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建设时期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并做相应评述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重大失误1961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取得一定成效1966年文革,生产生活受到破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发布日期:浏览次数: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情才好办。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浪费。
  邓小平:《财政工作的六条方针》(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我们的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生产比较落后,财力有限,这就要求财政工作人员要善于节约,善于把钱用到主要方面去。
  邓小平:《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号),《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节减国家机关经费,精简国家行政机构。这是国家积累工业化资金的一个重要方法。毛主席在1950年6月即曾指出:&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是争取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所以尽可能地减少一切机关的非生产的开支,厉行节约,是我们必须坚持贯彻的原则。
  邓小平:《关于一九五四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版,第272页
  我们必须了解,增加生产对于我们全体人民,对于我们国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只有生产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扩大,才能逐步地克服我们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我们革命的胜利,才能有我们将来的幸福。一切破坏经济纪律、劳动纪律、财政纪律和损害公共财产、浪费国家资金的现象,在我们这里都是不能容许的,一切只顾个人不顾社会、只顾局部不顾全体、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权利不顾义务、只顾消费不顾生产的观点和行为,都是必须反对的。因为这些都损害曹我们国家的生产发展,因而也就是损害着我们将来的幸福。
  周恩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日),《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145页
  节约的观念,在我们现在要加紧建设的当中,是一个最中心的问题。要使我们的干部和人民都要有这样一个观念,节约一点,就是对于国家建设增加一分,对于国防力量增强一分;浪费一点,就是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害。要用这个观念经常地教育我们的干部和人民,因为这是很容易疏忽的。国家大了,稍微不留神,就要浪费一批人力,或者物力,或者财力,对我们建设就不利。
  周恩来:《改善和节约生活》(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207页
  我们的领导同志要积极地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凡是妨碍这方面的,要尽量改正。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来,离开得久了,就满脸灰尘,就忘记了艰苦朴素,这一点,我们的高级干部要时常敲警钟,要互相警惕。
  周恩来:《改善和节约生活》(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一种错误的想法是认为&建设经验不够,工作经验不够,浪费一点不可避免&。我们的建设经验和工作经验不够是确实的,浪费也难于完全避免。但是,如果主管工作的本人有了这种想法,那么浪费就一定不可避免。没有经验的人是可能浪费的,但也可能少浪费或者不浪费,问题在于他对待浪费采取什么态度。只要谨慎从事,有意识地避免浪费,浪费是可以减少的。我们对于浪费的态度,首先不能采取原谅宽容的态度,必须采取批评教育、纠正以至制裁的态度。
  陈云:《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日),《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0-631页
  任何一项小的浪费,如果不加纠正,推算到全国,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那就没有一项不是巨大的浪费。我们只有这样去观察&小事情&,才不致熟视无睹地继续浪费,才知道纠正这种&小事情&是大有必要、需要立即动手的。
  陈云:《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日),《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1页
  要严格地节约,反浪费。现在城市里头大反浪费,乡村里头也反浪费。&&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严格节约,降低成本,实行经济核算,反对铺张浪费。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52页
  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不要懒,不要豪华。懒则衰,就不好。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53页
  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间。几十年以后也需要执行勤俭的原则,但是特别要提倡勤俭,特别要注意节约的,是在目前这几十年内,是在目前这几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
  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选》(1955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7页
  在一切企业中,在一切国家机关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必须继续提倡节约,克服浪费。浪费在任何时候都是妨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的。我们的建设还在开始,我们更应当为积累每一元的建设资金并且加以最有效的使用而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方针。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227-228页
  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一切国家机关、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合作社,都应该厉行节约,使人力、物力、财力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规模的扩大,我们在物资供应、资金来源和技术力量等方面,还会遇到很多的因难,而厉行节约,合理地使用物力、财力和人力,正是克服这些困难的一项重要办法。
  周恩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若干主要问题》(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24-325页
  我们正处在创立社会主义家业的时期,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克勤克俭,成家立业&的格言,现在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和经济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和贯彻执行的原则。党中央一向要求我们全党的同志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并且多次领导全党开展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运动。这些运动,虽然每一次都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遗憾的是,铺张门面、讲究排场、随便挥霍老百姓的金钱的严重现象,仍然时有发现。我们必须动员全党来抵制这种不良的倾向。
  朱德:《加强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0页
  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同志们提出,厂长、校长可以住棚子,我看这个法子好,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长征路上过草地,根本没有房子,就那么睡,朱总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么睡,都过来了。我们的部队,没有粮食,就吃树皮、树叶。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5页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要解放所有劳动者,而后自己才能获得解放。共产党员如果待遇太高了,就不利于团结群众,在政治上就会陷于被动,对解放群众、解放自己都没有好处。如果我们的待遇比人民低一些,政治上就很主动,就便于团结教育人民,便于解放全体劳动者,也便于解放自己。现在应该多提倡艰苦朴素,少宣传生活如何美好,要多为人民生活着想。这样说可能有人思想要波动,但是只要多宣传,大家就会想通的。
  刘少奇:《对今后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几点建议》(日),《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
  要提倡勤俭建国。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反对浪费,同批判其他缺点错误一样,好比洗脸。人不是每天都要洗脸吗?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工人、农民、手工业者,总之,我们六亿人口都要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不但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在我们的许多工作人员中间,现在滋长着一种不愿意和群众同甘苦,喜欢计较个人名利的危险倾向,这是很不好的。我们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要求精简机关,下放干部,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就是克服这种危险倾向的一个方法。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我们必须进行一个节约运动,认真提倡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脱离群众的现象。应当停止购置家具和车辆,减少办公杂支,除特定场合外,严谨请客送礼,纠正开会方面和文娱活动中的浪费。
  陈云:《关于增产节约的问题》(日),《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为什么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几个数目字,就说明不是轻易可以建设得好的。六万万人口的国家,这样多的人口的国家,而我们现在可耕地只有十六万万亩。拿我去过的南亚的一些国家来比,只有东巴基斯坦那个地方人口密,耕地比较少,跟我们几乎相等。除那个地方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我们耕地少的,都比我们耕地多,有的多了一半,有的多了几倍。我国人口跟可耕地面积比,平均每人不到三亩。城市人口不算,三亩多一点,要是五口人一家,一家就是一公烦,而人家总是一公顷半或者二公顷,乃至于十几公顷。至于欧洲国家的人均耕地那就更多了!据调查,我们除去可耕地,可开垦的土地数目还不到可耕地数。当然,这是现在已经调查出来的,还有很多没有调查好的,可能要比这多。但是,一个短时期内,不管第二个五年计划,还是第三个五年计划,我们大量开垦的希望不大,可能性不大。因为要投资,又要移民,由公家去迁移很大数目的人民,不仅是投资、交通有困难,就是生活习惯也有困难,而原有耕地集中的地方增加的可能性更小。这样一个农业的基础,来供养我们现有的人口,来建设工业,就有困难。我们要争取十五年的时间,就是三个五年计划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如果不艰苦奋斗,那不是轻易可成的。
  周恩来:《艰苦奋斗,建设国家》(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347页
  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得到幸福。说到幸福,不仅要看到眼前,还要看到长远,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前辈革命的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的就是后代的幸福。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多少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现在也应该想一想,怎样为我们的后代谋幸福,为我们民族谋长远的幸福。回想过去,我们是从艰苦奋斗、流血牺牲中过来的。我们的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近百年,而且从有历史记载以来,几千年间,劳动人民不断斗争,形成了一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传统,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光大。现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我们应该利用这种环境,在工作中、劳动中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周恩来:《谈谈青年的学习和生活》(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36-437页
  要看到,尽管我们的成绩很大,工农业生产发展得很快,在工业建设方面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建设了不少企业,但是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落后的国家。要把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的工业国家,需要长期的刻苦的努力。这就是说,需要有勤俭建国的本领。因为你穷嘛!如果在贫穷的基础上不懂得勤俭建国,这个国是建不好的。&&从过去几年的建设来看,证明我们的知识很少,还没学会勤俭建国的本领。
  邓小平:《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263页
  我们再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一是应该面对国家的现实。我们的国家很穷,很困难,任何时候不要忽略这个问题。我们要提倡增产节约,反对贪大贪新。&&二是应该面对群众的需要。我们的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
  邓小平日在西安干部会议上的报告,《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5页
  请同志们摸一下农民用粮的底。要提倡勤俭持家,节约粮食,以便有积累。国家有积累,合作社有积累,家庭有积累,有了这三种积累,我们就富裕起来了。不然,统统吃光了,有什么富裕呀?
  毛泽东:《关于农业问题》(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们应当教育全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志气。大吃、大喝,统统吃光、喝光,算不算一种志气呢?这不算什么志气。要勤俭持家,作长远打算。什么红白喜事,讨媳妇,死了人,大办其酒席,实在可以不必。应当在这些地方节省,不要浪费。这是改革旧习惯。
  毛泽东:《关于农业问题》(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页
  我国人民向来是勤劳节俭的,&食求果腹,衣求蔽体&的传统,一直保持了几千年。在过去几十年的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所领导的军队以及广大干部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生活俭朴,与群众同甘共苦,成为每个革命者所追求的美德。正因为如此,我党以及我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能够在敌人重重包围和进攻的严重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终于战胜了敌人。
  朱德:《勤俭持家》(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368页
  在旧社会生活过的劳苦群众和经过斗争锻炼的革命干部,对于艰苦奋斗和勤俭持家的号召,是容易接受的。因为他们在旧时代受过艰难困苦,拿今天的生活同过去的生活相比较,他们就知道今天的生活是大大地改善了。广大的青年群众也都懂得,祖国的美好将来和人民幸福的生活,只能靠艰苦的劳动来创造,他们生气勃勃地为新社会的建设而努力劳动。但是,对于一些青年,特别是对于一些受了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青年说来,他们既不知道过去的艰苦,也就比不出今天的幸福。他们甚至说:&你们是生活在旧时代,应该受苦;我们是生活在新社会,应该享福。&于是有些人就斤斤计较工资待遇的高低专门考虑个人的狭隘的利益;而对于我们国家还在刚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及生活的改善只能随着生产的发展来逐步提高等重大的事情,反而置诸脑后了。这是一种最危险的现象。希望我们青年一代,坚决克服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并以模范的实际行动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去。对于一些尚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也应该加强勤俭教育,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少年儿童,这方面的教育更为迫切需要。
  朱德:《勤俭持家》(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8-369页
  我们应该在全国人民中造成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日常生活、一切婚丧嫁娶和人情往来,都要力求简朴和节约,同时提倡积粮防荒、积钱备用,提倡互助互济,发扬我国劳动人民的&乡邻相帮&的美德。这些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利益,都有重大的意义。
  朱德:《勤俭持家》(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还要作长期的艰苦努力。但是只要我们全国六亿人民和一亿多个家庭都觉悟和团结起来,勤俭建国、勤俭持家,那末,我们建设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目前仍然是比较落后和比较贫穷的中国,一定能变为先进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中国!
  朱德:《勤俭持家》(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页
  学会过日子。包括农村、城市,要留有余地,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增产节约。
  毛泽东:《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日、7月2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
  朱德:《由俭入奢易》(日),《朱德诗词集》(新编本)(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一定要联起来,只提一个不够。有了强盛的国,家才会富起来。首先是勤俭建国,其次是家要管好。现在搞十年计划,这个口号十年不变,坚持到底,因为我们国家的物质基础就是这么个状况。这就是妇联的特殊工作。当然男同志也要勤俭持家,但宣传以妇联为主,你们向男同志宣传,大姐向大哥宣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应经常提倡,是长期要做的工作。
  邓小平:《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4页
  一切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都应该把自己看成普通劳动者,没有任何特权,都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和群众同甘共苦。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以艰苦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干部,处处讲究生活上的享受,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在不少的干部中间,那种摆排场,闹阔气,假公济私,明目张胆地挥霍人民财产的特殊化作风,在最近一个时期内有了滋长。这种旧官僚的恶习,在我们的队伍里是完全不能允许的。凡是犯了这种错误的人,都应该彻底改正,严重的还应该受到应得的处分。只有打掉了这些官气,彻底纠正了这些恶劣作风,党同群众的联系才能够进一步加强。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9-460页
  现在艰苦奋斗的作风有所削弱,特殊化的风气有所发展。有些地方盖别墅,盖高标准住房,搞跳舞场。中央是不是也有呢?中央也有特殊化。省委学中央,地委就学省委,县委就学地委,公社就学县委,这样学起来,那还得了呀!现在我们改变过来好不好?从中央改起,各省委、地委、县委、公社,一律把这个风气改变过来。
  刘少奇:《加强基层领导,改进工作作风》(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9-460页
  图享受,怕艰苦;好伸手,走后门;一人做&官&,全家享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请客送礼,置装添私;苦乐不均,内外不一。这是特殊化的官僚主义。
  我们的国家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
  周恩来:《反对官僚主义》(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0-421页
   物质生活方面,我么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这样,我们就会心情舒畅,才能在个人身上节约,给集体增加福利,为国家增加积累,才能把我们的国家更快地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周恩来:《过好&五关&》(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7页
  节约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长期方针,要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持家,国家才能兴旺。不要以为这是&小气&,这是国家兴旺之气。全党、全国、全民族提倡这个风气,一年就可以节约几十亿元。一种风气,一种民族风格,会流传几百年。
  刘少奇日在听取薄一波汇报工业情况时的谈话,《刘少奇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96页
  每个机关、学校、工厂都要节约。不号召大家节衣缩食,国家就建设不起来。一个机关、一个工厂、一个人节约,看起来钱不多,但是成千上万个工厂、机关、学校都节约起来,书目就很大了。
  刘少奇:《增加文教经费,普及文化教育》(日),《刘少奇论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我国八亿人口,我们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这一点出发。一人浪费一点不得了,一人节约一点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朱德日在视察四〇〇三厂时的谈话,《朱德年谱》(新编本)(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1页
  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搞建设,一定要在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基础上进行。提倡勤俭建国方针,更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不仅在经济上积累资金建设了自己的国家,而且在政治思想上对群众的影响也是好的。
  邓小平日同民主也门总统委员会主席鲁巴伊会谈时的谈话,《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6页2014年6月河北省唐山市《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解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经历的两次重大挫折是()。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2014年6月河北省唐山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解析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经历的两次重大挫折是_____。
A: 大跃进B: 反右扩大化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文化大革命
参考答案: AD 本题解释:【答案】AD。专家解析:由于中共在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等问题上的失误,使社会主义事业先后遭到以“大跃进”和“文革”为标志的两次重大挫折。故本题选AD。
网站客服QQ: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指的是哪个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指的是哪个阶段?
09-04-25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很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这个论断的新意不在于“初始阶段”这个提法。十三大报告就已经指出:“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里,作为“特定阶段”的“起始阶段”与“初始阶段”,可以看作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这个论断的新意表现在如下两点上:    第一,“很长历史过程”这个提法。我们党过去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曾经认为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短暂阶段。按照这种观念,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经历一、二十年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再过二、三十年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我国在“大跃进”时期认为共产主义已经不是遥远的未来,甚至有人提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经过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党在十三大报告中,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而在“七一”讲话中,则进一步强调了在初级阶段之后,仍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认识是对邓小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一论断的发挥,不仅对我们认清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正确地思考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是个必要的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这个表述。它不仅强调在初级阶段,而且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要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犯了两个把特殊当作一般的错误:一是把经济落后条件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当作社会主义的一般。斯大林在1936年就宣布苏联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斯大林选集》下卷,第399页),从而认为可以把《哥达纲领批判》作为理论抽象的社会主义一般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二是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以所有制过分国有化和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基本经济特征的苏联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的一般。任何触及这两个特征的改革和有关理论都被当作背离社会主义而遭到严厉批判,从而堵塞了市场取向改革的道路。这就是说,我们过去的失误不仅在于对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缺乏认识,而且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发展的认识有误。从这个经验教训中应当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不仅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而且在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以后,仍然要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并不排斥一般,因为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但决不能将特殊和一般混为一谈。强调特殊,忽略了一般,就会迷失方向;强调一般,脱离特殊,就是脱离实际,就必然要跌入空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我们仍然只能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国情出发,而不能照抄书本,或照搬别国模式。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关系的另一个必要前提。    由实践来回答未来的发展    “我们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这是“七一”讲话提出的如何认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我们先谈这个原则的后一方面:由实践回答未来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野在于方法论的不同。后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从人类理性、永恒正义之类的观念出发?二是企图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绝对完善的社会制度,因而常常去详细描述这个制度,并企图以此来征服人们。马克思的方法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二、用发展的观点考察一切。因此,他们反对具体描述未来社会的发展图景。因为事实是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恩格斯说:“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只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629页)马克思对未来的社会制度从来没有作过系统的概括,只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时作过一些“最主要的暗示”(《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1卷第51页)。恩格斯也只是在《反杜林论》等极为有限的一两处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过极为简单的概括,对此,他还声明说:“无论如何应当声明,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于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页)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未来的发展,不去对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正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方法。    这个发展是通过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总结取得的。在当年的苏联,有人提出把农业的基本生产工具、机器拖拉机站出售给集体农庄归其所有的建议。对于这个小改小革的建议,斯大林回答说:如果接受了这个建议,“这会发生什么结果呢?第一,结果就会是集体农庄成了基本生产工具的所有者……可不可以说,这样的地位就会促使集体农庄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就会加快我们的社会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呢?如果说这样的地位只会使集体农庄所有制离开全民所有制更远,不是使我们接近共产主义,反而远离共产主义,岂不是更正确些吗?第二,结果就会是扩大商品流通的活动范围……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能不能使我们向共产主义推进呢?说它只会阻碍我们向共产主义前进,岂不是更正确些吗?”(《斯大林选集》下卷第609页)这里没有把方向放在首位,没有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目的作为判断这个方案正确与否的标准,而是把是否遵循预先设计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具体道路为标准,这就堵塞了改革和前进的道路。    实践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信息和知识对遥远的未来作出具体设想和描绘。即使是眼前的未来发展(这是不可能没有具体设想的),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然不可能有足够的信息和知识,因而在重大的转折关头,也往往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全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实践的人,才能较快地、顺利地完成这个认识过程。例如: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有过两次重大突破,都经历了从不完全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一个是新经济政策,它是以1921年春天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为突破口和第一推动力的。后来,列宁在回顾1921年的粮食税计划时说:“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还不是‘已经提出’,只是刚刚‘提出’,并且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4卷第611页)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列宁宣布:“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同上,第773页)。另一个是中国的市场取向改革。在改革之初,我们既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知道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更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能知道通过什么道路达到这个目标模式,能使人们得到最大的利,受到最小的害。中国成功地走向市场经济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真正起点和第一推动力的。这是哪个理论家事先发明的?是哪个政治家事先设计的?按照邓小平的说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身是“农民发明”的,也就是说没有发明者,而是实践中闯出来的。当然,如果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路线,没有关于放宽农村政策的决策,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闯出这样一条道路来。随着我们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我们也不得不在更大的程度上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这一方法论上的新进展,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将越来越被证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七一”讲话不主张对遥远未来的发展作具体设想的同时,指出:“我们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讲话放在首位的是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目的。    我们曾经提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三位一体的:价值目标、科学体系和制度设计。其中放在首位的是价值目的。为此,马克思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用这样一个简短的概念来表述未来的新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人们既没有自由选择所需消费品的条件,也没有自由选择工作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的,于是我们把这个目的推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其实这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涉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经典论述有两处:一处是《资本论》,在那里写道:“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同上,第95-96页)这是一个实行按劳取酬原则的社会,也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价值目的的社会。另一个是《哥达纲领批判》,在那里写道:“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随着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第305-307页)可见,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个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但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重要内容,并且把它作为在这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发展。在本质论断中,邓小平把社会主义价值目的界定为共同富裕。这是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的。直到1995年2月,盖洛普公司发表的对中国所做的全国民意调查,“结论是,在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有10亿人希望富有,并购买数以百万计的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和录像机。”“接受调查的人中,68%的人表示希望‘勤劳致富’。”要满足大家致富的目的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仍是中国广大群众的基本要求。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目的是包括共同富裕的,但并不归结为共同富裕。我国在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买方市场的形成,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初步形成,人们对工作的选择的自由度有了一定的提高;第二,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型社会,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已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农村居民的消费也从量的增加转到质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在实际生活中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提出来的初步条件。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这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实的纲领性要求提出来,不仅有了可能,而且有了必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1997年12月和2001年1月出版的两部著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初级阶段的体现》和《当代中国与邓小平理论》中提出和重申了这样的看法:“我们在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的共同富裕时,也必须把它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正是为了创造条件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首要地位。……第二,即使在现在,也应当把实现共同富裕的每一步,尽可能地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在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目标中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这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崭新思路,回答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的崭新思路,把握住这一价值目的,也就把握住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把握住了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我们党的文献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冷静地把共产主义看作是“遥远的未来”;但为共产主义的价值目的而奋斗,却从来没有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    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具体统一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这是对如何实现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的最基本的、也是崭新的理论论证。    这个论证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就在于它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目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社会主义,就在于他对社会主义价值目的的追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7页)为此,马克思对未来新社会作了如下一个精辟的概括:“在保证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同上书,第19卷第130页)马克思论证了这两大目标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伟大经济运动所追求的人道目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第130页);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直接的生产力,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的个人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7-218页)这两者不仅在原则上是一致的,而且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互为条件。最有利于人的能力发展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是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    “七一”讲话在马克思主义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概括了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经验,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的结合点在于:在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的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七一”讲话提出如下“四要”: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要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从上述诸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既是扎扎实实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而奋斗,也是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在这两者统一的过程中,共产主义的理想不仅能更加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能更好地同广大人民的利益直接紧密结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探索中的教训: 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科学分析阶级斗争形势,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社会矛盾,不能阶级斗争扩大化;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③党和国家领导方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④社会主义建设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初期有益的探索 随着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此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历史性任务。 1,中共八大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和相应的经济建设方针,大会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 2,八大以后的进一步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整若干方面的经济关系;二是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渐突出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党在政治生活领域进行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探索。 3,从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一次重要转变。在经济上贯彻“八字方针”的同时,在政治上为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在动员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探索的失误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前后约达二十年(1957年-1976年)之久的长时间中,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都—再发生严重失误,这两方面的失误又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了歧途和曲折。 ①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是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而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就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②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突出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单纯地宜传“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从 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党力图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历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在“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于是在一个多月内全国大部分地区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又一次严重失误。 ④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虽然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他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认识不足,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性质,只是一场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内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十年建设的成就难点:正确认识十年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教学过程:导入  教师提问:教师首先从三大改造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之处提问,让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以后,我国的社会矛盾、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都会发生哪些变化?教师简单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后进入新授课的学习。一、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  关于中共八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中共八大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重要观点以及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让学生对此进行简要评价。然后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说明提取历史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写下副板书:“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政策”,引导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再根据学生描述的具体情况,适当归纳总结如下: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国内的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而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关键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党的工作重心必然要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应该如何评价八大?为什么说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教师对学生的评论发表意见,进行相应的补充如下: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是根据“一五”计划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实践证明,坚持这一方针,我国的经济建设就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效,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遭受损失。八大以后,进一步探索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如何贯彻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一是如何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益突出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教师在讲述本目之前,引导学生回忆1956年的国际形势(苏共二十大、东欧变革等),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挫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的领导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经济计划和经济关系,处理日益突出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国家领导人在后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出现“左”的错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根据教材,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重要观点,明了文章发表的重要性。  关于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教师应使学生明了,这使中共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在讲述整风运动开展的原因时,教师可以联系进行三大改造时出现的问题讲解。在讲解整风向反右派转变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小字内容,让学生了解转变的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反右派斗争的必要性。  反右派斗争之所以会扩大化,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挫,对我国领导人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产生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我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缺乏深刻的认识、也没有经验。  关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在总绍时,教师应着重强调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导致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这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讲解本目时,让学生认识到:1956年起,我国进入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完成现代化任务时期。由于五计划超额完成,使我们党和政府犯了“左倾”冒进错误,国际环境不好(教师补充)使我党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会运动都反映了我党在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上的“左倾”冒进错误。结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损害农民利益;随后进行的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三年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四、“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教师应着重解释为何纠左会转变为“反右倾”:毛泽东从根本上肯定“三面红旗”,不允许别人反对;党的民主生活不够健全。五、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关于十年建设成就:教师首先打出投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农业生产增长情况》表,在结合教材中提到的十年建设中的典型成就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讨论:我们在十年探索中,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为什么仍然取得了那么多重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要评价后,指出:十年建设的成就就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顶住了国外反华势力的压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失误是探索当中的失误,前进是十年探索的总趋势。小结  让学生设计一张教材结构图。明确要求:①不要遗漏重大事件;②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至少能自圆其说;③形式不限,鼓励创新。准备三张小玻璃板,发给愿使用的学生,待完成后,利用投影展示设计结果。板书设计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  1.《论十大关系》的提出  2. 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  l.《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2.整风运动的开展  3.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  4.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后果和影响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及影响四、“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1.庐山会议与彭德怀上书  2.“反右倾”斗争的错误发动及其恶劣影响  3.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分析五、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1.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及其主要成果和局限性  3.十年建设成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文化大革命”所以会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除了毛泽东同志领导上的错误这个直接原因以外,还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主要的是: 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学著作是我们行动的指针,但是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从领导思想上来看,由于我们党的历史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是阶级斗争,并且面对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习惯于沿用过去熟习而这时已不能照搬的进行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同时,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例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资料分配中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权利,即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应该限制和批判,因而按劳分配原则和物质利益原则就应该限制和批判;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小生产还会每日每时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因而形成一系列左倾的城乡经济政策和城乡阶级斗争政策;认为党内的思想分歧都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因而形成频繁激烈的党内斗争,等等。这就使我们把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当成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此外,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并把两党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正义斗争。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我们在国内进行了反修防修运动,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日益深入到党内,以致党内同志间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也被当作是所谓修正主义路线的表现或所谓路线斗争的表现,使党内关系日益紧张化。这样,党就很难抵制毛泽东等同志提出的一些左倾观点,而这些左倾观点的发展就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持续。 二、党在面临着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任务因而需要特别谨慎的时候,毛泽东同志的威望也达到高峰。他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这种现象是逐渐形成的,党中央对此也应负一定的责任。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这个复杂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如果仅仅归咎于某个人或若干人,就不能使全党得到深刻教训,并找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步骤。在共产主义运动中,领袖人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和不容置疑的。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由于没有正确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而出现过的一些严重偏差,对我们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我们党对封建主义特别是对封建土地制度和豪绅恶霸进行了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在反封建斗争中养成了优良的民主传统;但是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仍然不是很容易肃清的,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这就提供了一种条件,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参考资料: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探索中出现的巨大曲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取代了八大正确路线。1958 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以否定八大关于国内阶级状况、主要矛盾的正确估量为前提;是在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经济工作纠正急躁冒进地正确决策和否定八大肯定的综合平稳、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不能不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是背离八大正确路线的产物。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一九五八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不能设想,一条忽视了客观的经注规律的总路线,能够指引我国人民实现建成现代工作、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总路线的缺点,也就是它致命的弱点,它的确定标志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2)以“超英赶美”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取代了实施八大实施八大通过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动“大跃进”的指导思想,是一味强调所谓“破除迷信,”“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形主义”,“敢想、敢说、敢干”等等;与此同时,在不断错误批判反冒进的“左”倾思想膨胀的气氛中,实事求是原则一再淡化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转入一味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以钢为纲”的轨道,庐山会议从纠“左”转为反右,在“反右倾”运动中,1959年底到1960年继续“大跃进”。致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再次全面地泛滥起来,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1959年到1961年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3)以大办人民公社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动,取消了八大前后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八大前后,党中央针对中央权力过分集中和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粗、过于简单划一等问题,提出了正确解决中央与地方适当分权问题和建立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设想,这是十分适时和符合实际的。但是,在“左”倾思潮膨胀的情况下,加上理论研究不足,组织工作粗糙,没有经过认真试验,在“大跃进”运动发动到高潮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以大办人民公社为主要内容的盲目的经济体制的变动,抛弃了八大前后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设想。一是盲目的、过多地下放中央管理权力,上下不配套,造成新的混乱。二是急于变合作经济为国营经济和全部消灭残存的私有制经济成分。三是轻率地发动全国大办人民公社运动,企图在落后生产力的基础上,依靠不断人为地提高生产资料公有程度、缩小商品生产、破除资产阶级法权,以迅速达到建成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目标。毛泽东痛切地感到:大跃进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好综合平衡。整个经济工作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他指出:大跃进中,一些指标定得那么高,使我们每天都处于被动地位。工业也好,农业也好,指标都是我们同意了的。都有一部分主观主义,对客观必然不认识。讲了多少年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就是不注意,就是不讲综合平衡。工业各部门的联系,工业与农业的联系,重、轻、农的联系都没有顾到。根据这些教训,毛泽东明确提出:国民经济内部有三种平衡,即农业内部的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平衡;工业内部的平衡;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平衡。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平衡。这是对八大以来我党关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的深化。“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陷入困境。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实践中,毛泽东和党中央从新的广度和深度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原则,这是党内的正确发展趋向。但是,由于“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所以,自八届十中全会后,“左”的偏差越来越严重,这是党内的错误发展趋向。这5年间,两种趋向经历了从并存到“左”倾的错误倾向逐步占上风的过程。由于探索中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本身存在弱点,中央领导核心内部认识不尽一致,它终于无法阻挡错误发展趋向进一步膨胀,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问题上,“左”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化、绝对化、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召开,中心议题是阶级斗争问题。毛泽东在会上多次讲了阶级、形势、矛盾的问题,使会议突出地把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严重地提了出来。第一,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斗争的理论上,把1957年以来的“左”倾错误越来越升级,使之更加系统化和绝对化。第二,在实际工作上否定了党内经济形势的正确估计和贯彻“八字”方针的一些正确措施,使“左”的偏差越来越严重。所谓“黑暗风”,是对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正确估量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错误批判。所谓“单干风”,是对邓子恢等主张支持农民实行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生产责任制的错误批判。所谓“翻案风”,是对纠正“反右倾”以来党内过火斗争偏差进行甄别平反的错误批判,也是对彭德怀的正当申诉的无理指责。在八届十中全会上被批判的所谓“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实际上都是党内对经济形势的正确估计和调整国民经济工作中的一些正确的措施。毛泽东不同意这些看法和意见,并武断地看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修正主义,是党内一些人对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动摇。甚至尖锐地提出党内、国内出现修正主义危险的现实可能性的问题。号召全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党内的“左”倾错误在政治上继续发展的表现。第一,对国内政治形势的估计越来越“左”。这场运动的发生是以对国内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估计为依据的,而运动的过程,又使党对政治形势的估计越来越“左”。 1963年5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惩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强调“农村中的‘四清’运动,同正在进行的城市中的‘五反’运动一样,都是打击和粉碎资本主义势力猖狂进攻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这是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这样的估计,显然不符合我国社会的实际。第二,规定运动的性质和重点,表明“左”倾的阶级斗争理论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四清运动的性质是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把客观存在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看成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断言 “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是八届十中全会“左”的阶级斗争理论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的突出表现。第三,运动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在运动中,相当一大批基层干部在政治上受到过火的批判和斗争,在组织上被错误地撤职甚至开除党籍,大大挫伤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造成的后遗症相当严重,形成的“阴影”延续多年。八届十中全会后,与经济工作和政治领域方面“左”倾错误不断膨胀的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左”的错误也越来越严重。在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和对知识分子错误估计的指导下,1963年到1965年间,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文艺界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发展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错误。如所谓小说《刘志丹》反党事件;所谓“大写十三年”口号的争论;对孟超《李慧娘》和廖沫沙的“有鬼无害论”的公开点名批判;对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错误的批判等,成为爆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在过火、错误的政治批判同时,毛泽东对教育方面提出了个系列不切实际的主张。诸如,“阶级斗争应作为一门主课。”“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日毛泽东给林彪写的信中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些错误的估计和主张,同爆发“文化大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经爱的最严重的挫折。毛泽东发动和领导这场政治运动,是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中国社会主义的纯洁性,探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是,党和毛泽东在“反修防修”中陷入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的迷误,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混淆了是非,对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判断严重失误,以至于“左”倾错误发展到极端,形成了这场全国范围的大动乱,给国家和民族、党和人民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建国后“左”倾理论系统化的集大成者; “文化大革命”把建国以来政治运动的弊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地,彻底摧毁了本不健全的民主和法制; “文化大革命”把建国以来政治体制的弊端推到了极端,权力结构更加僵化,政治运行规则更加混乱; “文化大革命”把建国以来经济体制的弊端推到了极端,使我们的经济生活既乱又死:第一,从理论和实践上限制以否定商品经济,并把它提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行政手段几乎全部取代了经济手段。第二,不顾经济规律、不讲经济效益,以轰轰烈烈的运动代替正常有序的经济运行方式。第三,企业实际成为执行经济任务的政治实体,必要规章制度被废弃,经济管理混乱,生产劳动被赋予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制性。第四,经济结构更加僵化,宏观搞乱,微观搞死,“条块”予盾更为突出。 “文化大革命”把建国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左”错误发展到极端,给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带来毁灭性的摧残。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讨中的失误、教训,主要有如下几点: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从主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到追求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并以此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的第一标准;二、 在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发展阶段上,八大三中全会改变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长时间内把我国已经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同“过渡时期”混淆起来,或者超前向共产主义过渡;三、 在工作重点上,没有确实真正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左”的失误,逐步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支配了全局;四、 在经济管理体制上,轻易地抛弃了“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的正确思路,使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过于集中,过于单一,缺乏活力;五、 在经济运行机制上,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视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排斥或反对市场经济的存在发展;六、 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大起大落;七、 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展科学、教育、文化没有摆到战略地位,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支配下,夸大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歧视知识分子,实行过“左”政策,拉大了我国科学、教育、文化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总结以上的教训,得出如下结论:(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葆生机的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离开了它,就谈不上转变观念,敢想敢试,难以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难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首要问题。(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高扬的光辉旗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辉旗帜。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干部和人民,在全社会形成一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增强民族凝聚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3)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几条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更加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给人民带来实际利益。(4)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善于总结,积极引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中国共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既是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的产物,又是善于领导的体现。认识规律,转变观念,尊重群众,积极引导,强化执政意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经验总结。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无负于人民重托和希望的执政党。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才能牢固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时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战胜一切困难,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第二,继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是完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目标之一,经济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二者相互促进,把民主法制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坚决实行依法治国的方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加强立法,尤其要严格执法,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第四,建设一个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执政党。这是完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党的建设也遇到了许多复杂情况。党不管党、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消极腐败现象正在严重侵蚀着党的干部队伍和党员;党的生活中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科学决策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要求强有力的党的领导,进一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