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中医治疗传导阻滞他说我阴阳相阻大家解释解释什么意思?

我的图书馆
摘录一位自学成才的民间高人;中医,古老而神妙的,生态医学。  中医的开山之作是黄帝内经,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是谁收集了这么多的智慧,留下这么浩瀚的财富,再次敬仰。  我希望我下面所讲的观者能看懂。  先说阴阳  中医里阴阳是首位的,分不清阴阳也就玩不转中医,当然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前人留给我们那么多药方和对应的病症,就算不清楚阴阳,照方抓药也行,能治好病,但是,治不好新出的病,怪病,也不能把中医发扬光大。  那么阴阳,到底是什么,我可以这么说,很少有哪个中医能真正弄清楚阴阳的,即使是一些大师,名中医,也不清楚。没办法,内经里就没说清楚,内经从没有干干脆脆告诉你阴阳的概念,他只是给你描述阴阳的特征和表现。这不是著作内经的人不懂,而是,他说不出来。古人有很多概念他心里懂,但是怎么用言语来表达呢,没有一个名词可以给这个东西定位,比如说“道”,这是古人用的名词,怎么表达?古今有别啊,所以,古人只好给你描述,给你归纳总结,当然,著作者自己也知道没说出具体定义,为了避免概念不清,他在内经里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你描述。所有这些描述其实都在说一件事,如果你看懂了,会发现:“啊,这些都说重复了,好啰嗦啊。”  如果你看不懂:“啊,好深奥,每句话都很有深意啊,讲的什么意思啊。”  下面,我就用现代人的概念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阴阳,很简单,就一句话来理解:“阳是能量,阴是物质。”阴阳就是在指能量和物质关系,我们可以想象一团火,火燃烧,碳是阴,火是阳;或者一道水,水流动,水是阴,推动水流动的能量是阳。  但是,对于人来讲,并不是所有的能量和物质都对人有用,或者说,是人体所需要的。举个例子:电路,电路只对电有效,虽然水流中有能量,燃烧中有能量,但是你能把电路板扔到水火中让它起作用吗,不是漂走了就是烧坏了。人体也一样,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中医就是研究这个的。阴阳,或者说能量和物质,说白了一个东西,名词而已,殊途同归。  让我们看看内经历怎么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根本,神明之府也。”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看到了吗,这里全是描述归纳总结,但是,没有定义。  阴阳之道就是易,易字本身就是阴和阳相交相容的意思,阴阳本来就是不分家的,有人说我用能量和物质来定义阴阳有点自我主义了,大家可以去看看能量和物质是不是完全满足上面的描述。  首先这个世界就是能量和物质组成的,  积阳为天,天空还有大气,在古代就是认为是天,那里面当然物质极少,但是能量并不少,比如雷电,风;所有说天是纯能量的表现,也就是阳的表现(古人不知道空气是物质啊,当然这个物质分子已经很稀薄了,跟古人认为的物质确实可以忽略不计);同理,地就是具体的物质,以物质为表现,就是阴。  “阴静阳躁”,那是肯定的了,一个物质,他肯定是安静的,没有外力不会动,一旦动了,那肯定是有外力,就是“阳”在推动他,“阳”作为能量,能量总是在运动的呀,肯定是“躁”的。  “阳生阴长”  阳呢,就是说能量在增长的同时,形体也在长大。但是注意:阳生阴长是有个期限的,过了这个期限,阳不再生,阴不再长,人体就会走下坡路,这个期限是什么呢,每个人不一样,什么时候你的身体不再生长了,到头了,这个阳生阴长也就到头了。内经里规定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女的21~28岁,难得24~32岁,这以后,开始缓慢衰败,阳不再生,阴呢你可能会长胖,但是因为阳已经不再生,所长的阴没有阳的推动就会变成浊阴,有如一道水,没有推力的时候会流动缓慢,越来越慢逐渐变成死水,越来越堵,越来越臭,直至一切结束。  “阳杀阴藏”这里“杀”呢,是生的对立面,生杀生杀,都归阳关,上文解释过了,阳不再增长的时候就是“杀”的开始,阴藏呢,很好理解,阴作为物质是主管收藏的。  以上讲了一堆阴阳,都可以用能量和物质来表达,但是这里呢,内经还怕你看不出来,下文直接点明了:“阳化气,阴成形。”  看到了吧,不管是把物质气化,还是气在流动中所需要的,都是什么呀,能量嘛,只有能量能做到;阴成形也可以一目了然了,阴就是物质,物质凝聚就会形成某个东西,就会有实体,就是形啊。在这里,我告诉你阳就是人体的能量,阴就是人体的物质,“黄帝内经”及以下皆可解释。接下来,内经又说了:“水为阴火为阳”还是在解释归纳,没办法,古人只能这么解释归纳,你不能指望他给你讲钙离子怎么指挥肌肉蛋白的运动(下面再讲),古人看来火是很奇怪的,看得见,但是没有形状,不成物体,又实在有热量,那就是纯能量,就是阳。相对的,水就是阴。对于现代科学是怎么讲呢,举个例子——人体肌肉运动,是肌肉里蛋白分子的运动,蛋白分子的运动是因为钙离子,当钙离子吸附在肌肉蛋白の上时,因为钙离子本身带有电极的作用,蛋白质的结构会因为电极的作用产生一个变化,当钙离子释放的时候,肌肉蛋白又会恢复最初的状态。肌肉蛋白就是阴,而钙离子就是阳。钙离子(阳)带来推力,导致运动。而这个运动是由肌肉蛋白(阴)来完成。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身体里没有完全的纯粹的阳,也没有完全的纯粹的阴。钙离子相比肌肉蛋白很小,很轻(阴分的成分很少)但动能(阳)很大,而肌肉蛋白则正好相反。事实上我们身体里所有的反应都是这么完成的。阴和阳同时作用于我们身体,和谐,完美,我们可以看太极图,太极图就是阴阳的表现,多么完美,多么神奇,得有多大的智慧才能画出这么一张图。  但是记住,阴阳并不是所有,在阴阳之上中医还有一个概念就是“神”,“神”是指挥阴阳的,是最高统帅,NO.1。  下一节再讲“神”,然后讲“精”和“气”。还是讲阴阳,  人体呢,右为阳,左为阴;以隔膜为分界,上为阳,下为阴,人体就是一个“易”字,内经里怎么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同时呢告诉你:“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男的偏于阳,偏于气分,偏于阳则易散,易怒,爱出汗,汗里带油(清阳发腠理),易生体表的毛病;女的偏于阴,偏于血分,偏于阴则易静,易郁,容易在肝和血分出毛病;小孩是纯阳之体,小孩爱出汗啊,爱出鼻血啊,脉快啊,都是因为小孩是纯阳之体,阳分大,那么动能就多,向上向外的力量大,表现出来就是脉搏快,爱出汗,流鼻血,还有好动;老人呢,老人年龄越大阴分越重,越偏静,身体里面越容易积累浊阴,容易有血栓啊、癌症、风湿肿痛啊,这样的毛病。这是人生老病死的规律,一般人是不可更改的。  有的人问:那怎么办?内经里有方法啊,所以说内经很拽啊。内经怎么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看见了吧,阳太壮则易散,阳太壮就会吞噬你本身的“气”;阳缓慢平和为少火就可以滋养你身体的气,阳分太过脱离了阴分的束缚就会散掉你身体的“气”,反过来,平和的阳分可以让你的气增长。  所以呢,阳未必都好,阴未必都不好。人呢,从卦象上看呢,是个坎卦,大家可以去看看,坎卦上阴,中间阳,下面还是阴;就是说,阳是被阴包着的,不可越界。越界了就会虚耗。  上面说了阳过分会怎样,当然没说完,这只是阳单方面的过,还没讲阴虚火热呢;下面呢讲一讲阴过,或者说阳不足会怎样。  有的人呢,认为阴是不好的,是致病的元凶。其实不然,阴本身是一个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所谓好坏。所谓的“阴致病”其实是指的“浊阴”。内经里说:“寒生浊”,看看,不是阴生浊。寒有凝聚德作用,当阳气不足的时候,阴分就会活性降低,是因为阴分活性降低才使阴变成浊阴,本应该流动的排泄的营养的就沉寂下来,没有阳分的活跃力量,变成死物,积累在身体中,然后什么肿瘤啊,癌啊,痔疮啊,全出来了,哪里阳气不足,哪里阴分就会沉淀累计,变成浊阴,哪里就有毛病。  内经里给总结的就是: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太胜);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阴太胜)。呵呵,说的很简洁啊。总之呢,还是那句话:阴平阳秘。下面讲一点养生的东西,养生,内经开篇就讲了:“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喏,拽得很!忒他妈的拽了,膜拜一个。  什么意思呢:  首先是:提携天地,把握阴阳,这个呢,实际上说的是,“生气通天地,自己调阴阳”。所谓生气,其实就是中医里“精气神”的神,就是作为人可以自我控制的生物场,就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活力,就是你从一个人脸上看到的光彩。不懂是吧,没办法,只能解释到这了。  把握阴阳,就是自己可以随意调和阴阳,什么东西可以调和阴阳啊,来的因素就是医药,内里的因素就是神,内经怕你看不懂啊,因为确实很难说清,下面有告诉你要“独立守神”,神通天地,意守,外物无所侵,则渐生渐长,结果呢就是“寿比天地,无有终时。”还有一等略差的: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那,以上这是真人们干的事。  当然,这么拽的人一般都不留恋尘世,早找地方修炼去了,这个难度太大,不是一般人干的,我在这里也只是给大家指个方向,而且呢,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确实有用,我上大学的时候,6个人一个宿舍,每年流感来时大家都集体病倒,或许这次病倒3个,或许下次病倒4个、5个,但是大学4年我从来没有病过,怎么说呢,独立守神确实可以做到阴平阳秘,外物无所侵。  那么一般人应该怎么做呢,内经告诉你了: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学不了真人可以学圣人、贤人嘛,总的道理呢就是:顺从天地,按照四时规律养生,凡事别太过(主要针对男性),也别老放在心上(主要针对女士)。真人我们是学不来的,我们每天要上班上学,要养家考试,要上进要生活,杂事太多,学不来。圣人,贤人呢就好办一些。  在这里,先列个表:  五行:金 水 木 火 土 金  脏: 肺 肾 肝 心 脾&  腑: 大肠 膀胱 胆 小肠 胃  味: 辛 咸 酸 苦 甘  色: 白 黑 青 赤 黄  果: 梨 坚果 李子 杏 枣  牲: 马 猪 鸡 羊 牛  方向:西 北 东 南 中  季节:秋 冬 春 夏 季节转变  性: 收 藏 生 长 化  这个表,非常重要,基本概括了我们养生的方方面面,当然有些细节还需要说明,我希望有心的人把它COPY走,可以随时对照word里看起来很美一发帖就全不成样子了  养生从五行说起,跟我们平时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不一样,中医里是“金水木火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反过来: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相克。记住这里“相克”并不是相杀的意思,而是克制,制约的意思,只是让某个特性不要太过。  肺属金,西方,气之本,魄之处,情志里为忧,反映在皮肤及汗毛,应于秋。肺是人体清阳所居,通天气  肺主降,肺气向下生肾水,主行水,面部通窍在鼻。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性喜清肃,其气以下降为顺,故外邪袭人常先犯肺。  肺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异常、水液代谢失调、体表屏障功能失常,以及气的生成、血液循环障碍和某些皮肤疾患等。  肺的病变有虚实之分,虚则多为气虚和阴津不足,实则多由风寒、燥热、痰湿袭肺所致。  风寒证寒气入体,第一道人体的屏障就是体表的卫气,这个卫气是由肺主导的,很多时候人感冒上来就是板蓝根啊,莲花清温啊,夏桑菊啊,其实不对,人体感冒一般就那几种:风寒,风热、暑证,温病(流行感冒),如果你是流行感冒,由病毒引起的,那肯定吃莲花清温了,蒲地黄了,胆木注射液(这个东西超好用)什么的,板蓝根、夏桑菊只能起到预防作用,真病起来了是不管用的,病毒性感冒一般有征兆的,会莫名其妙的开始嗓子疼,头疼,反映在脉上呢,微微有点数脉,但是脉管又不够浮,跟真正的太阳伤寒或者太阳中风(感冒的一种)完全不一样;更多时候我们感冒是风寒感冒(这个时候伤寒论里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病名就出现了,这属于表证,就是疾病只在皮肉,基本上属于肺管,区别是出汗或者不出汗,现在药店里的药基本上不区分这两个病了,就是风寒感冒),就是因为受了凉,感冒,这个尤其小孩多,反映出来一个典型症状就是流清鼻涕,以上的药决不能用了,那些药都是清热去毒的,风寒感冒吃上面的药会越吃越坏,这个时候就是吃“风寒感冒颗粒”,有的人身体弱,病会缠绵不去,那就吃人参败毒散,或者九味羌活颗粒,到病快结束的时候,清鼻涕会变成黄鼻涕,那是病向好的表现,这是可以吃一点夏桑菊,也可以不吃。至于夏天,人们有时候会因为暑湿肠胃不适引起感冒,那么用药就是藿香正气水一类的东西。  肺主管人体体表,有的人爱出汗,一方面是因为火壮,比如有的男士,身体阳分重阴分弱就会爱出汗,不算病;但有的时候爱出汗是因为身体表面卫气不足,固不住汗,这种人呢,通常怕冷,易受风寒,这种人呢平时多吃点玉屏风散就好了。接着说肺(好像写的有点多啊,一个肺说半天了),肺是五脏的一种,五脏是我们着重要说的,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五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脏”通“藏”,内经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不管皮毛、肌肉、六腑,都只是通道,只是管输送,不管收藏的。有人奇怪了,难道胃啊,小肠啊,也不管收藏吗?不管!内经讲:“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就包括胃、小肠,只管收纳,运输。中医讲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看见了吧,跟六腑全没有关系。有人问:那大脑呢?多重要啊,子宫呢,多重要啊。我们没有歧视这些器官的意思,哪敢啊,中医里“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是地气所生。故藏而不泻,属于奇恒之府。”就是说这些东西很重要,怎么重要,以后单说。  下面先说一下,脉的基本位置  右手第一个脉就是肺,肺脉上半部通头顶,下半部通肺,脾脉呢上半部对应胃,下半部对应脾,肝脉呢上半部对应肝,下半部对应胆,左手肾阴右手肾阳,左手心脉上半部对应心包经和头部供血。正常情况这六个脉呢,肺脉最浅,手一搭就应该能摸到,心脉其次,脾脉不深不浅,要用点力,如果说肺脉三分力就可以摸到,脾脉需要6分力,肝脉需要用6~9分力摸到,肾脉最深,需要用9~12分力才能摸到。后面很多事情都需要这个脉来对应,所以先讲一下。  接着说肺,肺是娇脏昨天已经讲了,那么这么娇嫩是不是需要狠补一补啊?这么想就错了,肺一般是不要补得,我们常听人说补肾,补腰,补气,补血,没听人说补肺吧。肺很重要,但是它是一身清阳所在,没事就喜欢往上窜,遇点风吹草动它就着急上火,撸了袖子和外邪玩命,然后你就会咽喉疼,咳嗽气喘,就算感冒好了,他还不肯安静下来,总要再在上面缠绵几天,咳嗽个不停。所以啊,我们昨天说了,肺这个东西“性喜清肃,其气以下降为顺”,所以,不要补肺,如果肺气弱怎么办?有的人啊胸阳不振,心绞痛,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肺脉本应该是浮的(就是脉比较浅,好摸)他的脉变得沉而慢(金匮要略原话是: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那就是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30~40克捣碎、薤白9~15克、米醋或黄(米)酒适量。这个药是以行阳为主,不是补阳。里面君药是瓜蒌:甘、微苦、寒,入肺、胃二经,宽胸行气。臣药才是温性的薤白。下面给大家一个方子:胸痹汤——瓜蒌30~40克,薤白10~15克,半夏10克,桂枝3~12克,檀香6~9克(后下),茯神木30克,红花10克,苏梗10克,五灵脂9~12克,蒲黄6~10克,焦山楂10克,赤芍12克。冠心病、心肌炎等病而出现心绞痛、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心慌短气等症,你看他的脉象“寸(就是心肺脉)沉(脉深不好摸)关(就是脾肝脉)弦(就是脉直直的弓弦一样)或寸关弦滑沉紧(不解释了,估计解释又一堆讲不清楚,讲到脉再说吧)就是属于中医的胸痹病,只管服用,没跑。  肺里的气呢,中医叫宗气(这个名词没什么用,知道就好平常治病只要说肺气就好了),气门是“膻中”,这个气有部分是从外面呼吸进来的,有部分呢是从胃里来的食物的精华之气。宗气上走息道(就是呼吸通路),推动肺的呼吸,即“助肺司呼吸。”所以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临床上对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之候,称宗气不足,其实就是肺气弱,想补,平常多吃些米酒就挺好(肺的五谷是稻)。肺气如果伤了呢,一方面是易咳嗽,一方面呢是容易肩背疼,谁要是肩背疼,或者感觉头重,头后面疼,刮刮痧,后肩背还有后脖子,一般都能好转。今天说肾,肾是中医里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中医认为:肾脏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后天可以滋补先天。这个说法很对,但是,“后天滋养先天”是有时间期限的,内经里说女子:“三七(21岁),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28岁),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35岁),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发为肾余(头发是肾的一个表现),当女子35岁开始掉发的时候就是肾开始衰败的时候,这之前,后天脾胃都可以滋补先天肾气,这之后就难了,人体的后天很难滋补先天,只能一步步衰老下去,除非你真的修行有功,否则养生只是延缓衰老的过程,而不能逆转。对于男的来说,这个时间期限要晚一点,中医里女子以7为周期,男子以8为周期,男子的规律是:“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40岁,40岁之后就很难补了。这个时间期限根据个人体质会有不同,但是区别不会太大。  当我们年老的时候,经常会感觉腰膝酸软,膝盖疼,脚后跟疼,小便不利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跟肾的衰弱有关。然后我们会想起来补肾,这时候已经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半半了。其实,补肾——是年轻人该做的事,年轻的时候,尤其是女子28岁之前,男子32岁之前,补肾都是很容易的,不过那个时候,我们的肾通常都好得很,我们也想不起来补,等想起来的时候,基本错过最佳时机了,一般的补肾的药: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等,对于老年人效果已经不大了,只能当治疗后的保健品用,但是,对于年轻人,这些东西很好,肾阴虚的年轻的时候服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肾阳虚的服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右归丸就很好。  这里说一下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别,说脉大家估计看不懂,我们把手伸出来,双手最下面的脉就是肾阴肾阳,左手肾阴,右手肾阳,用力摸,这个脉比较沉,看看哪只手的脉比较弱,那么就是哪个虚(相对而言)。一般说来,女子肾阴强,男子肾阳强,所谓弱就是到你摸上去没劲的地步,不会摸就算了,别自己吓自己。肾阴虚呢,会容易腰膝酸软,后脚跟疼,易累;肾阳虚呢会怕冷,膝盖不舒服,腰酸。如果一个人说我后脚跟疼,我的膝盖还怕冷,那他是阴阳两虚。早治早好。肾管二便,但是呢它主要管小便,小便基本上可以确切反应肾的问题,大便跟肾脏有关,但同时和别的器官也有关系,所以以小便为主,如果一个人尿频、尿急等等,查肾脏就好了。男子的前列腺,女子的子宫但凡出问题了,去找肾脏的病源。  肾所属的颜色为黑,所属的季节为冬。如果一个人冬天看起来有点黑,不要紧,一个人脸色冬天看起来有点黑是好事,如果看起来有点青也不要紧,因为肾为水,水生木,木为肝,肝属青色,所以冬天脸有点发青也没事,怕的是脸发红,红属火,火克水,一旦脸上出现相克季节的颜色就要注意了,冬天人脸老发红可能会有心脏病。  在这里说一句,人的脸色可以分辨病情,仅限于脸色无神,只要一个人的脸色有光彩就是有神,就是好事,都不用怕。有的人天生皮肤白,夏天皮肤也白,但是白的有光彩啊,那就没事。跟这个一样的情况还有一个,就是人的脉。很多人认为脉有力就是好的,错了,其实只要脉象柔和,就没事,有病也不会严重。有的人天生六阴脉,所有的脉位都有点沉弱,但是脉相柔和,那就不要紧,只能说这个人不够壮,但是没病,六阴脉也是平人(正常人)脉象的一种啊。但是如果有个人脉象有力,但是不柔和,那可没什么值得高兴的。我不止一次把过这种脉,脉搏大而强,他自己把着还挺得意:“看我的脉有力吧。”我一句话他就不吭声了“你高血压吧?”所以大家记住,只要脸色有光彩就不要紧,只有脉象柔和就不要紧。  接着说肾,可能我们很多人注意到,有不少人小的时候老生病,长大后才慢慢好起来。但凡这种人,你去把他的脉,肾脉没有多强的。肾是先天之本啊,小的时候爱生病肯定先天肾气不足,长大后好了,那是后天补起来的,像这种小孩,小的时候要多吃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经典的补肾药,而且在宋代它是作为儿科用药出现的,专门给先天不足的小孩补肾的,药方非常经典三补三泻,药力柔和小孩子可以经常吃,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很多人长大了甚至老了,开始吃六味地黄丸觉得没什么用,主要是因为吃错时间了,小的时候吃最好。  肾是人体上最需要补的器官,跟肺不一样,肺不喜欢补,通常行的力量够就可以了。中焦的肝胆脾胃呢一般是有补有行,弱了补,积了行。到下焦基本上都是补,只要保证不滞住就行。我们经常听人说心火盛,肝火盛,胃火盛,肺火盛,可从没人说过肾火盛的。一旦过了人体的壮年,人的肾是五脏里面第一个开始衰败的,好好补起来吧。接着说肾,肾实在太重要了,在西医里心脏是最重要的脏器,而在中医里,肾脏是决断你寿命的脏器。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法门、传说,也有一些人一直在搞什么阴阳双修,找处女,炼金丹,拜神仙,很多这些烂事,当然,我可以理解古往今来这帮家伙想长生不老的心理,但是我在这里要说冷笑一声:“所有种种全是白费心机。”想长生不老,除非你能修得元阳只入不出,只增不减,要做到这一步最起码也要做到独立守神。可惜,莫说元阳只入不出,便是独立守神这世上又有几人能做到,依仗外力就想做到长生不老,简直是痴人说梦。我自问只能某些时间段做到独立守神,靠此,仅能做到不惧外邪,寒暑不侵,百无禁忌,但是我也知道自己在慢慢衰老,或许我有一天会抛却俗世,闭关修炼,以保长生,那是后话,且不提。  在这里告诉大家一句,到了一定年龄段,人的元阳,就是先天肾元,只能越用越少,所以到年龄了就要放缓生活节奏,不可过喜过怒,凡是平心静气,不要过度锻炼,不贪不嗔,少食甘厚,对于普通人这才是最好的养生延缓衰老法则。现代科学不是做过研究嘛,一样的猕猴,天天吃不饱的衰老最慢。当然,不是让大家去饿肚子,而是做任何事都要节制,这比吃任何一种补药有用得多。  如果要吃补药呢,我建议补肾的药年少时以六味地黄丸为底方进行加减,年老时以肾四味+四逆汤为底方进行加减,六味地黄丸我们前面说了,就是儿科药,年少时补肾非常好;到年老时这个药已经不足以用,就要用药力更大的肾四味了,再加上人年纪增长阳气必然会越来越少,所以加上四逆汤补阳助推力,药方是: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各30克 打粉,每服6-9克,四逆汤——附子(君,一枚,生用,破八片),干姜(臣,一两半), 炙甘草(佐使,二两)。当然,现在去药店是买不到生附子的,用制过的就行。上文的两是汉代的两,一两是15.6克,大家如果看现代人翻译的医书经常写伤寒论里一两折合现在的一钱,就是5克,全他妈扯淡,清代的一两是现在的5克,汉代一两就是15.6克,著书者连这些事情都不去考证清楚,根本就是敷衍了事。我给人开方养生附子3克/2次起步,治病4克/次起步,多的用到几十克一次,根据人的不同使用不同剂量,附子实际上是补阳第一用药,现在用的人少了。  有的人问前列腺炎怎么治,中医里是没这么多病名的,不过可以说一下,所以小便的毛病都去找肾脏,结石是要攻的药方,这种呢则是要补,我们可以看了,但凡人肾气足的,那尿起来跟唱着黄河大合唱一样:向前向前向前,绝没有稀稀拉拉的臭毛病,怎么办,补肾了,底方就是肾四味,肾四味这个药说是阴阳双补,其实还是补肾阳偏多,枸杞子,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各30克 打粉,再配上当归粉30克、熟地120克捣烂,合成大药丸,每次12~15克,一天两次,阴阳双补,延年益寿,专治各种肾虚肾弱,实乃居家旅行杀人越货必备良药。  肾属冬天,主收藏,内经里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到了冬天,人们要晚睡晚起,别受风寒,补补肾阴,要像动物一样尽量把身体蛰伏起来,别大量运动,少出汗,这就是冬天的养生之法。肾属水,水生木,肝属木,下一个要讲的就是肝,肝是春天的脏器,春天使养肝的最好时节,内经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就是说让你春天到了,赶紧养生补肝吧。  肝脏所属五畜为鸡,人呢在春天也要跟鸡一样,早睡早起,起来呢内经里说的是在庭院里披发缓形,就是早睡早起,起床后优哉游哉地散个步,春天是生的季节,这个时候树木要发芽,蛰藏了一冬的地气要薄发出来,人要顺应这个。你感应不到这个没关系,你只管早睡早起散步就行了,你的身体比你会感应,我有一个同事每年现在这个时候就出湿疹,难受的不行,那就是体内阳气的生机在春天把去冬的湿气带出来了嘛,正常现象,来点麻杏苡甘汤加桂枝就好了。  现在正是补肝的好时节,中医里讲春夏补阳,秋冬养阴,但是不是绝对的,有的人肝阴不足,到了春天只管补就是。酸味的东西入肝,比如醋,酸枣仁,李子,还有桑葚,都是补肝的。补肝阴的第一用药是酸枣仁,很多人思虑过重,尤其以女性居多,太感性了有时会伤肝的,时间一长肝郁,晚上睡觉浅,爱做梦,做梦做的跟连续剧似的,那都是肝弱,补肝。这种情况服用酸枣仁汤就很好,几天见效。有的人可能会以为中医看病慢,在这里普及一下,中医看病不慢,我给人看病少则1天,多则5天,必见验效。如果有个中医给你看病吃了5天药(汤剂)没什么反应,果断换人,他绝对没给你看对。我看病最快的是给家里老人治胃里反酸水,恶心,胀气,把姜半夏、干姜粉、香附打粉各一小勺开水冲服,喝下去就好了,药到病除。酸枣仁汤呢熬起来挺麻烦,想省事呢就用酸枣仁粉:茯苓粉:当归粉=4:2:1开水冲服,胃里不舒服的加上一些干姜与姜半夏按1:1参杂的药粉就OK了,每次一大勺,早晚服用,连服几天,肝脉就变强,晚上睡得好了。这个是验方,给很多人吃过,疗效显著,出处仅此一家,别无分店,今天贡献出来,造福大众。  肝体属阴,一般呢,我们补肝都是补肝阴,但是要记住,任何一个脏器都是阴阳互存的,肝体属阴但是肝阳不行的话也很难受,有的人一听“补“字就很高兴,总想补补身体,可着劲的补,什么蛋白粉,维生素,很多啊,只管吃,还有各种西医开的药只管吃。我这么说吧,常吃这些东西的人肝没有好的,为什么?补过了,我们平常吃的食物是合于天地之道的,是跟我们人体一样阴阳互存的,可你吃的那些人造的、提炼的补品呢,基本上都是高浓度的营养品,中医里面这些都是属于纯阴的东西,你要想一想,这些纯阴的东西你吃下去要花费身体里多少阳分才能把它们化解吸收,你吃多了会怎么样, 化解啊,那积累在身体里面就是浊阴嘛。有人问脂肪肝的问题噢,内经里有句话:“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就是说如果阴太胜的话。阳就无法满足推动阴的需要,五脏开始争夺阳分,争夺的结果就是总有某个脏器阳弱,开始出现於堵,就是浊阴。脂肪肝呢,是肝没争过别的脏器,肝阳不够,浊阴积累太多造成的。  我们平常吃药,是药三分毒,尤其很多西药药性都是寒凉的,那就需要你的身体努力地去把这些毒素或者说寒凉的药性分解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消炎药,所有的消炎药都是寒凉的,胃这个器官是喜欢温的,但凡消炎药吃多了,胃没有好的;其次呢,肝主藏血,所有的要到肝脏这里都会经过过滤,药吃多了,肝脏就会浊阴过剩。然后去把脉吧,肝脉都是弱的。我认识一个人,因为流产住院,后来呢出了点问题,医院采收的保守治疗,就是不动手术了,用打针吃药的方法让胎儿残留自然死亡剥落,我一开始不知道,后来她出院我给她把脉时惊奇滴发现她的肾脉还算好的但是肝脉很弱,仔细一问才知道医院给她打的化疗针,过了一个月她真的开始出现晚上多梦的症状了。很多时候过分治疗以及过分的服用保养品并不能是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而是会长远的伤害我们的脏器,多余的营养和药力都是要靠我们身体来消耗代谢的,如果你的阳分不够用就必然损伤你的阴分(身体),就像我同事,一时看着好了,出院了,可以后呢,肝脏已经受损严重,想养回来难了。她现在天天在吃我配的药,可那些不知道这些情况的人呢,谁来给他们保养。所以说,没事少吃那些人工提炼的保健品,营养品,都是一些让人积累浊阴的东西,想保养顺应天时四季规律,顺应自己的体质选择锻炼和饮食,静心养气,吃大自然产出的食物就好。  有人问,很多人说“春天省酸增甘”是为什么?这个其实因人而异,肝体阴用阳,什么意思呢:肝这个脏器本身属性偏阴,但是它的作用是向上伸张的像树枝一样,是主管生发的脏器,它需要大量的阳分,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一般补肝呢就是补肝阴,在味道中,酸苦都属于阴,辛甘则属于阳(不绝对)。“春天省酸增甘”这句话应该出自孙思邈的千金方,这么说主要是怕春天生发的过了,伤了人体元阳。但是如果一个人就是肝阴虚,那么到了春天当然要吃酸的,最好的补肝季节嘛,但如果一个人本来就虚阳浮越,那还是算了,少吃点酸的吧。因人而异罢了,至于增甘那是养脾胃呢,等讲到脾再讲。  内经讲:“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肝主筋,主握。如果一个人莫名手抖,握不住东西,即使时间很短,也要查一查肝。一个人春天脸色有点发青,好事,顺应了时节规律。一个人晚上梦多,那是肝弱藏不住魂。  肝属阳中少阳,三阳中肺属太阳,主开;胃属阳明,主合;肝属少阳,主枢,肺管阳气的开,但凡外感风寒风邪,第一个侵犯的就是肺,然后就是肝,枢就是门的合页,如果病到肝不能好会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进入阳明,那不要紧,阳明主合,进了阳明,病不会再往下传了,也可能会进入三阴经,有人问我尿毒症的问题,尿毒症其实和这个外感也有关系,有一种尿毒症的病原就是外感从少阳直接传入三阴,看起来你的病好了,其实是病深入体内,只是没有外感自己察觉不到罢了,长时间外感的病毒积累下来再加上人体的衰老,吃的很多寒凉的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表现是尿毒症,也有癌症,也有痛风。在这里给问尿毒症的朋友们提一下,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晚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你们直接告诉我一个尿毒症,我是没办法辩证的,尿毒症是个总称好吧,问病说详细点呗。我只给大家分析一下:  尿毒症一般都会水肿,  心属火、肺属金、火为气的上升,许多尿毒症皆因感冒病和不当用药长期积累,加上自然衰老,造成心、肾的衰弱,致火无法将金(肺)之水分蒸发从鼻孔或皮肤(汗)排出体外,心肾中之阳弱,痰湿、水气蓄积胃的上半部,阻截肺气不能下降,肺气不降则金不能生水,肾中无水,肾脏就会衰败。被检查为肾脏萎缩,小便不通,这种尿毒症是不好治的,因为牵扯的不只肾脏一个脏器,一般一个脏器不好,或通或补,两个脏器不好,也好说,倘若五脏中三个都不好,则攻、补都会相互掣肘,涉及生死,很难下手,非神医难以断,我想我水平有限,这种病治不了。  这种尿毒症的水肿一般都是四肢先肿,然后才是腹部。  如果水肿是从腹部开始的,则病根还在肾上,治法就是强壮肾气、化气排湿,用金匮肾气丸加五苓散治即可,自己问度娘去吧。  下面说说肝体阳分不足的治疗,所有的脂肪肝用暖肝煎当底方进行加减就好了:当归9克,枸杞9克,茯苓6克,小茴香6克,肉桂5克,乌药6克,沉香3克,如果病人素体体寒,得加附子,体虚加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等分各6克。到肝硬化或者肝癌的份上得加大活血化瘀和附子的量  内经里有一句话:“泻南补北”,说的就是肝脏阳分不行的治疗方法,肾属水,水生木,木是肝,如果肝的阳气受损导致不通,病因而致病(脂肪肝就是),那么要加大肝上游(就是肾,肾在方向上是北)还有肝,  阳分的力量,同时疏通下游(就是心,心属火,木生火,心是肝的下游,心在方向上是南),暖肝煎就是一个典型的温肾暖肝以疏通肝浊阴於堵的方子。有人问我在哪坐诊?再重复一遍哈,我不是医生,我是自学的,我只给认识的人看病,而且是不收诊费的,一收钱就是非法行医了。咱们国家是不承认自学中医的,不是科班出身的自学者连考试资格都没有,所以大家也不用来问了。真有人想来找我把脉私下联系吧。  一般来说我看病的流程是诊脉、断病、开方,病人或者家属自己买药去。我最擅长的其实不是在这里给大家嘚吧嘚,而是把脉,我看病是不让病人说病情的,脉上全写着呢,当然也遇到过我去之前病人自己服药影响脉象的,那个时候脉象就和望诊表现不太一样,需要等药力过了再把一遍。把脉呢,回头给大家细讲,里面门道最多,如果诸位能学会就不用找我了。  开这个帖子的本意是讲解和讨论中医,现在有很多人问病,没办法把脉,我只能根据叙述的病症给出大概的方剂,到不了千人千方的地步,但是方向不会错。  下面接着说,上面已经讲解了肺金,肾水,肝木,也给出了一些相应的方剂。很多人肝不太好,有两个方非常重要  逍遥丸——主治肝脾不和,主要是疏肝气,生胃中津液,养脾。跟它类似的是“柴胡疏肝散”  柴胡12克、陈皮12克、白芍9克、枳壳9克、炙甘草3克、川芎9克、香附9克。  逍遥丸:柴胡(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生姜(15克) 薄荷(6克) 炙甘草(6克)  看到了吗,但凡涉及到肝郁肯定会用到柴胡,柴胡就是肝郁的主药,肝郁,肝阳弱,肝部气滞所有这些都要用到柴胡,不过呢逍遥丸增加了一些养脾胃的药,而柴胡疏肝散就是纯粹的疏肝。如果有肝炎怎么办,我们知道,但凡有炎症都是出现了热证,但是柴胡是少不了的,同时加上清泄只要就是治肝炎的,  给大家两个药方:  1:柴胡10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炒川楝子10克,赤、白芍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厚朴10克,制香附10克,泽泻12克,焦四仙各9克,半夏10克,炙甘草3克。  2:青蒿15~30克,黄芩10克,银柴胡9~12克,竹茹6~9克,枳壳10克,陈皮9克,半夏6~9克(口渴者不用),地骨皮9~12克,生白芍9克,丹皮10克,秦艽12~18克,茯苓12克,香附9克,青黛6克(布包),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剂左右,如有效,再服15剂。两个要都是疏肝行气导滞,第一个就是针对肝炎同时消化不良有胀气的,治疗肝区隐痛,同时食欲不振,肚子里胀气,不消化;第二个方疏肝、泄肝中邪热,里有青蒿专门泄胆的湿热,  这个呢是针对有肝炎同时胆有湿热,但这个腑脏是最喜欢疏泄的,肝最怕郁,胆比肝更甚,不管是胆囊炎,胆息肉,还是胆结石都已疏泄为主要。有人问,不是所有的脏器都有阴阳吗?为什么胆药疏泄的?是的,胆是不用补阳的,哪怕柴胡用胆上,也不是补阳的,柴胡这个药大家可能没想到,他并不是热性的温性的,而是寒凉的。肝胆所需要的阳主要来自心脏和血液。肝肾同源,很多人脉象上也可以体现,肾阴不足,肝阴也弱。  不能把脉还有一个不方便,就是很多人肝炎,肝脉强(读jiang)其实同时还有胆弱的问题,比如胆息肉,胆囊肿,而这时如果能把卖脉的话,同时会发现他们肾阳也弱。  一般是这么两个类型  1:肾阴弱,导致肝阴弱,导致睡眠质量不好,贫血,多梦,用药是地黄饮子或者六味地黄丸或者左归丸,再加上酸枣仁汤,贫血的还要加上四物汤。  2:肾阳弱,导致胆弱,导致肝强(读jiang)导致肝炎,高血压。这个时候除了上面的两个药方还要服用桂附地黄丸或者金匮肾气丸或者右归丸  如果有人肝不舒服,如果是睡眠多梦,那对照一下有没有肾阴弱的症状,有的话,务必按照1执行,如果是肝炎,肝风上炎,高血压,那对照一下有没有肾阳弱的症状,如果有的话,就按照2执行,不然治病不治本,是没办法根除的。  还有的人并没有上述肾的问题,而是中焦(肝胆脾胃)整个虚弱,导致些些问题,我们伸出手来,看看关脉的位置(不知道自己去上文翻图)如果单独这里凹陷下去,有这种人,中焦弱,但肾脉还是好的,那么除了治肝的药还要理中丸,怕冷的服用附子理中丸,调理中路。  不论是那种问题,找准了病症,拿着这些方,别忘了找当地中医看看,我只管给大家提供方向。  总体来说,一般人该补肾的补肾,很多时候肾补好了肝的问题自己就解决了。如果不是肾引起的,那么就要考虑平日是不是心思过重,爱生气,一般来说爱生气会肝火旺,思虑重会肝郁。一个脏器生病,病因不外乎内因外因,外因多因风起,内因无外七伤:一为大饱伤脾;二为大怒气逆伤肝;三为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四为形寒、寒饮伤肺;五为忧愁思虑伤心;六为风雨寒暑伤形;七为大恐惧、不节伤志。我们现代人一般不会受到过去讲的什么刑伤,官伤(跌打损伤也会伤及肝),能伤肝的不外乎情志和肾,断了病因,肝病也就好治了。今天讲心,前两天那么多问肝的人,估计回头问心的人也不在少数。  首先,心在季节上属于夏季,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是万物长的季节,这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适应夏气,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养生之法。如果违背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起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就不能盛长,以致心气内虚。味过于甘,心气喘满,  心在味道属于苦,焦枯的苦,心在五行属于火,在方向是南方,颜色为红,水果是杏,牲畜是羊,五谷里属于红米,同时主管神明。  什么是神明?我只知道什么是神。呵呵,这个以后再说,我这里要说的是:  其实我们一直高估了心的重要性,或者说是低估了脉的重要性。在我们身体里,最重要的脏器是脾和肾,然而其重要性不亚于脾肾的不是心,而是历来隐藏在心后面的脉。  内经里是这么说的:“南方赤色,入通于心,藏精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臭焦。”  历来中医里解释,心管脉,脉是心的表现。但是实际上,错了。心只是作为脏器出现的一段特殊的脉。很多人认为是心脏供给了全身的血液,推送了所有的营养物质、津液等等,但是实际上不是。完成这一切的是脉。如果是心完成这一切的,那么把小腿断掉流的血那股冲力肯定不如把手臂断掉的大,因为手臂离心多近啊,但实际上不是,腿断掉,即使是小腿,血冲力也大于手臂血冲力。另一个佐证,如果心脏统管一切血液,那么血压的分布应该和心脏的远近有关系。实际上大家没想到吧,很多人下肢的血压高于心脏血压,尤其下肢动脉硬化的人,下肢血压都会高于心脏血压。在西医里,心脏坏了可以换的,但是一旦你得了血液病,脉管病,你看看他们有办法治没有。同样,西医里但凡给人做手术必须检测的是什么?血压。血压就是脉的体现。  在这里,我再郑重声明一遍:“脉”,不仅包括血管,还包括里面所有的血,以及提供给血液流动的能量(阳)。心脏只是一段特殊的脉,负责给肺及脑部供血。心脏属火,实际上应该说脉属火,脉才是人体阳分最重的器官,它推动了我们全身的运作,它的重要性不亚于脾和肾。  好了,有了上面的话,以下的讲解就方便了。  上面那段内经的话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南方应夏,阳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则又能生脾,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在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这是主要的关于心的描述,夏天呢,是阳气最重的时候,使我们养阳气的好时节,这个时候适合养心,养脉;夏天,不要惧怕流汗,应该顺应时节,不要老是呆在空调房里。到夏天啊,积聚在体内一年的湿啊,浊阴啊,都会随着身体阳气升发到极点而带出来,这个时候就是要流汗,把这些东西排走,然后到了秋天冬天,又是我们身体收和藏的季节了。如果你错过夏天大自然给我们排泄体内於堵的机会,那么去年一年积累的浊阴就会又随着秋冬藏于体内,这些浊阴会随时随地损伤你的身体,很多血液,血管方面的病就是这么来的呀。所以,再三,再三叮嘱大家,到了夏天不要那么眷恋空调,出出汗,有好处。  同时呢,内经还告诉我们,夏天呢,虽然要流汗,可是也不要忒过了,别没事找抽去大太阳地下面烤着(原话我就不写了),找个阴凉地呆着比较好,这个和冬天一样啊,内经同时还建议冬天找暖和地呆着。这个大家都理解,我就不解释了。  问输卵管积水的明天再说,其实看今天的文,悟性高的应该已经想到,输卵管以及各种类似组织全属于脉。其实我学中医还没有两年,这个东西真的是靠悟的。中医经典: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等,网上哪没有啊?现代一点的,胡希恕的,李可的,倪海厦的,焦树德的,昨天有人问我王正龙的书看过没有?没有,我就没听过这么个人。我也不建议别人去看,即使是倪海厦,我都不建议大家去看,因为里面确实有错,不是个人理解方向不同,而是错了,你听了,信了,就再也不会进步了。  怎么说中医呢,中医就像太极拳,大家都在看,都在用,可用的好,学的精的少之又少。我的学习经历只是特例,对于别人没有用。有人说我:你说的东西别人早都说过了,当然,因为我们都是从内经来的,但是这些东西确确实实是我自己悟出来的,包括很多东西内经里没有明说,但是你身边有病人,我没有老师,病人就是最好的老师,从病人哪里学到的,和内经理论对应起来,慢慢的一点点中医的脉络就清晰了。  今明两天的东西很重要,希望大家能仔细看。 昨天说到脉,今天继续说。脉在内经里叫做奇恒之腑,与它同样的还有:胆、脑、女子胞、骨、髓,内经里说这些东西藏而不泄,只管收藏。当然,我们现代人知道,在人体内部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然就是死人了。与奇恒之腑相对应的是传化之腑,泄而不藏,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发现区别了吗?传化之腑是专门负责把饮食、水分气化的,在中医看来饮食水分只有气化了才能被人体所吸收,传化之腑是专门负责气化的,是阳分,是运动;而奇恒之腑:脉、胆、骨、髓、女子胞、脑是阴分,是有形。在这里,大家有清楚一点,就是在中医里阴阳是互化的,气是阳分,凝聚起来则为阴分,营养物质是阴分,气化了又成阳分了,如果不能气化又成浊阴了。  其实,我一直不认同内经里关于奇恒之腑的描述,事实上,这件事在当时就存有疑问。如果奇恒之腑藏而不写,那女人的月经哪里来,不是泄啊,还有大脑,他怎么会是阴分?其实,内经里一直就没有怎么说大脑,我就一直纳闷了,这么重要的器官为什么言之寥寥,为什么心主神明,而不是大脑,现代医学认定一个人的死亡是脑死亡,而不是心脏停止跳动。  我认为:大脑才是我们人体最纯粹的阳分。我们一生的阴阳都在互化,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成气血,血走脉,气行经络,入体内相结为五脏六腑,六腑偏阳分,五脏偏阴分,六腑主传化,五脏主收藏,五脏聚一身之精气,向上至顶,为诸阳所会,为脑;向下至底,为诸阴所会,为生殖器。至脑为九五之尊,阳之极,不可再上,只可疏泄;我们看到大脑中有什么?髓海和脉,就这两个,别的没了。大脑这个阳到极点的时候,就是该往下走的时候了。凡脑之病,多由风发过甚,淤血不受控怕生气,怕上火,因为它已经到顶了,再生气上火的话,阳分就会超出人体控制,脑溢血,中风这些词大家都很熟悉了。总之一句话:大脑这个器官在养生里面是许降不许升的。 至生殖器为九泉之下,不可再下,只能温补;女子胞之病都是寒积水湿,脱垂这样的。而脑与女子胞同时也是生命生死的奇点。道教认为:人死,神明从天灵盖溢出;人生,胎儿于女子胞这个至阴之地诞生纯阳之体,胎儿。就像太极图黑色里的那一点白,我们常说小孩是纯阳之体,那么胎儿呢,更纯了,胎儿最先长出的是什么,是大脑啊。所以大脑是阴分吗?不是,大脑是有形的没错,但是大脑也是人体最顶端所有阳分汇聚的地方,我们现代知道,大脑的运作花费了人体做多的能量,大脑从来就不是阴分,内经说他是奇恒之腑,可以这么叫,但我从来不认为大脑是阴分,我认为大脑是阳分,人体中最阳的阳分。  到现在我们应该也清楚,为什么伤风感冒好治,在表啊,太阳症嘛;接下来呢,寒热往来,默默不思饮食也好治,少阳症;或者到阳明胃里或大肠实结也好治;三个阳证,太阳、少阳、阳明都是好治的,按伤寒论抓药就好了。接下来进入三阴证,太阴,少阴,厥阴,就比较麻烦了,这是病一层层深入人体;在这里呢说一点:有的时候人的皮肤病是因为阳明腑热引起的,外来风邪淫气传到阳明就会无所传,不再向三阴传了,到此结束。但是他不相离穿,它向外传啊,如果到阳明人体正气还是抗不了邪,就会向外传,从血脉经络重新归于体表,人就会出现皮肤病的病状,这就是中医名方“化斑汤”的应用出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皮肤病比伤风感冒难治,这是从阳明症又转回来的病,而不是单纯地表症。在接下来的更深入人体的就是骨、髓这样奇恒之腑的病症。在中医里肾主骨,肾生髓。骨、髓都是由肾主管的,但是这比单纯的肾阴虚,肾阳虚难治,因为更深入了,最最后,就是髓海和女子胞的病了。怎么治?还是那些方子,该化气的化气,该活血的活血。关键还是看辨证,有人说神医啊,几副药下去就好了吧?没有的事,病真到这程度,神仙也只能徐徐图之,唐代孙思邈够神医了吧,他自己中风吃的续命汤也是一天四回,日夜服用十天才好过来。你知不知道是上消,中消,还是下消?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就是上面有火老想喝水(肺燥,上消);阳明胃、大肠有热老想吃东西,容易饿的(中消);小便次数多,饮水少而小便反多或饮水多而小便反多,由于肾阳虚气不化水造成的(下消),你家孩子是哪一种?  “三消”治法也不同,大体如下:  一,上消: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用:黄连、生地黄、花粉、天冬、麦冬、藕汁、姜汁、知母、甘草、人参。&  二,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药用:石膏、知母、元参或玄参、麦门冬、大黄、芒硝、生地、熟地、牛膝。&  三,下消:治宜滋阴固肾。方药用:山药、山萸肉、生地、仙灵脾、黄芪、地骨皮、人参、鹿茸、肉苁蓉、鸡内金、五味子、黄柏、泽泻、栀子、茯苓。&  四,若伴有血瘀者可加用丹参、山楂、桃仁等。我们今天先讲一段脉,因为讲心呢,必讲脉,而脉又是我最拿手的,今天愿意把自己所学所得告诉诸位。  我们现在把脉比较简单一些,大家从影视上也看到了,就是双手手腕外侧,大家可以从以前的发文里找。在过去,把脉就复杂一些,不仅把手腕(中医叫“寸口”),也把头部和脚部的脉:  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 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 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 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 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 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 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头部和脚部的脉诊,现在一般都不用了,因为寸口脉已经够反映了,如果寸口脉比如肾脉把不到了,有这样的人,需要把脚部的肾脉和胃脉,但是通常是用不到的,我把过上百人,只给两个人把过脚部的脉,所以,现在只教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 。  把脉,没有学到位的时候,姿势非常重要,首先手平放,大致与心脏平齐,手腕下垫高一点,让手可以自然下垂。寸关尺各自反应的身体脏器及相关组织也不一样,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寸关尺只管反映我们的内脏,实际上寸口散脉不仅管脏器,也管腑,同时反应气血,乃至肌肉不和,骨刺,囊肿,淤血等等全都能够反应。下面我们慢慢说  在把脉的时候,平人脉就是正常人的脉象是柔和有力的,不管是六阴脉六阳脉还是单纯的平人脉,都以柔和有力为正常。  一般一个呼吸间4~5次脉搏为正常,多于此数为数脉,一般是上火的表现,如果少于次数,可能是运动员体质,脉搏就是慢,也有可能是体内有寒,但更大的可能是,这是个阴脉。如果仅仅是体内有寒,把脉的时候,可以从相应的脉位上感应到,那个脉位的感觉会比正常稍冷,严重的时候你能感觉到那个脉位有寒气往外传。如果任何脉位上把到手下脉管不清,那个地方必有多余浊阴於堵,而且多半是水性於堵,不管是囊肿,还是别的肿瘤,像这样的脉管不清,如果出现在尺部多半同时伴随着脉管上有寒气。如果一个人的脉所有的脉象都沉而不清,那么这个人体内肯定水湿寒重,如果一个人所有的脉都向外薄发而数,他可能是太阳伤寒,这个时候你看他的脉象是不是紧,如果紧,那么这个人的体表一定有大量的水分,紧的程度越厉害说明体表充水越厉害,就是在脉管里有大量的水分,充斥着脉管,那是人体在感受外界风邪的时候,在体表凝聚了自身的力量抗邪,那些脉管里凝聚的水分津液,这时是抗邪用的,如果你把到所有的脉都浮而数,但是不紧,说明病人这时已经出过汗,脉管里的正气津液已经泄过一部分,脉管就没那么紧了,如果你把到一个人所有的脉都有点浮,同时还有点硬,那么他是高血压,硬的程度越狠,血管於堵越厉害,那基本上都是血管里的血栓,往外浮的力量越大,说明血压越高,如果有个人脉象浮硬,浮的不厉害,但是明显有点硬,那么他一定吃了降压药在我们把脉的时候,左手主血主阴,右手主气主阳,如果右手脉象有力而大,说明这个人气足,当然,任何时候,脉管都要柔和,如果是硬而坚博的大脉,那可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如果一个人左手脉象大而有力说明这个人血分足,同时血中气足,流动畅快。任何时候,柔和都代表了血管的形,有力都代表了血管的阳,只有有力而柔和才是脉的阴阳结合的最好的体现 我们看脉书的时候各种脉象太多了,但是记住我上面的话,就是两个特征:柔和、有力,脉的阴阳就确定下来了。养生从五行说起,跟我们平时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不一样,中医里是“金水木火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反过来: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相克。记住这里“相克”并不是相杀的意思,而是克制,制约的意思,只是让某个特性不要太过。&  肺属金,西方,气之本,魄之处,情志里为忧,反映在皮肤及汗毛,应于秋。肺是人体清阳所居,通天气&  肺主降,肺气向下生肾水,主行水,面部通窍在鼻。&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性喜清肃,其气以下降为顺,故外邪袭人常先犯肺。&  肺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异常、水液代谢失调、体表屏障功能失常,以及气的生成、血液循环障碍和某些皮肤疾患等。&  肺的病变有虚实之分,虚则多为气虚和阴津不足,实则多由风寒、燥热、痰湿袭肺所致。&  风寒证寒气入体,第一道人体的屏障就是体表的卫气,...脉象要素分解   一、脉位与脉力  脉位可分浮中沉三候。浮中沉前面已经讲了,肺脉最浮;心脉其次,特征大而有力;脾胃脉象以柔和为重,不沉不浮;肝胆脉象长而直,略沉;两肾沉而有力,柔和为上,男子右强,女子左强。  我们要知道,脉里面就是气血,脉浮呢,就是气往外鼓,脉就会鼓起来,这个不是血在那鼓着呢,推力是气,脉学心悟里讲是“无非是气血搏击于外致脉浮。”气往外鼓呢,带着血和津液,不是抗邪就是阴扯不住阳导致阳气浮越,这么说,大家应该就清楚了;如果脉浮而鼓,那说明脉管里津液是不缺的,缺津液的话只会浮,不会鼓起来的,一般津液不缺,气就不会缺,津液是气化来的嘛。  同理,脉如果沉,不是血管里於堵太多,导致气鼓不动,就是气本身弱,所以鼓不动。前者是浊阴太重,后者是阳气不够,前者是实邪,后者是虚。&  脉呢,柔和第一,有力第二,实还是虚,以沉取论。   四季脉象各有不同,春脉弦,夏脉宏,秋脉浮,冬脉沉,瘦人脉浮,胖人脉沉,壮人六阳脉,弱人六阴脉,长人脉疏,短人脉密。  虚实亦分正气实和邪气实两种,正气实则脉象有力而柔和,邪气实,则脉象鼓燥发强(读jiang),邪实可攻。  二、脉体  脉体,有长短、阔窄之分。  脉长而阔者,健壮之人,气血旺盛,或因夏季阳气隆盛,脉可阔长。病脉之阔而长,可因邪气鼓荡气血,使气血激扬,搏击于脉乃阔而长。正虚者,气血浮动,脉亦可阔长。二者一虚一实,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但凡脉摸上去有力到往外鼓,不是表邪就是阳气虚浮,阳气虚浮的重按则脉力变弱,越用力,脉力越弱说明身体里面越虚。如果脉浮越而急躁,那是上火了,这是看哪个脏腑脉象最浮,往外鼓得最厉害就是那个脏腑的热证  脉体短而窄者,一因邪遏,气血不能畅达鼓击于脉,致脉体短窄。或因正气虚衰,无力鼓搏,亦可脉体短窄。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率  就是数脉和迟脉,数脉有火,前文已说,虚火还是实火看用力按脉力如何,再看看脉体如何,如果脉体涩而有力,说明是阴虚火热,脉管内津液已被火力熏炙减少,这时候一方面是滋阴育液,一方面是补气化液。滋阴育液和补气化液不一样,比如白芍是滋阴育液的,是良性的,补血管中津液的;而人参是补气化液的,是进入胃中生成气化之力。人要是阴虚呢,白芍,生地,麦冬都用得上,中医里这些滋阴育液的东西也是补药,叫凉补,人参党参呢那叫温补,补体液损失过多同时气虚,单纯的阴虚生热用不上。  脉徐者,可因气血为邪气所缚,不得畅达而行徐;亦可因气血虚衰,无力畅达而行徐。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如果用力按,有力而缓,那是脉管里有於堵,实邪,一般是要活血通络的,如果重案无力,那么是要补得,或者温补,或者看是不是寒气重,要上热性药。     脉律  脉律有整齐与歇止之分。气血循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脉律当整。若有歇止,则或为邪阻,气血不畅而止;或为气血虚,无力相继乃见止。  这个代脉我也把过,就是心律不齐,脉跳着跳着停一下,有的是很规律地停,有的呢就是隔几下停一下,也没什么规律,这个原因和上文差不多。《脉学心悟》里写了7个要素,其实没那么多,有人说我没讲清楚,说实在话,开篇我就说了,能看懂是福气,很多道理我说了,你可能看到了没想到,或者想到了,没想明白,中医这个东西,归根究底是门,要看悟性的。  我在这里再总结一下中医的脉络,下面的话可以说是化繁为简,集大成所在。黄帝内经很多人看不明白,能看明白我下面的话也是幸事,下面的话如果有哪一句不清楚,再问,不过我不保证能给你讲明白:  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成气血,气为人体精微,属阳分,如云泽,借血而行亦可自由行走;血为人体之本,属阴分,以气推动,内含津液。血走脉,气行经络,入体内相结为五脏六腑,六腑偏阳分,五脏偏阴分,六腑主传化,五脏主收藏,五脏聚一身之精气向上至顶,结为诸阳所会——脑;向下至底为诸阴所会,结为生殖器。至脑为九五之尊,阳之极,不可再上,只可疏泄;至生殖器为九泉之下,不可再下,只能温补。要记住,看明白,能看懂多少是多少,脑和生殖器是人之初,亦为人之末,生死奇点,太极图的黑白两点,是五脏六腑乃至全身的阴阳精华所结,不入五脏六腑行列,只可由五脏六腑来推动其病来或者病去。  五脏由血脉相连,血脉入心,心为脉之宗,或称脉之结,纯血脉之象,名为火象;血脉入脾则生土象,入肾则生水象,入肝则生木象,入肺则生气象。由此分别对应五行,金水木火土,相生相克,合成周天,循环往昔,生生不止。  五脏者,心为脉之宗,五行为火,四季为夏,行遍周身,主管传化,甭管传,还是化,皆借由心、脉之力,是以凡传化不行之症皆由脉主导,亦由脉来破;脾为后天之本,五行属土,人在五行中亦属土,万物入土而化,由土而生,所以后天补先天全仗土之力,一个典型,但凡脾不好的人,基本都爱生病,属于有事没事来点不对劲的那种,万物根基不稳啊;肾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不仅人所有生灵皆如是,所以肾虽属水,却具阴阳二相,而且,由肾而生诸奇恒之腑,凡人体根本之阴,之形(形属阴)借由肾所主,尤为重要女子胞,为人体至阴,集一身阴之精华所在(凡肾不好的小时候病多);肝五行属木,主一身生机清扬,如木之枝干,以肾水为源,借心脉之道,将脾土之气合先天之气,由内而外,由阴及阳,濡养全身,凡肝木易疏易清易散,戒郁戒怒戒结;肺五行属金,主一身之气,肃杀如秋,固外如兵戈,由气化阴,肃降入水,人体神明指挥元气化降为肾水之本,而得长寿,皆借由肺之力。  凡一脏之病,或疏或导,或补或泄。凡因阳气衰弱浊阴集聚之症,谨记泄南补北之法,凡因阴弱之症,谨记相传相生之法,如肝阴不足,补用酸,助用焦苦,甘味调和。由此,五行五脏治法大致确立。  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正治反治,各取法不一。总归: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泄之,医道同源,各安其气,清静养神,则病衰体正,延年益寿。  治法之外,人应调神养气,此为长寿根本之道。这就已经超出中医的范畴,广义到道教了,能把握这个才是最终目的,以后再说。我们日常饮食进入脾胃所主管的范畴,化为胃气,胃气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为的道路,以肠胃为的源头,九窍为胃气的出口,九窍就是五脏所联通控制的,把胃气输送到五脏各处,五脏都得到了胃气,就说明五脏是相互之间通畅的。  我们吃的食物到了胃里,化为胃气,开始运输,胃气的精华到了肝,就会让筋得到濡养,柔软而有弹性;胃气到了心,一部分就留在心,另一部分进入脉管,濡养脉管。脉管里的胃气,接下来会到肺里(看到了吗,内经认为肺里的血是从心脏里过去的,古人们认识很深刻啊),血管里的胃气进过血脉进入肺里,再和肺里呼吸到的空气融合,形成“宗气”(就一个名词,说肺里的精气,大家记住就行)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体表各处。这个宗气呢,在经过体表的流转才会进入六腑,六腑的精华会进一步归入五脏。所有以上这些都可以在脉的寸口(就是手腕)得以体现。  我们喝的水到了胃里,会气化,向上进入脾,脾呢会把气化的水输送到肺,肺会把这个水再进一步输送到各个需要的身体部位。  人以饮食为身体之本,不吃饭就饿死了(内经说的很严肃啊),脉呢,把的时候如果没有了胃气也就离死不远了。这个胃气在脉上是怎么体现呢,不是说肝脉(应该是有点弦象,就是长而直的脉象)不弦了,或者说肾脉不沉了(肾脉应该沉但是没有沉,说明有病象),就是胃气没有了,而是说,脉里摸上去没有了元气,什么是元气,怎么摸?一个人的脉象摸上去柔和有力就是有胃气,反之,过硬过弱过散就是没有胃气,一个人的脉象如果硬狠了,摸上去象水管一样,那就坏事了,或者弱狠了脉象象一滩烂泥一样又弱又散也坏事了,我至今还没摸过像烂泥一样的脉,但是水管一样向外凸起而且发硬的脉我是摸到过,只能用四逆汤和上别的药给他缓缓,病人吃后反馈还不错,后来让他们家人给他再加上抵挡汤丸一起服用,长期吃,那个比较贵,后来就没有后来了,这里插一句,药店里的药真的是很贵,差不多每一种都是我自己买的3倍价钱,狠啊。  说到这个,李东垣有个《脾胃论》就是从这里引申出去的,不过在我看来,所谓胃气,就是元气,是后天胃气与先天肾气的合物,内经里说胃气,就一名词,后面李东垣又引申了:“则元气之充 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句话还是很有意思的,也是说元气是由先天肾气加上后天脾胃之气的滋养所生,所以,如果胃气不行的话,元气也就不行,元气不行的话就哪哪都不行,所有的病都来了。当然,这句话有些绝对,比如说:很多病并不是因为胃气衰弱,而是后天人们自己作的,不符合养生规律。比如说虚劳症,很多时候,虚是由劳引起的,太糟践身体导致“劳”,劳导致虚,这跟脾胃没一点关系。再比如说我吧,前两天病了,怎么病的?作的。有人知道我爱好吃冰,用鲜牛奶加上糖、咖啡或者果珍嘛嘛的,冻起来,每次一两斤用小凿子凿着吃,数年来寒暑不断,向来吃后爽得很,冬天太冷了也就是吃后静静心,运运气,没事了。结果前两天,吃了一斤多冰块,又吃了一个鸭腿,一些水晶牛肉、香肠、火腿、红酒,奶油蛋糕……然后到半夜就开始呕吐呕吐,后来要不是自己配了点药喝了,估计早上都爬不起来。在这里,把我那个药方写下来,很有效,过去给别人吃都说有效,这回自己吃发现确实有效,针对呕吐,胃酸,胀气非常见效:姜半夏、干姜、香附打粉得分混合,吃的时候来一勺用一点水煮一煮,煮的有点象糊涂的感觉,一口闷下去,特有效。  人吃的食物饮料,有五种口味,每种口味到了身体里面会各自进入相应的五脏六腑,津液呢也会按照既定的规律走。经常有人问类似的问题:“我吃这些药,它们知道自己要往哪走吗?”  药是知道的,不仅药,连同我们的饮食也知道自己会往哪去,我们的身体会安排他们,酸味的会入肝,咸味的会入肾,辛味的会入肺,甘味的会入脾,苦味的会入心,有的药性轻扬,有的药性沉降,有的药性同时入肝肾,有的药性同时入心脾,大家都懂,药典上也写着呢,不要怀疑。所以呢,在这里说一句,不管我们吃什么东西都不要过,要知道我们五脏是相生相克的,任何一个味吃得太多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我一个同事就是忒爱吃酸,酸的不行,导致肝脉强势得很,然后呢,脾就弱,脾弱了身体就总是这里不舒服,那里不得劲,老让我调,让她戒点酸还不行,头疼。接着说脾胃:内经里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就是说这些东西是为我们身体贮备精华做服务的,是血液最主要起作用的地方,营气就是血管里的气嘛,血管里的气干什么用的,就是血管里的能量,指挥血管干活的。说这些组织的功能就像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的精微,吧饮食中我们需要的提炼出来,剩下的糟粕排出去,这些组织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它们在面部的表现是口唇四旁的白肉,我们知道嘴唇是红色的,嘴唇周围那一圈就是脾胃什么的表现。脾胃濡养的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就是天生的甜味,比如:大枣、甘草、还有一个人参,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人参不是苦的吗?呵呵,大家可以去找点人参细尝尝,人参的后味是甜的,先苦后甜,人参是少有的入脾胃后可以直接转为胃气的东东,而且他的药力还大,人参这个东西,有的医书写是温性的,有的医书写是凉性的,有的医书写是滋阴的,还有的医书写他是引阴长阳,说白了,这东西就是补气的,说到这里,又提到了气的概念。这个下面说,  免得又扯远了,接着说脾胃,脾胃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我们前面说了,人的属性在五行中也属于土,万物入土而化,由土而生。其实呢,从土生出来的,首先就是木,就是现在——春天,肝的季节。脾胃呢,它的五谷代表是小米,牲畜呢是牛:甘,温,属土,安中补脾,益气止渴。其实呢,还有一个东西,我写在这里,仅作科普,不过不提倡大家吃:狗,酸而咸,温。暖脾益胃,脾胃暖则腰肾受荫矣,补虚寒,助阳事。  但凡脾胃之病呢,无非是上所传和下所传,上所传呢就是说短期饮食或者外感引起的胃部舒服,这里一般因为病程短,只涉及到胃,一般还不会牵扯到脾,症状呢多是在:心下。我们看伤寒论,经常有“心下痞硬”这几个字,说的就是上所传的胃病,病在胃的入口,一般都是积聚在这里了。这样的一般病来势急,病人也挺难受,但是不要紧,伤寒论里方子不少,承气汤系列很可以治;如果是下所传呢,一般是从肝或者肾传来的病,这个病就深入一些,病位一般在脾而不是胃了。首先酸味吃得多了,酸味属阴,入肝,酸过了肝阴就会太重,然后就会妨碍脾,木克土啊,肝阴重导致脾阳虚;或者,肾阳虚反传至脾阳虚;还有一种是胃寒太甚引起的,不过比较少见。多见的就是前两种。  脾胃的常用药呢就是:人参、白术、甘草、大枣、姜,这些都是温补,有生津液的有燥湿的,通常一起出现;还有香附,厚朴、砂仁,槟榔这些是行胃气的,还有乌药,乳香,良姜,附子驱寒止疼的,还有巴豆、大黄攻下的大致呢就是这些(一时记不全,先写这样吧)  胃里如果寒呢,就会胃疼,不化食,喜按,喜热;胃里如果有湿呢就会容易作呕;胃里如果有实结呢,就容易上火,而且去按胃那个位置是硬的。  相比较胃,脾这个脏器更深一些,属于五脏了,很多人问这个事,这么说吧,但凡便溏,大便稀,黏腻的人十之八九都有脾阳虚。便溏就是脾阳虚的一个典型症状啊,中医里有句话:少阳必呕,阳明必渴。说的是如果你少阳犯病,多半是要呕吐的,如果是阳明病呢,(实证),多半是要想喝水的,同样,你便溏未必是脾阳虚,但是你脾阳虚肯定便溏,而如果你肾气弱肯定下面固不住。  现在问便溏的人知道了吧,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脾阳虚了,而脾阳虚的多半还伴随着湿重。这很常见,脾在五脏里是主管运化的,有个病名就叫脾水:因脾阳虚、脾失运化水湿的功能而致的水肿病。脾阳虚怎么破?药店里成药多了,健脾丸、启脾丸、归脾丸……  说道脾胃,我们知道脾胃的代表色是黄色。有一本书叫《黄庭经》,说的道理和中医很有关系。黄庭经,首先说黄庭是什么意思?黄是土,是人的脾胃;庭是房屋前面院子里的空场地,过去人建房都有院子的,就是正屋门前那一块院子。在人体呢就是说脾胃那一段。  不过很奇怪的是:黄庭经书里面写的全是意守关元,为什么取名不叫关元经,而叫黄庭经,一本道家的典籍,以人体后天之本命名,有意思。  我们前文说道“气”。“气”这个东西是中医里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是中医呢有一点比较折腾人,就是越基本的,越难以搞清楚。想象一下,一个学中医的,连“气”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怎么能学得好,怎么给别人辩证?  我们前面说了,气偏阳分,那么气对于我们人体到底是什么?说简单点,气就是维持我们人体生命运作的能量。气偏阳分,但是气又绝不是阳分这么简单,它是维持身体生命运作的能量,不管你是消化吸收,还是呼吸排泄,不管你是血管系统,还是淋巴系统,不管你是五脏还是六腑,所有的一切只要你是个活人,那么这些都在身体生命运作的范畴里面,而“气”就是给这一切提供能量的。  如果你气虚,你会有什么感觉?整个人代谢变得缓慢,身体垃圾沉积,提不起劲,就像一个汽车没汽油了,就是这个样子。而人参(还有其他补气的药)呢,就是汽油。现在大家也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吃了人参后亢奋吧,油加多了。  “气”偏阳分,但是“气”并不是阳分。单纯的阳分是向外的,是亢奋的,是不受节制的。但是气,是守规律的。我们说阳亢,可从来不说“气亢”。因为气是我们身体里的“道”。阳的熵无序,不停增加;而“气”有序,稳定。阳是一意孤行的,气是和谐稳定的。  为什么“气”有这么不同于阳的特征?我想这个原因,很多学中医也弄不清楚。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个有机的整体啊,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啊,气之所以这么和顺,是因为它听从于“神”的指挥。这就引申出中医另一个基本概念“神”  神就是我们的生物场,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精神,一个你可以不去管它,但是他一直存在并且起到大用处的东西。中医里讲“精气神”神是最重要的,神是控制气的。有人问:“我怎么感觉不到?”很正常,就连气都很少有人能感觉到,何况用神去调气。王正龙这个家伙,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如果他真的明白调神养气的功夫,我想他至少不会英年早逝。你学那多年道教,学的什么?真的做到调神养气则身体只会趋向至善境界,越来越好,怎么会病故。  说道气,看贴的人现在可以试一试,把两只手虚抱,静心,过一会,你试试看,是不是你的手里面好像有一团肥皂泡一样的东西,让你无论拉远或者拉近双手的距离都会感到一些阻滞,这就是气,一种纯能量态的东西,可以外放,也可以在身体内流转。这个能量是由你的身体发出来的,它受你的精神控制。这就是养生最高境界——调神养气的基础。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的心静不下来,也感觉不到气,无所谓,感觉不到就按四时规律养生也挺好。现在是春天,出去转转,呼吸一下春天的气息,春天属木,肝,到草木多的地方呆一呆,很好的。我这两天就经常出去转转,当然,我现在玩这些气感什么的东西已经轻车熟路了,别说自身的气感,就是外界的各种气感也很容易感觉到,我甚至可以闭着眼感觉出来那块土地上的草木更勃发一些。  我们说到调神养气,这个是养生的大杀器了,不过能做到的少。现在我们说另一个养生的基础:独立守神。我们一个人想做到“调神养气”那么第一步就是“独立守神”使神不受外物侵扰。  说到这里,我要说一说那个“秦姐”,拜托,你知不知道对于“独立守神”来说,你们这些东西就是“外物”。作为人,我们已经是天之骄子,还在我们面前自称“仙”。我是要教人“独立守神,调神养气”,这里不欢迎你们这样的。有的人问气,内经里面说的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里第一句说的是:要懂得躲避外界的不利环境,比如,刚装修过味道很大,那就先不要住。我身边有人家里装修味道熏眼睛,也不管不顾的住进去,大夏天为了享受空调门窗紧闭在里面呼吸毒气,结果是去医院病了一场。外界有暑湿燥热寒瘟疫各种邪气,该保暖保暖,该通风通风,该避暑避暑,别跟环境对着干。  第二句就讲到气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说实在话,我不知道别的人为什么没有气感,这东西忒个人化。内经说:要使心性做到“恬淡虚无”,真气自然就出来了,我也不清楚是不是。我说一下自己的气感,这东西要说听话也听话,可以随着意识走,你要是不用意识推动,他自己就顺着任督二脉走。而且走的还挺快,如果没有什么地方堵住的话,几秒钟就把任督二脉走完了,最后基本不是到关元就是到膻中呆着去了。我看古人倒没骗人,关元和膻中确实能入气。有的人问我:是不是气感只是个人感觉,纯唯心主义的产物,实际并不存在。那倒不是,我经常双手虚抱到产生气感的时候让别的人把手伸进虚抱的空气中。实验者会感到比正常空气清凉的感觉,如果我的手缓慢移动的话,他们甚至能隔着20公分手上有毛虫爬过的感觉,很奇怪吧,大部分人感觉到的居然是清凉的感觉而不是小说里写的火热的感觉。我也很奇怪,并且不知道答案。  最后一句呢“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还是说让人独立守神啊。神的概念真的就有些超过中医的范畴了,就是说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了。到了这一步,已经不是能写出来的东西了,古有云:圣人述而不作。真的是没法写出来,就算说,也说不太清,所以,就算时尚真有什么绝世武功,比如:太极拳,也只能靠个人悟。悟性差的给你本九阴真经也白瞎。所谓郭靖学了绝世武功成就一代大侠,纯属小说家言。绝世武功,不是你想学就能学会的。  下面说说四季养生。  春季的三个月,叫“发陈”,就是把身体去冬的东西发出来,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我们如果有人有气感的话会发现,在春天首先复苏的是地气,地气从地下往上涌出来,但是生机最薄发的只有早春那几天,迎春花开的时候,地气的生发还很不明显,到迎春花败,杨花刚吐穗的那几天是地气最薄发的时候,这时的地气最精纯,质量最好,就像植物的种子萌发一样,那一点新芽是最好的,很适合养生,前两天我发文让大家出去走走就是这个时候,再往后,到杨花落的时候,天气下降,地气就已经开始生发与天气和了,这时,依旧生机盎然,但是论其质量来已经比不上前几天。春天,人们应该睡得晚些,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松式衣服,使形体舒缓,不要穿紧身衣,屐着拖鞋就行,悠闲自在地散个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  春天呢,有一些很好的应季的蔬菜瓜果,比如:桑葚、茵陈、香椿,野菜还有新长出来的马齿笕、小蓟。桑葚、茵陈一个是养肝的,一个是清肝利胆的。主要是春天的节气,其实还是有点燥的。春天的节气向上生发,闭了一冬的阳气向外生发的时候,需要控制不要生发太过,所谓“阳秘”,即使是生发的节气,阳气也不可过。到了夏天也是如此。春天的时候,阳气向外生发,有的人会有一些寒湿从体内带出来,这是好事,所以说,根据人的体质不同,有的人去冬没养好阴,或者到了春天因为别的原因犯燥,需要吃些滋阴去火的东西;但是也有人需要壮壮阳气,把体内的寒湿更好的带出来。  夏季的三个月,叫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虽然夏天很热,但是实际上这是除了地气薄发那几天外最适合养生的一个季节。这个时候,天气、地气融合,天地间的气息是很强大的。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晚点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任何时候都不能让阳气:烦劳张扬不受控制、必须让阳气安静点,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起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叫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天气开始收敛,地气则是慢慢清肃,天气总是在秋天先于地气远离我们,又在春天迟于地气下降至我们,或许是大地离我们更近,所以也眷顾我们更多。我们总说秋天“天高地远”,那是因为经历了一夏的天地交融,到秋天,天气就向上收回,显得高了。在夏天能看见的低云,到秋天冬天时无论如何见不到了。这时,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为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秋天是人体“收”的季节,基本上人体四季的变化还是跟着天气和地气走的,秋天,天气收而未收绝,地气也是这样。人体也要为冬天做准备了。所谓秋冬养阴,这个什么时候都要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分析,要是本来就阳弱,还是该干嘛干嘛,但是如果素来阳胜,到了秋天还是好好滋阴,至少到了冬天藏的季节,不至于犯病,来年春天不那么犯燥。很多人一补阴就是固元膏,说实在话,这东西女人吃没几个不上火的:阿胶、大枣、核桃、黑芝麻这几个东西全是滋补的好货,可惜又都是滋腻的东西。女人的身体,本就阳弱阴盛,气不如血,再这么一堆滋腻的东西下来,能化的动才怪。我们同事但凡有吃固元膏的,基本都来我这去一瓶当归粉回去。当归,血中气药,那一堆滋腻的货没一个气药推着,除非是本身气特别壮的,肯定上火,再遇到些本身有湿滞的,直接就化为浊阴了,还不如不补呢。  冬天的三个月,叫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这个时候,地气已经完全退回地下,地表是没有生机的,这时地表的状况看上去就是死气沉沉,而天气也完全藏回天上,天地间都是一片冷冰冰的。当此时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这个时候人体的阴分降入肝肾、女子胞,人体的阳分上升藏入心肺和大脑,人体在冬天是阴阳最隔离的时候,如果有高血压,脑血栓什么的,也是这个时候最危险,阴分都藏下面了阳分没阴分约束着,要是自己再不注意不惹事才怪;所以说到了冬天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不要让自己劳累,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就像新陈代谢都变缓慢了一样,要让精神严守而不外泄,就像葛朗台把金子攥在手心里一样,千万别张开;到了冬天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所以到了冬天不要出汗,不要大量运动,静静呆着打个太极拳,做个瑜伽什么的就好。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不足,那么又会影响到下一年。慢性咽炎一般病因是因为风寒感冒病大致好了,但是因为身体弱或者病来的厉害,有时候会留下一些病邪残留,一次不显,久而就成了慢性病,或者呢,你生活的周围有一些污染元素,比如装修;因为肺乃娇脏,一般感冒好了之后,咳嗽、咽喉不适还会再来上几天,所以,慢性咽炎就出现了。这个东西要治不在一时,在病机没有出现的时候,服药,事倍功半,所以,平日注意保暖,注意不要让外邪侵扰,当下一次风寒感冒(着凉,流清鼻涕,怕冷)的时候再治,服用人参败毒散,连续数日,可见功效。  见风呕,是因为胃虚,胃里有停水,嫌麻烦用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不嫌麻烦就服用汤剂:人参(15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 甘草(15克) (制)半夏(10克) 陈皮(10克)胃寒严重可以加上3~5克附子还是讲阴阳,&  人体呢,右为阳,左为阴;以隔膜为分界,上为阳,下为阴,人体就是一个“易”字,内经里怎么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同时呢告诉你:“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男的偏于阳,偏于气分,偏于阳则易散,易怒,爱出汗,汗里带油(清阳发腠理),易生体表的毛病;女的偏于阴,偏于血分,偏于阴则易静,易郁,容易在肝和血分出毛病;小孩是纯阳之体,小孩爱出汗啊,爱出鼻血啊,脉快啊,都是因为小孩是纯阳之体,阳分大,那么动能就多,向上向外的力量大,表现出来就是脉搏快,爱出汗,流鼻血,还有好动;老人呢,老人年龄越大阴分越重,越偏静,身体里面越容易积累浊阴,容易有血栓啊、癌症、风湿肿痛啊,这样的毛病。这是人生老病死的规律,一般人是不可更改的。&  有的人问:那怎么办?内经里有方法啊,所以说内经很拽啊。内经怎么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接着说“精气神”,这三个东西可以说是中医的另一个精髓,其重要性可比阴阳,同样,“精气神”也是一个非常考验人悟性的东西,同“阴阳”一样,很多古人没有明确给他们定义,并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说不清楚,只能给你归纳总结。  前面说过:气,就是维持我们人体生命运作的能量。神呢,则是控制气的能量场。二者区别在于:能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但是能量场是有方向的。这也是神为什么能够指挥、控制气的原因。或者,我们可以把:气:定义为人体能量的“大小”,而神是人体能量的“方向”。我的本事低微,只能描述到这里。有些东西呢,就是这样,心里明白,但是怎么给他定义出来,讲明白就又是一回事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悟。  说到“精”: “精”则是气的来源,是体内的营养物质。是我们吃进来的食物,或者在我们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经过人体转化,变成各种可以被人体直接利用吸收的,其形态极其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我们叫做“精”,它们可以在体内任意地方参与进行生理功能的运作。还有一点,精:通常都是液态的。因为在体内,整个就是液态的大环境,这些微粒也是呈液态才能更好的(比固态容易)参与各种人体技能运作。举个例子:唾液中的消化酶就是精,人体内的氨基酸就是精,但是人体内的蛋白质不是精,人体内的脂肪不是“精”,因为消化酶、氨基酸是可以直接参与人体转化、合成、传递等各项基本功能的,而脂肪、蛋白质则不行,不管是脂肪还是蛋白质或者别的细胞、组织,但凡这些不能称之为“精”的,不是因为他们不含能量,而是因为,它们不能直接参与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运作。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了。古人曾经在黄庭经里打过一个比方:精是一盏油灯的油,气是这盏油灯的火焰,神则是这盏油灯的光芒。能打出这样的比喻,其人的悟性和对中医的理解已经很令人感叹了。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气弱,前文也讲了气弱的表现,典型表现就是人体各项功能变弱。而精的匮乏会有什么表现呢?说到底,人体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精的匮乏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人,倘若出了很多汗,不管起因是因为受寒,还是受伤,或者是因为过量运动,接下来我们必然会发现这个人看起来虚弱了,有气无力的,面色晃白。因为汗液,有人说汗为心之液,也有说法,汗血同源,还有人说汗是阴阳交的产物。对不对?都对。这个东西没什么好争论的,看你怎么理解了。可以肯定的是:汗和身体的能量有关。不管是使用汗解法,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养生的一个原则——汗不可出多。如果汗出多了,就会损伤人体的元气。需要补气。在胡希恕讲解的伤寒论里,认为“元气就是胃里津液”,但凡人大渴,需要补充元气的时候,就要用到人参。这个其实还不全对,我们应该有这么个常识,在影视小说作品中也有描述,人太虚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参汤。这个参汤就是补充人体元气的没错,人参是补充胃中津液的也没错,再具体一步,人参补充的是胃中之“精”,而且是高浓度的“精”,这个精可以生“气”。所以,人参又是典型的补气药。我们要知道,任何药物都不能直接补充气,能补的最多到精这一步,然后“精”是气的前身,精可以化气。同时呢,气可以固精。但凡气不足的,固摄力肯定弱:例子很多,有的人肾气弱,月经量很多;男的呢是遗精、早些,有的人宗气弱,喂奶的时候一边喂一边流,都不需要小孩用力,小孩还没吃饱呢,奶流没了;有的人呢表气不足,固不住体表,动不动就流汗。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气弱需要精来生气,越是固摄不住精,但凡遇到这种情况,就必须要补了。但是,很多人气弱,吃补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室传导阻滞 中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