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的变革 面对信息化军事变革的战争浪潮 中国准备好了吗 应该怎么办

包装企业,你们准备好了吗--《华夏星火》2001年03期
包装企业,你们准备好了吗
【摘要】:正 包装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配套服务行业,正在形成一个以纸、塑料、金属、玻璃、印刷、机械为主要构成,拥有一定现代化技术与装备,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包装机械、包装设备、包装印刷、包装设计、包装工艺及包装材料和包装产品的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有些还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与世界先进国家包装工业的差距在逐步缩小。目前,我国包装工业,尤其在东南沿海地区正逐步形成一个较庞大的现代包装工业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包装企业已超过25000多家,职工总数近1000万人,年产值达2200多亿元人民币,在我国国民经济40个主要行业中居第14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719【正文快照】:
包装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配套服务行业,正在形成一个以纸、塑料、金属、玻璃、印刷、机械为主要构成,拥有一定现代化技术与装备,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包装机械、包装设备、包装印刷、包装设计、包装工艺及包装材料和包装产品的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有些还具有较高的科技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面对数据灾难,准备好了吗?--《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年21期
面对数据灾难,准备好了吗?
【摘要】:应用于容灾工程的技术统称为容灾技术。对于不同的IT业务系统,应该选择不同的容灾技术。每种容灾技术都有自身的技术特点和某些应用局限性,通过对容灾技术的分类,有助于在容灾工程设计中选择最适用的容灾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P309.3【正文快照】:
业务的可持续性,或称业务连续性(BC),是银行业IT发展的核心内容。由账户信息、客户资料、信用记录、交易明细等组成的各类业务数据则是银行业赖以生存的重要信息资产。因此,做好数据管理和保护是银行业IT从业者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就单个存储系统而言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宏伟;[J];信息系统工程;1999年02期
颜军;;[J];每周电脑报;2001年57期
;[J];每周电脑报;2001年57期
刘迎风,祁明;[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年06期
彭少辉;[J];华南金融电脑;2002年07期
高春齐;[J];铁道通信信号;2003年05期
王纯,申龙;[J];电信科学;2004年02期
袁俊;[J];情报科学;2004年01期
赵奎,李涛,刘晓洁,廖竣锴;[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4年02期
余翔湛,云晓春;[J];通信学报;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龚尚福;朱宇;李占利;;[A];第十四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暨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龚尚福;朱宇;李占利;;[A];第十四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尼松涛;;[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贾银芳;李杰;;[A];全国炼钢连铸过程自动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汪小龙;;[A];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敏;葛毅;邓厚斌;;[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医疗设备信息》创刊20周年庆祝会论文集[C];2006年
孙英锐;;[A];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开发应用论文集(二)[C];2006年
曹小红;;[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汪小龙;;[A];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计算机世界;2002年
;[N];网络世界;2002年
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科技处总工程师 宋传杰;[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本报记者 诚安;[N];计算机世界;2003年
罗敏 李伟;[N];计算机世界;2003年
宁宇;[N];通信产业报;2003年
;[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相晓明;[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本报记者 郭涛;[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全球网络存储工业协会中国分会理事
李泓;[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奎;[D];四川大学;2004年
游涛;[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王德军;[D];武汉大学;2004年
陈刚;[D];中南大学;2005年
魏云鸿;[D];吉林大学;2006年
周磊;[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闵捷;[D];同济大学;2007年
徐永文;[D];山东大学;2007年
李喜明;[D];吉林大学;2007年
刘荣峰;[D];重庆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最新播报:
面对信息技术变革 我们的教育准备好了吗?
  在“新技术·新教育”在线教育圆桌沙龙上,各方人士一起探讨信息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重大变革和应对之策
  著名经济学家汤敏曾有这样一个设想:如果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被大部分印度年轻人掌握了,10年后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印度年轻人都是哈佛或斯坦福毕业的。而我们的青年人才还是传统教育教出来的,我们怎么跟人家竞争?
  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如今,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
  “这场革命对于我们的冲击不亚于工业革命。”用汤敏的话来形容,如果我们没有赶上这场教育变革,就会如同工业革命被甩出一样,非常危险。
  “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于‘化’,‘化’就是各行各业的重组和再造。淘宝是整个商业的再造和流通领域的再造。”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重组是很难的,需要变革。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信息化和教育的真正融合,让教育信息化走完“最后一公里”?昨天,在由中国青年报社、中青在线举办的“新技术·新教育”在线教育圆桌沙龙上,杨宗凯与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副校长杨琴,一起作业网董事长王强和CEO刘畅,一起探讨了信息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重大变革和应对之策。
  面对信息技术变革 我们的教育准备好了吗?
  如今,我国大中小学的教学设施逐渐电子化。教育的表现形态开始网络化、在线化,学习无处不在。
  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杨宗凯认为,不像工业革命时代需要的都是“同质化人才”,如今更需要个性化、差异化的人才。
  “教育正进入一个转折时代。”周洪宇说,我们所面临的,是包括教育观念、目标、方式方法等在内的整个教育模式的重大调整,“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
  在王强看来,互联网给教育领域带来的这次变革是从知识传播角度、有效性角度和平民化角度产生的巨大革命,可以同500年前那场由活字印刷带来的西方印刷文明革命相提并论。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指出,我们今天讨论的新技术、新教育,必须放在整个人类教育历史长河中,才能看得清楚位置、地位、价值。“从人类的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实际上现在是第三个阶段,我把它称为第三次教育革命。第一次教育革命是从原始社会走向个别化的农工教育”。第二次教育革命是从个别化的农耕教育走向大工业生产的教育,在这个阶段里有现在经常提到的规模化、批量化生产,以及可以大批地复制培养人才,也就是拷贝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而今天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有的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有说工业4.0时代,但是可以判断的是,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由一种规模化的班级社会制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全新社会的转变。这就是未来要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新经济、新技术。与此相适应的,是未来可能走向个性化差异化的生产模式。那么这个时代的教育在表现形态上是网络化、在线化的。学习无处不在,各个场合各种方式,各种形式都在进行,跟过去仅仅课堂里面的班级体制完全不一样。
  “所以从人类教育发展历史长河来看,我认为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教育,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对教育的观念,教育的目标,教育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整个教育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大调整。
  那么,面对这场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浪潮,教育准备好了吗?
  事实上,国家已经作出了部署。杨宗凯提到,教育部在2012年3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启动了“三通两平台”建设、数字资源覆盖6万多个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计划……
  “这些都只是初级阶段,下一步要解决有和无的问题。”杨宗凯认为,想要进入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就必须要融合、要创造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在他看来,这种新生态包括了以学为中心的新教学环境、拥有融合能力的数字教师,以及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改造。
  “教育改革发展是系统性工程,绝对不是一个技术。技术只是手段,‘化’是目的。深度融合,发力点要在‘化’上。”杨宗凯认为,“如果只是简单的修修补补,无法做到融合。”
  “如果不能拥抱这次革命,我们将被数字化鸿沟挡在新一波文明之外。”王强认为,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比我们更早建立计算机网络,但只要敢去使用,或许能抢占先机。
  他说,从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发展层面看,西方发达国家远远比中国或是印度这些后发国家提早了将近半个世纪。但有意思的是,现在,技术发展更快的反而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国家。
  “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始展示出领先世界的姿态,这说明什么?”王强解释说,信息化初创期,我们在搭建基本网络、组建信息基本模式方面没有优势,但人类知识是可以分享的,当基本模块已经创造出来后,谁能第一个敢于用、有效地用,那你所获得的利益将远远大于开拓者。
  “我国有70万名小学老师,随便把一个老师叫过来,能不能用简单的英语把小学大纲当中的个英语单词描述出来呢?”刘畅认为,只有非常优秀的老师能够做到,但当有了信息化工具的时候,全国老师就都能做到了。
  “这或许也是教育的后发优势。”周洪宇补充说,“不管你准备好了还是没有准备好,早顺应、早受益,这对中国教育来讲是难得的机会,要紧紧抓住。”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信息化时代,你准备好了吗?_中国气象局
当前位置: >>>
信息化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日07:13分享到:
  编者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提高气象业务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已成为当前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中重要而迫切的核心任务之一。如何正确理解信息化?如何推进信息化?本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气象报记者李一鹏 张明禄 刘钊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同步发展。
  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如今,信息化及其相关的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视野,并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建立了极为密切的关联,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信息社会离我们已越来越近。
  气象业务本质上就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并发布信息产品的过程,信息处理与应用的探索很早就相对成熟。目前,中国气象局党组正式提出,通过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推进气象现代化中最为核心的业务现代化。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广泛形成“没有气象信息化就没有气象现代化”的共识。
  如何理解信息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气象部门的信息化,关键又在何处呢?
  气象信息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化”,而是涉及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如何理解信息化,以及气象信息化的内涵,或许是很多人的疑问。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这是《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给出的定义。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沈文海解读道,信息化的推进,实际上需要考虑技术、应用、发展转型等三个层面的内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是背景和前提条件;IT应用的广泛深入,是信息化所要完成的工作;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是信息化的目标。信息化工作,既包含技术升级以及其升级后的广泛应用,也包括管理方式与发展方式变革,进而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信息化的重要内涵。
  信息化还是观念的转化。目前,“互联网+”的概念正被热议,《人民日报》工业采访室副主编王政就认为,真心倾听需要什么,通过大数据分析,快速改进产品和服务,提供极致体验,是“互联网+”的内涵所在。这其中,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未来的社会,也必然是更加注重需求,更加注重“交互”的社会。
  气象信息化的内涵同样如此。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多次强调,气象信息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化’,而是涉及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既应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及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更应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所谓“计算机化”,是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借助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的。然而,在国家信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张新红看来,一项新技术的出现,会迅速形成一个新兴产业。这个产业不断向社会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和扩散,从而引发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进而带动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沈文海认为,气象信息技术的真正潜力并不只限于使原有业务流程运作良好,而且在于能使单位或部门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和过时的设想,创建新的更富效率和活力的工作方式及流程,包括管理层级的“扁平化”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或再造”等。
  信息社会已经来临,要么适应要么被适应,别无他途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历次技术革命以及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都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是显而易见的。如今我们的生活也正在被信息化推动着。
  在推动改善民生方面,以看病就医为例,以前很多人看病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由于各家医院的诊疗卡不能通用,需要办七八张不同的诊疗卡;由于病历信息不能共享,几乎每次看病都要重复检查。医院各自为政,形成了一座座闭塞的“孤岛”。如今,随着技术的改进和观念的变革,打破孤岛的呼声越来越强,相关探索也在逐步开展。另一方面,移动医疗、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也正蓬勃发展。记者从中国数字医疗网获悉,201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为113.9亿元,预计到2017年,可达到365.3亿元。
  在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从今年3月1日开始,《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正式实施,信息化成为不可缺少的支撑。如何组织建设全国统一的国土资源与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各地推进本地区不动产登记的数据整合、接入信息平台的相关准备工作,完成不动产登记操作系统软件与信息平台的对接,是推动不动产登记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更是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集成等新一代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此外,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自动驾驶技术的完善,在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方面,信息化带来的效益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举不胜举。
  张新红认为:“信息化不仅通过技术变革、带动投资与消费进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还在不断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新兴产业,还是化解现有各类社会矛盾的一把利器。信息社会已经来临,要么适应要么被适应,别无他途。”
  具体到气象事业的发展,同样面临如何提质增效、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问题。推进气象现代化,核心是业务现代化,业务现代化则需要通过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来推动。对于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沈文海认为,气象现代化是目标,信息化是通向目标的具体道路;气象现代化注重提升气象业务的“智力水平”,信息化则着重关注气象业务整体的“体能”和健康状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国要由气象大国走向气象强国,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转型会有阵痛,但丧失机遇必然遭遇更大风险
  无论是从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还是从众多专家的论述中都可以看到,在我国,转型升级是必然要求,尽管这一过程会充满艰辛。
  神州数码集团首席科学家谢耘博士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点”即通过计算机解决某一个点的问题;“线”即将“点”串联,处理更为复杂的情况;如今则需要将信息网覆盖整个“面”上。信息孤岛、重复建设情况的出现,可理解为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趋势使然,而如今则正是打破孤岛的时候。
  “信息化成效的真正体现,是在信息更高层次的运用阶段,每一项重要的应用都会牵涉到资源整合,要求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然而,现实中,因条块分割形成的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现象仍大量存在,这在过去自建自用阶段还能将就,但到了重点面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时就无法持续下去了。”张新红说。
  正如此前人们质疑为何医院之间不能让患者信息充分共享共通一样,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甚至利益格局,本身就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直面困境的魄力,这一难度不容忽视。如何完善新的业务体系,更是需要完善科学的顶层设计、部署的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各部门的协同配合。这更是一项难度极大、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工作。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看到,新的时代已经对信息化提出多元化需求,而很多需求我们目前无法满足;此外,在面对信息社会到来时,人们的一些思维、方法还停留在原有阶段,这也会出现很多矛盾,这些都为转型升级带来了困境。
  然而,矛盾凸显期也正是发展机遇期。在这一阶段,我们实际上面临打造新经济、培育新产业、重塑动力机制、实现跨越发展等诸多机遇。
  “技术不是关键,关键在思维,重点是以需求为导向的顶层设计。”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说。
  对于气象业务来说,国家的改革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事业发展正面临着一个提质增效的新“龙门”。面对时代的浪潮,至关重要的,就是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调整工作模式和格局、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需求,全面提升气象业务能力,提高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平。而气象信息化,正是推进气象业务向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关键动力。正如郑国光所说,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不进就意味着退。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的,就是抓住机会,主动作为,加快转型。
   创新发展不能仅仅是摸石头,必须明确方向,选准路数
  信息社会作为一个新型社会形态已经来了,其自身必然存有一些内在发展规律。“认清发展规律,完善顶层设计,找到最佳路径,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少摔跟头,是我们应有之举。”这是不少专家的观点。
  在2015首届中国信息惠民大会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说:“信息处理是一项创新性非常强的工作,创新发展不能仅仅是摸石头,必须明确方向,选准路数,只有顶层设计搞好了,才能避免迷失,尽量规避发展建设思路的缺陷,减少风险。顶层设计要从整体和全局出发,重点从需求进行梳理,按照预定层次呈现,通过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管理格局和流程,实现技术目标。”
  沈文海认为,所谓气象信息化顶层设计,就是在明确气象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达到这些指标所需要的业务能力,以及具备这些业务能力所需要的业务功能;在集约高效原则指导下,结合现有基础情况,完成部门和业务单位战略性的气象信息系统计划、业务架构的信息需求分析和资源分配等气象信息化战略规划设计,然后按计划分阶段循序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设计和实施内容。与此同时,对气象部门业务运行及业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全面系统地做好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整体规划,根据战略规划,明确每一个业务系统对数据资源的真实需求及与现实状态的差距,据此制定相应的数据资源发展规划和管理方法。亦即,运用信息工程和数据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总体数据规划,打好数据管理和资源管理的基础,有效作用到应用架构层次,满足业务系统需求,促进业务体系有序发展和集成化应用的实现。
  目前,全国各部门往往都存在数量繁多的业务系统,这犹如散落于天穹的星星,虽然每一颗都能发光发热,但却无法照亮大地。这些业务系统大多数功能相对单一,难以单独承担业务链较长的实际工作,导致一些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在不同系统中反复传递,降低效率。当前气象信息化的首要工作,是整合这些散布的星星,聚星为灯,通过打造集约高效的综合业务平台,达到使气象业务更流畅高效运行的目的。
  正在积极建设中的气象云系统平台,是气象部门整合信息资源的初步尝试。通过云计算的方式,一个单位或者部门,不一定要像传统方式那样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机房、购买服务器以及购买UPS电源、空调等保障设备,而是可以直接通过获得服务的方式来获得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完全改变。此外,云计算还会改变业务软件系统建设模式,一个单位或者部门,可以通过云计算服务提供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等基础平台,开发相应的应用并在其上面运行,或者直接通过网络使用提供的软件服务,这就为IT资源的大集中,动态调配计算能力,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和人力成本,减少不必要的传输和存储环节,实行集约化管理提供了可能。
  整合的系统之内,流动的是气象部门的命脉——气象数据。由于长时间的分散化结构,我国的气象数据从格式到接口协议,都不尽相同,无形中为数据的正常流通设置了重重障碍。作为气象信息化核心的数据,需要统一的标准和高效能的平台。如今,气象部门正着力于建立与完善基于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系统的国省统一数据环境,集中管理全部数据资源,直接支撑各大业务系统,发展与完善统一的数据服务接口,并最终完成部门内的数据治理。
  当然,信息化还需要考虑安全问题、评估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挥数据的作用,这都还需要逐渐探索。
  链接: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
  新的时期,信息化建设必须走基础设施集约化和公共服务平台统一化之路。我们概括了八个字,“融合、转型、创新、优化”。这是保障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融合,也不仅是数据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应用融合,带来了业务的融合,这是融合不断发展的过程。
  转型,不仅是技术的优化,还有结构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带来管理的优化和服务链的优化。尤其是在现在这种竞争条件下,中国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还是行业,我们能不能打造出一个优质高效的服务链,这是我们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说转型就一定要从战略的角度,对各个单位信息化进行统一的规划,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信息化领域渗透,给传统服务模式植入智能化、信息化的“芯片”,加快开发智能化、数字化、智慧化的发展。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推动管理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通过集成创新,提高创新的能力。基于云服务的信息化的公共服务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将来各级政府以及各个部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都要做好云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治理。
    信息化不等于计算机化
  张明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气象领域,信息化水平更是各国气象业务科技能力比较优势的衡量标准和象征。加快推进气象信息化,提高气象业务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已成为当前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与迫切的核心任务之一。信息化是“做强气象”的主要途径之一,没有气象信息化就没有气象现代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化。有的人对信息化不甚了解,还有的人认为,信息化就是使用计算机,实现业务的计算机化。
  如何正确理解信息化?这要从信息化的概念说起。1963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信息化”,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开始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等概念。《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的确,信息化是要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但是,信息化作为一个时代进步的推动力,它早已突破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范畴,信息化是涵盖了一个单位方方面面的过程。从本质上说,信息化的过程是依据一定规则的主体再造过程。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化和网络平台建设。计算机是信息化的物理基础,但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如果说,在农业文明时代,核心资源是土地;在工业文明时代,核心资源是能源;在信息时代,核心资源就是数据。数据是气象信息化的核心,气象信息化要以数据的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共享和服务为主线。下大力气提高数据质量,增强数据管理能力,推进数据共享,发挥数据应用效益,这是我们必然的选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系统等很重要,但它们只是实现气象信息化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如果没有真正理解信息化或是对信息化有抵触情绪,甚至在实际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即便计算机、技术、系统如何先进智能,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难以实现信息化的目标。
  在现实中,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落后以及对信息、信息化的误解,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但如果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工业时代甚至农业时代,必将为社会所淘汰。因此,我们必须放眼世界信息化潮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着眼气象现代化目标,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气象信息化建设作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优先领域,推动气象信息化实现新的突破和历史性跨越。
  (来源:中国气象报日6版 责任编辑:唐淼)
气象服务热线:400- 中国气象局总机:
网站值班电话:010-:00-17:00)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