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的经济总量社保要连续交多少年多少年

您现在的位置:&&
如何完成从装备大国到装备强国的转变
  【中国机床商务网】导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介绍说,装备制造业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国博弈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得到释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凭借着成本优势,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伴随着工业体系与相关产业链的完备,中国正在从制造业的低端向高端延伸,作为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在中国也正在走向成熟。    日央视财经频道制作的专题纪录片《大国重器》播出,该片在回溯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奋进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成就和未来前景。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面临哪些挑战?创新驱动的关键是什么?中国如何完成从装备大国到装备强国的转变?    挺起腰杆谈价格    曾几何时,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在向外国买技术的日子里&不议价&成为许多中国企业心中永远的痛。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性产品,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高压变频等战略性产业领域,该产品长期被国外垄断。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在2009年完成IGBT器件的技术开发,产品不仅夺回了国内市场,而且海外市场供不应求。目前,中国南车的IGBT器件除满足自身需求外,在全球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    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专利技术不仅在&买方市场&获得了主动,也在&卖方市场&挺起了腰杆。2007年11月,瓮福集团成功中标世界上最大的磷肥选矿厂&&沙特阿拉伯政府矿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确保翁福集团在竞标中最后胜出的秘密武器是一项中国独有的可以从磷肥的副产品中提取无水氟化氢的技术装置,这项技术将给沙特工厂每年带来2亿美元的超额利润。    正如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所说,&以前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对方)自然就把价格抬得比较高,所以最后盈利附加价值很低,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    从&被人看不起&到&值得尊敬的对手&    2013年4月,全球工程机械最大规模的展示和采购平台宝马展在德国慕尼黑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联重科携全球最长泵车&&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等数十台工程机械产品强势亮相。    中国企业第一次参加宝马展是1995年,当时只有一台装载机。十余年时间,全球工程机械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世界最长泵车、世界最大起重机、世界最大压路机等一系列产品相继在中国企业&开花&,特别是全球混凝土机械前三强&&德国大象、德国施维英、意大利赛法已分别被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联重科揽入各自怀中。    18年过去,中国工程机械总产值已经达到6000亿元,而中国也成为宝马展一个重要的举办国。来自中国的矿用自卸车、超级起重机等大吨位工程机械的亮相,吸引了全球客商的目光。    在工业母机方面,中国机床曾落后全球领先行业20年,但随着国内企业向智能化数控机床领域发展,2012年8月,全球第一台智能化数控机床在沈阳机床诞生。随着这块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数控机床&大脑&的诞生,中国人走进了全球机床制造商的顶级俱乐部。这样的变化,也让国际对手极为关注。全球机床知名企业德玛吉的首席执行官在来到沈阳后感慨道,中国机床制造企业已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正在走出海外。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是与东海岸自由女神像比肩的地标性建筑。1989年的一场大地震,使这座77年历史的大桥东段损毁严重。在与国际制造强国的竞标中,2006年,美国人最终将大桥的钢结构制造交给了中国企业&&振华重工。中国桥梁建设专家敲开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大门。    创新驱动生产力,中国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    工程机械、机电产品、数控机床、港口设备、船舶制造等诸多行业,中国制造的产销量均跃居世界前列。多组数据显示,中国装备制造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四年全球排名第一。但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制造&,长期被认为是品质低下、价格低廉、劳动密集、科技含量不高的代名词。    2013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而这些行业无不与装备制造业有关。    &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幅度为5.18%,而10年前是28%,什么原因导致的利润下滑?是需求趋缓。&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说,&中国装备制造业目前低端过剩、高端不足、转型创新迫在眉睫。&    至于为什么要创新,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说,&现在我们大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已经和国外很接近了,其他国家再卖给你技术,那会影响它的市场,这就需要自我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所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国与国之间的装备制造业的竞争。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国博弈的核心。
(本文由原创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
机床网官方微信
@中国机床商务网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联系邮箱: 在线投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机床商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机床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机床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您访问回复列表出错
您可以试试: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银行资讯
国内商业银行深度参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遇障碍
来源:新华社-t望东方周刊 10:33:00
  部分发达国家以监管能力不足、市场空间有限为由,限制中资银行在当地进行机构分设,中国的商业银行深度参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遭遇障碍
  《t望东方周刊》记者姚玮洁& 徐颖/北京报道
  作为中国“走出去”的新一轮布局,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提出把中国优势产能和装备打造成国家新“名片”。
  此次会议确定了推动中国装备“出海”的六条措施。多位企业家和协会负责人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对其中完善支持政策、强化统筹配套等举措抱有极大期望。
  作为中国实体经济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从过去向外国购买技术“不议价”到2009年中国装备制造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
  从那时起中国装备制造的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全球排名第一。目前中国在工程机械、机电产品、数控机床、港口设备、船舶制造等行业的产销量均为世界前列。
  然而,在中国装备开始向海外输出之后,“企业向我们提出最多的两个难处,第一个是融资,第二个是项目落地。”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新闻发言人张湘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
  “梳理企业诉求,我们发现企业主要反映银行利率偏高,再就是利用政策性资金需要投各种保险,保费也偏高。”他说,“我们的企业在海外经历众多考验、风险,投入大量资金,结果过多收益被其他机构分享,企业就觉得负担沉重。”
  然而,客观事实是,中国金融机构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分支机构网点少、规模小、海外综合服务实力差,高筹资成本抵消了企业在产品成本方面的优势。同时,大型企业自己有租赁公司的并不多,缺乏融资租赁、以金融保险等方式。
  此前在日,李克强也曾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
  在“超级推销员”背后,中国的“走出去”还需要更加全面、系统的支持工程。
  “新名片”的金融难题
  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前提是30多年来的积累。
  2013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也成为近代以来第三个在全世界装备制造业中占据三分之一份额的国家,此前只有美国和英国曾达到或超过这一比例。
  一些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例子包括:2013年发电设备产量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4534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41%;汽车产量2211.7万辆,占全球比重25%;机床产量95.9万台,占全球比重38%。
  中国装备崛起的另一面是近年来中国装备自主化迈上新台阶,如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蛟龙”载人深潜器取得重大突破,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已完成布局,研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然而以高铁为例,中国北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业务部副总经理马列告诉本刊记者,“客户更希望车辆供货企业提供出口车辆贷款和融资的解决方案。国内的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在国际上竞争力较低,往往需要靠车辆的价格优势来弥补融资成本的劣势。”
  据他介绍,对于交通设施项目,国内银行商贷一般是15年,国外银行是25~30年。
  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旭升告诉本刊记者,目前中国铁路建设企业的海外发展面临的问题首先就是融资。
  “轨道交通项目需政府提供补贴,众多发展中国家及部分发达国家铁路系统亟待升级改造,项目多受资金困扰无法启动,迫切需要中国贷款支持。但中国的商贷和‘两优’贷款――援外优惠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的总额有限。”他解释说。
  此前,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融资支持,由于境内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和境外直接申请贷款难度较大,很多都是通过银行“内保外贷”等方式获得融资。
  所谓“内保外贷”,指境内商业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为境内外企业向海外金融机构融资或取得授信额度出具融资性保函或备用信用证,保证境内外企业履行贷款本息偿还义务的融资业务,非常适用于在境内有全资母公司的境外企业。
  出于风险考虑,“内保外贷”仍存在使用面狭小、要求严格等问题。
  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同时为“走出去”加强融资支持,中国商务部、财政部曾联合出台了“421专项安排”。
  “421专项安排”主要提供低利率融资、低费率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支持,当时被业内认为是国家除“出口退税”外另一重要的“走出去”扶持政策。
  这些原有的金融创新、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面对中国企业发力“走出去”的局面,目前市场海量的融资需求显然仍无法满足。
  事实上,融资问题不仅存在于装备领域,而是几乎所有“走出去”的企业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总理推动的金融支持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简化审批手续、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政策体系等措施为“走出去”护航。其中具体提到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等多项有针对性的“硬措施”。
  日,工信部联合中国进出口银行发布《关于加大重大技术装备融资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搭建政银合作平台,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产品出口及企业“走出去”等为重点支持方向。
  1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现有政策,立足长远支持一批重大项目。按照市场原则,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支持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或债券募集资金,为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提供合理的融资便利。
  一系列举措的核心之一,即充分利用外汇储备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国门。
  2013年底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曾表示,目前中国跨境资本运作制约较多,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中资商业银行外汇资金来源不足,造成企业海外投资的综合资金成本偏高,在国际投标当中缺乏竞争力。
  “2014年末中国外汇储备已达3.84万亿美元,拓宽外汇准备运用渠道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国家有实力鼓励和支持国内重大装备出口、境外投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融资财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董付堂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全部六大类举措对“走出去”企业来说,“确实带来了政策暖风”。
  “目前中国‘走出去’企业发展还不平衡,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境外经营环境复杂,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不足,综合竞争能力还较弱。”他说。
  对于政策支持,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曾提到,应该有明确的海外投资法律,政府的审批还应该进一步减少,因为流程很长。
  金融“走出去”为什么难
  从银行方面看,中国商业银行外汇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亦造成外汇存款增长难度较大。
  此外,“走出去”的中资企业逐渐加大了对银行银团贷款、出口信贷、保理等较为复杂金融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对各种产品组合搭配服务更为迫切。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方面还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同质化较严重,同时在相对复杂服务和结构化产品,如项目融资、海外供应链融资、外汇风险管理、衍生产品等方面还缺乏成熟经验。
  张红力亦曾表示,中资银行境外机构设立后,工作面临金融保护主义的压力,海外业务规模有限。在中资企业走出去相对集中的国家,金融机构网点和人员缺乏。
  同时随着全球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少数国家增加对外资银行监管约束和限制。部分发达国家以监管能力不足,市场空间有限为由限制中资银行在当地进行机构的分设,为中国的商业银行深度参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设立了障碍。
  当然,对于国内金融机构的运行,企业也抱有更大期望。
  “对国外银行来说,如果企业、项目质量得到权威的第三方认可,从政治上、法律上没有瑕疵,那么获得银行贷款就是一个可以预期的事情,国内银行往往不可预期。”一位企业家举例说,大型项目在总行层面审批很容易出现变数,“再好的项目也可能需要靠股东的大小去判断能不能贷款,而不是项目本身的好坏。可能对于股东资金情况良好,本身并不赚钱的项目,银行也会贷款。”
  张湘则坦言:“很多企业在海外市场打拼二三十年,一些银行却是在近几年才关注海外市场。这些银行在海外市场缺人力、缺机构、缺经验,很多在海外运用得比较好的创新金融方式得不到运用。”
  董付堂期望,首先“政策落实还需要有详细的配套措施,需要在实务操作上继续简化和完善,使‘走出去’企业能真正享受到各种政策支持”。
  其次在财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可以适当对“走出去”企业实行特殊政策待遇,如实行“不分国、不分项”所得税综合抵免政策,增强企业应对不同国家的国别风险承受能力,以应对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
  还包括建立风险基金,给予“走出去”企业承受的突发政治事件和意外灾难损失给予经济补偿,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给予“走出去”企业更多的融资便利条件,如放松境外融资的外汇管制许可条件、允许企业间外汇资金相互调剂、给予企业贷款风险担保等。
  此外还有提高境外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抵免金额,“发挥境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有助于优秀人才投入到‘走出去’战略中。”他说。
我要点评此资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给朋友:
以上行业显示为大行业分类,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
Copyright@2002-.cn
备案序号:京ICP备号-4
京公网安备:37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寻找中国创新榜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第一”之路_产经_经济_经济网_国家一类新闻网站
创新驱动“大国重器”
【寻找中国创新榜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第一”之路
文章导读:
随着这块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数控机床“大脑”的诞生,中国人走进了全球机床制造商的顶级俱乐部。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 曹昌|北京、长沙报道
2012年,一股&制造业回撤&的风潮在西方国家弥漫开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强调,为了让美国经济&基业长青&,需要重振制造业。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衍生品带来的虚假繁荣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实体经济对于国家发展、抵御经济危机具有决定性作用。
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在&赶路&。
日央视财经频道制作的专题纪录片《大国重器》播出,该片在回溯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奋进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成就和未来前景。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面临哪些挑战?创新驱动的关键是什么?中国如何完成从装备大国到装备强国的转变?
挺起腰杆谈价格
曾几何时,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在向外国买技术的日子里&不议价&成为许多中国企业心中永远的痛。
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性产品,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高压变频等战略性产业领域,该产品长期被国外垄断。
&定价权不在自己手里,即使有钱有时也买不到货,一台偌大的电力机车,往往就被几个(进口)关键零部件&吃掉&了。&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江华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吃尽苦头后,公司终于在2009年完成IGBT器件的技术开发,产品不仅夺回了国内市场,而且海外市场供不应求。
目前,中国南车的IGBT器件除满足自身需求外,在全球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
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专利技术不仅在&买方市场&获得了主动,也在&卖方市场&挺起了腰杆。
中国瓮福集团董事长何浩明对此就很有发言权。2007年11月,瓮福集团成功中标世界上最大的磷肥选矿厂&&沙特阿拉伯政府矿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回想当年,确保翁福集团在竞标中最后胜出的秘密武器是一项中国独有的可以从磷肥的副产品中提取无水氟化氢的技术装置。这项技术将给沙特工厂每年带来2亿美元的超额利润,这对沙特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但是氟化氢对贮藏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曾经一家南非企业想要引进这项技术和设备。当时,瓮福集团报出了将近1亿美元的转让价格。但对方一再要求价格让步。
拥有主动权的何浩明当即回绝了对方的讨价还价。&就这个价,要就要,不要就算。我们很自信,全世界你随便找,只有我们有这个技术。&
随后,南非人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寻遍全球,但最终发现,这项技术确实只有中国有,而且无可代替。一年后,南非人再次来到中国。何浩明告诉他们:由于原材料和人工费的调整,价格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20%。
&过去我们向国外买技术,外国人什么态度?过去我们很痛苦,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把腰杆挺起来。&何浩明说。
正如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所说,&以前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对方)自然就把价格抬得比较高,所以最后你整个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
从&被人看不起&到&值得尊敬的对手&
2013年4月,全球工程机械最大规模的展示和采购平台宝马展在德国慕尼黑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联重科携全球最长泵车&&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等数十台工程机械产品强势亮相。
中国企业第一次参加宝马展是1995年,当时只有一台装载机。与会者回忆,当时中国方面技术人员前往德国展位&取经&,询问是否可以拍照,德国方面会务组的负责人回答,&你可以用摄像机全程录下&,这位德国人又补充,&反正你们再怎么学也永远做不到。&
这句话,刺激了中国的工程师们。十余年时间,全球工程机械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世界最长泵车、世界最大起重机、世界最大压路机等一系列产品相继在中国企业&开花&,特别是全球混凝土机械前三强&&德国大象、德国施维英、意大利赛法已分别被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联重科揽入各自怀中。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整个世界工程机械,完全是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主导,中国的工程机械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更没有自己的地位。&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而在,我们不是在中国争地位,而是为中国争地位。&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说:&国家要建设,大量的工程机械要使用,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能力来建设自己的国家,我们要不断用新的装备来实现我们建设的目标,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安全、可靠。&
18年过去,中国工程机械总产值已经达到6000亿元,而中国也成为宝马展一个重要的举办国。来自中国的矿用自卸车、超级起重机等大吨位工程机械的亮相,吸引了全球客商的目光。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正在走出海外。
美国旧金山海湾大桥,是与东海岸自由女神像比肩的地标性建筑。1989年的一场大地震,使这座77年历史的大桥东段损毁严重。美国人曾断言,谁有能力建好这座大桥,谁就能够建造世界上所有的钢结构桥梁。在与国际制造强国的竞标中,2006年,美国人最终将大桥的钢结构制造交给了中国企业&&振华重工。中国桥梁建设专家敲开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大门。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无法忘记10年前的那段经历,当时,企业正在国企脱困中挣扎,他决定去芝加哥国际机床展考察,&不比不知道,一比至少落后全球领先行业20年。&关锡友说,回来后,他们开始朝智能化数控机床的领域进军。
&要钱我就给钱,我月月给,年年给。开始投入的时候,越投入越艰难。&关锡友说, 不管研发团队面临多大困能,他都始终为团队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砸进去几个亿,但他从不插手研发工作,因为他坚信,智能化是未来工业制造的核心。
2012年8月,经过5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全球第一台智能化数控机床诞生,关锡友激动得有点儿&不敢相信&。
随着这块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数控机床&大脑&的诞生,中国人走进了全球机床制造商的顶级俱乐部。
这样的变化,也让国际对手极为关注。全球机床知名企业德玛吉的首席执行官在来到沈阳后感慨道,中国机床制造企业已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全球经济低迷的2009年,中国装备制造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
创新驱动生产力,中国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
工程机械、机电产品、数控机床、港口设备、船舶制造等诸多行业,中国制造的产销量均跃居世界前列。多组数据显示,中国装备制造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四年全球排名第一。但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制造&,长期被认为是品质低下、价格低廉、劳动密集、科技含量不高的代名词。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直言:&我们现在装备制造业这些年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规模上来说我们已经是一个装备业的大国了,但是总体上来看,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2013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而这些行业无不与装备制造业有关。
以船舶为例,&十一五&期间突飞猛进之后,中国船舶制造业遭遇金融危机冲击,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2012年,中国船舶制造以散货船为代表的低端产品几乎全军覆没,而在全球近100艘LNG高端运输船订单里,中国企业仅得到了4艘船的订单,而制造能力更强的韩国则获得了90艘。
LNG是运送液化天然气的专用船舶,制造工艺难度极大,全球仅少数国家掌握该项技术,中国唯一能制造LNG高端运输船的企业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
&要想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不依赖租用的LNG船,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建造能力。&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总经理王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十几年前,日本对我们(技术)封锁,韩国人就更不客气,他说你们知道什么叫LNG?听着很不舒服。没办法,自己搞。第一条船,我们几乎用了7年时间才研发建造完成。今天,我们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建成一艘LNG船只需要两年。&
&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幅度为5.18%,而10年前是28%,什么原因导致的利润下滑?是需求趋缓。&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说,&中国装备制造业目前低端过剩、高端不足、转型创新迫在眉睫。&
至于为什么要创新,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的话简单明了,他说,&现在我们大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已经和国外很接近了,其他国家再卖给你技术,那会影响它的市场,这就需要自我创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所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国与国之间的装备制造业的竞争。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国博弈的核心。
中国装备制造业创造的&世界之最&
世界最大薄膜式LNG船
2008年4月,我国第一艘液化天然气(LNG)船&大鹏昊&在上海顺利交付船东,这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型LNG船。
世界最大单臂起重船?
2008年5月,振华重工成功交付当前世界起重量最大的&蓝鲸号&7500吨单臂架全回转自航浮式起重船。起重船是在水上将重物从一处安放到另一处的特种船舶,是海上油气田开采等海上工程的紧俏装备。
世界最大履带式起重机
2013年7月,徐工集团与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世界上单台起重能力最强的履带式起重机&&4000吨级起重机成功启用。
世界最长泵车
2013年7月,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最长臂架混凝土泵车&&中联重科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在&华中第一高楼&武汉中心进行正式施工首秀。
责任编辑:林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保连续缴纳多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