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聚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之

天气预报:
镇村分站:
面对人才流动拐点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时间: 9:38:18&& 点击:&&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徐博、周科、周蕊
  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16日说,2016年来中国大陆工作的外国人员达90余万人次。同时,2016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达43.25万人,创历年新高。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到来潮和回归潮的澎湃而至,如何为他们提供更便利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
  人才流动或现拐点
  耶鲁大学硕士生黄启洋曾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工作,但最终选择了回中国创业。他的项目是研发中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生物芯片检测系统,应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流行病监测等领域。
  “这几年国内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留学生纷纷回国。”黄启洋说,“深圳政策对创业扶持力度很大,创业氛围很好,鼓励敢试敢闯,产业链也完善,最适合有想法的‘海归’。”
  “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是吸引外籍人士和留学生的最大因素。”张建国表示,“还有就是我国政府、企业、高校等机构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多。”
  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并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都为外籍人士和留学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无论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还是‘一带一路’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参与其中不仅是找到一份工作,做出一番事业,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265.11万人。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5年,中国可能迎来“进大于出”的人才历史拐点,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中国一定要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和我国经济地位上升的历史机遇,支持国际组织、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来华开展科研合作,组建科研项目办公室,成立研发中心,实现引资、引才、引技相结合。”张建国说。
  打破“六难”吸引更多人才
  上海亲合力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辰告诉记者,在上海以外很多地方,只有符合入选国家顶级引才项目“千人计划”等条件才能直接申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大多数的外国专家只能办理普通的工作类居留许可证,不少人由此面临着反复签注的麻烦。
  张建国坦言,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的做法相比,我国引进外国人才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在近日召开的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明确指出,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以破解“六难”问题为重点,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所谓“六难”,是指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创新中遇到的优惠政策享受难、落户就学办理难、开户融资难、知识产权应用难、政策限制放开难、文化理念融合难等。
  为此,我国已经有所行动。例如,从4月1日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国人来华工作由原申办外国专家证、外国人就业证改为统一申办外国人工作许可证。
  外国人在线获得《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后持有效护照或证件即可至我驻外使、领馆办理签证,取消了邀请函或邀请确认函申办环节。此外,已入境的外国高端人才可境内申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
  弥补短板放眼“高精尖缺”
  “当前,引才工程‘遍地开花’。一方面我们要对现有工程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我们要针对外国人才特点实施契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需求的引才工程,避免高成本、低质量的重复引进和‘人才浪费’,真正让人才工程发挥实效。”张建国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目前顶尖的留学人才回国的依然不多,应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并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吸引这部分精英群体回国发展。国家外专局相关负责人也指出,去年拿到中国“绿卡”的海外人才只有1000多人,而有的西方国家则达到上百万人。
  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袁方说,各个省份都有不同吸引人才政策,以北京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共出台了100多个政策,相对零碎,如何实现整合,改变之前不适合当前发展的政策,是未来对海外人才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调研评估,结合本地区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能够紧紧围绕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做大做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占据产业链前端的优势产业集群,以产业发展引才聚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深圳市睿海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武说,各个城市应充分发挥海外人才的自身优势,让他们动员和推荐更多的国际一流人才来中国发展,积极培养有潜力的年轻后备人才。
上一篇:下一篇:习近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18:32&&来源:中国广播网&&&&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5月4日消息(记者温飞 焦莹)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告诉总书记,他已下定决心回国全职工作。总书记连声说“很好,很好”,我被你的精神所感动,支持你回国创业。总书记说,我们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要把最好的资源凝聚起来,发挥各类人才的智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版权说明:&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
编辑:姜萍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到来潮和回归潮的澎湃而至,如何为他们提供更便利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
人才流动或现拐点
耶鲁大学硕士生黄启洋曾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工作,但最终选择了回中国创业。他的项目是研发中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生物芯片检测系统,应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流行病监测等领域。
“这几年国内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留学生纷纷回国。”黄启洋说,“深圳政策对创业扶持力度很大,创业氛围很好,鼓励敢试敢闯,产业链也完善,最适合有想法的"海归"。”
“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是吸引外籍人士和留学生的最大因素。”张建国表示,“还有就是我国政府、企业、高校等机构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多。”
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并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都为外籍人士和留学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无论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还是"一带一路"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参与其中不仅是找到一份工作,做出一番事业,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265.11万人。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5年,中国可能迎来“进大于出”的人才历史拐点,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中国一定要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和我国经济地位上升的历史机遇,支持国际组织、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来华开展科研合作,组建科研项目办公室,成立研发中心,实现引资、引才、引技相结合。”张建国说。
打破“六难”吸引更多人才
上海亲合力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辰告诉记者,在上海以外很多地方,只有符合入选国家顶级引才项目“千人计划”等条件才能直接申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大多数的外国专家只能办理普通的工作类居留许可证,不少人由此面临着反复签注的麻烦。
张建国坦言,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的做法相比,我国引进外国人才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在近日召开的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明确指出,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以破解“六难”问题为重点,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所谓“六难”,是指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创新中遇到的优惠政策享受难、落户就学办理难、开户融资难、知识产权应用难、政策限制放开难、文化理念融合难等。
为此,我国已经有所行动。例如,从4月1日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国人来华工作由原申办外国专家证、外国人就业证改为统一申办外国人工作许可证。
外国人在线获得《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后持有效护照或证件即可至我驻外使、领馆办理签证,取消了邀请函或邀请确认函申办环节。此外,已入境的外国高端人才可境内申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
弥补短板放眼“高精尖缺”
“当前,引才工程"遍地开花"。一方面我们要对现有工程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我们要针对外国人才特点实施契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需求的引才工程,避免高成本、低质量的重复引进和"人才浪费",真正让人才工程发挥实效。”张建国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目前顶尖的留学人才回国的依然不多,应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并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吸引这部分精英群体回国发展。国家外专局相关负责人也指出,去年拿到中国“绿卡”的海外人才只有1000多人,而有的西方国家则达到上百万人。
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袁方说,各个省份都有不同吸引人才政策,以北京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共出台了100多个政策,相对零碎,如何实现整合,改变之前不适合当前发展的政策,是未来对海外人才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调研评估,结合本地区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能够紧紧围绕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做大做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占据产业链前端的优势产业集群,以产业发展引才聚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深圳市睿海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武说,各个城市应充分发挥海外人才的自身优势,让他们动员和推荐更多的国际一流人才来中国发展。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日05:16&&来源:
  历代治乱兴衰,其得其失甚多。但归根到底则是: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这一理念之所以宏阔超凡,正在于其眼界乃是放眼天下,坚持“五湖四海”。其魄力,体现在不论亲疏贵贱远近,一切唯才是举。其气度,足以延揽天下英才共襄盛举、共图大业。
  历史上那些有能力的雄主,都是在用人的眼界、魄力与气度上高人一筹。战国七雄独秦一统,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五湖四海的用人谋略,使秦国成为重要人才的净流入国。如宋代洪迈所言:“楼缓赵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而“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在用人上搞亲疏远近、不能举贤任能,导致六国成为贤能之士的净流出国。如魏之张仪、范雎、尉缭等,皆流失在他国建功立业。在一定意义上说,魏国简直成为秦国治国大才的培养基地,其中原委,启人深思。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然不是说只有外来人才方堪大用,用本土人才就不好。春秋时期的晏子是齐国人,齐景公以为相,用其策,国力日强,尊王攘夷。因而,用人的关键问题是,不能唯亲,而要唯贤,“为官择人,唯才是与”。祁奚告老辞政时,晋悼公问谁可替他,一问举解狐,再问举祁午,解狐为其仇人、祁午乃自己儿子,此谓“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今天,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无论党内党外、国内国外,无论亲疏、贫富,都应当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决不能因这些外在因素阻断人才进入的通道。
  如何“聚”?这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首要问题。唐太宗希望封德彝举荐贤才却久无所举,问之答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太宗则斥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倘无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不能广开进贤之路,在发现和遴选人才问题上存在制度性壁垒,则如何能聚?唯以此为重大命题而悉心破解之,方能开阔眼界、打开思路、破除壁障。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用”。袁绍也很礼贤下士,却不善用,如郭嘉所言:“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曹操每得一贤才而用得其所,是以其军队不足袁绍十分之一却胜负已分,如其当初之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古人云:“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不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聚才是学问,用人更有大道,更见气度魄力,不可不深研琢磨,使用当其才、才尽其用。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想赢得竞争,赢得未来,必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达致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境界。
  《 人民日报 》( 日 04 版)
(责编:崔东、文松辉)面对人才流动拐点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社会科学网
&&&&&&&&&&&&&
面对人才流动拐点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日 18:27 来源:新华社
作者:徐博 周科 周蕊
内容摘要:在近日召开的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明确指出,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以破解“六难”问题为重点,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例如,从4月1日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国人来华工作由原申办外国专家证、外国人就业证改为统一申办外国人工作许可证。深圳市睿海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武说,各个城市应充分发挥海外人才的自身优势,让他们动员和推荐更多的国际一流人才来中国发展,积极培养有潜力的年轻后备人才。
关键词:外国人;张建国;人才流动;回国人员;留学人员;海外人才;外国专家;许可;来华;服务工作
作者简介:
  新华社深圳4月16日电 题:面对人才流动拐点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新华社记者徐博 周科 周蕊  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16日说,2016年来中国大陆工作的外国人员达90余万人次。同时,2016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达43.25万人,创历年新高。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到来潮和回归潮的澎湃而至,如何为他们提供更便利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  人才流动或现拐点  耶鲁大学硕士生黄启洋曾在美国国家实验室工作,但最终选择了回中国创业。他的项目是研发中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生物芯片检测系统,应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流行病监测等领域。  “这几年国内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留学生纷纷回国。”黄启洋说,“深圳政策对创业扶持力度很大,创业氛围很好,鼓励敢试敢闯,产业链也完善,最适合有想法的‘海归’。”  “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是吸引外籍人士和留学生的最大因素。”张建国表示,“还有就是我国政府、企业、高校等机构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多。”  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并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都为外籍人士和留学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于翠杰)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