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朝鲜不配合中国反萨德在近两年来多次高度配合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沈志华:越过三八线,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决策
该帖被浏览& 3,417&次,回复&19&次
朝鲜战争中敌对双方的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都是围绕三八线展开的:沿三八线开始的军事冲突引发了朝鲜内战;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北进击迫使中国出兵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过三八线而被联合国扣上了“侵略者”的罪名;麦克阿瑟也因再次主张越过三八线等战争叫嚣被杜鲁门总统所罢免;停战谈判是沿三八线的停火而开始的;战争的最后结局仍然是大体以三八线做为南北朝鲜的分界线。周而复始,终点即是起点,这就是围绕三八线而进行的朝鲜战争的始末。本文旨在分析美国军队在联合国军名义下越过三八线这一军事行动的决策及实施过程,从而说明美国军队这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决策,是美国政府精心策划的关于朝鲜战争战略意图重大改变的标志,是美国政府在朝鲜战争中所犯的最严重的战略错误,也是导致战争升级和美国军队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而无法自拔的根本原因。 越过三八线问题的提出和争论
关于美国的战争行为是否限制在三八线以南的问题,最早在6月29日,即战争爆发的第四天就已经提出来了,显然这与美国参与朝鲜战争的整个战略意图有关。当时,陆军部长佩斯的意见是,目前美国的军事行动应限于三八线以南,“对于授权在三八线以北进行军事行动的问题上,应当特别慎重,而且我们应当对这种行动明确地加以限制”。但是艾奇逊认为,空军在执行任务时不应受到这种限制,不应把三八线做为一道不可逾越的界线来严格遵守。参谋长联席会议战略计划处副处长林塞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转达了麦克阿瑟的意见,要求美军的行动不受三八线的限制。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詹姆斯?莱则认为,如果中共正规军进攻朝鲜,美军就可以在三八线以北行动。凯南同意这一看法,并在他起草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73号文件中提出,如果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就意味着战争扩大,“应视情况发展考虑行动”。杜鲁门从战略意图的角度发表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我所希望的是采取一切必要的步骤,迫使北朝鲜人退回三八线以北去。但是我希望我们能保证不致于过深地陷在朝鲜,以至我们照顾不了其他地方可能发生的类似情况。”杜鲁门同意佩斯的意见,并指出,“凡是在三八线以北所进行的军事行动,应当仅限于破坏军需上的供应,因为我希望大家都明确地了解,我们在朝鲜采取军事行动,是为了恢复那里的和平,恢复原来的疆界。”(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考验和希望的年代()》,三联书店,1974年(据1956年英文版译),第405页;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0,Vol.1,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Foreign Economic Policy.GPO Washington DC,1977.pp327―335.)可以很明显地看出,6月29日美国决定在朝鲜采取军事行动时的考虑是:(1)可以使用空军轰炸三八线以北的运输线,破坏军需供应。但这不是我们所说的越过三八线的概念。(2)如果中国出兵朝鲜,美国部队便可越过三八线与之作战。这里,是以中国首先出兵参战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后来这种因果关系正好颠倒。(3)最重要的是,美国这时明确的战略目标是把北朝鲜的军队赶回三八线以北,恢复原来的分界线。然而,随着军事态势的变化,美国完全改变了最初的战略意图。越过三八线的问题在朝鲜战局大体稳定下来的时候再次提出。7月中旬,杜鲁门派柯林斯和范登堡去东京会见麦克阿瑟,以便直接对战局形势做出判断。参加会见的还有麦克阿瑟的参谋长阿尔蒙德少将和刚从朝鲜赶来的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中将。柯林斯说,他必须把麦克阿瑟的要求同政府的总的军事计划结合起来,因此需要了解麦克阿瑟什么时候能够发动大规模反攻。麦克阿瑟回答说,反攻日期目前还无法确定,但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把北朝鲜赶回三八线以北,而且是要消灭他们,并进而统一朝鲜。麦克阿瑟强调说,他可能不得不攻占整个北朝鲜,为此还需要8个步兵师。范登堡问,如果中国人参战怎么办?麦克阿瑟答道:把他们消灭在北朝鲜。麦克阿瑟最后说:“我们要么在这个地方赢,要么在所有地方输。如果我们在这儿赢了,我们就增加了在所有地方赢的机会。”(克莱?布莱尔整理:《将军百战归――布雷德利自传》,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据1983年英文版译],第724页;约翰?托兰:《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据1991年英文版译],第83页。)这次谈话的时间是7月12日上午9时,也是第一次提出主动越过三八线的问题。第二天李承晚就公开宣称,南韩军队将不停止在三八线上。(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据1969年英文版译],第305页。)与此同时,在美国国内也有人提出越过三八线问题。7月14日杜勒斯交给国务院政策设计司一份备忘录,声称三八线决非政治分界线,美国的目标是统一朝鲜,“如果有机会去掉分界线,我们当然应该这样干”,而且,让北朝鲜部队从容退回三八线,也是件“蠢事”。备忘录还写道:“如果我们有力量加以摧毁的话,必须摧毁北朝鲜部队,即使这样做需要越过三八线也在所不顾。这是消除威胁的唯一途径。”(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0,Vol.7,Korea.GPO Washington DC,1976.,pp386―387.)杜鲁门这时的意见是,在战争局势比7月中旬大为明朗以前,应对这一问题保持沉默。因此针对李承晚的公开宣言,美国军方发言人在电台广播中说,美军的任务只是把北朝鲜部队赶回三八线。美军将停止那里,并将强制南韩军队也这样做。艾奇逊也急忙打电报告诉穆乔大使,尽最大努力制止公开讨论这个问题。(F.R.U.S.,1950,Vol.7,p373;《艾奇逊回忆录》,第305页。)然而,美国政府内部,特别是国务院内部却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国务院的苏联问题专家乔治?凯南和查尔斯?波伦以及受到他们观点影响的政策设计司司长保罗?尼采极力主张要进行最大限度的克制,他们认为应该命令麦克阿瑟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名义宣布,倘使北朝鲜军队撤到三八线以北,他的军队将不跨过三八线追击。(《艾奇逊回忆录》,第305页;克莱?布莱尔前引书,第724页。)尼采还在接到杜勒斯的备忘录后,召集政策设计司进行紧张讨论,并于7月22日草拟了一份“关于美军越过三八线的美国政策问题”报告。报告首先提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联合国部队把北朝鲜部队赶回三八线附近时,美国和支持安理会决议的其他联合国成员国所采取的决定和行动以及克里姆林宫的决定和行动,将决定这场冲突是限于朝鲜境内,还是冲突扩大,导致可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报告分析了与此有关的几种情况:如果中苏不介入,北朝鲜可能自动撤回,可能被迫然而有秩序地撤回,也可能溃不成军地逃回,也很可能在三八线顽抗。但是报告倾向于认为,“美国应考虑这种可能性,即在美军尚未到达三八线时,中苏部队已进入三八线以北,进而支持在三八线以南作战的北朝鲜军队”。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共和苏联军队冲突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因为“克里姆林宫决不会接受在北朝鲜建立一个它无法统治和控制的政权”。报告认为,发生这类冲突所冒的风险“似乎远远大于政治上可能得到的好处”,因而强调在军事上取得一定进展后应该立即转入政治解决,即“尽快在可以接受的条件基础上,停止冲突”,在美军占领朝鲜南部的条件下,施加政治压力,提出朝鲜统一问题。报告还提醒必须考虑盟国的态度,当北朝鲜被迫撤回三八线后,大多数盟国,尤其是亚洲和中东国家恐怕不会支持联合国军用武力统一朝鲜的做法。报告同时又警告说,南韩当然要求美军一鼓作气拿下北方,美国舆论也希望问题得到“最终解决”,但这样一种情绪倘若蔓延开来,美国政策的执行也许将面临严重问题。(F.R.U.S.,1950,Vol.7,pp449-454.)布雷德利后来回忆说,三十多年后重温这份文件,可以发现这里充满了远见卓识,可惜当时未得到广泛的赏识。(克莱?布莱尔前引书,第724页。)然而,可惜的还不止这一点,问题在于这个似乎论证有力、考虑全面的报告,最后还是留了一个尾巴:“倘若军方有把握在三八线以北取得胜利,就应该设法使美军北进并取得联合国相应决议的支持。”(F.R.U.S.,1950,Vol.7,pp453-454.)这就是说,如果能确保军事上的胜利,再有联合国的招牌,美军还是应当越过三八线,占领北朝鲜。正是这最后一笔,把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留给军人去解决了。以后我们就会看到麦克阿瑟是怎样以军事必胜的许诺牵着白宫政客们的鼻子走的。政策设计司的报告在政府内部遭到猛烈的攻击。首先是主管朝鲜事务的东北亚处处长艾利森表示强烈反对。7月23日艾利森即给尼采写了备忘录,明确表示对尼采的报告“从观点到结论”都不同意,“整个报告的基调无非是暗示北朝鲜政权是合法的,三八线以北地区事实上是个独立国家。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道义。北朝鲜政权是苏联一手炮制的,它违背朝鲜人民意志,并蓄意与联大三次决议为敌。……按这个报告办事,我们将回到冲突前的状态”。艾利森说,南韩不承认三八线,并且认为现在是统一的绝好机会,“对此,美国在朝鲜的外交官都表示赞同,如不这样做,朝鲜人民将对美国的勇敢、明智和富有正义的传统失去信心”。谈到与中苏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时,艾利森认为确实存在,但不应像报告那样企图通过绥靖政策避免“刺激苏联”。因为不管美国怎么小心谨慎,与中苏冲突的危险性并不因此而不存在。艾利森坚决主张越过三八线,“也许这意味着一次全球战争”,但“应该让美国人民知道这一点,应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既然一切法律上和道义上的正当性都在我们这一边,我们还有什么可犹豫的?”(F.R.U.S.,1950,Vol.7,pp458-461.)艾奇逊没有艾利森这么冲动,但他的基本观点同艾利森是一致的。艾奇逊认为,“不应强行下达不许越过三八线的武断的禁令。作为一条分界线,它不具备任何政治合法性”。参谋长联席会议也认为应彻底摧毁北朝鲜军队,以防止其再度进攻南韩。“我们希望能将北朝鲜军队消灭在南朝鲜,但我们认为不应将麦克阿瑟限制在三八线。我们强烈要求占领整个朝鲜,从而保证自由选举的进行”。参谋长联席会议还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为了将苏联或中共进行干涉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认为应由韩国部队在三八线以北实施地面作战,而美国则继续提供空军和海军支援。”(克莱?布莱尔前引书,第724页。)7月31日,国防部也拿出了他们的意见,即“对朝行动方针备忘录”。备忘录确立了三个假设的前提:(1)美国将动员足够的力量来达到占领整个朝鲜这个目的,并增强在所有战略重要地区的军事地位。(2)苏联将不在朝鲜或其他地区进行干涉。(3)将由总统宣告,国会同意,并由联合国采取行动,以建立一个统一、自由和独立的朝鲜为美国的作战目标。实际上,这里面只有一个苏联干涉的问题,因为第一点从军事上,第三点从政治上,美国本身都可以做到。这就是说,只要苏联不出兵干涉,联合国军队就可以跨过三八线占领整个朝鲜。国防部还从军事的角度提出另一种具体方案:即只占领北纬40度和38度线之间的交通要道和包括平壤在内的中心城市,然后再划出“非军事区”进行“政治解决”。(F.R.U.S.,1950,Vol.7,pp508-509;《艾奇逊回忆录》,第306页。)看起来,多数人的意见是应该越过三八线,只是要对苏联是否出兵干涉做出判断。做为少数派意见的主要制定人凯南这时只得打起退堂鼓。凯南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被召到国务院做顾问的,看到自己的意见成了众矢之的,于是心灰意冷,终于决定离开国务院去普林斯顿大学执教。但行前(8月21日)他还是给艾奇逊留下一封信,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再次提出美国尽早从朝鲜脱身的问题。凯南的基本论据是美国的力量“做不到把朝鲜永远排除在苏联影响之外”,从长远来看,解决的办法是恢复历史上日本在朝鲜所起到的抗衡苏联的作用。凯南认为:“在俄国与日本这两个国家的压力下,朝鲜不可能真正取得独立。从我们的利益考虑,日本统治朝鲜比俄国统治朝鲜有利。但目前日本太弱,无法与俄国竞争。我们必须寄希望于日本。日本的实力和声望恢复以后,就要重新在朝鲜发挥影响。”而眼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与俄国建立真正的外交接触”,美国军队和北朝鲜军队同时从南韩撤退,由“联合国对朝鲜实行至少一至两年的有效控制,为此,联合国可以使用其他亚洲国军部队来执行这一任务”。(F.R.U.S.,1950,Vol.7,pp625-627.)无论凯南的出发点和目的如何,这个建议做为外交策略而言,的确是使美国摆脱朝鲜问题困扰的富有远见的见解。但在当时,这封信显然不合时宜,因此被艾奇逊束之高阁,存档了事。在这种状态下,美国开始在联合国做出了试探性的姿态。8月10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奥斯汀在安理会发言,宣称华盛顿关心的首先是建立一个自由、统一和独立的朝鲜这样一个目标。这实际上是暗示人们,美国正在考虑越过三八线的问题。(彼德?卡尔沃科雷编著:《国际事务概览()》,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据1953年英文版译],第658页。)与美国政府内部的讨论遥相呼应,南韩开始大力呼吁越过三八线。8月2日,南韩的外交部长发表声明,表示联合国军应继续向前推进,直达满洲边境。8月20日,张勉大使也在麻塞诸萨州发表公开演说,攻击有人建议在朝鲜至少是北朝鲜实行临时性的联合国托管制,并同时呼吁进行选举以组成一个联合政府。张勉宣布,韩国政府“不承认三八线作为一个军事、政治和经济分界线的合法性”,而坚持要求北朝鲜军队“无条件投降”。他还声明,韩国政府希望联合国军能尽早地向它移交所有的行政管理权。(《国际事务概览()》,第658页;斯通:《朝鲜战争内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据1971年英文版译],第112-113页。)与政府内部讨论和联合国讲坛上演说的出发点不同,麦克阿瑟主张越过三八线,则是完全建立在对北朝鲜的反攻计划的基础之上的。这时,麦克阿瑟正在竭力说服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接受他的在仁川实施登陆的“烙铁行动”计划。尽管军界首脑人物一致对仁川登陆的计划表示反对或怀疑,但麦克阿瑟却力排众议,一意孤行,并且在对参谋长联席会议保密的情况下,于8月12日制订了详细的登陆作战方案。正是在这样的情绪下,8月17日麦克阿瑟会见返美途中来东京拜访的顾维钧时,信心十足地说,他毫不怀疑,在南韩的北朝鲜军队最后一定会全部被歼灭,除非他们现在立刻撤回北朝鲜。麦克阿瑟甚至相信,只要把北朝鲜消灭了,苏联就不得不同意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再度实现朝鲜的统一。(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八分册,中华书局,1989年,第94-95页。)就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与麦克阿瑟就仁川登陆计划紧锣密鼓地讨论和准备的同时,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在最后议决关于越过三八线的问题。显然,人们已经预计到实施反攻和越过三八线这两次行动之间的必然联系。8月25日,杰塞普、腊斯克、希克森和马修斯等国务院高级官员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认真讨论了“越过三八线问题”。会议讨论的基础是国家安全委员会7月上旬制订的两个文件。其中7月1日的第73号文规定,若中国不公开介入,美军仍然可以在“打击北朝鲜军队的名义”下继续作战,“只要目前在朝鲜承担义务或准备承担义务的联合国部队能作有效抵抗,这一作战行动就应继续”,而且还可以“扩大到包括下令采取适当的空中或海上行动,在朝鲜之外对付共产党中国”。7月10日的第76号文规定,若苏军大举出动,美军就不应越过三八线,“美国应把承担的义务和作战计划的执行减少到最低限度,而越过三八线,则是我们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的义务”。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会议建议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决定,美国军队应该越过三八线,但要与中国和苏联边境保持一段明显的距离。“若有情报说明,发生了中国或苏联大规模有组织的抵抗,联合国军总司令在向华盛顿报告之前,不得下令继续前进”。(F.R.U.S.,1950,Vol.7,pp646-650.)9月9日,即在杜鲁门批准“烙铁行动”(仁川登陆)计划的第二天,国家安全委员会根据国务院的报告及上述会议的建议,起草了“对朝鲜行动方针报告”。该报告经杜鲁门9月11日批准,确定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1号文件,其要点如下:(1)美国军队具有越过三八线的“合法基础”,只要中国和苏联不卷入朝鲜战争,就应授权麦克阿瑟占领北朝鲜,但事先必须取得总统批准,并经过与盟国协商。(2)如果中国和苏联同时介入,麦克阿瑟不应在北朝鲜进行地面战斗,而应防守三八线,对北方继续实施轰炸。(3)如果中国介入,除不应与中国军队展开全面战争外,可以考虑授权麦克阿瑟在积极抵抗中国军队的同时,在朝鲜之外进行海空战斗。与此同时,应向安理会提出“谴责中共为侵略者”的决议案。(4)如果中苏均不介入,北朝鲜军队溃败,应在与盟国协商后,向北朝鲜军队提出“投降条款”,若遭拒绝,则摧毁之。但在沿中国和苏联边境地区只能使用韩国军队,不得使用美国军队。(5)经过改组和改革后,承认“韩国政府为唯一合法政府”。(6)在朝鲜实现“稳定”、“统一”和“真正成为独立国家”之前,联合国军应继续留在朝鲜。(F.R.U.S.,1950,Vol.7,pp712―721.)这份用心良苦、考虑周密的文件实际上为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的军事行动确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第一,中国或苏联军队没有卷入朝鲜战争,如果中国或苏联军队介入,美国军队应防守在三八线一带。第二,越过三八线的问题应与盟国协商,并以实现朝鲜的统一和独立为政治基础。这就是说,越过三八线的行动还应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和批准。然而,战局的变化促使美国沿着错误决策的方向滑得更远了。
分享到:&&
<div class="cont f14" id="postmessage_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八国提案的当天,麦克阿瑟下令联合国军队大举向三八线以北挺进。同一天,鉴于“中国共产党军队可能在北朝鲜进行干涉”,五角大楼向杜鲁门提出建议,要求修改9月27日给麦克阿瑟的命令。该建议经杜鲁门批准后于10月9日作为命令发给麦克阿瑟:
今后中国共产党要是不事先声明就在朝鲜任何地方公开或隐蔽地使用大量的部队,你应根据自己的判断只要在你控制下的部队有可能获得胜利,你就继续行动。在任何情况下,如果要对中国境内的目标进行任何军事活动,都必须事先得到华盛顿的批准。(《杜鲁门回忆录》,第432页。杜鲁门回忆录说该建议是他本人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准备的,但布雷德利说这一说法不准确。还有文件说明这一建议是国防部副部长洛维特起草的。见克莱?布莱尔前引书,第741页;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美国与中、苏、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11页。)
这道命令最后敞开了麦克阿瑟在北朝鲜采取任何行动的大门,除了对中国境内目标的攻击要得到华盛顿首肯外,在整个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权力已经由白宫和五角大楼转移到联合国军司令部。这是辉煌军事胜利引发的结果,却反过来导致了军事上的大溃败。美军越过三八线本身已经铸成大错――引起中国出兵介入战争,而允许麦克阿瑟自行其是更使得这一错误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盲目地发动“感恩节攻势”,实际上成为与中国军队的大决战。杜鲁门的特使艾夫里尔?哈里曼对此十分坦诚地说:“现在回顾起来,1950年9月在仁川登陆成功之后越过三八线,这也许是个错误。但是北朝鲜军队溃败得如此彻底,致使我们不能罢手,只有消灭他们退却中的部队而后已。很清楚,我们没有就在平壤以北附近的狭窄地带这条线上停下来,这是个悲剧性错误。英国人和别的人曾建议我们这样做。”(威?艾?哈里曼:《哈里曼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据1971年英文版译],第58页。)
这场“悲剧性的错误”的本质就在于美国的军事行动把朝鲜战争又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美国政府彻底改变了以前确定的军事目标和政治目标,从反击北方进攻、重新恢复三八线分界改变为进击北方、抹掉三八线分界。战后几年美国通过外交手段没有达到的目标,或者说美国原已准备完全放弃的目标,现在眼看就可以实现了!然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美国人忘记了他们最初讨论这个问题时想到的限制条件和制约力量――中国或苏联军队介入朝鲜战争。
如果说美国对莫斯科的态度十分关注,判断也非常正确的话,那么对中国的反应却十分轻视,判断也是非常错误的。战争之初,白宫一方面认为中苏结盟后,北京是听从莫斯科调遣的,因此苏联的态度就可以表明中国的动向;另一方面认为新中国的军队经过多年征战,人困马乏,不堪再战,况且对手又是拥有最现代化装备和海空绝对优势的美国,因此,中国必不愿出兵。然而,这是一次绝大的判断失误。布雷德利回忆说:“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其他所有人都犯了一个重大错误。我们对中共对我们越过三八线的反应做了极其错误的判断。军事顾问们的职责是判断敌人的能力,而不是它的意图。在这件事上,我们这些参谋长们让自己过多地受到了对中共意图各种判断的影响。正如历史学家们现在指出的,做出这样判断的那些人对如此众多的明显的警告信号视而不见,因而就难免会做出大错特错的判断。”(布莱尔前引书,第728页。)
布雷德利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一般说来,军事上应对对手的能力做出判断,而政治上则应对对手的意图做出判断。但是,政治判断往往影响军事判断。因此,政治上对意图判断的错误也就导致了军事上对能力判断的错误。对于中国是否会出兵参与朝鲜战争的问题,美国的判断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仁川登陆前,美国对这一问题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但其分析大多集中在对中国意图的判断上,即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角度判断中国出兵的可能性。仁川登陆以后,尽管中国从各个方面发出越来越明显的警告信号,但美国基于前一阶段的政治判断,对于中国的警告却置若罔闻,甚至不重视去做军事能力的分析。
美国在政治上对中国意图判断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由于战争前夕中国与苏联结成了同盟关系,在白宫看来,这表明中国已经倒入苏联怀抱,中国正式加入了苏联集团。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美国认为既然苏联不愿因战争扩大而引发一场全面战争或世界大战,那么推论的结果必然是不允许中国大规模卷入朝鲜的军事冲突。布雷德利回忆说,当时国家安全委员会一致认为,使用中共部队占领北朝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从政治上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我们对中国可能干涉北朝鲜的看法同对苏联可能干涉北朝鲜的看法是一样的:这可能预示着俄国人正向世界大战迈进”。(布莱尔前引书,第731页。)
战争期间,中央情报局提供过许多自相矛盾或模棱两可的报告,不过10月12日的一份报告得到了国防部和国务院的情报部门的一致赞许。这次报告再次肯定了早些时候的分析,即中国大概不会参战。中央情报局的结论是:“虽然应该认为中国共产党仍有可能在朝鲜进行大规模干预,但考虑到所有的已知因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除非苏联决定发动全球战争,中国大概不可能在1950年进行干预。在这一时期,干预行动大概会局限于继续对北朝鲜人进行秘密支援。”(格登前引书,第325页。)
从这个角度讲,日本学者中岛岭雄说得很对:“是美国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奠定了朝鲜战争的基础。它的主要出发点之一是中苏团结坚如磐石的荒谬说法。”(&The Sino-Soviet Confrontation:Its Roots in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 d of the Korean War&,p27.)
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对于中国将采取的军事行动,美国的关注点与其说在朝鲜,不如说在台湾。美国认为,即使中国出兵,其矛头也是指向台湾,而不是指向朝鲜的。国务院就有这样的看法:中共极有可能不论朝鲜战况如何而在8月进攻台湾。(美国国务院电报摘要,日。转引自华庆昭前引书,第207页。)
军方的看法也是如此,如布雷德利所说:“我们认为北朝鲜发动的战争是莫斯科挑唆的,因而这是俄国人的问题,不是中国人的问题。这样,我们认为苏联比中国人干涉北朝鲜的可能性更大。假如中共打算采取决定性的军事行动的话,以台湾为目标的可能性较大,我们认为中共是不会轻易插手,帮助俄国解决北朝鲜的问题。”(布莱尔前引书,第731页。)
哈哈哈!“可以很明显地看出,6月29日美国决定在朝鲜采取军事行动时的考虑是:(1)可以使用空军轰炸三八线以北的运输线,破坏军需供应。但这不是我们所说的越过三八线的概念。(2)如果中国出兵朝鲜,美国部队便可越过三八线与之作战。这里,是以中国首先出兵参战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后来这种因果关系正好颠倒。(3)最重要的是,美国这时明确的战略目标是把北朝鲜的军队赶回三八线以北,恢复原来的分界线。”
这不正是反讽了所谓美国不会进攻我国是根本靠不住的吗?――如果打到鸭绿江边后李承晚非要过江,是不是美军仍会改变初衷呢?如果我国没做准备,那我国将何以自处?仓促在东北与之作战?还是缴枪投降?抑或是在让苏联军队进入我国?楼主你会作何抉择?
正是出于这种担心,当麦克阿瑟在8月初与蒋介石在台湾会晤后,杜鲁门十分惊慌,急忙于8月6日派哈里曼做为特使去东京见麦克阿瑟。据哈里曼回忆,行前杜鲁门交待了两件事:第一,告诉麦克阿瑟不要和蒋介石搞到一起,从而把美国拖进和大陆中国作战。第二,只要可能,就满足麦克阿瑟的一切需要。(Frances H.Heller ed.,The Korean War:A 25-Year Perspective.Lawrence,1977.p26.)
这也说明美国当时对中国军队动向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台湾方面。美国一方面认为中国不大可能参与朝鲜战争,一方面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引起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例如,在中国对美国飞机侵犯中国领空并进行轰炸提出抗议后,美国政府同意联合国对此进行实地调查,并通过印度大使潘尼迦把这一建议转达给中国政府。同时,美国还通过潘尼迦向中国表示:中国就美机轰炸其领土一事所提出的任何正当要求,美国都愿意尽力满足。(爱德温?马丁:《抉择与分岐――英美对共产党在中国胜利的反应》,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据1986年英文版译],第204-205页。)
此外,对于中国政府在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后的强烈反应,美国政府也很关注。于是,大概是出于安抚北京的目的,杜鲁门在8月3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声称美国海军将撤离台湾。记者问道,当联合国军恢复了朝鲜的和平与安全时,美国第七舰队是否将从台湾海峡撤退? 杜鲁门回答说:“朝鲜战争结束后第七舰队当然没有留在台湾海峡的必要。它在那里是我国保护在朝鲜作战的联合国军的侧翼的行动。”(《中美关系(文件和资料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42页。)
杜鲁门在麦克阿瑟发出有关“烙铁行动”计划的第二天,便公开谈论从台湾撤出第七舰队问题,显然是要给中国政府传递信息,预防中国对美国越过三八线问题做出强烈反应。美国当时甚至考虑,一旦中国出兵朝鲜,美军便撤出战斗。布雷德利说:参谋长联席会议一致认为,“一旦中国干涉,我们将从朝鲜撤军,准备实施非橄榄球作战计划”。布雷德利还向英国参谋长简要述说了这一政策。(布莱尔前引书,第731页;格登前引书,第326页。)
以上情况表明,美国在朝鲜战争初期的确很担心中国出兵干涉朝鲜问题,但经过分析,倾向于认为中国不会出兵。仁川登陆的成功以及联合国军随后在朝鲜战争中取得的极大军事优势,使得美国人认为他们越过三八线并最终胜利地结束朝鲜战争,已经近在咫尺,唾手可得。这时,白宫,特别是五角大楼,对于中国出兵朝鲜的可能性也不那么重视了,甚至对于中国的多次警告也充耳不闻,满不在乎。
美国推断中国不太可能出兵朝鲜的根据之一是中国军事行动的方向在台湾,但是在仁川登陆前后,各方面的情报和分析,已经使美国政府确信,中共军队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向台湾发动进攻。早在8月8日,凯南就向艾奇逊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提出:“如果我们没能作出像6月27日声明那样的反应的话,共产党军队很可能已经占领了台湾岛”。但“在未来的六周内,他们企图进攻的可能性已不是很大了”,而且,“如果这种企图在此期间不能实现的话,从目前情况的发展来看要再予实施便根本不可能了”。(F.R.U.S.,1950,Vol 1.pp363-364.)
随后不久,哈里曼访问东京回国后向杜鲁门汇报了麦克阿瑟的看法。麦克阿瑟确信,中共军队目前不会入侵台湾,他得到的情报和照片都说明中共军事力量没有高度集中。(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0,Vol.6,The Far Eas t and Pacific.GPO Washington DC,.《杜鲁门回忆录》,第420页。)大约两个月后,中央情报局也非常傲慢地推断,中共军队在1950年以内不会入侵台湾,否则就要与美国发生战争的危险,而在这一战争中,中共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F.R.U.S.,1950Vol 1,pp530-531.)
楼主脑子长在自己头上就应好好想问题!而不要人云亦云!
按常理分析,既然中国军队不可能进攻台湾,那么,如果中国在军事上要有所行动,在当时的情况下就只能在朝鲜半岛了。况且也确实有这种消息不断传来。然而,沉浸在胜利欢乐之中的美国人没有重视这一点。
9月21日,即仁川登陆后第六天,华盛顿便收到美国驻印度大使哈德逊的绝密电报,说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会见中国总理周恩来后认为,如果美国军队侵犯三八线以北地区,中国可能会介入。(F.R.U.S.,1950,Vol 7,p742.)
9月24日,《纽约时报》刊登来自香港的快讯说,中国人正在议论朝鲜战争,讨论万一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后的对策。记者还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军队在鸭绿江边界进行部署”的情况。对于中国官方公开承认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些朝鲜籍士兵已经回国参加战斗一事,报纸评论认为,这是“有意警告:如果联合国军推进到中国东北边境,中国军队也将开进朝鲜”。(斯通前引书,第118页。)
对于这些报道,美国官方没有作出任何值得注意的反应。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与潘尼迦共进晚餐时告诉他,中国人民不会袖手旁观,让美国人一直打到中朝边境。两天之后,这一消息通过英国外交官传到美国国务院,但国务院一致认为,“这不过是中国恫吓威胁的宣传而已”。(格登前引书,第331页;托兰前引书,第228页。)
9月30日,周恩来在庆祝国庆节的大会上发表演说,严正警告美国政府:“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是中国政府公开发表的正式声明。(《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4页。)
南韩军队越过三八线以后,关于中国军队将入朝参战的情报、消息、分析源源不断地传到白宫和五角大楼。10月3日国务院收到从莫斯科、斯德哥尔摩和新德里等许多地方来的电报,都报告了同一件事:周恩来以外交部长的名义于当日凌晨召见潘尼迦,并告诉他,如果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就要派遣军队援助北朝鲜。不过,如果只是南朝鲜人越过三八线,中国将不采取行动。杜鲁门却认为潘尼迦只是共产党的传声筒,而周恩来的恫吓是为了阻止联合国通过即将表决的八国提案。艾奇逊虽认为这是一次重要警告,但又说“这不是一个官方政策的声明”。(《杜鲁门回忆录》,第431-432页;《麦帅回忆录》,第307页。周恩来与潘迪迦谈话的详细情况见《周恩来外交文选》,第25-27页。)
同一天,荷兰外交大臣斯蒂格对美国大使说,根据可靠的消息,中国正在准备一项重大的军事行动。第二天荷兰又通报美国,荷兰驻北京的代办认为中国不想打仗,但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深入北方,则中国可能会在“情急时”采取行动。(美国国务院电报摘要,日、10月4日。转引自华庆昭前引书,第211页。)
与此同时,中央情报局根据潜入中国东北的国民党特务提供的情报报告,比较准确地获得了沿满洲和北朝鲜边界的中共军队的数量和部署。中央情报局认为,这些情报与其他情报一起,向联合国军发出了明确警告:共产党的军队即将跨过鸭绿江。(格登前引书,第326页。)
按常理分析,既然中国军队不可能进攻台湾,那么,如果中国在军事上要有所行动,在当时的情况下就只能在朝鲜半岛了。况且也确实有这种消息不断传来。然而,沉浸在胜利欢乐之中的美国人没有重视这一点。
9月21日,即仁川登陆后第六天,华盛顿便收到美国驻印度大使哈德逊的绝密电报,说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会见中国总理周恩来后认为,如果美国军队侵犯三八线以北地区,中国可能会介入。(F.R.U.S.,1950,Vol 7,p742.)
9月24日,《纽约时报》刊登来自香港的快讯说,中国人正在议论朝鲜战争,讨论万一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后的对策。记者还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军队在鸭绿江边界进行部署”的情况。对于中国官方公开承认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些朝鲜籍士兵已经回国参加战斗一事,报纸评论认为,这是“有意警告:如果联合国军推进到中国东北边境,中国军队也将开进朝鲜”。(斯通前引书,第118页。)
对于这些报道,美国官方没有作出任何值得注意的反应。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与潘尼迦共进晚餐时告诉他,中国人民不会袖手旁观,让美国人一直打到中朝边境。两天之后,这一消息通过英国外交官传到美国国务院,但国务院一致认为,“这不过是中国恫吓威胁的宣传而已”。(格登前引书,第331页;托兰前引书,第228页。)
9月30日,周恩来在庆祝国庆节的大会上发表演说,严正警告美国政府:“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是中国政府公开发表的正式声明。(《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4页。)
南韩军队越过三八线以后,关于中国军队将入朝参战的情报、消息、分析源源不断地传到白宫和五角大楼。10月3日国务院收到从莫斯科、斯德哥尔摩和新德里等许多地方来的电报,都报告了同一件事:周恩来以外交部长的名义于当日凌晨召见潘尼迦,并告诉他,如果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就要派遣军队援助北朝鲜。不过,如果只是南朝鲜人越过三八线,中国将不采取行动。杜鲁门却认为潘尼迦只是共产党的传声筒,而周恩来的恫吓是为了阻止联合国通过即将表决的八国提案。艾奇逊虽认为这是一次重要警告,但又说“这不是一个官方政策的声明”。(《杜鲁门回忆录》,第431-432页;《麦帅回忆录》,第307页。周恩来与潘迪迦谈话的详细情况见《周恩来外交文选》,第25-27页。)
同一天,荷兰外交大臣斯蒂格对美国大使说,根据可靠的消息,中国正在准备一项重大的军事行动。第二天荷兰又通报美国,荷兰驻北京的代办认为中国不想打仗,但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深入北方,则中国可能会在“情急时”采取行动。(美国国务院电报摘要,日、10月4日。转引自华庆昭前引书,第211页。)
与此同时,中央情报局根据潜入中国东北的国民党特务提供的情报报告,比较准确地获得了沿满洲和北朝鲜边界的中共军队的数量和部署。中央情报局认为,这些情报与其他情报一起,向联合国军发出了明确警告:共产党的军队即将跨过鸭绿江。(格登前引书,第326页。)
然而,面对这一系列的警告和信息,美国政府竟然无动于衷,这的确令人感到奇怪。很难用一句话来解释美国政府为什么对于如此重大的问题采取如此漠然的态度。这里既有对东方式的交际手段和信息传递手段的不理解,也有对中国军队作战能力的估计不足;既有对中苏关系状况的错误判断,也有对中国高层领导意图的盲目认识。总的说来,到1950年10月中旬,即北京正在紧张地讨论如何出兵抗美援朝,入朝部队已经整装待发的时候,华盛顿还陶醉在那种胜券在握的狂妄和喜悦当中。在政治上,美国依然认为苏联不敢,也不愿让中国冒险参与战争。中央情报局专家们的意见就是这样:“苏联领导人不会认为为了夺回朝鲜失去的东西,而值得进行直接军事干涉,进而承担战争的严重风险。我们认为,俄国人和中共干涉朝鲜,要冒世界大战的风险,中国在军事上不具备单独进行干涉的能力。因此,苏联和中共不会对朝鲜进行干涉。”(布莱尔前引书,第740页。)
在军事上,美国依然认为中国军队根本无法与美国军队作战,所以不会出兵。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会谈时对杜鲁门说的一席话反映了这一点:中国人“进行干涉的可能性很小。最多,他们可能派五六万人进入朝鲜”,但是他们没有空军,如果南下,“那一定会遭受惨重的伤亡”。既使有俄国的飞机来支援中国的地面部队,也不足为患,因为“俄国空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地面部队根本就配合不来”。麦克阿瑟还骄横地断言:“假如中国人要向平壤进军,那里将会有一场血腥的屠杀。”(《杜鲁门回忆录》,第437页;The Truman-MacArthur Controv ersy and the Korean War.p104.)
这时美国的状态似乎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管有什么消息和劝告,就是没有人相信与中国的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人们甚至可以怀疑,是否有人有意要造成这种局面。对于麦克阿瑟来说,完全有这种可能。麦克阿瑟受命挥师北进的前提就是中国没有出兵,也没有将要出兵的声明。因此,麦克阿瑟宁可相信中国不会出兵的判断。眼看到手的全面胜利以及由此得到的荣耀,绝不能因为一些消息和传言而成为泡影。对于杜鲁门来说,到这个时候,似乎也愿意接受中国不会出兵的判断。如前所说,赢得全面胜利而结束朝鲜战争对于即将举行的国会选举中民主党的地位关系甚大,而政府又绝不能承受一旦中国出兵而招致的判断失误的指责。这或许是杜鲁门在美军已经越过三八线后兴师动众跑到威克岛与麦克阿瑟会晤的真实目的。尽管杜鲁门本人回忆说此行的目的是向麦克阿瑟了解关于战争的“第一手的情报和判断”,但参加会晤的惠特尼根据记录认为:“凡是向麦克阿瑟提出的任何问题,华盛顿都已掌握了将军的全部观点。像这类事情本来只要通过华盛顿和东京之间的通讯联系,就可以获得满意的解决。”(The Truman-MacArthur Controversy and the Korean War.p105.)
在麦克阿瑟做了中国不会出兵的十分肯定的保证之后,杜鲁门感到心满意足。中国是否真要出兵朝鲜,已经不是白宫最担心的问题了。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两年好看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