总统遇刺1994:胡图人对图西人的大屠杀1994.6:法国开始"绿松石"行动1994.7:新图西政府,难民大量涌向邻国1994:美国代号为"支持希望"的支援行动1996:扎伊尔/刚果开始出现骚乱:独裁者蒙博托被推翻,洛朗-卡比拉上台执政:大量的和平倡议行动未取得成果结局:至今该地区仍然动荡不安,在刚果,内战仍然继续参加人数:无详细数据牺牲人数:在卢旺达有80万至l00万人死于内战在扎伊尔/刚果,死亡人数达250万至300万人至少有10名联合国士兵丧命24,海地:"支持民主"行动l994年参战各方:海地美国领导下的多国部队美国人干预的动机:支持民主选举产生的琼·伯特兰·阿里斯蒂德上任执政建立法制和秩序,阻止海地难民潮进入美国稳定这个作为"美国后院"中的地区持续时间:6个月过程::阿里斯蒂德作为新总统宣誓就职:军事政变,推翻阿里斯蒂德,军人政府夺取国家政权:《加弗纳斯岛协定》:由于害怕海地成为第二个索马里,美国海军"哈伦乡村号"装甲部队登陆舰离开海地1994.56:实施全面的贸易禁运:通过联合国第940号决议-:"支持民主"行动:阿里斯蒂德返回海地结局: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斗,阿里斯蒂德重新担任总统参战人数:美国:20000人多国部队的其他国家:2000人海地:不详牺牲人数:无25,科索沃内战(战争或美国轰炸联盟战争-编者)年交战各方:南斯拉夫联盟军,塞尔维亚民兵科索沃解放军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框架内)美国参战的动机:保护阿尔巴尼亚人民免遭战争涂炭保护北约国家不发生政治动荡显示北约组织的重要持续时间:;自1999年起多国维和部队进驻过程:自公元850年起隶属不同的王朝,主要是奥斯曼帝国和塞尔维亚王国:在塞尔维亚边界内建立"科索沃一梅托希亚自治区":南斯拉夫宪法的修改确认了科索沃"自治省":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事实上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1998.3:塞尔维亚一南斯拉夫军队攻击阿尔巴尼亚民众:联合国安理会谴责在科索沃的一切暴力活动:北约部队接到保护科索沃民众的命令:在巴黎郊外朗布伊埃举行的和平谈判因塞尔维亚的对抗而失败:塞尔维亚-南斯拉夫部队开始进攻科索沃解放军:北约开始为时78天的对塞尔维亚阵地的空中打击:米洛舍维奇受到海牙联合国战犯法庭的指控:塞尔维亚同意在科索沃设立联合国民事管理机构和驻扎外国军队:米洛舍维奇被塞尔维亚民众推翻结局:塞尔维亚部队撤出科索沃地区多国部队进驻联合国接管科索沃的民事管理机构参战人数:在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方面不可能公布详细的数字多国部队:4.6万名士兵牺牲人数:无确切数据,估计至少有5000名科索沃人丧命。在南联盟解体之后的战争中,估计总共有将近25万人死亡美国:无(至少2名美军在阿尔巴尼亚阿帕奇直升机坠毁中死亡)26,"9·11"和反恐战争2001年交战各方:美国恐怖主义者,作为国家头号敌人的奥萨马·本·拉登及其基地恐怖组织美国宣战的动机:保卫国家及西方的价值基础,反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持续时间:开始:日,从这天起,反对恐怖主义是美国议事日程上的主要任务,按照布什总统的说法反恐斗争要每天不折不扣地继续进行下去过程::四架客机被劫持,其中三架作为武器冲向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和五角大楼。自起:美国及其伙伴在世界范围内的反恐斗争中开展大规模的合作:美国认为本·拉登是9.11恐怖袭击的幕后策划者:美国向阿富汗发出交出本·拉登的最后通牒:北约根据该组织条约第五条宣布一项新的联盟行动:对阿富汗的战争开始:设立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ofHomelandDe-fense),首任部长为汤姆·里奇参加人数:总共19名劫机者劫持四架飞机,幕后策划和协助者的人数无法估计牺牲人数:在911恐怖袭击中,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大楼中有2819名来自各国的人员死亡,其中约有500名消防人员和90名警察;在袭击五角大楼,及第四架飞机在匹兹堡坠毁的过程中,有500人丧生27,阿富汗战争2001年始参战各方:盟国:美国和英国(开始时得到各国支持,后来也得到北约的支持),联合阿富汗北方联盟的军队,以及普什图、鸟兹别克和塔吉克族军队,还有一些较小的少数民族部队敌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美国参战的动机:进行9.11宣告的反恐战争,追捕本·拉登摧毁恐怖活动基地组织推翻支持恐怖主义的塔利班政权通过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存在,争取这个地区的稳定,同时在可预见的将来确保从这个地区到船运港口之间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安全持续时间:-(战斗行动结束,但没有正式宣布战争结束)过程::对阿富汗的战争以空中打击开始:美国特遣部队的地面进攻开始:北方联盟占领喀布尔:联合国提出保护民众安全的五点计划:占领坎大哈(塔利班大本营)--18:占领高山要塞托拉博拉:联合国派出联合国安全部队:哈米德·卡尔扎伊领导下的临时政府开始履职2:盟军在阿富汗开始代号为"蟒蛇"行动的最大规模的地面进攻:卡尔扎伊被大国民议会选举为阿富汗总统2002.1起:尽管有联合国安全部队和北约各国的维和部队驻扎在阿富汗,在互相争权夺利的部落和军阀之间仍然有新的暴力冲突发生:美国宣布在阿富汗的战斗行动结束结局:阿富汗战争应该随着日由卡尔扎伊领导的临时政府的成立而告结束,但直到美国政府于日宣布战斗行动结束前,战争行动仍然在继续。自日联合国安全部队进驻阿富汗起,直到今天,武装冲突仍未停止参战人数:美国:总共人英国:4200人德国:3900名士兵,其中2600名在阿富汗联合国安全部队服务北约其他国家参与程度各不相同(如土耳其:90名精锐部队士兵;法国:航空母舰及战斗机等等)北方联盟、普什图、乌兹别克、塔吉克各族:不详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不详牺牲人数:美国人:68名士兵及两名中央情报局工作人员;德国人:1人死于突然袭击,9人死于意外事故,英国人:3人,丹麦人:3人,加拿大人:4人,西班牙:62名士兵(联合国安全部队成员,死于日飞机失事)北方联盟:不详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约l.5万人阿富汗民众:人新闻记者:10人注:(截至2008年5月,2001年开始的阿富汗战争后续战事中,美军在阿富汗战场死亡人数超过800。英军死亡人数超过100。加拿大军死亡人数86。其它联合国军死亡人数不详-编者)28,2003年伊拉克战争-第三次海湾战争交战各方:盟国:美国和英国(澳大利亚)伊拉克美国参战的动机:继续反恐斗争美国认定萨达姆·侯赛因政权与基地组织有联系,并在伊拉克境内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而要将其推翻"解放"伊拉克人民地区的稳定保证油田安全和海湾地区的石油出口持续时间:六周(日-5月1日;在五周后的日,激烈的战斗已经结束)过程::盟军开始进攻巴格达:美国军队完全占领了巴格达:随着占领提克里特,伊拉克最后一座城市被盟军控制:美国特派员杰伊·加纳承担起重建伊拉克的工作: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战斗行动结束:联合国安理会的一项决议要求美国和英国军队协助组成一个由伊拉克人领导的临时政府,并且结束对伊拉克的制裁;将派遣一位特派员到伊拉克结局:完成了伊拉克政权的更替,盟军完全占领了伊拉克根据普遍的报道,萨达姆·侯赛因逃脱了对他的追击,其隐藏的地方不得而知建立一个在联合国特派员监督下的伊拉克过渡政府一支国际安全部队在伊拉克维护伊拉克的重建参战人数:美国:255万士兵英国:4.5万士兵澳大利亚:2000名士兵伊拉克:约38万士兵牺牲人数:美国人:l53人,其中1名新闻记者(统计时问:)英国人:25人,其中3名新闻记者澳大利亚:1名新闻记者法国人:l名新闻记者德国人:l名新闻记者西班牙人:2名新闻记者伊拉克人:约2300人(据美国统计)伊拉克战俘:约7500人伊拉克平民:600一1200人(另有4000多人受伤)[1]注:(截至2008年5月,在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后续战事中,美军在伊拉克战场直接死亡人数超过4000。美军自杀、事故、战场外、绿卡士兵死亡人数不详。美国私营保安公司与雇佣军公司死亡人数不详。英军死亡人数约200。伊拉克死亡人数超过6·5万-编者)29,美国空袭苏丹和阿富汗[2]1998年交战各方:美国苏丹阿富汗战争动机:日,美国为了报复恐怖分子对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的炸弹袭击。袭击目的:用"战斧"巡航导弹同时袭击苏丹和阿富汗境内的目标。攻击苏丹药厂,称其为恐怖分子制造神经毒气的工厂。攻击阿富汗以前CIA支持的伊斯兰原教旨派的训练营地,称他们攻击大使馆。持续时间:数天结局:据称"炸死"一些恐怖组织成员参战人数:美军游弋在红海和阿拉伯海上的作战舰艇,数目不详结局:死亡人数不详。美国以导弹报复恐怖活动引起世界关注。普遍认为,用国家恐怖来对付集团或个人恐怖,只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恐怖和混乱。30,美国介入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战争[3]年交战各方:美国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基地组织"索马里其它政治派别战争动机:利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政治派别代理人争夺地区利益以及美国的"反恐战争"持续时间:3年结局:公共秩序未能恢复饥荒、内战、外国占领依然进行中参战人数:美军空军、特种部队、驻印度洋与红海地区海军不详,(使用例如AC-130飞机空袭,发射潜基、海基对地导弹,以及巡航导弹[4])埃塞俄比亚军队"成千上万名"至少3500名索马里伊斯兰武装分子牺牲人数:美军未报道死亡索马里平民报道死亡人数至少350阿富汗战争 2001收益:中亚怎么能没有我的光辉形象?中巴印阿,虽然界限不明晰,这可是地球未来的黄金地段.理由:胆敢炸我们家房子伊拉克战争 2003收益:梦寐以求的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啊,萨达姆你为何不听话?换人!利比亚战争 2011收益:不一定有收益理由:名义上,在联合国的领导下,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人类人权,阻止卡扎菲的暴政;实际上,为维护他所需要的世界秩序,被北约伙伴拉下水。藏家的其他藏品本周阅读榜最新发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特勒为什么发动二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