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如何做到持续性盈利判定一个系统具有持续盈利能力

判断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的标准是什么?
文章来源: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 18:35:43
&&& 净利润的要求。即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是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 不低于 3000 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
&& 判断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现行发行审核相关规定,企业必须满足“具有持续盈利能力、 财务状况良好”的基本要求。
  (1)净利润的要求。即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是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 不低于 3000 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 据。
  (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或营业收入的要求。即最近三年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 5000 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 计年度的营业收入累计超过 3 亿元。
  (3)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即不得存在下列可能对持续盈利能力产 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形:
  ①发行人的经营模式、产品或服务的品种结构已经或将发生重大变 化,并对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②发行人的行业地位或者发行人所处行业的经营环境已经或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发行人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③发行人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对关联方或有重大 不确定性的客户存在重大依赖;
  ④发行人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主要来自不能合并财务报表的 投资收益;
  ⑤发行人使用的商标、专利、专有技术以及特许经营权等重要资产 或技术的取得或使用存在重大不利变化的风险。&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企业发行上市的“持续盈利能力”去留之辩
清华金融评论
  王啸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监管部副调研员
  持续盈利能力作为企业发行和上市的法定条件,如果监管部门在实践中过于倚重,会遭致行政裁量权过重的诟病,寻租问题也如影随形。但如果断然否定持续盈利能力判断在资本市场准入环节的意义,又会陷入逻辑与实践的混乱。本文认为,可行的方案是将发行条件和上市条件区分开来,发行条件取消持续盈利能力,代之以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并保留“其他”兜底条款。将具备持续盈利能力作为上市和维持上市条件,并赋予交易所灵活的决策权。
迅速了解个股压力支撑位,买卖点…
  持续盈利能力与信息披露、合规性的关系辨析
  是否具备持续盈利能力是信息披露的核心内容
  持续盈利能力是判断企业投资价值的核心要素,它带有浓重的价值判断、实质审查色彩,因此显得与信息披露原则格格不入。但实际上,对持续盈利能力的判断始终是信息披露监管的核心内容。信息披露原则要求招股说明书“真实、准确、完整”,并“及时”地披露了投资者感兴趣的所有重要信息。
  什么是投资者最感兴趣的信息?根据估值理论,一切公司、证券或某个资产、业务的价值,是其预期未来期间产生现金流的风险折现值。其中,“预期未来期间产生现金流”,即盈利的持续性;“风险折现”,也就是持续盈利能力的风险因素。因此,为了保障投资者获得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持续盈利能力及相关风险因素的披露是信息披露审查的重中之重。
  例如,美(,)的代表特斯拉公司于日向美国证监会提交首次公开募股()申请,经过八轮反馈,当年6月28日由美国证监会宣布注册生效,招股书关于其中“风险因素”章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章节分别长达42页、38页,披露内容占到招股书全文196页的半壁江山,如果加上“公司业务”章节35页,围绕持续盈利能力及相关风险的篇幅占到60%。从八轮反馈后招股书的更新中,不难发现美国比中国国内“还要严”“还要细”的注册制审核。
  盈利的持续性、利润的真实性、经营的合规性难以割裂
  持续盈利能力并非严格的法律或会计术语,但它与法律主体的持续经营(going concern)和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假设紧密联系。所谓“持续经营”,是指企业法人的经营活动会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遭遇清算、解散等变故而不复存在。这是大多数企业所处的正常状况。持续经营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在此假设基础上编制的历史财务报告,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判断的基本依据。
  不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发行人,意味着持续经营在法律上处于高度不确定状态,持续经营的会计基本假设也摇摇欲坠。盈利的持续性还与经营的合规性结合在一起。假设发行人报告期存在以下情形之一:
  (1)行业政策或国家技术标准正在变化,导致主营业务相关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即将被淘汰;(2)对税收优惠或某项财政补贴严重依赖;(3)重要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特许经营权存在重大纠纷或瑕疵;(4)收入、利润对关联方或者有重大不确定性的客户存在重大依赖;(5)净利润主要来自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以外的投资收益等等。
  上述问题不但是持续盈利能力的重大风险,也属于持续经营、违法违规、独立性及关联交易等问题的范畴。
  对历年拟上市公司未通过发审委审核原因的分析,也可以体会持续盈利能力及其他发行条件的交叉重叠。据统计,2009年~2011年持续盈利能力问题占各年度被否原因的比例为34%、52%和51%,占当年上会企业家数的比重为15%、8%、10%。2012年,这一趋势逆转,当年年初至10月发审会暂停前,持续盈利能力问题被否占全部被否问题的比重不到30%,占全部上会企业的比重则低于5%。这一方面说明监管部门淡化持续盈利能力判断的效果已经展现,同时也不可否认,持续盈利能力与合规性等发行条件互有重叠,实践操作中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替代。
  另外,发行人的问题往往综合复杂,并非孤立、单一、线性的某个具体规则条款所能准确描述或完整涵盖。持续盈利能力作为法定条件,提供了一定的包容性,达到“模糊中的精确”的效果。如果撤销具有弹性的持续盈利能力条件,对证券发行的审核只能“套用”几个合规性条款,更会使行政许可意见显得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如何安排持续盈利能力在《》中的位置将持续经营能力作为发行条件
  持续盈利能力作为法定条件,如果监管实践中过于倚重,会遭致行政裁量权过重的诟病,寻租问题也如影随形。注册制改革提出监管重心的后移,便是切中要害之举。另外,持续盈利能力与信息披露的“四性”(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企业经营的合规性以及证券立法的系统风险防范目标紧密联系。断然否定持续盈利能力判断在资本市场准入环节的意义,人为割裂持续盈利能力与其他发行、上市条件的联系,又会陷入逻辑与实践的混乱。这样处理,既不是真实美国的联邦与州“双重”、证监会与交易所“并行”的注册制,也不利于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
  可行的方案是发行条件取消持续盈利能力,代之以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并保留“其他”兜底条款。对于明显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发行人,结合财务的真实性、经营的持续性和合规性,提出合理质疑。必要时向交易所发出对该发行人在交易所上市的风险提示意见函。交易所在做出是否同意上市申请的决定中,应充分考虑证监会的有关意见。
  将持续盈利能力作为上市和维持上市条件
  鉴于盈利的持续性与信息披露完整性、财务会计真实性、经营合规性难以分割,不宜从《证券法》中彻底移除。建议《证券法》原则性地规定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和维持上市的基本条件,包括具备持续盈利能力、公司市值和流动性不低于交易所设置的最低标准等。交易所基于投资价值、风险和证券流动做出上市决策,这符合其作为自律监管机构的法律和市场定位。
  操作条款落实于交易所的有关规则,可参考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并在交易所上市的两个管理办法,采取否定式列举加兜底条款的方式。同时明确交易所的自由裁量权,类似纽交所、纳斯达克在其《上市及维持上市规则》中所载明的:本交易所“对首次上市及持续上市申请行使广泛的自由酌量权,以维护市场的质量与公众信任。依据这种广泛的酌量权……可以否决首次上市申请或者设定额外的更严格的条件…”另外新的问题随之而生,就是交易所无序竞争问题(race to the bottom),以及面对行政级别更高的企业及其背后的地方政府游说压力问题,必然提到制度设计的重要日程上来。
  将具备持续盈利能力作为上市和维持上市条件,并赋予交易所灵活的决策权,是将市场从“严进难出”到“宽进严出”转型的必要手段。这也是美国上市公司家数近年维持在5000余家,扣除美国存托凭证(ADRs)及注册地在美国的国外公司之后不到4000家,仍然能够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必要条件之一。
  发行和上市程序的衔接
  发行条件以投资者保护为目的,采取风险底线原则,保留信息披露、合规性条件及持续经营能力要求。上市条件属于交易所的决策范畴,侧重持续盈利能力、公司市值规模、流动性等方面。原则性的条件由《证券法》规定,发行条件包括:(1)具有健全的组织结构并规范运行;(2)具备持续经营能力;(3)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4)最近三年发行人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上市及维持上市条件包括:(1)具有持续盈利能力;(2)公司市值和流动性不低于上市所在交易所规定的最低标准。具体操作性的条款则分别落实于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发行管理办法、公开发行的证券上市及维持上市规则等规范性文件。
  在程序上,证监会和交易所对企业发行与上市的事前审核,既适当分离又配合衔接。对证券发行的注册生效,以获得有关交易所的拟同意上市函为前置条件。证监会和交易所的同步审核中,如果发现发行人可能不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等上市条件,证监会可以向交易所提出意见函,如未在规定时间出具意见函,则视为证监会对证券上市条件无异议。
  这种程序设置借鉴了美国证监会与交易所的双重注册程序,也参考了香港联交所与证监会的双重存档模式。与过去《证券法》将所有实质条件和程序集中在发行端相比,难免存在程序的繁琐和规则的重叠。但这是顺应市场化改革趋势,又兼顾证券市场现实的权衡之举。资本市场改革永远是兴利生弊、两害相权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没有四海皆准的法则,没有皆大欢喜的后果。制度供给在市场博弈中反复试错、磨合、竞争,在争议中发展,在曲折中进步。
(责任编辑:郭艳艳)
浏览更多精彩资讯敬请:
免费下载金融界客户端
免费下载知我财经
关注金融界微信微信号:jrjnews2013
已有&0&条评论
绾虫揪缁煎3173ワㄥ锛剁涓璺17.95癸璺骞锛17.07%锛58.....
当前人气:0
[褰姣ぉㄨ] .cn/view/189514.j.....
当前人气:0
1.1.富17浜'澶х',姣ュ17璁″褰ュぇ瑰.....
当前人气:0
琛涓瑰ソ锛姣ぉ灏遍d涓釜″澶肩锛璧锋ユ定杞拌.....
当前人气:0
归澶淬17娆℃ 扮瑗胯 搴
当前人气:0
缇堕0(浜堕0)锛璺4.72癸17......
当前人气:0
璧璧璁17浣ラ锛借富濂A楠ㄩ哄ㄤ汉Fourier X1杩.....
当前人气:1
拌$宠喘锛17缇3拌17174ョ宠喘锛 缇宠喘浠g锛.....
当前人气:0
娴峰╄杩浼瑙12浠ヤ17浣浼涓涓挎璋达寰璋寸锛.....
当前人气:0
澶у╀濂斤
当前人气:1
热门问诊股:
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刚刚问诊了
个股净流入
个股净流出
证券名称最新价格涨跌幅净流入金额(万)
56.59.37%8.4410.04%72.6110.0%33.8810.0%
目标涨幅最大
机构股票池
股票简称投资评级最新价目标价
买入21.5428.00买入38.10--买入6.507.80买入10.92--
24小时新闻点击排行榜
48小时新闻点击排行榜潘 敏 齐向春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为基础,通过表内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一套指标体系,通常包括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然后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是财务分析的核心,是所有者最为关注的,也是企业经营者和债权人必须关注的。对于企业获利能力的反映,要力求客观、全面、准确。本文针对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中的缺陷,提出了一些改进与完善的观点和具体操作方法。现金流量企业的盈利水平,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人正确决定其投资去向,判断企业能否保全其资本的依据;债权人也要通过盈利状况的分析以准确评价企业债务的偿还能力,控制信贷风险。所以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日益重视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全面领悟分析的内容,正确掌握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
【关键词】 盈利能力 财务分析 企业经营 利润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03
&&&&&&& 企业盈利能力能够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管理水平乃至语气它的发展前途,对企业关系重大。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是财务分析的核心,是企业所有者最为关注的,也是企业经营者和债权人必须关注的,盈利能力分析现已成为企业以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于企业获利能力的反映则要力求客观、全面、准确,理清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思路和主要方法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思路
&&&&&&& (一)企业的盈利能力
&&&&&&& 企业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中心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
&&&&&&& (二)企业盈利分析
&&&&&&& 盈利分析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体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进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利用盈利能力的有关指标反映和衡量企业经营业绩。企业经理人员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各项收益数据反映着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表现了经理人员工作业绩的大小。用已达到的盈利能力指标与标准、基期、同行业平均水平、其他企业相比较,则可以衡量经理人员工作业绩的优劣。
&&&&&&& 2.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盈利能力是企业各环节经营活动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通过对盈利能力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进而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提高企业收益水平。
&&&&&&& (三)企业盈利分析思路
&&&&&&& 盈利能力的分析应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往往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实际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能仅以企业利润总额的高低水平来衡量。虽然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这一利润总额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揭示这一盈利的内在品质。所以,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针对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财务因素、质量因素展开重点分析的同时还要详细地分析客观因素,例如:国家宏观税收政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员工培训力度以及诸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等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其他重要因素。
&&&&&&&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
&&&&&&& (一)从销售情况看企业盈利能力
&&&&&&& 对企业销售活动的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营业利润是主要的来源,而营业利润高低关键取决于产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产品销售额的增减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许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比较关注销售额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试图只根据销售额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然而,影响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因素,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因素还有对外投资情况、资金的来源构成等,所以仅从销售额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不够的,有时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 (二)税收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选择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调节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纳税环境,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则被要求缴纳高额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然而,由于税收政策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很多财务人员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只注重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容易忽视税收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 (三)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 企业的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入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很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注重对企业利润总量的分析,而忽视对企业利润构成的分析,忽视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有时企业的利润总额很多,从总量上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很好,但是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 (四)资本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
&&&&&&& 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入和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这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许多财务人员也忽视了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注重对企业借入资本或只对企业的自有资本进行独立分析,而没有综合考虑二者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因而不能正确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 (五)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 资产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资产运转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企业营运能力的好坏,也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通常情况下,资产的运转效率越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就越好,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越强,所以说企业盈利能力与资产运转效率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往往只通过对企业资产与利润、销售与利润的关系进行比较,直接来评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忽视了企业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和忽视了从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效率角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这将不利于企业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进而推动盈利能力。
&&&&&&& (六)对企业盈利模式因素的考虑
&&&&&&& 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途径和方式,是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巧妙而有机地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即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但若没有一个独特的盈利模式企业也很难生存。显然,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不是指从表面上看到企业的行业选择或经营范围的选择。因此,要想发现企业盈利的源泉找到企业盈利的根本动力,财务人员就必须关注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要分析这家企业获得盈利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从其经营领域或企业行业特征上进行判断和分析。
&&&&&&& (七)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
&&&&&&& 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只注重分析企业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物质性因素,而忽视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专有技术以及宏观环境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是不科学的。事实上,非物质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动因,比如企业有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好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将会使企业在扩大销售市场、成本控制、获取超额利润等方面有所收获,这都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的财务能力进行分析时,如果只注重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物质性的因素,而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就不能够揭示企业盈利的深层次原因,也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未来盈利水平。
&&&&&&& (八)利润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
&&&&&&& 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不仅要看利润多少,还要关心利润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企业的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应越好,反之,企业利润越少,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差。因此,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非常重视利润数量的多少。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和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问题。只看重利润的多少不关心利润的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利润信息及盈利能力的真实性,从而有可能导致财务分析主体的决策缺乏准确性。
&&&&&&& (九)历史资料评价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因素
以历史资料评价盈利能力在财务分析时,大多数财务人员都是以企业年度决算产生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计算各种盈利能力指标来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这种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所计算评价的数据反映的是过去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情况,这都是来源于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活动,属于历史资料。
而对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要分析它过去的盈利能力,还要预测分析它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不仅与前期的积累前期盈利能力的强弱有关,还与企业未来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因此,如果仅以历史资料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很难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判断。
&&&&&&& 三、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 (一)盈利稳定性的分析
&&&&&&& 盈利的稳定性主要应从各种业务利润结构角度分析,即通过分析各种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判别盈利的稳定性。我国损益表中的利润按着业务的性质划分为商品(产品)销售利润、其它业务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等。各利润项目又是按获利的稳定性顺序排列的,凡是靠前的项目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越高,说明获利的稳定性越强。由于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一个待续经营的企业总是力求保证主营业务的稳定,从而使得盈利水平保持稳定,所以在盈利稳定性的分析中应侧重主营业务利润比重的分析,重点分析主营业务利润对企业总盈利水平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 (二)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 盈利的持久性,即企业盈利长期变动的趋势。分析盈利的持久性通常采用将两期或数期的损益进行比较的方式。各期的对比既可以是绝对额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对数的比较。绝对额的比较方式就是将企业经常发生的收支、经营业务或商品的利润的绝对额进行对比,看其盈利是否能维持或增长。相对数的比较方式,是选定某一会计年度为基年,用各年损益表中各收支项目余额去除以基年相同项目的余额,然后乘以100%,求得各有关项目变动的百分率,从中判断企业盈利水平是否具有持续保持和增长的可能性,如企业经常性的商品销售或经营业务利润稳步增长,则说明企业盈利的持久性就越强。
&&&&&&& (三)盈利水平分析的几个指标
&&&&&&& 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通过计算相对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盈利水平。这些指标一般根据资源投入及经营特点分为四大类:资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商品经营盈利能力分析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包涵的基本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收入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每股收益、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和股利发放率等等,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指对利润率的分析。
&&&&&&& 四、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 即使从各个角度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盈利能力分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主要的局限性表现为:
&&&&&&& (一)现行利润表反映企业财务业绩的缺陷
&&&&&&& 我国企业的利润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配比基础之上的则务业绩报告形式,在这张报表中列报的主要是己实现的收益。它在物价基木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于是,采用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已成为必然,但同时又带来了一个问题:即由于公允价值变化而产生的损益是否在收益表中确认。如果不在收益表中确认,就使得收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当期的全部收益,将未实现增值摒弃在收益计算之外,会使得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达到公允而充分披露的要求,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 (二)财务指标体系自身的缺陷
&&&&&&& 1.当前的财务指标带有浓厚的政府考核色彩。由于财务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偏重于满足政府宏观调控对财务信息的需要,因而对这些评价信息能否切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未作充分考虑。
&&&&&&& 2.指标数值具有浅层次和一定的不可靠性。出于保护自身商业机密和市场利益的目的,企业公开于社会的各项指标数值通常仅限于浅层次、一般性的财务信息。同时,考虑到对市场形象的影响,和为了得到政府及其金融机构良好评价,企业往往还会对这些应公开的信息加不同程度的修饰。因此,投资者依据这些指标数很难对企业真实的经营理财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对于企业经营决策者来讲,仅靠这些浅显的指标值同样也无法对企业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的实绩以把握,对企业经营者真正有用的一些深层次、涉及商业机密的、详尽的财务信息,则无法从财务标体系中找到,这势必影响企业借助财务分析手段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财务分的作用。
&&&&&&& 3.在指标的名称、计算公式、计算口径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性;在分析时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等。 鉴于以上原因,必须对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
&&&&&&& 五、盈利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改进与完善
&&&&&&& 针对盈利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局限性,人们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改进与完善。
&&&&&&& (一)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
&&&&&&&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分母是年末净资产,另一种分母是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这两种形式的分子都是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当年的净利润,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利润进行比较更为合理,即用后一种形式的计算公式更为合理。 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末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进一步改进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末净资产更趋合理。
&&&&&&&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的一般意义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的获利能力。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获得利息收入,这笔利息收入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该分红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并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与利息支出之和就更趋于合理。
&&&&&&&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在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的比较,评价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从耗费角度评价企业收益状况,以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
&&&&&&& (二)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完善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因为若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现金周转不畅,现金调配不灵,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计算并给出评价的,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它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 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因此,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补充和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标进行评价,即引入现金流量制定盈利能力指标来对企业的相关能力水平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
&&&&&&& 参考文献
&&&&&&& [1] 张先治,陈友邦. 财务分析[M]. 2010
&&&&&&& [2] 周晓燕. 对现行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浅析[J].商业现代化. 2011(01).
&&&&&&& [3] 董波. 我国首批上市板创业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经济视角(下). 2013(07).
&&&&&&& [4] 兰德平.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改进[J].科技创新导报. 2010(25).
&&&&&&& [5] 杨丽.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金融时代. 2011(15).
&&&&&&& [6] 邵慧聪. 企业偿债能力浅析[J].中国外资. 2012(06).
&&&&&&& [7] 顾吉宇,陈利军. 关于企业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 2011(10).
&&&&&&& [8] 张彦彦. 房地产行业盈利能力指标分析.[J].财会通讯. 2012(08).
&&&&&&& [9] 童媛媛. 层次分析法在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J].时代金融. 2012(24).
&&&&& [10] 武莉. 论当前经济形势下制造企业降本增效的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业科技(下旬刊). 2013(03).
&&&&&&& [11] 李蕾. 企业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分析[J].会计之友. 2013(15).
&&&&&&& [12] 周硕.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J].商业经济. 2013
&&&&&&& [13] 刘颖. 浅谈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现代商业. 2011
&&&&&&& [14] Petre Brezeanu.Is there a macroeconomic impact on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company[J]. Academy of Economic Studies. 2007(01).
&&&&&&& [15] Zheng He ,Lez Rayman-Bacchus. Cluster network and innovation under transitional economies: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Shaxi garment cluster [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0(4).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持续盈利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