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靠科技,发展在世界舞台之竞争优势关键优势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2011年中考时政热点及解析_中考
  2011年中考时政热点及解析  一、科技进步& 创新中国  二、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彰显中国力量  三、人口普查十年一度& 科学发展心中有数  四、巩固民族团结&&& 促进均衡发展& 确保共同繁荣  五、加强合作& 促进统一  六、“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 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七、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及“十二五”规划出台  八、2010坎昆大会  九、坚持正确方向& 共奔美好未来  十、感动中国  十一、九十年风雨& 九十载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十二、其他热点  科技进步& 创新中国  【背景材料】  1、2010年8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嫦娥二号”于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  3、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在北京时间11月17日正式发布了第三十六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部署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的“曙光星云”位居第三,另外39台国产超级计算机榜上有名,总体占有率8.2%。  4、11月15日,京沪高速铁路全线铺通。京沪高铁2008年4月开工,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间的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达到486.1公里,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目前,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到7055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中国高铁集世界最先进的4种技术,5年时间,走完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和王振义(血液学专家)两位科学家获得。  【教材知识链接】  1、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  4、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5、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7、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常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8、明确责任、胸怀祖国、奉献社会、艰苦奋斗。  【中考命题预测】  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一直是中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一热点的考查,通常会以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内容不外乎是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的国情,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青少年的要求等,以考查学生对某种行为的辨别能力,对事件数据等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联系自身实际的实践探究能力。  1、“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说明了什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2、“嫦娥二号”成功发射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奠定了物质基础;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为成功发射提供人才支持;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成功发射提供了战略支持;党的正确领导,为“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  3、“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有何意义?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对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有哪些?  ①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②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④要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5、目前“天河一号”已成功应用于勘探、尖端装备研制、生物医药、动漫设计、新能源材料、工程设计与仿真分析气象预报等领域,先后为20多个单位提供了高性能计算服务。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科技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天河一号”世界第一的地位还能持续多久?“天河一号”工程员李楠说:“相互超越很可能成为今后世界超级计算机强国竞争的常态。”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的地位,必须怎么做?  ①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②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7、目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①要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  ②培养创新精神,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③培养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8、我国科技基本现状(科技国情)  在一些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但从整体上看,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原因)  ①(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会产生巨大影响。②(国情)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世界)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教育的竞争,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0、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②在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③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科技创新;④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  11、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③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③现阶段,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12、如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面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差距,为此我国应当怎样做?)  ①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②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③加大科技投入,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④奖励科技创新人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⑤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3、面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科技方面的差距,我们中学生该怎么办?  中学生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报效祖国。  14、你认为中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②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勤奋学习,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③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实践。④要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  15、请奉献几个增强同学们科技创新意识的金点子(至少从3个角度提出新的建议)  ①进行校园科普宣传活动;②开展青少年科技小制作活动;③举行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1]&[2]&[3]&[4]&[5]&[6]&[7]&[8]&[9]&[10]& ... 下一页 &&&&--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链接地址:
2011年中考时政热点及解析_中考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2011年中考时政热点及解析_中考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QQ:),谢谢!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科技创新是强军兴军的重要基石 - 解放军报 - 中国军网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靠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实现新跨越,是决定我军前途命运的一个关键。这是习主席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军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注重抓创新、谋创新,是贯穿习主席治党治国治军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核心理念,在科学技术深刻影响军事领域的今天,推进改革强军,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强军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要深入学习理解习主席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把握科技创新发展大势,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谱写新的辉煌。
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大国博弈的成败,也关系大国军队的生死荣辱
记者:习主席强调,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攻克制约我军建设和改革的突出矛盾,需要以创新的思路办法攻坚克难。对此,应当怎样理解?
曾华锋:我们知道,科技创新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密切相关。军事领域是对科技前沿感知最敏感的领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创新则生,守旧则死。综观人类历史上曾发生的五次科技革命(其中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革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大国博弈的成败,也关系大国军队的生死荣辱。在“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这一完整链条上,原点的迟钝与错失,直接影响着世界舞台上竞争者的不同命运。适者兴、违者衰,主动者赢、被动者败,毫无例外。近代我国也曾错失过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变革的良机。如今,面对新的“变革浪潮”“机遇风暴”,我们能否站立潮头,主动创新,顺势而为?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敏锐研判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大势,紧紧抓住和利用好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的机遇,通过创新发展新一轮战略前沿技术,成为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竞赛领域的重要主导者、新竞赛范式的重要引领者,制胜未来而不是尾随未来,打败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打败。
石海明:大国军事领域的较量,是生与死的较量,特别残酷,特别现实,特别直接。我们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关键看创新。晚清错失军事变革机遇,导致甲午海战战败,以及前苏联因错失信息化军事变革而导致国力衰败的悲壮历史,对我们今天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是难得的镜鉴。
军事理论既要敢于直面科技发展的现实挑战,又要善于引导科技创新,才能有力助推战斗力生成
记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重要的战斗力。围绕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已形成一个举世皆知的战略共识。请谈一下科技创新与战斗力生成之间的关系?
曾华锋: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和创新都会引起战争形态、作战方式和军事理论的深刻变革。人类军事斗争发展的总趋势是从材料对抗、能源对抗走向信息对抗,从体能较量、技能较量转向智能较量。从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发展进程来看,往往首先是科学技术引发了武器装备的革命,然后才会对军人素质提出不同的时代要求,最后才有作战方式的变革。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作用,就要紧贴新的军事变革需求,选准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技术领域,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重塑现代军事作战体系。
石海明:至于在战斗力生成中,科技创新与军事理论的关系,也是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两者相互耦合,已成为现代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础。如果说,当年在技术决定论的背景下,马汉的海权理论只是对几个世纪以来前人的海战实践作了一点总结,那么20世纪富勒的机械化战争论、杜黑的空权理论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富勒、杜黑的理论不但基于科学技术的先期发明,更促进了后来装甲技术、航空技术的进步。也就是从那时起,科学技术的战斗力倍增作用空前强化,而军事理论对科学技术的导向作用、牵引作用也逐步彰显。尤其是现代,军事理论必须敢于直面科技发展提出的现实挑战,又要善于引导科技创新,两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密切配合,才能有力助推战斗力生成。
面对信息网络对现代战争体系的重塑,我们必须具备一颗敏锐的“科技头脑”
记者:谈到科技创新与战斗力生成,就不得不关注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我们应如何把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
曾华锋: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浪潮,信息化战争登上了世界舞台。习主席曾深刻指出,现代战争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看上去眼花缭乱,但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本的是战争的制胜机理变了。信息化战争的制胜机理主要体现在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4个方面。信息主导指的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信息;体系支撑指的是,现代战争在“拼体系”“拼整体”;精兵作战指的是,小分队的精兵作战形式已经成为信息化战争制胜的有效法则之一;联合制胜指的是,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制胜的基础。
石海明:对此,我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日发生在阿富汗山谷中的一幕。当时,美军一个侦察排及约20名阿富汗国民军,在阿富汗一个山谷执行侦察任务,忽然遭到塔利班武装伏击,陷入重围。然而,随行的2名美军空地协同指挥小组人员利用附近的侦察机作为通信节点,协调巡逻战机增援,随后赶到的美军部队对塔利班武装进行了密集覆盖打击。于是,美军在遭遇伏击13小时后成功突围,共消灭塔利班武装分子270人,而美军无一阵亡。在这个战例中,塔利班武装伏击美军失败,主要原因在于美军拥有信息优势、体系优势,从而使其能在陷入重围的情况下,及时协调和调动海陆空精锐兵力增援,击败塔利班武装。
曾华锋:由上述战例可见,科技进步已然是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发生变化的深层动因。特别是随着现代战争的作战空间正在向太空、网络和电磁空间、深海和极地等“全球公域”拓展,抓好国防科技创新,是破解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实现强军目标的有力杠杆,我们必须具备一颗敏锐的“科技头脑”,才能精准认知昨天战争的面貌,把握今天战争的脉搏及明天战争的法则。
石海明:关于科技创新与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从战争空间的演进及掌握主导权的角度,也可以看出两者的高度关联性。
曾华锋:是的,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战争的作战空间已然由自然空间一维主导,演进到今天的自然空间、技术空间及认知空间三维主导。与作战空间的变迁相对应,过去人类战争呈现的主要是以武力战为标志的军事对抗,而现代信息化战争则是整体战,赢得战争胜利不仅需要高度集中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紧密相关的多领域战场获得优势,而且需要整合军事、外交、传播等多维度力量,并从力量建设、装备创新及战争设计等方面全面赢得战争的主动权。为此,如何做到遵循基础科学动向,紧跟前沿技术发展,提出面向未来的战争设想,就成为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要利用军事技术发展的不对称性,跳出在别人发展版图上找路子的窠臼
记者:从理论探讨到现实关照,对于科技创新与未来战争,你能否谈谈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当前态势?特别是在国防科技创新领域有什么新动向?
曾华锋:科技创新是军事革命的基本动因,每一次军事革命的发生,都是源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并首先在武器装备领域表现出来。世界新军事革命正进入深水区,孕育新的重大突破,尤其是伴随着无人化技术、空天技术、大数据技术、激光技术、生物科技、脑科技等战略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态势,军事领域的较量已暗潮涌动,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纷纷抓紧谋划,布局未来。美军依托新概念技术,提出了所谓的“自主战争”“无炸药战争”“影子战争”等新作战理论,这些都对我军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然,军事对抗是进攻与防御的矛盾运动。要达到制衡对手、赢得主动的目的,基本的逻辑前提就是要把握军事对抗的攻防矛盾运动,它包括军事技术发展的不对称性,战争攻防对抗的可转换性,作战体系结构的非均衡性3个方面。其中特别是要利用军事技术发展的不对称性,跳出在别人发展版图上找路子的窠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研究梳理具有重大支撑引领作用、具有重要军事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培植武器装备新的增长点,抢占国防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将未来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石海明:近年来,有关颠覆性技术的评介预测连篇累牍。一时间,颠覆性技术仿佛成了拯救人类未来的通天之梯、包治全球问题的救世良方。我们当然要重视颠覆性技术,但更要重视颠覆性技术背后的基础科学进展。比如,人类科学史上日心说对于地心说的颠覆,量子力学对于经典力学的颠覆。科学的法则,就在于它可以被证伪,这个过程就是颠覆人类思维方式的过程,也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注重颠覆性技术背后基础科学上的建树,才能从根本上赢得战略对抗的主动与先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
记者:习主席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要求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那么在践行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呢?
曾华锋:落实习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需要牢固树立高地意识、协同意识,以及众创意识。
其一,树立“高地意识”,抢占战略制高点。引领未来是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长期根本任务,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往往会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以至推动人类社会发生变革。因此,我们要坚持引领未来,抢占科技革命和军事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只有站在科技前沿,军队才能站在世界军事发展的前列。
其二,树立“协同意识”,下好军民融合“一盘棋”。体制机制改革对国防科技创新意义重大,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就是要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军民创新资源,特别是要打破垄断壁垒,吸纳社会科技力量,建立军方主导、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运行格局,真正把国防科技创新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天地,将强军兴军的种子根植于肥厚的社会沃土。
其三,树立“众创意识”,引领官兵创新潮。在当前社会经济领域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军队推动创新,也应树立“众创意识”,努力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引领官兵的创新潮。国防科技创新领域应当成为汇集人才的宝地、提升人才的高地、锻造人才的阵地,要大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及技术尖兵,在改革强军的大舞台上,共同演奏强军梦的“大合唱”。(版式:胡亚军)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Copyright (C) www.8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Copyright (C) www.81cn All rights reserved.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4发现相似题中国开放式科技创新为世界提供发展舞台_时政频道_新华网
中国开放式科技创新为世界提供发展舞台
日 20:31:31
【字号 】【】【】【】
  新华网上海11月6日电(记者罗争光、李烁、俞菀)从核聚变系统到人类基因组工程、从生物医药研制到高速铁路开发、从造福发展中国家的卫星资源共享到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中国科技创新在快速发展中,愈发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科技进步的大潮。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6日举行的2010年浦江创新论坛上表示,中国的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态度,也为世界提供了共同发展的舞台。
  “‘十一五’期间,中国科技自主创新和扩大开放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人员交流、参与项目,变成了共同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的平等合作。”万钢说。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如核聚变系统、人类基因组工程等。万钢举了国际对地观测合作的例子:在2007年南非开普敦举行的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部长级峰会上,中国宣布把自己的资源卫星免费向非洲地区开放,把风云卫星系统能够收集到的周边气象信息免费向周边17个国家提供播报和接收系统,美国于2008年也宣布开放卫星气象资源。“很多发展中国家都从获得的各类气象信息当中,提高了他们对于灾害预报和抗灾的能力。”
  “中国的自主创新是开放的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全球性的挑战方面,中国都作出了庄严承诺。我们和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成为平等合作的伙伴,在350多个国际科技组织中,有200多位中国科学家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万钢说。
) 【字号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竞争优势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