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将带来哪些ficc 券商新机遇遇

“一带一路”的机遇与风险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使“一带一路”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共同繁荣之路。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今年前两个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达22.3亿美元,同比增长41.1%。面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哪里是投资机遇的聚集地?对外投资又存在哪些风险?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增速明显加快。这种投资增加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是否会保持?  黄耀和:预计这一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主要是由于资金供需不平衡的关系。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刚性资金的需求仍然巨大,尤其在基础建设方面,很多国家的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等还处在不足够支撑社会发展或处于更新换代的状态,但当地政府或民间经济没法满足资金缺口。根据普华永道的预测,至2020年全球基础设施仅交通建设领域达到3.2万亿英镑,亚太地区的基础设施市场将在未来十年实现年均7%~8%的增长,并在2025年接近5.3万亿美元。这些国家为了吸引外国投资,提供了很多政策优惠、投资配套等多元手段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这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并将在未来几年内驱动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增长。第二,中国企业尤其是基建企业的内部驱动因素。中国个别细分行业呈现饱和状态,而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仍将继续,其中将剩余产能利益最大化的一个手段就是向外转移,在未来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不会改变。第三,亚投行为投资带来新的动力。在亚投行正式开始运作之后,在丝路基金的配合下,“一带一路”投资的融资弹药将更加充足、融资方式更加灵活和多元化,这些融资手段都会为中国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周昭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落实,沿线国家的投资已经成为焦点。可以预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依然会成为未来数年对外投资的重点,中国在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和产能等领域的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其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空间。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间,亚洲基建存在8万亿美元缺口;“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但面临资金技术瓶颈。由于这些地区资金和技术的缺乏,使得中国在基建和产能领域的投资尤为重要。随着“一带一路”地方实施方案与国家规划衔接工作的完成,中国与30个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正式启动,丝路基金的实质性投资项目陆续落地,国际产能合作的持续推进,政府的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不断出台,未来的投资有望持续增加,“一带一路”建设将会迈上新台阶。  施能自: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加的趋势一定会保持。首先,从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一带一路”是国家的长期战略,是改革开放新三十五年开始的标志。“一带一路”倡议有短期和长期的规划,5年内要看到一些示范性项目建成,到2050年会实现全面蓝图。建设“一带一路”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更深度参与全球分工的过程。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是长期的,“一带一路”投资也会是长期逐步增加的。其次,从“一带一路”的主要参与者和项目执行者――国有企业的层面来说,对“一带一路”的投资也呈增加趋势。在近期出版的《借力“一带一路”国企国际化迈进新时代》中,参与调查的54家中央和地方国企的中高层管理者中,78%表示未来海外投资规模会比前几年增加,其中60%表示投资目的地会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倾斜。再次,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来讲,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增加也将是长期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外资外贸的流入量每年分别增长13.9%和6.5%。改善公路、高铁、口岸、港口、机场、油气输送等基础设施落后现状的愿望强烈,相关投资需求也将是长期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分布于欧洲、中亚、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其中欧洲经济基础最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会给中欧经贸合作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黄耀和: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一带一路”国家中发达经济体有7个。与“一带一路”沿线众多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相比,欧洲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战略上也有所不同。一是政治方面,近年来中国和欧洲关系良好,双边贸易和投资总额不断增加,欧盟对中国投资限制不断降低,这为深化中欧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条件。二是经济方面,欧洲国家总体经济较发达,市场化程度高、体系比较健全,项目运作比较透明,政府信用度高,因此中国企业投资欧洲国家风险相对较小。三是市场方面,欧洲国家基础设施经过几十年的运营,目前更新和升级的需求较大,特别是欧洲国家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对核能、高铁等项目具有强烈的需求,中国在这些领域具有成熟的经验和成功的商业案例,中国企业有能力将投资、建设、运营和设备供应相整合出口。  周昭媚:中国和欧洲是丝绸之路的两端,“一带一路”倡议会为中欧经贸合作带来很多新的机遇。从“一带一路”规划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电力、文化、产业合作以及金融合作都是发展的重点。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投资参与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的建设和管理。在能源电力方面,中国和、、等欧洲国家在核电、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将陆续展开。在文化旅游方面,连接中欧两端的丝绸之路拥有近500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中欧在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业方面的合作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可以有效通过旅游带动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在产业合作方面,“一带一路”与欧盟的“投资计划”对接,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及中欧互联互通平台,将推动中欧在能源、电信、数字、交通以及教育创新等方面的产业合作。在金融合作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将会为金融创新提供发展空间。伴随着中国正式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员,亚投行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合作将会更好地建立创新的多边融资机制和金融合作平台,为中欧产业投资的资金需求提供保障。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机构本身也将加快海外布局的步伐,在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地区开设分支机构,为企业提供包括融资、财务顾问、风控和财务管理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施能自:“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对于中欧经贸合作势必将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主要有投资和产能合作机遇、贸易机遇、金融合作机遇等。投资和产能合作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强调与对方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对接,实现发展共赢。中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许多中国企业也有了走出国门的心愿和能力,借力“一带一路”和欧洲的“容克投资计划”,中国企业投资欧洲,为中欧更紧密的投资和经贸合作创造了机遇。贸易机遇方面,中欧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相较于中欧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而言,双方贸易总量在全球贸易总量中占比仅为1.5%左右,中欧经贸合作还有很大拓展空间。中欧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渝新欧”“义新欧”等中欧班列的开行日益常态化就是明证之一。“一带一路”倡议将加快推进中欧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促成中国和欧盟之间更进一步的贸易合作机遇。金融合作机遇方面,欧洲金融市场已进入较为成熟的时期,积累了许多经验。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在快速发展阶段。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加强与欧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合作,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在金融方面力争实现与欧洲市场互联互通,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此外,双方还在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监管、农业和食品安全、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方面有巨大的合作机遇。  您认为哪些国家或区域会成为中欧合作的“潜力股”?  黄耀和:目前,中东欧国家存在较多的投资机会,比较明显的是哈萨克斯坦。哈国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往阿斯塔纳后,新首都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外来投资支撑。另外,哈萨克斯坦正在国家层面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战略,涉及铁路、港口、机场、能源等领域。哈国政府正在努力吸引国际投资者进行投资或参与并购。近年来截至2015年年底,中哈双方已经达成52个产能合作项目,涉及金额达241亿美元。但中东欧目前经济放缓,投资风险加大,企业投资之前也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评估。  周昭媚:近年来,中国投资者对欧洲保持较高的投资热情,中国对欧投资增长迅速。2015年6月,中国确认参与欧洲战略投资基金的意愿,是第一个宣布参与“容克投资计划”的非欧盟成员国;2015年10月中国已经申请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同欧洲投资计划对接,中欧将在基础设施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数字互联互通、科技创新、智能城市建设、生活方式、金融合作等领域展开深入的合作。在高科技、先进装备和清洁能源等领域,中国对以、英国、法国等为主的西欧发达经济体的投资热度不减。同时令人关注的是,在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推动,中东欧作为连接中国和西欧的经济走廊,在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国际产业园的建设、金融服务等方面,与中国的投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加强。去年底,双方通过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明确了多项经济、互联互通、产能和装备制造及金融方面的具体合作行动,中东欧在中欧合作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也不容小视。  施能自:西欧、中东欧、南欧、北欧发展阶段不同、需求不同,但都有和中国合作的巨大潜力。以中东欧为例,中东欧是联系亚欧的纽带,也是“一带一路”从亚洲延伸到全欧洲的重要领域。许多中东欧国家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升级的需求,中国企业与中东欧有关国家在核电、火电、高速公路、高铁等投资和产能合作方面潜力巨大。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开创的“1+16合作”模式,亦将在金融、旅游、教育、农业、人文和地方合作等诸多领域,促成更为广阔的合作前景。德勤白皮书《借力“一带一路”国企国际化迈进新时代》调查显示,34%的受访企业将中东欧选为最受青睐的投资目的地。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主要的经济风险有哪些?应如何防范上述风险?  黄耀和: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投资,主要经济风险包括市场风险、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是直接影响项目经济可行性的风险,比如项目的收入水平是市场化决定还是受政府监管;项目的需求是否在未来有较大波动的可能;对于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政府的财政能力如何?当地是否存在恶性通胀等。而应对市场风险的最好方式应当是在投资前做好商业可行性和尽职调查。税务风险是会影响企业投资收益的税收成本,对当地税法不了解,税务架构设计不合理都会增加企业的税收成本,甚至导致合规性风险。应对税务风险的方法应是对目标国的税务体系做充分的研究,并对投资架构进行合理设计。应对汇率风险则可以使用金融产品对外币收入进行套期保值,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周昭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可能面临种种挑战。说到经济风险,首先是市场环境的变化较大。当前世界经济仍不稳定,宏观经济、行业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对投资造成影响。其次是法规文化体系不同,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再加上风俗文化差异,较易导致运营摩擦。而在项目运营上,项目收益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基建等项目投资规模大、运营周期长,对管理要求较高。  针对这些经济上的风险,首先,建议企业建立动态和量化的投资环境评估系统,充分了解并收集投资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环境,对项目成本、收益、风险进行全面而动态的评估。其次,企业可借助熟悉当地环境的第三方经验、智慧及在地网络,采取灵活而循序渐进的投资策略,例如寻找当地战略合作伙伴等。最后,企业要从制度层面评估并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加强风险控制、作业流程、内部会计控制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及时防控、预警及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施能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存在诸多潜在的经济风险,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最大限度地有效规避和管理风险,增加盈利,保持可持续增长。  对于税务和法律风险,企业投资前应对投资国家、区域以及国际组织的税务、商务、社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要求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建立海外业务合规风险防范体系,制定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规范海外市场经营行为,防范违法违规事件的产生。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与当地法律税务部门积极沟通,通过税务抗辩等手段应对此类风险。  对于宏观经济风险,企业应事前做好尽职调查,在谈判和签署投资项目协议时,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加入一些“触发性”条款,以保护企业的利益。  对投资回报风险,企业应开展有效的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科学的财务模型估算项目成本,分析项目融资能力,并优化项目商务结构及融资安排;制定精细化的资金管理措施,合理组织、计划、安排、资金的投入与使用,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与效果,最大程度保证项目的投资回报收益。  对境外子公司治理风险,企业应根据境外业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业务控制活动,建立缜密严格、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融于日常业务流程中;同时,制定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开展境外子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负责人任中、离任审计,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审查,工程项目审计等工作;结合独立的外部第三方机构评估与审计,对境外子公司的公司治理进行有效监管。  本版撰稿本报记者李高超
(责任编辑: HN66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日07:05&&&&&&&&
本报记者 李文龙&&&&&&&&来源:金融时报
  编者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其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已上升到新的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两会之后,全国各地和金融业马上投入到这三大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实施的具体工作之中。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已制定出相关政策措施并付诸实践。金融业支持“三个支撑带”战略实施的系统性、全局性的战役悄然拉开大幕。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两会精神,就金融业支持国家重点战略实施,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金融机构,今天推出“聚焦金融支持三大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实施特别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显然,“一带一路”将为沿线国家的资源与优势互补提供新的合作契机,那么这对正翘首以盼的国内金融机构而言,又将带来哪些机遇?
  设施联通将成金融支持重要着力点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这既包括沿线国家的交通道路、油气管道、能源以及港口基础设施等,又包括关键通道和节点上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商贸物流中心等。
  这些跨境项目资金需求量巨大,与此同时,国内部分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以及重复建设的局面,设施联通无疑为我国输出产能提供了渠道,多家国内银行正在这一领域内角逐,以抢占市场先机。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已经以发放贷款或投资“走出去”企业发行债券的方式,支持了中吉乌公路、中哈原油管道等跨境通道项目建设,正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指出,“一带一路”战略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增长动力之一。目前许多银行正针对“一带一路”项目的融资需求和特点,创新跨境融资方式。
  就国内而言,从“一带一路”的愿景看,许多地区都可以从中寻找到定位和机遇。比如新疆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福建则着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成都、南昌等城市将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在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就建议强化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得沿线城市群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丰富完善不同分工定位的区域配套。
  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对内是一个辐射全域的开放格局,特别是内陆城市将成为开放的前沿阵地,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从而有利于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本等要素资源向中西部地区流入。
  贸易畅通亟待金融服务创新
  “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扩大外贸、优化贸易结构的作用不言而喻。投资和贸易壁垒的消除以及与沿线国家的自贸区谈判合作,将使得贸易投资更加便利,从而为国内企业开拓出更大的市场。&
&&&&不论是外贸还是投资,都需要先进的金融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会产生跨境贷款、结售汇、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方面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来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帮助境内企业减少了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畅通,诸如外汇集中管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金融创新需求会越来越大,这些已经在上海自贸区取得的成功经验,有望在其他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复制和推广。
  同时,国内大型银行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诸如中行、工行等已经初步建立起海外网络体系,而面对对外贸易投资金融需求的更加多元化,这些银行机构既扩大了客户范围,比如跨国集团公司、离岸金融客户等,还在融资、信用证、债券等方面主动创新,服务全球客户的能力不断提升。
  此外,我国与沿线国家在能源金融、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需求也在增加,沿边地区和城市对跨国公司集聚的吸引力也在增强,不排除在重要节点上出现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进而吸引各类资源要素的聚集。
  资金融通前景可期
  优势各异,互补性强,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现实基础。很多亚洲的新兴国家储蓄率很高,在对外投资上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从多个国家申请加入亚投行可见一斑。《愿景与行动》指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可以预见,双方或多边的经贸往来和投融资会产生大量的资金融通与货币流转,同时也为扩大人民币影响力提供了国际市场。
  比如,日,哈萨克中国银行在哈萨克斯坦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为哈国境内第一家人民币清算行。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不断推出,也为境外人民币回流提供了通道,国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不断增加。
  同时应看到,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幅调整中,全球经济和金融格局正在重塑,资本跨境流动的频率和复杂性在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去经贸、投融资方面的资金融通外,合作机制还应嵌入货币稳定、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我国应引入合作方的先进征信、评级发展和管理经验,以促进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
相关附件: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您所在的位置:
林毅夫:“一带一路”将给沿线国家带来新机遇
证券时报网()03月22日讯
在3月22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媒体领袖圆桌会议上,前世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一带一路&将会给沿线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具体来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具有先天优势,即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能力、建设所需材料产业、建设所需资金对应的贸易储备等几个方面。林毅夫分析,二战以来,抓住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国际转移的窗口机遇期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都能取得20-30年的快速发展,从低收入变成中等收入甚至进入高收入。日本、亚洲四条小龙、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皆是如此。所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若能够抓住这次国际转移的机会,就可以实现快速发展,但前提是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APP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新闻APP,是证券时报社提供的官方新闻客户端。主要包括新闻资讯、个股行情公告、热点话题关注等,为投资者提供更多财经资讯。
微信证券时报网
扫描二维码添加《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wwwstcncom)。追求重磅、独家、原创、有用。财经资讯、政策解读、股市情报、投资机会……每日发布,全年不休。
时报财经微信群
创业资本汇
欢迎登录证券时报网
没有账号?“一带一路”战略带来中国教育新机遇
日 10:16:47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毕诚
  追求更新的教育,更强的力量。CFP供图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发展峰会指出,中国愿意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中国的教育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我们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国家利益迈向全球的强国梦展现,也是中国教育破茧腾飞迈向国际化的新机遇。
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之核心是利益,决定利益诉求的是世界秩序和国家综合实力。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受惠于中国拥抱着世界。“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国家利益迈向全球的强国梦展现,也是中国教育破茧腾飞迈向国际化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教育反思
教育国际化是开拓国际关系,为国家谋福利的利器。综观中国近现代历史,自世界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国门,让中国沦为它们争相瓜分的利益市场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经历了屈辱、抗争、封锁、接纳、开放再到主动面向的基本历程。在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国际化与中外关系休戚相关。改革开放,中国以派遣留学生、恢复和发展教育制度为开端,卓越的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国面对多极化世界、分享世界市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国在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历史转折点,发出了近200年来中国梦的最强音,拉开了从封闭式国有经济模式向开放式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序幕,提出了以中国为主导的洲际开发合作框架为基础的“一带一路”战略。这是中国首次以大国姿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重大战略。在这种状况下,我国教育“面向世界”,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观念、课程与评价、办学经验等。通过这些,尽管我国借鉴了外国教育的先进思想与经验,初步完成了对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深入了解与初步对接,促进了我国教育对国际化标准的认同,但这种“面向世界”是被动而片面的。
教育是沟通世界的桥梁,也是世界秩序的建设者。“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教育发挥特殊作用,尤其是在人文沟通、人才培养、科技合作等方面,都应该为世界新秩序建设做出贡献。
但是,目前的我国教育还不能更好地面对。原因在于教育国际化长期停滞在依附大国的浅层面:一是培养目标狭隘,培养的人才主要在国内就业创业,对外开拓性人才严重匮乏;二是教育交流主要是向国外输送生源,教育输出的中国文化是碎片化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技术的输出极其有限;三是课程改革看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课程改革互不相关,严重缺乏对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深度了解,教学质量更未达到国际化水准。在“一带一路”战略急需大量对外开拓性人才之际,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都会感到人才乏力,技术创新乏力。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教育国际化
推动教育国际化转型,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需要。“一带一路”战略向全球展示了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为我国教育主动面向世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新生智库和智力服务的主力军,中国教育要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尤其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其服务方向必须由主要服务于内向型经济增长转向主要服务于外向型经济发展。
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扩大开放范围与力度等,倒逼教育深层次改革。中国教育国际化作为教育发展模式转型的时代课题,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已与全面深化治理改革同时按下了“快进键”。在倒逼教育深层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必须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对外拓展型需要的双重压力,必须与全面治理教育结构、学校布局和人才培养计划等紧密耦合。
我国地域辽阔,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是东快西慢、海强陆弱。“一带一路”战略打开了新一轮对外开放新局面,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如何保证推进对外合作项目所急需的源源不断的外向型人力资源和创新人才快速跟进,怎样建立人力资源和人才聚集的长效机制,怎样调整西部地区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怎样建立全国一盘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怎样推进不同地区的教育向各种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转型,等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深层改革的新课题。
推进教育国际化,既是对中国教育发展模式转型的整体要求,也是对不同地区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质量的个性要求。破除教育模式同质化难题,推进区域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化建设,加强实用人才培养和加强劳动者专业技能培训,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深层改革的着力点。
目前,“一带一路”的国内核心区域有16个省份,其他省份也正在争取成为战略支点,在经济互补、区域合作、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社会民生和政治安全等领域,为加入国际化的双边和多边互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因此,推进教育国际化,各地教育既要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人才需要的总要求,又要切实保证服务地方战略支点任务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各地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特色。
“一带一路”战略激励教育自信
“一带一路”战略给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年多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务实合作,开启了中国教育转型的新时代。推进教育国际化改革,必须树立中国教育自信。
一是实力自信。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强弱不单取决于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更取决于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数据表明,世界对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信心日增。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外交倡议力增强、战略结盟国家增多、周边关系改善、经济军事援助力提升等,综合国力的持续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得到如此广泛的国际支持,就是有力见证。
二是制度自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走向强国的重要保证。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历史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国家,一党制度较之多元政党体制更趋向于稳定,多党制是脆弱的政党体制;就政治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党的数量而是政党制度的力量和适应性。处于现代化转型的中国,目前的政党制度是合适的,是符合国家演进一般规律的。我国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人口素质,也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根本保障。崛起的中国,主动面向世界,更大力度地实施教育改革开放,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教育国际化建设的必然。我们坚信,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强有力的保障下,“一带一路”发展到哪里,人民币就走到哪里;人民币走到哪里,中国教育就会发展到哪里。
三是文化自信。千百年来,古老的丝绸之路传递的不仅是丝绸、陶瓷和茶叶,而且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丝绸之路上,不同的文化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路精神。丝路沿线的诸多国家,在过去曾是儒家文化的辐射区,在今天更是与中国利益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教育将为其服务,亦将因其发展而大放光彩。
四是教育自信。五千年的中国具有“人文化成天下”的优良传统,教育交流与合作,文化积淀和浸润,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庞大的汉文化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质量的国际认可范围不断扩大。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而言,中国教育与科技具有相对优势。中国政府已经提出要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凡此等等,将为中国教育“走出去”铺平道路。
中国已经充当了亚洲和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教育已经进入国际化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树立中国教育自信,以大思路、大战略全力推动教育国际化。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网站编辑:赵梦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带一路下发展新机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