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导弹是锥形装药还是普通装药,能对付装甲目标么

导弹弹头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姓名:王言
一、导弹弹头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现在的导弹几乎能对付所有种类的目标,包括人员、车辆、飞机、舰艇、工事、机场¨¨¨但对付人员的导弹未必能把坦克打坏,能打坏坦克的导弹又未必能击沉舰艇。破坏目标是靠导弹的弹头。我们要想了解什么导弹能打什么目标,就必须首先了解导弹弹头的基本结构和分类导弹毁伤目标的专用装置,我们一般称之为战斗部,是导弹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弹弹头主要由壳体、战斗装药、引爆装置和保险装置组成。壳体是放置战斗装药的构件。由于战斗部的使命和承受高温、高压气流的要求不同,壳体的材料、样式也不同。杀伤爆破弹头的壳体材料一般用钢材制成。弹道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时,会受到高温、高压气流烧蚀,粒子云(如雨、雪、冰晶等)的侵蚀。为了保证它仍能正常工作,必须解决弹头防热问题。除选择合理的外形外,弹道导弹弹头的壳体还采用了石墨等特殊材料。 战斗装药是导弹毁伤目标的能源,有核装药、化学战剂、生物战剂、常规装药之分。 引爆装置负责让导弹弹头适时爆炸,通常分触发引信和非触发引信两大类。触发引信有瞬时引爆和延时引爆两种。非触发引信的种类则比较多,按作用原理分有时间引信、过载引信、无线电引信、激光引信、磁引信、声引信、电感引信等,也可以分为主动式引信、半主动式引信和被动式引信。现代导弹弹头为了可靠引爆,一般采用复合引信。 保险装置用于保证弹头再运输、贮存、发射和飞行时的安全,通常采用多级保险装置。战略弹道导弹的弹头根据需要,可能还装有弹头制导系统(末制导系统)、弹头姿态控制系统和突防装置。分类和导弹的分类一样,导弹弹头的分类也有很多标准。首先根据作战用途可以分为战略导弹弹头和战术导弹弹头。根据每枚导弹所携带的弹头数量,可分为单弹头和多弹头。多弹头又分为集束式、分导式、机动式3种类型。根据弹头与导弹其它部分的连接形式,可分为不分离弹头和分离弹头。巡航导弹一般都采用不分离弹头,而现代弹道导弹都采用分离弹头,以提高突防能力。根据战斗装药,弹头可以分为核弹头、化学战剂弹头、生物战剂弹头和常规弹头。导弹使用最多的还是常规弹头,而且其类型最多。我们平常所说的爆破战斗部、破甲战斗部、穿甲战斗部等,都是常规弹头。
因此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导弹常规弹头常规弹头一般由壳体、高能炸药和引爆系统组成。壳体大多为金属壳体,也有非金属壳体。常用的高能炸药有钝化黑索金、黑梯炸药和黑梯铝炸药。有的子弹头还装有末制导系统。常规弹头毁伤目标的能量来源于高能炸药的化学能。爆炸后,这种化学能首先以高温高压气体的形势表现出来。高温高压气体急剧膨胀就会形成冲击波。利用这种爆炸冲击波的能量可以毁伤目标。如果把气体拥有的这种能量传递给其它物体,使其高速运动,就可以利用它们的动能撞击破坏目标。能够传递能量的物质很多,比如破片、金属杆液态金属、重金属等等,如何产生爆炸冲击波也有很多方式。因此常规弹头的毁伤机理虽然从基本原理上说主要是冲击波破坏和动能撞击这两种,但具体类型很多。爆破战斗部
它主要依靠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作用毁伤目标,因此它一般装有比较多的炸药(装填系数高)。如果它在目标外部爆炸,那么对壳体的要求只是能保证强度,以免发射时损坏,引信多采用近炸引信,或瞬时出发引信。如果需要它在目标内部爆炸,就要求壳体具有一定的硬度与合适的外形,这样在穿透目标时,弹头不会因为过分变形而影响穿透效率。
根据在目标内外爆炸的不同,爆破战斗部有时候分为内爆型战斗部和外爆型战斗部。爆破战斗部适于对付软目标、工事,特别是在水下爆炸时,由于水的密
度大,冲击波的破坏作用更大。杀伤战斗部,它在炸药爆炸后产生大量高速破片,利用它们的撞击来毁伤目标。破片产生的方法则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就是靠炸药炸裂金属壳体而随机形成自然破片。这种自然破片型杀伤战斗部的有效性最差,因为一部分爆炸能量将用于炸裂壳体,破片大小、能量也不均匀。为了使壳体更容易被炸裂,同时也为了是破片具有所需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在壳体内部预先刻制具有一定深度和图案的槽,这样就形成了半预制破片型杀伤战斗部。由于导弹发射时的加速度不高,对壳体的结构强度要求不高,所以能把预先制造好的破片用树脂黏结在一起作为弹头的壳体,或者把这些预制破片和炸药一起装在薄金属壳体内。这种预制破片型杀伤战斗部形成破片的效果最好。杀伤战斗部适于对付软目标、空中目标。破片的形状可以是立方体、球形、锥形、棒形等各种形状,重量从几克到几百克,这主要取决于目标性质。
分离杆式战斗部: 因为小破片对付空中目标时不够理想,无法破坏飞机的主要构件或衍架结构,因此产生了这种战斗部――用金属杆代替杀伤战斗部中的破片。但是长条金属杆有可能翻转并损失速度,特别是在低空中。有时候金属杆会像箭一样穿入目标, 这时就和破片没有什么差别了。
连续杆式战斗部: 为了克服分离杆式战斗部的缺点,把金属杆的端部交错连接在一起,就成了连续杆式战斗部。它爆炸后产生一个金属环向外高速运动,更容易切割目标。为了控制金属杆的方向、速度等状态,有时需要增加波成形器等部件来控制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爆轰波形。连续杆式战斗部适于攻击飞机等空中目标。
空心装药战斗部: 这种战斗部在炸药装药前方有一个口部朝前的轴对称形凹腔,内有药型罩。这个凹腔和药型罩一般为圆锥形,也有半球形等其他形状。战斗部引爆后, 由于凹腔周围的爆轰波形向中心会聚,金属药形罩迅速向轴线闭合,形成高速金属射流向前运动。射流前端的速度可达8 000米/秒以上,后部则较慢,大约500米/秒。这种高速金属射流能有效侵彻装甲,因此空心装药战斗部又叫聚集能穿甲战斗部或破甲战斗部。由于金属射流存在速度梯度,因此在运动过程中会不断拉长。为了让它在合适的速度状态下侵彻装甲,战斗部爆炸时距离装甲的距离非常重要,这个距离就叫做炸高。影响穿甲威力的因素除了炸高,还有装药直径、药形罩材料和结构等。
自锻破片战斗部: 如果空心装药战斗部中的凹腔很浅,或者说药形罩的锥角很大(120°~150°),就不能把药形罩压缩成液态的金属射流,而只能形成一个固态的金属体。一般把这个金属体叫做自锻弹丸或自锻破片。它的速度一般为2 000 ~3 500米/秒,形状短粗,因此穿甲能力不如空心装药战斗部产生的金属射流。但它不受战斗部是否旋转的影响,炸高对其穿甲能力影响也较小。自锻破片的穿甲能力主要取决于药形罩与装药的几何形状、性能和初始爆轰波阵面的形状等。与空心装药相比,它适于在更远的距离上攻击更薄的装甲。这种战斗部在末敏反坦克弹药、地雷上应用最多,用于攻击坦克顶装甲和底装甲。
穿甲战斗部: 依靠动能侵彻装甲的方法在导弹弹头中使用得比较少。这种战斗部一般没有炸药,但是弹体材料硬度很高,形状细长。为了保证它有足够的动能,这种战斗部只能在高速导弹中使用。
碎甲战斗部: 在这种战斗部出现以前,人们一直以为要对装甲后面的东西进行破坏就必须先将装甲打穿。碎甲战斗部的壳体一般为易变形的低碳钢,炸药一般是塑性炸药。它击中目标后,壳体快速破碎,炸药变形并粘贴到装甲上;当炸药堆积出一定面积和厚度时,弹底延时引信适时起爆;炸药爆炸产生高速压缩冲
击波穿过装甲;当这个冲击波到达装甲板背面时,由于板与空气的介质变化,它以拉伸波的形式返回;拉伸波与下一个压缩冲击波相遇后,叠加产生加强波;当加强波超过装甲板的材料强度时,便使装甲板的背面产生大块的崩落片;这些崩落片以30~130米/秒的速度飞离装甲板,对装甲后面的东西产生破坏作用。这种战斗部除了适于攻击装甲目标外,还适于攻击工事、建筑物,因为它的爆炸作用类似于爆破战斗部。
燃料空气战斗部: 这种战斗部内不装高能炸药,而是挥发性碳氢化合物的液态燃料。它引爆后,首先炸裂壳体(容器),释放燃料;燃料与空气混合,形成一定浓度的气溶胶云雾,称为燃料空气炸药;然后进行第二次引爆,燃料空气炸药爆炸,产生高温火球和高压冲击波。这种战斗部爆炸能量高,可形成分布爆炸,冲击波持续时间长、威力高、作用面积大,而且它大量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根据其爆炸特点,也被称为窒息弹、气浪弹、云爆弹。 由于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结果对燃料空气战斗部的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它在使用上受环境限制较大。但它在对付大面积软目标、扫雷方面非常有效。
以上介绍的只是比较简单的战斗部。实际上很多战斗部采用了多种毁伤机理,综合利用它们的优点。
杀伤/爆破战斗部: 爆破战斗部的壳体在炸裂也形成破片,而杀伤战斗部也具有一定的冲击波。把两种作用结合起来,就可能使毁伤效果更好。当然,这两种效应也会互相制约。
穿甲爆破战斗部: 它类似于内爆型战斗部,利用硬壳体侵彻装甲。但为了有效毁伤目标内部,它在侧面可能有破片,或者是空心装药。这种战斗部适于攻击有一定防护的大型目标,比如舰艇、跑道、建筑物。
子母战斗部: 这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战斗部,特别是在空地导弹中得到
了广泛应用。它在壳体(容器)内不是直接安装炸药,而是装了很多小战斗部。这些小战斗部一般称为子弹或子弹药,可以是杀伤型战斗部、空心装药战斗部、自锻破片战斗部等各种类型。子弹药除了有自己的壳体、引爆系统外,有的还有制导系统,被称为末敏子弹药或末制导子弹药。子母战斗部适于对付大批软目标、装甲目标、布雷。
另外还有一些战斗部不靠炸药的能量破坏目标,甚至不对目标造成硬杀伤,比如烧战斗部、电子干扰战斗部、电磁脉冲战斗部、石墨纤维战斗部等等。
二、损伤机理和终端效应
损伤机理是对目标造成损伤的弹头的输出。它是对用于损伤目标的有形设备或可计量的量的物理描述。常规的损伤机理是穿透物、碎片、燃烧粒子和爆炸冲击波。穿透物和碎片间的差异在于相对大小、形状和产生的数目。与定向高能武器有关的损伤机理是连贯的电磁流、电磁脉冲和填料核粒子。为了摧毁目标,某些威胁类型可能利用一种以上的损伤机理。
终端或威胁效应指在遭受损伤过程时飞机上的各种材料、元件和人员的响应和反应。为了对提高飞机生存力作出设计上的决策,工程师不仅必须要注意到造成威胁的特殊的武器类型,而且还要注意到损伤过程的性质和由损伤机理引起的终端效应。
穿透物可以是穿甲弹的芯或棒,或填料形成的喷射物。与穿透物有关的损伤过程是冲击性撞击、穿透、液压冲击和燃烧。当高速金属穿透物击中金属表面时可能有燃烧闪光产生,因而能发生燃烧。当穿透物通过液体容器时液压冲击发生,穿透物对飞机结构、附件和流体的穿透量与它的冲量成比例,所以穿透物的速度和重量是重要的参数。不懂装懂:坦克和反坦克导弹
不懂装懂:坦克和反坦克导弹
在军事领域,有很多此消彼长的矛盾共同体,比如飞机和防空武器,坦克和反坦克武器。装甲和反装甲之间的斗争从坦克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持续到现在。
反坦克导弹击中坦克瞬间
图为美制AGM-114地狱火导弹击中M-60坦克瞬间,我们来对比一下二者穿甲和防护数据。地狱火导弹的直接命中破甲厚度为800毫米均质装甲,M60坦克车体侧部80毫米,炮塔正面278毫米,炮塔侧部164毫米,火炮防盾628毫米,很显然这样的防护在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的穿甲威力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被穿甲弹命中的59式炮塔
在反坦克导弹出现之前,穿甲主要依靠动能穿甲模式,即硬碰硬的方式,使用钨合金穿甲弹直接钻透对方坦克的装甲板,借助飞溅崩落的装甲碎片和穿甲弹自身的碎片杀伤坦克车内乘员。于是,各国陆军开始不断的增强坦克的装甲厚度,从20毫米加到40毫米,再到88毫米,最后达到150毫米,而穿甲弹则进步缓慢,昂贵的钨合金弹药每辆坦克都限量携带,只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才能使用,因此,二战结束前,装甲防护要略强于反装甲弹药。
锥形装药穿甲效果
直到二战德国发明了锥形装药的反坦克火箭弹之后,第一次将穿甲的希望从动能转移到化学能的方向上,各国武器设计师突然发现原来这才是反坦克武器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锥形装药,又名成形装药,是反装甲弹药中的一种常见技术。依靠战斗部前端的探杆,在距离装甲一定距离时,装药引爆,漏斗状金属壳体受挤压变形,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聚焦形成一条高速金属射流集中于一点此以穿透装甲。
红箭-8E型反坦克导弹发射瞬间
有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明,反坦克导弹不必再借助火炮身管和发射药的加速就能穿透远大于自身的装甲厚度。与地狱火同时代的中国红箭-8反坦克导弹,静穿甲厚度也是800毫米,在2000米距离,入射角65度下,穿甲厚度也在180毫米,这样的威力足够消灭全世界绝大多数现役主战坦克。
中国红箭-9重型反坦克导弹
师从美国陶-2重型反坦克导弹,中国红箭-9的穿甲威力达到了1100毫米,由于体积攀升,该弹和陶-2导弹一样,多使用车载发射或车载运输,固定三脚架发射的形式。到了红箭-10光纤制导反坦克导弹则走另外一种形式,即使用功顶方式,将锥形装药战斗部换成了体积更小,威力更大的自锻成形战斗部,以坦克薄弱的车顶为新的突破方向,穿甲威力达到480毫米,目前还没有坦克能抵御红箭-10的雷霆一击。
被缴获的土耳其陆军豹2A4坦克
可以这么说,单纯依靠被动装甲防护的现役主战坦克在反坦克导弹面前是十分脆弱的,近日据外媒统计,进入叙利亚的土耳其陆军在两周时间内已经先后被美制陶-2导弹击毁了10辆豹2A4坦克,更有2辆豹2被武装分子活捉,成为了战利品。甲弹之争进行到现在,反坦克武器明显更具优势,未来就看主动防护手段的进展能否适应新的战场形势的需要。(以上说明属于蠢笨小编的自我理解,欢迎大家吐槽)K装药杆式射流形成及侵彻研究--《弹道学报》2014年03期
K装药杆式射流形成及侵彻研究
【摘要】:针对K装药结构,基于改进的射流成型理论,建立了K装药射流形成与侵彻理论模型,并通过Mathematica软件编程计算射流成型过程。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锥形罩装药,同样药型罩结构的K装药形成射流的头部速度提高了31.02%,质量堆积点降低了23.8%,射流长度增加了30.5%。优化设计适用于K装药的偏心亚半球型药型罩,形成了速度较高、质量比大、质量堆积点降低且更易拉长的杆式射流,并进行了静爆试验验证,理论计算与试验的侵彻深度结果误差为5.8%。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TJ410.34【正文快照】:
随着现代装甲防护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复合装甲(rolled homogenous armor)的出现,传统的成型装药结构已无法满足战场需求。K装药作为一种高效、低长径比的射流装药,以其形成的射流速度和形成率高、杵体小且分散、侵彻能力强而闻名[1]。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Chanteret P Y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风雷,段卫东,恽寿榕;[J];爆炸与冲击;2002年01期
谭多望;孙承纬;;[J];爆炸与冲击;2008年01期
张先锋;陈惠武;何勇;黄正祥;;[J];爆炸与冲击;2008年03期
王成,黄风雷,恽寿榕;[J];弹道学报;2002年04期
王树有;赵有守;陈惠武;;[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5年S8期
张攀军;李伟兵;王晓鸣;李文彬;高旭东;;[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雷;田文怀;李春华;贾成厂;;[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1期
周瑶;李孝林;佟彦军;王泽山;;[J];火炸药学报;2006年03期
孙建;袁宝慧;王利侠;谷鸿平;;[J];火炸药学报;2009年05期
王利侠;袁宝慧;孙建;谷鸿平;景青波;;[J];火炸药学报;2011年04期
崔军;徐峰;李向荣;;[J];兵工自动化;2010年01期
温万治,恽寿榕,赵衡阳,张月琴;[J];兵工学报;1999年03期
杨莉;张庆明;汪玉;巨圆圆;;[J];兵工学报;2009年S2期
李砚东;冯顺山;董永香;刘春美;陈赟;;[J];兵工学报;2010年S1期
刘伟东;冯荣欣;刘凯欣;闫鸿浩;李晓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段卫东,熊祖钊,马建军,钟冬望;[J];爆破;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砚东;冯顺山;董永香;刘春美;陈赟;;[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杨莉;张庆明;汪玉;巨圆圆;;[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王军;张杭永;庞磊;何亚红;郭新虎;;[A];中国爆破新技术Ⅲ[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丁山;[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陈昊;[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王树有;[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邢恩峰;[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吴义锋;[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张志安;[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陈军;[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8年
郑宇;[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潘绪超;[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高永宏;[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红利;[D];中北大学;2011年
高靖;[D];中北大学;2011年
高健;[D];中北大学;2011年
陈忠勇;[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张攀军;[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李慧子;[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韩冬梅;[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张晓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樊菲;[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姚志华;[D];中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涂侯杰,恽寿榕,赵衡阳;[J];兵工学报;1994年03期
梁秀清,曾凡君,李景云,马晓青;[J];兵工学报;1994年03期
姜春兰,邢郁丽,王在成,蔡汉文;[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金小石;[J];爆炸与冲击;1984年03期
杨文彬;[J];爆炸与冲击;1986年01期
张先锋;陈惠武;;[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年02期
周天胜;[J];弹箭与制导学报;1997年01期
金晶,吴新跃;[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5年02期
郎明君,徐学华;[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朱兆祥,蒋大和;[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多望;[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菊珍,周淑荣,于志鲁,傅樱;[J];爆炸与冲击;1992年03期
沈培辉,王晓鸣,赵国志;[J];弹道学报;1999年04期
温万治,恽寿榕,赵衡阳,张月琴;[J];爆炸与冲击;2001年02期
刘云飞,王天运,蒋沧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孙韬,冯顺山,裴思行,张国伟;[J];兵工学报;1998年02期
宋丽萍,王华;[J];飞航导弹;2000年01期
宋顺成,才鸿年;[J];爆炸与冲击;2003年01期
杨超,张宝平,李灿波,田时雨;[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1期
吴晓莉,张河;[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于世英;[J];弹箭技术;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屈明;;[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杨大峰;刘国权;杜忠华;;[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梁龙河;曹菊珍;王政;;[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黄晨光;董永香;李思忠;黄西城;;[A];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杜连明;杨黎明;;[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张德志;唐润棣;张向荣;林俊德;;[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陈小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张刚明;王肖钧;胡秀章;张昭宇;;[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朱松俭;苏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郭东;王全胜;向小峰;钱展芃;;[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谢方;[N];解放军报;2005年
郭晓洪;[N];解放军报;2001年
陈宇 邹晓明
陈羿舟;[N];中国国防报;2008年
钱铮;[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研究部 崔德勋;[N];中国电子报;2003年
冯珠光;[N];中国国防报;2002年
连鲁军;[N];中国国防报;2004年
马庆恒 冯珠光;[N];中国水利报;2002年
王展;[N];中国国防报;2003年
朱秀才?刘戈
李理;[N];解放军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忠华;[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徐伟芳;[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方清;[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李金泉;[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陈克;[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杨阳;[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伟峰;[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许志明;[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路中华;[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2年
龚若来;[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孙岩;[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许兵;[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鲁忠宝;[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梁斌;[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4年
李雷;[D];中北大学;2008年
郭淑玲;[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用极高的压力在装甲上打洞,高爆破甲弹剖面图赏析
用极高的压力在装甲上打洞,高爆破甲弹剖面图赏析
日07时42分来源:
当配备大威力火炮的战车和厚厚的装甲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原本比较固定的战线变得流动性很强。如何克制住这些任性的钢铁怪兽,成为武器研发者要面对的问题。其中一类武器,便是本图集的高爆破甲弹。
俄罗斯展出的坦克炮弹,最左边的就是高爆破甲弹,也有将其称为破甲榴弹,其英文缩写是HEAT。有趣的是,Heat一词在英语中有高温的意思,因此高爆破甲弹往往被人误解,认为是用高温烧穿装甲,其实是用极高的压力来打洞的。
图为一发坦克炮使用的破甲弹。高爆破甲的原理是,在炸药引爆后方的圆锥体的顶点,其相对侧产生极为强大的穿透力。这种现象被称为蒙罗效应,有的时候也将它称为聚能效应。
图为ENTAC反坦克导弹的剖面图,研制国是法国,总共生产了大约14万枚,1957年进入法军之中服役。该型反坦克弹道是一种早期型的导弹,采用线导方式。
图为在一家博物馆里展出的反坦克导弹剖面图,可以看到其前端的锥型装药布局。采用锥型装药的武器,会在离坦克较近的时候引爆装药,引发漏斗状金属壳体受挤压变形,并向目标喷射高速的金属射流。
俄罗斯的BK-14M 型高爆破甲弹剖面图。高爆破甲弹一般使用弹翼稳定弹道,所以大多数都是用滑膛炮发射的。俄罗斯的坦克炮是125毫米,西方的坦克炮口径则大多为120毫米。
图中上方是一枚破甲弹的剖面细节,下方是一枚穿甲弹。下方的穿甲弹是XM827型。高爆破甲弹是借助门罗效应,用500~600摄氏度的高速金属射流,击穿敌军坦克的装甲。
RKG-3 型反坦克手雷,被用于取代RPG-43、RPG-40和RPG-6型反坦克手雷,采用锥形装药,能够击穿170~220毫米的装甲。实际上,除了坦克炮使用的高爆破甲弹,有很多武器都借组了门罗效应这个原理。
AGM-114地狱反坦克导弹的剖面特写,该型反坦克导弹也采用锥形装药,可以由多种平台发射,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的国家在使用。
图为美国陆军M1A1型主战坦克使用的M830A1型高爆破甲弹,该炮弹采用近炸引信,曾在伊拉克广泛使用,而且有着不俗的表现。
此图是Panzerfaust 3型反坦克榴弹及其发射装置。该型榴弹是一种单兵反坦克装置,为德国研制。用于打击移动目标时,有效射程为300米,用于打击大型固定目标时,有效射程为400米。
图为RPG-7火箭筒的弹药。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从1961年开始使用,到现在的战场上还能看到。RPG-7的造价非常低,因此大多见于比较贫穷的武装之中。
士兵抱着的这发炮弹,是一枚M830A1型多用途高爆反坦克炮弹,其代号为M830A1 HEAT-MP-T。该炮弹除了具备反坦克能力以外,也可以用于打步兵。其实很多高爆破甲弹,在必要的时候,也是可以用来打步兵的。
图为俄罗斯9M113型短号反坦克导弹的剖面图。据估计,目前至少有20个国家或地区的武装力量使用这种反坦克导弹。其最新改进型号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10千米,精度为5米。
此图是以军使用的高爆破甲弹。门罗效应是美国科学家查理斯·E·蒙罗在1888年发现的,距采用这种原理的武器投入实战,则有数十年之久。现在,高爆破甲弹已经是非常普遍了,成为战场上的一种反装甲利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鱼叉反舰导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