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适度人口的确定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意义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8299所
24小时更新:2825
总量:5721742

2015年高一地理导学案:1.3《人口的合理容量》2(新人教版必修2)
2015年高一地理导学案:1.3《人口的合理容量》2(新人教版必修2)
资料类别:
所属学科:
适用地区:全国
所属版本:
资料类型:暂无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下载量:5027次
文档大小:148KB
所属资料:
内容简介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人口的合理容量
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2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能够粗略了解这两个概念提出的背景。
第二,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提出的意义。
近两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经达到了65亿,在约两千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21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为了估算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指标来衡量。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环境能够容纳、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也称为适度人口,它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理论于19世纪中期以后形成并流行于西方世界,尤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尤为盛行,研究者们旨在寻求一种处于“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状态之间的理想人口状态。
由于人口合理容量的系列理论最初都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创造和宣扬的,并且还被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诸种现象,因而有掩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嫌。有许多学者对人口合理容量的理论实质产生了怀疑。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人口合理容量是有可取之处的。尤其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探求人口合理容量和适度增长率无疑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 所以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2)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人口合理容量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言,人口合理容量确定也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已远远超过其人口合理容量。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的人口合理容量,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进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这才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第三,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四,学生能够分析、比较、交流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明确这两个概念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第五,学生能够体会这两个概念所蕴涵的人口观、资源观、消费观、环境观、发展观等方面。
第六,学生能够关心、反思自己所在区域的生活、生产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发展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教材分析:
必修《地理 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人口的基本过程之后,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精确答案。但是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活动”意在使学生领悟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的重要意义,知道个人应担负的责任。
本节知识结构框架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举例说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说出这两个概念的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讨论我国东西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事例说明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以及探讨研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消费观、环境观、发展观看待问题。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关心、反思自己所在区域的生活、生产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发展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教学难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探究法、小组辩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学生收集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给地球带来的种种问题。(2)学生收集有关地球能够容纳最多的人口数据和地球最适宜容纳的人口数据。
【读图提问】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如果人类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大值将是多少人?
【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有关科学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5亿,2050年94亿,亿,亿,除南极洲外,地球的陆地都将挤满人。当然人类如果再这样繁衍下去,将是自我毁灭。如果在这个图中添加上资源数量曲线,随着时间推移,资源数量这条曲线将如何变化?
【学生作图回答】随着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资源逐渐减少。
【教师评点】人类生活的地球,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那么什么是环境承载力?
【投影展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案例分析】如果人类的人口增长不考虑环境承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阅读复活节岛的悲剧一文,我们从中能吸取到什么教训?
复活节岛的悲剧
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在南纬28°和西经108°交会点附近,面积约l17平方千米,它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千米,离太平洋上其它岛屿距离也很远,所以它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
早期拉帕努伊人发现的这是一块物产丰富的丰饶的土地。他们的人口在岛屿上快速地增长,在大约1680年人口膨胀到了大约8千到2万人。但是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为了养活增长的人口,他们无节制地开发、 使用资源。早在公元800年,森林的毁灭已经开始。随着森林的消失,所有的陆地鸟类和半数以上的海鸟种类全都灭绝了,人们已找不到木头建造船只,也就再也无法出海捕捉海豚。他们只能在浅海捕鱼,使得浅海的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连海贝也基本被吃光,而只能吃些小海螺。拉帕努伊人从渔民变成了农民:他们开始注重养鸡,鸡成了主要的蛋白来源;他们种植甘薯、芋、甘蔗,但是产量越来越低,因为森林的消失造成了水土流失,在风吹雨打日晒之下,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人们普遍处于饥饿之中,吃他们所能找到的任何东西,这除了老鼠,还包括岛上最大的动物:人。为了补充蛋白质拉帕努伊人开始吃人肉。原来颇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崩溃了,整个社会处于战乱之中。在1700 年左右,历经饥馑、混乱,岛上的人口只剩下了两千人左右。在19世纪70年代幸存的拉帕努伊人纷纷搬到塔希提岛,到1877年,由于种种原因岛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
【学生总结教训】
【教师点评】
在叹惜复活节岛的悲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因为复活节岛就是地球的缩影。就象复活节岛一样,我们的地球也是茫茫宇宙中一个孤独的岛屿, 而我们也在一点一点地、越来越快地破坏着地球的资源。
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为了估算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
【投影展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案例分析】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一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之下,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00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疆,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中国的13亿人口?
(2)中国人若是有少食粮食多食肉的生活习惯,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
【案例分析】深圳25年前是一个3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至2004年末,户籍人口165万,居住一年以上的有432万,还有居住一年以下、三天以上的有470多万,加起来深圳有统计的人口总共是1071万,还有一些流动的,加起来管理人口称1200万。
(1)深圳依赖自己的耕地生产出来的粮食能养活25年一下子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吗?
(2)深圳是如何养活这多出来的1000多万人口?
【学生回答】
【读图思考】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分别什么?
3、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归纳】根据上述定义和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
(1)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提高。今天地球上的65亿人口,如在原始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3)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了生理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总是相对应一定的生活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环境对于不同生活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例如,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种消费水平,都有与它们相对应的环境人口容量。
(4)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容量比封闭时就会大得多。
【问题讨论】
(1)如果让你估算未来20年内南京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你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2) 未来20年内南京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会是多少呢?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
【师生讨论】
【教师总结】
从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估计环境人口容量必须充分考虑影响因素。但各种制约因素是不确定的。比如现有的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的交流程度及人口消费水平都在不断变化。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数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或估计值。
但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环境人口容量又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无论是整个地球,还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具体的估计值,都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相对确定这一基础上的。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两重性。
【读图辩论】在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上,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三种观点,看看你比较支持哪种观点:
(1)悲观派──现今世界的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容量。依照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
(2)乐观派──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进步使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3)介于悲观派与乐观派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教师提问】你比较趋向与赞成哪一种观点?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条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结合人类发展史来考察,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总数从未达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未来;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已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
【承转提问】?据英国去年的《卫报》报道:美国和罗马尼亚科学家的计算,地球可承受人口的最高极限是目前地球人数的20万倍!建立在人类可以通过高科技方法解决食物短缺的前提下,地球人口最高将可以达到1300万亿!到时候,地球上的人类将像蚂蚁一样密集,大多数人将挤居在遍地林立的200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像囚犯一样秩序井然地生活,很少能够再看到太阳光。我们有多少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对未来追求的是幸福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在这样的要求下,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呢?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人口合理容量含义是什么,它与环境人口容量有什么区别呢?
【案例分析】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根据“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在较高水平投入或丰产年的情况下,中国能生产粮食6 960亿~7 000亿千克,按人均450千克计算,能供养约15.48亿人口;中等投入或平产年,粮食产量能达到6 660亿~6 750 亿千克,能供养14.8亿人口;在低投入或歉收年,粮食产量在6 390亿~6 480亿千克,只能供养14.2亿人口。中国农业资源最大可能生产量的估计是在假设以播种面积为1.9亿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为1.4亿公顷,水浇地0.7亿公顷的条件下,单产6 660千克/公顷,粮食产量可能达到8 400亿千克,以人均拥有粮食500千克计算,可承载16.6亿人。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相对地理解为中国资源最大承载力。因此,中国人口最高峰不宜超过16亿人。
同时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能养活好8亿~9亿人;如果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大致应控制7亿之内。
【学生讨论】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多能够养活多少人,是一个极限;人口合理容量是能够养活好多少人。
一般而言,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追问】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那么研究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师生互动】
(1)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 所以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2)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人口合理容量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言,人口合理容量确定也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已远远超过其人口合理容量。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的人口合理容量,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进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这才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什么原因导致未能实现地球上人口合理容量?
【师生讨论】
主要原因:
(1)人口过快的增长、人口的压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的耗竭(3)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
具体原因:
发达国家人均消费资源太多——美国人口不足世界的1/25,但总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消费量均超过了世界总消费量的1/4,美国年人均石油消费量为3.17吨,名列世界第一,是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5.4倍。如果全世界按美国人均消费水平消费石油,那么全球的石油储量使用将不足8年!日本人均钢消费量名列榜首,接近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5倍;德国和美国人均钢消费量分列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是世界人均的3.7倍和3.2倍。美、德、日人均铝消费在17~20公斤之间,相当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4~5倍,是中国人均消费量的6倍。从矿产资源累计消费总量来看,20世纪美国共消费了350亿吨石油、73亿吨钢、1.4亿吨铜和2亿吨铝。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在世界每年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了80%以上。
【教师追问】
(1)面对存在的问题,人类有什么途径才能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呢?
(2)作为社会的成员,我们个人能够为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做出什么呢?
【学生探讨】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世界各国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课后探究】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根据日本、韩国发展过程中,农用地被工业大量占用(日本人均0.04公顷,韩国0.07公顷)而导致农业萎缩,粮食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社会的需要(1994年日本进口占72%,韩国占66%),由此推理,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的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而且被一些人所利用,提出所谓“中国威胁论”。
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自己呢?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预览已结束,如需查看所有内容,请下载资料!
对不起,此页暂时无法预览!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理学]4-人口民族《人文地理学》 王声跃 wwssyy@yxtc内容提要阐述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及发展趋势;介绍人口转变的主要理论,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阐述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引用适度人口的概念探 讨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阐述人口分布与人口&br&..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理学]4-人口民族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篇一: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重点 ⒈★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 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 区域性。
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Z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 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
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① 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② 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③ 现代人文地理学: ⑴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⑶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有哪些流派? ⑴德国 赫特纳,“区域学派”,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是地理学的核心。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景观。 (2)英国 麦金德,“政治地理学”,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3)美国 森普尔和亨丁顿,“地理环境决定论”,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 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 索尔,“文化景观派”,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区域学派。 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个地方之间的变异性的科学。 (4)俄国 巴朗斯基和萨乌什金,“经济学派”,主张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密切联系,重视自然条件的分析和区域的综合研究。 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地理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一门纯粹的经济科学。 (5)重要地理学名人 1、李旭旦:中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呼吁人文地理学的复兴,主要研究领域是人地关系和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翻译了《苏联地理》、《海陆的起源》、《地理学思想史》等。编著《苏联经济地理概论》、《人文地理学概说》、《人文地理学论丛》等。 2、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学者,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他们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4、拉采尔:德国,“地理环境决定论”。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拉采尔,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 5、维达尔?白兰士:“人地相关论”,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建立起来的法国学派主要特色是在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个方面。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法国学派特别重视小区与研究,重实实地考察。5. 现代人中国文地理学的发展: 1、年,以经济地理学为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人文地理学衰弱的阶段。2、年,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阶段。3、1990年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提高阶段,无论是在基础理论和方法论上,还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了较大发展。 6.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1、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3、文化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7.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2)文化的时间表象――文化扩散 (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一般说来:一、接受外来的物质文化比较容易。二、接受外来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比较慢,且需要与当地文化融合过程】 (5)文化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因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 8. 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域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在形式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由于其形成机制的差异,两者是不同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少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9.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由于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可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①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②等级扩散:这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③刺激扩散:这是某种文化现象,受到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10.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③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④人类后的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11.
人地关系论 ①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②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③适应论 ④生态论 ⑤环境感知论 ⑥文化决定论 ⑦和谐论 12.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选择―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13.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 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在工业化和社会化过程中,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 ②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③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14.
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1、 人口转变理论:1934年,法国科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他总结法国人口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序列”,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特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为低)和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 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大阶段模式:①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③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 2、 人口转变模式 ① 西北欧模式 ②日本模式 ③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与前两个模式相比,中国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存在) ④印度模式 3、 人口与发展 (1)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生存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来关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2) 人口与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实际上人口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口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3) 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最理想的人口数量。 意义:①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价值。 ②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③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来讲,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着重要意义。 15.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体 ②社会经济因素 ③政治因素 16.
民族具有的共同特征: 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 17.
民俗: 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18.
民俗可以分为: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礼仪民俗、精神民俗和口承语言民俗。 19.
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建筑材料:建造房子要用材料,只能就地取材,而材料却受到地域限制,因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②建造布局:建筑布局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栋房舍的单元结构,另一种是由不同大小、式样、功能的房屋以一定的目的集合在一起的某种组合。 20.
农业发展阶段: 农业的起源从考古和民族学着手,假说以“发现论”为代表 人类文明的出现:最早的文明古国在东半球有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在西半球有墨西哥,玛雅和印加,这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不断地发明创造,形成一种独特的人地关系,而创造了人类新的发展阶段―文明。 一.
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 特点:①对土地进行轮种②原始的刀耕火种,土地贫瘠③同一块地上农作物的种子多种多样④人口压力较大时,会导致环境的恶化 二.
传统农业: 一般来说,从奴隶社会起,经过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即产业革命以前,整个阶段称为传统农业阶段。 (一)特点:①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②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受自然环境影响大③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生活贫困,社会发展缓慢 (二)传统农业的形成: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篇二: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摘要: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本文参阅已有文献的论点,就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Brief talk the methodology onhuman geography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as a branch of geography, has it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Modern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 is a multi-level, multi-branch scientific system. Refer to the literature of this article's argu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of modern human geography. Key words: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ology 目 录 1 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 3 1.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 3 1.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 3 1.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 3 2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 4 2.1经验主义方法 ......................................................................................................................................................... 4 2.2实证主义方法 ......................................................................................................................................................... 4 2.3行为主义方法 ......................................................................................................................................................... 4 2.4现象学方法 ............................................................................................................................................................. 4 2.5存在主义方法 ......................................................................................................................................................... 4 2.6理想主义方法 ......................................................................................................................................................... 5 2.7实用主义方法 ......................................................................................................................................................... 5 2.8马克思主义方法 ..................................................................................................................................................... 5 2.9唯物主义方法 ......................................................................................................................................................... 5 2.10后现代主义方法 ................................................................................................................................................... 5 2.11后结构主义方法 ................................................................................................................................................... 6 2.12女性主义方法 ....................................................................................................................................................... 6 3 结语 .................................................................................................................................................................................. 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6 致 谢 .................................................................................................................................................................................... 7 1 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1.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是指19世纪中叶以前。这一阶段基本上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在国外,地理学发轫与古希腊学者。由荷马创作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学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荷马以后,在希罗多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埃拉托色尼等学者的著作中,都有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的阐述。地理考察和哲学是促进希腊地理学成长的“沃土”。一方面,由于军事扩张及人类早期的商业活动,不断扩大了地理视野,促使早期的学者对不同地方进行描述和记载;另一方面,哲学对古代人文地理学的阐释奠定了基础。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Erathosthenes)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在我国,据考证,最早的地理著作为《禹贡》。该书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全书虽只有1200字,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九州的山川、土壤、物产、田赋、交通、贡品及少数民族,反映了当时我国各地的人文和经济状况。除此之外,还有,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3年)所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东汉班固(公元33-92年)所著《汉书》中的《地理志》,历代遗留的方志,如晚唐的《元和郡县图志》,元代的《大元一统志》等,国内游记类以明末《徐霞客游记》最负盛名。古代的;历史记载中大多是记载史、地文方面的综合著作,以罗列各地的自然、物产、民俗风情等为主要内容,虽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人文地理学的知识,但还不能看作是科学的人文地理学。 至十九世纪,通过德国地理学家卡尔?李特尔(Karl?Ritter年)和拉采尔(F?Ratzel年)的系统著述,人文地理学开始发展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李特尔所著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与历史的关系》和拉采尔所写的《人类地理学》都是人文地理学系统理论的最早著作。 1.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早期,德国和法国的人文地理学就已萌芽。19世纪下半夜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近代时期。二战后,人文地理学在诸多科学领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并形成了以美国未收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两大地理学中心。战后初期,美国地理学界区域学派的观点占上风。
20世纪50年代中期,华盛顿大学培养了首批计量地理学者,其学员将计量地理学传播开来,掀起了60年代计量地理的高潮,并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为了谋求改进人类的生活条件,西方地理学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福利地理学等新的分支学科发展起来推动了人地关系研究转向对“人”自身的行为机制、过程的深入探讨。20世纪50年代,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占据统治地位。70年代后,苏联的经济地理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把原来的经济地理学改称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则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文地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 1.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映在历史性上,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人文地理学综合性的特点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2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2.1经验主义方法 坚持科学只能关心世界上的客观事物并寻求其本来的真实面目,而人们的价值观和意图的规范问题被排除在科学研究之外。“经验的”是指对拟进行试验的数据的收集,而术语“经验主义”则是一种思想学派,认为事实会为自己说话,而无需理解和进行解释[1]。 2.2实证主义方法 通过详细和客观的收集与社会现象有关的数据,能够确定一些规则来预测和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和效用。当代实证主义主要可分为两类思想:以实证为基础的逻辑实证主义和以证明为基础的批判理性主义。这也就是说,实证主义不同于经验主义因为它需要所提出的论题被证实(逻辑实证主义),或假设被证明无根据(批判理性主义),而不仅仅是提供证据。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与实证主义最接近的方法是数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哈维[2]《地理学解析》出版后,地理学家们才真正开始检验认识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 2.3行为主义方法 行为主义是应用于实证主义的思想学派。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认知过程进行调解的。行为主义者寻求通过解释空间选择来模拟空间行为,通过对人类记忆能力、处理和评价地理信息的测度模拟决策过程[3.4]。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研究者开始用行为主义来研究不同的课题,诸如零售、移民、住房、工业区位、出行、闲暇时间和旅游、空间行为、伤残、规划、地理教育和制图学等均有应用。在整个70年代,行为地理学具有两种形式:(1)在空间模式中综合行为的变量,称为分析行为主义;(2)彻底放弃空间分析,而考虑“地方的感觉”,价值、心理和想象的探索。到80年代,行为主义地理学一由最初作为对传统空间科学的反映而演变为仅仅描述数量革命中奉行实证主义的逻辑性副产品。 2.4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拒绝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数量分析的方法。现象学认为,科学研究应该集中理解而不是解释客观世界。现象学的目的是重新构建个体及其行为以及客观世界中的现象的意义,以便认识个体行为,不必提出假设的理。现象学研究的原始数据来源是深入观测人们在问题中所经历的现象。有些地理学家,如布特密尔[5],雷[6],雷夫[7],西蒙[8]和图安[9.10]等已经采用的不同的软化方法,将现象学作为一种非人化的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方法的替代方法。在本质上,这个方法强调“地方的社会构建、考虑了感情、审美的和象征主义的感觉等方面”,并寻求反映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5存在主义方法 存在主义以真实世界是由人自己独立的能动作用所产生自由行动的观念为基础。存在主义主要关注个体如何产生和支配他们的世界的意义以及如何认同客体和其他事物的价值。存在主义研究的原始数据来源是深入的访谈、人种志和参与观测。现象学主要考虑研究意义,而存在主义则考虑价值观。萨缪尔是人文地理学中最著名的采用存在主义的学者。这个方法有效地采用了历史的观点以及“努力重建居住者、使用者、探索者和学生们以历史形势的观点为条件,修正或改变相互关系的景观[11]”。 2.6理想主义方法 理想主义本体论假定,真实世界不外于个体的观察和表达而存在。存在主义关注的是真实世界的存在,而理想主义认为真实世界是心灵的构建。理想主义通过认识隐藏于行为背后的思想而解释行为的类型。理想主义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深入的访谈和人种志。吉尔科是地理学中应用理想主义研究方法的主要倡导者。他提出理想主义者地理学必须研究存在于地理世界中人类活动的心灵活动以及必须通过将具有相同观点的人分组在一起,者提供了区域地理学复兴的基础[12.13]。 2.7实用主义方法 实用主义的创始者是北美作家沛尔斯(年),杜威(年)以及詹姆斯(年),这个学派提倡通过实践活动来构建现实世界的认识。实用主义提出不应关注个体而应关注社会和个体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实用主义者认为,认识必须从根植于经验的行为中获得。实用主义希望通过探索社会中的生活,可以解释出塑造社会的信仰和态度。人文主义学家对实用主义的兴趣来自于20世纪早期芝加哥社会学家帕克和伯格斯的工作。弗雷泽尔报道说,实用主义者采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归纳-预测方法”形成理论并加以检验[14]。但实用主义者也驳斥复制能力,承认重新试验将使观察到的形式和变化的社会内容产生不同的答案。 2.8马克思主义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种由资本产生的永恒的结构。马克思主义者关心资本主义产生和消费的再生产方式下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关系受到资本主义结构的限制。地理学中马克思主义方法是为了反对空间科学的实证主义而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者认为:空间科学不能认识到社会运作强加于空间类型上的经济和政治的约束。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寻求辨别空间和时间上的社会关系,以便重新产生和维持生产和消费方式,提出其替代模式[15]。 2.9唯物主义方法 唯物主义者关心社会关系下的机制和结构的调查研究。唯物主义关心事件如何发生的辨识(原因机制)以及现象的扩展(经验规则)。塞耶尔[16.17]特别提倡地理学中唯物主义方法,认为地理学学家们可以从事四个不同类型的唯物主义研究:(1)抽象的研究;(2)具体的研究;(3)将于确定事件规则有关的经验普遍化;(4)将为了解释整个子事件系统的所有类型的研究统一起来的综合研究。 2.10后现代主义方法 后现代主义以“没有任何一个答案、任何一个论述是超越于众的或对另外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以及没有一种声音必须排除在对话之外”为基础[18]。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任何真理是不可以解释的。后现代主义不是去寻求“真理”,是提供“解读”而不是“观察”,是提供“解释”而不是“发现”,是寻求相互的关系而不是因果联系。后现代主义思想考虑发展一种知识、方法、理论和沟通的态度,并开始从提出“与实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篇三: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 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D.古希腊的柏拉图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李特尔 C.洪堡 D.梁启超 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 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 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 (
)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 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
C.生态论D.适应论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 () 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 () 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 ()和 ()。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
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
)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 (
)论。 8、 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 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 ()性、 ()性和 ()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 2.二元论3.人地关系适应论 4.人文地理学5.人地关系
6.人地相关论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 2、文化有三部分组成,即 、
、。 3、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 、、
。 4、文化景观的构成包括
和 四个部分。 5、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和 。 6、文化的扩展扩散分为和 三种类型。 二、解释题 1、文化景观
2、文化地理学
3、形态文化区4、功能文化区5、文化 6、物质文化7、制度文化8、精神文化
9、文化整合 三、问答题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阐述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 6、任意写出我国4个综合文化圈及其风俗文化特点。 四、分析题 1、以我国三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为例,说明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2、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4、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人口分布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素特别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2、人口在国家内部的空间移动包括()、()、和()。 3、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指向、()指向和()指向。 4、计算人口经济密度时可以采用()、()、 () 等经济指标。 5、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 二、解释题 1、人口分布 2、人口迁移 3、胡焕庸线4、人口算术密度
5、比较密度 6、国际人口迁移 三、问答题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四、分析题 1、从中国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出发,谈谈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2、以周围一定区域范围为基础,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并通过实际调查,分析该区域人口空间流动的原因。
第四章 一、填充题 1、人口增长是否过快,应比较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自然资源()的速度、环境 ()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2、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和() 。 3、人口的社会构成主要包括()、 ()、()、()、()和()等。 4、适度人口有() 和
() 两种。 5、人口因素的两重性是指人既是() ,又是
() 二、名词解释 1、适度人口2、人口转变3、人口构成
4、人口年龄构成5、人口性别构成 三、问答题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四、分析题 1、以具体的区域为例,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讨适度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意义。
第五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1、土地荒漠化包括 A.草场退化
B.土壤肥力下降C. 土地沙漠化
D.森林锐减 2、对我国人口问题的不正确阐述是 A.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就业压力大 B.人力资源投资不足,人口素质不高 C.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老年人口数量近年内迅速达到高峰,对社会福利保障带来巨大压力 3、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是属于问题 A.水污染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资源浪费 D.资源供需空间的分布不平衡 4、温室效应合全球变暖是属()问题。 A.臭氧空洞B.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C.光烟雾
D.热污染 5、我国的“北煤南运”是为了解决 ()问题。 A.后备资源不足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资源供需的空间分布不平衡 D.资源消耗的迅速增长 6、人口迅速增加给许多国家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 A.资源短缺 B.人地矛盾尖锐 C.人口素质下降D.营养不良 二、填空题 1、自然资源是指
()的、 ()的物质和能量。 2、环境问题包括
() 和 () 。 3、从人类时空关系来定义,持续发展是()且 ()的发展。 4、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最重大的是人口问题、() 问题和()问题。 5、资源供需不平衡包括资源供需 ()不平衡和资源供需不平衡。 6、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是指环境系统本身 ()的能力降低,()增多。 二、解释题 1、持续发展
2、人口问题
3、环境问题 4、土地荒漠化 5、自然资源: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资源问题? 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3、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 4、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5、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 6、资源危机论和资源无限论各自观点如何?两者有何共识? 四、分析题 1、试以你所熟悉的某一区域为例,针对区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特点分析其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 3、什么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是什么?在持续发展研究中,如何发挥地理学的优势? 4、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综合福建自然、人文、经济的发展特点,试述21世纪福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和措施。 人文地理的一些习题 《人文地理学》试卷(考研提高部分) 1.
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1地理学的特性主要是()、(
); 1.2 文化由()、()|和(
)三个层次组成。 1.3
第一产业指(); 第二产业指(); 第三产业指()。 1.4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
)1.5 原始宗教主要指( ),民族宗教主要有(), 世界三大宗教是()。 2. 解释下列术语:(每个2分,共10分) 2.1 文化 2.2 拉采尔2.3 人口容量(人口承载力) 2.4 综合国力2.5 领土 3.辨析下列术语(指出相互区别,每个2分,共18分) 3.1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乡土文化区 3.2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 3.3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 3.4种族、民族、国民
3.5旅游的客源地与目的地3.6文化景观与文化区 3.7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3.8环境、资源、能源 3.9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4. 辨析题(每个2分,共11分) 4.1指出下列问题研究基本属于那种研究方法,为什么? (1)中国的地方志;传统的区域地理学 (2)中心地理论、区位论; (3)一批激进地理学家研究认为城乡地域差别是资本主义本身造成的; (4)行为地理研究,文化地理研究、研究 (5)利用数理模型说明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 (6)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偏好,探讨生产力布局特点 (7)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不同 4.2 指出下列现象属于那种扩散,说明原因 (1)传染病的扩散 (2)巴黎、罗马发布新时装的流行趋势,之后在香港、东京、上海开始流行,在以后在各省会大城市开始流行;最后在中小城市乃至农村流行。 (3)在没有现代媒介以前,新生产技术新生产工艺的流行。 (4)中国饮食文化在欧美、东南亚的流行。 5. 论述下列各题(88分) 5.1 利用文化整合的思想论证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6分) 5.2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的原因,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谈谈你对解决西部人才匮乏的办法(12分)。 5.3
我国为什么南方的方言比北方的方言多。? 5.4分析中东地区和欧洲巴尔干地域冲突的潜在宗教影响因素。(8分) 5.5分析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5.6试论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12分) 5.7为什么说种族、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为什么各种族、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状况、文明程度又有很大差别?(12分) 5.8全球化将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反全球化的社会动因是什么?(12分) 5.9分析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经济与意义。(10分) 7、我国七大方言的分布状况如何? 8、语言的传播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六章 宗教地理学 1、宗教的本质是什么2、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3、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第七章 聚落地理学 1、城市的概念? 2、城市体系有着怎样的等级规律? 3、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4、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原则? 5、简述城市内部地域的有关理论(3个模型)。 6、简要分析村落呈集聚现象的原因。 第八章 旅游地理学 1、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2、什么是旅游决策,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到2003年止,我国已有4A以上景区愈千家。请你列举10个以上你所在省4A景区的名 称,并把它们按旅游地的开发类型进行分类。5、结合你所在地的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谈谈该旅游景点开发对本区域的影响。 6、什么是旅游“示范效应”?你对旅游“示范效应”有什么看法。 第九章 政治地理学 1、政治地理要素有哪些组成?
2、如何理解政治地理过程? 3、国家政治地理哪些特征,如何体现?
4、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实力? 5、论述当代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并阐述当代的全球政治格局对我国的影响。 6、论述现代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 第十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1、人口的过快增长给人类带来什么问题?
2、可持续发展是怎么样提出来的? 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4、 世纪之交的政治格局有哪些表现? 5、 新的政治地理的有哪些特点?6、 政治格局与人地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7、 什么是文化景观? 8、 简述当前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9、当前文化景观建设表现在哪些方面?10、结合实例,分析某个地方的文化景观建设情况。
(1)答案要点 一、1
A; 二、填充题 1、人文现象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神的意志 生产关系 3、文化
政治 4、对立统一
5、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地理环境6、人地关系研究
人地关系论 7、人地相关论 8、行为革命9、经济地理10、区域性
社会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 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 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方法论; (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时代背景(1)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人地相关论
人地协调论 相同(1)人地相关(2)人地关系中人是主要因素 差异(1)人地互为因果(2) 或自然论因果观
(1)人地相互作用和影响,人是最关键因素。(2)人地对立统一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拉采尔地理决定论(1)直接生理影响(2)心理影响(3)对社会组织和经济的影响(4)对人类迁移和最后分配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 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一带一路战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