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公司到底要不要考勤创新

内部创业需要创新的制度保障
□ 文/田科武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内部创业颇受学界关注,国内也有一些媒体率先试水。随着传统报业的不景气和转型力度加大,可以预料的是,媒体内部创业将不再是个别媒体的行动。内部创业或许是个好东西,但要真正见到成效,没有好的制度保障,恐怕是走不远的。
内部创业:一种无奈的创新之举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之下,媒体内部创业似乎成了一个时髦的词。但笔者以为,媒体内部创业,首先不过是一种无奈的创新之举。这种无奈,至少基于如下两个现实:
第一,面对网络和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过去长期赖以生存的“内容+广告”模式不可持续。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传统媒体曾经的优越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只有一条路可走:适应媒体变革的形势,开拓新的产品形式,打造新的经营平台,创造新的盈利模式。这是所以会出现媒体内部创业现象的外在原因。
第二,从目前看,自上而下的媒体转型之路,在全球基本没有成功的先例。传统媒体当然要转型,但是否一开始就要押上整个媒体的身家性命,的确是一个很考验决策者勇气和智慧的问题。在自上而下的转型可能失败,而且会给整个媒体的生存带来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发动和支持自下而上的内部转型尝试,就可能成为一些媒体的政策选项。
有人或许会说,媒体推动内部创业,是因为有大量的富余人员需要消化,这也是内部创业是一种无奈之举的重要例证。笔者完全不能赞同这种说法。倘若把媒体内部创业降格到安排富余人员的地步,那就根本没有在这里浪费笔墨进行讨论的必要,因为谁都清楚,富余人员连旧有的生产模式都不能适应,怎么让他们推动媒体转型项目?作为一种转型尝试的内部转型,其主要目的在于,以制度化的保障,支持和推动一批自下而上的媒体转型项目,从而为整个媒体组织的转型探索经验、锻炼人才。如果将内部创业等同于分流富余人员,甚至视为甩包袱,那样的内部创业根本没有任何言说的价值。
被动创业:虽然无奈,但或许有用
虽然媒体内部创业可能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政策选项,但这是否意味着内部创业就没有价值?笔者并不这么认为。
首先,我们要看到,在移动互联时代,编辑记者单枪匹马或者少数几个编辑记者联合发展新的媒体项目,是完全可能的。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创业的门槛很高,需要足够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投入,个体或几个人的互联网创业很难实现。但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超级媒体平台、移动支付工具的出现,使得普通的个体亦可以借助互联网工具,设计并运营具有竞争力的新媒体项目和产品,甚至可以实现较大的收益。所以,媒体内部创业的外在环境条件是成熟的。
说媒体内部创业虽是无奈的创新之举,但这种选择仍有价值,主要基于内部创业具有的正面价值:
第一,媒体内部创业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传统报业不景气,既有新媒体冲击、观念跟不上、转型无方的问题,更有因此而产生的活力不够甚至队伍涣散问题。解决活力不够、队伍涣散,需要新的刺激,而在全新模式下运作的内部创业恰恰给编辑记者提供了这样的可能。这也再一次提醒我们,不能把媒体内部创业当成消化和分流“富余人员”的权宜之计,而要真正引入创业的理念,以创新的政策措施扶持创业者,在推动项目良性发展的同时,搅动整个媒体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激情。
第二,媒体内部创业可以增进员工对新媒体的认知和理解,为媒体转型积累人才。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一些媒体的编辑记者有一种无力感,对转型新媒体存在强烈的畏惧情绪。媒体内部创业以相对小的成本,为员工提供投身互联网大潮的机会,即使项目失败了,也会为媒体的转型留下宝贵的经验,积累可用的人才。
第三,内部创业更有可能培育出成功的新媒体产品。在移动互联时代,高度垂直细分的产品更有市场空间。在传统的决策机制中,决策者不太可能对市场机会有深入的了解,对于什么样的垂直细分领域有机会以及什么样的产品模式可能成功,容易出现误判。即使没有误判,选定合适的人从事“正确”的项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引入内部创业机制,以上问题都有可能得到解决。此时,决策者的角色是制定创业政策、提供创业扶持、组织项目评估等,而项目的遴选和产品盈利模式的设计主要由创业者自己完成。身在一线的创业者更熟悉什么样的产品有市场机会;更熟悉自己的专长,当其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深耕,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激励措施到位、利益分配合理,创业者也愿意投入最大限度的资源和精力。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很可能使这样的情况成为现实:具有创业意愿的员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市场机会,设计出具有竞争力和盈利模式的产品,并为之投入最大限度的资源和精力。有了如上一些因素的保障,内部创业更有可能培育出成功的产品,至少,会比自上而下方式推进的项目更容易取得成功。
制度保障:如何才能不把内部创业玩坏?
内部创业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有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如果制度保障合理,媒体和创业者可能取得双赢。如果政策保障缺位,内部创业不仅不能取得成功,还有可能带来巨大风险(比如,优秀人才的流失),使传统媒体的处境雪上加霜。当然,内部创业的制度保障不单单是要保障创业者的利益,也要保障好媒体组织及其他非创业员工的利益。好的创业政策,必须平衡好这三者的利益。在我看来,合理的内部创业制度保障,必须明确如下一些问题:
1.为创业设定一定的门槛。如果创业政策不为内部创业设立必要的门槛,很可能会吸引那些根本不具备创业能力的员工加入到创业者的行列中来,在创业政策没有明确创业者的责任或者激励措施过于偏向创业者时就更是如此,从而一开始就把创业计划演砸了。创业政策设定的创业门槛,应该有利于吸引那些有创业激情、对新媒体和产品模式有研究的员工加入。
2.明确媒体组织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媒体内部创业要取得成功,必须走出旧有的项目制模式。具体讲,就是要让创业项目公司化运作,而媒体组织是创业公司的投资人之一。作为投资人之一的媒体,向创业公司提供办公场所,必要的资金、技术和其他资源投入(如推广资源等)。创业者也是创业公司重要的投资人之一,而且创业者特有的能力专长和其他资源亦可以作为创业者的出资来对待。在这样的关系结构中,媒体组织和创业者的职责非常明确。媒体组织负责投资,提供支持和扶持,创业者可以独立自主地开展运营活动。当项目成功之后,媒体组织和创业者按投资比例分享相应的利益。
3.明确创业者的利益。保障创业者利益,是创业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而且这样的制度应该在创业计划开始实施前就设计好。当然,媒体组织的利益也应该保障好,否则,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保障创业者的利益,最重要的是让创业者的能力、专长及其他资源等无形资产在创业公司的股本中占有合适的比重。如果比重过低,意味着创业者可以分享的利益占比较小,其结果可能是,一方面,创业者不愿意投入真金白银,也不愿意将自己拥有的全部资源投入到公司运营之中,公司和项目可能做不大。或者做大之后,创业者与公司因为利益分配发生矛盾,给公司带来损失。但是,如果比例过高,则可能损害媒体组织及非创业员工的利益,这也是要坚决禁止的。为此,媒体组织有必要在公司创立大框架确定的前提下,与创业者进行一对一的谈判,并以明确的方式确定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
4.为创业者提供适度的保障。传统媒体转型困难。作为创新尝试的内部创业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成功了好说,失败了怎么办?事实上,任何一个媒体创业项目都面临着失败的危险。为了鼓励更多员工参与内部创业,媒体组织必须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保障。比如,创业失败以后能否回到原有的工作岗位等等。但是,保障不能过度。过度保障可能吸引一些不具备创业能力的人加入进来,这对于整个创业计划不是什么好事。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媒体提供了过度保障,部分创业者因为有了很好的退路,可能就不会那么投入,或者对欲达到的结果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这会助长员工的玩票心态。创业政策为创业者提供的保障措施应该是充分且必要的,达不到基本的要求或者超出了必要的限度,都可能对创业计划的实施带来不利影响。(作者是《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
转载本刊文章,请务必注明转载自《中国记者》期数、作者等要素。
[责任编辑: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创新?
已有 14723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创新 质疑 创业 学生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创新?& &张海霞&最近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摇动了本来我国社会已经日益严重固化的一潭浑水,给广大迷茫无助的青年和怨气冲天的中年人群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希望,创新创业成为最时尚的热词!可是这几天真的是闹过了:国务院颁发文件支持学生休学创业,大学教师趴在地上让学生踏过说是“培养质疑权威精神”!这都哪儿跟哪儿呀?!创新是必须的,有理有据有节地质疑权威更是需要鼓励的,但绝对不是不尊重人,任何人从别人身上踩踏过去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更别说是老师和学生!这不是质疑权威,这是无理取闹和哗众取宠!记得《死亡诗社》电影里的那位老师教学生质疑权威的时候是这么做的,带着学生站上桌子,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电影里最后的场景也是这个,所有学生站上桌子默默送别老师以示敬意。我希望这次国家鼓励创新创业不要搞成闹剧,作为一个从十年前就开始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的老师,我个人觉得,全民创新,老师要带头,从课堂创新开始:从教学方法上创新、教学生打开创新思路、学会一些基本的创新思维方法,并积极鼓励和推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实践创新,从微创新入手,让每个学生成为停不下来的创新人才,积累自身的能力和经验,抓住合适的时机再创业,是一条可行之路。现在这种胡搞似的创新艺术、一窝蜂似的创业是不值得推崇的,鼓励学生休学创业更是不可取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必须先尽快修好自身的学业,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足够的锻炼之后,才考虑自己是否要创业,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创业的都是少数,创业成功的更是少数!也再次提醒大家,开个米粉店、包子铺不是创业,更不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业,中国需要的是华为、大疆这样拥有自己核心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真正创业企业!大家加油,让更多的孩子成为这个站在高处看世界的创新人才,也希望有更多老师在离开讲台的时候能够得到学生这样发自内心的致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海霞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2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生态圈?
  深圳商报记者 谢静
  “创新生态圈”对很多人来讲是一个新鲜的词汇。那么企业、创业者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创新生态圈?
  昨日,在首届企业创新生态圈大会论坛环节,美中创新转型智库Donald Lewis、国内知名风险投资机构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总裁唐本国、3W coffee许单单等与会者从各自角度给出了不同意见。
  嘉宾们认为,中国的创业环境里应有更多鼓励成功、容忍失败的精神理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企业宣称,自己缺的不是“钱”。一个创新企业要发展,面对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问题,必须整合一个个“生态圈”,推动技术、产业、、管理、商业模式创新跨界融合,最终建立一个健康的、环环相扣的生态圈。
  传统企业:搭建资金和技术的桥梁
  诺亚舟的主营业务是类似平板电脑的教育辅助电子产品,代表了许多在深圳经营多年的电子信息类企业。
  该公司总裁唐本国直言,对该企业来说,资金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从15年前创业到现在,尤其在公司小的时候、发展特别快的时候尤其需要资金支持。此外,他希望,政府、园区为创业者搭建一个技术的桥梁,比如说,能够让硅谷的技术融入到深圳创业者生态圈里。
  他认为,中国现在仍然缺乏尖端的技术,需要向硅谷学习思维方法和创业的理念。要建立起资金和投资的桥梁,还有技术碰撞的桥梁。
  新兴企业:需要一起行走的人
  3W coffee在互联网创业圈几乎无人不知。昨日,3W coffee咖啡馆创始人、拉勾网董事长许单单在现场分享了其创业经历。谈及创新生态,他认为,在互联网创业圈,这两年“天使”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在今天这个时候已经是钱满天飞,所以其实是钱太多了。3W coffee也赶上了这一机遇。
  事实上,创业者更多的是需要在成功路上一起行走的人和团队。“比如说他要找人你帮他找人,他要融资你帮他融资,他战略搞不清楚你能够理清楚他的战略,这个生态里面更多的是能够陪着他一起行走的人。”
  风投:软环境比资金更重要
  “这就是两种生态!”风险投资机构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点评认为,诺亚舟与3W coffee的两种方式刚好代表了中国目前的经济生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缺的是好的创意和团队;而传统行业企业仍然感到缺钱。
  陈玮指出,以前是创业者只需要钱,现在创业者更需要的是一个软环境。一个“圈子”对创业者非常重要,因为互联网时代以后创业的成本非常低,创业的门槛也会非常低,竞争会非常激烈,如果没有软环境,仅有钱远远不够。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在这里,发现聪明钱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财经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腾讯财经”,开启财富之门。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10000步换试驾好礼
预订享1万置换补贴
北汽SUV低至5万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给创业公司起名字,你需要避开这三个误区
2月25日报道 (编译:Colin)
注:玫瑰不叫玫瑰,亦无损其芳香。然而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名字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很多创业公司为求新求异把两个词组合成一个新词作为自己的名字和标语,反而令人摸不着头脑。那么怎样给你的公司起一个好名字呢?
纵观亚洲科技创业公司的名称和标语,真是千奇百怪。每个公司都想把名字起得让人眼前一亮,这样就能有一个独特的域名,也能在用户、媒体、投资者的心里占有一席之地,我能理解追求独创性的好处。
但是不少创业公司的“独创性”都是大同小异的:把两个现有的单词拼成一个毫无意义的新词。最近我正好发现一个教科书般的例子(拿你们举例子,抱歉了):印度一家实景增强公司取名为Imaginate,它的标语是“Technovating reality”。(编辑君注:这里的Imaginate是将imagination想象力与动词词尾-ate结合,Technovating是将technology科技与innovating创新结合,reality则与公司所从事的实景增强(augmented reality)工作有关。)
这种命名方法的问题在于,这样生搬硬造出来的名字是毫无意义的。imaginate是什么意思?technovating reality又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要不是我之前碰巧在Startup Chile上看到过这个公司,我会觉得你是在逗我。这个名字和标语听起来就像是直接从HBO讽刺喜剧《硅谷》里摘出来的。
然而这种做法却非常普遍,像Imaginate公司这样的名字和口号随处可见。拜托你们别再这么干了,这样不仅一点也没有独创性,反而更糟,完全没有意义。
来对比一下“Imaginate:Technovating reality”和“Subway:eat fresh(赛百味:新鲜美味现点现做)”。这两个公司都是一个词的名字两个词的标语,但Imaginate的名字和标语就没有给我多少信息,我可以看出这个公司跟科技有关,并且认为自己富有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但这也太模糊了。相反,Subway的商标就告诉了我很多,从它的名字和标语里的“eat”可以看出这是一家饭店,fresh让我想到爽脆的生菜和刚出炉的面包,这三个词不仅清楚地告诉我Subway是干嘛的,而且还成功勾起了我的食欲。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公平的对比,因为Subway有数十亿的资产和一整个团队的营销专家,他们可能花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才想出这样的一个标语。不过创业公司确实需要在这个方面多花一些精力,特别是在亚洲这个豪杰辈出竞争尤其激烈的地方。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和一个意义明确的标语能牢牢吸引住投资者的目光而不会让他们昏昏欲睡。
牢记这些关于起名和商标的建议:
不要造新词。如果公司名字非要造新词,那标语和宣传语就得是能够传达信息的真正的词。但不得不说像Google这样参考现有的词然后稍作改变是非常聪明的,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起初将公司命名为Googol,指的是10的100次幂,表示他们可以提供极为庞大的数据,而投资者给他们的支票上却写成了Google。
想了解更多公司名称的来历,请点击之前报道:《公司起名的学问:21家科技巨头名字背后的故事》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潜在的投资者可能不是你这个领域的专家,甚至不太懂科技,一个特别专业的术语可能会让人忽略它。简单来说,要从最简单的角度介绍你的公司是干嘛的。
避免流行语。我以前就说过,除非人们要被送上断头台,那你的产品就不是“革命性的”,还有其他烂大街的词比如“颠覆性”和“创新性”也应该从你的备选清单上划掉。你的标语应该尽可能简单明了地介绍你的公司,至于它是不是真的具有颠覆性和创新性,应该由其他人来评判。越是强调创新性,可能越说明公司不具备这一点。
想要了解更多创业创新知识,快速添加微信号:ilieyun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图文推荐
最新专栏文章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网友热评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要不要去创业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