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直美国为什么制裁古巴巴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曾对古巴的金融制裁:一堆银行卡不能用_网易财经
美国曾对古巴的金融制裁:一堆银行卡不能用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1日,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历史性地握手。会后,古巴外长罗德里格斯表示,古巴要求美国尽快解除对古巴的全面封锁,包含金融。可见,解除制裁是古巴的首要外交目标,恐怕也是古巴对美缓和的重要原因。这让我想起了四年多前,独自在古巴旅行的场景。那次,我切身体验了一次被金融制裁的感觉。2010年12月,我乘坐古巴航空的俄制图-154,降落在古巴第二大城市圣地亚哥(SantiagodeCuba)。一降落就发现了麻烦。我随身带了4张,但统统不能用。刷卡说是失败,在ATM机取钱则蹦出一行不认识的西班牙文,猜得出来大意就是说取不了钱。我随身带着192美元和300墨西哥币(当时约合20美元)。随身不带过多现金,本是海外旅行的王道。不过,在古巴,我很快遇到了麻烦。机场按照1∶0.8的官方汇率,再扣除10%手续费(仅仅对美元扣除该手续费),仅换得大约150个古巴外汇券(CUC)。这是什么概念?在古巴住宿民居一晚大约20个CUC,吃一顿饭大约10个CUC,再加上景点门票和交通,少说每天预算也要五六十个CUC。而我要拿着150个CUC在古巴待七天七夜!这下麻烦大了。到了住处,发现上不了网——古巴当时还停留在拨号上网阶段,且需要申请。没网络,现金理论上只够用两三天,带着一堆卡却一张也用不了。第一晚我在辗转反侧中度过。第二天,我到银行,想问问这些银行卡为什么用不了。虽然古巴人民对中国游客热情友好,但架不住语言不通——我当时的西班牙语仅限于“欧拉”(你好)、“啊迪奥斯”(再见),古巴人民英语水平也极为有限——找到银行就很费力。在排了一个多小时队后,美丽的银行柜台小姐告诉我,我这几张卡都“有美国背景”,所以才取不出钱、刷不了卡。我有一张银联/借记卡、银联/MASTER信用卡,不能用倒好理解。而其他两张分别是国内的信用卡和储蓄卡,为什么也不能用?柜台小姐指着我银行卡的卡号,写下“62”两个数字给我看,然后画了个大大的叉字,意思是不能使用。接着又指着另一张国有大行的卡,写下了“CITI”,意思是美国银行,然后做了个NO的手势。原来,某些我们误以为是完全“国内”的银行卡,其实后台都要经过美国的结算系统。而在古巴,所有与美国有关的支付结算渠道都是关闭的。这是美国金融制裁的产物。用不了银行卡,也没有网络,我和外界的金融联系被完全切断了。我被美国金融制裁了!好在,市场是无处不在的。当时,古巴实行外汇双轨制,类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1个外汇券兑25“土比索”(PesoCubano),但二者购买力几乎相等。只是外国人按照法律不能使用“土比索”。用仅够三天预算的150个CUC,要用七天从古巴东南角的圣地亚哥走到西北角的哈瓦那,变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好在我找到了当地黑市,几乎是平价换到了很多“土比索”。这样,只花10个“土比索”(合人民币3元),就能吃一顿香喷喷的古巴饭(ArrozdeGuba)了。顺便说一句,吃饭要到背街的小饭馆里,而且要有人“放哨”,因为据说被政府抓到外国人使用“土比索”就不得了了。我在战战兢兢中吃完了饭。我发誓,这是我吃到的味道最正的西红柿了——拜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封锁所赐,古巴全国都是绿色有机农业,因为根本没什么化肥。
住宿花销最大。合人民币一百五六十元一晚的民宿,此时在我眼里就是一笔巨款。好在还可以以物易物。我用随身带的U盘换了一晚住宿——在上网不便的古巴,U盘比想象中更管用。我用中国小礼品在黑市上换甜点,用清凉油换顺风车,就这样一路到了哈瓦那。这趟旅程的高潮是,在哈瓦那的一家国营副食店,我用一个飞吻换得了两块面包,这是我在古巴的最后一餐。此时我已经彻底没钱了,但还有25CUC的机场税等着我。我甚至准备好卖唱了。感谢中国驻古巴大使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借给我30CUC,让我交了机场税,剩下的钱勉强够买一支古巴雪茄。在机场凑合了一夜,就这样结束了我在古巴的囧途。学者会用“全球金融化、金融美元化、美元电子化”来描述我们所处的世界。在这“三化”背景下,被金融制裁对一个国家的冲击是全面的。而我上述的个人经历,告诉了大家在被金融制裁后,完全脱离现代金融而求生存又是一番怎样的体验。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陈晓晨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制裁古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