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的建国纲要,与现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建设,有什么概率抽样具体举例的联系,可以举例吗?比如现代铁路线路对应孙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2高三历史最近各地新题二轮汇编:专题14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doc11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12高三历史最近各地新题二轮汇编::专题十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2009年9月在中国内地公映的影片《建国大业》,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为主线,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过程。下列历史事件不可能出现在影片中的是A.重庆谈判
B.七届二中全会
C.北平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农民在分配土地
b. 人民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
c.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解析】考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图A是土地改革,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图B是人民公社体制下,集权所有制;C项是家庭联系承包责任制下土地集权所有,但使用权归农民个体所有。
137.(2012?潍坊三县期中联考?19题)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工分票
人民公社,大有希望 农业承包合同书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将土地使用权上交集体,1958年的人民公社运动农民完全失去土地的使用权,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集体)和土地使用权(农户)的分离,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其中最主要的改变是土地使用权。
138.(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39题)元旦献词一般是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发表或者在元旦社论时出现,是新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见证之一。以下关于中共中央“元旦献词”标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09-04-10 &匿名提问
答案是12是说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3是说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的政党制度;4讲的是民主法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有关系,但不全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答案是12是说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3是说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的政党制度;4讲的是民主法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有关系,但不全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 2、市场经济; 3、共同富裕; 4、中华文化; 5、民主政治。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广义的全球化的理解则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交流和互动。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P276)一个社会系统,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构成,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经济全球化不是孤立的,必然对政治、特别是文化发生重要影响,其后果必然反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 二是信息化。电子计算机和全球互联网的发展,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连成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往,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模式。如果说,农业时代以犁和手推磨为特征,工业时代以蒸汽机和发动机为特征,信息时代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交往的网络化和虚拟化,使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互联与沟通,是人类交往活动的一次伟大革命。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封闭的状态中都无法实现现代化。而且,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再过从前那种孤立、封闭的社会生活也是不可能的。现代世界信息系统每天跨越时空向不同的国度和地区传播林林总总的文化信息,不管你意识到与否,每天早晨人们睁开眼睛实际上面临的是整个世界。现代信息系统几乎网络了人们的一切视觉和听觉器官,从而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都成为世界的一员。 三是市场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和文化建设中来。为此,就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四是文化商业化。以商业、娱乐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是当前文化传播的重要特征。比如磁带、光盘、卡通画,就具有可批量生产和复制生产进而广泛传播的特点。再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米老鼠、唐老鸭、可口可乐、芭比娃娃,其文化符号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快餐符号和玩具符号的意义。以标准化、大批量、可复制为特点的商业文化对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决不能低估。 二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三个方面应当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在党的建设中,引人注目地突出了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再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竞赛。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2]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第二,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建立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第四,贯彻科教兴国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第五,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从方法论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毫无疑义的。在坚持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先进性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人民性,离开了人民性和群众性而盲目追求先进性,就会使文化发展失去活力,失去对象。不仅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而且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出发点。 二是时代性与民族性。如何处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五四以来围绕当代中国文化选择所展开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动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回归传统,复兴儒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出路就在于儒学的复兴,甚至认为二十一世纪就是儒学的世纪。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是因为儒学本质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是与皇权政治、小农经济相生相伴的,是同今天的工业文明在总体上尖锐冲突的。儒学的整体结构随着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崩溃遭到破坏,是必然的。儒家文化整体结构的破坏表明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对现代社会发生作用已不可能,当然,其局部功能并未完全丧失。也就是说,它在现代化建设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体制上的弊病与漏洞等原因,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的现象大量出现,而儒家文化则是重义、重诚信的。这表明,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儒家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具有一定的遏制负效应和纠偏的作用。但这决不等于是重新回到重义轻利,的老路上去。因此,即不能看不到儒学的这种作用,也不能将其无限夸大。不能一看到见利忘义,金钱万能,个人至上,就说还是要靠儒学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主要的还是要靠健全法制,以及法律观念、契约观念、公平观念这些现代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如果不是这样看问题,就不可能对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科学的评估与准确的定位。儒学不是什么万世适用的常道,农业文明的本质精神不可能成为重构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础。当然儒学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对于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有发言权的学说,并以其特有的人文价值在未来人类文化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遏止工具理性压倒一切,唯科学主义、物质主义泛滥方面做出其它文明所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但是关于二十一世纪是儒学的世纪的提法,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可以借鉴的资源。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问题,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激励和凝聚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世界大势和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保青春与活力。因此,即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又不能全盘照搬,食洋不化。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历史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平和的心态,宽容的精神,借鉴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继承与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是主导性与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性,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主导性并不排斥多样性,相反,只有在多样性中体现的主导性,才能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离开了多样性的主导性,很有可能成为空洞的说教和僵死的教条。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同质一元性向异质多样性转型。由于社会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传播方式也必然走向多样化,其中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令人注目。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绚丽色彩,这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反映和具体体现。 五是吸纳性与辐射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并举。近来,国内不少学者都谈到了这一问题。大家感觉到,现在拿来主义是重视了,但是送去主义则不够。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只有进入对方文化而非征服对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才有可能。今天,中国正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而西方并没有象我们一样大量吸收中国文化。自然现象中的水由高处往低处流,同样适用于文化现象,强势文化就是高处的水。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确实是全球化中的不平衡现象。如国际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97%,法文占2%,中文只占千分之几。1993年中国图书出口总额仅为世界图书年贸易额的0.04%,几乎可以或略不计,与我国的大国地位极不适应。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任重道远,我们应当做出不懈的努力。六是开放性与自主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世界。当然,讲文化开放,决不等于放弃文化的自主性和自主权。任何时候,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文化安全,都是不应忘却的。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单元,仍然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主权独立和平等原则仍然是建构未来世界秩序的基础。民族主义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极端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时代,个别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偏好,不得不让位和服从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普遍价值。一定程度的主权让渡是必要的,发挥国际组织的功能,实行不同程度的全球治理是合理的。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容置疑的客观大势,作为理性的民族主义,只有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并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第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第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概括起来就是“二坚持”、“三贴近”、“两立足”、“两手抓”。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九大任务”)是: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ruosali   上午12:57:32 71.198.219.* 举报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要求及重点 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九大任务”)是: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4.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六大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 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近期的“五项重点工作”):①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②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③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④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⑤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国家先后启动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4年底,陆续开工60多个重大工程,投资总规模达8500多亿元.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截至2007年6月,全国共产党员总数达到7336.3万人,党的基层组织达到360.7万个.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二,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历史表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极大的鼓舞着全国人民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去争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难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可以在前进中解决,也只有在前进中才能解决.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一,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时代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和依据。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二战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期的新的历史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邓小平从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出发,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当代世界的矛盾和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不开中国。邓小平正是以此为立论的基础,以这种时代眼光和世界历史眼光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可以说,对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的时代根据,也使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就其根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着先导的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特别是革命导师思考社会主义的方法,都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依据。邓小平正是抓住了革命导师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中关于吸收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发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这一关键论述,结合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邓小平一方面没有丢掉老祖宗,另一方面又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立足于新的实践,用新的思想观点去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都要求我们:要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头30年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也发生过严重的曲折。建国以来特别是1956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所的一切积极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正面的历史经验。正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问题。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就前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最新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原则、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理论的基本框架。就后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适应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对人民群众的迫切理论需要而做出的积极回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社会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又十分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中国的国情到底有什么特点,中国社会到底处在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那个阶段上,社会发展的目标、动力、战略到底应当怎样认定等。这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回答,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实践的需要呼唤着新理论的诞生。在上面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指导中国实践的邓 小平理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第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第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概括起来就是“二坚持”、“三贴近”、“两立足”、“两手抓”。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目标。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省的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高法治化水平,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保证其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监督和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贴近民生、体现省情,重视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尊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主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各项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贯彻依法治省的基本方略,围绕实现历史性跨越,制定和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抓紧起草、制定和完善资源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建立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 2、市场经济; 3、共同富裕; 4、中华文化; 5、民主政治。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通过封建所有制来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农民,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之一。因此,必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革命路线  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共没有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十年内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分配办法是: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此时的土地政策有一个完善过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反对封建主义、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刚开始,毛泽东等人在1928年底颁布的第一个土地法即《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但是,没收一切土地这一政策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因为在农村中除了地主阶级外,还有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阶层。富农一般具有四分之一的封建半封建剥削,它基本上是参加劳动的,只能没收或征用它的封建性剥削部分。中农则完全是自己劳动的自耕农,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这也是一个原则性的政策。贫农、雇农占农村人口70%,是无地或少地者。所以,毛泽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随即在《兴国土地法》中加以改正,只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政策。1946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把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10月,刘少奇主持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纲领。  毛泽东在1947年的十二月会议上提出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对富农的政策,与对待地主有区别,在土地革命时期是限制富农,解放战争时期是中立富农,新中国建立后则保护富农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2003年以来,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我国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一、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重视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土地和信贷管理,强化节能减排和能源安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金融监管、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土地监察,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疏导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科技创新、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加快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本届政府把依法行政放到突出位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十年内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要求。几年来,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立法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至2007年8月底,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法律议案33部,制定或修订行政法规126件。其中,涉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107件。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相对集中处罚和综合执法的领域从最初的城市管理逐步扩展到文化、旅游、矿山安全、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较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相互扯皮、执法扰民的问题。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复议工作不断强化,依法化解行政纠纷的功能进一步发挥。进一步加强法规规章的备案审查工作,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着力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行政许可法》从日起开始施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较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的数量。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58个国务院部门,共清理行政许可项目25797项,取消8666项、调整1841项;清理行政许可依据2554件,废止3981件、修改2493件。同时,加强了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的后续监管。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国务院颁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核准和备案的体制框架基本建立。通过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遏制了利用审批乱收费、滥用审批权力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不断提高行政决策质量。2003年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把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作为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国务院建立了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了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认真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研究、咨询机构论证评估;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五、推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进一步精简了机构和人员。2003年,安徽、黑龙江和吉林率先在全省范围进行改革,江苏等省在部分县市进行了改革试点。各地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为农服务质量、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为重点,不断扩大试点范围,深化试点内容。目前,全国开展试点的乡镇已达18047个,占乡镇总数的52%。安徽、黑龙江、吉林、湖北、河南、内蒙古、浙江、重庆等8个省份已经完成乡镇机构和人员精简等阶段性任务。    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中央国家机关45个部门和单位、31个省(区、市)出台了推行政务公开的规范性文件,15个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地市级以下政府政务公开已普遍推开,公用部门和单位办事公开正在形成制度。电子政务建设加快进行,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于日开通运行,75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和单位、31个省(区、市),96%的地市政府、77%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政府网站,全国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形成,及时公布各种政务信息。政府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普遍建立,74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和单位、31个省(区、市)设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些措施促进了行政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方便了群众办事,一定程度上堵塞了滋生不正之风的渠道。    七、加强行政监督,把权力运行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了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特别是强化财政资金审计。推行行政问责制度,积极进行了政府绩效评估的试点探索。加大了对失职渎职案件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的领导责任。广泛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全国31个省(区、市)和80%以上的地市开通了政风行风热线。    八、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抓好防治腐败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在政府决策机制、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政府投资监管制度、国有资产的监管、土地市场、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务公开等八个方面加快改革和制度建设。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重点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教育违规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企业重组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的商业贿赂。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全国共查结商业贿赂案件31119件,涉案金额70.8亿元。特别是查处了一批涉及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案件,初步遏制了商业贿赂蔓延的势头。坚决查处大案要案,严厉惩治领导干部利用行政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九、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切实改进政风。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公务员法,依法加强公务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认真清理规范机关津贴补贴工作。加大了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违反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问题,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狠刹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的不良风气,曝光并纠正了一批典型案件。严格控制公务消费,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中办、国办专门下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规范国内公务接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达标评比和表彰活动。这些措施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邓小平理论破题的标志,它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正像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破题的标志一样;邓小平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的标志。这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之理论有多方面的内容,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核心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众多任务和内容中,只有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方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才能够称得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了。而邓小平同志创立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就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上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如果说,在马克思时代,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才会成为可能;那么,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争共存的当代,社会主义只有实现现代化才有可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相对优势,才就生存、发展并最终站稳脚跟。而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不搞市场经济就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上没有过发达的市场经济,现实中生产力极为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尤其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作是水火不相容。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没有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这一理论破题的最根本的标志。在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其他道路能够引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必将开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新的探索过程。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上,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比较,我们还会发现它们的模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第一次飞跃的模式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那么,在第二次飞跃中,由于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原理,特别是实现现代化必须搞市场经济的这一普遍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原有理论中还没有形成,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总结和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普遍原理。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各个个别国家现代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然后又把这种一般规律运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从而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显然,这是对第一次飞跃的模式的创造性发展和更新,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我们党称这种新模式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新模式涵盖包容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但同时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最新实践、最新探索。第三,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它为马克思主义的振兴提供了重大的历史契机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形成了一种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简单化理解,同时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将很快消灭商品经济的看法不无关系。这种传统观念不仅使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态势,而且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停滞。这种理论的停滞大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指导实践的功能。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极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发展。这种突破不是细枝末节的突破,这种发展也不是个别结论的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基本框架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以此为契机,马克思主义获得了重新振兴的巨大历史推动力量。在当代世界,以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突破口,马克思主义的队伍在重新集结,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正在酝酿着更大的突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江泽民同志去年10月在接受法国《费加罗报》的采访时指出:“新中国已经走过了五十年伟大而艰辛的历程,取得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在前三十年中,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是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日报》,日)这两件大事是直接关联着的。正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因此,正确地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基本上得到了实现,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通过进行经济、文化等建设,实现现代化,使中国臻于繁荣富强的境地,被突出地提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议事日程上了。而进行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首先就是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走哪一条路呢?毛泽东同志指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因此,这条道路,中国走不得。第一,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本来很脆弱。由于它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搞资本主义,中国的经济就仍然不能摆脱对外国垄断资本的依赖,就会搞成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第二,资本主义得以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大量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了任何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的存在。这个条件的创设,意味着中国社会将要发生剧烈的两极分化。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们的社会就会不稳定,我们的建设事业也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充分发展的另一个必备条件,就是大量货币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在中国的条件下,少数人要积聚起大量的资本来建设大规模的现代化工业,那将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搞资本积累,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加紧剥削工人;一个是让小生产者自发分化。这样的办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br&&br&1?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br&&br&国际组织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联系国家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战后,国际组织发展迅速,原因是:(1)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一体化、全球化方向加快发展。(2)全球问题日益严重。其特点是:①数量剧增。②其活动遍及国际社会各个领域。③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日益加强。而联合国作用的不断加强具有典型意义。&br&&br&根据雅尔塔协议,联合国于日建立。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间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现在联合国已有189个成员国,第三世界国家占78%以上。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联合国的基本原则是: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等。&br&&br&在联合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它被美国所控制,成为美国操纵下的表决机器,其宗旨和原则没有得到落实。20世纪60年代的联合国是美苏争霸的场所。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第三世界崛起,大批亚非拉加入联合国,从而大大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尤其是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进一步改变了它被少数大国操纵的状况。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成为单极势力和多极势力角逐的场所。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干扰,联合国的权威面临严峻的挑战。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其“单边主义”倾向急剧膨胀,美国不断向联合国的权威提出挑战。2003年,美国不顾联合国多数国家的反对、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向伊拉克开战,违背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使联合国的命运面临严峻的考验。&br&&br&除联合国外,欧盟、东盟、非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性组织,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br&&br&2?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br&&br&两大阵营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两极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全面对峙与对抗。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上表现为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第二,经济上表现为两种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角逐;第三,军事上表现为两个集团——华约和北约的较量;第四,在意识形态上两种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br&&br&对峙与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是与“热战”即军事冲突相对的概念,是指除了热战之外的一切对抗方式。 &br&3? 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br&&br&(1)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br&&br&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今世界上各国的实力对比和意愿。具体说来,推动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的原因有:①历史地看,多极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没有改变这一大势。②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60%;此后其份量不断下降,到2001年,美国国内总产值只占世界的28%。据估算,15、20年后,该数字还会进一步降低到15%~20%左右。以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的份额试图控制其余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显然是做不到的。③反对单极、主张多极的力量强大,并且越来越强大。除了美国外,其他国家都是多极世界的主张者。可以说,美国的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违背人民的意愿,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不得人心。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谁也离不开谁。这种相互需要也构成了制约单极世界的现实力量。&br&&br&但是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前,美国凭借其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阻碍世界多极化进程。克林顿政府明确将建立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作为其对外战略的目标;北约东扩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是实施其战略的重大步骤。小布什上台后,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明显加强,“先发制人”军事战略具有极强的进攻性和冒险性;退出“反导条约”,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都表明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和行动在膨胀和加剧;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再到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都表明美国要把自己的力量伸向中东、巴尔干及中亚这些原来它没有控制的地区,实现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以实现单极格局的图谋。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br&&br&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简单否定多极化趋势是不对的。我们也要对实现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有正确的估量;盲目乐观或者放弃斗争也是错误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多极化发展趋势只能在曲折中发展。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br&&br&(2)大国关系深入调整&br&&br&在“冷战”时期,大国之间的关系以敌对和对抗为主调。“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大国关系中出现了合作与斗争并存的新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战略伙伴关系。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及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多极化的发展。&br&&br&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影响。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战略关系”同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以军事合作为基础的,是共同对付第三国的,而现在这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则具有鲜明的冷战后的时代特点:不以军事合作为基础,而是着重于政治、经济、军事、安全、贸易、环保、科技等众多领域共同合作的需要;不针对第三国,不妨碍同第三国发展关系,而是推动整个大国关系的发展;不结盟,不搞对抗,而是以平等互利的对话解决存在的分歧与争端。因此,大国关系这种重大而深刻的调整,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br&&br&(3)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br&&br&在“冷战”时期,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这个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br&&br&(4)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br&&br&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地区,国家间的军事冲突依然存在,加上近来美国频繁地对外用兵,这些都表明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依然对世界和平构成现实的威胁。&br&&br&在传统安全威胁相对削弱的背景下,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有组织犯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难民问题和非法移民问题等被视为当今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具有威胁性的因素,尤其是恐怖主义。&br&&br&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br&&br&对于恐怖主义,第一,恐怖主义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有复杂而深层次的原因;第二,以暴治暴,用军事手段打击和压制恐怖主义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才是根除恐怖主义的根本途径。&br&&br&(5)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br&&br&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表现还非常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与战争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把本国的意志、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的意志、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br&&br&9?11事件之后,美国打着反对恐怖主义、维护本国安全的旗号,采取所谓“先发制人”的政策,紧锣密鼓地对外用兵,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没有充分理由和合法性的情况下,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有显著战略意义而它以前又无法控制的地区,表明在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的状况下,美国的霸权主义进一步恶性膨胀。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宁,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答案是12是说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3是说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的政党制度;4讲的是民主法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有关系,但不全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据1990年的统计,全美国除土地和自然资源之外的固定资产中,68%为私营企业所有,13%为居民个人所有,只有19%为政府所有。在股权分散化条件下,控股权依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他们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如英国0.5%的富翁拥有全国股票的70%。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分配方式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作了一系列调整,如实行了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因此,两极分化愈演愈烈,阶级矛盾更加明显、突出。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 —20%,美国最低层的40%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0.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异同}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同。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 “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仅2000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各种竞选费用就高达30亿美元,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几乎都是“富豪内阁 ”。从思想上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以培养“四有 ”新人为目标。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其意识形态主张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盛行于电视、电影和文学书籍,吸毒、凶杀、同性恋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在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强国在政治上打着“人权”的幌子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经济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利用“全球化”的过程扩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国际军事行动中,更是处处可见其“国家利益”等等,这些都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异同 一、基本定义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政治概念。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先哲们原来有过严格的定义,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调控+资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调控+无产阶级政权。 二、根本目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三、基本矛盾 私有资本者与劳工之间的矛盾即劳资矛盾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这是由公有资本的严重缺陷性所决定的。公有资本至少具有以下三个严重缺陷。 其一,公有资本管理者与生俱来就不是公有资本所有人,因而公有资本的损益必然无法与其管理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等量挂钩。 其二,对于公有资本,必须有一套规范的管理与经营班子,这就要求公有资本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否则公有资本将在经营管理上承受不起相应的可变成本。 其三,当市场供求状况发生变化时,公有资本的经营管理者往往无法及时地调整企业经营策略,这必将使得资本利益常常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四、劳资矛盾的化解 1.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化解。 其一,政治化解。即实行多党轮替的财团政党政治制度和全民直选制度。 其二,技术化解。即通过技术手段来增加劳工的绝对所得,从而减轻劳工的生存发展压力。其主要途径就是做大国民经济这块蛋糕。蛋糕做大了,劳工所能分到的蛋糕数量也就增加了。 2.社会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化解 其一,政治化解。即通过国家政权强行化解劳资矛盾。包括公平工资与社会公益。 其二,技术化解。即通过降低成本的方法来增加私有资本的绝对利润或相对利润,从而使得劳资矛盾有所化解。 五、国民幸福感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普遍具有幸福感,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基本上没有幸福感,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普遍具有幸福感 六、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 因为:资本主义举张社会分配应该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社会主义举张社会分配应该平等、公平;资本主义实行财团政党政治,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全民政党政治。 七、社会主义社会不需要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其理由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计划手段来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当国民经济发展到能够确保国家安全、能够基本具备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工业基础、能够基本保障全体国民的温饱需求时,就可以通过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跨入现代社会主义社会。 八、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 一,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对于资本剥削具有巨大的减轻或加剧作用。二,社会就业从根本上讲不是受制于社会消费需求或社会投资需求的旺衰,而是受制于资源的多寡。三,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缺 九、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死敌 十、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变革 虽然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但是社会主义并非就是所有国家的最佳选择。一个国家到底应该实行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视该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 资本家(capitalist) 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为生的人。包括产业资本家、手工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商业资本家等。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的。他们所代表的阶级——资产阶级,在反封建过程中是新生产方式的代表。中国的资本家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在其内部形成了官僚资本家和民族资本家两部分。中国的资产阶级相应地也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成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已不再是占有和经营他们原有的私人企业的老板,而是按照其能力被接受为企业的职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又称职业纪律,指劳动者在劳动中所应遵守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   是用人单位制定的规范和约束劳动者劳动及相关行为。  劳动纪律是用人单位为形成和维持生产经营秩序,保证劳动合同得以履行,要求全体员工在集体劳动、工作、生活过程中,以及与劳动、工作紧密相关的其他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   从其内涵可知,劳动纪律的目的是保证生产、工作的正常运行;劳动纪律的本质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规则;劳动纪律的作用是实施于集体生产、工作、生活的过程之中。  劳动纪律的范畴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及违约应承担的责任(履约纪律)。   2.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到达工作岗位,按要求请休事假、病假、年休假、探亲假等(考勤纪律)。   3.根据生产、工作岗位职责及规则,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生产、工作纪律)。   4.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卫生规程(安全卫生纪律)。   5.节约原材料、爱护用人单位的财产和物品(日常工作生活纪律)。   6.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保密纪律)。   7.遵纪奖励与违纪惩罚规则(奖惩制度)。   8.与劳动、工作紧密相关的规章制度及其他规则(其他纪律)。   从列举的8项劳动纪律的内容看,用人单位可从五方面来制定规章制度,即:劳动合同管理(或称人事管理)、考勤与休假、生产与工作、奖励与惩罚、其他。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 邓小平同志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希望十六大能回答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我认为,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 2、市场经济; 3、共同富裕; 4、中华文化; 5、民主政治。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所谓资本运作,即利用有限的一切可以产生价值的资源,运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达到资本创利的最大化。 那何为网络资本运作(俗称“网资”)呢? 网络资本运作(俗称“网资”)就是通过互联网和人际网络相互结合的一种运作模式,每个人做为一名独立的经营者,为了增大利润,发展事业,每位经营者都必须面向社会招聘至少2名事业合作伙伴,组建自己的事业体系,而自己的事业伙伴中的每个人也作为一名独立的经营者,也要面向社会招聘至少2名事业合作伙伴,形成了几何倍增的原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操作!加网号一起探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文少年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