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民族特色文化

张家界3个村寨入围“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选_新浪新闻
张家界3个村寨入围“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选
  点击进入“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选投票通道
  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图片来自红网“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选活动专区)
  武陵源区天子山镇泗南峪村(图片来源:武陵源民宗局)
  (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入评选阶段 张家界共3个村寨参选)
  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杨家坪村(图片来自红网“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选活动专区)红网张家界站9月23日讯(分站记者 何倩 通讯员 吴勇兵)9月22日,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行动组委会发布了“2014年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候选村寨名单,同时启动对候选村寨的评选投票程序。张家界市的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武陵源区天子山镇泗南峪村、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杨家坪村3个村寨将与其他入围的27个候选村寨共同角逐“2014湖南十大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14年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选活动从4月份开始启动,参评村寨在特色民居、特色文化、特色产业和特色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魅力,是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田园美的综合体现。张家界市入围的三个村寨或景色优美,或文化气息浓厚,或宜于生态休闲,可谓各具特色,一村一品。
  石堰坪村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东南部,全村面积1700公顷,现有人口696人,其中土家族占90%以上,保存完好的吊脚楼182栋,核心保护区85栋,全村建筑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这里古木参天,植被完好,景色秀丽,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土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民居建筑最具特色且自然资源丰富的原生态村寨。
  泗南峪村位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西大门入口,是天子山集镇所在地,总面积9.8平方公里,全村267户1122人,主要分布了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风情浓郁。近年来,该村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生态优先、旅游主导、城镇提质、文化提升、惠民和谐”为发展主线,着力打造泗南峪特色村寨,大力发展自然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现全村特色村寨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村上古朴古色的土家族吊脚楼和风火墙院落组成的天子街,每年吸引30多万人次游客参观。
  杨家坪村位于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西北部,与武陵源风景区交界,区位和旅游交通优势尤为突出。全村18个村民小组327户,98%的村民皆为土家族,民风淳厚。该村建于晚清且极具土家建筑风格的李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村域内丹霞地貌显著,秀峰林立,绿树成荫,山谷悠然,非常适宜于生态休闲、度假居住。
  评选采用群众投票、评委会评分、公众体验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其中群众投票占评选总分的40%,评委会评分和公众体验各占评选总分的30%),从入围的30名候选村寨中,评选出“2014湖南十大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投票截至10月17日,11月将发布评选结果,并举行颁奖典礼。  (原标题:张家界3个村寨入围“湖南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选)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关于张家界少数民族土家族的介绍
作者:土司王
来源:张家界旅游网
已经有人浏览过
  张家界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1999年末,张家界市有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壮族、瑶族、彝族、满族、侗族、高山族、维吾尔族、布依族、土族、布朗族、水族、黎族等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7690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48%。其中永定区355400人,武陵源区47400人,慈利县355690人,桑植县418410人。在17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000人以上的有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4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1031840人,白族113820人,苗族27150人,回族1450人。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1956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又相继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通用语言为土家语和汉语。
  土家族人口是十个最多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龙山、凤凰、泸溪、永顺、保靖、桑植、慈利、石门、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贵州省的沿河、印江、德江、江口、务川、凤岗、岑巩、镇远、思南、铜仁、松桃等市县;重庆市土家族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张家界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历史上有属于古代巴人一支的说法,另说是古庸国的后裔,也有世代繁衍于此的古代土著先民.更有称为蛋蛮,天门蛋蛮.武陵蛋蛮.南蛮.武陵蛮等叫法.
  张家界土家族人讲义气,重感情,热情好客,吃苦耐劳,易信人,忌受骗,淳朴,憨厚,信巫尚鬼,相信兆头,尊奉土老司(巫师),好战,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素有战功和领袖产生:单相成,覃后.向王天子等起义广受流传,而在明朝协助朝廷出兵东南沿海大举击败倭寇更是让朱元璋歧视少数民族的政策得以泡汤,并获御赐--东南第一战功--牌匾.大革命时期土家族人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的号召转战大西南创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解放后又在朝鲜和越南战场上屡获战功!曾有一名将军说--土家族是中国最能征善战的民族!!!
  张家界土家族的特色菜式:石耳炖土鸡.各种腌制品.腊制品.喜食酸辣.另有泥鳅钻豆腐.合菜(三下锅)均以辣椒.花椒.胡椒.大蒜.胡葱.韭菜为主要的饮食作料.
  张家界土家族人也有很丰富的文化艺术,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舞蹈,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摆手舞''会;也是社巴节中必不可少的节目.土家织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即土家铺盖)是土家妇女独特的织锦工艺品,仅织锦图案就多达数百种.它跟"摆手舞''并称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还有各种山歌,手工艺品(土家背篓)等等无不丰富着土家人的文化艺术生活.
  张家界土家族现在的服饰和当地汉族的服饰差不多,但是以前的服饰是与各民族有所不同的,更不象苗族那样有很多的银饰,它更接近生活性.实用型.土家族男人一年四季都要包头(用长达二三米的头巾成人字型缠裹在头上),穿对襟短衫,多扣,下着长裤,不喜穿袜,系绑腿;女穿短衣大袖,左仞开襟,滚镶花边,原着八幅罗群(据沈从文考察为土家族最正宗原始的服装),后改为镶边筒裤.未出嫁的少女一般都穿大红大绿的服装.
  张家界土家族的房屋多为依山而建,成虎坐形.其中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雕梁画柱,房顶盖瓦,俗称吊脚楼.因历代朝廷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政策,土家族被赶进了深山老林,生活条件艰苦,加之地理位置不平,所以房屋均以下部木桩垫平,故称吊脚楼.
  土家族现行的婚姻制度与汉族接近,但仍保留一些原始婚俗的残余,如以"山歌为媒''的自由择偶.婚礼中"哭嫁''的习俗等.土家族过去多实行火葬,后受汉族的影响实行土葬.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是赶年,六月六等.
  赶年是土家族在明朝时期响应朝廷的征调去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时留下的习俗,据说当时为赶时间而把出发的时间定为大年三十,所以当时的土司就下令提前吃团年饭,因时间关系无法做出许多菜肴而把腊肉.萝卜.豆腐放在一起炖着吃.(俗称合菜,又叫三下锅)后大胜而归!故此习俗得以保留下来,称为赶年.
  六月六是土家族为纪念起义领袖覃后王被凌迟处死的日子而产生的节日.覃后王在明朝洪武五年为抗击朱元璋的少数民族歧视政策而起义先后打败朱元璋亲帅的五为侯级将领后惨遭叛徒的出卖而败,在南京被朱元璋在于六月六日凌迟处死(剥皮),当时日月无光.乌云密布.飞沙走石.朱元璋惊疑为错杀天人,当即跪拜并承诺每年的六月六让出王位三天,后,天气转好.朱元璋当即叫人把覃后王的皮晒干制成鼓放于大殿之上,为防虫蛀霉变,每年六月六要翻晒.土家族先民为了纪念在每年的六月六都会有盛大的祭祀活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土家族的有忌把衣物放在灶上,随意移动火扛中的三角架;禁吃狗肉;客人不得与少妇坐在一起,可以和少女坐在一条长凳上;忌在家里吹口哨.打呼鸣和随意敲锣打鼓.
  我是一名土家族的人,我竭诚地欢迎您的到来,我将和您一起体会大山的奥妙.大自然的神奇.我们土家族的余韵.带给您一次美好的旅程!!!
发表评论 (共有
条点评)特别声明: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目前已有0人点评
目前已有0人点评
CTS01长沙往返:张家界森林公园、玻璃桥、黄龙洞、土司城、天门山、矮寨大桥、凤凰古城六日游
目前已有0人点评
【编号Z37】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黄龙洞+ 玻璃桥+天门山四日游
目前已有0人点评
目前已有0人点评
【编号Z35】销售冠军—张家界森林公园+黄龙洞+玻璃桥+凤凰古城精品纯玩四日游
目前已有0人点评
[!--temp.zxqq--]
扫描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C)
2013-.All Rights Reserved.
24小时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
办公电话:
E-mail: 中国旅行社总社张家界有限公司 张家界旅游网·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湖南省张家界市子午中路26号  邮编:427000基于景观文化发展的张家界市民族文化现状探究
  摘要: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特别是作为旅游地区的资源已经得到重视和开发,张家界作为一个多民族发展地区、旅游胜地、革命地区,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在共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问就以景观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对张家界地区的民族文化文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以求在后期的研究中为张家界的民族文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的道路上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景观文化;张家界;民族文化;民俗旅游   张家界地处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区腹地,因旅游而建市,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是海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同时也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和中心区域,更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张家界全市共有33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少数民族总人口数达到1111525人,其中土家族人口980852人,白族人口95235人,分别占全市人口的66.43%和6.45%。以聚居为主的张家界人民热情好客,生活朴素,受地域和宗教文化的影响习惯群居,建房多为一村一寨“扎堆”的形式。   景观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也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景观文化指人类在营建景观的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景观文化即为物质景观文化。[1]沈福煦在《中国景观文化论》一文中提出:“景观文化是一种文化,它有更多的社会文化性”[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一书中,通过系列论文从传统文化景观的角度,研究人的传统、理想生存模式与现实环境生存之间的关系[3];王泽烨《前车后辙鉴往知--对景观文化建设的思考》一文,着重强调了文化与景观的辩证关系,通过文化去推动景观这个承载者,延续文脉的发展[4]。   张家界建市以来,旅游业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等旅游界冠军头衔都是对张家界旅游发展的肯定。在海内外游客对张家界的奇观异景赞叹不已的同时,也被张家界的多民族文化深深的折服。以土家族为主的张家界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土家风俗民情(哭嫁、赶年)、多样的民间艺术(民族服饰、天文历法、围猎)、民族戏剧(花灯、三棒鼓、傩堂戏、摆手舞、茅古斯舞、八宝铜铃舞、桑植民歌)等等民族文化。并且形成了土家风情园、绿色大地、军声画院、苦竹寨民俗村、石堰坪村等一些富有当地土家族特色的文化民俗园和村落。张家界地区的自然遗产和当地的民族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民族文化本身就是风景资源的一种,两者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交叉重叠的关系,但是在其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自的矛盾和问题。   1、服饰上民族文化元素的混淆   行走在张家界景区,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拍照留影成为吸引游客的商业途径之一,但同一款式类型,红裙广袖、白裤青衣、银饰耳环等等类似的服装均被说成苗族、土家族、白族服饰,这不禁让游人赶到惊奇又好笑,作为当地人居然不知道他们的民族服饰到底是什么样。而且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各种便宜、粗制滥造的“民族服饰”广泛的在市场上流传。不可否认,全国都存在着这样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是否是良性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自己去考察和辨别。对于张家界来说,在自然遗产的背景下以及旅游产业的推动下发扬民族文化,例如民族服饰的广泛流传,这是对当地景观文化元素的保护和利用,但如上做法却是在根本上否定了其意义和存在的根本目的。   关于苗族服饰,“苗人衣服俱皂黑布为之,上下如一,其衣带用红者为红苗,缠脚并用黑布者为黑苗,缠脚用青布、白布者为青苗、白苗,衣折绣花及缠脚亦用之者,为花苗。各考志统谓之红苗,而查近日文案则多曰黑苗,良以苗衣深黑,处处皆然。”[5]而土家族服饰则“土人……妇女则短裙短衣,喜用斑斓,跌足椎髻,以布勒额,耳项手足,环圈蝉联。”《永顺县志》记载:“土司服饰不分男女,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每逢岁时节气,各官社巴下乡,俱令民间妇女歌舞。”[6]清朝实行改土归流时,清政府对土家族男女服饰制定了所谓的禁革“陋习”条款,要求“服饰宜分男女”。至此,土家族男女服饰发生重大变化,女多穿满襟,男穿对襟,包头巾,均穿扭挡裤,但男女样式有别。   2、民族戏剧文化的人才断层   土家族地区是人类早期的重要活动地区,先秦以前是蜀文化、巴文化、楚文化交相辉映的地区,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旅游产业带动下,张家界地区民族戏剧得到了很大力度的发展,每逢节日都会有民间的各类活动,如正月十五元宵节,白天会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花灯、三棒鼓、龙灯等等;“六月初五”端午节的赛龙舟不仅是对屈原的祭奠,也是对当地民族团结一致发扬民族文化的传承;“六月六”的泼水节,有泼掉倒霉、不利情绪的意思……但是在张家界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口口相传加之土家族语言并没有文字的记录,有些高龄的民间文化传人往往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唯一传承人,经常出现“人亡艺绝”的状况;而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疏离,钟爱和献身民族民间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这样的表现在每年的“闹元宵”节庆活动表现的尤为突出:表演“花灯”的,要么是一群不足一米高的小朋友,连词都不会唱更不懂其意;要么是一群高领老人相互搀扶的表演,虽然已经力不从心但是热情却让人感动。这样的文化艺术人才的断层是当地民族文化缺失的一种表现。虽然政府倡导民族文化从小抓起、民族文化从教育抓,但是因为传承的方式、传承的地域、传承人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等,只能是片段的、破碎的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整体传承和延续非常困难。   3、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不够   在旅游发展方面,张家界主要是基于当地的景观文化和自然环境建立的。但是目前张家界对民族文化的利用与当地自然景观、旅游发展的的融合不是很密切,原生态的文化产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商业化和过度包装化,缺失了原本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韵味,特别是这几年旅游演艺项目的大量涌现,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张家界的旅游演艺项目围绕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以期达到景观文化元素的挖掘、开发和创新的目标。先后培育出有“天门狐仙”、“魅力湘西”、“梯玛神歌”、“烟雨张家界”、“印象张家界”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景观,尽管有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且已经成为张家界文化旅游的一大品牌。据统计,张家界旅游每年接待中外游客3000万人/次左右,其中观看上述演艺节目的达300多万人/次,演艺业年收入达4.5亿,已占张家界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7]对于旅游发展来说,民族文化的存在必须依托当地人为核心载体,以当地的传统节事为时间载体,以表演场地的集中为空间载体,使得其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   但就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角度上来看,这种类型的民族文化传承是不理想的。首先,歌舞类型的表演将文化资源搬离了其生长的原生态环境,虽然表面看起来更唯美,舞台效果美轮美奂,但是大量的现代化表演道具和艺术加工、特技和强加的表演故事背景下,文化片段被炒作得无限放大,原本的民族文化在表演中显得微不足道更加失去特色,可以说是文化性足,但民族性和生态性缺严重缺失。其次,民族文化的的发展路径过于单一,张家界的旅游演艺项目要在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当地的文化深入的挖掘和继承,要把这种民俗生态文化打造成品牌,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表演,在了解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对文化的保护盒利用仍需进一步加强,将民俗文化与其生长发展的生态环境融合起来,在接收游客带来的“外来文化”的条件下,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生态与原真性,才能更好地展示当地民族文化带给我们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林辉,荣侠,陈晓刚.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J].安徽农业科学,):.   [2]沈福煦.中国景观文化论[S]4南方建筑,2001(1):40-43   [3]俞孔坚4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4北京:科学出版社,.   [4]王泽烨4前车后辙鉴往知来--对景观文化建设的思考[J]4长春理工大学学报,-82   [5](《永绥直隶厅志》卷一   [6](同治《永顺县志》卷六   [7]杨雅君.桑植民歌与张家界文化旅游的发展[J].民族论坛,4.   李金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本期精彩导读
用户分享的文章
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国际联网备案登记证书&&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张家界市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建议
来源:市民委&&&&日期:&&&&作者:戴楚洲&&&&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中共湖南省委在《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完善扶持政策,着力改善大湘西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因此,张家界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民族工作部门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壮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为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做出贡献。
&一、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现状
&张家界市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历史悠久,民族特点显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张家界市公安局2008年底统计,全市18个少数民族共有1187804人,占全市总人口1645587人的72.18%。其中,有土家族1042580人、白族113630人、苗族27250人、回族1458人。近年来,张家界市各级政府及其民族工作职能部门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从业人员创建民族风味饭店、民族建筑宾馆、民族文化景点和民族特色娱乐场所等,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个环节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建设民族文化旅游景点。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发了张家界老院子、秀华山馆、土家风情园、大庸府城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军声画院、绿色大地生态园、袁家寨子、茅岩河平湖游、土家古镇苦竹寨和江垭古城等10多家规模较大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张家界老院子被湖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家界绿色大地生态园被湖南省旅游局批准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张家界土家风情园获得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牌。秀华山馆获得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牌。
&第二、开辟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场所。全市10多家旅游演艺场所表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节目,每年门票收入超过2亿元。宝峰湖推出了湖南省第一台实景演出节目《梯玛神歌》。宝源传媒投资1.2亿元打造的民族歌舞剧&圣歌武陵&在武陵源区张家界大剧院上演。投资1.6亿元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于2010年在武陵源区开业,将土家、苗族、侗族、白族等民族文化融合其中,成为湖南民族文化旅游演艺项目的&金&字招牌,被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耗资1.6个亿的黄龙洞生态广场哈利路亚大剧院是2010年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亮点。民族特色鲜明的节目《烟雨张家界》向世人演绎神秘的民族风情。《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全世界第一台以高山奇峰为舞台、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民族音乐歌舞剧,投资达1.2亿元。《&魅力狐仙&新刘海砍樵》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列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2011年3月,首部以土家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大型舞剧《西兰卡普》在张家界民族大剧院首开演。剧情分为&白果花开的梦&、&吊脚楼下情事&、&织锦机旁风波&、&为了爱的记念&四幕。
&第三、打造少数民族节会文化旅游品牌。市政府在宝峰湖风景区举行首届&中国山歌节&,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由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中国最大规模乡村音乐盛会&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在黄龙洞广场启幕!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30多支音乐团队在天子山等6个景点演绎各具特色的音乐。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于2010年10月在黄龙洞大剧院启幕,近800位嘉宾等参加了开幕式。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活动以&畅游神州、赏阅华夏&为主题,以湖南省为主办地,张家界市为承办地。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举办期间,中国文化旅游&名人之约&访谈会、中国文化旅游发展贡献奖颁奖典礼、中国文化旅游精品推介展演等四大主体活动在武陵源区展开。永定区政府每年举行&元宵灯会&。慈利县每年举行&五雷山庙会&。永定区罗水乡罗水村被湖南省民委列为民族文化联系点后,多次举行土家族&六月六&民俗文化节。
&第四、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张家界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张家界阳戏、桑植民歌和白族仗鼓舞,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土家族花灯戏、高煌灯、板板龙灯、泼水龙和白族游神等9项。陈金钟、尚生武、向佐绒、秦太林、符奇男等10多人被湖南省文化厅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桑植县委、县政府组织县民委指导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乡(镇)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加强民族研究,编印《桑植民歌集成》等20多本民族文化书籍,修建了桑植民族广场,举行&桑植民歌&大赛和&桑植民歌节&,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保留土家族花灯戏的瑞塔铺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永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保留许多土家族转角楼的王家坪镇挖掘打镏子、扬叉舞等原生态文化,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保留土家族茅古斯的罗水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湖南省民委发文批准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和桑植县利福塔镇苦竹河村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第五、修建土家风格建筑。为与世界一流的旅游景观相匹配,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具有土家建筑特色的城市,提升旅游城市文化内涵,打造&世界旅游之都、中国土家名城&,走民族特色城镇化道路:一是出台修建民族建筑文件。市政府按照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定位修编了《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景观之中,形成独特的旅游城市建筑风格。市政府张政函〔2010〕76号文件发布了《张家界市民族特色建筑元素符号图则》。市规划管理局推介了《张家界市澧水风貌带城市设计》,在市城区大庸桥土家族吊脚楼街区展现民族文化。二是修建土家仿古建筑。一方面,保护田家大院、普光寺、三元宫和市城区南门口等古代土家建筑。另一方面,把土家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形态结合起来,筹资几十亿元,修建张家界学院、十字街商贸城、纬地酒店、天门酒楼和名流园等300多栋土家族仿古建筑。三是启动旅游城市&穿衣戴帽&工程。张家界市政府印发《张家界市永定城区临街建筑&穿衣戴帽、拆围透绿&改造工程实施办法》,对张家界市城区永定路和紫舞路等主要街道两侧规划确定区域的建筑进行改造,统一采用土家族吊脚楼等民族元素符号,统一设置&坡屋顶、小青瓦、外挑檐、浅灰墙、转角楼&,使张家界市朝建设全国具有土家特色城市迈出了实质性一步。目前,张家界市&穿衣戴帽&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64亿元。自启动&穿衣戴帽&工程以来,全市改造城市建筑283栋,建筑面积达到81.7万平方米。武陵源区委成立&穿衣戴帽&工程指挥部,对协合乡插旗峪村张清公路沿线和城区建筑按照土家族转角楼吊脚楼建筑风格进行改造。武陵源区政府配套资金2000多万元,改造182栋土家民居建筑,形成一道靓丽风景,标志&穿衣戴帽&工程取得成效。
&通过2011年深入调研,我们发现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没有明确政府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主管部门,导致出现市民委无权管、文广局不愿管、旅游局不会管、民族文化旅游不太规范等现象。
&二是项目资金不充足。桑植县利福塔镇政府制定了《苦竹河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不愿给予资金支持。慈利县江垭镇九溪村邀请中南林业学院吴章文、刘民坤教授编制了《江垭镇九溪古城总体规划》,却未被省、市发改委列入&十二五规划&项目库。
&三是民族文化旅游不规范。张家界老院子、土家风情园、大庸府城、袁家寨子、魅力湘西文化广场和宝峰湖实景演出节目《梯玛神歌》等,有的&赶尸&,有的烧香火,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
&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政策建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行业。今后一个期间,张家界市要落实国务院国发[2009]41号《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要采取得力措施,对全市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构成旅游循环网络,保护武陵源核心景区,加快市区景点建设,有序开发旅游东线、西线,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继续抓好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度假休闲旅游和商务会展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要完善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旅游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张家界市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
(一)加强领导,发挥政府民族工作职能部门作用
&&张家界市虽是旅游城市,但是文化消费较少。所以,旅游产业要突出本地民族特色。除在不同区(县)开发几个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外,城市建筑要体现民族风格,饮食要具有民族风味,歌舞要突出民族特色,旅游从业人员要穿绚丽多姿的民族服装,营造浓郁的民族地区氛围,使整个景区成为一个自然的&民族文化园&,使民族文化旅游向高档化发展。所以,全市上下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落实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政策,争取上级政府职能部门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扶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工作。上级国家机关要主动帮助民族地区加速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民族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按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元/人的标准设立民族文化专项资金,市财政局单独预算,由市民委管理,解决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太差等问题。制定吸纳民间资金建设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政策,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体系,为民族文化旅游提供资金保证。市发改委、市文化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要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市民委要发挥政府民族工作职能部门的作用,出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文件,明确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措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专家策划、企业投资的旅游开发管理机制。要做到先规划后开发,界定保护与开发范围。兴建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先由张家界市旅游工作委员会审批,再由市发改委立项、市工商局核准名称。
(二)科学规划,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张家界市各民族祖先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各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开发、继承发展&方针,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瑰宝,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通知》和张家界市政府办2007年下发的《关于在全市开展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通知》,各级文物局要安排文物普查所需经费,对全市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确定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由各级政府公布。抢救濒危文物古迹,重视革命文物的收集和少数民族文物遗迹的保护。要突出重点,加强全市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研究、利用工作,建立《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古籍名录》,组编《张家界市少数民族古籍举要》。张家界市要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必须象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和海南等省那样,制定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战略。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及市发改委高度重视旅游发展规划,组织旅游、民族职能部门人员统一编制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并且列入《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市发改委要精心编制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按照&大旅游、高起点、新思路、有特色&的原则审批立项。发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多样化发展,推出一批具有带动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政府出台支持鼓励政策,引导民族文化旅游企业自主发展,公平竞争。要使民族文化旅游景点与其它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桑植县苦竹寨与九天洞、茅岩河平湖游相结合,慈利县九溪卫古城与江垭温泉、江垭水库平湖游相结合。要选准具有特色的&亮点&区域,实施集中开发,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张家界市城区要恢复一批土家建筑,建设&张家界市民族文化中心&、&张家界市穆斯林接待中心&和五子坡民族文化公园等游览景点,开发民族文化展示和娱乐项目,使市城区成为旅游核心服务区。武陵源区修建吴家峪民族文化广场、高云休闲街区和双峰村民俗风情园。慈利县恢复九溪卫古城,保护江垭古镇和梅花殿,创建杜心五武术馆,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建设慈利县博物馆,使之与五雷山风景区一起成为旅游东线的主打旅游产品。桑植县修建桑植县民俗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建设桑植民歌园、民俗食馆御膳养生园、民俗乡村别墅园。修整苦竹寨,扩建吊脚楼,使之成为旅游西线的土家古镇;打造峰峦溪民俗文化度假村,恢复土家族摆手舞;创建芙蓉桥白族文化区,开放喜洲白族三月街。建议市政府及市文广局向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申报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镇(村),科学利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议市政府及市商务局加大对外开放工作力度,为全市推出一批民族文化旅游招商项目,采用合资、独资等方式合作,招商引资,共同开发。为了规范民族文化旅游市场,建议市政府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由企业法人宣读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具开发方案和银行资信证明,最后由市领导及土家族研究专家共同研究决定由哪家公司独资或者哪几家合资实施项目。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要开发利用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服装、民族歌舞,但要遵循参与性原则、文化性原则、乡土性原则、独特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保护性原则等开发原则,要让海内外游客看到、听到、参与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市旅游局要多次推出民族风情旅游线路,使之成为精品游览线。
(三)扩大宣传,依法管理民族文化旅游市场
&要运用电视、电脑、摄像机、照相机、光盘、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报刊杂志、图书画册等多种媒体宣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发挥民族节会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使民族文化渗透到广大市民日常生活和游客游览活动中,还要推进民族文化进机关、进学校。建议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及《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湖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授权市民委为市政府管理全市民族文化旅游的主管部门,为市政府拟定规范民族文化旅游市场的文件,联系文广局、旅游局和公安局等旅游行政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对全市景区民族文化旅游市场进行整治,取缔低俗、庸俗和伪民俗等旅游内容。要通过政府主导、民委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对我市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歌舞、戏剧、曲艺、工艺进行整理,规范旅游活动的民族文化演示,弘扬苗风土韵精华。市民委要出版《张家界市民族史志》等民族研究旅游书籍,然后根据民族研究书籍由市旅游局、市民委对风景区各管理单位、饭店、宾馆、旅游服务单位等民族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及全市导游员进行培训,并请土家族研究专家讲课。要从湘鄂西土家族地区购销正宗的土家服饰、西朗卡普等旅游产品,然后批发、零售给各景区、宾馆、商店及国内外游人,规范全市土家服饰等旅游纪念品。要建立以民族文化主管部门为主体的景区文艺表演团体和队伍,并从湘鄂西请一些会唱土家语民歌、跳摆手舞、吹咚咚喹、打镏子及演茅古斯的土家艺人,规范全市民族文艺表演节目。指导&魅力湘西&、&张家界大剧院&、&梦幻张家界&推出经典的民族歌舞表演节目。要指导民族文化开发商人拓宽思路,如有的建民族剧院,有的建民族度假村。民族文化开发商人聘请张家界市土家族研究会正副会长及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的教授兼任民俗顾问,帮助制定项目规划,拟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召开土家族专家评审会议,请专家提建议;进行策划设计,提供民族历史文化资料;确定景点名称,拟定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实施方案,使之成为象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民族村和湖南民俗文化村那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要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杜绝&伪民俗&。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要对目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庸俗、低俗、媚俗、迷信、失真等不良现象加以引导和整治,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
(四)挖掘内涵,研发民族风味菜肴
&餐饮业经营者要加强土家、苗族饮食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湘菜湘西山区菜系名菜:首先挖掘土家、苗族特色饮食。通过民族工作主管部门指导,举行土家、苗族菜肴评选,土家族、苗族美食节等活动,推介土家、苗族风味菜谱,研发适合游客消费的土家腊菜、土家酸菜、野菜、特色小吃等风味名吃。其次提高土家、苗族饮食文化地位。星级饭店、张家界市鸽子花旅游饮店、酒店、宾馆、旅游度假村等旅游接待企业要推出土家、苗族风味饮食,打造土家、苗族名菜品牌。再次提高土家、苗族饮食产品质量,加强烹饪技术力量。装修富有土家、苗族风格的酒店、餐厅,营造民族文化氛围,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
(五)刻苦研发,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的指导,市经委、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市民委要扶持旅游商品制造、贸易企业。建立张家界市旅游商品研发中心,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研发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促进地方系列、民族系列、文化系列等旅游商品开发,形成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体系,争取更多的旅游商品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一方面,发展壮大土家织绵、土家挑花、绣花、蜡染、银器、陶器、雕刻、编织等民族工艺品;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商品博览会、茶艺表演会、土家美食节等促销活动,向游客推介土家腊味、土家酸菜、土家火锅、干菜、野菜、茗茶、酒水、小吃和副食品等餐饮食品。创建穆斯林饭店和清真寺,烹调清真饮食,做好穆斯林游客接待工作。要全面实施市政府制定的、全国首创的《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十一五&及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建设旅游商品&工业园区&和城区游客集中购物场所;发展民族服装服饰、民族工艺品、旅游文化用品、旅游食品、旅游保健品和旅游酒店用品等六大旅游商品。
(六)合理策划,建设具有民族风格的旅游城镇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繁荣城市民族文化。以张家界市城区为中心,以慈利县城、桑植县城为两翼,构筑&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人居住&的山水旅游城市和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张家界市城(区)要开辟新城区,加快澧水风貌带建设,达到留客目的。建议打造扳爪翘角的土家族转角楼建筑群,在澧水两岸修建具有土家族、苗族风格的滨河建筑,打造民族特色饮食街、民族工艺品街,形成民族文化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游客聚散中心,使&澧水风貌带&澧水北岸成为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旅游区,澧水南岸成为娱乐休闲区。要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仿建一批民族古建筑,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加快实施&穿衣戴帽&工程,按照&坡屋顶、小青瓦、外挑檐、转角楼、灰白墙、花格窗&土家建筑风格塑造城市建筑形象,凸显城市个性。要完善城市文化体育、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促使旅游产业由单一观光型向复合消费型提升。要增添风景旅游城市人文景观,塑造标志性的城市风貌带,把张家界市建设成为中国土家名城。各级文化部门和旅游景区、旅游企业要保护文物古迹、古镇古村古民居、民族博物馆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加强民族文物征集工作。
(七)切实保护,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湖南省政府办也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因此,张家界市各级文广局应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宏观领导和协调。继续向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及其传承人,市政府也要批准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建立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奠定基础。市、县政府要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市、县文广局要明确职责,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打造平台,为传承人活动提供资助,杜绝打压本土民族文化人才现象。加大对民族文艺院团扶持力度,扶持体现民族特色的民族文艺院团建设,鼓励民族文艺院团发展壮大。要用周边地区土家文化资源,丰富张家界市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利用桑植民歌、梯玛歌、哭嫁歌、薅草锣鼓歌、打镏子、咚咚喹、摆手舞、茅古斯、傩愿戏、阳戏、土家织锦、挑花、木雕、石刻和苗族民歌、苗族鼓舞、芦笙舞、苗族服饰、银饰及白族扎染等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动民族文化专业队伍和民间艺人的积极性,为壮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王瑜&&&&
地址: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南庄坪&& 电话:
本网站常年法律顾问: 湖南风云律师事务所 钟山律师
湘ICP备号(C)2000.12
[本站统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特色少数民族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