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资本寒冬冬"真的来了吗

2015 年 9 月,资本寒冬真的来了吗?
【胡兄的回答(403票)】:
身边不少朋友问我,现在的经济有我说的那么悲观吗,我说,真的,我感觉到了冰冷的感觉。
先看下自己的周遭情况。深圳某个区的核心写字楼,最近半年商户的搬迁率高的惊人。虽说有人走有人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有两个现象令人担忧,一个是进来的公司很多是那种金融类公司,比如搞信贷,POS等等。而这个写字楼的定位是电商。二个是走的公司太多了,不少都是合同未到期。有些楼层实现了全部租户新换了一茬。真正干实事的公司都搬走了,各种原因。
我们还有几个店的周边也反应了不少情况,其中一个店的所在的路是一条繁华的商业道路,但是我们通过无论是饭店还是各种其他店铺,发现都没有赚钱的。大家都在折腾以及煎熬。
身边的朋友圈情况也很糟糕,一度都是炒股大军,甚至有朋友把工厂的钱挪出来炒股的。结局也很不好。我们有一些供应商的情况也很糟糕,接近上万平方米的厂房,只剩下一百来号工人了,还是有不少兼职的。去年刚投的新的生产线,明显的产能过剩。
我自己也是同样的情况,我们是做深圳一站式户外,今年明显感觉到了,价格战打的厉害,很多家都已经撑不住了,倒闭了,转让的信息特别多。客户这边也能感受到,对价格的敏感很高。
今年感受最明显的是,很多行业,大家都是干的挖祖坟的做法。
比如饿了吗的一份快餐你就来补贴7-8块,免费打车,一分钱拼巴士,太多太多行业开始玩起了,想把竞争对手逼死在考虑后面赚钱的套路。淘宝今年也特别有意思,很多都是低于成本在卖产品,权当刷单了。淘宝都亏本在卖并且卖的一般的时候,可想而知,实体店得是有多难过。
今天晚上回家,发现小区的商场里面的商户搬走了差不多了,装修极其豪华的一个商场,形成了事实上的漂亮的“烂尾楼”。旁边的社区超市里面卖面包什么的商家也撤走了。
今年太多的负面消息,摧残着我们的神经。说的有点跑题,绕着回来点。
关于资本,今年很多工厂利润下降,资金链紧张,银行为了控制风险,都在不停的抽贷款。很多企业都被逼着在外面借高利贷。利润微薄还要承担巨大的利息,到处都是哀鸿遍野。事实上,能够借到的还是好的,很多工厂最后资金链都断了。
投资界的泡沫也是很大的,这么多人追捧的项目,其实最后成功的也是不多,更多的都是成了炮灰。好在搞投资的人都是一些聪明的人,他总能找到人来接手。
冬天来了,准备保暖,过了冬天,春天就带来了希望。
-----------------------------------------------------------补充一点-------------------------------------------------------
早上起来看朋友圈,一朋友展示了最近一个月他的朋友圈里面深圳东莞熟悉工厂倒闭的律师函,就是贴在工厂大门口的那种类似于破产宣言。都是一些规模的工厂,朋友圈的图片放满了九格,你可以说他们被市场淘汰,但是其中也能说明一些共性问题,都是断了资金链。现在还存活的并不表示没有问题,有可能他正在变卖自己的房产,有可能正在借贷高利贷,有可能。。。。他们在想尽一切办法挣扎中。
评论里面有提到投资公司也有很多问题的,这个是正确的,我说的投资公司指的是类似于正规的VC类,至少他们大部分还在烧钱烧的不亦乐乎。虽然实际情况也有点糟糕。不过投资公司中的那些金融信贷公司,很多公司的情况都在坊间流传,之所以没出事就是现在还能东墙补西墙。如果暴露出来,都是大新闻。
刚看到下面有人问在哪个区,基本上你可以循着经济实力的足迹去看待深圳。龙岗和宝安是重灾区,关内会稍微好一些,但是也在出现这种迹象。细细品味,你可以看到很多和以前不一样的现象。
还是说一些正能量的事情吧。被逼到绝境的时候,大家都在寻求解救之道。正是这样的被逼到绝境,才让企业真正的意识到价格战没有未来,真正的未来需要提炼自己的内功,寻求自我升级。越早升级的人竞争力越强。深圳的企业现在很困难,我相信深圳的企业竞争力要比内地强一些,那么我们的越早革命,深圳还是最有前途的。
俞敏洪常说的一句话共勉:“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叶爽的回答(229票)】:
未受邀来回答这个问题,刚好前日自己也写了一篇文章,是同一个话题,故此粘贴上来。
这个夏末初秋,除了咖啡馆的空调依旧很冷之外,创业者和也纷纷叫冷,仿佛受到全球股灾的影响,创业的大潮还没赶上浪尖,就要被冰冻了。
资本对于创业和创新的热度当然不会就此熄灭,冬天也还远未至,如果说这段时间以来我们能够感觉到一些寒意,那只能说明创业圈内的生态环境在和病毒作斗争,就好像一个人偶尔生病其实于健康而言是好事,因为斗争的过程是自体完善和走向良性发展的途径。
分析“病”因,大家之所以感到降温,很容易联想到是受二级市场的影响,投资者变得谨慎。的确,因为IPO关闭等因素,PE阶段的退出成了很大的问题,所以项目后期融资变得艰难,到了考验商业本质的时刻。但于VC而言,基金募来多少就是多少,二级市场刮风下雨,机构还是会按照投资计划继续投下去,种子、天使等早期项目的融资理论上不应受到影响。然而这段时间,的确有很多早期的项目会觉得一个同等水平的创业公司在半年前可能轻而易举获得比如今更高的估值而拿到不错的天使或A轮,现在的项目融资却会非常困难,也有很多有融资计划的创业团队,在还没迎来春生夏长的时节就被告诫做好过冬的准备了。
几乎同一时间,出现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媒体开始反攻倒算,把过去一个个曾经被捧上神坛的融资案例翻出老底来查帐,戳穿一个二个融资虚报金额的泡泡。或许是偶然,或许是行业内大佬极力的倡导,让媒体发现了这个创投圈吹嘘作假的“惊天大秘密”。这些都发生在这个时间点上的种种不知是否巧合,但毋庸置疑,降温的真正原因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内部。在整个创投圈一边是资本市场迅速膨胀,很多新生的投资机构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行业迅速扩大,因而其中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年轻的投资人仅凭着一些大公司的工作经验或者一张漂亮的文凭,甚至甫一毕业即进入投资机构,他们也有着聪明绝顶的头脑,但却没有经历过任何企业的沉浮、市场的摔打,或许也不甚了解创业的真实残酷,没有足够的经历能够洞见未来,然而他们却同样要对KPI负责,要对本机构的投资回报负责,这成了一个悖论。大多数还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投资人只能用更多的资讯和拼命追逐所谓的行业风向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因而一时间投资人必谈O2O,转瞬又个个看涨B2B。站在另一边的创业者,看到的太多一夜造富的神话又需要面对社会生存压力急需一个撬杠来彻底改变现状,可大多数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改善的创业者又怎样去改变一个行业或者社会的某个方面呢?但是年轻而有理想的群体就是这么“敢为天下先”,甚至还有了B2VC或者O2VC这样的神模式诞生,再加之媒体的炒作,创业就成了年轻人的集体狂欢,并且又碍于各种利益和需要,估值就成了任人粉饰的小姑娘。当有一天媒体又吹过来一阵风,像童话里小男孩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大家就纷纷觉得没穿衣服的确挺冷。
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发自内心的说,其实我不需要融资,因为我自己能够赢利,但如果大家都去拿融资来做免费模式,那我就没法玩了。股价波动不会对创业和创新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反而是会给市场降噪,给认真做实事的优秀创业公司回归商业本质的空间,使现金流称王,大家开始像过去传统行业创业那样,依据企业自身造血能力决定自己要分掉多大的蛋糕。如果这阵冷风,真的让市场也冷静下来,相信创业者反而能够安静下来好好的创个业了。
【看山白的回答(382票)】:
作为一个拉勾网的原创记者,很荣幸见证了资本寒冬的一角。宏观的经济分析我并不拿手,楼上几位已经说的很详细了,是不是真的寒冬我无法判断,但是就我切身见证的一场秋风中砸落的冰雹,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触动,希望分享给大家,带来一些直观的参考。
这是我们在收到考拉团队濒临解散的消息时,急急忙忙做的一张海报。当我们的HRD收到考拉的HRD刘博交来的打包好的27份简历的时候,内心的滋味五味杂陈,怀着难以名状的心情,我采访了考拉团队的CEO张敏,收获了一个感动了我自己,也感动了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日,周二,CEO张敏站在办公室,静静地注视考拉班车的五十多个工位。她突然转过身去,身子有些颤抖,但立即保持镇定,了一个领袖的骄傲。HR刘博看着这一幕,心里有了不祥的预感。他要在第二天才能知道:她已用尽了手上的最后一张牌。
时间退回到两个月前。创立仅几个月的考拉班车,在滴滴等巨头的阴影下飞速发展。直到七月下旬,股市震荡下的资本市场迅速迎来了寒冬,各大投资机构陷入恐慌,张敏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危机。
她找遍了所有可以想到的投资人,但身处格局日渐清晰的出行市场,没有人敢出手。另一边,滴滴背靠全国52家投资机构,如一头虎鲸,迅速吞吃了其他细分领域的竞争对手。
“八月底九月初,真正感受到频临绝望的境地,那时候我是做着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准备和最大的努力。”她说,“我没有让小伙伴们知道这些。”
一个人最痛苦而强大的时刻,莫过于怀揣着希望往绝境上走。她去程维的办公室谈判,两个人在周一见面,决定业务合并,张敏为团队争取了最大的价值。
公司员工要在周三才被告知项目死亡的消息。回到公司,她跟小伙伴去领订制的工作餐,这个总是吃太多的团队,大部分员工都是实习生。于是,一个提前看到结局的人,面对一群还不知道结局的人,看着他们的笑脸,那种洋溢其间的希望令人动容。她立即逃离了办公室。
刘博是在周二得到消息的。一个多月来,张敏离开公司,外出各地去见投资人。她回来以后,整个人呈现一股装出来的云淡风轻。她把几个创始人叫到一块,将这段时间所做的事情原原本本讲了一遍。他们开始商讨交接的细节条款。
所有的旅程都终须一别。9月9日,几个创始人用低调而平静的方式,陆续告诉了公司的同事们。员工们不知道他们之间,谁知道,谁不知道。大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互相注视着彼此,不好相互开口,也不知从何问起。
到了下班时间,一个女生在收拾要走的时候,欲言又止地跟身边的人说:“我走了哦。”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已经泛了泪光。
为了不对团队造成更大的伤害,考拉班车在三天之内完成了全部交接事宜。张敏想到那些突然被噩耗砸中的孩子们,52人的团队,30个在校实习生,需要一个开诚布公的交代。她写了一封信,发在考拉班车的公共微信号上,告诉大家,这次真的结束了。
公开信迅速引发了关注。大批用户表示不愿接受,张敏的电话被各界人士打爆了。
午夜零点,她静静地看微信群和后台里人们的鼓励和留言,每一条消息都不被遗漏,在同一个地方,保持同一个姿势。
“周四早上,大家的情绪都很低落。但到了晚上,用户看到公开信后的反馈,让大家觉得自己做得是有价值的事情,很多人又开心起来了。”
她跟他们讲了考拉班车被迫业务合并的原因,让他们知道行业真正的样子,告诉他们大部分公司可能存在的问题,希望他们接受并适应,同时勇敢活出自己。因为,考拉班车这样崇尚开放文化的google式公司真的不多,“他们不可能永远生活中温室中。”
交接结束后,张敏决定转型,遣散大部分员工,只保留核心团队。这些留下来的人,都是已经在之前的个人经历中具备足够积淀,可以脱离明确目标,在迷茫中探索新方向的人。张敏说,这个标准是她定的。
大部分人不愿意走,她不得不一一拒绝他们。
散伙饭那天,空气里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酒店大厅里,考拉班车的人满满当当坐了四桌。能到的人都到了,包括以前曾经在考拉的员工或实习生。一群人又高兴又心酸,重复着重复过多次的话,告诉所有人他们自己很牛。喝着喝着,男女老少被离别的情绪击中,有人互相抱着痛哭起来。
刘博从来没喝过那么多,两斤半白酒,半梦半醒间,不由自主飙起了英文。他告诉大家他们会做更大的事情,希望离开的人有机会可以加入他们。拉着一个工程师,不断重复地问:“Will you join us?”直到那个程序员回答了二十多遍“I will!”。
酒店服务员被考拉们吓到了,又担忧又兴奋地关注这群不愿意出戏的人。
01号实习生苟永刚跟张敏坐在一桌。在考拉的几个月,他自己从一个内向的物理专业学生,学会了高效的运营和地推。他们听张敏分析每一个人的长短板,根据不同人的情况,提出职业规划建议,当场介绍靠谱的工作机会。
随后,一群人转场去唱歌。KTV里的灯光明明灭灭,音乐交相辉映,照着身在其中的人。这群忙于奔跑的考拉,就在KTV的包厢里,重温了所有四点就起床运营线路的凌晨,和集体住在地铁终点站酒店里的夜晚。
置身于又哭又笑的人中间,张敏倒显得比较平静。人生走到这一步,在场即将失去的人,每一个都仿佛妙手偶得。她总是要操心太多事情,习惯了半夜两三点睡觉早上九点上班。一切都结束了,半年来所有的荣耀与煎熬,此时烟消云散。
醉的人只负责醉,醒着的人负责照看他们。刘博不省人事,被顺路的小伙伴抬了回去。一个负责竞品调研的同学喝多了,告诉那些想要为他叫车的人:“我不用滴滴!”
反倒是张敏比较在意这个。她跟在场的员工解释,一码归一码,商业竞争,不要因为立场不同而心怀成见。路还很长,她希望大家都获得更好的成长,这也是决定遣散大部分人的初衷。
星期六下午两点,刘博从床上醒来,开始整理离开的人的简历。他在微信群征得大家同意,将需要获得推荐的人的简历集齐,为每个人写了情真意切的推荐评语,甚至每一份简历名称,都规范到编号+姓名+职位+级别。
这个团队是张敏和刘博的骄傲。由于积累了出色的运营经验,团队被滴滴看中,有意收编,于是也有人选择了进入滴滴工作。张敏告诉即将去别处的小伙伴们,考拉团队的每一个实习生,都不逊于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正式员工。
“我非常非常自豪和骄傲,在于我亲手打造了这样一个如此牛逼的团队,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棒!但也是因为这样,在离别的时候我才格外沉重。”这是刘博发在朋友圈的一句。他将同事们的简历包,分享给精心筛选过的HR,包括优酷、土豆、爱奇艺、去哪儿和拉勾。作为曾经的猎头,他找了几个靠谱的兄弟,分别往BAT内推。
CMO唐集荣没有参加最后的散伙饭。他几乎是有意避开了那个场面,回深圳老家办事。飞机即将起飞的瞬间,这个久经沙场的男人,终于在轰鸣声中,眼泪默默地流了下来。
日,考拉班车进行了最后一天运营。团队跟用户在车上分享了小蛋糕,一直坚守到送走最后一车用户。华灯初上,一行人站在巴士前拍照留念,他们站在北京的夜色里面,不那么难过,却又恋恋不舍。
成立六个月的考拉班车,是资本寒冬中第一片飘零的落叶。弱肉强食的互联网热带雨林,生存和死亡从来都只在一线之间。凛冬已至,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将陆续倒在大片的血泊之中,裹进黎明前的黑夜,成为后来人踩踏前行的尸体。
他们的消亡,将变成其他企业发展壮大的养分。
科技发展在不断的创业浪潮中前行,是那些不断聚合又破裂的泡沫,形成了巨浪,推动人类社会更新迭代。
张敏不相信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个真正的美女带着自己的团队,跟司机和老爷们战斗在一起,成为了所有人眼中温柔而坚定的女强人。她相信未来五年,在互联网解决了基本的刚需之后,这个几乎由男人主导的领域,将有更多女性创业者出来,做出有温度的、让生活变得更美的产品。
人类社会的第二次互联网浪潮才刚刚兴起,未来世界的格局,第一次转移到亚洲的战场,中国人置身其中,也许将成为主导一切的弄潮儿。
那时候,还会有更多公司死去。浪潮退去,总有新的巨头崛起。
此文禁止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拉勾网以及作者。原文链接:
利益相关:拉勾网记者,考拉班车专访记者
【宋楠的回答(71票)】:
市场是不是真的变冷了,我想大家应该把目前VC市场的情况当做一个正常的商业周期来看,不是现在变冷了,而是之前太热了,每个机构都在消化自己之前投资的case,相应的投资节奏自然就变缓了。
如果把整个创业市场看做一个供(创业者)需(投资人、投资机构)双方的市场,从13年末14年初开始,全民天使让对项目的需求产生了急剧的上涨。随之而来的是对创业企业估值的上涨,带动了创业者的增加,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带动下,创业者的数量急剧增多。政策层面、资金层面的引导也带动了投资机构的热情,于是便有了从去年到今年中旬的超级火热的创业投资市场。客观来说,投资的项目良莠不齐,某种程度也为今天市场降温埋下了伏笔。
故事还是从去年说起,大家投了非常多的项目对不对,然后很惊讶的发现,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成长,并没有人愿意给这些项目投钱!特别是去年一窝蜂地O2O概念,消费升级概念,在后续的融资中都非常的不顺利。这里面有成长性的问题,数据造假的问题,容易被人跨界打击的问题(参考雕爷的人群轴概念),让大家突然有些对这个行业的新入者失去信心,转而愿意向行业内已经比较有规模的企业付钱,这个时候,砸赛道的早期投资人,客观来说就要头疼了。
从VC行业来看,虽然本质上是价值投资,是要跟企业共同成长。但是游戏的核心在于“击鼓传花”,要从早期开始,经过ABCD……轮,最后IPO让二级市场买单。所以故事的核心在于,链条不能断,大家要玩得下去。从今年的市场来看,虽然投资机构募资额再创新高,但是另一个好玩的数据是投资机构的投资额比今年的募资额还要多,也就是说,大家相对去年,不是更富裕了,而是更穷了!面对二级市场的惨状和空空如也的钱包,大家显然要勒紧裤腰带,更加认真的选择项目,因为募资渠道也不通畅了。有心的同学去搜一下各个机构募资现状的文章,就会知道他们目前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情况了。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目前国内VC、PE市场的资本结构问题,随着新三板的开放和国内IPO的启停,早期项目(TMT行业)已经基本被人民币主导。而从后期(B轮及以后)项目的投资来看,无论是在投资案例还是在投资金额上,目前仍以美元占据主导地位。当越来越多的人民币项目面临大额融资的时候,整个市场结构是不是已经做好了批量迎接他们的准备,我想这也是一个问题。
最后的最后,优秀的项目从来不会拿不到钱,市场上从来没有紧到完全没有钱。从未来趋势来看,国家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没有变,越来越开放的资本市场也没有变。目前的收紧,我想是一个良性的反思,既教育没有经历周期的投资人,也教育盲目跟风创业的创业者。对于正在路上的创业者来说,首先要尽力在过冬的时候储备粮草,节省粮草,另外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打磨产品,教育市场,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可能过得比你还难呀^.^
天使行业小兵一枚,如有疏漏,还请各位大神多多指正,拜谢!
【zoujohnny的回答(25票)】:
说不上寒冬,但对创业企业来说也绝非一个良辰美景。
首先我们作为PE手上还是有不少dry powder(资金)的, 但是我们对目前很多公司的疯狂估值很不感冒。原因也挺简单的,你不值。一个上亿级的公司,起码要在产业链里面有一些话语权和相当正面影响,你当然可以扯一点有的没的,但我们也不是人傻钱多快来,总得给我们一些干货,要么你增长是有保证的,要么你在盈利点上面已经有些眉目了。毕竟我们作为晚期财务投资者,是要见到公司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来支持以后的发展的。但很多公司到了C轮以后说实话,自己心里也有点虚,到底以后怎么走,这是硬伤。
其次是市场的问题。原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是大牛市,然后注册制,各种渠道上市很容易,现在国内上市被市场这么一折腾也成惘然了。这对财务投资者影响还是很大的,政策的不确定性意味着退出的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机构将更审慎地决定自己接下来的的投资。
最后一大堆负面消息也随着市场的颓靡显现。比如超级课程表、一亩田等诚信危机,以及一些企业之前做的一些不合适的操作,都对资本进驻有影响。还有就是成熟企业在一些领域的失败,比如100教育等。这些都会影响投资人的信心。
当然上述说的都是比较晚期的投资,但是没有接盘侠了,VC也会更谨慎的,这个传导很快就会完成的。所以,照顾好自己公司哈。
【陈庆森的回答(2票)】:
今天的日期是日,在这个时间节点,我可以明确的回答你:这并不是寒冬,只是降温。原因如下:
1.从清科等专业的投资机构分析报告获知,最近一段时间投资机构的动作的确放缓了。因为前两年投的项目估值太高,投的太猛,投资任务基本完成了,而且口袋里的钱不多,所以看项目也紧紧停留在看看的层面上,不是非常好的项目,一般都不投了。也很少发生像去年那样子,很多机构用几倍的价格抢案子的现象。他们都在忙新一期基金的招募。
2.这两年涌现的大量非专业的天使投资人(以房地产、煤老板为代表),他们投的案子没有拿到下一轮的融资,资金也差不多花完了,所以,最近出现了一大批创业团队倒闭潮。他们在上面亏了钱,肯定会反思下自身的投资行为,投资策略,哪怕口袋里还有钱,投资的节奏肯定会受到影响。
3.二级市场股价回调,反复震荡,收割了很多中产阶级的财富。而上市公司没办法通过炒作概念股,或者其股价处在高位,付出最小的代价收购中小创业企业,那么前面的投资人就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退出渠道,资金没办法回来,所以影响到了一级资本市场的热度。很多上市公司的股东面对低迷的股价,套现的意愿不强,一方面个人没有更多的闲钱去做风险投资,另外一方面那些作为基金LP的人,当初承诺的出资额可能大打折扣,或者甚至出现违约的现象。
4.受市场情绪的影响。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做到纯理性的。很多时候都是各个方面的考虑,得出的结果。如果市场整体降温了,那么很多投资机构的决策就会变得更加谨慎。他们会问自己,“我投的这个项目能不能跑出来;投了之后有没有人接盘;项目的价格怎么样,可不可以压低一点,后面他们拿钱也方便点”等一系列的问题,回归到认真审视项目质量。很多人没意识到,投资机构的这种行为,会给市场造成反身性的效果,加强了市场本身的悲观的情绪。当然,还离不开媒体的煽风点火,最后,让资本市场短期之内走向低潮。
但是,我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悲观,一方面是国内的创业环境比以前好很多了,前所未有的好。各地的创业孵化器遍地开花,有时候你不得不感慨下gczy好,我们有集中办大事的能力(好像初中的政治书是这么写的)。
声明:我不是阴谋论者。不过也很现实,如果不提倡下创业,每年700多万毕业生,经济不景气,就业难啊!让大家奋不顾身,心甘情愿,义不容辞。。。地去创业,总算也是条路。自己选的,跪着也得走完啊,有什么好抱怨的。另一方面,的确出现了不少创业新秀。怎么解读呢?事情总有两面性,作为创过业的投资人的我,好心忠告一声:创业需谨慎,不是每个人都合适创业的,先好好积累一下,等各方面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再去实现你的梦想。
5.最后说下为什么我认为目前的市场环境只是降温,而不是寒冬。
虽然我比较少关注宏观经济,但是只要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经常关注各个行业的数据,你就很快发现,我们国家的经济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人力成本上升,出口增长乏力,很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过去所依赖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灵了。那么新的经济增长新的希望在哪里?互联网。
目前,我们基本已经看到互联网对所有行业的渗透,升级、改造,又或者颠覆。这是真正既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又一次伟大的革命——信息革命(口号嘛,总得叫响亮一点,激动一点)。
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改变,便利。所以,我坚信互联网的前景一片美好,不可以因为短期之内资本市场降温,而失去了信心。
这是历史给予我们创业的机遇期,对于逐利的风险资本是不会错过这场盛宴的。至少我们不愿意错过——有好的项目,欢迎推荐,或者自荐,BP邮箱:frank.,感谢(你也可以当这里是广告)!
【孙志超的回答(168票)】:
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这个题目的标签是:
为什么会有很多传统实体企业的讨论?甚至上升到国家经济?
我看行业人士也不少,直接把现状说出来就好,没必要过多解读。
风险资本的投资有没有进入寒冬,这无需讨论,当然没有。千万、上亿人民币(甚至美金)的投资每天都在上演,没有看到任何停滞的迹象。那什么变化了呢?
第一,人民币基金急剧收缩,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新三板。因为对于资本层面来说,退出机制是很关键的一环,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退出机制,那么,资本在花出每一分钱的时候就会更加谨慎。
第二,融资周期变长,变卦几率变高。一方面,没有新概念来助市(前两年有游戏、O2O、互联网金融等各种概念),大环境眼看也不好,既然大家心知肚明整个市场情况如此,不会再想以前一样疯狂抢案子提估值了,慢慢拖即可。至于签了热钱合同的,不履约的概率也大了很多。我所了解最近一个多月,有很多公司都被投资方撕了term。
第三,LP热度下降,美元影响小,人民币影响大。最近刚开始募资又没有很好业绩的基金,很可能完不成既定目标了。
综合来说,应该说进入了冷静期和收割期,尚谈不上寒冬。而且,这个趋势去年几乎所有大的美元机构都已在预料之中,只是时间点尚不能确定,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投资方都让自己投资的公司赶紧去融资的原因。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数据来证明,数据只能告诉你结局,无法告诉你未来。
作为题外话,想说下社交媒体的“蝴蝶效应”。一篇回答被点赞次数越多,越有可能出现在动态消息中,如果看到觉得有道理的回答很多人可能会同样点赞,这种以互动机制为主的动态消息控制系统,一步步的让用户迈向了信息偏食的绝症,你曾想过,你想看或应该看的内容,不一定能会得到高的互动权重吗?
社群传播最大的特性,在于自己喜欢的内容,就会进行传播的动作,但你连喜欢的内容都看不到的时候,怎么进行传播?更别说那些你应该看,但是并不喜欢的内容..……
蝴蝶效应的作用,就在于所有信息从你和你主动添加的关注者或其他用户中,所获得的互动权重,使得得到越多互动的内容,越容易出现在你的动态之上;而因为你长期对某一倾向的回答产生了互动,这类回答者的权重又被增加,最后你看到的都是同类动态的内容,只会习惯性对自己喜好风格的内容互动,然后系统又推荐更多的同类动态给你,最终产生信息偏食症的连锁反应。不知不觉中,大部分的内容已永远消失在你的动态中。
那些你觉得无法激起认同的内容,真的都是你不希望接收的信息吗?
【卢斌的回答(44票)】:
在中国,想要理解资本的动向,必须要理解,代言人背后的资本都是谁。
VCPE其实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里面的资本玩家大致分为几类:
1. 外国机构投资者,国外资金粗粗划为这一类
2. 国内投资类机构投资者,即国内本身就是做投资的机构
3. 国内非投资类机构投资者,类似银行这样非投资金融机构、以及类似制造业类国企的非金融机构
4. 国内投资界个人投资者,有钱的投资界人士
5. 国内非投资界个人投资者,有钱的非投资界人士
现在的趋势是
3在显著的不断增强。
过去大家可能经常听到煤老板、矿老板和房老板杀入VCPE的。而现在的趋势是,中国真正的土豪——政府主导的企业,越来越多的是VCPE背后真正的大老板。
这些企业有什么特点?
1. 躺着赚钱,不缺钱,不缺流水,不缺利润
2. 非常高的壁垒
3. 有些企业有业务转型的需求
4. 有些企业有所有制改革的需求
不是说好的社会主义吗,这些不都是红果果的资本家的玩法吗?
这些国有企业纷纷杀入VCPE,成为众多基金机构的LP,对他们而言,好处很多:
1. 政绩,拉动产业发展,发展行业、区域经济,促进转型,互联网+,中国智造2025……
2. 责任,搞好了是领导眼光好,搞不好是GP没管好
3. 利益,领导敢在国企里面拿钱吗?敢拿国企的股票吗?但是在GP里做个隐形股东那太容易了
那么为什么之前国企不进入呢?
1. 之前不懂嘛
2. 局势不明朗嘛,蜜桃成熟时,政府才来摘果子这个各行各业都常见
3. 即便是国企,很多前些年也不见得躺着赚钱,之前穷这些年才有些底子的国企也不少
看明白了这些,再思考这些资本前台的代言人会怎么决策就明白了:
1. 安全,对国企而言,赚多赚少不重要,但面子最重要,不能砸了
2. 时间,兼顾短期和长期,短期为的是让领导看到成果,长期因为国企没有压力
3. 行业,刚才说国企有行业壁垒,因此国企LP为主导的基金会侧重于投资行业内的企业,然后利用自身优势做文章,美其名曰“资本运作”
对创业者而言,导致的结果:
1. 阶段,国企的资金量通常不小,倾向于投资相对较为靠后的阶段
2. 偏好,更加高价追捧好项目,更加的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3. 行业,行业跨度广泛,不那么的集中在互联网行业
当然,虽然国企力量逐渐强大,但目前的VCPE还是有1245的玩家在里面,还是比较多元化的,但是上述的特点,作为投资者或者创业者,不妨慢慢观察,看看是否有这样的趋势出现。
【徐增凯的回答(68票)】:
今年中国空调企业库存加起来4千万台。
相当于中国一年的用量。
然后实际上中国空调厂一年的生产能力是7千万台。
可想而知。。。一半减产。
空调厂空调卖不出去,只能减产或想方设法降低下游零部件厂成本。
很不幸,下游零部件厂,也和空调厂一样。
我销售工作做的都快哭死了。
松下美芝这个月生产减少到同期三分之一
我们也不能逼着客户加速生产啊!!!
所以,制造业真心寒冬了!
去东南亚建厂的不在少数。。。。。
我们客户的主要客户已经是国外了。
不仅仅是空调
根据公司的信息调查公司发给我们消息,家电行业一片哀嚎,尤其白色家电。
举个例子,松下电视以前还是不错的,现在,呵呵,基本上卖不出去了。不是因为不好,是因为中国老百姓可以选的便宜的太多了。像我买电视都想选乐视。
家电行业可以这么说,就是价格战。
每天被客户逼着提高品质,降低价格。真心要哭了。同事做其他电子产品的,根本没我苦逼。我就差给客户跪下来卖货了。
【何必的回答(22票)】:
家里是做跟钢材有关的生意的。可以说钢材公司过得滋润,我们这边也过的滋润。
前几年家里做生意真的是3天一份订单,3天一份订单。然后上面的老板给货款也给的特别痛快,有的还直接先垫付。可是现在呢,唉,实在不想说。首先,今年生意真的差的不能再差了,上面的老板没钱给,我们也没钱给下面的制造厂钱。反正就是各种难过。老家那边的钢厂真的是倒了一大批了。
我也快要毕业了,也要接手这生意了。希望,以后会好过点吧。
谢谢各位对我的建议的,我还是想说说我的看法的。可能我才疏学浅,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指教。谢谢了。
首先呢,一个行业的存在必定有他存在的道理。钢铁这个东西目前还是属于很多行业的必需品的。可能现在这个行业不景气,但是这个行业毕竟那么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还是有市场的。我家目前也只是一个小型企业,现在的市场份额已经足够家里人忙活的了。我觉得我爸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了,毕竟家里十几年前也是一贫如洗。现在我爷爷奶奶健在且身体健康,我妈妈和我爸爸恩爱,我虽然在教育上没有达到我爸的要求,但是其他方面绝对是别人眼里的“好孩子”。那几年,我爸有很多朋友盲目扩大产业,现在呢,倒闭的倒闭,破产的破产,强撑的强撑。我家已经是这一片区域活的算很滋润的了。现在钢铁行业就像一块被吃的差不多的蛋糕,但是呢剩下来的一些奶油是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了。
再呢是自身原因。我承认自己学历不高,太过于高端的行业恕我现在无法接触。大家完全可以看看那些成功的大咖,人家一有学识,二有能力。但是这样的人多麽?很少,少的可怜。成功的路上不缺乏去的人,但是能最后到达终点的人是少之又少。人,总是想着我要怎么样怎么样,却没有人想着我能怎么样怎么样。认清自己有的时候很重要。
最后呢,我还年轻,我现在21。年轻是一种弊端,也是一种资本。我有资本允许我失败,但是我需要的是能让我失败的经验。谁能一开始就可以成功,谁不是跌跌撞撞才成功的。
最后想说: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切勿自卑,切勿自负。
更新于日00:44分。
【王贤斌的回答(3票)】:
资本的寒冬没有来,是整体环境影响下,竞争力低下的产业大批大批的倒闭和被整合,然后,资本错位的情况越来越极端了。
钱.....钱多的花不出去....是最大的问题。
以前是扶持某个产业,但是政府发现,没有长期市场基础的产业,扶持就是填黑洞....按理太多了。那这个钱怎么花?国家的资本也好,市场的资本也好,现在都是无头苍蝇。
所以国家两头做,一是金融改革,二是万众创业,都是让资金能有有效的投入。让市场去筛选好的可投资对象。
现在干实事的公司 比不干实事的肯定是要少。这个不管经济形势好还是换都是一样的。
我相信政府说的,基本面是好的,就是牌还是有点打,打得好完全可哟翻盘。
【JoyceTvT的回答(2票)】:
题主对于问题的分类,是风险投资、创业、,那么应该指的是一级市场的资本状况;作为该市场的从业人员,就我所看到、听到以及经历的来看,资本市场确实是在变冷,而且会越来越冷。
风险投资行业无非就是募、投、管、退这四个环节; 能够直接感受到寒意的是募资和投资。
先从募资情况说起,根据wind中国PE/VC数据库的资料,8月新增10支募集基金,其中六成基金显示状态为正在募集。而7月份有37支新募基金,募集完成的仅有8支,完成率刚超过20%。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市场上可投资金的数量将会减少,而创业项目却是在不断增多,资金供需的不匹配对很多创业者来说将会迎来"寒冬"。
而新基金的募集只是代表了未来一级市场上的资金容量,更为严重的是现有基金的后续出资情况对投资项目的影响。
根据行业内的通则,股权投资基金的出资一般分为两期缴纳(50%:50%),有些人民币基金甚至是分三期缴纳(40%:30%:30%);由于很多机构在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疯狂的投资项目,导致之前募集的基金首期已缴纳的出资大都投资完成,需要LP来缴纳后续出资;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二级市场股票的暴跌令大多数人损失惨重,很多人民币基金的LP因为股市动荡导致财富缩水的不在少数。根据与同行交流的情况来看,一些基金的LP已经希望可以分批出资,有些干脆就减少投资。然而很多基金在自己的投资规划里已经将这些钱都"花"出去了,有些是已经确定好了要投资的诸多拟投项目,有些是之前投过的项目的后续融资。现在基金的后续出资如果不及时,对这些本来已经做好了融资到位后的规划的创业企业来说无疑会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有些甚至是致命的。
就投资的情况来说,我们先来看看清科发布的投资数据:
看了上图的第一感觉是不是觉得你特么在逗我玩,这哪里是资本寒冬了?如果只是看近期的项目投资情况,不仅无法感受到一丝寒冬来临的迹象,反而会觉得投资是过热的。但是图中所反应的投资情况是一个相对滞后的信息,准确一点来说图中的数据理应该是完成交割的项目投资数据;更直白一点说就是图中的数据按道理应该反映的是看了上图的第一感觉是不是觉得你特么在逗我玩,这哪里是资本寒冬了?如果只是看近期的项目投资情况,不仅无法感受到一丝寒冬来临的迹象,反而会觉得投资是过热的。但是图中所反应的投资情况是一个相对滞后的信息,准确一点来说图中的数据理应该是完成交割的项目投资数据;更直白一点说就是图中的数据按道理应该反映的是融资的钱已经到账的项目投资数据(像某公司那种不仅钱还没到账,协议都还没签署完全就急不可耐的发布成功融资的新闻的,我也是醉了)。但是这些在这段时间完成交割的项目都是在一个月甚至是两个月已经完成投资决定;所以应该看的目前正在融资的创业企业的情况。
而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机构的一致判断是项目估值下降很多,相应的融资额度下降的也非常厉害。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之前的泡沫过后,市场本身趋于理性;另一方面,就是二级市场股市的暴跌导致项目估值水平的急剧下降。现在大家看项目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二级市场的估值倍数都已经这么低了,你还要那么高的价格?而在做项目回报预测的时候,都会以二级市场可以类比的上市公司的估值模型作为依据,当二级市场的估值倍数急剧下降时,会极大的影响一级市场对项目回报倍数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项目估值自然也就得大幅度下降,有些项目甚至就直接砍掉了。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看,总体而言,各个行业的估值都是下降的趋势,很多项目估值降个两三成是常态,甚至有些就直接对半砍了。而在所有的行业中,O2O是估值下降的重灾区,其惨烈程度已经无法言表了。
个人预测等年末的投资数据出来的时候,大家应该就会感觉到『寒意』了。
但是,资本趋冷对于创业者,特别是好的创业项目来说反而是更加的有利。在资本疯狂的时候,大家都在通过烧钱去抢占市场(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只要有补贴,客户的忠诚度几乎为零;),作为投资人你让他去判断,客户到底是因为补贴还是因为服务好才选择这家企业,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大家只能去投数据领先的项目。这就导致很多2VC的创业项目出现,融了一轮后,通过大量的补贴来获取用户,抢占市场;钱烧完后,再凭借已经占有的市场份额去融下一轮,吹起更大的泡沫;直至泡沫破灭(一亩田),或者再也没有竞争对手独霸市场(滴滴快的)。
因为最近刚好在跟一个朋友创业的农业电商项目,就以这个行业为例来说说。之前,我们在探讨这个项目时,非常头疼『一亩田』,虽然行业内的人都知道这家公司是凭借补贴刷单来做数据的,但是因为有资本在后面支持,他活得很滋润也很风光。甚至是凭借刷出来的数据又拿了一轮好几千万美元的融资。当时,我们也在考虑要不要去融资做数据,后来经过讨论还是决定回归商业的本质,不仅不应该用补贴去刷数据,反而应该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去收费。农业电商本质上是一个2B的市场,在平台上交易的双方因为平台获得了收益,他们理应向平台缴纳费用。而平台作为中介方通过自己的服务让生产者以一个更好的价格卖出更多的产品,让采购者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自己理想中的产品;这样也会使得交易双方拥有付费意愿。像一亩田那样单纯的用补贴的方式将原本在线下成交的业务搬到线上去,对买卖双方来说没有一点益处,买卖双方也就是奔着补贴才愿意通过线上走交易流水;当补贴一停止,这种没有益处的线上交易自然会被抛弃。
现在一亩田的泡沫破灭了,然而它却对整个行业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很多原本看好农业电商的投资机构认为农业这一块的水太深,在这一块的投资变得更加的谨慎。对行业内的创业企业的融资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但是,我相信当一级市场的泡沫被挤掉,投资回归理性后;对优秀的创业者来说反而是好事。没有了泡沫,创业者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大家拼的是服务,是对产业链的理解,是解决行业痛点的能力;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好的项目会慢慢浮现,而这正是项目投资的好时机。
2000年PC互联投资泡沫的破灭后,在美国Google 、亚马逊、eBay等一批互联网巨头踩着别人温热的尸体脱颖而出;15年后的中国,当移动互联网投资泡沫破灭后,又会有哪些企业踩着同行的尸体走向人生巅峰?
【何维祯的回答(2票)】:
别的不知道,制造业的冬天肯定是来了,产能过剩,企业都好多都减产停产了,工人工资好多拖欠或者干脆被下岗。钢铁行业尤其吧,我父亲是一个国有钢铁企业的生产部长,今年工资比前两年少了百分之15左右。四万亿带来了很多过剩的产能,副作用在今年明显的表现出来了,我是学it的,今年好多企业的工资也低了,招的人也少了,因为之前招的人太多,最有名的例子是阿里,很多人应该知道。之前是15k*15到13k*13的待遇,今年直接降到10k*15,招的人减少了百分之八十。其他很多行业应该也有体会,具体我就不知道了。
【junlee的回答(0票)】:
最近很少接到猎头电话了。之前每天都有。看来互联网寒冬来了
【安琪的回答(97票)】:
在IT圈答一下知乎政治圈上吵的不要不要的话题。
首先。资本的寒冬到了吗?不明确。
因为不知道政府放不放水。放水就是贬值。贬值就是人民币不值钱。制造越来越大的政府对手盘。但是只有放水资本的泡沫才能玩下去。
首先。在泡沫时期,IT圈的资本的风险是大的。即使是已经成功的项目,实际回报率也是低的。
这在经济学上是不理性的行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资本投入到这种不理性的行为。很简单。资本没地方可去了。而这里有资本可以增值的唯一希望。
资本增值的希望:资源-&制造业-&房市/IT-&股票。
每一个资本都需要增值。所以资本会成为稀缺品。资本不可能无限制扩展。因为资本必须代表价值。社会总资本必须代表社会总价值。否则发行的货币会被稀释。造成通货。
首先开始的时候是制造业,制造业实实在在的生产产品制造价值。因为个人生产力的提高了。每个人的钱都多了。这是帝国理想的状态。可惜帝国的理想状态没有那么理想。
因为个效率提高的差不多了。国内国外的市场都被中国抢完了。美国又要开始闹制造业回流了。产业升级遥遥无期。那么很显然通过制造业支撑8%的回报是不可能了。
所以无处可去的资本开始涌入房地产。房地产的回报+政府借债的回报。吸收了多余的资本,支撑了中国8%的预期(4w亿开始放水)。
同时国内唯一有希望支持资本扩张的就是从政府手上夺权(垄断喂某些公司太肥了)的+少部分效率提升的IT公司。所以资本疯了一样的投项目。还有某些有能量的人士巴不得IT企业夺权。好把权利转成资本。
问题是这些IT项目现在也撑不了现在资本的扩展(尤其是国内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的,只靠烧钱的IT公司)。投资总是要回报的。不理性的都烧完了。理性的了?
所以制造业玩不下去的后果就是。IT和房市的泡沫。泡沫戳破了就是资本的内斗。夺权的IT企业会在资本的寒冬中过的很爽。
不夺权的,服务实体经济的有关公司会随着实体的越来越没有活力而越来越难过。
而靠投资的直接死亡。不赚钱的都得死。
现在这个IT的泡沫已经非常大了。假如没有像01年一样突然冒出个互联网这个新东西的话,IT圈会死的很惨。很多人会失业(包括LZ在内)。
这是正常现象。可以理解为楼主说的资本的寒冬。
当然最近可以预料的是。股市和IT都是资本最后的栖息地。所以股市跨了。IT肯定也不会远了。
从制造业不行开始。资本的寒冬就已经到了。IT圈最近的火爆就是回光返照而已。
当然。这不是没有解决办法。有德国模式,有法国模式。运气好到爆还有可能有美国模式。
德国模式:军备军队(阅兵就是这目的)拉产业升级,释放动力。 法国模式:高利贷资本主义(浙江大帝国已经成型)
但是瞄说,我国最有可能的是无限内战的法国模式。
所以未来会更好真的是一句空谈。
除非IT圈能真的拿出一点给力的东西。真的能提高效率的东西。否者未来的日子大家都不好过。
首先这是资本主义模式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无关.
瞄是指姬轩亦。药丸党领袖。
我是期待真的能出现一个类似于大规模自动化提升生产效率的机器大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又可以拖个几十年。否则1929年的大戏又要重演了。
还有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真的不靠谱。未来从来不是哪个是更好。而是怎么让这个世界不更糟糕。
-------------------------------------------
再科普下:
互联网广告模式的IT企业:
无非就是三点:更大的市场。更明确的用户。更有效的购买。问题是有个大前提的:
就是顾客必须有钱。
在失业严重的情况下。谈论新的互联网流量模式,广告模式。那么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因为这个市场已经从饱和变成衰弱了。
当然IT改变信息的流动模式是建立在传统传媒的衰弱的基础上的。
互联网夺权的IT企业:
非常简单。
1.有些行业是为了实现基本的公平而特意不放开市场化的。 典型的有医疗,教育
2.有些是为了国家安全而不放开市场化的。 典型的有军工。石油,电力
3.有些是为了国家的统治而不放开市场化的。 典型的是传媒,银行。
4.有些是单纯的利益集团而不想开放市场化。 打车
现在互联网估值最高,盈利最丰盛的除了游戏其他都是这一块。同时这一块技术难度最低。
现在已经开始夺权的有,
阿里的支付宝,淘宝,各种打车软件。百度的媒体。腾讯的通讯,往往这些公司背后都站着“极其具有能量的”人物。有的是为了对冲风险。有的是为了入局。
当然这种东西不能具体说。但是做这一块必须明确自己必须背后有人。
而下一个口。明眼人都知道。但是又不敢动的: 教育+医疗
这些行业需要一个口,从内部或者从外部打破原来的格局的。资本一旦没有增量。即经济危机开始后,就要开始内斗。这种内斗加剧这种夺权者对于这种公司的投资。
即使暂时不能盈利,但是背后代表的权力是国内某些想往上走的人的天花板的。这种天花板的机会我相信有些人是不会放弃的。
但是同样,这种企业的老总假如站错了边。那么后果是极其凄凉的。
效率提升的:
传统软件:
中国传统软件的弱势。国内整个行业软件和工业软件的市值和国外同行业的市值完全无法比。主要在于高精尖人才的薄弱。而互联网的兴起加重了这种人才的流失。
但是最近是一个赶超欧美的机会。就是云和大数据的兴起,这种浪潮把国外和国内拉到同一个起跑线上。重新开始竞争的机会。任何政府都是不愿放过的。
但是政府的愚行包括:
以传统行业的思维去管理IT,
在IT方面过度强调国产。
同时政府方面专业人员不足(所以喜欢概念,不懂技术)。
对市场抱有跟互联网一样的预期。
我们看到的是CCTV播出的各个省市的云产业计划。和概念。具体的含金量谁都说不清。有多少资金浪费。更没有人说的清。
但是在国内政策保护下还是有批传统软件公司在向前走。
同时在云的浪潮中,有从互联网杀回传统行业的公司的。这种创新和创业新公司是中国软件行业的产业升级的支柱。
但是同理。假如实体经济衰退。服务于实体经济这块的公司同样也会变得很难过。
互联网娱乐的:
对于某些已经存在天花板的人。不管是屌丝还是土豪。互联网娱乐是最便宜和最容易和最安全产生快乐和权力的地方。
这消费是稳定的。逐步上升的。是越来越偏向于屌丝层面而不是土豪层面的娱乐。
【袁荣的回答(55票)】:
资本哪有寒冬?金钱永不眠。寒冬的是被资本冷眼相对的企业。
资本一定是向价值洼地流动,而普通人则是拜高踩低,这是永远的差距。
所以你觉得资本是寒冬,其实资本正在挖坑搞基建呢,等到你去拜高的时候,就是资本套利的时候。
【李伟的回答(0票)】:
约3-4年一次
【朱旭东的回答(482票)】:
【袁karlno的回答(1428票)】:
过去大家都喜欢赚快钱,喜欢讲故事,忽略了积累和制造业基础,甚至对制造业和肯积累的企业造成了打击。现在制造业不行了,投资的故事总会讲完,泡沫总会破灭,等泡沫破灭,实体经济又无法接盘的时候,等待投资者的就是大批量投资及产业的破产。
计算机和单片机不是什么新东西,现在换了名字叫智能硬件。互联网也出现二三十年了,现在我们称之为风口,共享经济,互联网+。国外的互联网其实发展的远不如中国好,想想为什么?
走出人口红利的国家,如过去的台湾日本,都是往高科技和服务业发展。而中国,泡沫把制造业击穿了,谈何高新?电商、互联网经济让消费者学会了仅仅为产品成本买单,谈何服务业?
失去动力的火箭,飞多远也会掉下来,别tm跟我说它已经飞出大气层。失去实业支撑的资本,就是断翅的鸟,再扑腾也飞不起来。见证了太多资本把技术和企业当工具使的故事,技术或企业一旦失去自由,连屎都不是。
中国人最擅长洗牌,太祖洗牌洗掉了常凯申。马爸爸洗牌洗掉了本有能力做好服务业的实体商场,本有实力做长足技术积累的中型企业。雷布斯洗牌洗掉了华强北的手机厂家。抓住时势,抓住机会成功是每个中国人永远不忘的情怀,因为中国人太缺乏安全感。
你买九块九包邮的鼠标时,东莞有家工厂倒下了,你买799的红米手机时,更多的工厂倒下了。等哪一天你过惯了吃饭团购,买衣上网的日子,你会发现你自己失业了,因为你的老板赚不到钱,他去跑uber了。对,你没有错,没人有错,但经济就是经济,它有自己的方式,让你体会最便宜的东西其实最贵。
不说了,作为一名初创企业的合伙人,要给员工发的工资还不知道在哪,哭会去。
----------------------------------------------------------------------------------------------------------------------------
9月6日,更新一下:
看评论中,有很多朋友说那些企业本就应该被挤掉,那些落后的产能本就应该被淘汰。
是的,落后的就要被淘汰,没错。我文中也无一处提及产业升级不应该,我说过经济中没有对错,任何趋势,现象,不过是经济再正常不过的表现。也许淘宝没做大,还有京东做大,没有京东,亚马逊也可以做大,总有电商寡头出现。没有小米,还有锤子,没有锤子,还有板凳,总有淘汰山寨机,不要价格底线的狠角色出现。问题在于,目前的环境,是否有助于更多优秀的企业发展,而整体有助于国家的经济腾飞,以致于让人人生活富足。这个视角是不同的。
从消费者的视角,你可以说价格便宜就是王道,总有人会拉低价格,因为你的视角是消费者视角。
我是创业者,是一个微小企业的企业主,那我的视角是怎么样的呢?
没有办法概括全面,平时也比较忙,我只能举一个例子来描述,评论中提到苹果手机。
为啥苹果手机那么贵,国产手机那么便宜?你会说,苹果手机好用,质量好。对不起,你这还是消费者视角。从企业视角来看,苹果的成功是综合因素,不仅仅是好用不好用的问题,还有品牌战略问题,营销问题。我是一名IT工程师,从工程师视角,我眼中的苹果手机,单评论手机,做工很好,软件适合懒人,会有一些新功能,比如指纹识别,但有用的新功能并不是很频繁出现,可能一两代才出一个新功能,而且新功能已经很难出现颠覆性。相比而言,现在的国产旗舰,做工已经跟苹果类似,系统也定制得非常好。但是看看价格,几乎是相差一倍。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价格差距,从市场角度来讲,说明消费者愿意为苹果的某些东西买单,这些东西,国产机没有,那是什么呢?只说三点,对品牌的认知,对专利的认知,对软件服务的认知。这三点,你仔细想一想,国产机有没有?其实也有的。那为什么放到国产机上面,就不愿意支付溢价?是什么造成国人对国产机的不认同,导致国产机同样的成本,只能卖一半的价格。这就是由过去大部分手机企业的定价策略,市场策略导致的。那为什么手机企业会这么定价,是因为他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如何脱颖而出?很简单,符合消费者需求。消费者是谁?是你们每一个人。你们在干什么,你们认为便宜是应该的,因为落后的要被淘汰。一个完美的循环,谁有错,谁都没有错,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经济。
那谁是受害者?是企业。
像小米这样的执行低价洗牌策略的企业,害了其他品牌。这里的小米只是代指拿到融资,执行低价策略进行洗牌的手机厂家,不是黑小米。
每个企业都能做成小米么?不能,小米有巨额融资。说白了,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喜欢性价比高的心态,投资财团投入了大量资本,前期用资本补贴消费者,后期市场份额上来了,再用品牌和销量补贴前期投入。所以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其实也是这么一个循环,很多公司很多产品,都是这么玩的,只不过有人玩残了,有人玩得好而已。另外在这个游戏里,小米相当是一只股票,众多投资人,作为股票炒家,给钱给小米,无非是希望小米的市场估值更高。这场游戏里,已经变现退出的投资者,都是赢家,反正小米业绩这么好,总有接盘侠。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拿到融资,本来安安分分做技术积累,做市场积累的公司,被击穿了。有人说资本自然会追逐有技术积累的公司,然而我想说资本只追逐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和企业。难道小公司所研究出来的暂时没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就一定不会有市场价值吗?然而正是这样的未来也许会很有出息的小公司,未来也许会为国家和大众带来更多持续性价值的小公司,未来也许会成为大公司的小公司,在今天,跟众多应该被淘汰的产能落后的垃圾公司一起,在当前的互联网泡沫下,资本泡沫之下,被挤了下来。
每个行业里,这种现象在当前的资本泡沫下,每天都在上演。滴滴和快的,洗掉了其他打车软件,你怎么知道被洗掉的这些公司里,是否有一家已经发明了世界上最好用的叫车算法?美团和饿了么,洗掉了实体餐饮行业,你怎么知道这里面是否有一家未来会成为米其林一样的餐厅。在今天这个时代,只要报表更好看,市场份额更多,估值就会更高,投资人回报就更高。当投资人把钱都放到回报更容易的风口上,请问谁会去做像索尼那样每年投200亿美金到摄像头领域的事情?去看看日本稳定的商业环境里,作坊式却现金流健康、又存活多年的小企业有多少?而在当前中国的资本泡沫下,互联网泡沫下,小企业离开融资,能活吗?至于中国经济要往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转型,对于资本而言,关我屁事。
所以,其实我想,也许过去中国是可能出现类似Android的手机平台的,但是现在一定不可能了。
PC时代,中国没有出现自己的商业操作系统,也许可以说中国起步晚。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大把的优秀互联网公司,中国大把的优秀软件工程师,竟然也没能出现商用化的手机操作系统。谁害的?我不知道,因为经济中谁都没有错。我只知道,像魅族这样长年做产品,长年积累的企业,在小米时代,差一点就被挤掉了。若不是后期的投资进入,魅族可能也就没了。还好魅族现在好像手机销量也上来了。魅族既然拿了投资,就只能跟小米划为一伙,那剩下同原来魅族一样的优秀企业呢?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很多不利于优秀企业生长的现象和背景环境。非常多的企业和行业,沦为了资本的工具。确实有很多不努力,仅靠垄断就获取巨额利润的公司应该垮下来。但现在的市场背景,却让一些本可能成长,本可能积累,本可能被保护下来的肯努力的优秀中小企业,在这个环节中荡然无存。即便你明天去买昂贵的国产手机,你也救不了他们。这就是经济中非常正常的一环。个人无法撼动市场趋势,经济车轮。
--------------------------------------------------------------------------------------------------------
安慰大家,或者说安慰一下自己。
移动互联网以后,是物联网时代,会不会有属于中国自己的商业化物联网系统?
本人创业就是物联网行业,智能家居分支。
很多人认为移动互联网下一个时代就是物联网时代。这个认知是偏颇的,我更多认为物联网是对互联网的一个补充,而不是颠覆。
物联网的发展,依靠于设备。移动互联网时代,光手机这样一个统一的设备,推广了十几年,才发展成今天这样。而物联网,涉及行业非常多,每个行业各不相同,设备类型各不相同,设备需求各不相同。所以,物联网的发展,一定是非常缓慢,而且是慢慢渗透的,可能一开始,跟广大消费者都搭不上关系,最先出现一定是工业产品。
一个时代的到来,一定不是靠推广的,而是靠酝酿的。每天都看到好多人卖命的推广物联网,特别是智能家居,但是这么多年一直不愠不火,为什么,因为物联网时代还没酝酿起来,甚至不会出现物联网时代,物联网可能就是一个补充,在未来布局在每一处,同PC,手机一同为人们服务。
很多同行很着急,物联网发展这么慢,都快饿死了。其实综合我上面的论点,我是开心的。因为正是因为物联网慢,物联网设备多而复杂,所以物联网短时间内无法形成市场规模,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所以,物联网亦不会像手机行业一样,迎来寡头时代,迎来资本击穿积累的时代。这非常适合于我们这样的一心发展技术的小公司存活。
虽然公司资金流面临枯竭,但是我们的技术目标还是非常清晰的,也许有一天,你会听说我们的物联网系统,这也是长期坚持从事研发工作的我,面临创业诸多挫折,唯一的技术期望。
------------------------------------------------
出于对公司发展的考虑,若需转载,请给我打个招呼。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资本寒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