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以中国梦是什么内容为主体

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我国宏观调控的主体是()。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权力的相互制衡&
B.政治协商&
C.人民当家作主&
D.多党合作
A.个人业主制&
B.合伙制&
C.公司制&
A.和平与发展&
B.战争与和平&
C.经济一体化&
D.反对霸权主义
A.生产的发展&
B.效率的提高&
C.社会的公平&
D.内需的扩大
A.党管干部&
B.任人唯贤&
C.德才兼备&
D.任人唯亲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宏观调控新主线
日09:57&&&来源:
E-mail推荐:
  以“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为主线,冷静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长期化带来的外部冲击,通过加强经济自主性的内需政策和民生政策,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发展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等。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较好处理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受益于主动调控,经济增长的内在协调性加强,经济基础比较坚实,内外需增长动力更趋协调,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加,一些突出的矛盾逐步缓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  回顾过去一年,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等。这些年度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均已实现。  目前,外部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复杂。由于至今针对危机进行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仍然未有成效,使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演化成一场旷日持久,甚至可与年大萧条比肩的大危机,短期内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前景不容乐观。目前及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外部面临的国际环境是经济紧缩的大环境。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高度关注部分经济指标增幅放缓对“稳增长”的影响,高度关注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高度关注物价走势对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影响,高度关注经济不确定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年度目标基本实现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32.06万亿元,同比增长9.4%,全年可实现9%以上的增长。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粮食丰收、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为保增长、控物价提供重要支撑。初步统计,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创历史新高。这是我国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年度全球粮食产量约23亿吨,而我国粮食产量占到约1/4。  同时,农民收入持续快速提高,今年一至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了13.6%,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5.8个百分点,符合政策调控预期目标,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今年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特别是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对保增长、控物价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工业生产同比增速小幅回落,利润保持较快增长。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其中,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3.2%,比9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1217亿元,同比增长25.3%。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增长,只有3个行业下降。  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结构有所优化。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41365亿元,同比增长24.8%。投资结构有所优化: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5.5%,比上半年加快4.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6.9%和23.4%,分别有所回落。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9.5%,加快0.3个百分点;东部和中部地区投资分别同比增长22.3%和22.9%,比上半年有所回落。  全国市场销售平稳增长,个别大城市出现市场疲软迹象。前三季度,全国大多数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6%以上,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北京、上海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为11.5%和11.6%,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低于8%,市场疲软迹象开始显现,年底商家降价促销成为普遍现象。由于一些大城市的汽车销售受摇号限购影响,以及受房地产调控住宅销售回落影响等,汽车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均出现回落。  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今年以来,针对物价上涨过快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通过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贷款投放力度和节奏,继续保持对房地产的调控,扩大农产品供给等措施,目前,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成效逐步显现,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势趋稳,城市房价缓步下降。  房地产调控初显成效。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9923亿元,同比增长31.1%。其中,住宅投资35832亿元,增长34.3%。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9653万平方米,增长10.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9.0%。但新开工住宅面积在扣除1000万套保障房后,前10个月出现明显下降。11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比10月份下降0.28%,这是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其中10个大城市住宅平均价环比下降0.36%。  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据人社部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94万人,提前超额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达436万,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87%,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9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875元,实际增长13.6%。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大大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货币政策稳健、适时微调。1~10月,全国财政收入90851亿元,同比增长28.1%,比上半年回落3.1个百分点。财政收支相抵,收大于支13292亿元;今年以来,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新增贷款前三季度同比减少近6000亿元,对遏制物价上涨发挥了积极作用。10月央行累积外汇占款余额为23.29万亿元,比9月减少了893.4亿元。这是近八年来,央行外汇占款月度余额首次出现下降,下降规模超过预期。  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央行适时进行预调微调,于11月30日宣布把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下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1%,市场可获约近4000亿元的资金释放。截至三季度末,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因美元走强,最近人民币汇率对美元连续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开始缓解。  1~10月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去年全年规模,顺差减少。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29753.8亿美元,增长24.3%,已超过去年29740亿美元的全年规模。其中出口15497.1亿美元,增长22%;进口14256.8亿美元,增长26.9%。累计外贸顺差1240.3亿美元,减少15.4%。因欧债危机恶化影响,我国进出口增速从今年1月份的44.1%回落到10月份的21.6%。  当前存在问题  目前,多项经济指数回落,经济增长速度温和趋缓。受对物价和房价主动调控和国际经济紧缩环境向国内市场传导的双重影响,三季度以来,我国多项经济指数出现回落,经济增长速度温和趋缓。  GDP增速回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29亿元,同比增长9.4%,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利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降低。今年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特别是,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10月份的50.4%下降至11月份的49%,回落1.4个百分点,是2009年以来最低的。初步预计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将比今年降低1~2个百分点。  出口增速将放缓。在欧债危机恶化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速8、9、10月连续三个月回落。10月份,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环比分别下降8.3%、7.2%和9.5%。11月出口订单指数为48.6%,低于上月2.3个百分点,表明美国、欧元区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外部需求减少,我国制造业出口增长乏力。预计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将比较严峻。  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其一,订单回落、需求不足、库存积累。11月大中小型企业新订单指数均有所回落,分别为47.4%、48.0%和49.2%。同时,去库存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新一轮去库存周期开始,可能会延续到2012年的三、四季度,这段时间内,工业生产将进一步放缓;其二,因商品滞销,资金收回碰到障碍,企业的债务链增加,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71317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三,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融资仍然存在困难,部分中小出口企业,因出口下行、贷款难,面临亏损。  部分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产品增长仍然较快,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前三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同比增长近13%,比上半年加快。其中,电解铝产量同比增长比上半年加快5个百分点;铁合金、有色金属、钢材等高耗能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快。致使完成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的目标面临挑战。需下大力气,采取更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  不会出现“硬着陆”  尽管如此,我国经济基础坚实,不会出现“硬着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经济增长温和趋缓,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符合调控预期。在诸多回落指标中,物价、房价、外贸顺差回落,是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政策预期方向,特别是房价温和回落、房地产投资增长放缓。从长期看,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有利。  近来,国际上唱空中国经济的舆论甚嚣尘上,以房价回落、人民币贬值等问题炒作,散布中国经济“危机论”、“崩溃论”和硬着陆等。这些看法是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严重误判。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增加,同步性加强。在当前紧缩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外围紧缩环境向国内市场传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然而,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住房、要进行经济活动,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之所在。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的进程中,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以住房、汽车、旅游、文化为热点的居民消费升级活跃,市场规模及回旋余地都很大。尤其是国内市场的空间巨大。我国与欧美国家的消费并不处在同一个阶段,欧美国家经济的低迷对我国只是有负面影响,但并不能左右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长期趋势。只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很好地促进国内市场的繁荣,我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即使是适度放缓,今年我国经济增长也在9%以上,属于快速增长范畴,不会出现所谓的“硬着陆”,更不会崩溃。  “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  针对这些情况,要密切跟踪、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按照“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主线,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刺激和扩大居民消费,在保增长中推进结构调整。  继续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货币政策要更有针对性,信贷政策要与产业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做到有保有压。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继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投资,防止重复建设和落后产能盲目扩张。  财政政策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完善财税政策,实行结构性减税。适当提高小微企业营业税起征点,降低所得税税率,并对困难小微企业减免部分应缴税收。要顺应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要求,因势利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有效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放。集中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紧迫问题。  继续稳定物价总水平。根据历史经验,我国货币与国民经济适当匹配是1:8,即1元人民币对应8元物质财富;当前实际比例是1:6.9,货币流动性仍比较充裕,物价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继续稳定物价总水平仍是2012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除了管住货币总量外,重点抓好农产品、尤其是食品供应,加强食品质量监管,促进供求平衡。  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2012年,欧美外需市场的情况不会有根本性好转,我国在外贸出口上将重点开拓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出口。要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努力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和基本平衡。要着眼于增强外贸长期发展的动力,把扶持中小企业和做大做强企业结合起来,把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和大力扶持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结合起来,把巩固传统市场和开拓新兴市场结合起来,把稳步发展一般贸易和加快提升加工贸易结合起来,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实现对外贸易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毫不放松农业和粮食生产。在当前条件下,要更加重视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田间管理,做好各类农资储备、供应和价格质量监管工作,搞好市场调剂和调运,确保在粮食丰收的基础上农民增收。继续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降低灾害的影响。抓好农产品流通工作,保证供应和促进生产发展。要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监管,坚决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防止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继续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认真落实好扶持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抓好生猪生产,增加市场供给,促进市场稳定。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调控。要继续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今年以来,121个城市出台房价控制目标,其中,有30个城市难以完成调控目标,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超过10%。因此,限购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存在放松可能。对于限购政策将于今年年底到期的城市,要在到期之后对限购政策进行延续。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促进房价合理调整。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抓紧建立健全分配和管理制度,尽快形成有效供应,让群众享受到调控的成果。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积极支持企业特别是吸纳就业和科技创新的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要抓紧落实已出台的金融财税政策,并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支持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特别是部分高耗能产品生产增长较快。认真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明确目标责任,突出能耗、环保等标准对企业投资和生产的约束性作用,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在保增长中,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做好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鼓励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那些对未来经济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将发生重大影响的战略新兴产业,如页岩油气开发、新能源、无人驾驶汽车、移动互联网等,要加大支持和资助力度。要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一定要掌握和普及应用能够主导未来发展的先进科技。  加大社保力度,继续努力改善民生。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保证农民工工资足额发放,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安排好困难群体和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保障煤电油运正常供应。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严肃查处征地拆迁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者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
&&&推荐新闻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问题详情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其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 ()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其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行政诉讼期间应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
)2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通常一份公文只有一个主送机关,防止多头主送。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苹果/安卓/wp
积分 4009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805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 置顶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金融宏观调控的构成要素_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_金融宏观调控的核心
金融宏观调控的构成要素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是在一定市场环境下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一种市场机制过程。这种市场机制过程可以理解为同一事物的两层涵义,即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和调控机制。
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启动调控工具到政策目标实现的自然过程,它是由机制各要素的内在联动关系所决定的;而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正是利用传导机制的内在联动关系,由中央银行运用调控工具有意识变动货币供给,以期对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发生影响,从而达到中央银行政策目标的过程。
( l )调控主体:中央银行
现代金融与银行制度是二级体制,在其中,中央银行居于一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和核心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国家金融政策,并代表国家监督和管理全国金融业。
( 2 )调控工具: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或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票据贴现的再贴现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卖出和买入证券等来实施紧缩或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控基础货币和市场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和金融市场的行为与态势,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 3 )操作目标:超额存款准备金与基础货币
一般来说,超额准备金增加(减少),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潜在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降低),从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增强(下降)。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直接可以控制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量,中央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来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 4 )变换中介:商业银行
在现代货币信用制度下,现代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机制使得商业银行的负债和从商业银行的提现形成了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载体。中央银行能有效控制的是基础货币,从基础货币转为社会货币供应量必须通过具有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商业银行这个金融中介体的转换传导,因此,商业银行成为金融宏观调控的变换中介。
( 5 )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间接控制二阶变量,因为它是总需求的载体,会直接形成社会对实际劳务和商品的需求,因此它成为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调控的中介指标。(一阶变量基础货币)
( 6 )调控受体:企业与居民户
企业与居民户是形成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对比关系的微观个体,他们在量上决定了社会总供求的规模。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实际上是在影响企业与居民户的投资与消费行为,从而达到金融宏观调控目的。
( 7 )最终目标:总供求对比及相关四大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的四大政策目标是: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由于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的实质是间接总量调控政策,因此,中央银行实际上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总供求对比,影响企业与居民户经济行为,间接实现四大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控的过程)
( 8 )反馈信号:市场利率与市场价格
中央银行将市场利率与市场价格作为观察金融宏观调控实际效应的信号。在调控过程中,影响四大货币政策目标的总供求对比关系会有对目标值的偏离,在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产品价格总水平就会下跌,反之产品价格总水平则会上升。在金融市场上,利率水平也有这样的反应过程。因此,根据市场实际价格对调控预期价格的正负偏离,中央银行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需求(或增加供给),或刺激需求(或抑制供给)的货币政策。
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
  金融宏观调控是政府在整个金融领域所采取的各种方针、政策、措施的总和。  金融宏观调控具有丰富的内容,货币政策目标是金融宏观调控的核心。它是一系列政策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等。在诸项政策中,货币政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既是整个金融政策的基础,同时又是金融宏观调控的核心,因为金融宏观调控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要做到这一点,金融宏观调控有赖于货币政策的贯彻和实施。这些内容是与调控的目标相关联的。不同的时期,金融宏观调控具有不同的目标。例如,20世纪50—60年代,其目标多半是实现充分就业,20世纪70—80年代多半是稳定币值,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半是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到现在是实现低失业、低通货膨胀和高增长并兼顾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与一般宏观调控的目标一样,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也是为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而进行的。
  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它不是把经济管死,而是要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是有效益的增长。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目标就是达到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力争每隔几年经济上一个新的台阶就是要使经济在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金融宏观调控要为达此目的而服务。
  金融宏观调控目标还要实现充分就业。
  尽管长期中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心经济目标,但当经济陷入衰退时,直接关注的就是失业了。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失业意味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充分就业,难有社会的稳定。由于种种原因,整个社会总是存在失业。当失业率过高时,会危及社会的安定。这时的金融宏观调控就是要增加货币供给量而为解决失业问题服务。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而是将失业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个失业率要在社会可允许的范围之内,能为社会所接受。
  金融宏观调控要达到物价稳定目标,也就是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度的货币供给增长率。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就是要使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无论在通货膨胀时期还是在通货紧缩时期,许多人不仅感到境况变坏了,而且也的确是境况变坏了。金融宏观调控就是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度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不至于使人们的境况变坏。货币供给增长率太低,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供给增长率太高,会出现通货膨胀,经济不稳定,也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金融宏观调控过程中,政府只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度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才会达到物价稳定目标,才会有利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金融宏观调控目标还需要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则是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因为国际收支赤字和盈余,都会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特别是过大的国际收支失衡会对一国的经济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金融宏观调控的核心
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难局,货币调控有必要从调控工具搭配、调控力度把握和调控节奏控制三个要素入手,形成有效的政策组合。
  ——根据冲击的持久性搭配调控工具。有些经济冲击虽然力度较大,但持续时间很短。如冰雪灾害,虽在当时造成巨额直接经济损失,但对全年经济增长趋势不会构成较大逆转。另外一些冲击虽然来势缓慢,但却可能形成持久影响,如境外经济增幅放缓,几乎可以确定会导致贸易顺差的持续收缩及涉外经济部门的景气逆转。因此,我们可以把境外冲击作为具有持续影响的“趋势因素”,而把自然灾害作为仅具短期影响的“扰动因素”。如果这一判断成立,则因灾害造成的价格上涨和投资扩张并不构成趋势,相反,境外需求萎缩和相应的企业库存上升是值得警惕的趋势。从政策角度看,如果趋势和扰动方向一致,则上述讨论是可以忽略的,但当前的事实是:扰动因素强化了通货膨胀,而趋势因素推动了经济衰退,两者在方向上的不一致性,使货币调控左右为难。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宏观调控的根本出发点是实施反周期操作,则趋势是需要真正关注的问题,而扰动也是可以管理的。这就涉及相应的政策工具搭配。  一方面,存款准备金和中央银行票据等数量型工具的高度灵活性是管理扰动的最佳手段。面对快速增长的信贷投放,直接的数量型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冻结银行可贷资金,并且在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亦可以迅速增加信贷资金。  另一方面,价格型工具是针对经济运行趋势的主要手段。当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对利率缺乏敏感度时,利率上调除了进一步增加短期游资进入外,无法起到有效控制投资的作用。一般,利率敏感度的缺乏出现在两种极端情形下:一是经济过热所导致的投资狂热——再贵的资金也敢用(如2007年);二是经济衰退所导致的企业破产前夕——即使资金再贵也只能用(用银行的钱为自己作最后一博)。可见,紧的数量型货币工具与相对稳定(甚至放松)的价格型工具组合可以推动金融机构把有限资金运用于更安全和更有效率的投资领域,并在此非常时期适度降低高质量经济主体的融资成本。
  ——根据金融稳定指标把握调控力度。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至少仍应该是当前货币调控的基本基调,这不是由我们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决定的,而是对稳定金融体系并最小化金融危机发生概率这一基本目标所决定的。尽管笔者认为,至少在年内(准确地说应该在二三季度之交)应该实行从“从紧”到“稳健”的方向性转变,但在当前,货币政策仍应该从紧。原因很简单,美国次级债危机已经给我们启示,在居民收入出现逆转时,首先必然体现为经济主体对金融机构违约,其次是金融机构间的风险传染,最后是跨越地理范围的危机传递。紧缩的数量型工具运用,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在未来过度持有不良资产的可能性,由此确保金融稳定。因此,在调控力度上,当前的从紧仍然必须坚持,否则就必然存在因金融资产质量大幅度下降所导致的银行危机的可能性。此外,金融稳定并不主要是宏观经济的内容,甚至更直接地体现为微观指标,如企业和居民的违约可能性。因此,在紧缩性数量管理的同时,同样需要货币当局保持甚至适度降低在经济景气逐步下降时期的社会融资成本,这就要求在调控力度上有准确的把握。
  ——三是根据公众预期控制调控节奏。货币调控首先应立足于预调和微调,其目的是有效引导公众预期。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成为事实的前提下,中国经济由偏快向过热发展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产能过剩将可望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当然,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可能持续存在,而工业制成品价格却已经不再具备上涨的动力。一旦价格上涨与经济增长发生背离(即经济出现滞胀的苗头),则货币政策应该更多地集中于解决经济停滞问题上。这是因为,货币传导机制只能通过消费和投资渠道起作用,通过维持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使公众具有必要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是当务之急。可以设想,我们有可能面对的最糟糕局面是,粮食和猪肉价格对紧缩性货币政策具有“抗药性”,而居民收入却对政策高度敏感。与其如此,不如允许农产品价格达到一个新的、逐渐为消费者接受的高度,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由财政支出解决——无非是原来的财政支持农户种粮,扩大为财政支持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因此,在当前的农产品拉动型通货膨胀中,即使货币调控基调是紧缩性的,在节奏把握上应更多地立足于面向维持充分就业的小幅度微调。由于当前价格过热因素与外部经济疲软因素的共同存在,宏观调控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力度和节奏的把握,而必须兼顾工具搭配、力度把握和节奏控制,甚至需要某种貌似对冲的工具组合——比如紧的数量工具(准备金)与松的价格工具(利率)。这也许是避免宏观经济学者及宏观调控当局成为“事后诸葛亮”的惟一抉择。
载入中......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本质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