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国军为什么要侵略我国

国民党八大粤籍名将的抗战印记 | 广东省情信息库
页顶菜单 | 广东省情网
来源:《广东史志》2015年第3期
&自古以来,位于岭南一隅的广东,避开了中原无数的纷飞战火,因此,出生在这里,能够载入史册的战将自然也就不会太多。然而,进入民国之后,这种格局被打破了。孙中山先生从这里走出来,引领出大批辛亥志士,随着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展开,粤籍名将在民国军事史上更是留下了浓重一笔。当然,最能体现国民党粤籍名将彪炳战绩的当属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
&战后,盟国和国民政府曾向在抗战中功勋卓著的将领颁发勋章。据悉,最高等级勋章有三种: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政府的金叶总统自由勋章、国民政府的首批抗战胜利勋章。能集齐这三枚勋章的将领,全国仅有14位,其中,粤籍将领有3位。另外,抗战时期全国战区一级的司令长官中,粤籍将领就有3位,担任方面军、集团军主官或副主官以上职务的粤籍将领更是达到10多位。值此抗战胜利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本文选取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中位阶最高(上将)、战功最突出的8位粤籍名将,记述其抗战风采,以表怀念之情。
&张发奎:主持两广抗战的北伐名将
&说到张发奎,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的北伐岁月。在粤系将领中,张发奎是资格比较老的一位。他于1896年出生,在北伐前夕也就30来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岁月。此时,国共阵营内诸多日后叱咤风云的将领,都还只是刚刚从黄埔初出茅庐的中下层军官,而他,却早已是与军阀龙济光、陈炯明等人缠斗多年的粤军名将,成为李济深部队中赫赫有名的师长。此后1年多里面,他一路驰骋,率领北伐军从珠江两岸一直打到长江边,在攻陷武汉的战役中更是一战成名,令其属下的第四军成为令敌军闻风丧胆的&铁军&。
&令人遗憾的是,在北伐之后国民党的&清党&浪潮中,张发奎先是倒向汪精卫,后又与李济深相争,陷入地方派系和蒋介石争斗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削去兵权,落得个弃军出洋的结局。1935年秋归国后,他多次向蒋介石请缨,要求重新领兵抗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更是断然表示:&如果这次再不能对日作战,那么我决定入山为僧,今后永不问世事!&①这一次,蒋介石终于起用了他。最初,他被授以集团军总司令的职务,参加了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1938年11月,又被委任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成为主持两广抗战的统帅级人物。蒋介石让张发奎主持两广地区的抗战,一方面固然是要用其&勇&,借助他的军事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他在两广一带的声誉和影响力,最终靠他来整合这一地区的各派势力,齐心抗日。
&主持两广抗战以后,张发奎参与调度、指挥了若干发生在粤、桂两省的会战,其中包括两次粤北会战、桂南会战、桂柳会战等一系列抗战相持阶段的重要会战。尤其是在1939年12月第一次粤北会战中,他采取主动出击,制敌于先的手段,调集所部向日军进攻,经过苦战获胜,粉碎了日军进犯粤北的企图,确保了广东临时省会曲江的安全。可惜,在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大势之下,像粤北会战这样的胜利,并没有改变战争在相持阶段的态势,特别是国民党内部激烈的派系争斗即便是在一致对外抗战期间也依然激烈地存在,张发奎根本就无法有效地调度战区内的其他军事力量,这就使得他只能在风雨飘摇中勉强维持着两广抗战的大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抗战时期,张发奎领导下的两广地区,对共产党员的容忍度可以说是国统区里面最大的。张氏曾公开声称,只要是抗日的,不管他什么党,我都欢迎。在他的部队里,有一支&战地服务队&,大批共产党员和左翼青年在里面几乎以半公开的身份活跃着。另外,&皖南事变&发生后,各大战区司令长官纷纷表态支持反共,唯有张发奎沉默以对。正是因为张氏的这种态度,令两广一带的抗战氛围始终保持着激昂的状态,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此也没有像其他区域一样产生大规模的摩擦。
&薛岳:&天炉战法&熔就&抗日战神&
&在国民党内,薛岳也是成名较早的将领。北伐以前,他是孙中山警卫团中的营长,在陈炯明反叛孙中山的战斗中誓死保卫孙中山;北伐中,他是率先进入上海的北伐军第一师师长。但是,他又是反共的急先锋,曾亲率8个师对长征的红军穷追不舍,以至于毛泽东都风趣地说:&有劳伯陵兄远送。&
&抗战8年,在正面战场展开的10余次大军团会战中,薛岳参与指挥了其中最重要的七次,一举奠定了他&抗日战神&的称号。有学者甚至说他是&抗日战争中消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当然,也有学者指出,这样的说法有点夸大,因为,根本没有可靠的数据来支撑它,而且出于宣传的需要,当时包括薛岳自己在内整个国民党军队中都存在着虚报吹牛的水分。但是不管怎么说,薛岳参与指挥正面战场七大会战,确实是实打实的,也是国民党其他将领无法超越的。
&薛岳在抗日战场上大显身手的第一战是淞沪会战。日淞沪会战爆发,9月23日,临战请命的薛岳被任命为第19集团军司令,赴上海参战。淞沪会战期间,作为左翼军的第19集团军驻守安亭,薛岳奉命死守,经过力战,硬是以劣势之兵阻住日军优势兵力数个月的狂轰滥炸。淞沪、徐州会战之时,薛岳只是一个集团军司令,无大军团会战的战场决策权,直到先后出任第三战区、第一战区前敌总司令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之后,接连展开的武汉会战和第一、二、三、四次长沙会战,才真正成为他的主战场。1938年10月武汉会战期间,薛岳在赣北的万家岭地区部署重兵,伏击孤军深入的日军,重创王牌部队&&106师团。此战被誉为与平型关、台儿庄战役齐名的抗战初期三大胜仗之一。武汉会战之后,薛岳坐镇长沙,连续组织四次艰苦卓绝的长沙会战,力阻日军西进南下,让整个中国战局得以在湖湘大地相持下来,以宝贵的时间换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四次长沙会战发生于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之间,前三次会战,中国军队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以惨重代价将日军挡在长沙城下,无法再前进一步,从战术看是平分秋色,但从战略上看却是三次难得的胜仗。据悉,第一次会战前夕,蒋介石是没有把握守住长沙的,他曾在一夜之间九次打电话给薛岳,叫他适时撤退,不要与日军决战。可是,薛岳固守长沙的意志很坚定,不仅放出&长沙不守,军人之职何在?&的狠话,还痛斥蒋介石派来劝他后退的陈诚和白崇禧,说他们是懦夫。②最终,蒋介石被他打动,改变决策,令其在长沙与日军大战。旷日持久的四次长沙会战,让薛岳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他采取诱敌深入、瓮中捉鳖的方法,独创&天炉战法&,先是主动后撤,让出空间,然后令后撤之军绕到敌人后面对其有如&天炉&一般地包抄攻击。此外,他下令将原有道路破坏,动员老百姓把粮食藏起来,这使得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在泥潭之中无法前行,就地补给也跟不上,完全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1941年底至1942年初第三次会战爆发时,日军刚刚在珍珠港事变重创美军,正不可一世。面对这样的敌人,薛岳发出&必死&的呼声,号召官兵义无反顾地杀敌。此次会战,以日军付出三次长沙会战以来最大的伤亡狼狈退出而告终。此战过后,大大提高全国军民的士气,同时也令中国战场在国际上积弱不堪的观感得以一扫而尽。外报评论,这是珍珠港事变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薛岳亦因此成为外国人心目中的&抗日战神&,将其与飞虎队陈纳德将军并称为远东战场的两只&老虎&,一只是天上的&flyingtiger&,另一只是地上的&runningtiger&。③
&黄琪翔:&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民主将军
&在国民党所有粤籍高级将领中,黄琪翔的左翼色彩最为明显。在1920年代末那轮反共高潮中,几乎所有国民党高级将领都在积极参加屠杀共产党员,唯有他的态度比较纠结。广州起义之后,国民党内部检讨整个事件时,特别对他的&容共&行为表达强烈不满,并声讨他。抗战中,他与共产党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不仅成为周恩来的密友,而且在皖南事变后敢于不避嫌地到被囚地看望叶挺。解放战争时,他更是以农工民主党领导人的身份响应中共的和平号召,直至成为民主党派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抗战前夕,作为&第三党&负责人的黄琪翔从海外归国,积极准备抗日。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他被国民政府起用,参与淞沪抗战。他先后以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和总司令的身份领兵,在右翼阻击进攻上海的日军,经过惨烈的奋战,多次打退日军,直至上海沦陷之后才撤出来。之后,他被调到国民党军委会任政治部副部长,负责战时宣传和民众动员工作,直到1939年,才重新带兵,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1集团军总司令,驻湖北襄樊。正是在这里,他参与指挥了抗战史上有名的枣宜会战。国民政府西迁之后,作为陪都门户的宜昌,战略地位顿时便凸显起来。1940年5月,日军以5个师团的重兵向枣阳、宜昌一带进攻,企图在攻占宜昌的同时,趁机聚歼第五战区的主力。由于时任第22集团军的孙震请假回家,黄琪翔实际上还兼有第22集团军的指挥权。作为正面迎击日军的主力,黄琪翔在枣阳作了周密的战略部署,然而,就在日军杀过来的时候,本应在侧翼协防的汤恩伯却完全不听战区司令李宗仁的调度,擅自不战而退,这使得枣阳完全暴露于敌军面前。即便是处于如此危险的境地,黄琪翔也没有退却。他下令属下的173师力战数倍于己的日军,尽量将日军牵制住,好让主力及时转移,适机再战。在他的激励下,第173师打得异常惨烈,自师长以下几乎全部阵亡。此后20天内,枣阳在几经易手之后被日军占领,随后,襄阳、樊城、宜昌等地相继失守,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枣宜会战以国军的失败而告终。枣宜会战失利,参战的国民党军无法精诚团结,各自为战是重要原因之一。由此,黄琪翔不禁产生出一种&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痛感。他感叹道:&若有当年第四军在手,我对抗战不至于毫无办法。&④枣宜会战之后,黄琪翔所在的第11集团军被取消番号,直到1943年初,他才得以再次领兵,出任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入缅指挥作战。在远征军中,黄琪翔主要负责后勤,直接参与的战役并不多,其中,最为人所知,便是1944年5月,与卫立煌一起策划的滇西反攻战。这一战,不仅沉重打击了盘踞在滇西边境的日军,而且完全收复了滇西大片国土,粉碎了日军对滇缅公路长达两年的封锁,使得被长期阻隔的驻印远征军与驻缅远征军胜利会师,被誉为正面战场战略反攻第一战。
&抗战胜利后,黄琪翔发表公开声明:&从此退役,决不参加内战。&从此,他彻底退出军界,投入民主运动的洪流,留下民主将军的美誉。
&余汉谋:知耻而后勇的&逃跑&将军
&相比张发奎和薛岳,余汉谋的资历和名望都要浅一些。张发奎以粤军师长身份率军北伐的时候,余汉谋只是区区团长,且只能随军长李济深留守广州,错过了在北伐中锤炼的机会。此后10余年中,他一直呆在广东,依附陈济棠慢慢成长,直到1936年,他凭着在陈济棠反蒋时的临阵倒戈,取代陈氏,成为&广东王&。
&余汉谋主持广东军政大局不到2年,全面抗战便爆发。1938年10月,在正面战场一路南下的日军开始从海路进攻广东。10月12日,日军7万陆军配合500艘舰船和100多架战机,在大亚湾一带强行登陆,广东战役由此打响。日军登陆之初,正面迎敌的国军力量很薄弱,期间还夹杂着大量的民间自卫武装,因此,日军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像样的抵抗就打到了离广州仅几十公里的增城。从17日开始,余汉谋重新部署广州防务,并调来三个师和一个独立旅,摆出一副决一死战的姿态。可惜的是,这一姿态并未成为决战的现实。余部与日军在广州外围激战了仅仅不到4天,21日凌晨,他就奉命撤退。21日下午,日军的铁甲战队便出现在广州市区,华南第一都会,在短短几天内就落入敌手。对于余汉谋在广州保卫战中的表现,广州百姓是非常不满的,广州失守后,民间流传着一句民谣:&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冇谱。&⑤此次战役失利,或许有总体战局部署的原因,亦或许有实力不济的原因,但作为当时广州的&三巨头&(最高军事主官余汉谋、广东省长吴铁城、广州市长曾养甫)却在大敌当前率先后撤,将&敌军如犯华南,我当予以痛击&⑥的誓言抛诸脑后,如此反差,难免也会激起民愤。
&广州战役后,余汉谋深以为辱,常常饮酒痛哭,发出&广州在广东军人手上失掉,要由广东军人手上收回&的壮语,希望能一雪前耻。事实证明,余汉谋也配得上&知耻而后勇&这句话。抗战时期,粤战7年,国军一直处于被动,期间,仅有两次战役获得局部性胜利,即两次粤北会战。这两次会战,都与余汉谋相关。1938年12月上旬,日军调来其精锐部队台湾混成旅团,再加上驻广州的两个师团,集结近10万兵力进犯粤北。正面迎敌的,正好是余汉谋的第12集团军,这一次,余汉谋决定殊死一搏.他发电报给蒋介石,声称要牺牲到底。主帅的坚定铸就了铁血的战士。此次会战前后一共打了1个多月,战况异常惨烈,第12集团军的一些主力团,减员近三分之二。最终,日军在付出万余人伤亡的代价后退却,粤北得以保存。1939年5月,日军再次调集重兵进犯粤北,企图全歼第12集团军,进而攻占曲江。在余汉谋的调度下,第12集团军由最初的消极应战转为主动出击,经过20多天激战,再次逼退日军,并毙敌6000余人。两次粤北会战,在整个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中虽算不上令人瞩目的大会战,但却是相持阶段华南战区难得的两次提升士气和稳定局势的胜利。当然,也称得上是&逃跑&将军余汉谋的雪耻之战。
&罗卓英:打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术杰作&
&罗卓英是粤籍将领里的老牌战将,与张发奎、余汉谋等人不同,他出身、发迹于蒋介石的嫡系王牌军&&国民革命军第18军,从北伐开始,他就跟随蒋介石、陈诚,一直都是蒋系将领中耀眼的明星。因此,在整个抗战中,罗卓英与薛岳一样,也参与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等一系列关键战役,并担任过第16军团司令、第15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司令、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等要职。
&作为蒋介石倚重的主力部队长官,罗卓英在抗战中可谓身经百战,其中,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术杰作&的上高会战,无疑是他军事生涯的代表作。上高会战打响前,罗卓英正率第19集团军驻扎在鄱阳湖外围的上高地区,在不久前的南昌会战中,他因与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发生矛盾,导致战场失利,被蒋介石狠批一顿后派到这里&以观后效&。日,盘踞在南昌的日军集结两个师团、一个独立旅团共4万多兵力,在百余架飞机和40多辆战车的掩护下,向上高地区扑来。他们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迅速占领位于长沙外围的上高地区,令长沙失去屏障,同时扫荡该地区,掠取战略物质;二是通过消灭第19集团军的有生力量,彻底将其打垮,以解除南昌外围的潜在危险。经过对各类情报的分析,再结合当时国际战局的形势,重庆的统帅部决定就地迎战,打一场对来犯日军的围歼战。蒋介石很快就任命罗卓英为前敌总指挥。罗卓英马上部署兵力,并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针。面对分三路杀奔而来的敌人。他部署了三道防线,其中,前两道为相持防线,第三道为决战防线,要求各部官兵灵活采用阵地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形式,避其锋芒,有效出击。在战术上,他采用&磁铁战术&,将整个战役分为诱敌深入、迂回包围和反攻追击三个阶段。⑦事实证明,这一作战方针非常正确。经过一周左右激战,孤军深入的三路日军基本上被部署在各道防线的国军包围。经过一番拉锯战之后,补给供应不上的日军出现疲态,开始向南昌溃退。自3月25日起,会战顺理成章地进入反攻追击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军开始占主动,以优势兵力追击日军,相继收复日军占领的各个县城,并于4月8、9日前后将日军逼回到3月15日前的位置,龟缩在南昌不敢动弹。整个上高会战,国军实际参战的兵力约7万人左右,日军为4万多,人数上国军占优,但武器装备上日军占优,双方总体实力相当。此一战,打破了抗战以来逢大战国军数量数倍于日军而不胜的怪圈,共歼敌1.5万人(当时公开报道为2.4万),毙伤战马4000余匹,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大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⑧
&1942年4月,踌躇满志的罗卓英出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率领10万远征军入缅,配合在缅甸的英军作战。谁知,入缅之后,英军不战而退,将防务完全抛给远征军,而日军则改变战术,由正面交锋改为迂回包抄,从侧翼切断了远征军的归路。这使得远征军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经过一系列的战场惨败之后,罗卓英不得不下令远征军穿越人迹罕至的野人山,退入印度。在这场艰苦的大撤退中,10万远征军损失一半以上,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戴安澜将军。到印度以后,余部休整为中国驻印度总指挥部,美国将军史迪威出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令人遗憾的是,史、罗两人在治军理念上发生严重分歧,在美国施压下,罗卓英被调回国内,从此失去与日军最后决战的机会。
&李汉魂:从北伐&铁军&到抗日&钢军&
&出生于1895年的李汉魂在粤系将领中在年龄上算得上是&老大哥&,但其职务却要比他的不少&小兄弟&慢一步。北伐开始时,李汉魂正在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中担任团参谋长,参加了攻打汀泗桥和贺胜桥的攻坚战抗战爆发时,当年龄比他小的张发奎、黄琪翔、薛岳等人已成为战区司令一级的长官时,他才刚刚当上第64军军长。
&李汉魂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64军,前身是粤军的两个师,北伐之后,这支部队先后由李济深、陈济棠、余汉谋等人指挥。全面抗战开始后,蒋介石整编全国军队,将它交给李汉魂来指挥,隶属于余汉谋的第12集团军。在李汉魂的带领下,这支粤军很快投入全民抗战的洪流,历经豫中、武汉、粤北、桂南、桂柳等重大会战,一度被称为&钢军&。在李汉魂的抗战岁月中,最值得一书的,是他在抗战前期所指挥的两次战斗&&罗王砦和南浔之战。
&罗王砦争夺战于1938年5月下旬打响,是紧跟台儿庄大战之后兰封会战中的一个重要战斗。兰封会战可以说是徐州大会战的扫尾之战,同时也是武汉大会战的前哨战,成败非常关键。当时,徐州大会战接近尾声,日军意图迅速扩大战果,派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切断陇海线,想从后面包抄参加徐州会战的国军疲惫之师。作为陇海线上的重要据点,罗王砦的争夺成为双方的焦点,甚至关乎整个会战的成败。当李汉魂带着第64军匆匆赶到罗王砦时,它已经被日军攻占,为此,督师郑州的蒋介石直接给他下了拼死夺回来的死命令。为确保完成这个死命令,战区长官薛岳更是要他限时攻下罗王砦,否则军法处置。5月25日拂晓,第64军包围盘踞罗王砦的日军,开始反攻。然而,日军的武器先进,战斗力强,他们拼死抵抗,参与围攻的国军打了整整一天,付出惨重代价,也无法推进。见此情形,李汉魂决定把部队撤下来,先吃顿饱饭,休整再战。此时,几辆火车从徐州呼啸而来,他灵光一闪:可以利用火车,将其作为一个活动的堡垒,杀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于是,他挑选出一支敢死队,配以充足的火力,让他们乘火车直插车站,突然发起攻击。这一招果然奏效,日军被这支敢死队一冲,顿时乱了阵法,不得不仓促退出车站。经过两天的血战,第64军以死伤4000余人的代价,终于攻下了罗王砦。
&1938年6月,日军进攻安庆,&保卫大武汉&的战斗打响。6月15日,李汉魂奉命坐镇九江,参与保卫武汉的大会战。7月下旬,日军攻下九江之后,集结30万大军,配合以数十架飞机和近百艘舰艇,沿江继续西进,企图歼灭武汉以东所有国军,为围攻武汉扫除一切障碍。为此,国军必须固守南浔铁路沿线,以时间换空间,尽量为武汉会战赢取时机,第64军正是正面固守南浔线的主力之一。南浔保卫战打得异常艰苦,持续数月不说,日军还在战斗中大量投入国际上禁止使用的毒气,中国军民伤亡极大。尽管战况惨烈,整体战局亦节节败退,但李汉魂丝毫没有动摇抗战的决心,作为军长,连续三夜不合眼,身患重病也不下火线。南浔一战,这位坚强的统帅领着一群装备落后的&广东健儿&拼死抵抗着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历时4个月有余,可谓艰苦卓绝。李汉魂在华中战场上的卓越表现,为他赢得了极大声誉,蒋介石邀请他到武汉共进午餐,授予他华胄荣誉奖章一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还给他颁发&忠勇无双&锦旗一面。
&1939年12月,国民政府撤换守土不力的吴铁城,李汉魂接任广东省政府主席。这位打出声威的抗日名将就此离开疆场,开始了长达6年多的地方主政生涯。
&吴奇伟:拱卫陪都的&抗日铁军之母&
&与大多数知名粤系将领一样,吴奇伟同样出身于北伐时期的&铁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最初,他是第四军下面一个团的参谋长,因战绩突出,3年便擢升为师长,不久取代了张发奎,被任命为军长。全面抗战爆发后,正受困于围剿红军而不能自拔的吴奇伟和第四军被派往淞沪战场,从此,这员北伐猛将,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再次焕发光彩。
&淞沪会战始于日,历时3个多月,中日双方投入百万大军,其中,国民政府
&更是集中中央军和全国地方派系的军队,意图在上海这个远东第一都会打出中华民族的声威,予日军以重挫。淞沪会战打得异常惨烈,从各地赶来增援的地方军队往往来不及休息便一批一批的冲上战壕,与日军搏命。在各地方部队中,以北伐&铁军&为班底的第四军打得尤为勇猛。第四军是在9月下旬投入左翼集团军作战序列的,他们进入的南翔阵地是淞沪会战中后段最为激烈的一段阵地,号称&血肉磨坊&的罗店争夺战,就是在这一阵地上发生的。在与日军争夺罗店的过程中,第四军上下一心,在吴奇伟的指挥下,冒着日军的优势炮火,不惜以血肉之躯来阻挡。毕业于黄埔四期的少将旅长宫惠民甚至亲自率领300人的敢死队向日军发起反冲锋,同日军贴身肉搏。第四军与日军在罗店大战三昼夜,在成功挡住日军立体化狂攻的同时,歼敌过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获得最高统帅部的通令嘉奖。这支北伐&铁军&由此被人们称赞为抗日&铁军&,吴奇伟亦被人誉为&抗日铁军之母&。从淞沪战场退下来以后,第四军很快便投入到江西战场。在江西战场,吴奇伟与薛岳精诚合作,在鄱阳湖一带抵御日军,两人联手指挥了万家岭战役,成功地将日军阻挡在赣北地区近半年,并重重地杀伤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吴奇伟被委任为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及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驻防于鄂西地区,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重要力量。鄂西位于长江中游与上游的接口处,顺长江直上,顷刻便可到达重庆,因此,说它是重庆的门户,一点也不为过。吴奇伟到任后,积极整合防务,避敌锋芒,巧妙出击,屡次挫败日军的侵犯之举。在吴奇伟的鄂西战史中,月间参与指挥的石牌保卫战,堪称经典。1943年春夏之际,日军以10万重兵,100余架飞机的架势,沿长江扣关西进,鄂西会战爆发。在鄂西会战中,石牌保卫战是关键,作为拱卫重庆的第一道屏障,如果它失守了,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最高统帅部数次给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和副司令长官吴奇伟来电,要其务必死守。担任防守石牌重任的,正是吴奇伟担任司令的江防军下属诸师。石牌保卫战前后打了近一周,勇敢的江防军将士冒着日军的重炮,在参天古树和悬崖峭壁间与日军激战,誓与要塞共存亡,最终打退日军无数次的冲锋,让石牌成为其无法逾越的鸿沟。石牌保卫战,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是扭转鄂西会战战局的一把钥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当时国民的士气,而且成功粉碎了日军侵占重庆的企图。
&需要指出的是,战后的吴奇伟对蒋介石发动内战颇为排斥,很早便开始与中共联系起义事宜。在解放大军进入广东前夕,他策划发动粤东起义,成为国民党粤系实力派中少有的起义将领。
&邓龙光:大溃败之中的一抹&亮色&
&毕业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邓龙光,从1921年代开始,就在粤军中任职,从排长开始干起,经历过东征讨伐陈炯明、南征讨伐邓本殷、驱逐滇桂军等重要战役的洗礼,至1927年底,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师长。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升任第83军军长,随即被派往江浙战场,参加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初打响的南京保卫战,可以说是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打得最窝囊的战役之一。这场号称要死守首都的战役,从临战前统帅部的犹豫不决,到开战初的誓死抵抗,再到快结束时的无序撤退,10万国军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面演绎了一场异常惨烈的人间悲剧。12月12日,原本打算破釜沉舟的主帅唐生智临阵突然下达撤退命令,令正在各条战壕血战的国军顿时陷入混乱之中。一时间,各路部队,各自为战,将不见兵,兵不见将,以至于,突围途中,一片狼藉,大批将士,要么在撤退中丧命,要么被日军俘获惨遭杀害,最后逃出生天者,仅及三成。相比之下,从南京全身而退的3万余人中,由叶肇第66军和邓龙光第83军组成的参战粤军是较为成功杀出来的。当天接到撤退的命令时,这两支部队的长官合计了一下,决定不按唐生智草草下发的撤退计划来行事,他们当机立断,命令两军合成一军,以66军打先锋,83军殿后,从光华门就地冲出重围。与其他挤在一块等待过江的国军不同,这支用粤语高喊着口号的部队,从战壕中横空杀出,令面前的日军猝不及防,一下子就愣住了。就这样,日军包围圈被撕开了一个口子。邓龙光和叶肇带领着一群广东子弟兵硬是从被日军围得像铁桶一般的南京城中拼杀了出来。从城里杀出来后,这支广东部队仍不断与南京周边的日军作战,最终,不得不化整为零,继续突围,10余天后,才陆续在安徽宁国一带归队。这段用铁血、胆气和智慧书写的突围历程,可以说南京保卫战中一大最值得书写的亮点之一。
&从南京战场退下来后,经过短暂休整,邓龙光率领所部回到广东,参加粤北战役,因为作战有功,升任第35集团军总司令,不久,就被派往广西。接下来的几年,他一直在广西一带与日军作战。1939年冬至1940年初,日军为打通中国通往中南半岛的通道,发动桂南战役,中国统帅部组织重兵应对。令人遗憾的是,整个战役的前一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场昆仑关大捷,但是,到后一阶段,日军再次攻陷昆仑关,国民党军队撤出南宁,日军仅伤亡8000余人,国民党军队伤亡2万多人,总体来说,是一场&先赢后输&的败仗。但在这场败仗之中,邓龙光的表现却十分耀眼,他的阵地不仅没失,反而予敌以重创。在事后召开的检讨会上,包括白崇禧、陈诚在内大批国军高级将领被问责,大部分被撤职、降级,而邓龙光则成为被通令嘉奖的代表之一。
&1944年4月至1945年2月,日军发起豫湘桂大会战,这一场会战,对于国民党军队而言,又是一场大溃败。在广西战场,大部分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桂林、柳州两个最重要的城市迅速沦陷。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保卫柳州的战役中,于桂平一线抵御日军的邓龙光部拼死抵抗,与日军激战近10天,又一次成为了大溃败中的一抹&亮色&。
①官建生:《张发奎将军编年表》(上),《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7卷第1期。
②薛维忠:《让日本人吃尽苦头的&中国战神&》,《文史博览》2011年第3期。
③薛维忠:《让日本人吃尽苦头的&中国战神&》,《文史博览》2011年第3期。
④柏冬友:《北伐名将抗日功臣&&纪念黄琪翔将军诞辰110周年》,《海内与海外》2009年第1期。
⑤金久久:《戎马一生余汉谋》,《羊城晚报》日B03版。
⑥金久久:《戎马一生余汉谋》,《羊城晚报》日B03版。
⑦戴佳臻:《一九四一年的上高会战》,《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7期。
⑧郭化光:《抗战史上的一次重要会战&&上高会战》,《百年潮》2003年第2期。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郑思敏)
&&&&&&前137年(武帝建元四年)南越王赵佗逝世,寿逾百岁,其孙赵胡(眛)继位,赵胡在国内仍用皇帝玺,尊号南越文帝。
&&&&&&1920年(民国9年)10月31日,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联合宣布,否认北京政府南北已实现统一之说。
地区生产总值7.28万亿元,年均增长8.5%;
人均生产总值6.75万元,年均增长7.5%;
财政总收入达20934亿元,年均增长12.1%;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9364.8亿元,年均增长14.9%;
进出口总额达6.36万亿元,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提高到42.9%;
出口总额达4万亿元、年均增长7.3%。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9.4%;
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百亿元的企业分别达22家和221家;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0%;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9.0%;
三次产业比重为4.6∶44.6∶50.8;
民营经济占比达53.4%,外贸依存度87.3%;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6%,民间投资占比达60.1%。
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7000公里、跃居全国首位,出省通道达20条,实现县县通高速;新增铁路通车里程1430公里;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2万个,实际利用外资1240亿美元、年均增长5.8%,服务业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3.9%。
建成生态公益林7214万亩、碳汇林15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8.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49.5%。
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为0.660;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8.7%;
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757元和13360元、年均实际增长7.2%和9.0%,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85∶1缩小为2.6∶1;
人均预期寿命达77.1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82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为2.9%。
(资料来源:日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佛冈年鉴·2016》出版发行
清.道光《长乐县志》校点重印发行
清·道光《长乐县志》校点重印发行
《夏阜村志》出版发行
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305号省政府大院
电话:(020)
传真:(020)
邮箱:dfz_gdinf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国防军第12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