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里的两个人老爱对于说闲话造谣怎么办,不想在这里干了,怎么办

上班这里的两个人老爱说闲话,不想在这里干了,怎么办-_星空见康网
上班这里的两个人老爱说闲话,不想在这里干了,怎么办
上班这里的两个人老爱说闲话,不想在这里干了,怎么办
匿名 5-01 05:46
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
走自己的路
让那些不相干的人去说吧
5-01 05:49
不想干就辞职好了
那两个人要是说你闲话,粗鲁点的就打他一顿再走,不粗鲁的就跟他俩理论
热心网友 5-01 05:49
人活着到哪里都是一个样子的,谁愿意说就让他说去吧,不耽误你挣钱就好。不理他就是了
热心网友 5-01 05:53
说明你的阅历浅!生活中处处是学习和考验你能力的地方!
热心网友 5-01 05:57
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 走自己的路 让那些不相干的人去说吧
首先,是别人过话给你,说她说你坏话,我不相信那个过话给你的人一点也没有添油加醋。其次,世界上这样的人...
无论他们说什么,你都说你是不是牙上有个菜叶
亨利问妈妈:一个人会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而受到惩罚? 当然不会。妈妈答到。 挨骂呢? 也不会挨...
只听不说,你就回 是吗?这样啊,嗯,哦之类的 不要表现得讨厌 也不要加入他们 如果他们在你背后说你 ...
我们生活的一个社会网络中,而这个网络中什么样的人都有,自然免不了要说闲话以及被人说闲话。好像《红楼梦...
留,永远记住,不管到哪都会遇到一些聊的来的人和聊不得的人,甚至跟自己做对的人。这就是社会。老板看得起...
1,世上没有对与错,说别人错,其实就是在否认别人的存在。说别人对,其实就是纵容更多自以为是的人出现。...
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闲话: 有的时候别人说你闲话或许是因为嫉妒你.. 对于这些闲话我们理智的人..富有...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爱说人闲话的朋友【人人网 - 分享】
爱说人闲话的朋友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也爱看
求关注求上榜
来聊天啊。
能让小姐姐上热门吗?
求关注?求升级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我家公婆】爱说闲话的公公_百度宝宝知道
&&>&&帖子详情
&发帖:7704326
&用户:9063913
&精&【我家公婆】爱说闲话的公公
宝宝10个月LV.24
公公那张嘴是什么话都能说,尤其是喝酒之后。
公公在村里是管丧事的,不管谁家有人去世或者办丧事都会找他去,即使家里再忙,只要有人找他,他立马就放下手中的活去跟人帮忙,一忙就一两天,晚上都不回家的。我一直反感他去跟人帮忙,一个原因是孩子小的时候,每次他忙完后回家,孩子都会夜哭,瞪着眼睛特别害怕的样子,另外的原因就是一喝完酒回来,他就爱说话啥都说,一点都不顾及。
公公平时也爱说别人的闲话,只要有时间他就坐那开始不停的说,说他们的以前怎么受罪啊,或者他年轻的时候都做过哪些事啊,老公他们小时候的事之类的。
比较让我糟心的是,公公有时候说话说着说着就说到老公以前感情的事了。老公在初中的时候跟人谈过一次,也是啥都不懂的年龄,两人又是邻村的,经常在一起玩耍,所以他们都知道这事。后来老公出门还让那女孩去他那玩,还经常给女孩子寄钱花,可女孩子慢慢疏远他了,后来老公又谈了一个,是个哑巴,但家里人反对,所以也没能在一起。
这些事我和老公刚在一起的时候他就跟我说过了,谁没有过过去啊,在认识老公之前我也谈过男朋友,所以我们都想的开。可公公时不时的在我面前当笑话一样说,让人特别的尴尬,你说让我说什么,接话吧不知道说什么,不接话吧,感觉我不理会他一样。
关键是小姑子也时不时的跟公公两人提起老公以前的那些事,在我看来就有点不安好心了,你们是觉得我们日子过的太安逸,想让我们不得安生吗?说了好几年,后来我也习惯了,干脆大方的和他们讨论老公以前的风流债,然后他们就越发的肆无忌惮起来,终于在有一次跟老公闹矛盾时,我就吼老公当初咋不把那哑女娶回家呢?这样不就没有人跟你吵架了。后来又一次公公和小姑子说起老公以前的事,当时老公在家,就回了句,都过去多久的事了,说它干什么,从那以后,公公才不再说老公的情史了。
身在农村人口特别多的村子里,免不了会有些人生活不检点,出了些惹人非议的丑事,公公也是喜欢没事就说别人的风流事,谁家跟谁相好,然后被批斗,谁家的又去了谁家怎么的,甚至公公几个兄弟,老公的大爷们年轻时候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他都会跟我讲。
开始吧,我也是因为好奇,就没事听他讲那些事,全当调节生活罢了。可后来公公说上瘾了,啥话都说,甚至说什么谁家公公跟儿媳妇好上了啊,这个社会啥事都有啊,已经不稀奇之类的。我听着听着就感觉不对了。
虽然老公天天上班,没有时间陪我们,可我这个人对感情一直比较专一,即使有时和老公吵架什么的,我都没有想过不在一起过,这些年我根本就没有跟别的人,尤其是男的有过来往,就是怕别人说闲话。你这整天在我面前说这些话是啥意思,你不尴尬,我还觉得不好意思呢!再说,我又没有在外胡来,也不需要你说那些话来提醒我什么的。
后来他再说起那些话,我就基本上不理会了,有时候他说久了我听着烦,就说他说那些事干什么,然后更加不理会他。估计是感觉到了我的不快,慢慢的他就很少在我面前说那些事了。
有一次我跟老公说起此事,我说他一当公公的跟儿媳妇整天说谁在外面胡来,多尴尬啊,老公说确实尴尬,可他爸爸年龄大了,只是想找个人说话而已吧,也没有别的意思。
老年人孤单想找人说话我理解,说些闲话也没啥,可作为公公整天把别人的风流事跟儿媳妇说,这让我真的有些不能接受,相信搁谁身上都接受不了吧!
一家人相处,真的不容易啊!
宝宝4岁1个月LV.24
宝宝2岁LV.24
182*****319_y26e
宝宝1个月LV.8
是我我也不高兴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闲话“儿皇帝”&(38)唐&睿宗李旦
&&&&&&&&&&
五 唐 睿宗 李旦(662——716)
&&自古以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做老实人难,做老实皇帝更难。
老实约等于无能,极易遭人愚弄和欺侮,顶多博几声事不关己者的同情与叹息;皇帝要是老实了,尤其可怕,身家性命甚至江山社稷都有可能保不住。
&&&&既是老实人,又是老实皇帝,还能得到善终的,历史上只有一位,就是唐睿宗李旦。
这个老实人,上面有七位同父的老兄,一母所生的就多达三人,当上皇帝的几率为百分之十二点五,微乎其微,他本人压根就没有动过这份心思。然而造化弄人,老天爷非要拿老实人开涮,赶鸭子上架,偏偏硬要他干这行,而且先后干了两届。老实人有福,此话不虚。李旦本人呢,并不这么想,他只感到累,不止是身累,更难受的是心累。
这个皇帝老实到什么程度呢?第一次即位后,在六年零七个月的漫漫岁月里,他形同木偶,啥也不说,说了也白搭,一切由母亲拍板。最后,母亲野心发作,逼他下岗。他高举双手、高抬双脚,发自内心地表示无条件服从,成就了一段女皇神话;第二次登基后,妹妹和儿子替他当家做主,他们不发话,他就啥也不做,是个好哥哥,也是好父亲,绝不是好皇帝。
两年零四个月后,他干脆主动辞职,让儿子提前接了班,自己去当了“太上皇”。“太上皇”有两种,一种是后世的乾隆那样的,人退心不退,皇帝也得低头,不服就换马;另一种就是李旦这样的,自己说话别人不听,别人说话不让他听。
这个老实人,只在人世间糊里糊涂地混了五十五年,说了算的事极少,任人摆布的事极多。他的头衔极多,活着的时候是殷王、豫王、冀王、相王、皇帝、皇嗣、太上皇,死后成了睿宗,都是别人安排的;他的名字改了又改,都是老娘的主意;甚至姓氏有时他都无法确定,明明是李家嫡传的子孙,却有十五年的时光姓了“武”。长眠于地下已近一千三百年的这个老实人,可能至今还在纳闷:俺,到底姓啥、叫啥?又是干啥子的哟?
&&&&&&&&&&&&&&&&&&&&
(一) 无意登基,母命是从
&&&&史上最牛的皇帝专业户,就是李旦他们家。在他一睁眼还能看到太阳的日子里,父亲李治当过皇帝,母亲武则天当过皇帝,哥哥李显当过皇帝,他本人当过皇帝,儿子李隆基也成了皇帝。
祖孙三代都是皇帝,十分稀松平常,兄弟二人先后登基亦不少见,难的是一大家人当中,夫妻、父母、母子、兄弟、父子、祖孙相继成为被后世所承认的一国之君。这是异数,非人力可为。这样的情况,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活在这样的家庭里,谁能不捂着嘴偷着乐?李旦就不,他体验到的是威胁与无奈,因为除了同他一样老实、窝囊的父亲外,母亲折腾他,哥哥提防他,嫂子猜忌他,侄女陷害他,妹妹算计他,就连儿子也不让他省心。这让重亲情、轻权势的老实人、老实皇帝心中郁闷,唯有叹息。
李旦的童年并不是这样的,那时节的天空明净,阳光和煦。这个当年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男孩,是当时的皇帝李治和武则天夫妇最小的儿子,当然视若珍宝。武则天亲自给他起名为“旭轮”,寓意是“一轮旭日”,寄托着母亲对他的美好祝福和深切期盼。
在李旦的记忆中,小时候的母亲,眼里有阳光的模样,身上有阳光的味道。父亲李治对这个“老巴子”也很钟爱,在李旦五个月大的时候就封他为殷王。你瞧人家,吃奶的时候就成了王爷,不服不行啊,谁叫他有一个好爹呢!
八岁的时候,李旦又变成了冀王,名字也改了,叫个什么“轮”。“轮”字也不错,跟佛有关,一看就是吃“人”念佛的武则天的勾当。
童年是美好的,因为不知不觉,所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童年又是短暂的,因此后人唱道: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以后没有童话。
童话的破灭,始自李弘之死。李弘是李旦同父同母的大哥,当了十年太子。李旦十五岁那年,李弘一不小心中毒而亡,举国哗然,议论纷纷,说武则天是幕后黑手。风言风语传到李旦耳中,他不敢相信母亲真得这般毒辣,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个爱他疼他哄他逗他的大哥再也没有了。李旦偷偷地抹了又抹怎么也止不住的泪,却总也抹不去心中永远的痛。
事情并没有就此算完,悲剧的大幕刚刚拉开,噩耗接二连三地降临在李旦另外两个哥哥身上,让他哭了又哭,怕了又怕。
李弘死后,李旦同父同母的二哥李贤当上了太子。不知怎的,武则天老是觉得这个二儿子碍眼、碍事、碍心,好歹忍了四年,实在忍不下去了,再度咆哮,一口气将李贤从太子的座位上吹了下来。
二哥被废,李旦有些抹不着头脑,不知道母亲发的哪门子神经。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正是他间接地害了二哥。
原来,一辈子信神拜鬼、神神道道的武则天,曾经暗中找来了一个叫明崇俨的高人,给自己剩余的三个亲生儿子相面。武则天纯属没事找事,她的儿子都生在帝王家了,面相还会不好吗!
没事找事的结果是出了事。明大师看了又看,相了又相,算了又算,心情沉重而又欢欣地向武则天汇报:太子李贤不像个皇帝样,怕是当不上皇帝;老三李显有点像他爷爷李世民,是个皇帝的料,不过还比不上老四李旦,这小子的面相最好,最有福气。这一年,李旦十九岁,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刚刚改封为相王,就有人给他相面了。相面的结果是武则天对李贤更看不上眼,心中动了易储的念头,李贤也有了感觉。
不久,“活神仙”明崇俨横尸街头,这是他没有算到的。其实也不奇怪,神仙也有打盹的时候,眼一闭就睁不开了。武则天怀疑是李贤找黑社会干的好事,便寻了个由头,废了李贤,让老三李显当了太子。
二哥倒了台,李旦又偷偷地哭了几场,但就是没敢去看看被关了起来的老兄,哪怕是偷偷地。他千万次地问自己:那个曾经多么慈爱的老娘,现在咋就笑着也像老虎呢?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又是三年过去了。李旦的封号又变了,成了豫王。武则天心血来潮,给儿子另取了一个名,叫“旦”。
这个“旦”,不是鸡蛋、鸭蛋,更不是犬蛋,是“清晨”的意思。这个字打眼一看,像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模样,光芒万丈,有着蓬勃生机。好名字,有气势,就是听起来有些不雅。
不幸的是,李旦这轮朝阳不声不响地冉冉升起的这一年,他爹李治这轮夕阳没电了,不声不响地坠落西山。仁厚、无能的父亲之死,让李旦又哭得不成人样了。
爹没了,皇帝不能没了。武则天作主,让老三李显继了位。
这个李显,还不如个白眼狼。白眼狼顶多是娶了媳妇忘了娘,李显不但忘了娘,还满眼里尽是丈母爷,口口声声地要将腚底下的座位让给他。武则天听说后,喜不自禁:这小子,有种,敢说大话!你不想干了,行,让你兄弟干。
嗣圣元年(684)二月初六,当了五十多天皇帝的李显被撤了职,他娘宣布由老四李旦上岗。
李旦有些发懵,一是没想到,二是不想干。二十三岁的他,找到六十岁的老娘,连连哀求,说自己当儿子还可以,当天子不太合适,没干过,干不了。武老娘见小儿子这付熊样,气得虎目溜圆,厉声呵斥,吓得李旦不得不乖乖听话。
在等待登基大典的日子里,李旦成了“丧家之犬”。家是回不去了,未来皇帝的安全第一,哪能随便蹓跶?皇宫中呢,倒有几间闲屋,他住哪都可以,就是不能呆在皇帝专用的殿里,因为他娘占着,正与大臣商讨国事。李旦也想进去听听,他毕竟是这个国家将来的名义上的一把手,可他娘就是不依,挥挥手把他撵将出去、
二月初九,举国欢腾,新皇上班了。不过,武则天觉得小儿子还没长大,便总是在他办公的时候陪着他。这个老东西可能是害羞,在自己的座位前挂了一个透明的浅紫色的帐子。她能看清别人,别人看不清她,有些神秘感,又令人发怵。
大臣们汇报工作时,没等李旦开口,武则天就已经发了话,三言两语就把国家大事给办了。李旦大为敬佩,心中暗暗地说:“娘,还是你来当这个皇帝吧,俺不成!”母子连心,武则天用“心”回答:小子,还没到时候,你先过两天隐吧!
李旦的这份皇帝工作很轻松,不用开口,不用动手,不用看文件,不用动脑子,他娘都替他干了。下班之后,他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把玩笔砚,揣摩碑帖,练练书法。今天,如果谁能淘换到李旦的真迹,哪怕是摹本,也能发大了。
儿子“偷懒”,老娘就得辛苦。她老人家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步一步走向梦想成真的那一天。她先是“修身”,不断的“充电”,博览历朝典故,并结合实际加以运用,使自己玩弄权术的水平日趋炉火纯青。公务之余,她也很注重锻炼身体。她从洛阳街头踅摸了一个卖假药的冯小宝,让他剃了头为僧,法名“怀义”。这个假和尚的主要功课,不是参禅,也不是拜佛,而是伺候年已花甲的太后。把老太婆滋润得腰板也直了,褶子也少了;修完了身,就要“齐家”。
她现在是皇室李家的大家长,治家有方,治“儿”有方,老二李贤被逼自杀,老三李显流放外地,老四李旦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修理完了儿子,她又将黑手伸向李家其他的人。李渊、李世民等人的后代、亲王、公主、驸马等曾经的贵族,要么被斩,要么被关,要么被流放,死了的暴尸原野,活着的猪狗不如。
糟践婆家人,扶持娘家人,是悍妇的一贯手法,武则天当然不能例外,她的侄儿、侄孙纷纷出洞,霸占了朝堂和各地衙门,武家政权呼之欲出;齐完了家,就要“治国”。
武则天的治国理念有两个:一是以“武”治国,乱者必斩。她先后镇压了刺史徐敬业和韩王李元嘉、越王李贞等人的反叛,稳定了国内局势;二是依“法”治国。武则天的“法”,就是严刑峻法。她提拔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酷吏,罗织罪名,残害异己,弄得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治完了国,就要“平天下”了。其实,与其说是“平天下”,不如说是“变天下”,她要将天下改姓,由“李”变为“武”。
载初元年(690)九月初三,擅长投机的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余人跑到皇宫门前“上访”,要求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武则天心中高兴,嘴上拒绝,她还要看看别人的态度。不过,她的心思已经明白无疑,因为她提拔傅游艺为给事中。
“上访”也能升官,谁不眼热?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地痞流氓、四方酋长、酒肉和尚、真假道士、三陪小姐等六万余人,群起情愿,声势浩荡,连哭加叫地坚决要求改国号,立女皇。
这帮人不是不知道,他们正在犯罪,而且犯的是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谋反大罪。皇帝还健在,就想拉他下台,还要改变国号,纯属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然而,他们更明白,得罪皇帝李旦并不打紧,他不能也无法砍了他们的头;但要是不拍太后武则天的肥臀,那就了不得了,她真能要了他们的命。
李旦当时是啥心情不得而知,能够证实的是,他主动向母亲表示,愿意脱离李家,改姓武氏。李旦啊,你不要皇位也就罢了,身不由己、保命要紧么;但你连祖宗的姓都不要了,对得起谁?有孙如此,李世民在地下是不得安宁的!
天下一心,儿子也和自己一心,武太后很是高兴,时候到了!
公元690年九月初九,武则天在宏伟的则天门楼上,向全世界宣布:大周王朝成立了,武家人从此站起来了!顿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万岁”之声响彻云霄,惊天动地。
大唐“灭亡”了,大周诞生了,武则天成了“圣神皇帝”。霹雳一声震天响,中国出了武女皇,她没有忘记自己的小儿子,封他为“皇嗣”,并让他姓“武”。李旦成了武旦,听起来像是唱戏的。
“皇嗣”是个啥子名堂?这个名号,在李旦之前没有;在他之后,亦没有;纯属李旦专用,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要想弄清“皇嗣”的内涵,还得从武则天的一大爱好说起。
她虽然读书不多,称不上女博士,甚至连个女学士也算不上,但对文字有天生的爱好和敏感,既能认字,又会造字,不是一般水平。她造了一个“瞾”字,用作自己的名,明月当空,气势不凡,野心昭然。
除了胡乱造字,她还胡乱改名,包括人名、官名、地名、国名,这一切在她第二任老公李治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李旦原名“旭轮”、“轮”,又改作“旦”;他三哥原名“哲”,后来改为“显”。这哥俩名中有“日”,先后当了皇帝,而且每人两次;他们的哥哥李弘、李贤终身未改名,皇帝没当上,倒双双落了个惨死的下场。也许,没事改改名,没准会换换运气,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人名能改,衙门的名也可改。尚书省成了文昌台,门下省成了鸾台,中书省成了凤台,女声女气,阴风习习,为女皇当政埋下了伏笔。吏、户、礼、兵、刑、工这些具体办事的中央六部,改成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以为是气象部门,其实还是干着原来的事。
三省六部的名称改了,天子的名号亦不能幸免。她撺掇李治不当“皇帝”了,改称“天皇”,武则天自己成了“天后”。这一创意后来被日本人盗去了,沿袭至今,根本就没有缴纳什么费用。
改完了中央,改地方。武则天改完了国号,就想把地方最高行政区的名称由“州”改为“郡”。有个明白人对她说:“州”字听起来像“周”,您老人家刚刚建立了“周”朝,就想废“州(周)”立“郡(君)”,大不吉利!老太婆一听就急了,三步并作两步赶紧收回了成命。
早在称帝前的一段日子,武则天就对如何安排退位后的李旦绞尽脑汁。
从历史上看,因为改朝换代而被迫下台的皇帝们,除极个别福泽深厚的以外,大都不得善终,要么死得早,要么死得惨,原因在于怕他们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对于李旦,武则天起不了斩草除根的恶念,也下不得手。李旦毕竟是她最钟爱的小儿子,而且是当时留在身边的唯一的亲儿子。她已经杀了两个儿子,流放了一个儿子,再对李旦动手,她就连个亲人也没有了!
留下了李旦的性命,武则天这才发现自己处于两难的境地。
太子是国之储君,国之根本。立太子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政权的稳定性。人有旦夕祸福,万一皇帝不行了,太子可以马上顶替上去,使政局不至于过分震荡,使野心家不至于趁虚而入。
在武则天看来,立李旦为太子,心有不甘:今天让他当太子,俺百年之后他又成了皇帝,这天下不又还给了李家?武家的基业咋办?俺千辛万苦地费了这么大个劲,为了个啥?再说,武家子弟也不会答应,没有了他们,武则天就失去了最忠诚的爪牙和帮凶。
&&&&不立李旦为太子,一时又没有合适的人选,武家子弟毕竟未成气候。更要命的是,朝中大臣也不会赞成,他们是两面派,嘴上忠于武氏,心中向着李家。他们有实力,也有能力,闹腾起来也够人受的!杀了这批人,也不是好办法,一是杀不尽,二是杀尽了就没有人替女皇办事了。武家子弟跑跑龙套,敲敲边鼓还行,真要他们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就全都大眼瞪小眼了。
武则天不愧是女中皇帝,有的是小聪明。憋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憋出了“皇嗣”这个好名词,好位置,让自家安了心,让武家子弟开了心,让朝中大臣放了心。
“皇嗣”中的“嗣”字,有两个意思,一是“继承”,二是“子孙”。“皇嗣”,可以理解成“皇位继承人”。当时朝中大臣中的大多数就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皇嗣”就是“太子”,“太子”就是“皇嗣”。武老太太一惯喜欢拽文、掉书袋,打着复古的旗号,整日里在名称问题上瞎琢磨、瞎折腾、瞎耽误工夫,干了不少换汤不换药的勾当。
这一次,她不过是把“太子”换成了“皇嗣”,心中还是有李旦的,以后会传位给这个小儿子的。大臣们想到这里,欢欣鼓舞:李家还是有指望的,“周”变回“唐”只是时间问题。老太太返老还童,童心未泯,想当个女皇玩玩,等她“玩完”了,“皇嗣”就成了“皇帝”,“武旦”回归“李旦”,江山还是李家的,所以犯不着与她老人家玩命、死磕,只需等待,她老人家都六十多了,还能玩几年?
武家子弟们却开心地认为,“皇嗣”的意思是“皇帝的子孙”,“皇帝的后代”,跟“太子”八竿子打不着,没有丝毫关系。李旦他爷爷是皇帝,他爹是皇帝,他娘也是皇帝,说他是“皇帝的子孙”一点都不错,但皇帝的子孙多了去了,个个都是“太子”?
武则天的两个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正是从“皇嗣”的这个意思上,判断武则天并没有确定接班人,自己还有指望,所以拼命巴结,积极表现,以求将来当个“太子”。
看着朝中两大实力派都各得其所、偃旗息鼓了,武则天很是安心,只有你们别闹起来,俺就能安生几日!别的事,再慢慢考虑吧!
&&&&&&&&&&&&&&&&&
(二) 贵为皇嗣,险遭不测
武则天当了女皇后,又犯了老毛病,将年号由“载初”改成了“天授”,意思是头把交椅不是从李旦手里抢来的,是老天爷发给她的,算不得篡位。儿子别有怨气,他人莫说闲话。
老娘沉浸在“天授”的喜悦中,儿子却一直在“忍受”。这一忍,就是二十年。从天授元年(690)九月初九被迫下岗,到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八日再回任,李旦这个昔日的皇帝,换了两任老板。先是母亲武则天,执掌大权十五载,后是三哥李显,梅开二度再为天子达五年。
李旦匍匐在母兄的脚下,忍受着母亲的冷漠与蔑视,回避着兄嫂的疑虑和白眼,防备着落井的石头、暗中的箭。在这一段岁月中,他屡遭暗算,岌岌可危,度日如年。他的生活,完全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好在有一班李家的忠臣百般调护,甚至牺牲了身家性命,加上母兄二人尚存一点良心,李旦才等到了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第一波打击来得很快,就在李旦成为皇嗣的第二年(691)九月。
最痛恨李旦的是魏王武承嗣。他自恃是武则天的侄子,无恶不作,极想扳倒李旦,自己去当武则天的接班人。在他的授意下,其爪牙、凤阁舍人张嘉福鬼鬼祟祟找来一个不知死活、梦想富贵的洛阳人王庆之,由他纠集数百人集体上访,要求立武承嗣为太子。
武则天对群众的呼声也不能置之不理,忙找来宰相岑长清、格辅元商议,这两人坚决表示反对。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武氏子弟大怒,罗织罪名,诬陷二位宰相谋反。武则天一时糊涂,将他俩处死。
宰相死了,事还得办。武则天亲自接见上访代表王庆之,问道:“皇嗣是俺儿子,你为什么要废了他?”王庆之头一梗,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是谁的天下?怎么能让李家人接班呢!”武则天觉得这小子有点忠心,说得在理,安慰了他几句,让他滚蛋。
王庆之拿出泼皮手段,跪下大哭,说要是女皇不答应,打死他也不走,他怕走了以后就回不来了。武则天此刻突然有了好脾气,拿出一张通行证,说:“你今天还是先回去吧,以后想要见我,就用这个。”
从此,王庆之更不知天高地厚了,日日来找武皇帝,不停地聒噪,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地劲头。武则天岂是好惹的,让她忍一时可以,时间一长老虎就要发威。她召来凤阁侍郎李德昭,让他给王庆之点颜色看看。
李德昭有此圣旨,眉开眼笑,将一门心思等着领奖的王庆之带到光政门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吼道:“这小子想废了俺们的皇嗣,立武承嗣为太子,罪大恶极!来人啊,给俺使劲打!”
两旁的卫士一拥齐上,举起王庆之,狠狠地摔在地上,七窍流血,只剩下半条命了。李德昭并没罢手,命人乱棍齐下。可怜王庆之,为了别人的事,搭上了自己的命。
李德昭敢作敢当,又去向武则天汇报了处理结果,惊得武老太目瞪口呆。不等她缓过神来,李德昭说:“皇嗣,是陛下之子;陛下的天下,当然应当传给儿子、孙子,哪有传给侄子的道理!自古以来,哪有侄子为姑妈上坟的!”武则天顿时大悟,此事就不了了之。李旦就这样靠着两个宰相的性命和一个侍郎的果断,躲过了一劫。
龙遇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李旦这个昔日的真龙天子,没有想到居然遭到一个卑贱的婢女的暗算。
武则天身边有一个婢女,叫团儿,不知怎地与李旦结了仇。有人说她想嫁给李旦,遭到拒绝,爱火变成了怒火,便向李旦开火;也有人说她受武承嗣指使,这倒有点靠谱。
&&&&长寿二年(693)正月,团儿打了个小报告,说李旦的老婆刘氏、小老婆窦氏用邪术诅咒武则天,咒她早死。这还了得!武则天当场气得暴跳如雷。
婆媳原本就是天敌,都想扳倒对方,好控制那个共同的男人,为自己谋个光明的前程。武则天这个虎婆婆,无事尚要生非,何况听到了风声呢!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决定向儿媳们下手:你们想要了俺的老命,没门!俺先收拾了你们!
恰在此时,刘氏、窦氏满面春风,联袂入宫,给婆婆拜年。这一次,走错了门,进了鬼门关;拜错了神,见了活阎王。武则天见她俩自投罗网,嘿嘿冷笑,将二人双双杀害,埋于宫中,秘不示人。
大过年的,正是喜庆日子,两个心爱的婆娘却没了影,李旦急得眼泪都掉出来了,急三火四得让人四处寻找。一打听,才知道是母亲下的手,惊得李旦呆坐了半晌,眼里流出的不是泪,是血。
红了眼,不等于要去拼命,仅仅是伤心而已。李旦不敢向母亲质问,只能咽下这口气。去给老娘拜年时,满脸堆笑,说了一卡车好话、喜庆话。武则天呢,也没提这个话茬,没有必要,不就死了两个儿媳吗?没啥大不了的!老娘俺就这么办了,儿子你能咋地!
团儿略施小计,便大有斩获,心中窃喜,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公然举刀杀向李旦。她再度搬弄口舌,说刘氏、窦氏敢于这么做,全都是李旦主使的。武则天脑子一热,准备修理儿子,幸好有人揭发了团儿,说她造谣生事,用心险恶,这才让李旦安然过关。团儿搬起石头没砸着自己的脚,只是让脑袋搬了家。
&&&&第二波打击刚出二十天,李旦又遭磨难。这一次,凶险无比。
武则天防儿甚于防贼。在她老人家看来,贼不过偷点值钱的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老娘俺有的是金银财宝,尽管偷,怕不累死你!儿子呢,倒是老实,从不偷鸡摸狗,但比贼厉害!他不偷则已,一偷就是大家伙,那个天下人都眼馋的座位。就算儿子没那个心,不想复辟当皇帝,要是大臣们教唆他怎么办?武则天下了死命令,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得去见李旦,违者杀无赦!
还真有不怕死的人。长寿二年(693)正月二十四日,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二人,偷偷地去见了李旦,被人告发,腰斩于市。武承嗣借此机会,派人诬告李旦,说他与大臣勾结,图谋不轨。武则天跳脚大骂,立马派来俊臣审理此案。
武则天当了女皇以后,生怕有人造反,又担心自己勾搭和尚、私养帅哥的丑行被人议论,就任用酷吏,大开杀戒,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权威与名声。
来俊臣就是武则天信任并重用的酷吏之一,一直当到御史中丞,杀人不眨眼,手段残忍,令人不寒而慄。朝廷上下,无人不怕,就连吃奶的孩子听到他的大名,都吓得不敢动嘴了。
这个泼皮无赖,没有人味,心理阴暗。他与其他酷吏一样,别的本领没有,折磨人的心眼与手段有的是,发明了许多酷刑。比如,将人倒吊起来,脖子上挂块石头;或是用醋灌入鼻子;或是用铁圈箍住脑袋,在圈中加楔子,直至脑浆迸出。
这帮凶神恶煞,很有闲情雅致,给酷刑起了不少好听的名字。比如“凤凰晒翅”,就是用木棍串起人的手脚用力旋转;“仙人献果”,就是让人跪在地下,双手捧枷,枷上垒砖;“玉女登梯”,就是让人站在木桩上,将脖子上的枷使劲朝后拉,等等。
审问犯人之前,来俊臣都是先让他们实地观摩。一般人见此阵仗,都会下的两腿发软,让他们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就是用这种办法制造了无数冤假错案和人间悲剧。来俊臣成了“国害”,国人皆曰可杀;只有武则天夸他是“国宝”,继续让他杀人。
这个“国宝”,不仅害人,亦害同类。武则天登基后的第二年,有人告发另一个恶名昭著的酷吏、文昌右丞周兴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处理此事。
接到命令时,来俊臣正与周兴推杯换盏、称兄道弟,不亦乐乎。他看完文件,慢慢地收起,笑眯眯地对周兴说:“老哥,近来老弟这里的犯人都很嘴硬,死不开口,你看咋办?”周兴喝得舌头都硬了,含含糊糊地说:“这还不好办!拿个大瓮来,四面生火,推人进去,谁敢不招!”来俊臣一竖大拇指:“老兄高见。”立即命人当场如法炮制。
&&&&火点起来了,瓮烧得发红,来俊臣的脸变得铁青,呲起满口黄牙,阴森森地道:“兄弟刚刚接到命令,要审问你,请君入瓮吧!”周兴吓得酒也醒了,跪在地上求饶。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最后落了个流放中途被仇家所杀的下场。来俊臣大义灭“友”,武则天大为满意,别人则更为恐惧。
接到审查李旦是否谋反的圣旨,来俊臣犯了寻思:李旦谋反?笑话,他哪有这份胆!不过,武承嗣也不是好惹的,既是王爷,又是宰相,大权在握,收拾俺也是小事一桩;况且,现在国号为周,天子姓武,看样子武承嗣要继承他姑妈的皇位,俺还是要站对队,跟对人吧!至于李旦么,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就让他做俺的垫脚石吧!
&&&&思量明白后,他下令将李旦身边的人一股脑都擒到自己的衙门。一开始,来俊臣并未用刑,而是好言相劝,循循诱导,让他们揭发李旦谋反的阴谋,可他们都坚持说李旦从无此心。
来俊臣见软的不行,便来硬的,严刑拷打,花样百出,残酷无比,让人求生不成,求死不成。来俊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笑呵呵地欣赏眼前的惨剧,不停地吩咐打手:“悠着点,别弄死他们,老子还等着口供呢!”言罢,他又喝了一口水,漱了漱嘴,慢条斯理地说:“招了吧,皇嗣想咋谋反?说出来,你们就好受了!”
众人忍着疼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想认罪。如果他们招供,必然是按照来俊臣的意思,编造李旦谋反的瞎话。如此一来,他们也活不了,但可以不活受罪了。李旦呢,轻则流放,重则丧命。杀儿子,武则天从未皱过眉头,这是她的长项,也是习惯,李弘、李贤就是例子。
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声音平地而起,犹如惊雷:“来大人!俺已经说了,皇嗣没有谋反!现在不会,将来更不会!你要是不信,俺掏出心来给你看!”
&&&&来俊臣心头一震,循声观瞧,眼前的景象让这个杀人魔头也惊得双手掩面!只见那人拔出佩刀,“嚯”地插入胸膛,用力向下一划。顿时,鲜血奔涌而出,如决堤的洪水,心、肝、肺滚滚而出!
这条好汉、硬汉、烈汉,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乐工,在负责宫廷祭祀乐舞的太常寺工作,经常去李旦府上表演,这次受池鱼之殃,碰巧被来俊臣抓来了。他的地位卑下,与李旦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一个是天上的星宿,一个是地下的尘埃。他与李旦非亲非故,是一个任人呼来喝去的下人,唯一能做的是,用音乐安抚李旦那颗破碎、凄凉、惊惧的心。
现在,他掏出了自己的心,一颗突突跳动的“真心”,一刻鲜血淋漓的“红心”,仅仅是为了证明:李旦没有“反心”。他,身份卑贱,地位卑贱,是一位“卑贱”者,但就是这样一个“卑贱”者,却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护卫一个“高贵”者的平安!“卑贱”者最忠诚,“卑贱”者最伟大!历史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安金藏!他用自己鲜活的心脏告诉世人:人,是否卑贱,不在于身份或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人格和良心!
来俊臣蒙了!他杀人如麻,根本不在乎生命,却为眼前的一幕震撼了!是什么,让这个卑贱的乐工如此壮烈,如此决绝,让他不惜一死也要捍卫那个平日可能看都不看他一眼的皇嗣?来俊臣百思不得其解,卑鄙者永远不懂“卑贱”者的心!
死个把人与死成千上万的人,都一样,没什么可怕的,来俊臣想。现在,他害怕了,恐惧了,发抖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求生避死是人的本能。一个人,如果连死都不怕,谁能征服他!来俊臣永远不会明白:有一种东西,叫良心,它能使人坚持正义;有一种东西,叫人格,它能使人不容侵犯;有一种东西,叫精神,它能使人屹立不垮!
来俊臣生性不安分,从来不怕把事情闹大,把事情闹大了,他才好浑水摸鱼。然而,事情闹到这步田地,让他始料未及,一时不知咋办才好。安金藏“掏心”护主,惨烈异常,闻所未闻,定会轰动全国。俺要是再审下去,武皇帝会咋想?要是她老人家问起来,说安金藏都这样了,还不能证明俺儿没有谋反吗?你来俊臣还想咋的!想了又想,来俊臣考虑到李旦毕竟是武则天的亲儿子,自己还是把这块烫手的山芋上交吧!
武女皇听了来俊臣的汇报,眼眶都红了,下令将安金藏招入宫中,亲自召来御医,让他们当着她的面治疗。御医们心里哆嗦,手不敢哆嗦,将安金藏的五脏放回胸膛,用桑皮线密密缝合,然后敷上草药。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手术。事毕之后,御医们满头大汗,暗暗祷告:老天爷呀,保佑安金藏吧!可不敢让他死了,不然俺们就没命了!
老天开眼了,安金藏过了一个晚上也开了眼。忠心之人,自有天佑。武则天闻讯,亲自前去探望。她紧握安金藏的手,叹道:“俺自己的儿子,却不懂他的心,让你受罪了!”安金藏挣扎着张开嘴唇:“皇上,皇嗣真没有谋反!”武则天重重地点头,转身吩咐来俊臣停止审讯,放回“犯人”。
安金藏用自己的一颗赤心替李旦挡住了差点置他于死地的暗箭,李旦当然心怀感激,当然不会忘记这个大恩人。他第二次出任皇帝后,任命安金藏为右武卫中郎将,待遇优厚,赏赐颇丰,以此报恩。安金藏并未恃功自傲,依然故我,本本分分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开元二十年(732)三月,李旦的儿子、玄宗李隆基感念安金藏的忠烈,封其为代国公,并下令在泰山、华山立碑,记述他的事迹,表彰他的功勋。
安金藏生前显赫,死后荣耀,被李旦的重孙、代宗李豫追赠为兵部尚书,谥号为“忠”。至今,在史书中仍能读到他的传记。此之谓“千古流芳”。
安金藏剖腹掏心,换来了武则天对儿子李旦的绝对信任,从此,李旦过了十二年的平静生活。
在这十二年中,也不是没有波澜,但大体上来说是风平浪静的。神功元年(697)六月,来俊臣诬陷李旦谋反,但打击面太广,牵扯到流放途中的李显,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以及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诸王。来俊臣的目的是拔尽武则天的羽翼,自己好把持朝政,再进一步实现不可告人的野心。
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都是能在武则天面前说上话的人,联手反击,终于将来俊臣告倒,身首分离,尸横街头,满门抄斩。李旦安然过关。
圣历元年(698)二月间,武承嗣、武三思托人游说武则天,要当太子。结果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决意“传子不传侄”,召回了流放途中的李显。
见三哥风尘仆仆地回到了京城,李旦感慨万千,跑到母亲面前,坚决要求让位给李显。武则天连夸小儿子懂事,替母分忧,于圣历元年(698)九月十五日,正式宣布李显为太子。第二年正月初六,李旦被封为相王,并兼任太子右卫率,担负起保卫太子李显的重任。
这一对曾经拥有但又失去皇位的难兄难弟,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再等待。这一等,又是七年。
&&&&&&&&&&&&&&&&
(三) 侍奉兄长,有惊无险
这一天终于来了。
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等五人率兵发动宫廷政变,软禁了病中的武则天,拥戴太子李显复辟,是为中宗。
李显上台的当天,就封弟弟李旦为安国相王、太尉、宰相,妹妹太平公主成了镇国太平公主,摆出了一副兄妹治国的架势。
&&&&事实上,李家兄弟都不是治国安邦的材料,大主意没有,小算盘不会。李显贵为天子,却听命于妻子;李旦醉心于艺术,不愿过问世事,不愿趟浑水;太平公主倒有两下子,但碍于嫂子兼皇后的韦氏,展布不开手脚,暗中生闷气,实在没办法。兄妹同治,成了虚话。
韦皇后控制了老公李显,勾搭上了亲家武三思,有了自己的小圈子,渐成气候,在国事和家事上说一不二,大有成为武则天第二的势头。
李旦不爱管闲事,哥哥说了算也罢,嫂子拿主意也罢,他一概不思、不闻、不问,只顾练习他的书法,研究他的文字。他的儿子李隆基后来迷恋戏剧,擅长谱曲,应该出自遗传。
过了不到一个月,李旦找到哥哥,死活要辞去太尉和宰相的职务。李显想了又想,劝了又劝,最后同意,但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李旦出任“皇太弟”。他的意思是说,老弟,哥哥现在是皇帝,百年之后俺不把皇位传给儿子,传给你,你看如何?李旦当场冒汗,捣头如蒜,打死也不干。他人虽老实,心却并不糊涂:噢,你有儿子,还不只一个,不传他们,传我,鬼才信呐!再者说,哥哥你又说了不算,嫂嫂还在呢,她能答应吗?俺可不能犯傻!
李显见弟弟如此坚决,不愿再逼他,随他去了。李显要立李旦为“皇太弟”,可能有三个原因:其一,心血来潮。弟弟不想干了,李显心中过意不去,极力挽留,见弟弟仍然不肯回头,情急之下,就开出了大价码;其二,兄弟情深。他俩的六位老兄都已经不在人世了,李显心中黯然,对这个唯一活着的弟弟格外珍惜,真心要将皇位传给他;其三,可能是受韦氏忽悠,想以此试探一下弟弟,看他是否真无野心。
假如真是第三个原因,李旦要是喜滋滋地答应了,那麻烦就大了。好在李旦是个实诚人,心里怎么样,就怎么说,怎么做,根本没有别的想法。对弟弟的表现,李显又是感动又是愧疚,暗暗发誓,一定好生护着弟弟。
辞去了官职,摆脱了令人生厌的繁琐事物,李旦兴奋地一溜烟跑回了相王府,召来几位饱学之士,关起门来切磋书法,研究金石,谈论艺术,外面就是刮起八级狂风,他也不顾。别忘了,他还是个王爷,又是当今圣上唯一在世的亲兄弟,爵高位尊,有的是银子,养几个闲汉当然不在话下。这样逍遥的日子,一晃就是两年。
李旦忘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却没有忘记他,有人时刻惦记着他,看着他碍眼,一心要拾掇他。
景龙元年(707)七月,李显的儿子、时为太子的李重俊,发动政变,兵败被杀。
李重俊此举,完全是被逼无奈,逼他的是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
韦氏想做武则天第二,安乐公主想做则天三世,娘俩都琢磨着当个女皇玩玩。李重俊不是韦氏生的,是李显和其他婆娘捣咕出来的,韦氏原本就有气。他当了太子,皇位早晚是他的,坏了韦氏的好事,断了安乐公主的好梦,娘俩当然放不过他,百般凌辱欺压,终于惹毛了毛头小伙子李重俊,自投罗网,身败名裂。
韦氏计谋得逞,放下了心,只等时机成熟,取李显而代之。安乐公主虽然年轻,想得却比母亲要远。在她看来,母亲和自己要当女皇,阻力和障碍不是父亲李显,李显好对付;也不是小弟弟李重茂,他还是孩子,收拾起来容易得紧。只有叔父李旦和姑母太平公主,是个大大的麻烦。
他们的势力不可小视,而且父亲曾有过要传位于李旦的想法,虽然他不干,但只要他活着,这种可能性就存在。假如父亲李显死了,母亲韦氏掌权,他们还有可能让嫂嫂三分;要是母亲也过世了,叔父和姑母能买自己这个侄女的账吗?能让大唐接二连三的出产女皇马?因此,安乐公主处心积虑地想搬掉李旦这块前进道路上的大石头。
&&&&李重俊死后,他的手下大都被捕。在审讯中,有人不知何故,供词中牵扯上了李旦,说他与李重俊合谋。审案的是右台大夫苏珦,他向李显作了汇报,并为李旦秘密做了申辩,说李旦不可能掺和此事。李显没说什么,李旦暂时无事。
安乐公主打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让爪牙兵部尚书宗楚客,指使侍御史冉祖雍上书,说李旦和太平公主与李重俊通谋,要求逮捕他们。李显一时糊涂,召来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至忠,让他审理此案。
萧至忠哭着说:“陛下,您富有四海,有了这么大个国家,怎么就容不下一弟一妹呢?还想让人折腾他们吗?相王过去当皇嗣时,曾经一个劲地要求则天皇帝,把天下还给您。为了此事,他几天几夜都在绝食,这事地球人都知道,您忘了吗?冉祖雍算个什么玩意,您还听他胡说!”
李显本来就是没有准主意的人,这次耳朵根子又软了,想了又想:唉,俺只剩一弟一妹了,俺不容他们,谁容他们?李显也是老实人,也是重感情的人,就把此事冷处理了。安乐公主见父亲这般行事,咬碎银牙,另想办法。
李旦对来自侄女的暗箭,浑然未觉,怡然陶醉在他的艺术殿堂里。他不知道,再过三年,就要在庙堂之上重新称孤道寡了。
&&&&&&&&&&&&&&&&&&&&
&(四)梅开二度,左右为难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两口子,性格相反,一个柔软,一个强悍。可怪的是,李治的秉性被他的八个儿子全盘继承,一个比一个窝囊,所以武则天看着儿子就来气;武则天的基因呢,儿子没能承袭,倒是传给了女儿和孙子。
他的女儿就是太平公主,母女二人很是相像,都有一股狠劲和霸气,外加常人无法想象的心机与权谋;孙子就是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早就暗中豢养了一批亡命之徒,准备干点大事业,弄点大动静。
景龙四年(710)六月初二,唐中宗李显被老婆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他的小儿子李重茂登基,韦皇后独揽大权,又想开创一个女皇时代。
&&&&仅仅过了十八天,李隆基联合姑母太平公主,搞了个突然袭击,斩了韦皇后。安乐公主正在照镜画眉,忽地挨了一刀,人头落地,再也不用化妆了。死在镜前,也算是女人们最好的归宿了吧。
六月二十三日,在太平公主的主持下,少帝李重茂被迫交出最高权力,李旦重新恢复了皇帝的工作。此时,距他首度登基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六年,他已经四十九岁了。这个老实人,算是能熬的。
坐在大唐帝国的头把交椅上,李旦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这都他母亲的算个什么事!当年俺娘逼俺哥下台,让俺当了皇帝,愁得俺吃嘛嘛不香;今天俺妹、俺儿逼俺侄让位,又叫俺遭这份罪!亲人哪,你们饶了俺,成不?俺最不稀罕这把鸟椅子了!不干吧,怕是拂了他们好意,冷了他们的心。他们也挺为难的,不立俺,立谁?谁叫俺还活着呢!干吧,俺实在头疼,不是一般地疼!自个的小家,俺都摆不平,老妹太平,三儿隆基,哪个是省油的灯!更不用说这么大个国了,什么妖蛾子没有!罢、罢、罢,先干两天再说吧,有机会俺就抽腿!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皇帝三个帮。李旦这个皇帝,自己拿不出主意来,更需要别人的赞助。他最信任和依靠的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当然要先把他们安顿好,自己才能过安稳日子。
复辟后遇到的一件大事,就让李旦血压升高,头晕脑涨,这就是:立谁为太子?
李旦有六个儿子,战绩不错。李隆基很不幸,在娘胎里冲刺能力不够,出生后屈居老三;更不幸的是,老大李成器和老二李成义一直健康的活着。
立李成器为太子,似乎是顺理成章之事,似乎别人没有资格与他竞争。他是长子,母亲是死去的刘皇后,合起来就是“嫡长子”,是太子的不二人选。李旦第一次登基后,李成器就被封为太子。现在,老子复辟了,儿子也该复位。
然而,时代不同了,“兄弟”都一样。李隆基发动政变,把父亲重新推上皇位,立下了首功,威震朝野,也威震兄弟,更积攒了当太子的资本和名望。
李旦左思右想,左右为难。立李成器,怕功高的李隆基不服。李旦对这个三儿子很是不放心,这小子胆量忒大,手也挺黑,是个不要命的主,他能杀婶婶韦皇后,就不能斩哥哥李成器吗?李旦想起自己的爷爷——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当年东征西讨,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仅仅是因为没能当上太子,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斩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老爹李渊让了位。今天的李隆基,很像李世民,不仅有功,而且有一大批不要命的死党,还控制了皇宫的警卫部队。他要是脑袋一热,兄弟相残的惨剧不就重演了吗?这一幕,李旦万万是不愿看到的。
立李隆基,怕年长的李成器伤心。李成器岁数不大,命运坎坷。先是当了太子,有了个美好的开头,不料仅仅六年就莫名其妙地成了“皇孙”。他爷爷、奶奶都是皇帝,可不就是“皇孙”吗?何必再多此一举,搞出这么个名号!
这怪不得别人,都是他奶奶武则天弄出的花样;“皇孙”也不过当了三年,就降格为寿春王;好不容易奶奶下台了,叔叔中宗李显复辟,又封他为蔡王,他没敢答应。熬到父亲李旦二次称帝,得了个宋王的封号,只等尘埃落定,就盼着重当太子。
现在,横空蹦出个三兄弟李隆基,要横刀夺“位”,他能不伤心吗?李旦也担心李成器不识时务,跟李隆基拼了。手心手背都是肉,伤到哪个也不好。
朝也叹息,暮也难眠,李旦被这事压得整日里抬不起头来。正在长嘘短叹之际,李成器主动找上门来了。他对父亲真诚地说:“国家安定,就立我这个老大;现在是非常时期,还是请父亲立老三吧,他功劳不小,俺死也不在老三之上!”
李成器说的是实话,他的确不敢与李隆基争夺太子之位,一是怕父亲为难,二是怕兄弟为患。
老大表了态,李旦更觉得过意不去,一连数日仍不能决断,朝中大臣们急了:这不明摆的事吗?立有功的李隆基,天下太平;立年长的李成器,鸡犬不宁;而且这个李成器,太像他爹了,恐怕不能“成器”。他们纷纷打报告给李旦,建议让李隆基当接班人。
众意难违。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七日,李旦正式下诏,立平王李隆基为太子。李隆基免不了谦虚一番,做做表面文章,推辞了一下,上书请父亲立大哥。李旦好不容易下了决心,见了三儿子的奏章,肚中念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驳回了李隆基的请求。有了这番铺垫,李隆基就老实不客气地走马上任了,只等老爹升天,好再进一步。
从大唐开国以来,历经四世,还没有哪个“老大”当上皇帝的。那个主动退出竞争的李成器,被任命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好歹算是位及人臣了。此人最后得以寿终正寝,没有重蹈历史上兄弟相残的老路,算是有福之人。
安顿好了儿子,不能忘了妹子。李旦兄妹情深,又极敬佩妹子,很想回报太平公主帮他复辟的功劳。然而,麻烦来了,李旦不知如何是好。按照传统惯例,那个时代的贵夫人,除了像武则天那样当皇帝之外,是不能在朝廷中混个一官半职的。
太平公主如果是个男儿身,最低也得封王,可惜她是女人。李旦无奈,只能从经济上给予补偿,将太平公主的封户增加到一万户,让这一万户人家,像养猪一样供奉着太平公主。
按照唐朝以往的制度,诸王不过千户,公主不过三百五十户。武则天时期,太平公主受到格外照顾,也不过只有三千户。李旦一下子给了太平公主近三十倍的待遇,觉得自己蛮对的起妹子了。
太平公主并不稀罕。实封万户,根本不在她的眼里,当年她的另一个哥哥李显在位时,也搞过这套把戏。这个女人深深知道,权是钱之源,钱是权之流;有了钱,不一定有权;有了权,钱一定会来。以钱求权,似逆水行舟,好事多磨;以权换钱,如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所以,要溯本求源,抢占权力的制高点。
说起来,这个女人不寻常。别看年纪不大,此时也就四十左右,足智多谋,能谋善断,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变故。母亲武则天在位时,娘俩谈笑间就把国家大事给办了;李显在世时,老婆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虽然骄横一时,对太平公主也要加以辞色,客气一番,因为她曾经在“神龙革命”中,为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出了大力,这才有了李显的复辟;李旦就更不用说了,没有妹子的协助和鼎力支持,仅凭儿子的力量,是扳不倒韦氏母女的。
武则天活着的时候,对权力视为禁脔,看得很紧,不容他人染指,包括亲生女儿。太平公主深知母亲性情,一直不敢过于招摇、跋扈;李显二次为帝后,太平公主得以开衙建府,就是设立自己的衙门,可以向朝廷各部发号施令。从此,她有了自己的班底,有了自己的地盘。但是,上有嫂子韦皇后专权,下有侄女安乐公主捣蛋,太平公主受到夹击,颇感威胁,这才让她动了杀心,送这母女二人上了西天。
现在可好了,太平公主想,皇帝哥哥老实无能,又不立皇后,没人能管得了俺了;太子李隆基是个晚辈,得听他爹的,他爹又听俺的,让这小子干啥就干啥;不听的话,老姑俺就废了你!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女人最可怕:一种是“花心”女人,看上了老公以外的男人。红杏出墙后,琢磨着另立门户。一旦奸情败露,或是不能遂愿,歹心顿起,轻则家破人散,重则家破人亡,潘金莲是也;另一种是“野心娘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令人发指,武则天是也。“最毒莫过妇人心”,说的就是这两种女人。太平公主属于后一类。
权力这个东西,可以使耄耋之人返老还童。须发皆白的老汉,大权在握时,目光炯炯,张牙舞爪,健步如飞;一旦离开了权杖,目光呆滞,双手颤抖,步履蹒跚;权力这个东西,还可以使女人容颜焕发,迎来生命中的第二春,比什么牌子的化妆品都要管用。武则天七十岁时长出了新牙,七十六岁时生出了垂眉,都是手中权力的奇效;下台后仅仅十个月,老人家就咽了气,是无权惹的祸。权在人旺,权去人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太平公主当然深晓权力的妙处。为了健康长寿,为了容颜不老,她手里必须有权。她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无需费尽心机去抢权,只要大大方方地去接权就可以,因为她有位好哥哥,这个哥哥最大的好处是拼命放权、让权。
李旦天生不知权力的真滋味,他只会写字、练书法。当了皇帝,免不了遇到难缠的公务,让他头晕眼花。懒人自有懒办法,笨人自有笨主意。每当碰到难以决断的国家大事时,他都要请妹子入宫,虚心请教。一个双手扶膝,侧耳细听,频频点头,这是李旦;另一个唾沫横飞,指手划脚,气势如虹,这是太平。点头的是说了不算的皇帝哥哥,拍板的是一言九鼎的公主妹妹。
最让李旦难受的是朝会,就是隔三岔五地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大臣们七嘴八舌,吵得李旦恨不得立即宣布散会。着急之时,他环视眼前:俺那能干的妹子哪去了?
太平公主是没有资格参与朝会的,这是祖制,祖宗留下的规矩。太平公主不是武则天,没有她娘的道行,当然必须遵守。李旦也没有他娘的魄力,当然不敢破例。不过,狗急了会跳墙,皇帝急了也有办法。每当宰相们向他汇报时,李旦都会问一句:“这事,太平知道吗?你们和她商议了吗?”要是听说妹子知道了,也定了盘子,他立即照准,概不讨论,也不反驳;要是妹子不知道,他马上打发宰相,抱着公文,前去请示。
太平公主当然不能放弃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加紧谋篇布局,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权势。她公然插手组织人事工作,朝中大小官员的升迁,都是她一句话的事,李旦言听计从,无一不准。一时间,不论有官无官、大官小官,人人都拼命钻到太平公主的门下,如此才能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太平公主也没有忘记自家人,他的三个儿子都封了王。要知道,这三个小子可不姓李,他们姓薛。异姓封王,国之不祥,此乃古训,李旦却早已置之脑后。
不可一世的太平公主,不久就发现自己遇到了一个劲敌。她不止一次地听说,朝会上李旦除了问一句“尝与太平议否”之外,大都会加上句:“与三郎议否?”
这个“三郎”,不是后世梁山上的那黑宋江,是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他是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不出意外的话,江山早晚是他的。李旦对这个儿子极为信任和依赖,不是因为聪明,也不是为了防备妹子,而是出于本能:俺的儿子,凭啥不信?
一开始太平公主瞧不大起这个侄儿,觉得二十六岁的他,不过是个公子哥儿,绣花枕头一个,没啥大不了的。虽然你曾斩了韦氏娘俩,那还不是靠老姑俺帮的忙?太平公主想。
然而,距李旦复辟不到四个月,太平公主发现自己看走了眼。这个在自己面前唯唯诺诺的三侄儿,肚子里有牙,还是獠牙,且不只一个,要是叫他咬上一口,还真要命。她盘算了一番,决定主动发起进攻,先下手为强,收拾了这小子。
要想搞倒一个人,首先要搞臭他;要想搞臭一个人,必须先造舆论,无中生有,有中生大。革命是这样,反革命也是这样。近世以来,凡是倒台的大小官员,媒体上都会口诛笔伐,理由无非是两个:贪财和好色。贪财是祸国,好色是殃民;贪财是品质问题,好色是道德问题。一个人,既无品质,又乏道德,能称的上是个人么!不是人,就谈不上是好人,更说不上是个好官,不下台,成么!
李隆基不贪财,国库都是他们家的,贪个啥?但好色,好色是皇子皇孙的特权,也是太平公主和她娘的爱好,这两方面都没有把柄可抓。这难不倒太平公主,她重点在李隆基的排行上做文章。她放出风来,说李隆基没有资格当太子,应该换人。
为什么呢?李隆基是老三,前面有大哥、二哥。他大哥李成器就算是不愿当太子,也该轮着老二李成义。李隆基算个嘛玩意,也能当太子?更阴毒的是,太平公主还让人到处散布,说李隆基勾结大臣,阴谋提前接班。
留言传到李旦耳中,吓了这个老实人一跳:谁啊?造出这么个谣来!这不是祸害俺吗?俺好不容易省了一桩心事,又让俺添堵!他大笔一挥,下了一纸诏书,通告全国:不许信谣、传谣,俺家老三这个太子的位置,是铁定的,谁也动不了!李旦为何不追查谣言的源头?很简单,为了省事呗。
一击不中,太平公主并不沮丧,马上改变战术,力求突破。她派人暗中监视李隆基,抓住一点纰漏就马上向李旦汇报;同时,她还威胁、利诱了李隆基身边的不坚定分子,安插了耳目,使李隆基在太平公主眼里几乎成了“透明人”。李隆基也觉察到了:俺昨个晚上就干了那么丁点事,俺爹咋就知道了呢?他的心中极为不安,暗中提高了戒备等级。
时间长了,知道的事多了,免不了泡软了耳朵根子,李旦心中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老三这小子,想干啥?不是嫌俺死晚了吧?他是一个心中存不住事的人,很想找个人倒倒苦水。
一天,他暗中找来太子少保韦安石,试探道:“俺听说文武百官都向着太子,你要给俺注意注意。”他的意思是说,李隆基是不是在收买人心,准备提前接班?
韦安石当即大声说:“陛下,您怎么说出这样的亡国之言!谣言满天下,肯定是太平的阴谋!太子既有大功,又是孝子,天下人都知道,您可千万别信谗言啊!”李旦连连摆手,四下里瞅了瞅,小声道:“俺明白了,俺冤枉了老三,你别说了。”
&&&&此时,太平公主就在门帘外面,韦安石的话她听了个一清二楚,气得青筋突起。他让手下散布流言,中伤韦安石,企图陷害他。好在有人出手为他说了几句好话,李旦也明白他的忠心,韦安石这才幸免于难。
造谣不管用,谗言不起效,太平公主急得不行,干脆赤裸裸的亲自上阵。舍得一身剐,要把太子拉下马。
&&&&神云二年(711)正月,她在光范门内拦住了宰相们,费了不少口舌,暗示他们赞成更换太子。众宰相吃了一惊,面如土色,只有宋璟厉声言道:“太子有大功于天下,是未来真正的社稷之主!公主,你怎能说这些胡话!”太平公主见此光景,料到难以成功,恶狠狠地剜了宋璟一眼,掉车就走。
宋璟心急如焚,拉着另一个宰相姚崇找到李旦,沉重地说:“宋王李成器是陛下的长子,豳王李守礼是高宗(李治)的长孙,似乎都有当太子的资格。太平公主就是利用这一点,造谣生事,挑拨离间,不得不防。俺们商量了一下,觉得还是让宋王和豳王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让崎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也别指挥羽林军了,让他俩去侍候太子;太平公主也不能留,让她和老公到东都洛阳去吧,省得麻烦!”
李旦一听就急了,结结巴巴地说:“俺就这一个妹子,咋能让她上洛阳呢!不行,她得留下,那几个王就按你说的办!”
李旦心疼妹子,留下了太平公主,也留下了祸患和悲剧;他又担心儿子的安危,下令诸王、驸马一律不准指挥禁军,从制度上保证了李隆基的安全。真不知道在李旦心中,妹子和儿子,孰轻孰重?
李旦的嘴很不严,或者身边也有太平公主的耳目,宋璟等人的计策很快就传到了太平公主的耳中。她拍案而起,径直找到李隆基,指着鼻子大骂:“小子!想害你老姑,办不到!”&&
李隆基不是“愤青”,从不感情用事,总是谋定而后发。他找到父亲,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控诉”宋璟等人离间姑侄,挑拨兄弟,罪大恶极,当处极刑。
李旦听说妹子发了火,心头乱跳;又见儿子如此惨状,心中不忍。妹子需要安抚,儿子需要安慰,咋办?他想了想:你太平要废了俺儿,不是在先;俺儿不和你计较,大度在后,俺向着谁也不好,只能委屈宋璟等人了;要是杀了宋璟他们,儿子肯定不高兴,他们是儿子的亲信,都是儿子提拔的,要是死了,儿子不就成了光杆司令了吗?不处理他们也不行,太平这口气是咽不下的。
他做出了最终裁决,宋璟等人降职,撵出京城,贬往外地。太平公主闻讯,气消了不少;李隆基更是得意:俺使了个苦肉计,就保住了宋璟等人的性命,以后让他们东山再起,容易得很!
这场风波闹得李旦身心俱疲。他痛定思痛,觉得都是自己屁股底下这把交椅惹得祸。俺要是不干了,会怎么样?第一,不用在文山会海中扑腾了,无事一身轻,有功夫练字了;第二,隆基上了台,太平就没有理由难为他了,大事已定,闹个什么劲!
说干就干。景云二年(711)四月的一天,他亲自主持召开了三品以上中央干部扩大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俺这个人,一向淡泊名利,没觉得当这个皇帝有啥意思,一直不想干。当年俺是皇嗣,又差点成了皇太弟,都辞了,大伙儿都知道。今天,俺请诸位来,是想商量个事。俺寻思着现在就让位给太子,俺去当太上皇。你们看,咋样?”
群臣不知皇帝葫芦里卖的是啥药,不敢贸然表态,现场一片死寂。李旦正等得不耐烦,一个刺耳的声音破空而来:“陛下,您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候,咋能说退就退呢!”说话的是侍御史和逢尧。他是太平公主那条线上的,生怕李旦退了,李隆基上台,对己方不利。
李旦不知和逢尧的小算盘,还当他忠心耿耿呢。有人反对,说明什么?一是说明忠臣大有人在,俺还是有威望的;二是说明时机不成熟,大臣们忘不了俺,肯定不会在隆基身上用心,俺要做点事情,为隆基接班提速!
他打消了提前退居二线的念头,但决定放权给李隆基。他向全国发布命令,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自即日起,国事由太子负责处理;第二,军队和军事工作、死刑的批复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都要事先与太子商议,然后向李旦汇报。这样,李隆基就拥有了法定的处理政务权、军事指挥权、死刑复核权和人事提名权,逐步走向皇位。
这道诏命,也是在暗示太平公主:俺儿已经长大了,早晚要当皇帝,俺这个决心永远不变,你就别折腾了;俺们兄妹一起过过逍遥日子,多好!
李隆基很是兴奋:这下俺不就成了代理皇帝了吗?离真皇帝只有半步之遥,值得庆贺啊!不过,俺还要谦虚谦虚,省得老爹说俺有野心,半道上再改了主意。他郑重地向李旦提出,把太子之位让给大哥李成器,这又是一个以退为进之计。
李旦览表,大发感慨:三儿真是难得,都这个时候了,还忘不了他哥。他当面向李隆基指出:你就不要再让来让去了,俺觉得没有人比你更适合当太子。李隆基心中窃喜,口头上又说了几句客套话,顺势收回了辞呈。
太平公主当然不甘心失败,继续与李隆基叫板。她改变策略,不再与李隆基正面交锋,而是从外围着手,在朝廷的重要岗位上不断安插自己的亲信,以培固和提升自己的实力。
她亲自推荐时为殿中监的窦怀贞出任宰相,获得了李旦的批准。这个窦怀贞,一直在太平公主身上“投资”。每次下朝后,都要去公主府“报到”,汇报朝会中的情况,是太平公主公开的耳目。时人说他以前是皇后“阿(zhe)
”,现在是公主邑司,就是管家。如今,他成了朝廷高官,也成了太平公主的顶级走狗。
不久,太平公主又找到李旦,提出让太子詹使崔湜也当个宰相。李旦看不上崔湜,不肯答应。太平公主使出了妇女“一哭二闹三上吊”中的第一招,哭得李旦招架不住,勉强同意了。
就这样,太平公主利用李旦的软弱无知和对妹妹的爱心,慢慢地将人事任免权抢到了自己手里。李隆基那边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在人事安排方面基本上没啥发言权。李旦本人也有被架空的兆头。
架空李旦不是目的,掀翻李隆基才是太平公主的真实企图。她一直苦于找不到由头彻底打垮这个侄儿,一直闷闷不乐。恰在此时,老天来帮忙了,这让太平公主的双眼顿时闪出了骇人的贼光。
延和元年(712)七月的一天,一颗彗星出现在中国西部的夜空,尾巴长长,寒光闪闪。
在中国古代,彗星象征着灾祸,又被称为“扫帚星”。举国震惊,不知道天灾将会落在谁的头上。
&&&&唯一不怕的是太平公主,她觉得是天赐“良星”,兴奋得满脸涨红。这个不寻常的皇家娘们,对天文略知一二,对历史亦不陌生。她知道,在过去的岁月中,有那么几次,凡是彗星光临,都会在人间引发巨大变故,要么皇帝倒了霉,要么太子完了蛋,要么大臣遭了殃,反正轮不到公主。她心情愉悦,乘机策动了一个大阴谋。
她带着一个懂天文、晓阴阳、会算命的江湖术士入宫,让他为李旦剖析天象。此人口若悬河,大侃玄机:“陛下,天上出现彗星,人间除旧布新,大有道理。此番彗星与以往不同,搅得天上的帝座星和太子星都不安宁,说明皇太子就要当皇帝了!”
太平公主等人佯装大惊,死死地盯住李旦,看他有何反应。太平公主的目的是什么?她想提醒李旦,彗星的出现,表明李隆基这个“新”将要取代李旦这个“旧”。也就是说,天降彗星,是在警告李旦,李隆基野心发作,想把老子拉下马,自己去当皇帝,甚至会使出非常手段。
你怎么办,四哥?太平公主在心中默默地问。你舍得这个皇位吗?你甘心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吗?你愿意抛弃那种高高在上、一句顶一万句的感觉吗?老天已经告诉了你,你儿子李隆基想要你的座位,甚至想要你的命,你想咋办?是站在儿子那一边,还是与妹子一起收拾这个逆子?你快拿主意啊,俺等不及了!
见江湖术士倒完了口水,李旦环视四面,一片寂静,脸上显出了神秘的表情。他轻咳一声,一字一句地缓缓说道:“天象示警,俺也知道,怎么办呢?俺是皇帝,俺不挡这个灾,谁挡?总不能让扫帚星祸害别人吧!”他停了一下,眼中闪出坚毅:“这样吧,既然术士说皇太子当为天子,俺就成全他。传位太子,俺就这么定了!”
“轰”地一声,震得太平公主差点瘫坐于地。彗星炸了吗?她想。定了定神,她赶紧向在场的亲信们使了个眼神,七嘴八舌地劝告李旦千万别干这种傻事。“太子还年轻,有的是机会,您还是多干几年吧!”太平公主的声音中带着哭腔。早知如此,吓唬他干啥?让李隆基提前当皇帝,俺不亏大了吗?她一个劲地懊悔。
李旦正了正身子,坐得稳稳地,又说:“你们就不要劝俺了,俺不会改主意的。当年中宗(李显)在位时,天象也变了好几次,俺当时劝他让位给俺侄,以避灾祸,他就是不干,还对俺发了脾气,吓得俺好几天吃不下饭。那时候俺能劝别人,怎么轮到自己了,就不行了呢?俺是这种人吗?”太平公主听了这番话,恨不能上前捂住哥哥的那张臭嘴。这可咋办啊?她急得真要掉出眼泪来了。
消息传出,李隆基飞马入宫。见到父亲,他扑通跪地,头碰得山响,满头大汗地说:“儿子立了点小功,就被破格提拔为太子,儿子还生怕干不好,现在您这么急着传位给儿子,儿子可担待不起。”
李旦微微一笑,开口道:“老三,你婶子韦氏之所以没能当上女皇,你爹俺之所以能重登皇位,都是你的功劳!现在帝座星有灾难,所以俺才把它传给你。不这样,就不能转祸为福,就不能把坏事变成好事。俺们父子二人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不也挺好吗?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李隆基长跪于地,不停地磕头,请父亲收回成命。李旦有些不耐烦了,腾地站了起来,指着儿子吼道:“你是孝子吗?怎么不听老子的话!你要是孝子,赶紧给俺起来!你早晚要当皇帝,何必要等老子死了你才继位呢?噢,在俺的棺材前哭两声,你才高兴,是吧?你才能当皇帝,是吧?”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李隆基也不好再执拗下去,咚咚又磕了几个头,流着眼泪起身侍立。他的心里,究竟是悲,还是喜?是激动,还是庆幸?不得而知,但太平公主却是真正得悲痛了。搬起石头,原想砸破侄子的头,没想到侄子一点没事,哥哥却从皇位上震了下来。这以后的日子,该咋办啊!她哭了又想,想了又哭,弄得李旦不知咋劝。
李旦,这个老实人,一辈子只说了这一回硬话,做了一回硬事,当了一回硬汉。老实人较起真来,实在可怕,火箭也拉不回来。
&&&&延和元年(712)八月初三,李隆基正式登基,尊奉李旦为太上皇。过了四天,新皇改年号为“先天”。这个年号大有玄机。“先”有“先前”之意,也有“祖先”“上代”之意。“先天”,就是“以前的天”,“祖先的天”,“上代的天”。李隆基以此为年号,完全是向父亲讨好,是向世人表示,虽然俺当了皇帝,但天下还是俺爹的。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姓啥知道,叫啥不详,史称刘太公。这个老汉只会种地,不会抢地,所以没当过皇帝;他的儿子刘邦不会种地,却擅长强盗的勾当,夺了天下,由逆子变成了天子。儿子当了皇上,老子成了太上皇,刘太公自然不用去种地了,整日游荡,吃喝不愁,啥事也不管,想管也没人睬。他儿子自幼就不听话,现在更不把老子放在眼里。刘老汉心中憋屈,却无法呵斥强势的儿子。
此时的太上皇李旦,与刘太公大不相同,只要他愿意,啥事都能插手,原因有二:一是天下本是他的,是他主动让给儿子的;二是他并没有“全退”,而是“半退”,手里还有高于儿子皇帝的权力。
按照李旦原先的打算,是想彻底退下来,不留尾巴,让儿子放手大干。太平公主生怕侄儿独揽大权,力劝李旦留点后手,不管小事,只抓大事。她的目的是,只有哥哥还说了算,她就有机会翻盘,就能把侄儿往死里整。
妹子的建议,让李旦变了主意。他对儿子说:“俺虽然传位给了你,但怎么能忘了国家呢?俺也不能啥都不管。这样吧,俺们父子分工。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和死刑复核,俺说了算,其他的你看这办。”李隆基点头称是,心中骂爷。
李旦这样做,不是因为恋栈、舍不得权力,而是有两个考虑:其一,担心儿子还年青,嘴上毛少,办事不牢,他要把把关,省得儿子胡闹;其二,生怕儿子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做出不利于妹子的事情来。他心中常有这样得念头:有俺在,你们姑侄谁也不能把对方怎么样;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多好,折腾个啥?
要想让这对姑侄不折腾,是万万不可能的。政治斗争的结果,只有两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谁也不愿当穷途末路之寇。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只是碍于时机和条件的不成熟,所以迟迟都未动手。李旦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摆设,根本管不了他们。他们心中都明白,只要干掉对方,就能控制李旦,他是个纸老虎,只宜挂在墙上。
这姑侄二人,手下都有自己的人马,私下里都早已吹响了集结号,剑拔弩张,随时准备血拼,但表面上都不动声色,死死盯住对方,一旦发现破绽,定然会如猛虎下山一般,一剑封喉!
李隆基上台后,任命刘幽求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宰相之一。刘幽求忠君,很担心李隆基的安危,就与铁哥们、右羽林将军张暐,暗中集结了部分羽林军,准备向太平公主开火。征得李隆基的同意后,张暐自以为胜券在握,荣华富贵就在眼前,免不了洋洋自得,吹嘘一番,一不留神走漏了消息,弄得舆论大哗,太平公主跑到李旦面前告状。
李隆基手忙脚乱,使出了丢车保帅的招数,把刘、张二人的图谋汇报给了父亲。李旦没把这事看得太严重,仅仅将二人流放了事。
&&&&李隆基先开了第一炮,可惜是个哑弹,把太平公主吓得不轻,立即予以还击。它找来一个姓元的宫女,阴谋在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下毒,但没成功。杀心已炽的太平公主,此时已经收不住手了,日夜与宰相窦怀贞、崔湜、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左金吾将军李钦等人密谋,准备发动宫廷政变,用武力解决问题。
太平公主的举动,没能逃过李隆基的耳目。开元元年(713)七月初,侍中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将于初四发动叛乱。李隆基当机立断,亲自上阵,于初三抢先行动,将太平公主的党羽一网打尽。太平公主只身逃入山中古寺藏身。
李旦闻讯,慌乱中连滚带爬地逃到承天门楼上,察看动静,环兵自卫。参与行动的兵部尚书程元振,只身一人,奉李隆基之命前去汇报,他说:“太上皇,您别慌。刚才皇上奉您的命令杀了窦怀贞等人,没别的事。”
李旦气得跺脚:“俺、俺啥时节下过这样的命令?”程元振微微一笑,抬头看了李旦一眼。李旦顿时眼前发黑,脑海里闪出八十五年前的惊人相似的一幕。
武德九年(628)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斩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当时高祖李渊正在宫中划船,猛可地见大将尉迟敬德全身披挂、手持长矛,一脸杀气,飞马来到。
李渊大惊,厉声喝道:“你来干啥?想干什么?”尉迟敬德声如霹雳:“秦王杀了太子和齐王,派俺来保护皇上!”名为保护,实为逼宫,李渊面如土色。过了两个月,李渊下诏,传位于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
想到这一幕,李旦大为感慨:隆基这小子,太像俺爷爷李世民了,李世民派人逼老子让位,李隆基派人逼老子放权。他摇了摇头,一脸苦笑,心中转出一个念头:看来,老三已成了气候,俺还是识相点吧,免得难堪。
第二天,李旦发布了平生最后一道管用的命令:从今天开始,一切国事由皇帝处理,俺这个太上皇,再也不管事了。从此,他彻底摆脱了繁琐事物的纠缠,专心于自己的书法研究了。可叹的是,他的眼已经花得看不清了,手已经哆嗦得握不住笔了。
&&&&李旦退了,太平公主的靠山就倒了。她在庙里呆了三天,望见门外林立的奉命前来追捕的士兵,把心一横,回了公主府,指望侄子看在他老子的面子上,饶她一命。李隆基不是当年的霸王项羽,既没有妇人之仁,也不肯惜香怜玉,更不顾父亲的感受,让人捎了个狠话给老姑,让她自行了断。
太平公主别无选择,大哭一场,经赴黄泉投奔父母去了,随行的有她的两个儿子及其死党数十人。太平公主是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公主,父母、两个哥哥都曾出任皇帝,死了的不能在天上保佑她,活着的无法在人间护卫她。这样的出身,依旧落得个这样悲惨的下场,可见命运的无常。
妹妹死了,李旦挤了挤昏花的双目,掉了几滴泪。在他这一生中,眼瞅着至亲至近的亲人们一个一个惨死,七位老兄、两位妻子、一个妹妹,他都爱莫能助。他不爱权,也不会用权,只会流泪。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从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三年之后,即开元四年(716)六月十九日,李旦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李旦寿终正寝的地方,叫“百福殿”,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三个春秋。那么,“百福殿”中的李旦,这一生究竟有没有“福”?
当年的相命大师明崇俨曾经说过,太子李贤、英王李显、相王李旦三兄弟中,“相王相最贵”,就是李旦的命最好,福最大。
李旦的七位老哥和一个妹子,都未得善终。老大李忠、老三李上金、老六李贤、太平公主都被逼自尽;老四李素节被活活缢死;老五李弘、老七李显中毒而亡;老二李孝倒不错,生前没人逼他,无人害他,就是死得太早,是个短命鬼。只有老八李旦与众不同,虽说屡遭陷害,但都化险为夷;还当了两回皇帝,一口气活了五十五年;最后是正常死亡,哀荣备至,风光无限。
&&&&然而,生性敏感、老实厚道的他,生命完整,心灵却碎了一世。顺从哥哥、迁就妹子的他,却救不了他们的性命。他心中的悲哀与无助,充斥一生;身为皇帝、二度登基的他,受尽母亲、妹子,还有儿子的摆布。他心中的苦水与孤独,向谁倾诉。至今,他墓前的荒草,仍然在风中摇摆,似乎还在问:李旦,你幸福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闲话闲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