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大将军是什么时候郑成功收复台湾湾的

【施琅大将军】施琅简介 清朝施琅大将军是如何收复台湾?_牛宝宝文章网【施琅大将军】施琅简介 清朝施琅大将军是如何收复台湾?专题:导读:施琅明末清初著名将领,施琅背郑降清,为清朝收复台湾功不可没,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施琅,字尊候,号琢公,祖籍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骁将。施琅1651年随郑成功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与郑成功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时遇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时施琅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勇不可挡,杀死清军马得功弟,马得功差点被活擒,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时在南澳的郑成功见军心动摇,继续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师厦门。郑成功召集抵抗将领一概重赏,唯独对“假回闲员”施琅奋勇抗敌只字未提,只赏纹银二百了事,先前施琅左先锋兵权也未恢复其职,个中诸多缘由引起施对郑不满情绪,恰在此时,施琅一位亲兵曾德犯了死罪而逃匿到郑成功那里,并被提拔为亲随。施琅抓回曾德,准备治罪,郑闻讯急派人传达命令,施琅不得杀曾德。施琅说:“法令,琅是不敢违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脱责任?”接着他下令杀了曾德。施琅杀犯法亲兵曾德再次触怒了郑成功,由此施郑矛盾升级,郑成功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施琅被迫降清,先任同安副将,继任同安总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郑经接替郑成功后,由于内部陈永华(郑克臧岳父)和冯锡范(郑克塽岳父)发生内讧。病中的郑经把政务交由长子郑克臧处理,克臧聪明能干,做事井井有条,从来没有过失,也很受郑经的宠爱和信任。郑经病逝后,冯锡范毒死郑克臧,立11岁的傀儡郑克塽为延平王,冯锡范专横,贪赃枉法,大失人心。1664年施琅由于建议,清朝派他率兵攻取金厦新胜,预备“进攻澎湖,直捣台湾”,称为“四海归一,边民无患”。1667年,孔元章赴台招抚失败后,施琅即上《边患宜靖疏》,次年又写《尽陈所见疏》,强调“从来顺抚逆剿,大关国体”,不能容许郑经等人顽抗,盘踞台湾,而把五省边海地方划为界外,使“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必须速讨平台湾,以裁防兵,益广地方,增加赋税,俾“民生得宁,边疆永安”。他分析双方的力量,指出台湾“兵计不满二万之从,船兵大小不上二百号”,他们之所以能占据台湾,实赖汪洋大海为之禁锢。而福建“水师官兵共有一万有奇,经制陆师及投诚官兵为数不少”,只要从中挑选劲旅二万,足平台湾。他主张剿抚兼施,从速出兵征台,以免“养痈为患”。施琅简介 清朝施琅大将军是如何收复台湾?_施琅大将军施琅这一主张,受到以鳌拜为首的中央保守势力的攻击,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为借口,把他的建议压下来。施琅的议谏被束之高阁,甚至裁其水师之职,留京宿卫,长达13年,但他仍然矢志复台报仇,实现自己的意愿。在京之日,他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日夜磨心熟筹”,以俟朝廷起用。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10月,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施琅终于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荐下,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加太子少保衔。他回到厦门后,便“日以继夜,废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练兵,兼工制造器械,躬亲挑选整搠”,历时数月,使原来“全无头绪”的水师“船坚兵练,事事全备”。日,施琅督率水军由铜山出发,很快攻克了郑氏集团在澎湖的守军刘国轩部,此后,施琅又一面加紧军事行动,一面对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施以招抚。在施琅大军压境之下,郑克塽茫然的说:“人心风鹤,守则有变;士卒疮痍,战则难料。还是应当请降,以免今后追悔莫及。”郑克塽毕竟是聪明的,听从了刘国轩的劝告。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往迎接。施琅入台之后,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经营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并称收复台湾是为国为民尽职,对郑成功毫无怨仇。其时,清廷内部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是否留台存在争议。施琅上疏力主留台卫台。在分管兵部的清朝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的支持下,施琅(乃分管兵部的内阁大臣潘湖叟黄锡衮的妹夫)的意见打动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清廷终于决定在台湾设府县管理,屯兵戍守。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田产收入施琅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一直延续到台湾日治时期。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如此犹嫌不足,还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渔民也不放过,施琅向渔民们勒索“规礼”收入私囊。在施琅的治下,严禁广东客家籍人渡台,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盗”多,以及“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对其他地区的人民渡台也严加限制,竟然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这一政策后来导致台湾妇女奇缺,因此施琅对台湾的统治构成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他为祖国的完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广泛的赞誉,但也为一些人士所诟病,对施琅的评价是一个海内外史学界较有争议的问题。转载请保留本文连接:分享到:相关文章声明:《【施琅大将军】施琅简介 清朝施琅大将军是如何收复台湾?》由“1个女R3n”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TA的分享您当前的位置: >
> 施琅大将军简介:再次收复台湾 恢复国家统一的英雄! 施琅号
  施琅(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清朝著名军事家,海军统帅。
  施琅出生于农民家庭,十七岁即作贼,曾随黄道周出关抗清。
  清三年(1646年),施琅与施显到安平(今安海),跟随郑成功了兵南澳抗清,为成郑成功部下。楞中,施琅1651年在南澳下愿南下广东勤奋王。后又因为郑成功命他回厦门&未还其兵公&而产行不满情绪。经后施琅因杀犯法亲兵曾德再触怒了郑成功。由此两人不和,施父子三人被扣押。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不久,施琅降清,与郑成功对抗,先任同安副将,继任同安总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
  郑经接替郑成功后,以匡复大明,光复华夏为己任,誓与满清建虏对抗到底。其长子郑克臧聪明能干,做事井井有条,从来没有过失,很受郑经的宠爱。郑经病逝后,冯锡范毒死郑克臧,立11岁的傀儡郑克爽为延平王,冯锡范专横,贪赃枉法,大失人心。
  1664年施琅建议,乘他率兵攻取金厦新胜,&进攻澎湖,直捣台湾&,使&四海归一,边民无患&。1667年,孔元章赴台招抚失败后,他立即上了《边患宜靖疏》,次年又写了《尽陈所见疏》,强调&从来顺抚逆剿,大关国体&,不能容许郑经等人顽抗,盘踞台湾,而把五省边海地方划为界外,使&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必须速讨平台湾,以裁防兵,益广地方,增加赋税,俾&民生得宁,边疆永安&。他还分析了当时双方的力量,指出台湾&兵计不满二万之从,船兵大小不上二百号&,他们之所以能占据台湾,实赖汪洋大海为之禁锢。而福建&水师官兵共有一万有奇,经制陆师及投诚官兵为数不少&,只要从中挑选劲旅二万,足平台湾。他主张剿抚兼施,从速出兵征台,以免&养痈为患&。施琅这一主张,受到以鳌拜为首的中央保守势力的攻击,保守势力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为借口,把他的建议压下来。尽管施琅的苦心议谏被束之高阁,甚至裁其水师之职,留京宿卫,长达13年之久,但他仍然矢志复台报仇,坚韧不拔。在京之日,他密切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日夜磨心熟筹&,以俟清廷起用。他还于&朝退休闲,翻阅历代二十一史,鉴古今成败及名臣言行可法者,一一具志诸胸中&,以致朝中同僚刮目相看,誉之&儒将&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施琅终于在李光第等大臣的力荐下,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加太子少保衔。他受命返回福建,相机进取台湾。施琅回到厦门后,便&日以继夜,废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练兵,兼工制造器械,躬亲挑选整搠&,历时数月,使原来&全无头绪&的水师&船坚兵练,事事全备&。
  日,施琅督率大军由铜山出发,很快攻克了郑氏集团在澎湖的守军刘国轩部,即将占领中华的最后一片未沦陷的国土&&台湾。此后,施琅又一面加紧军事行动,一面对郑氏集团施以大义进行招抚。在施琅大军压境之下,大明朝的坚持抗击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迎接。但康熙也没有善待郑克爽,后来他在软禁生涯中郁郁而终,郑克爽的儿孙们继续被迫害,或流放边疆,或贬为奴仆,或予杀害。
  施琅入台之后,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开辟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表示自己率部克台是为国为民尽职,对成功毫无怨仇。施琅的结发妻子一直呆在台湾,耻于做亡国奴,当她第一眼看到金钱鼠尾僵尸装的施琅后,怒斥无耻汉奸,并说&汉满不两立!&,与之恩断义绝,拔剑自刎而亡,充分表现了施琅坦荡的胸怀。施琅一向关心沿海百姓的安宁,一开始就坚决反对&迁界&。他说:&自古帝王致汉,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可惜,他的这一高见,一直到1683年他率兵统一台湾后再&请于朝&,沿海迁民才&悉复其业&。于是被弃的民田&渐次垦辟&,从福建到广东,沿海&禾麦&,&一望良畴&。人民无限感激施琅,都异口同声地说:&台湾未平,此皆界外荒区。平后,而荒烟野草复为绿畦黄茂,圮墙垣复为华堂雕桷。微将军平海,吾等无以安全于永久也。&
  施琅复台捷报抵京时,正值中秋佳节。康熙看到大明最后一块抵抗根据地终于沦陷了,喜不自胜,即解所御龙袍驰赐,亲制褒章嘉许,封施琅为靖海侯,世袭罔替,令其永镇福建水师,&锁钥天南&。
  康熙三十六(1697年),施琅卒于住所,葬在惠安黄塘虎窟口同声地说康熙加赠太子少傅,谥襄壮,命官3次谕祭,并于泉州府学前建祠祀之。其是,&两岛八闽皆顷德&,纷纷为之树碑扬誉。十九都有&靖海侯&坊,阳义辅立康熙制诗句&上将能宣力,南纪尽风流&,同安等地立&绩光铜柱&、&泽普南天&、&勋高大树&、&泽沛甘棠&等碑坊,表彰施琅的丰功伟绩。施琅为了报杀父、杀弟之仇,隐忍多年,终于打下了大明最后一块抵抗根据地&&台湾,为满清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个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的爱国优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永久怀念。
  附:陈台湾弃留利害疏(清)施琅 (1683)
  按: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征台成功,清朝把台湾并入中国版图。台湾收复后,清廷对台湾的弃留问题曾引起一场争论。康熙自己就认为台湾&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对台湾的重要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大多数官员也同样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财赋无多,又远隔重洋,如派兵驻守,不仅糜费粮饷,而且鞭长莫及。他们主张&守澎湖,徙台湾人民而弃其地。施琅坚决主张留守台湾,并上了一封《陈台湾弃留利害疏》,详述台湾与东南海防的重要关系,对弃守论的种种错误论点一一加以有力的驳斥。现将其全文转录如下:
  &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隔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明季设澎水标于金门所,出汛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台湾一地,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也。然其时中国之民潜至,生聚于期间者,已不下万人。郑芝龙为海寇时,以为巢穴。至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将此地税与红毛,为互市之所。红毛遂联络土番,招纳内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国,渐作边患。至顺治十八年,为郑成功所攻破,盘踞其地,纠集亡命,窥伺南北。及其孙克爽(王爽),六十余年无时不仰廑宸衷。
  臣奉命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尔,兹则木棉盛出,经织不乏。且舟帆四达,丝缕踵至,饬禁虽严,终难杜绝。实肥饶之区,而险阻之域也。一旦纳土归命,此诚天以未辟之方舆,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岂人力所能致哉。
  夫地方既入版图,民番均属赤子,善後之计,尤宜周详。此地若弃为荒陬,复置度外,则今台湾人居稠密。户口繁息,农工商贾个逐起利,一行徙弃,安土重迁,失业流离,殊费经营,实非长策。况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使载渡不尽,苟且塞责,则深山穷谷,窜伏潜匿,实繁有徒,和同土番,从而啸聚。假以内地之逃军流民,急则走险,纠党为患,造船制器,剽掠海滨,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固较著也。
  此地原为红毛所居,无时不在贪涎,亦必乘隙以图。一为所有,彼性狡黠,善为鼓惑。重以夹板船只,制作精坚,从来无敌于海外。若得此数千里之膏腴,必倡其同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将来沿边诸省,断难晏然无虞。至时动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见成效。
  如仅守澎湖而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海外,土地单薄,异于台湾,远隔今、厦,岂不受制于人。是守台湾即所以固澎湖也。台、澎联为臂指,烟海水师汛防严密,各相犄角,声气相通,应援易及,可以宁息。昔日郑氏得以负抗者,以台湾为老巢,澎湖为门户,四八达,任其所之,我之舟师往来有阻。今地方既为我所得,官兵棋布,风期顺利,片帆可至,虽有奸萌,不敢复发。
  臣业与部臣、抚臣会议,而部臣抚臣未履其地。弃留未决。臣阅历周详,则不敢遽议轻弃也。且海防既靖,内地溢设之兵,尽可陆续裁减,以之分设台、澎两处。台湾设总兵一员,水师副将一员,陆师参将二员,兵八千名;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员,兵二千名,计兵一万,足以固守,又无添兵增饷之费。其防守总兵、副、参、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转升内地,无致久任,永为成例。然此地方初辟,正赋杂饷似宜蠲豁。现在一万之兵食,权行自给,三年後开征,可以佐需。宜且寓兵于农,亦能济用,可以简省,无尽资内地之转输也。
  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利害,无论彼中耕种,犹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既为不毛之壤,必籍内地挽运,亦断不能弃。弃留之际,利害攸关。臣思弃之必酿大祸,留之诚永固边疆。是以会议具疏之外,不避冒渎,以其利害自行详陈。&
图说历史_老照片
相关历史文章
历史栏目更新
热门历史栏目智慧语录:治大国如烹小鲜——道德经
清朝施琅大将军是如何收复台湾?
清朝施琅大将军是如何收复台湾?
09:25:21 关键词:
  施琅明末清初著名将领,施琅背郑降清,为清朝收复台湾功不可没,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祖籍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骁将。  施琅1651年随郑成功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与郑成功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时遇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时施琅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勇不可挡,杀死清军马得功弟,马得功差点被活擒,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  时在南澳的郑成功见军心动摇,继续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师厦门。郑成功召集抵抗将领一概重赏,唯独对“假回闲员”施琅奋勇抗敌只字未提,只赏纹银二百了事,先前施琅左先锋兵权也未恢复其职,个中诸多缘由引起施对郑不满情绪,恰在此时,施琅一位亲兵曾德犯了死罪而逃匿到郑成功那里,并被提拔为亲随。施琅抓回曾德,准备治罪,郑闻讯急派人传达命令,施琅不得杀曾德。施琅说:“法令,琅是不敢违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脱责任?”接着他下令杀了曾德。  施琅杀犯法亲兵曾德再次触怒了郑成功,由此施郑矛盾升级,郑成功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施琅被迫降清,先任同安副将,继任同安总兵,1662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  郑经接替郑成功后,由于内部陈永华(郑克臧岳父)和冯锡范(郑克塽岳父)发生内讧。病中的郑经把政务交由长子郑克臧处理,克臧聪明能干,做事井井有条,从来没有过失,也很受郑经的宠爱和信任。郑经病逝后,冯锡范毒死郑克臧,立11岁的傀儡郑克塽为延平王,冯锡范专横,贪赃枉法,大失人心。1664年施琅由于建议,清朝派他率兵攻取金厦新胜,预备“进攻澎湖,直捣台湾”,称为“四海归一,边民无患”。  1667年,孔元章赴台招抚失败后,施琅即上《边患宜靖疏》,次年又写《尽陈所见疏》,强调“从来顺抚逆剿,大关国体”,不能容许郑经等人顽抗,盘踞台湾,而把五省边海地方划为界外,使“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必须速讨平台湾,以裁防兵,益广地方,增加赋税,俾“民生得宁,边疆永安”。他分析双方的力量,指出台湾“兵计不满二万之从,船兵大小不上二百号”,他们之所以能占据台湾,实赖汪洋大海为之禁锢。而福建“水师官兵共有一万有奇,经制陆师及投诚官兵为数不少”,只要从中挑选劲旅二万,足平台湾。他主张剿抚兼施,从速出兵征台,以免“养痈为患”。  施琅这一主张,受到以鳌拜为首的中央保守势力的攻击,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驰驱制胜,计难万全”为借口,把他的建议压下来。施琅的议谏被束之高阁,甚至裁其水师之职,留京宿卫,长达13年,但他仍然矢志复台报仇,实现自己的意愿。在京之日,他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日夜磨心熟筹”,以俟朝廷起用。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10月,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施琅终于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荐下,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加太子少保衔。他回到厦门后,便“日以继夜,废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练兵,兼工制造器械,躬亲挑选整搠”,历时数月,使原来“全无头绪”的水师“船坚兵练,事事全备”。  日,施琅督率水军由铜山出发,很快攻克了郑氏集团在澎湖的守军刘国轩部,此后,施琅又一面加紧军事行动,一面对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施以招抚。在施琅大军压境之下,郑克塽茫然的说:“人心风鹤,守则有变;士卒疮痍,战则难料。还是应当请降,以免今后追悔莫及。”郑克塽毕竟是聪明的,听从了刘国轩的劝告。  8月13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往迎接。施琅入台之后,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经营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并称收复台湾是为国为民尽职,对郑成功毫无怨仇。其时,清廷内部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是否留台存在争议。施琅上疏力主留台卫台。在分管兵部的清朝东阁大学士(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的支持下,施琅(乃分管兵部的内阁大臣潘湖叟黄锡衮的妹夫)的意见打动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清廷终于决定在台湾设府县管理,屯兵戍守。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田产收入施琅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一直延续到台湾日治时期。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转交施琅世袭业主。如此犹嫌不足,还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渔民也不放过,施琅向渔民们勒索“规礼”收入私囊。  在施琅的治下,严禁广东客家籍人渡台,理由是那里出的“海盗”多,以及“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对其他地区的人民渡台也严加限制,竟然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这一政策后来导致台湾妇女奇缺,因此施琅对台湾的统治构成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  他为祖国的完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广泛的赞誉,但也为一些人士所诟病,对施琅的评价是一个海内外史学界较有争议的问题。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隋朝末...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相...
  常言道,英雄不问出处,美女不问来路。...
  从古至今孔甲乱政的故事总是人们茶余饭...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鸣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朝换代的...
  唐朝统一战争中的主要战役有:浅水原之...
  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仍有争议,而从目前的...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常被用来比喻平时...
  我们知道,在奴隶社会,奴隶们就像牲口...
历史探秘网官方微信二维码
或者查找”XXXXXXXX”
Copyright (C)
历史探秘网()上海佐赛网络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 |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数据均收集于互联网或其它网友上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扫一扫更多惊喜
历史探秘网微信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是什么时候收复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