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明末四大高僧僧是哪几个

中国近代四大高僧_無明草_新浪博客
中国近代四大高僧
&印光法师(1861—1940),法名圣量,字印光,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合阳陈村人。幼时聪慧,随兄熟读儒书。至十五岁时,偶读佛经,始悟前非,洗心革面,回心向佛。大师在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人物之一。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他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大师一生勤俭无私,信众之供养,悉皆代为广种福田,或用于流通经籍,或用以救济饥贫。而其自奉,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推却不过者,,转手即送他人。大多数的普通物品,咸皆交至库房,与大家共享,决不自用。他的一生不争名争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会交往、终生默默修行弘法。他提倡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八句话,契理契机,不仅是佛教四众弟子修行的法宝,也是做人处世的指南。
&1945年,大师仍以75岁高龄亲自料理流通事务。&1939年,印光法师七十九岁,他似预知时至,于是年十二月,在一封致德森法师的信上说:“德森法师鉴:凡上海所有之款,通归印《文钞》,不必报明。光大约不久了,故将已了者了之,不能了者亦了之。光死,决不与当代僧相同,瞎张罗、送讣文、开吊、求题跋,敛些大粪堆在头上以为荣。”。
&大师圆寂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虽与梁启超素未谋面,但相互素知。梁启超因佩服印光之德行:“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太虚大师()俗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浙江桐乡人。16岁入苏州小九华寺为僧。出家后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次年复住天童寺修禅学佛。时与闽僧圆瑛、会泉为同参,相与参究禅学。他的一生,主要以僧伽制度改革与唯识学阐扬而著名。
&&1913年,他针对当时佛教存在的积弊,提出了“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1195年,太虚痛感当时清政府限制僧人及侵害教产的现状,审时度势,根据乾隆年间()调查所得的资料--中国僧伽有80万之众的社会国情,在普陀山,撰写《整理僧伽制度论》一文,决心开展佛教改革运动,以挽救日益萎靡的中国佛教,大声疾呼佛教必须进行改革自救。
&1917年后,他先后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招收青年学僧,培养佛学人才。并考察日本佛教,历游英、法、德、比、美等国,弘扬佛教。还分赴鄂、川、闽、晋、苏、浙、赣、粤、黔等地宣扬佛法。抗战期间,他又发起组织青年护国团僧侣救护队等,率中国佛教访问团出访缅甸、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诸国,借以联络同教感情,共同反对日寇侵略,宣示中华民族为独立与正义而斗争。
&&日,太虚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荼毗后得舍利子300余颗。
&​后人称颂:太虚大师是民国的佛门领袖 ,人间佛教的首提者,佛教改革运动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丰子恺说:他是正信、慈悲、而又勇猛精进的、真正的和尚。
& 虚云禅师 (1840年 - 1959年)
,俗姓萧,湖南湘乡县人。法名古岩,又名演彻,后改称虚云。他出生仕宦之家,父亲肖玉堂官至泉州知府,自幼要他学八股,以求仕进。但虚云性情恬淡,爱读儒籍佛典,其志不在功名。父用各种办法未使他就范。17岁潜逃出家,被父探知,勒令回家。19岁又逃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
出家后勤修苦行。27岁离鼓山,先后在江浙名山大刹参访耆宿,研习经教,参究禅宗。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礼佛迹。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礼安徽九华山,再至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在赤山法忍和尚处获悟。&&
​ & &
在现代佛教史上,能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虚云大师。&他所著的《虚云和尚说佛》一书基本涵盖了他一生的重要文稿,不仅值得一读,也无比珍贵。&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滇军师长亲自督军上山捉拿虚云,虚云只身与其讲理,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虚云。民国七年(1918),虚云自南洋请玉佛回祝圣寺,并重建庙宇。此后,应滇、粤、闽军政大员之请,曾移锡昆明华亭寺,住持鼓山,重兴曹溪六祖道场南华寺。民国三十一年冬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历时3个多月。民国三十二年冬,规划重兴粤北云门山大觉寺。  
&1952年虚云离云门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被推为首席发起人。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他被选举为名誉会长。是年,被聘为全国政协委员。
&1959年,虚云法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世寿120岁。慈禧、光绪、孙中山、蒋介石、梁启超、于右任、赵朴初、南怀瑾等历代政要名人,一致推崇虚云为近代禅宗泰斗。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早年就学于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1905年赴日本留学,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1910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继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
&李叔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早期启蒙者。他的一生在书法、教育、哲学、法学、佛学等领域都有较高建树,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皆出其门下。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是学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从此精修佛教律宗。他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为振兴律学,深入研修、实践躬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被他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他的爱国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中国佛教律学,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摹诃借祗律》、《五分律》。为弘扬律学,他花了整整四年时间、穷研《四分律》,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成为佛学界两大名著。
&&1942年2月赴灵瑞山讲经。他提出三约: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请斋。3月回泉州开元寺,后居温陵养老院。7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鲁迅的评价:“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丰子恺评价:“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事母孝,待妻爱,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最完美一人也。”
梁实秋评价:“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不要认为自己是个高傲的人,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朱光潜评价:“是我国当代我所最景仰的一位高士,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马一浮评价:“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赵朴初评价:“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5,565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明末四大高僧_百度百科
明末四大高僧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中国佛教至明代已呈颓废之态,佛门各宗到此时后继乏人,社会各界对佛教也不象前代那样极力支持。出现了中兴的四大高僧,收拾颓废局面,佛教出现了回升之势,为近代佛教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四位高僧指的是、、、。其中云栖祩宏()被认为是明代中兴净土的宗师,而藕益智旭则在佛学理论方面作出了极有影响的发展。
明末四大高僧人物
明末四大高僧云栖祩宏
(年),别号,俗姓沈,任和(今浙江杭州)人,一段时间内连续遭受父母双亡、丧妻、失子的本伤刺激,看破红尘,于三十二岁时出家,受具足戒后云游参学,后居杭州。云栖祩宏对于华严圆融学说和禅悟都有极深的造诣,力主佛教内部的融合并归向净土。他认为,宋明佛教衰落的原因,就在于禅法的堕落和戒律松弛。禅家乱用棒喝,公案泛滥,抓了鸡毛当令箭,扯虎皮当大旗。古人棒喝是为了引发禅机,要求施者明具慧眼,而当时的禅师们自己不悟,答不出来问题就伸出棒子打人,往往师徒们互不尊重,倒在地上打作一团,实在让人对禅失去了信心。云栖祩宏又试图以经教的权威性来拯救禅的危机,他说:
“参禅者藉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系邪也。(《.经教》)”
主张禅教合一的同时洙宏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禅净合一的论述上。在他看来,即便是有大慧根的人,修净土也是值得的,“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禅宗净土,殊途同归”,因而:
“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而修之者,必贵一门深入,此数语尤万世不易之定论也。”
禅和净土完全失去了界限,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洙宏把禅净合一发挥到极致。而且,“贵一门生入”。
禅家有名言说:“本来无佛,无可念佛,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而净土宗则有训导说:“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必定见佛。”两家差别可谓了然分明。可是祩宏一点也不觉难以调和,他说,参禅和念佛都是通向解脱的道路,适合什么就该做什么,提倡某一种法门在文字上与其它宗派发生冲突是不奇怪的。他举例说,当年的禅门巨匠如永明、等人,既是禅门巨匠,却又都修习净土有成,禅法高明,又谋得了好去路。接下来祩宏又从报身的角度证明净土的好处,他说,禅悟并不等于成佛,禅悟并不等于得到圆满的报身,很难达到真正的涅盘境界。念佛则不然,一心诚念阿弥陀佛,到了极乐国土后,有佛力的直接加持,终归能修到圆满的报身,永远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祩宏为宣扬往生之法,特别强调所处时代的恶劣,即修法是十方困难的,禅家流于胡搅蛮缠,教家空头理论也做不周全,只有修起来最简单。净土之教,“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是“末法之要津”。“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总之,与其做各种各样枝节上的努力,不如直接抱住大树,就怎么也不会出叉子了。
祩宏很清楚在明末的衰世,再讲高深的佛理已经不合时宜,故而,他重视一些浅显的说教和宣称,比如作《》,宣扬佛教最基本的爱护生命的精神。他更不满于当时的佛教道场中男女混杂,不守时规的状况,作《水陆仪轨》整理佛教礼仪。这些都在民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门户之见颇重。
明末四大高僧紫柏真可
(),字达观,俗姓沈,江苏吴江人,是和祩宏同一时代的高僧,许多著名学者如等都曾向他问教,可见其学问功底之深,真可一生参访尊宿,没有专一的师承,立志复兴禅宗,同时又对儒释道三家以及教内各宗持调和的态度,和当时佛教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合拍而动。真可一生从未受请担任寺院主持也从不开坛说法,但却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在接度后学方面的作用。他把文字比作水波之相,禅比作水本身,据此发问说,如果一定要离开文字去求禅,岂不是和渴了饮水,却偏要拨开水波一样可笑吗?他又把禅比作春天,把文字比作花,两者互为表现,据此又得出了德山喝、临济棒都是文字,澄观疏、智者论也是禅的观点。
真可对净土的评价很高,但却不象当时僧人们常说净土易修,他认为,参禅得悟固然难度不小,但是修成净土也不容易,不解佛法,修净土也很难成就,对于那种“以为念佛求生净土易而不难,比这参禅看教,唯此着子最为稳妥”的看法,真可持怀疑态度。真可因此对净土看得很重,说倘若“到家果能打屏人事,专力净业,乃第一义”。
明末四大高僧憨山德清
(),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县人。十九岁在披剃出家,初从修习禅法,后随无极明信学习华严教法。二十六岁时,德清北游参禅,广访名家。万历四年(1576),德清与祩宏的禅净合一说影响了德清。德清与交情也深。
德清从师承上属的传人,其思想重点却在于禅教一致和禅净合一上。
德清首先批判了禅宗的堕落。他认为自禅宗建立到宋初可算是禅门兴盛的时期,但随即就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明代,道场败坏到了难以收拾得地步。参禅者多,而且个个傲得愚蠢,把佛门仪式看成低贱的事,与佛法作怨家,嘴里说的是套话,又以胡言乱语为,情况已到了十分糟糕的地步。
解救禅门危机的良策是禅净合一。德清极力提倡看话禅,认为参禅之人只有抱住一个话头,发起大疑情,才有可能大疑大悟。看话禅与经教是一致的,禅不离教,教即是禅。
“佛祖一心,教禅一致。宗门教外别传,非离心外别有一法可传,只是要人离却语言文字,单悟言外之旨耳。今禅宗人动即呵教,不知教诠一心,乃禅之本也。”(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教禅两者都统一于一心这里,并非离开一心去参悟另外的禅。教诠释一心,所以也是参禅的根本。德清继承延寿的观点,把性相、禅教等都摄到一心之中了。
关于禅净合一,德清的观点与真可稍有不同,真可把参禅看成是念佛的入门手段,德清却把念佛看成是参禅的必由之途。德清着重地指出,对于参禅者来说,心地不净是最大的障碍,“非念佛无以净自心”,心净了自然也就领悟了自心。“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除,了明自心,即名为悟,如此念佛,即是参禅”。
发展到了极致,德清要求参禅之人干脆把“”四个字当成话头:“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者念佛的是谁。再提再审,审之又审,见者念佛的毕竟是谁。”
在德清眼中,明末已是佛教末法之世,人心恶浊,少有利根,所以只有从念佛入手参禅修道,他一再声称“念佛、参禅兼修之行,极为稳当法门”,而且,念佛往生净土可以作为任何学人的理想归宿,所谓“净土真修”,不但能对治禅门流弊,而且可以保证最终的解脱,因此,净土修行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德清一再强调,念佛这一种法门,即可包容统摄其它所有法门:
“......净土一门,修念佛三昧,此又统摄三根,圆收顿渐,一生取办,无越此者。以上佛祖,极力开示,已非一矣,无奈末学,志尚虚玄,以禅为高,薄净土而不为。”
净土一门适用于任何根性的人,从大菩萨到,从“愚夫愚妇”到“极恶之辈”,任何人都可以借此捷径修成正果,彻底地解决“生死大事”。
明末四大高僧藕益智旭
明末四大高僧中最晚也是影响最大的是()。智旭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江人。少习儒书,曾著《辟佛论》,对佛学进行批判,后来因为读到了祩宏的著作,转而信佛,二十四岁时,智旭从德清弟子出家,论师承也应算是门人。智旭出家后,有感于明末清初禅门败落之况,“每每中夜痛哭流涕”,甚至把法师骂成乌龟。起初他着意于宣传戒律,但根本没有人注意他的行动,从此他潜心研究佛经,开始做禅教一致与净土理论的工作。
智旭的佛学深受学说影响,以一念统摄教禅各家,而最终则归于念佛的当下之念。智旭告诉信徒,不要在心外觅法,法外亦无处觅心,整天参禅、看教、学律,终是一念。一念者,就是要至心念佛,如果一切众生以此谛信念佛法门,那么教、禅、律都可以归入这一最高的法门中,不再有分歧了。
智旭不但要把诸宗归入净土,还试图论证诸宗本来就出自净土,“若律、若教、若禅,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归还净土法门”。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的根本,是了中之了义,圆顿的圆顿,方便中的方便。古人早就摄禅于净。今人错会了古人的意思,如此等等,智旭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明净土的圆满。当时的禅宗,在智旭看来,不过是“口头三昧”,街头卖弄口舌而已。总之到了智旭的时代,禅净合一已经变成了以净摄禅了。
智旭思想的另一特色是他对德大力宣扬,在智旭看来,要修净土,要追求现世的幸福,都必须至心供养持颂地藏名号,如此能切实地灭除罪报。
地藏菩萨,是中国佛教之一,佛经中说他生生世世发下了数不尽的,最为深重的誓愿,如“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等等,所以是以大愿为其德性表征的。《》中又说,持颂地藏菩萨名号可以灭除五逆重罪,甚至于转变现报,故而在佛教徒眼中,这位菩萨是专管、的大神,民间把他推崇为阴间的教主,地位远在各殿阎罗之上。这当然是中国老百姓根据自己的想象所作的形象定位。事实上地藏菩萨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可说是尊崇之极,佛经上一再说明,过去、现在、未来无数的佛陀都是蒙地藏的愿力得以的,并且,在释迦入灭,弥勒未生之中的50多亿年里,众生的问题都交由地藏菩萨代为照料,所以地藏菩萨又是代理元首级的人物。
智旭根据诸经认为,既然地藏菩萨威神力量可以消除各种先天、后天的罪报,那么,诵地藏之名号对于一般愚昧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十方必要的。崇祯九年(1636年),智旭前往地藏,住,专劝僧俗持念地藏菩萨名号。他曾结坛百日,持颂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五百万遍,又让僧俗共持“十万万”遍,“求转大地众生共业”,颇有关怀全人类的风范。在智旭的倡导下,地藏信仰在东南地区广为传播,九华山道场盛极一时。
智旭的活动带有极强的宗教实践色彩,他不但大力宣扬以得救,还在具体的宗教行事中实施礼忏、持咒、血书、燃香等活动,有效地唤起了下层民众的热情,给处于兵荒马乱中的人们以巨大的精神安慰。
净土往生也好,地藏信仰也可,智旭强调的都是一个信字,这在中国宗教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影响。
明末四大高僧总结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严辨老庄道家之学与金丹道教的方法立场,在当时三教同归的合流思想下, 主张与老庄道家之学相融并存, 而对明末道教主流道派正一道与全真道, 则表现出明确的拒斥态度, 视之为非主流宗教类型。面对道教指责佛教只修性不修命的批评,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佛教心性一元论的基本立场,特别针对全真道所主张的性命双修的丹道炼养工夫展开了思想论辩, 阐述了佛教“ 性本论” 的性命不二与道教“ 气本论” 的性命二分之间的义理差异, 进而辨析佛教明心见性与道教修身炼性之间的工夫论差异,致使晚明全真丹道趋归仙佛合宗同修共证的思想融通。晚明佛道之辨的现实效应, 同时也使晚明佛教吸收道教修命传统的《 功过格》 形式, 加以佛教化的改造, 通过“ 唯心立命” , 强调佛教心性智慧与因果信仰相结合, 一并落归于现实世间的劝善教化, 参与共建中国社会的道德秩序, 对后世民众的佛教修行产生了重大影响[1]
.知网[引用日期]近代四大高僧墨宝欣赏
我的图书馆
近代四大高僧墨宝欣赏
爱雅阁书馆欢迎您
&近代四大高僧墨宝欣赏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释虚云(日-日),中国近代禅宗高僧。中国禅宗第十七代祖师,曹洞四十七代,临济四十三代,云门第十二代,法眼第八代,沩仰第八代。其禅功和苦行倍受称赞,以一身而兼禅宗五宗法脉,整顿佛教丛林,兴建名刹,为现代中国禅宗杰出代表。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虚云禅师幼时,从师读儒书,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开为师。次年依妙莲()受戒。虚云禅师寿命高达120岁,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印光法师(),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太虚法师: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日),死于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1904年,太虚大师十六岁去苏州小九华寺礼士达上人为师,师为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间,士达上人携大师往镇海拜见师祖奘年和尚,和尚为取法号太虚。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
馆藏&3245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四大高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