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蒋介石铜像在台湾算是善终吗

&|&&|&&|&&|&&|&&|&
1990年代台湾普通人眼中的蒋介石是什么样子的?
凤凰网历史 【
蒋介石在胡宗南灵堂现场 资料图
本文摘自《那些中国人》 作者:萨苏&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世纪90年代初,萨在机场工作,当时来了个台湾商人林先生做生意,推销工装夹具,双方很是谈了一段时间。
其实,现在看来林先生是个小商人,他的企业没有多少人,连工具的演示都是他亲自动手。不过因为他是来自台湾,那时上下都挺重视的。倒不是和政治有多大关系,这么说,和今天哈韩一样,那一段国内也颇有一批人哈过&台&的,从台湾回来的朋友带来了一些久违的传统和礼仪,让人深感亲切和新鲜。
和林先生谈判,对萨这样的&棒槌&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无论是开口&兄弟&如何如何,还是闭口管俺们处长叫&大哥&,都使当时还流行&同志&相称的机场同仁间不时发出笑声,有一位外号李大眼的工程师说每次和林先生见面都跟看电影似的,老想起《红日》里面的国军来,特有沧桑感。
今天看到Made In Taiwan往往感觉是中低档货,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大陆可不这样看,觉得台湾的东西的确很不错,精巧耐用。这样说并不是拍&台湾货&的马屁。咱们有三十来年工业上受苏联影响太大,弄出来的东西粗糙笨重,现在想来挺丢中国人的脸也和中国人细腻的性格很不相符。所以林先生带来的产品,在我们看来,是很有可借鉴的地方的。双方的合作也颇为愉快。
不过,和林先生在一起,更喜欢茶余饭后的闲谈,双方都能把对方侃得目瞪口呆。这里面的典型之一就是谈蒋介石。
可不是吗?好容易来一个在&蒋委员长&治下呆过的标本,我们这些只在书本上见过老蒋的年轻人自然想听听直接的观感,而处长以上的干部们多由陆军转空军,空军转民航的经历,潜意识里还是把林先生当成国军的人,也很想听听对面的人怎么评价&&其实林先生祖辈卖甘蔗的,和国军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林先生就说了,虽然是避重就轻,求同存异,依然让当时大陆人觉得这观感真是天壤之别。原来,在很多台湾人眼里,蒋介石是&老总统&,是一个风格朴素富有威望的人。当然,这一点在一帮打过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机场干部看来简直近似&反动&,只是碍于改革开放的大局,不好说什么罢了。
其实,林先生说的好多后来都证明并不是谎话,比如他说老蒋在台湾搞&土改&,这边都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土改不是共产党的活儿吗?国民党怎么会干这个呢?他们要干这个,农民们怎么会用小车推出一个淮海大捷来?事实上老蒋到台湾后痛定思痛,认为土改是共产党胜利的法宝之一,也是国民党此时收拢民心最重要的事情,于是在台湾大力推行减租减息和土改。说来也很无奈,国民党在大陆不是看不到这一点,但是不能做。因为国民党官员和地主是穿一条裤子的,土改,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根本无法贯彻。然而到了台湾它倒能改了,因为台湾的地主和国民党没有那么深的联系,不怕得罪人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作者:萨苏
编辑:蔡信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
最热万象VIP蒋介石地位介于台湾和大陆的评价之间?
[摘要]台湾地区民主化以后,一旦有了言论自由,所有意见都发表出来了,蒋介石的地位急剧下降;而大陆开放以后,越来越讲究事实,蒋介石不是蒋匪,地位变高了,比台湾还高。腾讯文化 陈菲 发自北京【编者按】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如何?蒋介石集团的军事改革应该如何评价?中国自清末以来效法西方的军事近代化成效如何?近日,台湾知名历史学者张瑞德携新书《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做客腾讯思享会,与大陆军事历史专家余戈展开对话,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二十余年前,新军事史在欧美学界方兴未艾,有别于传统军事史研究某一个特定战役的书写模式,新军事史注重讨论战争跟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将近代战争视为总体战,而不仅限于军事部门的卷入;同时也将战斗能力看作多种力量的综合,从多元的视角进行考察。受此影响,张瑞德决定开始研究国军的战力,于是就诞生了这本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抗战期间的国军还不能称之为一支真正的国家军队黄埔军校。(图源网络)张瑞德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抗战期间的国民党军队不能算是真正的国家的军队。在对话中,他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早期的军队是国民党军队,黄埔军校的全名就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党军。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中国的军队法理上是国军,但实质上如魏德迈所说,中国的军队不是一支军队,是好几支军队拼凑而成的。也就是说,厉害的地方军影响很大,很多地方部队不一定听中央的。蒋介石有意培养自己的所谓子弟兵。然而,到抗战爆发时,这些子弟兵都还不成气候,占据军中重要位置的主要是保定的一批人,直到抗战中后期,军队领导阶层方面才有逐渐的黄埔化现象。1949年以前中国军队地方实力派势力很大鉴于中央军和地方军微妙的互动关系,蒋介石一直想实行国家军队中央化,却并不成功。为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军队一度交由史迪威指挥。在张瑞德看来,聘请外来人进行改革的思路对于民间企业改革尚为可行,“今天海峡两岸有些大企业愿意聘请洋人,体制内要改革有时候很难,包袱很大,找外来人改革反倒比较容易”,但是这种办法在1949年以前中国军队里就不可行,因为“中国军队地方实力派的势力很大,蒋介石指挥不动,史迪威的话更是完全不可能。”。抗战国军。(图源网络)当时长期主持军政的何应钦认为地方势力派虽然不是完全听命于中央,但中央在进行资源分配时也要尽量公平地对待他们。由于理念不合,何应钦被蒋介石视为军事改革的障碍。后期主持军政的陈诚则主张大幅裁减地方部队,美方的物资完全由中央军分配,杂牌军分不到。“陈诚强力推进的改革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但因此也付出了惨痛代价,杂牌军后来倒向中共。所以军事改革非常不容易。”张瑞德说。勉强照搬西方式的军事改革后果常常很糟糕回顾清末以来的军事近代化,张瑞德认为中国的军事改革完全照搬了西方的近代军事思想和战略思想,比如近代西方人认为作战的要素是火力至上和主动攻击。“可问题是有了思想得有配套措施,中国也好,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也好,配套措施、物质条件不具备,勉强实施这样的军事改革,后果常常是很糟糕的。”在此,张瑞德引用了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对“西方中心”的批判,认为从清末一直到今天的台湾,在军事方面依然完全学习西方,“西方的顾问站在西方的立场上,觉得所谓的军事改革就是把中国军队打造成美国或者其他先进国家一样的,这个过程就是军队现代化。中国人自己接受了这一套东方主义西方中心的论述。”。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而,张瑞德认为国民党的缺点是完全只接受西方的,而忽略了自己跟本土的传统关系。“在这方面,共产党的军队有其强项,而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强项缺乏体会。”在他看来,现在各方对蒋介石的评价非常混乱。台湾地区民主化以后,一旦有了言论自由,所有意见都发表出来了,蒋介石的地位急剧下降;而大陆开放以后,越来越讲究事实,蒋介石不是蒋匪,地位变高了,比台湾还高。张瑞德认为实际上“蒋介石的地位比台湾现在的评价高一点,比大陆评价低一点。”。其理由在于虽然国民政府的财力一直非常弱,但“不管怎么看,中国领土是完整的,把那么现代化的日本拖垮,而且黄金十年有很多建设,为中国现代化定下了基础。”,“蒋介石败给毛泽东,不是因为蒋介石太差,而是毛泽东太厉害,他重视意识形态,组织宣传动员,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滇西战场汇集了当时最好的设备和人力资源作为军事学专家,余戈表示自己读完《山河动》的第一反应是:“评估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可以从民族性、信仰、统帅、装备等角度考察,这本书则是从人力资源及其相关制度的角度切入,包括官兵素质、教育训练、人事制度、福利政策等层面。按照黄仁宇所说,后者所生成的战斗力比较质朴、可靠。这本书虽然是一个多年发表论文的整合之作,但是紧扣‘人事’这个核心点,非常可读。”为了有说服力地描述抗战时期军队的状况,张瑞德书中使用了很多个体记录、文史资料,在余戈看来,这些研究“对抗战时期国民军队战斗力的评估搭了一个框架”。余戈认为接触了具体战役后,就会对这个框架有更深刻的感受。他以自己对抗战后期滇西战场的微观研究为例进行了说明。根据余戈的分析,滇西战场是直接与美国人、英国人合作的国际战场,汇集了最好的设备和人力资源,“如果说杂牌,只有53军是东北军里的,其他的如71军从‘一·二八’以来都是核心。选将也是选黄埔中的学霸们。在第十一集团军里,黄埔一期的同学能从集团军总司令到师长,什么概念?大家都是一起出来的黄埔学生,你当总司令他当师长,还能一起合作,说明内部人事关系融洽,否则谁服谁?”同时,余戈也强调滇西战场对手的日军也很强悍——,“日本部队是乡土部队,地域性差异很大。日本有一些地区的人天生好斗,就是强悍,比如九州组建的部队全军就公认。滇西这支日军是九州部队56师团、18师团,是我们在滇缅战场上的两个劲敌,对手一点不弱。”龙陵战役中国军队饿着肚子等炮弹在余戈看来,当时滇西战场上的部队没有指挥协同作战的能力,“整个滇西战场上,多少步兵是被自己的炮兵打死的,步炮协同太差了。还有空地协同也很难,别说协调空军了,就和地下自己的炮兵都很难协同。”以攻打龙陵为例,余戈说自己因为认识了陈明仁的孙子而看到了陈明仁的日记,日记显示的情况是当时明知龙陵城日军只留了四百多人,仍然不敢进攻,其原因就在于惠通桥勉强修复以后,后勤保障、物资弹药一直弄不过来,部队当时完全饿着肚子等炮弹。“我们从官方史料看到的情况是什么?——是因为不掌握龙陵是个空城,以为在龙陵日军仍很充实。其实不是,陈明仁在日记里就披露得清清楚楚。他在日记里骂,骂什么?骂后勤系统太慢了,这一切使他的部队没有办法”。腾讯思享会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duff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蒋介石败退台湾因果:违背佛前毒誓?|蒋介石| 发誓_凤凰佛教
蒋介石败退台湾因果:违背佛前毒誓?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紧紧地依偎在母亲身旁,她用双臂拥抱我,安慰我说:“他已发了重誓,如果他违背誓言,一生会受到报应!”
原标题:为了迎娶宋美龄,蒋介石逼陈洁如让位并发誓 编注:本文内容源于蒋介石第三任妻子陈洁如《陈洁如回忆录》。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7岁。
年轻时的蒋介石与陈洁如(资料图) 蒋介石毫不迟疑地走向神龛,立正起誓说:&我答应自今年起的5年之后,与洁如恢复夫妻关系。如我违背誓言,任凭佛祖惩罚我和我的政府;如我在10年或者20年内不履行我对她的义务,任佛祖毁灭我的政府,并将我永远放逐国外。&欲断指向我盟爱誓 1919年暑假,我在张静江家见到孙中山先生带着两位男子前来拜访,一个是戴季陶,一个是蒋介石。张先生便将我介绍给他们。 下午,孙中山和两位客人走了。我也告辞回家。不料,蒋介石却像站岗似的立在张府大门口,他因酒意泛颊,脸色通红。他趋前问我:&为何这么早离去,要到哪里去?我送你回家。&我急忙说:&不要,不要。&他便挡住我的路。我停下来说:&你千万不能和我走在一起。我父母管得很严,他们看到我和一个陌生人在街上走,会骂我的。&他见我慌促的模样,就站在一边让我过去。 后来有一次,蒋介石约我到乔治餐厅见面。用餐时,他很兴奋。用他那口宁波土话,一直不断地向我提问题。后来在法租界的公园里。他滔滔不绝地向我说了关于前妻毛氏和姚氏的事情。最后他看着我说:&现在,我要告诉你我心里的话,请你仔细听着:如果你肯嫁我,依据民国法律,你就是我唯一的合法妻子。&我张口结舌。他继续说:&我向你发誓:海可枯,山可崩,我对你的爱永世不变。&同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弹簧刀说:&如果你不相信我真心爱你,就让我用这把刀切下我的一个手指!& 订婚的第二天,他对我说:&&阿凤&是乳名,只有你母亲才能叫。我替你取了一个新名字。我想这名字和你的个性很相配。这个名字是&洁如&,意思是&纯洁脱俗&&他取出一张自己的照片,左边写着我的新名字,也签了他的名字。我们的婚礼于日在上海永安大楼大东旅馆的大厅里举行。 蒋介石将梅毒传给我 后,我发现身上出了疹子。蒋介石带我去看大夫。大夫取了我和蒋介石的血做瓦塞尔曼氏反应检查(梅毒血清诊断法)后,宣布我们的血有阳性反应。我一听到这个坏消息,发了疯似的,他承认了他的&罪恶&。说这是他自己的旧毛病,传给我了。&我怎样才能叫你相信我要真的悔罪呢?&他哀求着:&只原谅我这一次,回到我的身边来。我向你发誓,为了悔过,永远不再沾一点酒。& 医生说淋病细菌已进入我的身体,我将不能怀孕。 娶宋美龄时承诺五年后再娶我 有一天,蒋介石回家告诉我说:&真正的爱情是要以一个人愿意牺牲的程度来衡量的。&&你要我怎么做?&我问。&退让5年,让我和宋美龄结婚,以便获得必要的协助而继续北伐,脱离汉口而独立,这只是一场政治婚姻!&他滔滔不绝地说:&你去美国留学5年,回来时南京政府将已成立,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共同生活。你同意这样的约定吗?&&5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我轻笑着说:&你忘了当初是怎么对我的吗?我仍然记得你在法租界的公园对我发的此情不渝的誓言。当时你甚至愿砍下一只手指以表示诚意。到现在为止,你所有说过的誓言和承诺都是空话。不要再许诺言或再发誓!我已经听够了。& 蒋介石闪着双眼不再堆笑脸,板起面孔断断续续地说:&你知道,我的处境很危险,我必须在你的帮助下采取决定性的行动。如果我贯彻此一任务,中国就有救,我也可以活下去;不然我将因失败或失望而死,你不愿意看见这种下场吧!&听了蒋介石的这些话,我一直无法恢复平静,也无颜进娘家的门。 三张船票打发我出国 日是个闷热的晴天,蒋介石来找我,他一副施恩的样子说:&我来告诉你有关你去美国的事。你只需要去美国5年!这是你的船票。我知道这对你要求太多了。洁如,但这完全是为了中国的统一,我才敢要求你用你的爱心帮助国家。你如果留在上海,这事就吹了,你了解我的问题吗?我可以发誓!& 在母亲面前,蒋介石毫不迟疑地走向神龛,立正起誓说:&我答应自今年起的5年之后,与洁如恢复夫妻关系。如我违背誓言,任凭佛祖惩罚我和我的南京政府;如我在10年或者20年内不履行我对她的义务,任佛祖毁灭我的政府,并将我永远放逐国外。&他对母亲说:&现在你可以相信我了吧?我并不是像洁如说的不要她了。& 蒋介石把三张船票递给母亲,就走了。他离开后,我觉得心中一阵绞痛,终于哭了出来。&啊,妈妈,我不会再相信他。我知道我的婚姻已经完了!&我紧紧地依偎在母亲身旁,她用双臂拥抱我,安慰我说:&他已发了重誓,如果他违背誓言,一生会受到报应!&(据《陈洁如回忆录》)
[责任编辑:于发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您好, []|
49年后和谈:蒋介石不满中共让台湾成为自治区
[导读]蒋介石看了报告后非常生气,一气中共让台湾成为自治区,二气宋宜山对共产党和大陆的成就的夸赞。他认为宋宜山被“赤化”了,于是便让许孝炎转告宋宜山,“取消回台资格,住在香港算了”。
章士钊赴港试探 蒋介石沉默无语蒋介石要价太高 宋宜山出使无果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与外国的外交关系便显得至关重要。台湾的外国伙伴,在全球主要是美国,在亚洲则是日本。1952年4月,台日之间在美国的撮合下签订了结束战争状态的“和平条约”,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经过几年的平稳发展,台湾的社会政治逐步稳定,岛内人民期望和平。另外,在中朝人民的联合打击下,侵朝美军全面崩溃,不得不于日在板门店同中朝方面签订停战协定。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又签订了越南停火协议,使一度紧张的国际形势有所缓和。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共注意到,蒋介石依赖美国的庇护而偏安台湾,但是却坚守一个中国的立场和原则,对美国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言行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而且坚决反对、抵制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台湾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对此,不仅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进行了强烈的谴责,而且台湾“外长”叶公超也奉蒋介石之命发表声明:“台湾系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乃为各自所公认”;“联合国无权讨论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1954年上半年,美台开始磋商签订旨在针对中国大陆的《共同防御条约》,因有一些分歧,一时未达成协议。在获悉消息后,为表明解放台湾的立场,毛泽东决策:从日起,对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实行“惩罚性打击”,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日,美国策动新西兰出面,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讨论台湾海峡“停火问题”,目的是想通过联合国安排海峡两岸停火,使台湾问题国际化。蒋介石迫于压力,同意此提案,但对美国企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却持坚决反对态度。对此,毛泽东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决定通过谈判来缓和台湾海峡的局势。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行前,毛泽东嘱咐周恩来,在美国撤退在台湾海峡的武装力量的前提下,可相机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和意向。4月27日,毛泽东会见巴基斯坦大使时,说:“在亚非会议期间,我们同五个科伦坡国家和泰国、菲律宾谈过台湾问题,一切问题应通过谈判来解决,打仗的办法不好。”5月26日,毛泽东在与印度尼西亚外宾谈话时强调说:“台湾问题也可以用谈判解决。”(《毛泽东外交文选》)6月28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周恩来政论选》下册)1956年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方针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形成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构想。日,毛泽东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台湾那里还有一堆人,他们如果是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毛泽东还宣布:“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童小鹏《风雨四十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周恩来在1月30日召开的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中共中央的对台方针政策:“我国政府一年来曾经再三指出:除了用战争方式解放台湾以外,还存在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可能性。这样,我国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就有一种共同的爱国的责任,这就是积极准备在必要的时候用战争方式解放台湾以外,努力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凡是愿意回到大陆省亲会友的,都可以回到大陆来。凡是愿意走和平解放台湾道路的,不管什么人,也不管他们过去犯过多大罪过,中国人民都将宽大对待,不咎既往。”周恩来号召:“台湾同胞和一切从大陆跑到台湾的人民,站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来,同祖国人民一起,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周恩来选集》下卷)4月,毛泽东确定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6月28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第一届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的第三部分中,专门谈台湾问题。他指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正在增长。”“自从我们发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号召以后,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中,已经有不少人表示了他们的爱国愿望。”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宣布:“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周恩来选集》下卷)中共政策的变化,对国共对峙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参加过国共谈判的人士都认为,新一轮的国共两党谈判一定会到来。其中渴望和平的章士钊更是激动不已,他向周恩来总理主动请缨去香港,找他滞留在香港的国民党旧故,去向蒋介石做工作,沟通与台湾的关系,争取实现国共谈判。章士钊是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无党派人士,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他早年加入蔡元培、章太炎的爱国学社,与邹容交情甚深。20世纪初,他在日本东京结识了孙中山,两人常在一起共谋国家大事,但他婉拒了孙中山请他加入同盟会的要求。他主张读书救国,因此不参加任何党派。辛亥革命后,章士钊先后任《民主报》主笔,南北议和时的南方代表,段祺瑞执政时的司法总长,教育总长。1927年为营救李大钊而积极奔走。从1933年起在上海做律师,并任上海政法学院院长。抗战时期,他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9年,国共第二次和谈时,章士钊为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之一。同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了打通与台湾的关系,同意了章士钊的请求,并以中共中央的名义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信中对国共第三次合作提出了一些原则性意见:第一、除了外交由中央统管外,台湾的人事安排、军事大权等仍由蒋介石管理;第二、如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补助;第三、台湾社会改革从缓,有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第四、国共双方要保证不做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信中还说,奉化蒋氏墓并不像有些港台报纸上所说的“已在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的运动中荡然无存”,而是“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欢迎蒋介石能在祖国统一后回故乡看看。”(程思远《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1956年春,在周恩来的具体安排下,章士钊带着信件,身负重任来到香港,找到了国民党驻香港负责文化宣传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先生,同他谈了中共中央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并请他将中共中央的信转交蒋介石。许孝炎知道事关重大,立即从香港飞往台北,直接到总统府,亲手将信件交给蒋介石,并将他与章士钊的会谈情况向蒋作了详尽报告。蒋介石听后,再展开信,反复看了几遍,他注意到信中已不再称他是“头号战争罪犯”,也没有要求他“投降”之类的语言。他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周恩来在公开场合反复提到“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呼吁“国共第三次合作”。他明白他必须正视这一形势,但真正下决心也不是很容易的。他长时间沉默无语,没有任何表示,于是和谈搁浅。以后章士钊又分别于1962年、1964年两次赴港,为促进国共和谈奔走呼号,均无结果。
原创策划:国史当代:国史近代:深度推荐: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phillou]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_百度百科
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
《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是:20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武更斌。
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1]
作者: 武更斌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1
页数: 1185
定价: 132.8
装帧: 平装
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内容简介
史是当今读书界持续很久的一大热点。本书就是一部最全面
最客观最深入浅出的民国史书。它回答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为什么败退的话题。它以纪传体方式解读了国民党的兴亡成败。全书一百四十余万字,配以千余幅稀见的高清历史老照片,是一部近年来在海峡两岸也难得一见的史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数量是清朝的5.5倍,是北洋政府的6倍左右,是共产党军队的3倍。就装备而言,国民党军队拥有相当数量的轰炸机、战斗机、军舰、、。环顾亚洲,军力无出其右者。又接收了日本投降时交出的大批轻重武器:68万多支步枪,1.8亿发子弹,6万余支手枪,近3万挺机关枪,1.2万多门火炮,7万匹战马,543辆各种战车。这批武器可以装备80个步兵师、10个炮兵师、6个骑兵师、7个以上的装甲团。加之美国装备的36个美械师。与共产党军队小半加步枪相比,云泥之别。经济上,国民党政府占有各大城市,以及最富裕、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它的财政收入是清末及北洋时期的6倍以上。抗战时期它获得了10多亿美元的美国援助,解放战争获得40亿以上美元的援助。其综合力量纵向比较远强于历代政权,横向比较仅次于美、英、苏诸强国。可为什么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军队就一败涂地,蒋介石政权被扫出大陆呢?个中缘由,太值得玩味;个中教训,太值得汲取。
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作者简介
辽宁省盘锦人。1967年出生于大港油田。另著有《兵法权谋与经济竞争》、《军事艺术与企业领导》、《孙子百谈》、《义勇军抗战史》等多部著作。
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目录
第一章 时刻以军权为第一的蒋介石
第二章 派系林立导致的巨大内耗
第三章 奇特的相人方式
第四章 用人唯亲的蒋介石
第五章 敛钱有术、用钱有方的蒋介石
第六章 丧尽人心的执政党腐败
第七章 丧尽人心的恐怖特务组织
第八章 不与中共交战的和平将军
第九章 唯一伴蒋一生的宠将
第十章 主持“特级冷衙门”
第十一章…从无军功的顾祝同
第十二章…沦落为小学教员的刘峙
第十三章…臭名昭著的汤恩伯
第十四章…不受重用的关麟征
第十五章…才不堪用的胡宗南
第十六章…中共超级特工
第十七章…时心向光明的国防部作战厅长
第十八章…时走向光明第一人
第十九章…东北停战——蒋介石最大的失误
第二十章…莱芜战役放弃指挥的韩练成
第二十一章…被吃的诱饵
第二十二章…处处与蒋介石唱反调
第二十三章…打不下的塔山
第二十四章…用而不信的曾泽生
第二十五章…经历曲折的吴化文
第二十六章…断送黄伯韬兵团的贾汪起义
第二十七章…断送黄维突围念头的廖运周
第二十八章…保全古都的爱国将军傅作义
第二十九章…率领御林军起义的将军王宴清
第三十章…蒋家心窝反出的太子军
第三十一章…地下党选定的江阴要塞司令
第三十二章…保全上海有大功的刘昌义
第三十三章…血性将军陈明仁
第三十四章…解放西南第一功臣刘宗宽
第三十五章…执掌海军无方的桂永清
第三十六章…第三次逼蒋介石下野的白崇禧
第三十七章…代而无人理的总统李宗仁
第三十八章…建立在沙滩上的胜利
第三十九章…苦不堪言的中国农民
第四十章…台湾岛上的痛定思痛
.豆瓣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算是书法家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