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怎样才能到美国工作村委会工作

浅谈下基层干部如何做好农村工作
我的图书馆
浅谈下基层干部如何做好农村工作
浅谈下基层干部如何做好农村工作
日11:14&&&来源:
浅谈下基层干部如何做好农村工作--中国共产党新闻
E-mail推荐:
  不久前,中央决定拿出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农村开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在此背景之下,大批机关干部开始下基层。干部下基层,如何做好农村工作?从这些年的工作实践看,我认为必须以下解决三个问题。  自身定位很重要  农村,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是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用江泽民同志的话说,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的乌坎村,前一个时期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下由于“基础不牢”造成的“地动山摇”。农村基层的重要性,怎样形容都不过分。  由于农村基层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因此,中央和省决定拿出一年时间,在农村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做好农村工作?我认为首先必须解决好自身定位的问题。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出口乏力、内需不振、通涨不下的国内局面;处身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诉求;以及转型期各种矛盾问题交织互联的复杂局面,农村基层干部以怎样的心态应对如此局面,或者说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指导思想,承接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显得尤为重要。搞不清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工作定位,不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就永远不可能有共产党员的历史担当。那么,重新审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自身方位,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有什么样的自身定位呢?这个定位就是: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干部,我们这帮人组成基层政权代表共产党在基层为共产党、为人民执掌政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执政。请注意我们是在“执政”,而不是在“革命”。我们是“执政党”,不再是过去曾经的“革命党”。  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确实非常重要,但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已经63年了,应该说早就是事实上的执政党了,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进《党章》,也标志着党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讲已经实现了这种理论上的转变。那么,为什么到现在还要提这种转变呢?就是因为,时至今日,在基层组织的不少干部思想中,依然盛行着或者是怀念“革命党”思维。广东乌坎事件的起初,基层政府就沿用了过去革命党的思维,采取一味地打压的方法,最终酿成了大祸。事实再次说明,今天,我们在基层执政就应当彻底摈弃这种思维。作为下基层干部,应当自觉确立或者帮助基层干部“确立执政党理念,摈弃革命党思维”。  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工作方式  既然我们确立执政党的思维,那么我们就应当对执政党的规律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过去搞计划生育的时候,我们惯常的做法就是:通不通三分钟,三分之后,龙卷风。这些革命党的思维、做法,过去我们都曾做过,现在不行了。退回去,回到革命党的历史方位上去,显然更不行。这就是挑战,我们应当积极应对。那么,执政党的思维是什么呢?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里强调阶级调和、阶级合作,通过社会合作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合作基础。作为执政党一般来讲都比较强调民主、协商,甚至于妥协。一提到妥协我们就很容易和“无能”联系在一起,认为妥协了就很没面子。事实上,在处理乌坎事件时,广东省委工作组对村民自发选举产生的临时理事会就采取妥协的办法予以承认,起到了稳定村民情绪的作用。因此才有专家学者们一致的观点叫做:&乌坎一大步,中国一小步。你能说妥协毫无用处吗?  执政党的行为方式是法治。除了发展党内民主、逐步建立民主政治之外,关键的一点是要确立起法治的权威性。推行民主当然重要,但是,也要警惕将民主迷信化的倾向。事实上,在国际上,近几十来年的第四波民主化大潮,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繁荣与进步。在多数“新兴民主国家”里,经济日见凋敝,腐败大幅增加,政府在衰朽。没有法治,民主制是脆弱的。当前,我们正迎战信访洪峰。信访之所以形成洪峰,根本一点是法治的欠缺。中国社会最大的弱点是缺少法治传统与精神,如果法治的精神没有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而是简单地实行民主,那么,我们可能将得到世界上最糟糕的政治制度---有民主缺法治的制度,这将使金钱政治泛滥,黑社会政治兴旺发达,社会四分五裂。  抓好下基层的着力点  河北省委给这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确定的主题是“强班子、促发展、惠民主、保稳定”。这其中,最为艰巨的任务可能是保稳定。因此,干部下基层着力点也应当放在保稳定。  怎样处理信访问题呢?个人的体会是要依法处理信访问题。总体而言,信访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多数信访事项在基层是可以化解的。这方面,我比较认同国家信访局对信访问题的两个判断,就是80%的信访人是有道理或部分有道理的,80%的信访事项通过基层的努力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解决,依靠什么方式解决?我个人认为,必须严格依法解决,反对花钱买稳定。基本的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三为主”&、“三不斗”,与“三位一体”。  “三为主”就是:一、以初访为主。一个信访问题,初访时往往是问题最容易解决的时期。我们处理信访事项最大的失误,往往是对初访重视不够,片面地认为拖上几天,把事情拖凉了,也就没事了,结果丧失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这其中,有拖凉的没有,有,那要看是什么样的问题。拖上几天之后,信访人发现你对他反映的问题态度生硬,或者不予理会,他就开始越级上访。一般会先到市信访局,市信访局是个信访问题的集散地,在那里很多问题是会搞复杂的。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信访老户,甚至还有极少数以信访为生的信访痞子,这么“一交流、一培训”,问题一下子复杂起来了。胃口变大了,解决的难度增大了好几倍。一来二去,搞到北京去了。因此,我们长期搞信访的同志一定要切记,千万要把握好初访这个时机,千万不要把“顺民”培养成“刁民”;二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对于信访问题,无论是老户还是新户,只要反映的问题有理有据,合乎情理,我们就要想法设法帮他解决。在解决问题时有一个方法,待会儿再讲。这里面有一点是必须要强调的,就是我们一定要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而不要糊弄,也不要推委。糊弄,糊弄不了多久就让信访人看出来了,他就不信任你了。这时候,你是副职,还有正职可以为你补救,倘若是正职糊弄,被人看出来了,他不信任你了,那么他肯定不再找你,跑到上面去了。再一个就是副职,包括咱们工作组的年轻同志,你要是推委,就等于把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拱手让人了,对你个人成长不利;第三,对信访老户以重建信任为主。信访老户经过了反反复复的折腾,身心经历了一定意义的“磨难”,多疑,是这些人的普遍的心态。因此,对信访老户进行心理疏导是必要的。解决信访老户的问题方法是必须从重建信任入手。没有信任多少钱也没用,钱多了可能管一时,但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不斗”就是:一是民不跟官斗,这一点我在这里有一个声明,我讲的这个“民不跟官斗”是用来进行心理疏导的,是特指那些蓄意给政府滋事的人的,因为现在信访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还真有那么少数人,抓住政府中个别人的某些失误,甚至于一次口误等,蓄意滋事,目的在于攫取更大的利益。对于这些人,我们用警告的语气给他讲,政府不是软弱可欺的,目的是让他们就此罢手;二是官不跟愚斗。有没有愚人,有。这些人往往有实际困难,又是“一根筋”如果用常规的手法,搞个官僚主义,那么你就可能要吃苦头。这些往往生活上真有困难。怎么办,把一切工作放下,优先帮他解决。否则,他一想不开,走极端了,倒霉的肯定是你。说不定还可能搞出一个群体性事件,你受得了吗?第三是,法不跟情斗。法院判决无理,但仔细分析有理,也就是如何对待个别涉法涉诉案子的问题。我们不能借口法院已有判决,就不认真分析。因为在法院打官司,打的是证据,没有证据,既使有理也可能败诉,至少承担一个举证不能的责任。对这类案子,我们的人民调解是有它独特威力的。  “三位一体”,依法解决信访问题。那三位: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在人民调解方面,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就有鲜活的例子,那就是“听证会+村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解决涉“公”信访问题。我们把它归类到人民调解的大类之中。用“听证会+村民代表大会”的办法,有很多例子,武安镇、午汲镇也有。  行政调解。午汲镇玉泉岭村杨某与其邻居杨某,因宅基地纠纷几十年。几年前,杨某“茅塞顿开”想出了一个午汲镇红旗铁矿建矿时拆了他家31间的信访事项,要求巨额赔偿。一时间,可难坏了午汲镇主要领导,被列为1号信访大案。2011年,经过亲自调查,翻箱例柜,找出了40多年前的阶级成份登记表,才使真像大白。至此,我们给杨某下达了处理决定,并引导其到市政府法制办进行行政复议。由于工作扎实,证据效力很高,最终,市政府法制办维持了我们的决定,化解了这起多年的矛盾。我们运用行政调解手段调解了多起信访事项,均取得很好效果。  司法调解。在解决信访事项时,我们有一个理念,就是,宜法院的,引导到法院;宜民调走民调,宜行政调解的拿处理意见,引导到法制办,“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坚决走依法解决的路子。东广村机动地问题是个大案,牵动了全市很多人的心。我们把他称为“广村战役”第一阶段走的是行政调解的路子,到农业局土地仲裁委,进行依法仲裁,案件步步惊心。为了把东广村机动地案件的性质搞准,在长达两个多月时间里,几乎天天泡在网络上,精研土地法律,终于找到了一个酷似的案例,这个案例在以后的仲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最终取得了胜利。接下来,第二战役少数人不当得利的问题,我们正主动出击到法院提起诉讼。力争用法律手段彻底解决东广村问题。  干部下基层,解决信访问题,自身必须要过硬。一是要廉洁自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自身不硬,吃拿卡要,与被信访人搞在一起,那是绝对解决不了信访问题的。这一点,我还要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句,下去之后,要与乡镇党委保持紧密联系。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抛开当地党委闹革命”,否则,就会帮了倒忙;第二,要搞好调查研究,与乡镇领导反复沟通。第三,要精研法律。接手一个案子后,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精研法律。把案情吃透之后,再下结论,千万不要草率行事。如果自己搞不清可以找法律顾问咨询。重要案子可以聘请法律专家进行论证。我在办案之时,就曾到过石家庄聘请律师团队进行论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我在《法制日报》网上开了一个帐户,专门对重大信访问题进行咨询论证,仅去年以来就对贾庄森林公园宅基地和东广村两个涉及群体访的大案进行了咨询,取得很好的效果。第四要吃苦耐劳,勇于担当。既要能吃苦,又要敢担当,不怕得罪人。直接或间接地从事信访这么多年,我有一个成就感,那就是,每当一个案子经我之手彻底解决之后,心中的这种成就感就由然而生,忙并快乐着。  (作者系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政府镇长)基层干部要掌握好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 当前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对群众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削弱现象。一是“官本位”意识至上,不屑于做群众工作。二是对群众没有感情,不愿做群众工作。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凡事“只唯上”,只求领导满意、上级表扬,而对群众的诉求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推诿扯皮、麻木不仁。三是缺乏群众工作能力,不会做群众工作。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应对群众舆论的能力差,或有理讲不明,或公然混淆事情真相,损害了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不可挽回的群众信任危机。为此,基层干部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做好群众工作:& & 一是掌握发扬民主的工作方法。积极推行党务、政务等公开工作,不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完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情民意信息征集体系,不断扩大群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 二是掌握宣传教育的工作方法。加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文化大院、城市文化广场等平台,切实发挥群体活动在宣传政策、联系感情、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中的独特作用。& & 三是掌握依法行政的工作方法。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做事先要考虑一下职责是否越位、程序是否健全、内容是否合法。审慎地依法行政,考虑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是否符合当前社会心理、是否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 四是掌握思想政治的工作方法。概括地说要增强“三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使群众在遇到问题时能见到领导、能听到真相、能了解到政策、能解决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针对不同群体、同一群体内部的诉求差别,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对于诉求过高的群体,适当放缓处理过程,待群众诉求降到相对合理时迅速予以解决,决不能久拖不决。& & 五是掌握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通过试点推进的方式积累经验,同时注重挖掘、培育工作一线典型,发挥典型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为全面推进工作提供样板。& & 六是掌握化解危机的工作方法。在遇到公共危机事件时,首先要保持冷静、敏锐观察,果断地做好应对决策,最大程度地减少和缓解危机造成的损害。在化解危机的过程中,积极回应社会和公众的现实需求,明确态度,稳定人心,解决问题,确保平稳渡过危机。抓好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通过深化危机后的相关改革重塑组织新形象。基层干部如何融入群众?&&&&&&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工作的实际。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干部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面交流,耐心倾听群众呼声。一要基层干部要深入村组、基层一线走访群众,贴近群众,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甘当群众的学生,认真倾听群众言语。把老党员、老村干部、种养殖大户、退休干部、换届落选村干部、计生困难户、老上访户等作为走访的重点,耐心倾听群众声音。交流多了才能密切联系群众,沟通深了才能真正带动群众。在交流中,一要坦诚地听。放下架子,坦诚相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让群众有机会把心声充分表达出来,把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全部说出来。二要全面地听。放弃个人的判断,抛开过往的经验,不以干部者自居,更不以老师、领导者自居,保持客观立场,不偏听偏信,耐心倾听。三要深入地听。完完全全专注于事、专注于人,不仅关注表面的信息、现实的问题,更要关注群众心底的声音,不东张西望,做出满不在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样子。  心贴心关爱,真情对待群众需求。基层干部用真心去对待群众,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时机场合,不同的利益关系,分清哪些是合理诉求,需要予以解决;哪些是不合理诉求,需要加以解释;尽力去满足群众实际的、合理的需求;真心关爱群众,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主动深入群众,在同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此外,我们还需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真正在“情”上着力,加大感情投入力度,真正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切实摆正位置,杜绝不良作风。要千方百计消除群众的疑虑,化解群众的心结,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赢得群众的信任,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手拉手帮扶,真心解决群众困难。农村基层工作纷繁复杂,群众诉求多种多样。如果习惯于依靠发布命令、召开会议、下发文件、下达指示等方式推动工作,必然导致信息堵塞、沟通失灵、信任下降、隔膜产生。基层干部要积极适应工作职能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丢老办法、用好硬办法、探索新办法。要善于办惠民、富民、安民的民生小事,真正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服务群众工作当“家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要做好思想帮扶,在征求意见上下功夫。切实帮助贫困户、“五保户”、“计生户”和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增强应对困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如何看待基层干部
小角色担当大责任——如何看待基层干部系列报道之一
《一个基层干部的苦辣酸甜》——上海普陀区紫藤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街道南陈社区党总支书记薛文华说:“读了报道深有感触,基层干部要始终以心交心、以情动情,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上海老杨的苦辣酸甜道出了基层干部的共同心声”,江西省崇义县委书记许志辉说,“人民日报的报道出来后,在我们这个山区小县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段时间,我们的干部都在防汛一线,在漆黑的夜里走村串户、组织群众转移,连续两三天不合眼是常事。不过,有了社会的理解和群众的支持,什么压力都不在话下。”
网友“夏天的风”说:“打开网络,有些干部的形象确实不好。但是,看了人民日报的报道,仔细想想,大多数基层干部还是在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老百姓离不开他们。”……
和杨兆顺一起被人们称赞的,还有菊美多吉、梅园雪、樊渭、吴栋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基层干部。他们身处执政一线,党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落实到厂矿社区、田间地头;群众的愿望诉求,要靠他们反映到上级领导的工作案头。
正是这些领导干部中的“小角色”,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点点滴滴折射出美丽的光芒,展现了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执政为民的不懈追求。
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工作重心在基层,创新源头在基层。吸取力量,就到群众中去;坚定信心,就到基层干部中去。日前,记者赴贵州、河南、山东等地,采访了近300位县、乡、村三级干部,他们质朴的语言、昂扬的斗志,讲述了一个个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故事,展开了一幕幕基层干部与群众攻坚克难、携手筑梦的画卷。
当前,我国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转型势不可挡,利益关系多样,价值理念多元,基层干部面对的工作局面更加复杂,发展任务更加繁重,各类矛盾更加凸显。但是,奋战在改革发展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是值得充分信赖的,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队伍,是带领广大群众奔小康的得力尖兵,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可靠基石。
千辛万苦谋发展
“基层干部,历来都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是连通上下的关键节点。”山东诸城市委书记陈汝孝当过教师、团干部、乡镇干部,后来到县里工作,升任县长和书记。各岗位一路走来,和我们讲起基层的事,自然底气十足。
上情下达,下情上递,基层干部主动不主动,效果大不一样。贵州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支书唐书浪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来后,我们要第一时间传达。要达到好的效果怎么办?我把一号文件打印出来,自己先消化。读文件是没用的,必须自己弄懂了,再讲给老百姓听。”&
河南民权县花园乡屈庄村党支部书记陈文兵,1993年至今担任村支书20年。他说,村干部首要的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上级政策传达好,把群众的冷暖放心上,把群众的诉求反映上去,同时加强群众教育,让农民成为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基层干部的身影。他们身处执政为民第一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去落实,发展任务繁重,发展压力巨大。以贵州省为例,农村农业基础差,全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综合指数低,2011年为65.8%,与全国年水平相当;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53元,为全国的60.03%,处于挂末的位置。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潘荣说,贵州是西部“后发”省份,2020年能否同步实现小康,千钧重担很大程度上压在基层干部的肩上。
有人说,基层干部是“凤尾鸡头”,基层工作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针上的线,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而基层干部面对群众时,又得倒过来了——“上面一根针,底下千条线”。
在西部地区,贵州镇远县共有行政事业干部4392名,辖有12个乡镇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10个行政村、12个社区和4个居委会,总人口26万,干群比例为1∶60。贵州仁怀市长岗镇党委书记王廷勇说:“乡镇几十个人,要管理、服务近百平方公里的群众,尤其是在西部,基础条件较差,服务基本靠走。2020年建成小康,我们都很期盼,压力巨大。”
而在中东部地区,这些数字和比例更大。河南民权县北关镇,行政事业干部70人,辖有39个行政村、195个自然村,总人口2.2万人,干群比例1∶315。
人口,可用数字表达;千头万绪的工作,则难以用数字展现。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特别是进入矛盾凸显期,基层各类复杂纠纷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干部都要冲在一线。农机化肥、合医低保、修路征地,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都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处处为群众着想,工作细致入微,才能顺利推进”,山东诸城市密州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十里社区党委书记孙万红说,干部站正立场,问题就好解决。8年来,这个社区没有出现一例因征地拆迁到市里上访的。
千方百计奔小康
对于基层的状况,贵州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刘明学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基层如何有效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迫切需要创新、找到突破口。比如,新形势下的基层管理,必须实现由简单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干部转变作风,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
走进贵州镇远县政务中心服务窗口,记者看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张贵云,正在给居民田景瑛解释相关手续。办完手续,田景瑛满意地告诉记者,政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非常好,效率很高。中心主任万照清介绍,中心现有55个单位进驻,月办件量在1万件以上。今后还准备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甚至考虑开设机票、火车票订购窗口,目的就是方便群众、服务群众。
带富能力,是对基层干部最大的考验。蒋金光是山东沂南县界湖街道德胜社区党总支书记,任职已5年。他坦言,上任以来,主要不是管理社区,而是提供服务,主要就抓两件事:一是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收入、群众收入;二是让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贵州镇远县黄桑田村的公路上,记者偶遇从黔东南州残联下派的脱产驻村干部龙宏忠。他说,下派后,他基本都在进村入户,召集会议,了解村情,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帮村里搭班子、找路子、为群众赚票子。家就在黔东南州西部的凯里市,他却很少回去。
在河南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画”出了小康路,成为闻名遐迩的“画虎村”。村党总支书记朱德强激情满怀:“只要是群众认可的,前面是山,我们给铲平,前面是河,我们给填平。”王公庄兴起了绘画产业,村里现设有文化产业办公室,成立了王公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给农户下订单。同时选择事业心强的年轻人,外出学习绘画理论,引导村民从画匠向画家转变。艺术内涵丰富了,全村文化特色更加突出。2008年一幅画,价值一亩粮;2012年一幅画,价值十亩粮。
漫山遍野的桃花映红了山里人的笑脸。山东蒙阴县野店镇毛坪村成立果树果品合作社,辐射周边10多个村,入社社员2000户,村干部依托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当干部光讲大道理不行,关键是要实实在在帮助群众”,党支部书记刘宗路神秘地告诉记者,毛坪村现在人均收入9800元,不少村民打了埋伏——一年收入20万元的农户很普遍。
千锤百炼赢信任
“今年春天下暴雨引发洪灾,县里紧急通知,组织人员抢险救灾。我召集社区民兵应急分队50多人到武装部集中,用了不到23分钟……”贵州镇远县舞阳镇东关社区支部书记江明华难掩自豪,“在社区工作,动员能力哪里来?首先讲究人和,平常关心群众,关键时候大伙就支持你。”
群众最讲实惠:努力践行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宗旨,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样的干部就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在河南民权县北关镇任庄村,村民对村干部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如何能做到这样?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王培星回答很干脆:我们实施“四议两公开”,每遇重大事项,都召开群众大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使问题逐个解决;每项事情都做到公开公正,特别是财务公开。他说,干部只要去掉私心杂念,抱着吃亏思想,农村工作就会好干,群众就能拥护。
“田家沟村为什么要创作歌曲《十谢共产党》?”贵州湄潭县田家沟村当了27年老支书的伍远华“掏心窝”地说:“2008年我们就开始写这首歌,征得所有村民同意。以前村里是人均收入二三百元,现在七八千元。一方面是中央的政策好;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基层干部带大家干出来的!”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基层干部下乡,不用再收税费了,更多的是给群众办实事,老百姓当然欢迎。
贵州镇远县委书记刘建新给记者讲了个故事:“前几天到一个村里检查惠民工程,结果很满意。临近中午,有农户一定要留我在家吃饭,还专门杀了两只鸡。按规定不能吃,但最后我还是吃了。为什么?群众愿意请你吃饭,是真心接受你。当然也不能白吃,见到主人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我各给他们100元,当着面说‘来,伯伯给你们钱去买学习文具啊’。相互有面子,大家都开心。”
基层和谐,社会和谐,处处洒满基层干部辛勤付出的汗水。不过,基层干部也有烦恼和苦衷:在基层一线,他们常常被淹没在急、难、险、重的矛盾之中……
如何看待基层干部系列报道之二:一根针穿起千条线
“群众最盼的是致富,最想的是服务,抱怨最多的是干部工作作风不实。”
  “如果只是闷头工作而不学习,上级的好政策也落实不好,就会出现‘天才的决策者,愚蠢的执行者’。”
  “一定得让群众有话可以给政府讲,有事愿意给干部说,干部要能不厌其烦地听,真心实意地办。”
   暮春时节的一天下午,正在田间除草的村民向荣启告诉记者,他家每年收入近20万元,生活过得挺红火。说话之间,一辆面包车从我们身边驶过。
  这里是贵州省施秉县牛大场镇紫荆村,以种植中药材太子参为主业。村支书刘必贤说,全村3420名居民,已拥有30多辆面包车。
  记者日前在贵州、河南、山东等地采访调研时,基层干部普遍表示,“县官、村官、乡镇干部更难当了”。当下,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同时,群众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对基层干部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近日开展基层干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发展压力大”与“焦虑情绪重”问题突出。
  全负荷运动员:发展、和谐、民生一把抓
  县乡村三级干部身处基层,直接面对群众的利益和诉求。现阶段,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基层干部面对全新的任务:要富一方百姓,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带领群众致富;要保一方和谐,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要结合本地实际,公平公正地落实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等各项民生保障,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贵州省镇远县羊场镇金盆村有18个村民小组、521户人家,村民以种植烤烟为主业,2012年280户种烤烟4430亩,产值1000多万元,户均3万多元,其中10多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
  43岁的田兴斌已经当了16年村支书,中等个子,穿着一身半旧的绿军装。“大事小情一定要讲究工作方法,比如,低保户不是由村干部决定,而是由村里各组进行比较、评议,以此来保证公平公正。”田兴斌说。当前要推动林业产权改革,还有建设高速公路需要征地,村里土地纠纷矛盾集中,村委会和村支部有时候一天要处理三四件土地纠纷。对于新农保、新农合等民生事项,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必须一家一户去做工作,把政策说清楚、好处说明白,村民们才能够接受,才能自愿参加。
  贵州省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几年前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有两任村支书被判了刑,当时群众不相信基层干部。现任村支书唐书浪上任后就召开村民大会,公开村里财务、议事等情况,并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的意见、愿望和诉求,慢慢获得了大家的支持。
  基层干部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需要通过基层干部的扎实工作,一件一件去落实和解决。山东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副处长刘优胜说:“群众最盼的是致富,最想的是服务,抱怨最多的是干部工作作风不实。群众利益受损了,就要找个地方说道说道。”
  山东省沂南县一位干部说,现在很多矛盾很棘手。即使有人蛮不讲理,干部也得苦口婆心地安抚,耐心细致地做工作。
  执政一方,不改变面貌不行;发展经济,没点儿硬办法不行;追求速度,蛮干也不行;对群众的利益诉求,上不能推,下不能卸。贵州省施秉县县委书记彭世平认为,基层干部常常处于许多冲突的中心地带,站在矛盾的风口浪尖,压力大,满负荷工作着。
  全天候办事员:时时都是办公时间,处处都是办公地点
  “坐着想,躺着思,起来干。”一些乡镇干部这样描述他们的工作状态。
  贵州省施秉县甘溪乡。乡党委书记向国强的办公室,一桌一椅、一个洗脸盆架,墙壁上挂着两条毛巾,半旧的沙发坐下3个人就有点拥挤。
  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既是来访群众的接待室,又是他本人的学习室。向国强对记者说:“尽管事务缠身,有时候进村入户一去就是一整天,但我还是要挤出时间通过网络来加强学习,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如果只是闷头工作而不学习,上级的好政策也落实不好,就会出现‘天才的决策者,愚蠢的执行者’。”
  在基层,许多乡镇没有职工食堂、没有职工浴池、没有水冲式厕所,更难奢望有图书室和娱乐室。贫困地区乡镇的办公经费捉襟见肘,甚至一些县市的办公条件也很差。河南封丘县委、县政府的办公楼年代久远,几成危楼。楼房没有钢筋支撑,就用钢管焊个支架,搭在用于休息的床铺上;墙上出现多处裂缝,就用水泥填充、用石灰粉刷一下。即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凭着党性,仍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山东省蒙阴县常路镇镇长谢红霞1991年到乡镇工作,20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她说:“家庭、亲情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女同志尤其重要。但是,为了工作,乡镇干部不得不舍弃一些亲情。孩子普遍是在农村老人那儿长大的。”谢红霞的一个女同事与20岁的女儿相处总时间加起来也没有几年,女儿抱怨妈妈给她做的面条,“都数得清总共有几次”。贵州省湄潭县委常委、副县长向波说:“多年来一直没有时间参加同学聚会之类的联谊活动,有时实在不得已,只好让家属代表自己去参加一下。”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线指挥员,“五加二”、“白加黑”是他们工作状况的最真实写照。白天事务追身,晚上也闲不着——到村民家里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常常需要晚上去,因为白天人在田地里干活或者外出办事,家中没有主事的。
  “晚上有时候小孩都睡觉了,但有急事接到电话就必须出门,家人常常难以理解。”说起这些,贵州省仁怀市中枢街道青杠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徐芳,满脸都是对家人的歉疚。
  河南省获嘉县今年搞“联包帮建”活动,县乡村联动,人财物向乡村倾斜。其中,担任县直部门副科级虚职的同志可以到乡镇任实职。但是,没有一个人报名,原因就是乡镇干部工作太累、压力太大,工作没日没夜,作息没有规律。由于工作头绪繁杂、体力精力透支严重,山东省蒙阴县的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请求将自己改任享受待遇的虚职;贵州省镇远县一名干部坦言,有时感冒了或者身体不舒服,也得打起精神,不能疲疲沓沓,因为要带动周围干部的精气神。
  基层,往往是“不正规”的代名词,作息时间不规律,一日三餐不规律。一位镇党委书记说,县以下干部根本没有带薪休假一说。有个县局的年轻人要休假,局长说,哪儿批假你调哪去吧。咱这儿确实忙得排不开。不是局长霸道,这就是基层。
  全科型服务员:菩萨心、婆婆嘴、橡皮肚、毛驴腿
  “村干部就像家庭主妇,啥都得管,还要周全。面对的问题五花八门,各方面的政策都需要学习、了解,有头脑、有思路的人才能干好。现在村干部没什么权力,想罚老百姓一分钱也不容易;而且,干得再好也会得罪人。”在河南省新乡县西荆楼村村民荆名祥眼中,村干部是这样的形象。
  如今的基层,群众维权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正在刚性化:给了福利,不再是恩情;没提供福利,群众就要责问干部。
  基层干部如何适应?山东省蒙阴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刁传东说,基层干部要有菩萨心、婆婆嘴、橡皮肚、毛驴腿。就是要有爱心和公心,能够磨破嘴皮子不厌其烦地做说服工作,要有容忍的肚量,还要勤快多跑路、经常深入农户。
  贵州省镇远县青溪镇党委书记黄建强先后在3个乡镇工作了20年,得到群众赞誉。前两年干旱时,生活用水紧缺,却有百姓自愿给他打洗脸水。青溪镇近年来18件积年久访事件已化解17件。其中有一户,黄建强就去了11次。他的经验是,不摆架子,沉下身子,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不欺骗百姓,公平公正办实事。他说:“一定得让群众有话可以给政府讲,有事愿意给干部说,干部要能不厌其烦地听,真心实意地办。”
  新世纪新阶段,基层干部除了要具备善于抓经济、抓民生、抓稳定等基本功,还要具备一些运用智慧有效处理各种矛盾的“特殊本领”。这是许多基层干部告诉记者的体会。
  “村干部要有些‘傻气’”,河南省民权县龙塘镇吴堂村党支部书记吴金成说:“什么是‘傻’?就像雷锋所说的,要做革命的‘傻子’,也就是要敢于吃亏、敢于自我牺牲。”2007年,吴堂村土地流转、小块土地并大块期间需要移坟,许多村民想不通。吴金成带头先移自家的祖坟,再挨家挨户去群众家里做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4天时间就完成了集中移坟,腾出土地78亩。
  全局一盘棋,落实部署,基层干部就是过河卒,常常被放在望远镜里看;与群众面对面,就是个官,就代表着党和政府,常常被放在显微镜下看。贵州省仁怀市政协副主席、中枢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忠先后曾在3个乡镇工作。他说:“基层干部夹在‘两扇磨’中间,上面是政策,下面是群众,两面都得负责。一旦‘两扇磨’转起来,既怕上面不满意,也怕下面不满意。”
  基层干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天经地义。然而,随着改革攻坚力度的加大、科学发展难度的提高,基层干部面对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压力也越来越大。
压力山大相知与谁——如何看待基层干部系列报道之三
&&&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 month="3" year="年3月1日:市委组织部相关处室搞随机调研到我镇;市县人社局领导检查指导工作;××公司到镇里考察合作项目。一下午同时陪三伙人,真挺累!”
  这段话摘自山东省一名乡镇基层干部的工作日志。
  在许多人眼里,基层干部官职不大,但手里好歹拥有点权力,日子肯定过得比普通老百姓滋润。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普遍很辛苦,权力不大,责任很大,而且很多责任往往是他们所承担不起的。
  检查频、考核多,轮番轰炸受不了
  基层干部最大的苦处是什么?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组织的调查中,“检查考核多”名列第一位,占受调查者的七成以上。
  一周内,西南某省的一位镇长每天都要接待上级的检查指导。记者统计了一下,3月里该镇总共接待17拨来自不同“上级部门”的检查指导。他坦言,这不算多,最忙的是年底春节前那段时间,基本上天天有检查,有时候一天好几拨,苦不堪言。
  上级部门下基层调研、检查指导工作,是需要的,但得充分考虑到基层的情况,讲究效率效果。否则,过多过乱,基层不堪重负。“省里检查完了州里检查,州里检查完了县里检查,基层只有那么几个人,很多时候我们准备的是同一份材料,同样的话几乎天天要重复。”贵州省施秉县城关镇河滨社区党支部书记尹思碧说,“建议上级部门以后下基层检查工作,相同主题的可以派个联合检查组,不要搞轮番轰炸。”
  名目繁多的考核,也常常让基层干部透不过气来。云南省师宗县彩云镇镇长李炳孝介绍,师宗县实行捆绑签订责任制,各项工作并为一个大责任制,叫作科学发展观考核文件,满分为1000分,出现群体性事件、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等情况扣分可以达到100分至500分,出现一种情况就要取消乡镇有关领导的奖励资格。除此之外,他还要另外与县上单独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烤烟生产责任制、环保工作责任制、电力联合执法责任制、招商引资责任制等文件。
  考核不合格,奖励经费落空,还要被问责。而且,考核项目中,招商引资、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等多个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一旦出现问题,取消乡镇主要党政领导、分管领导和责任人的奖励资格,严重的还要面临行政问责甚至免职处分。
  考核是个指挥棒,如果安排不科学,就有可能逼着基层干部为了完成指标而“踩红线”、搞“政绩工程”。河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是西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时,一定要考虑切合基层实际,既要给基层干部压力,更要让他们工作有奔头、有动力。”
  责任大、权力小,两头受气不落好
  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都明确规定,乡镇政府是我国的基层国家行政机关和乡镇人大的执行机关,并赋予其“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等七项职能。但在实践中,水法、环保法、森林法、计划生育条例等一系列行政法规都把权力授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乡镇并没有行政执法权。
  责任很大,乡镇干部在执行中却没有相应授权,在面对具体工作时左右为难——如果严格守法,工作将无法开展,寸步难行;如果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就难免会造成越权或违法。
  河南省民权县龙塘镇干部高志领举了个例子:违反计划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问题,按《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应该由县一级政府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出征收决定并负责征收。但实际上,县计生委派到每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一般只有三四个人,根本承担不了全镇的征收工作。因此,这项工作主要由乡镇干部负责,而这又是“得罪人”的工作,常常是收不到钱还要被群众骂,只能求亲戚靠朋友,通过人情关系才能收上来。“现在基层干部其实没有什么约束手段,如果有人真的一分钱不掏,你又拿他有什么办法呢?”他说。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上世纪90年代各地撤区并乡建镇之后,各乡镇虽然都设立了“七站八所”,但都陆续实行垂直管理,干部任免权和人事调配权都在上级主管部门,这使乡镇政府本就有限的权力被大量肢解、剥离,职能被严重“架空”,很难有效管理本辖区内的行政事务。实行垂直管理的站、所具有行政执法权,他们将罚款和收费直接上缴到上级主管部门,但他们的人员工资、公用经费、医疗费等,又通过财政“专项上解”,形成了乡镇财政“一个萝卜两头切”的局面。
  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指出,从表面上看,乡镇一级有许多行政机构和人员,但由于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乡镇大多数站所都是县直部门在乡镇所设的延伸机构,名义上是“双重领导”,实质上人、财、物全由“婆婆”直管,乡镇无权过问,也无法干涉。由于乡镇领导对大多数部门的站所无权管理,没有形成与职责权限相称的政权实体,“一无权,二无钱,全靠嘴皮搞宣传”,往往要办的事无力办成,想解决的问题无法解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赋予乡镇干部与其承担责任对等的相应权力,将一些必要的行政执法权授权或委托到乡镇,实现乡镇政府权、责、利相统一。”
  政策法规常打架,基层落实常犯难
  乡镇党委、政府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群众最直接的纽带,中央和地方所有的政策法规都要通过乡镇党委、政府去贯彻落实。然而,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有些政策法规不统一,或者与实际脱节,或者相互矛盾,常常令基层干部在落实时无所适从。
  山东省蒙阴县委书记朱开国告诉记者,在一些大型工程之间,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补偿标准,引发群众的不满。枣庄市台儿庄区运河办事处兴隆村前些年遇到过三次征地补偿:第一次是引黄工程,按1.9万元/亩的标准补偿滩地;第二次是修商用船闸,按照8万元/亩的标准补偿,群众很高兴;不到半年,治淮南下又经过这个村,滩地补偿标准1.5万元/亩。这下子村民不干了——同样的滩地补偿悬殊咋这么大?三次补偿标准都是国家有关部门定的,基层干部根本做不了主,而又必须做通群众工作。
  同样的一项政策法规,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内,所规定内容却不断变化,对此很多群众不理解,也使得基层干部增加了做群众工作的难度。2011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在拆迁中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被拆迁者提起民事诉讼状告拆迁人的案件,法院不再受理。这意味着被拆迁人不能状告拆迁人,需要先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裁决,如果不服裁决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状告裁决机关。“很多群众不理解,为什么以前同村有人打同样的官司法院受理,现在又不受理了?”河南省民权县委书记王仲田说,农民一旦因政策变化造成损失,便会把一切归罪于基层干部。
  近年来,中央出台不少惠民政策,下拨大量资金,获得群众广泛欢迎。但是,一些惠民政策在落实时往往需要地方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配套资金。这对于一些本来财政状况就很紧张的基层政府来说就带来了巨大压力。不掏钱老百姓说你执行政策打折扣;掏了钱则导致财政赤字的窟窿越来越大。有些地方连发干部工资都很困难。
  要让基层干部执行政策法规不走样、不变形,首先就要求政策法规的制定者熟悉和了解基层实情。制定的规则便于基层操作落实,不能与基层实际相脱节。当然,这也要求基层干部摸透上情下意,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摸索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操作模式。
  “一腔热血,两眼涩泪;夜不能眠,食不甘味……”河南省封丘县委书记李晖在座谈会现场即兴写下来递给记者的几句话,透着为民勤政的情怀,也流露出压力之下的辛酸。
  基层干部何曾不想干好工作、服务好群众、赢得好口碑?他们面对的矛盾和障碍,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面对新挑战,基层干部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群众的本领,显得刻不容缓。
  3月11日星期一,上午
  省编办领导到镇里检查指导工作
  3月12日星期二,下午
  史志办主任检查指导;市政府检查组检查指导工作
  3月13日星期三,上午
  县交通局局长到镇里检查指导工作
  3月14日星期四,下午
  市、县人社局领导来检查指导工作;县财政局农开办主任到镇里检查指导
  3月15日星期五,上午
  县委副书记到镇里调研,陪同看点和汇报工作
  (摘自一位镇长的日记)&&
新挑战呼唤升级版——如何看待基层干部系列报道之四
当前基层工作的形势、任务、对象都在变,我们怎能不变?”  前不久结束的河南商丘全市乡镇党委书记、镇长轮训班上,求变、转型、升级……成为基层干部强烈的呼声。  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问题相当普遍。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基层干部反复提起的一个话题。  工作转型、能力升级,是对基层干部与时俱进的现实要求。  拆掉“隔心墙”,感情上与群众零距离  “交通方便了,干部离群众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与群众交流却少了;干部文化程度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却降低了;干部下基层频繁了,基层工作的底气却不足了……”  在一名基层干部的手机微信群里,记者看到,段子引起了热烈讨论。  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然而,确有部分基层干部在感情上、思想认识上与群众产生了距离。  在调研中,有群众反映,少数基层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群众感情淡漠。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和群众上访问题时,有的基层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把群众作为对立面来对待;还有一些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抓的“大事”主要围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关心的问题被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的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诸如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喊破了嗓子也没能引起干部的应有重视……  山东沂南县委书记刘淑秀讲起了一件事:以前县里一年拟定10件或20件大事,花很大力气办下来,群众却并不买账。今年初,县里改变做法,向群众征求意见,从最不满意的10件事抓起。此举一出,立马受到了群众好评。  山东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任刚说,少数干部长期不直接和群众打交道,拍脑袋决策,凭感觉办事。这样一来,这些干部对群众的愿望、要求比较陌生,思维方式、办事方式难免与群众产生差异,特别是不熟悉群众心理,与群众使用不同的话语方式,群众就会对他们产生隔阂感。制定工作措施,就会出现闭门造车、不切实际的情况。  “现在早已不是你强势群众就买你账的时候了,关键是看你是不是有服务意识,是不是走群众路线”,山东省章丘市委书记江林说,“干群心劲儿统一,什么事都好办。”  当面交心更容易消除隔阂,平等交流更容易增进感情。用微笑消解群众的火气,用耐心消除群众的怒气,用真诚融化群众的怨气,“真心关爱群众,真正给群众办事,说话就有人听,干事就有人跟。”  打造“升级版”,能力上与时代同进步  “您觉得群众对您的工作能打多少分?”面对记者的提问,河南省辉县市冀屯镇书记赵华录谦虚地说:“能打60分吧!”  他在镇里当了15年书记。冀屯镇形成特色产业——全国最大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去年销售收入10亿元。下一步该怎么发展?赵华录有些犯难。  “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我们熟悉的方面正在减少,不熟悉的方面正在增加。”赵华录说。比如,劳动力外流造成的“空心村”问题、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等等,使得基层干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应对挑战,必须加强能力建设。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指出,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迫切要求着重提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等。  首先要提高谋求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贵州仁怀市双龙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支刚,不仅是群众眼中的“能人”,也是群众认可的“带头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二合镇蔬菜协会党支部书记。这几年,在他的带领下,双龙村发生了不少可喜变化,发展了一些经济项目,但他依然感到忧心忡忡。徐支刚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转为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面对这种变化,不仅我们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变,而且基层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也必须跟上,否则怎么带领群众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带头人都要考虑。”河南省卫辉市委书记王惠民说,新型工业化,人与社会、自然全面可持续发展,对招商引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挖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现在不能随便挖了。为了解决“招商”困局,一些地方打政策的擦边球,或者廉价出让土地,或者承接一些“落后产能”或高污染产业,引来群众议论纷纷。这样的事我们不能干!  其次要提升处理干群矛盾、依法办事的能力。河南民权县花园乡屈庄村支书陈文兵说,群众的权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了,但履行义务的意识依然不足,一旦出了问题,干部光靠蛮干是不行的。新乡县委书记刘继红回忆起当村民组长时的解决办法,过去群众闹矛盾,村干部两边一骂,骂完请两家一起喝顿酒,就握手言和了。现在,不敢骂也不能骂了,群众的民主意识很强,处理矛盾的方法也必须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依法办事对基层干部的考验比较大,比如计生、拆迁问题。”赵华录告诉记者,这一点恰恰是基层干部急需升级、急需转变的地方,必须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规则意识,养成遇事找法的思维方式。  “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不少基层干部发出这样的感叹。这背后正是呼唤基层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创新能力必须升级提高的现实要求。  “乡镇机构改革后,新生力量多年得不到充实,造成干部队伍年龄整体偏大、结构不合理,客观上影响了乡镇干部队伍的创新活力。”河南长垣县魏庄镇党委书记史振彬表示,如何主动适应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展工作,很多基层干部自身也很着急。  走好“贴心路”,工作上为百姓多解忧  河南省东部的民权县龙塘镇。绿油油的麦地被清澈明亮的沟渠整齐分割,阡陌纵横,生机盎然。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是土地流转发挥作用的结果,而具体推动这一工作的就是吴堂村支部书记吴金成。  村民吴道林说,村支书冬天跳到河里疏通河道,搞得一身黑;夏天忙前忙后,汗渍满身漂白了衣衫。“群众知道,傻是村支书为群众办实事的作风。”村支书赢得了村民尊重。  “基层工作是靠脚底板来做的。”吴金成说。在人们眼里,这些“脚底板干部”都是服务群众的“好手”,他们工作实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到了群众心里去。也正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事务中,他们得到了锤炼,长了真本事,练就了“真功夫”,也为个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工作接不接地气,作风扎实不扎实,决定着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群众基础。云南省孟连县原县委书记,一年内只下乡26次,且都是当天返回;乡镇主要领导多住在县城,周一下乡,周五回家。干群关系紧张,最后酿成了群体事件。“如果县乡干部作风深入务实一点,问题解决得早一点,许多矛盾就会化解在萌芽状态。”当地人评价。如今,孟连实现了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的重大转变,也印证了这一点。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贵州省金沙县委组织部长王丽佳说,基层干部不仅要干成事,还要办事公道。群众最有意见的是处事不公,优亲厚友,以权谋私。  谈到当前群众的突出要求时,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永巨说,“老百姓原来是喜欢能人,现在更喜欢公道人。”  在一些地方,群众既希望发展公益事业,又怕干部在办事中“揩油”。新乡市古固镇镇长助理汪明义是技术干部,负责镇里新型社区建设,这被看作是“有油水”的工作。工程施工前,汪明义就将预算公开,逐户做好村民工作。整个过程不偏不倚,社区建设圆满完成,他本人也在村民的支持下,当选为新乡市十大杰出青年。他说,“农村稳定不稳定,村干部廉洁、公道与否是关键。”  现实在急切地呼唤基层干部自觉提升能力素质,实现转型升级;同时,全社会也要对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基层干部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关心,为他们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发展与和谐,如何兼顾(如何看待基层干部·大家谈①)
&&&&来源:&&&& &
& &&&&&&字号
制图:张芳曼
数据来源: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连日来,本报推出的“如何看待基层干部”系列报道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很多读者来信来电,希望继续就此话题展开讨论。为满足广大读者的意愿,从本期开始,本周刊将就“如何看待基层干部”展开讨论,欢迎读者踊跃参加。
  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担负多重任务:既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带领群众致富,又要保一方和谐稳定,乃至化解矛盾纠纷、处置突发事件;还要结合本地实际,公平公正地落实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等各项民生举措,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此过程中,如何兼顾发展与和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考验广大基层干部的一个重大课题。
  ——编 者
  和谐发展才能共赢
  我是一名基层公务员。今年春节,我回老家时听说镇上引进了一户企业,开采本村的铝矿,土地、青苗等赔偿两年前虽然依法与村民达成了协议,但随着矿山开采的推进,矿井打漏了村民的饮用水、矿山周边出现了山体滑坡、矿渣堆放影响了田地耕作……村民多次阻止矿山开采、到镇政府和区政府上访。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后,我专程拜访了镇长,给他提出了“村企和谐”的纠纷解决思路。春节过后,由镇政府出面找来村民代表和企业主召开了协调会,达成解决协议,实现了企业与村民双满意,矿山恢复了火热的场景、村民露出了开心的笑颜。
  其实,推动发展与乡村和谐并不是对立面、矛盾体,而是相互依存、互促互进的共生体。基层干部在推进项目、协调利益时,从一开始就要从源头上避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仅要在政策研讨和项目规划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而且当发展超出了群众理解承受范围时,宁可暂时放慢步子牺牲一点速度,也要避免矛盾产生和激化。只有建立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构建化解矛盾、实现其正当权益的体制机制,不满和抱怨才能消弭,党的执政基础才能稳固;只有依照法律和政策,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认真为人民服务,维护群众权益,才能获得群众满意和支持的发展,保证基层的和谐安定。
  四川乐山 潘福金
  难事先从亲戚“开刀”
  去年,一名以前的同事聊天说,单位又下任务了,老家要拆迁,让他做通他家亲戚的思想工作,完不成任务,别来上班。不久前,又遇到了这名干部,问起那事,他说没办法啊,我是“豁出去这张老脸”,一家一家亲戚的跑,费了不少口舌,整个拆迁工作总算完成了。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有很多硬骨头要啃。但是,很多改革发展工作,又涉及农村、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果“硬来”、“蛮干”,就会引发矛盾,甚至群体性事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此,基层干部就得用脑干事,采取硬措施、软办法,赢得群众认可。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如果大家都在一个村,要拆迁了,作为干部,不是动员自家亲戚,而是先做其他群众的工作,其他群众心理肯定有“疙瘩”,认为好事都落到干部亲戚头上,坏事就让普通百姓带头,矛盾就此产生。如今,不少基层干部“反其道而行之”,难事先拿亲戚“开刀”,赢回了信任、重塑了形象。当然,从亲戚“开刀”,也要注重方式方法。首先,要判断这事是不是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群众,如果不是,欺骗了亲戚,欺骗了群众,以后就算是好事也难办了。其次,对于亲戚,也要做好解释工作,让他们信服,主动接受,并向周边群众宣传。最后,就是要下大力气将事办好,促进改革发展,让群众感受到真正的变化、得到真正的实惠。
  重庆江北 何 勇
  抓发展不能“先斩后奏”
  在工作接触中,有些农村干部反映,自己为抓发展辛辛苦苦做了好多工作,却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感觉很委屈。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多是农村干部在工作中缺乏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在开展工作之前,没有认真细致地征求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诉求,结果费力不讨好。
  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农村干部在做工作之前,必须首先征求“主人”的意见。小到修一条路、打一眼井,大到引进一个项目、扶持一个产业,都要问问群众是怎么想、怎么看的,路从哪条线上过、井在什么地方打、这个产业项目是否应该落地,都要交给群众集体讨论,让群众拍板决定。切不可因为怕麻烦而走捷径、抄小路,越俎代庖、先斩后奏,替群众“做主”,否则,不管出发点有多么好,违背群众意愿的做法都不可取。
  一些地方出现群众不信任干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干部与群众的交流沟通不够。干部群众之间的“心路”堵了,群众自然会有“心结”。因此,农村干部要时时把群众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作为工作的“起点”,依靠群众干工作,把村里的大事小情交给群众来评判,真正让群众在农村发展中唱“主角”。要实现从“替民做主”到“请民做主”的转变,在工作中讲民主、讲程序,主动询问群众的意见,把事前监督权交到群众手中,坚持让群众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评判,最终让群众真正得实惠、由衷说满意。
  河北蔚县 董清河
  好“经”别念歪
  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压力下,基层干部常常被折腾得手忙脚乱,摆不平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的还将好经念歪。
  重发展轻稳定。在唯GDP是瞻的“指挥棒”下,一切为了招商引资、服务于招商引资,成了基层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些基层干部干脆一门心思成天在外跑招商、忙接待,而对除经济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不上心或者说没时间过问,导致机关作风建设没人抓,群众工作没人做,农村社会稳定堪忧。一些地方在征地拆迁等工作中,由于工作不到位,而导致的群众上访、集访等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
  求稳定怕发展。稳定压倒一切。少数基层干部平时很害怕出事,在发展的问题上,总是畏首畏尾,不敢尝试,缺少大胆闯、勇敢试的精神和勇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发展一方经济但求稳定一方百姓。这样的干部,看似在维护群众的利益,实际上只是做“和事佬”,难以真正带领群众奔小康。
  唯数字论英雄。在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阴影下,一些基层干部在迎接检查、应对考核的时候,不讲实话、不做实功,材料总结方面经验一大堆、数字一箩筐,竭尽吹捧、浮夸之能事,而老百姓却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自然产生不满。
  发展与稳定,是基层的两大任务,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基层干部,必须坚持发展与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两者同部署、同推进,才能真正富一方经济、安一方百姓。
  江苏洪泽 倪洋军
  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
  农村作为基层工作的最前沿,只有从群众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群众才会认可发展的成果,维护稳定的难题也才能迎刃而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芭蕉侗族乡米田村,过去一直是全乡条件最差、位置最偏、发展最落后的村,时有村民越级上访,村民的多次上访引起了乡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组织了专门班子进村走访调研。通过与广大农民面对面的座谈,干部了解到村民上访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该村的发展落后,村民在常规程序下多次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未果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了信访路。于是,芭蕉乡加大投入、加大支持,依靠发展彻底解决米田村民的信访难题。乡里先后投资100余万元修建蓄水池、安装引水管,解决了2000多人的饮水难问题;投入200多万元新建了村卫生室和小学食堂;投入7万元为村民免费供应茶苗45万株,发展茶叶100亩;投资700万元开工建设了移民大桥……现在,经济发展了,村民的生活改善了,再也没有村民越级上访了。
  老百姓并非蛮不讲理,他们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想问题,有些想法可能超出了我们的工作范畴,但这恰恰反映出了在现实中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我相信,只要基层干部尽心尽力地为百姓谋福祉,不管困难有多大,他们最终都会认可我们的工作。
  湖北恩施 张家斌
  让群众看到发展的希望
  我是一名乡镇干部,所包村位于白洋淀畔。不久前,县里引来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重点项目,这对全县经济发展及全镇村民来说都是好事,但村民在确定征地标准时与开发商达不成共识,致使开发商不愿投资;村民也不满意,要上访。我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开发商与村民之间周旋,反反复复做工作,最终达成了共识,使项目顺利推进。
  在工作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个道理:解决发展与稳定“冲突”的关键就是让群众看到发展的希望。作为乡镇干部,我们必须理解群众的想法,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既要想方设法协商开发商作出让步,尽量满足群众当前的合理诉求;又要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把目光放远一些,认识到推动发展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家致富。这样,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让群众看到发展的希望,要在思想上疏而不能行为上堵,得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摆事实、讲道理,让群众了解到项目的规划、投资方案、预期收益,以及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和为群众带来的发展优势等,最后群众认识到这个事情对自己有利,自然就赞成了。我体会,作为乡镇干部,只要在工作中牢记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群众就会支持,乡镇也会在稳定的基础上又好又快发展。
  河北安新 刘建方
  尊重群众才能和谐发展
  在乡镇工作已有13个年头了,在基层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不和谐声音。站在基层政府的角度,发展是硬道理,招商引资、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等,都是必须要抓的发展大事,发展成果也是让群众共享,更好地促进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带领辖区群众致富;而站在老百姓立场,内心也期盼发展带来的实惠,关键是要政府充分尊重他们,满足他们的参与权、知情权,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基层干部应当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尊重群众意愿才能和谐发展。
  2011年,我分管乡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一家铜业
公司落户乡园区。在开业招工时,由于宣传工作做得比较到位,群众对这项工作很支持。但后来有村民发现企业污染影响生活,就频频闹事,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得知情况后,我和乡干部一起到现场做工作,通过沟通事情得到妥善解决。
  这件事让我觉得,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很重要。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不能想当然,更不能自说自话,一厢情愿换不来发展,一意孤行得不到发展,一定要争取群众的支持,尊重群众意愿,知民情、解民忧、集民智,才能取得发展,才会一片和谐。
  江西上饶 张强红
  网友感言
  近期人民日报推出“如何看待基层干部”系列报道,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基层干部的喜怒哀乐被完整地呈现出来。报道揭示的一些人和事很有典型性,让人感觉很接地气,很有正能量;同时报道也没有回避问题和矛盾,给人以更深的启示。
  ——网友“大别松涛”
  作为基层干部工作在一线,直接面对和服务群众,能否走好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条路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人心向背、党和国家形象以及干部的威信。
  ——网友“沁云蜚语”
  要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让基层干部突破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天花板”。
  ——网友“天山雪莲”
  人民日报系列报道,让公众更加了解基层干部现状的同时,更是向基层干部发出了号召,让他们在基层工作中激情满怀、备受鼓舞、提振信心。
  ——网友“玥儿金成”
  基层干部容易存在“三个不适”,即对当前变化的农村情况不适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的方法引导群众发展经济不适应以及对群众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不适应,亟须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网友“林间山路”
  对基层干部要管好、管少、管住,关键在于管理机制要科学有效,做到权责清晰、对等,避免“小马拉大车”。
  ——网友“任逍遥”
  基层干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就怕出力不讨好、受累还流泪,应当对基层干部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些重视、多一些尊重,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支持。
  ——网友“信仰与原则”如何看待基层干部·大家谈②:管理与服务,如何统一日08:20&&&来源:【字号&】&&&&& E-mail推荐:&&&&&&  制图:张芳曼  美 堂绘  数据来源: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基层干部同时担负着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责:他们一方面要将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确保基层工作有序有力;另一方面又必须从群众角度考虑问题,为群众服好务。人们常说“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知易行难,实际工作中处理好两者关系并非易事,而这两者关系处理得如何又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基层干部的看法。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到底应如何在实践中将它们统一起来?本期就此展开讨论。  ——编&&者&&    一张“西瓜地图”改善干群关系  转变理念解难题  私下听到一些基层干部抱怨:与过去相比,现在群众越来越难管了,不论我们说什么、怎么说,一些群众就是听不进去,一心想着把你顶回去。其实,对于基层干部来说,管理与服务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体,关键在于理念的转变,核心在于是不是真心为了群众,如果用服务的理念去做管理的事情,群众自然欢迎。  转变理念成本低,但收益大。济南城管提出了从“为城市管理人民”向“为人民管理城市”转变,一个理念变出了一幅干群关系的新面貌。每年夏天,济南附近很多瓜农都要进城卖西瓜,随处摆摊、乱扔瓜皮,妨碍交通、影响市容。过去的办法就是赶,不许卖,追着到处跑。转变理念后,济南城管到郊区调研,了解西瓜产量,估算进城卖瓜的瓜农数量,然后到居委会,研究哪些点可以作为卖瓜的点,最后画出一个“西瓜地图”,送到瓜农手里,告诉他们在这些点是可以卖的,不仅不罚款,而且不要钱。一张“西瓜地图”既让瓜农安心地卖瓜,也让城里人可以吃到新鲜的西瓜,困扰多年的难题得到了化解。  群众是基层干部最硬的后台,只有把他们放在心上,他们才能让你安稳地坐在台上。“西瓜地图”的例子说明,基层干部要善于转变理念,真心把群众当作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当成管理、管制的对象。在服务老百姓时,只要把立场向群众转一转、感情向群众靠一靠,多一些换位思考,多想管用的服务招数,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阳县五年没有一起进京、赴省城集体上访事件  服务可作“药引子”    我是一名基层纪检干部。当前,信访维稳工作被称为基层管理中最棘手的工作之一,以至于一些地方和单位常常把接访当成“截访”。然而,我县近5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进京、赴省城集体访事件,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探其秘诀,从事了10多年信访工作的信访室主任给出了答案:要想管理好,就必须把服务当作管理的“药引子”。  的确,中药即使再好,如果没有“药引子”辅助,也很难发挥疗效。为方便群众上访,信访室门旁安装了醒目提示牌,并在工作时间开门“迎访”。有群众上访,接访人员起身相迎,先请坐,再上茶,化解上访者身上的怒气、怨气。接访时与上访者面对面而坐,先倾听,后分析上访者说的每一句话。做到有问必答、有访必复、有案必查。对上访者合理、合法要求,积极协调,限时办结;对个别无理取闹者,动之以情,晓之以法,服之以理。通常情况下,上访者大多是怒气冲冲来,面带笑容去。  不仅如此,信访室还利用农村群众工作站,定期派干部下基层工作站主动“寻访”,努力把问题和矛盾发现在基层、化解在基层。通过为民办实事、好事,排民忧、解民难、纾民困、帮民富,不仅及时排除了进京、赴省城集体访的隐患,而且维护了基层的和谐稳定。  其实,不仅是信访工作,基层工作都应该奉行“把服务当作管理的‘药引子’”的理念,重视服务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用服务促进管理、提升效果。  一个后进村如何改变面貌  用尊重赢取信任  我在农村工作期间,常到一个后进村去。之前那里居民分散、交通不便、产业落后,换届时群众就陷于宗族派系的争斗当中。当地党委政府时常派出工作组帮助村“两委”换届,进行较大规模的产业造血扶贫,但多年来依然无法调整好产业结构,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和号召力也降得厉害。后来,当地党委政府调研后发现,原来工作的症结并不是党委政府不作为少作为,反而是插手了太多的村级事务,强加的管理和服务引起了群众的反感。此后,当地党委政府变“领导”为“引导”,对待村“两委”班子换届或产业发展等,充分尊重民意,帮助群众选出他们要的村“两委”成员,急其所需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结果不出两年,当地的农业产业越做越红火,矛盾纠纷少了,群众收入增加了。  有的农村干部爱把自己当“管权管事管人”的领导,总认为我是领导,我为你服务了,你就得听我的,你就得按照我的安排去做。殊不知,这样的认知和做法不但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反而影响了团结和发展。作为服务者和管理者,要给予群众充分的尊重,要让群众也变成管理者,帮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事务,而不是越俎代庖去代管他们的事务,让群众成为被动的受管理者。不能让群众被动地接受不必要的服务,也不能让群众觉得是在接受施舍,而是要以诚挚的真心让群众感觉到服务的目的是在帮助他们,在授之以“鱼”的同时还要授之以“渔”,这样,群众才能相信你、才会支持你。  政府保护环境“毁粮”与百姓种林地无本质冲突  畏民”不如“为民”  基层干部是要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工作之难尤其体现在处置各类冲突上。曾听过乡镇工作的同志诉苦:按照规定,严禁在林地上种植农作物,一旦有人违规种植,不仅要全部处理掉,情节严重者还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就是这尽人皆知的退耕还林政策执行起来却难上加难。有人在林地里种上了粮食,且屡教不改。于是,乡镇的干部每年都不得不“毁粮”,毁粮时老百姓哭着闹着甚至吵着要上访告状。面对此景,除了出言劝服、厉声喝止之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由此有的基层干部总结,和老百姓打交道真打怵啊!  笔者以为其实不然。拿这个例子来说,政府“毁粮”是要保护环境,为了谁?老百姓;老百姓种林地是想多出粮食,为了啥?富起来!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实质冲突。如果给老百姓找到了致富新路,利益更大,谁还冒犯罪的险毁林开荒?以此类推,很多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紧张”不只是单纯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冲突,而是基层干部在加强管理和服务群众这两点上没有两手抓、两手硬。  有的干部之所以会“畏民”,也是知道老百姓不服自己,自己没有“话说民听”的本事。反过来,让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谁都会买账。由此可见,“畏民”不如“为民”,多从群众的立场想法子,让群众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样的基层干部必然受欢迎。  临安市为山核桃产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先优服务再优管理  基层干部处在联系群众的第一线,固守“管”的思路既过时又空洞,结果是根本没法管;只有先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实现有效管理。山核桃是浙江临安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以往因采摘山核桃而意外伤亡、纠纷斗殴等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管理一度成为一道难题。当地反思后认为主要是服务不到位,农民为防盗采不得不夜宿山林、为抢上市时间往往未成熟就采摘,摩擦多、收益低。找到症结后,当地统一组织巡逻护林、统一采摘日期,并从山核桃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直到销售渠道、意外保险等,都给予“保姆式”服务。于是,农民自觉自愿地接受统一管理,问题迎刃而解。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党委政府把服务都送上门了,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服务是一根感情的纽带,也是管理的“牛鼻子”。从管理到服务,是干部工作思路的一种飞跃。把管理理解为管与被管的关系,容易使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产生距离感;而把服务前置,放低干部身段,抬高群众位置,则体现了一种公仆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诠释了党的干部的宗旨。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建立在为群众搞好服务基础上的管理,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敢唱“黑脸”打击违规建房扭转乱建房局面  莫以服务名义忽视管理  我是个基层公务员,在乡镇呆过5个多年头。常听人说,乡镇的主要职能就是服务,为群众更好地服好务。这没有错,但也不能以服务的名义,逃避管理的职责。不能说为了一切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一切为了群众,就对“服务”进行片面的理解,以为“服务”就是一味地讨好、迁就一部分人,就是遇到难题绕道走、碰到矛盾踢皮球、面对歪风皱眉头,对一些违反政策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我原来工作的乡镇,有个别村的村民占用耕地建房,把房子建在道路两边农田里,个别村干部对这种现象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进行包庇、袒护、纵容,这样的行为不仅不是服务,反而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造成工作被动。后来对该村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新任书记在宣讲保护耕地政策重要性的同时,敢用“狠劲”、敢唱“黑脸”、敢于“打击”,加大对违规建房的管理和执法力度,扭转了乱建房的局面。  既要服务好群众,又要抓好管理,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小撮”,而是让绝大多数的群众满意。因此,基层干部要谨防以服务之名义忽视管理,在管理与服务并重中维护和发展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小区绿化带存废之争折射管理服务统一难题  关键在于站位  某动迁安置小区的围墙外有一小段绿化带,平时缺少养护,杂草丛生。小区里的居民于是动手开垦,种上了一茬茬蔬菜,长势不错,也算一道风景。但最近小区贴出通告,说这些农作物有碍环境卫生,要求居民自行清除,否则社区干部将带队整治。居民们想不通了:为什么自己开垦点说是绿化实则杂乱的荒地,社区干部就要管;但贴着小区围墙有商户肆意毁绿,甚至改变围墙原貌,侵占小区土地,社区干部却不阻止?  这只是件小事,但折射的却是基层干部在处理管理和服务关系上的站位问题。作为社区干部,管理社区、服务居民应是他们的本职。但如果站位发生偏移,就可能出现服务不周到、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围墙外的那些农作物,要是一开始社区干部就能服务周到、养护好绿化,那么还会有整治的后话吗?再好比商户毁绿、侵占小区面积的问题,要是社区干部适时管理,第一时间上前阻止,那么居民还会“挑刺”吗?  可见,基层干部要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统一,关键就在于站位。只有站对了位置,真正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尽心尽职地服务为民,基层干部的公信力才会随之上升,基层管理也必然日臻成熟。  干部要同村民打成一片,但坚持政策不能打折扣  入乡“随俗”不可“随便”  好友在一个偏远山区的乡镇派出所工作,他常抱怨说,一部分基层干部最怕同村民打交道,在处理村民纠纷,调解社会矛盾时,生硬地执行政策,村民不买账,顶牛、撒泼、抬杠等情况时有发生,直接后果是坚持了政策,丢掉了民心;而另一部分基层干部却同村民打成一片,处理起问题来也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是在坚持政策上却存在打折扣、擦边球的情况。  其实,入乡随俗与坚持政策并不矛盾,密切干群关系同降低政策的原则性也没有必然联系。基层干部在面对居民群众时,首要的是融入到居民群众中去,真正做到方言俚语不离口,务实服务不离手,摒弃官气,沾足民气,同老百姓打成一片,真正将自己变成“就是那个村里的人”,这样才能取信于民、赢得百姓的支持拥护。其次,要有敢于坚持政策的风骨,基层干部既是服务者,也是管理者,国家的大政方针都是通过基层干部执行落地的。在解释政策时,要将生硬冰冷的政策规定,转化为群众易于理解接受的语言,转化为群众切身相关的具体事实。在执行政策时,既要合法,更要合理,坚决依据政策法规办事,不可随便给政策瘦身,给规定松绑,给法规减压,绝对不能因私情而废公理,因一人而损集体。因此,基层干部既要入乡随俗融入群众,又要坚持原则,动真碰硬,争取大多数群众的理解支持,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读者感言  管理与服务,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在依法办事、用刚性制度加强管理的同时,站在百姓角度,切实为百姓服务,发展的步伐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江西九江&&付冬民&&    管理是艺术,服务是宗旨。二者看似相互独立,但实质上密切联系。管理如船,服务如水,只有将服务水平提高了,管理才能跟着水涨船高,才能沿着正确的航道快速前行。  ——山东邹平&&刘刚灵&&    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基层干部要经常换位思考,多为群众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要在管理中保持公道正派,不做亲疏远近、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等让群众骂的事情。  ——北京昌平&&孙富强&&    服务是促进管理的重要手段。只有让服务走在管理的前边,让服务成为管理的润滑油、催化剂,才能使得管理顺畅自然和谐有序。  ——山东临沂&&高平熙&&    服务和管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落脚点一样,都是为了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如果连服务都难以到位,群众如何把你当“自己人”?  ——湖北孝感&&印&&言&&    无论是抓管理,还是强服务,群众就看干部能不能出于公心。出于公心管事的干部,敢担责,敢破难,原则面前不绕弯子、不讲情面,再执拗的群众也能理解。  ——浙江建德&&程建全    老百姓并不是不讲理,他们之所以对某些管理产生“抵触情绪”,跟生硬的管理手法有一定关系。这就需要基层干部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加入真情服务这个“润滑剂”。  ——河北任丘&&孔令晶    管理和服务是基层干部的两只手,要做好基层工作,就必须拍响管理和服务的“掌声”,有效实现在管理中做好服务、在服务中深化管理。  ——云南保山&&殷铖君&下期预告  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局面,应对各种问题的挑战,基层干部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下期本版将就此展开讨论,欢迎您的参与,来稿务求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能力与素质,如何提高(如何看待基层干部·大家谈③)
日 03:05来源:
原标题:能力与素质,如何提高(如何看待基层干部·大家谈③)
基层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常常要应对来自各个领域的问题和挑战,因此他们既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又要全面了解社情民意,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持续补充多方面的知识,成为为群众服务的“全能选手”。那么,基层干部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呢?本期就此展开讨论。
提高能力素质,“百度”里搜不到,教科书里找不到
在实践中练 向老干部学
小陈前年刚从学校毕业,去年顺利通过了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乡镇干部。报到时她给我的印象是腼腆,稍内向,一个书生气十足的“小姑娘”。在一开始的几次闲聊中,她总向我抱怨,基层工作不好做,下村开个会,她在上面讲“大话”,下面开始讲“私语”,特别是遇到邻里纠纷,矛盾纠纷更加棘手,总感觉无从着手。最近,我再遇到她时,她却变了一个人,讲话“接地气”、做事“有灵气”、工作“有生气”。一到村里,能进“百家门”,能喝“百家茶”,能知“百家情”,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俨然已是一名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我问她变化缘何如此之大,她说“一是实践练,二就是向老干部学”。
乡镇工作说到底是群众工作,没有谁天生就会做。基层干部如何提高能力素质,“百度”里搜不到,教科书里找不到。只有通过“实践”,接受群众的“再教育”,才能学会群众善于接受的“土”话,掌握群众喜闻乐见的“土”法;只有在化解矛盾纠纷中,不断历练,才能找到与群众沟通的“语言”,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只有到矛盾多的村子,不断磨练,才能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找到适合自我、适合基层的工作方法。
此外,乡镇“老干部”是一本书,他们身上有着丰富的阅历和“老练”的乡镇工作方法。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摆正心态,虚心向老同志学。同时,乡镇也要构建“以老带新”、“联合住村”等平台,通过老干部的言传身教,提高年轻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浙江景宁 彭凌飞
解决乡亲困难是增长才干的最好阶梯
在服务群众中学习提高
到基层调研,常听到乡村干部这样的声音:成天处理乡亲们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体力透支了,时光流逝了,业务荒废了,能力也退化了。其实不然,一位朋友大学毕业后来乡镇工作,刚开始农村不熟、农技不懂、农活不会,连说话群众都不爱听,一度十分迷惘。他走村入户了解到,当地经济比较落后,是由于缺乏技术,信息不畅,发展蔬菜产业屡试屡败。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农学书籍,请教农业专家,上网了解农产品行情。几年下来,带领乡亲建成了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省级示范社,蔬菜远销到上海、广东和东南亚。乡亲们富了,他本人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技专家、能手和市县表彰的优秀基层干部。
基层不是镀金地,而是“充电器”、“练兵场”。其实,办好群众的琐事也能增长才干。看上去是琐事,往往是群众心中的大事、难事。基层干部的工作对象是基层群众,干部所学所长只有立足基层、服务群众,才能学用相长,才会有用武之地。基层干部沾得一身泥水,讲得一口土话,学得一门农技,交得一帮农友,接得一身地气,就能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成大事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探索新路,积累基层工作经验,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繁重工作的能力。同时,基层干部又不能囿于琐事,还要跳出“老圈子”,放眼“山门”外,学会“开方子”,不因循守旧,不坐井观天,不闭门造车。
湖南安乡 陈 浩
政务网站、微博、微信不可一开了之
莫将网络当摆设
最近,有位老家的亲戚给我打电话,听说当地政府部门开通了政务网站、微博,上面有便民服务栏目,正好前不久家门口的路灯坏了,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政务网站留言板反馈,结果过了半个月都没有回复;再打开政务微博,发现居然关闭了评论和留言功能,上面只有几条早已过时的新闻。这让他很气愤,认为这样自说自话的“僵尸”网站、微博开了还不如不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手段,对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地方政府及时开通了政务网站、微博和微信,这是顺应形势发展的明智之举。但须注意的是,有个别地方把网络建设当成摆设,政务网站、微博、微信表面上建起来了,但事实上却没有好好使用,根本没有通过这些信息手段达到和群众的良好互动。从根源上分析,有个别基层干部对信息时代的到来还显得不那么适应,害怕通过网络与群众及时沟通,生怕在网上说错话被揪小辫子,潜意识里躲、掩、拖的思想还比较深,迎难而上、灵活处置的能力亟待提高。这样的问题不仅反映出一些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而且极大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导致群众和基层干部之间产生误解与隔阂。
因此,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应不断主动学习,自觉迎接网络环境下新事物新情况的挑战,努力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克服畏难心理,以一种开放自信无畏的心态面对广大群众,主动倾听群众心声,及时回应群众质疑,诚恳接受群众批评,替群众排忧解难。
北京海淀 陈熙熙
同是拆迁,有没有依法办事结果大不同
学好法律知识很必要
不久前,一位在乡镇工作的老同学受了处分,起因是他分包的村修路占地,赔偿金问题还没谈妥,就强行施工,造成村民集体到市里上访,结果被县里处理了。他向我诉苦:“现在的老百姓真不好打交道,为了修这条路,我跑上跑下,说尽了好话,腿都快跑断了。我这么做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他们!好心没好报,真不想干了。”
在宽慰老同学的同时,我心里在想,如果当初他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事,老百姓还会上访告状吗?现在,随着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公平公正已经成为他们的普遍渴求和期盼。因此,对基层干部而言,关键是要快速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规则意识,养成遇事找法的思维方式,形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把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到底。这不,上个月同学又参与了拆迁,主要负责1个村、涉及150余户居民的拆迁。拆迁开始前,他先认真学习了涉及拆迁的法律知识,并依法挨家挨户、耐心细致地做村民工作。拆迁过程中,他带领的一名工作人员的亲戚也是拆迁户,碍于情面,就私底下给亲戚多算了一些面积。同学接到举报后,对其进行了公开严肃处理。这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找到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