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WTO和OECD联合发布的增加值贸易的定义数据库怎么进去

当前位置: >>
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与贸易地位
《国际贸易问题》 2015 年第 1 期经贸论坛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与贸易地位――基于 TiVA 数据与 GVC 指数的研究岑丽君摘要:本文基于附加值贸易 (TiVA) 数据,借鉴全球价值链 (GVC) 指数和 显性比较优势 (RCA) 指数,比较并探讨了中国出口贸易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 工贸易地位及真实贸易利益。结论表明:中国已较大程度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但 在全球价值链所处地位较低,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呈“V”型趋势发展,这与出 口中的国内间接附加值比重下降而外国附加值比重上升有关;制造业各行业在国际 分工格局中地位明显,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处地位较高,逐渐向上游化发展,在国际 市场上已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竞争能力下降明显;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 集型行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提高,但呈下游化发展,且对国内价值增值贡献较 小,所获贸易利益也较少。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分工地位;附加值贸易;GVC 指数DOI:10.ki.jit.一、引言在垂直专业化分工深化及全球生产网络形成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货物和服 务贸易逐渐向“任务贸易”转变 (WTO & IDE-JETRO,2011) ,以传统贸易数据 核算的中国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无法真正体现其分工与贸易地位。长期以来,中国 凭借其劳动力成本和价格低廉优势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全球价 值链低端锁定与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的难题。如何更好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提升国 际分工与贸易地位,对于实现贸易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关于全球生产网络与垂直专业化背景下一国分工与贸易地位的研究,大 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借助案例研究法,剖析中国企业的分工与贸易地位及由此获 得的贸易利益,如 Linden 等 () ;二是利用传统贸易数据衡量中国制造 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如邱斌等 (2012) 以出口复杂度指数衡量中国 24 个制造业的 国际分工地位,发现中国制造业的分工地位存在行业差异性,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批准号 14YJC790005)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批准号 LQ13G030014) ;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科研项目 (批准号 Y)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科研基金 项目;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预研基金项目。 岑丽君: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经贸管理学院 310023 电子信箱:cenlijun@。《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本文中涉及台湾、香港的“一国”均应为“一国(地区)”,“国家”均应为“国家(地区)”, “各国”均应为“各国(地区)”。- 3 - 经贸论坛《国际贸易问题》 2015 年第 1 期分工地位提高显著。胡昭玲和宋佳 (2013) 以出口价格变化作为反映中国制造业国 际分工地位的指标,发现低技术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高于中高技术产品;三是基于 Hummels 等 (2011) 提出的垂直专业化 (VS) 指标,如 Hummels 等 (2011) 利用 投入产出表计算 OECD 十个国家及爱尔兰、韩国和台湾等的 VS 水平。刘志彪和刘晓 昶 (2001) 、刘志彪和吴福象 (2006) 等运用 Hummels 等 (2001) 的 VS 指数,测算 中国及江苏省制造业的出口 VS 程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2006) 根 据投入产出表的 40 个部门进行产业分类,测算中国 1992 年至 2003 年的 VS 程度;四 是利用附加值贸易 (TiVA) 法,核算全球价值链 (GVC) 中各国的附加值贸易水 平。 Koopman 等 (2008, 2010, 2012) 构建了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表核算附加值 贸易的框架,提出 KWW 法和 KPWW 法,测算出口产品中的国内价值含量。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基于传统贸易数据,或基于国内投入产出表数据,借助出 口价格、出口复杂度、VS 等指数加以计算。Hummels 等 (2001) 的 VS 指数虽在一 定程度上能反映经济体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与贸易地位,但该指标的不足之处 是假设所有进口中间品完全由国外价值增值构成,剔除了本国先出口再进口的这部 分中间产品贸易,同时假设出口产品和国内最终消费品对进口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 一样,这两点不符合现实。 Koopman 等 (2008, 2010) 构建的 KWW 法和 KPWW 法则克服了这两个假设的不足之处。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拟遵循 Koopman 等 (2010) 的 KPWW 分析方法,采用其所构建的 GVC 指数,借助 OECD 和 WTO 发布 的 TiVA 数据,从价值增值角度考察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 及国际分工与贸易地位,并进一步剖析中国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出 口贸易附加值来源,挖掘出口贸易对国内价值增值的贡献,从而综合评价中国出口 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与贸易地位及真实贸易利益。二、研究方法及 GVC 指数1.KPWW 方法 Hummels 等 (2001) 对垂直专业化的衡量及其之后的改进,是基于各国自身的 国家投入产出表,忽略了全球层面的国家联系和产业关联。Koopman 等( , 2012) 基于全球价值链,从价值增值角度,将出口贸易予以分解,系统研究了附加值 贸易框架下一国出口贸易中的国内价值增值和国外价值增值,并构建了反映一国参与 全球生产网络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指标,即 GVC 参与指数和 GVC 地位指数。Koopman 等 (2010) 将出口分解为国内附加值出口和国外附加值出口。其中,国内附加值出口 按其作为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进一步划分为直接用于进口商消费的最终产品和服 务、用于进口商生产国内所需商品的中间产品、用于进口商生产第三国所需商品的中 间产品、用于进口商生产本国所需商品的中间产品,具体见表 1。 Hummels 等 (2001) 的 VS 指数强调了总出口包含国内和国外两类增值来源, 但 Koopman 等 (2010) 指出国内增值可进一步细分,强调了增值出口的目的地。 他们将垂直专业化的早期研究与附加值贸易的新近研究相整合,考虑了总出口中的 所有增值来源,表 1 中Ⅰ、Ⅱ和Ⅲ是一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增加值出口,Ⅰ、Ⅱ、 - 4 - 《国际贸易问题》 2015 年第 1 期经贸论坛表 1 总出口中的附加值来源表现为直接进口商消 费的最终产品和服务 (直接增值)Ⅰ 总出口 国内附加值 表现为中间产品出口 用于进口商生产国内所 用于进口商生产第三国所 需产品(直接增值)Ⅱ 需产品(间接增值)Ⅲ用于进口商生产本国所需 产品(再进口)Ⅳ国外附加值Ⅴ注:根据 Koopman 等 (2010) 绘制。Ⅲ和Ⅳ是一国总出口中的国内含量,Ⅲ和Ⅳ是 Hummels 等 (2001) 提出的出口中 的垂直专业化部分,Ⅳ和Ⅴ是传统贸易核算中重复计算的部分。由表 1 可见, Koopman 等 (2010) 的 KPWW 分解方法一方面弥补了 Hummels 等 (2001) 对国内 直接价值增值的忽略,能更好地分析全球价值链中一国出口的国内直接价值贡献, 从而反映一国国内在出口中获取的真实贸易利益;另一方面,分解出重复计算的出 口贸易部分,可以消除传统贸易核算方法得到的“夸大贸易”部分,有助于分析真 实的贸易失衡,从而减少贸易摩擦。 2.GVC 指数 基于对出口贸易的分解, Koopman 等 (2010) 构建了反映一国参与全球生产 网络程度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指标,即 GVC 参与指数和 GVC 地位指数。 GVC 参与指数被定义为一国间接附加值出口 (即表 1 的Ⅲ) 与国外附加值出口 (即表 1 的Ⅴ) 之和与总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IV + FVir GVC_Participationir = ir (1) Eir 其中,GVC_Participationir 表示 r 国 i 产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 IVir 、 FVir 和 Eir 分别表示一国总出口所包含的间接国内附加值、国外附加值和以附加值角度 核算的总出口。指数值越大,说明一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越高。 GVC 地位指数被定义为一国间接附加值出口与国外附加值出口的差距。如果一国总 出口中的间接附加值出口比率高于国外附加值出口比率,意味着该国更多地为世界其他 国家提供中间产品,说明该国处于上游环节,否则,处于下游环节。计算公式如下: IV ? FVir ? GVC_Positionir = Ln? 1 + ir ÷ - Ln(1 + ) (2) E Eir ir ? è 其中,GVC_Positionir 表示 r 国 i 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其他字母含 义同上。指数值越大,说明一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地位越高。 3.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是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贝拉 ? 巴拉萨提出的一个具 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指某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占该国出 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之间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Xij Xit RCAij = (3) Xwj Xwt - 5 - 经贸论坛《国际贸易问题》 2015 年第 1 期其中, RCAij 表示 i 国第 j 种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Xij 是 i 国第 j 种商品的出 口额; Xit 是 i 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 Xwj 是世界第 j 种商品的出口额; Xwt 是世界所 有商品的出口总额。当 RCAij ≥ 2.5 时,表明该商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当 1.25 ≤ RCAij & 2.5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当0.8 ≤ RCAij & 1.25时,具有较为平 均的国际竞争力;当RCAij & 0.8时,则国际竞争力较弱。 4.附加值贸易 (TiVA) 数据来源 2013 年 1 月 16 日 OECD 和 WTO 正式首次联合发布附加值贸易数据。该数据库 基于各国官方的投入产出表及双边贸易数据,发布了对全球贸易较为重要的 41 个 国家 18 个产业 1995 年至 2009 年 5 年的数据。其中,18 个产业中含 9 类制造业。附 加值贸易核算体系的发布日益完善,有助于更加真实地再现全球生产网络下的各国 和全球贸易,对于制定贸易政策、了解真实贸易失衡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三、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的贸易现状及地位1.基于传统贸易数据的贸易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2001 年加入 WTO 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可谓十分迅 速。贸易额从 1980 年的 380.40 亿美元跃至 2013 年的 41600.09 亿美元,突破 4 万亿 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量最大的国家。受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影 响,西方国家需求萎缩,2009 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回落至 22075.35 亿美元,比 2008 年下降 13.88%,呈现入世后的首次负增长。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拉动和经济缓 慢复苏的背景下,中国 2010 年对外贸易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比 2009 年增长 34.72%。2013 年,中国出口额 22096.26 亿美元,占世界出口的 11.76%,进口额实 现 19503.83 亿美元,占世界进口的 10.33%。按 2013 年出口额排名,中国居于世界 首位,远远超过第二位的美国和第三位的德国,增长速度较快,相比金融危机后的 2009 年增长 83.89%。进口居于第二位,在美国之后。 从贸易总量及发展速度看,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已经实现大国水平,但在全球生 产网络形成的背景下,中国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是否如其规模所反映,是否已 经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是否已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探讨。 2.基于附加值贸易 (TiVA) 数据的贸易地位 基于传统贸易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对外贸易整体规模已排名世界第一,贸易 大国的地位得到国际公认,但距离贸易强国还有较长的一段距离。前面十年,中国 享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及加入 WTO 带来的福利,贸易规模迅猛发展,国际地位急剧 攀升。但随着近几年要素价格、尤其是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 持续,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加上周边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及劳动力成本优势显现, 中国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出口主体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引起 各国经济相继陷入衰退,虽然在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后,欧美国家经济逐渐复苏,但 进程缓慢,严重冲击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 随着国家之间分工细化,传统的贸易核算方式和贸易数据表现出不足,无法很 好地反映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真实贸易。本文基于 OECD 和 WTO 共同发布的附 - 6 - 《国际贸易问题》 2015 年第 1 期经贸论坛加值贸易数据,借鉴 Koopman 等 (2010) 的测算方法,计算中国总体出口贸易及 制造业各行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及国际分工地位,并深入剖析中国制造业出 口贸易的附加值来源及国际竞争力。 (1) 中国总体出口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及国际分工地位 本文选取以传统贸易数据核算的 2013 年出口额排名前十三位的国家,就其参 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与国际分工地位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这些国家 2013 年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 57.52%。 结合表 2 和图 1,就纵向时间维度看,相比 20 世纪 90 年代末,21 世纪初中国、 德国、荷兰、法国、韩国等国家的 GVC 参与指数值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全球 生产网络下这些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 表现出“倒 L 型” 。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的 GVC 参与指数值相对稳定。英 国、中国香港、俄罗斯、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家的 GVC 参与指数值有所下降。 从横向比较看, 21 世纪初开始,中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处于第一位, 2000 年、2005 年、2008 年和 2009 年 GVC 参与指数值分别为 0.698,0.752,0.742 和 0.751。比利时的 GVC 参与指数值从 2000 年的第二位下降至 2005 年的第三位, 2008 年的第四位,2009 年的第六位。而韩国则从 2000 年的第三位上升至 2005 年的 第二位,并在 2008 年和 2009 年始终居于第二位。日本从 2000 年的第四位下降至 2005 年的第五位,2008 年和 2009 年始终保持在第三位。此外,意大利从 2000 年的 第六位上升至第四位。而其他国家,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相对较低。指数值排名 最后的是俄罗斯,从 2000 年到 2009 年,始终处于第十三位。其次是美国、英国、 加拿大等,基本处于第十位、第十一位或第十二位。中国香港的 GVC 参与指数值 从 1995 年的第一位,跌至 2008 年和 2009 年的第九位,虽然指数值仅减少 0.126。 荷兰保持在第七位或第八位,而法国,从 1995 年的第十一位上升至 2009 年的第八 位。由此可见,中国在迅速扩大贸易规模的同时,其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也越 表 2 各国 GVC 指数值GVC 参与指数 年份 国家 中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荷兰 法国 韩国 英国 中国香港 俄罗斯 意大利 比利时 加拿大 (2) 0.472(13) 0.561(8) 0.625(4) 0.582(7) 0.531(11) 0.620(5) 0.541(9) 0.665(1) 0.480(12) 0.596(6) 0.646(3) 0.536(10) (1) 0.473(12) 0.586(9) 0.633(5) 0.596(7) 0.614(6) 0.701(2) 0.517(11) 0.587(8) 0.426(13) 0.634(4) 0.651(3) 0.536(10) (1) 0.465(12) 0.624(5) 0.644(3) 0.615(7) 0.603(8) 0.719(2) 0.480(11) 0.539(9) 0.438(13) 0.632(4) 0.616(6) 0.500(10) (2) 0.248(3) 0.146(5) 0.376(1) -0.087 0.138(6) 0.111(8) 0.099(9) -0.110 0.216(4) 0.122(7) -0.102 0.051(10) GVC 地位指数 (9) 0.203(3) 0.057(7) 0.274(1) -0.071 0.090(4) -0.040 0.089(5) 0.017(10) 0.217(2) 0.070(6) -0.145 0.027(8) (8) 0.195(3) 0.069(9) 0.265(1) -0.079 0.083(7) -0.069 0.108(5) -0.024 0.248(2) 0.175(4) -0.065 0.088(6)资料来源:根据 OECD-WTO 附加值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 注:括号中表示排名。 (因篇幅所限,部分年份数据省略)- 7 - 经贸论坛《国际贸易问题》 2015 年第 1 期来越高,并处于领先地位。而美国和德国,虽然在出口总量上排名世界前列,但其 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相比其他国家更低。 中国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确定了其有较大 的贸易规模和较高的全球生产网络参与程度。一国的 GVC 参与指数值可以反映其 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但无法体现其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无法体现一国 出口贸易对国内的真实贡献,为此进一步计算了中国出口商品的 GVC 地位指数 值。与 GVC 参与指数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 GVC 地位指数值非常低,呈 “V”型趋势发展。1995 年指数值相对较高,为 0.315,在十三个国家中排名第二, 但是 2005 年指数值仅为 0.017,排名第九,2008 年和 2009 年虽然有所上升,指数值 分别为 0.056 和 0.072,但排名依然处于第八位。可见,中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 较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较低,并呈下降趋势。 2005 年后,GVC 地位指数值排名居于前三位的是日本、俄罗斯、美国。随着 时间的推移,日本的 GVC 地位指数值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在第一位 (除 2008 年 第二位外) 。结合前文分析,日本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很高,且在全球价值链中 的地位较高。俄罗斯和美国的情况和中国恰巧相反,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较低, 但他们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高的位置。 GVC 地位指数值最低的是荷兰、韩国、 中国香港和比利时,部分年份呈现负值,由此可见,这些国家 (或地区) 出口贸易 中对外国附加值的依赖程度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对其国内间接附加值的依赖。图1各国 GVC 参与指数值 (左) 与 GVC 地位指数值 (右)注:根据表 2 数据绘制。根据对 GVC 指数值的分析,目前中国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程度已经处于较高水 平,但其国际分工地位却较低,中国出口贸易“低端锁定”现象明显,在生产链中 以低附加值的生产、组装环节为主,而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营销环节较弱,处 于价值链低端环节。本文将进一步剖析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附加值来源及制造业内部 各行业的情况。 - 8 - 《国际贸易问题》 2015 年第 1 期 (2) 中国出口贸易附加值来源 表 3 给出了中国出口贸易中各个附加 值来源的比重,以 DV 表示直接国内附加 值,以 IV 表示间接国内附加值,以 RV 表 示再进口的国内附加值,以 FV 表示国外附 加值。1995 年,中国出口贸易中 IV 所占比 重最大,超过 50% ,其次是 DV,而 RV 的 比重最小。2009 年,IV 比重仍然最大,但 相比 1995 年减少了 10.84% , FV 比重显著 上升,由 1995 年的 11.87% 升至 2009 年的经贸论坛表 3 中国出口贸易附加值来源 (单位:%)年份 05
DV 34.69 30.02 23.98 24.66 23.80 IV 53.32 50.94 38.77 40.94 42.47 RV 0.13 0.23 0.86 1.13 1.10 FV 11.87 18.81 36.39 33.27 32.63资料来源:根据 OECD-WTO 附加值贸易 数据库数据计算。32.63%,位居第二,RV 的比重仍然最小。由此可见,中国 GVC 地位指数值降低与 出口中的国内间接附加值比重下降和外国附加值比重显著上升相关,原因是国内出 口贸易中很大部分是初级加工的中间产品,需要进口国深度加工。 (3) 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及国际分工地位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2013 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 口总额的 95.14%。因此,分析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地位对于了解中国贸易的 世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借鉴 Koopman 等 (2010) 的测算方法,按制造业细分行 业计算各行业的 GVC 参与指数和 GVC 地位指数 (结合表 4 和图 2) 。 ① 根据 OECD-WTO 的制造业分类,将九大行业 分为劳动密集型 (包括行业 2、 3、 9) 、资本技术密集型 (包括行业 1、 4、 5) 、知识密集型 (包括行业 6、 7、 8) 三大类。从九大行业平均值来看, 1995 年至 2005 年 GVC 参与指数值不断提高, 2008 年小幅回落,2009 年继续上升。除其他制成品及回收设备制造业的 GVC 参与 指数值呈“U 型”外,其他所有行业的 GVC 参与指数值呈“倒 L 型” 。 1995 年至 2005 年, GVC 参与指数值变化幅度较大,且各行业变化较不一致,而 2005 年至 2009 年,GVC 参与指数值变化较小,基本保持在 0.75-0.80 之间。具体如下。 第一, 1995 年,知识密集型行业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的 GVC 参与指数值最高, 为 0.728,比平均水平高出 0.029,其次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基础金属和金属制品制造 业,指数值为 0.721。知识密集型行业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的指数值最低,仅为 0.628,比平均值低 0.071。 第二,2005 年开始,指数值变化明显,2005 年至 2009 年,电气和光学设备制 造业指数值跃居首位,分别为 0.799, 0.782 和 0.797。其次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纺织 品、纺织产品、皮革和鞋制造业,指数值分别为 0.792,0.791 和 0.795。而 1995 年 指 数 值 最 高 的 机 械 及 设 备 制 造 业 仅 居 第 七 位 , 指 数 值 分 别 为 0.768, 0.762 和 0.768。其他制成品及回收设备制造业指数值最低。①九大行业分别为:1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2 纺织品、纺织产品、皮革和鞋制造业;3 木材、纸、 纸制品、印刷和出版制造业;4 化学品及非金属矿产品制造业;5 基础金属和金属制品制造业;6 机械及设备 制造业;7 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8 运输设备制造业;9 其他制成品及回收设备制造业。下文表 4-表 6 及图 2 所涉及各行业均以编号代替。- 9 - 经贸论坛《国际贸易问题》 2015 年第 1 期由此可见,20 世纪 90 年代,知识密集型行业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参与全球生产 网络的程度较高,但在 21 世纪初发展缓慢。相比较而言,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 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速度惊人,由 1995 年的行业排名最后发展至排名第一。 再来比较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 GVC 地位指数。从指数值变化的总体趋势看, GVC 地位指数值呈现“V 型” 。1995 年至 2009 年间,GVC 指数的平均值先是急剧 下降,2005 年后小幅回升。相比 1995 年至 2005 年,2005 年至 2009 年,指数值变化 相对平稳,但是行业间差距扩大。 具体来看:1995 年和 2000 年,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 的 GVC 指数值最高,分别为 0.412 和 0.394,2005 年至 2009 年排名降至第二,但指数 值下降较多,2009 年仅为 0.189,比 1995 年减少 0.223。1995 年,劳动密集型行业纺 织品、纺织产品、皮革和鞋制造业的 GVC 指数值为 0.331,排名第七位,2005 年后跃 至第一位,但指数值下降, 2009 年的指数值仅为 0.274,比 1995 年减少 0.057。而 部分行业的某些年份,其 GVC 地位指数值甚至表现为负数,如木材、纸、纸制 品、印刷和出版制造业,化学品及非金属矿产品制造业,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等。 表4行业 1 2 3 4 5 6 7 8 9 均值 1995 年 0.704 0.717 0.689 0.697 0.721 0.728 0.628 0.718 0.690 0.699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 GVC 指数值2009 年 0.762 0.795 0.774 0.790 0.780 0.768 0.797 0.779 0.691 0.771 1995 年 0.412 0.331 0.337 0.328 0.352 0.333 0.277 0.355 0.332 0.340 2000 年 0.394 0.299 0.262 0.274 0.303 0.269 0.118 0.296 0.251 0.274 GVC 地位指数 2005 年 2008 年 0.176 0.203 0.243 0.266 -0.008 0.019 -0.044 -0.019 0.005 0.042 0.048 0.065 -0.151 -0.091 0.031 0.072 0.168 0.183 0.052 0.082 2009 年 0.189 0.274 0.056 -0.021 0.059 0.023 -0.039 0.079 0.155 0.086GVC 参与指数 2000 年 2005 年 2008 年 0.676 0.758 0.757 0.722 0.792 0.791 0.716 0.771 0.767 0.739 0.784 0.779 0.771 0.779 0.775 0.713 0.768 0.762 0.745 0.799 0.782 0.745 0.781 0.775 0.716 0.674 0.673 0.727 0.767 0.762资料来源:根据 OECD-WTO 附加值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图2 - 10 -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 GVC 参与指数值 (左) 和 GVC 地位指数值 (右)注:根据表 4 数据绘制。 《国际贸易问题》 2015 年第 1 期 (4)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附加值来源经贸论坛根据上文对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 GVC 参与指数和 GVC 地位指数的测算与比较, 劳动密集型行业纺织品、纺织产品、皮革和鞋制造业的参与全球网络程度与国际分工 地位一致,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程度高,且处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上游位置,其主要原 因是国内间接附加值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非常高,且远高于外国附加值出口比率 (见 表 5) ,同时也与大部分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采用一般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明显减少有 关。国内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实现了较大比例的国内价值增值,可见传统纺织服装行业 在做大和巩固的过程中,逐渐向做强迈进,向附加值高、设计含量高的产品方向努力。 知识密集型行业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程度提高最快,并 于 2009 年居各行业之首,但其国际分工地位下游化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外国附 加值出口比重迅速上升,由 1995 年的 13.32%上升至 2009 年的 42.58%。电气和光学 设备制造业是国际生产分割 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知识 表5 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出口附加值来源比重 含量高,就中国目前现状而 言,虽然极大程度地融入全球 生产网络,但其出口主要依 靠外国附加值,仍然处于行 业低附加值环节,对国内价 值增值贡献较低。 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化学 品及非金属矿产品制造业的全 球生产网络参与程度显著提高, (单位:%)行业 1 2 3 4 5 6 7 8 9 DV 29.58 28.17 30.97 30.19 27.83 27.08 37.03 28.05 30.86 1995 年 IV RV 62.64 0.05 58.10 0.18 56.92 0.10 56.79 0.11 59.73 0.10 58.89 0.15 49.50 0.15 59.80 0.11 56.63 0.13 FV 7.74 13.55 12.02 12.92 12.34 13.89 13.32 12.04 12.38 DV 23.51 20.11 22.08 20.52 21.53 22.35 18.05 21.40 30.27 2009 年 IV RV 51.11 0.26 58.77 0.42 42.59 0.49 38.04 0.50 43.15 0.42 39.98 0.87 37.07 2.30 44.45 0.67 44.97 0.64 FV 25.12 20.71 34.83 40.94 34.89 36.79 42.58 33.48 24.12资料来源:根据 OECD-WTO 附加值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其国际分工地位呈现下游化。 主要原因是国内直接附加值和间接附加值出口比重下降明显,而外国附加值出口比重 从 1995 年的 12.92%提高至 40.94%,增加了 28.02%。 总体来看,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分工格局明显,传统的劳 动密集型行业向上游化发展,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虽然融入全球生 产网络的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下游化趋势明显,对国内价值增值贡献相对较小。 (5)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巴拉萨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指 标。传统的 RCA 指数的计算基于总贸易数据,不可避免地包含了重复贸易的中间 产品,使得指数值所反映的竞争力水平有偏误。以总出口数据计算的 RCA 指数值 表明,印度金属制品业具有较强的显性比较优势,但是基于国内附加值数据的 RCA 指数值则明显下降,表现为比较劣势 (Koopman 等,2012) 。因此,基于附加 值贸易数据计算的 RCA 指数,能更好地比较中国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水平,以把握中国制造业目前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 由表 6 可见,中国的纺织品、纺织产品、皮革和鞋制造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 力,但竞争力水平呈下降趋势, 1995 年 RCA 指数值为 4.095, 2009 年指数值降为 - 11 - 经贸论坛《国际贸易问题》 2015 年第 1 期2.966。居于第二位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他制成品及回收设备制造业,1995 年的 RCA 指数值为 3.498,但 2009 年指数值仅为 1.763,下降明显。知识密集型行业的 国际竞争力在 20 世纪 90 年代并不强,但呈逐渐上升趋势,如机械及设备制造业, 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 制造业等。其中,电气和光学设备 制造业的 RCA 指数值处于第三位, 且呈显著上升,1995 年 RCA 指数值 为 0.933,具有较为平均的国际竞争 力,2009 年指数值上升为 1.769,具 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20 世纪 90 年 代,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 争力较低,逐渐下降,如食品、饮 料及烟草制造业,化学品及非金属 表 6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RCA 指数)行业 1 2 3 4 5 6 7 8 9
4.095 0.179 0.673 0.918 0.586 0.933 0.217 3.498
3.689 0.432 0.836 0.974 0.313 1.164 0.189 1.751
2.922 0.430 0.575 0.950 0.939 1.505 0.316 2.258
2.988 0.476 0.533 0.832 0.840 1.679 0.343 2.010
2.966 0.473 0.487 0.839 0.776 1.769 0.339 1.763矿产品制造业等,大部分年份指数 资料来源:OECD-WTO 附加值贸易数据库。 值 小 于 0.80, 国 际 竞 争 力 水 平 较 弱。由此可见,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显著的较高的国际竞 争力,但是随着劳动力优势的逐渐丧失,这些行业的竞争能力下降。同时,伴随着 工业化、知识转移、产业升级等因素的推进,知识密集型行业如电气和光学设备制 造业的竞争力提升明显。四、结论和建议1.结论 本文借助附加值贸易数据,测算并比较中国 GVC 指数及 RCA 指数,探讨国际 分工深化背景下,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分工贸易地位及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 伴随着国际分工模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进而向产品内分工演化,中国凭借 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全球生产链和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环节,已经表现出较高的参与 度。但其国际分工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由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国 外先进技术的需求增加及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有限,其对国外高端中间投 入品和高端技术的需求增加,出口中外国附加值的比率显著增加,而国内间接附加 值出口比率下降。就制造业分工地位而言,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格局明 显。中国传统的纺织品、纺织产品、皮革和鞋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融 入全球生产网络程度较高,在全球价值链中逐渐向上游化发展,而电气和光学设备 等知识密集型、化学品及非金属矿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 方式主要是向下游化方向发展,短期内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所处的上游位置。就制造 业的国际竞争力而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 20 世纪 90 年代具有极强的国际竞 争力,但是伴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这种竞争力正逐步流失。虽然诸如电气和光学 设备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提升,但是尚需加强。而资本技术密集型 行业的竞争能力提升尤其需要重视。 - 12 - 《国际贸易问题》 2015 年第 1 期 2.建议经贸论坛(1) 中国“大进大出”的表面规模庞大掩盖了真实的价值增值渺小,积极融入全 球生产网络但在国际分工模式中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现象明显。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比 较优势在短期仍将存在,但以资源禀赋决定比较优势生产环节的战略并不可持续,需 要将这种静态比较优势升级为以创新、设计、知识等因素构成的新型动态比较优势, 不再受限于资源禀赋,寻找全球价值链中具有较高国际地位和附加值的新生产环节。 (2) 应根据世界市场对出口商品结构的需求,结合自身优劣势,培育新的竞争 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提升、整改传统劳动密集型 产业,比如纺织服装业等,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做大传统产业的同时,做 强做专,在国内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合作分工体系,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 位,突破低端锁定;另一方面,开拓新领域,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 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新的出口竞争优势。 (3) 坚持技术创新,以创新带动外贸结构优化、生产环节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形 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支持的政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提升 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能力,由价值链低端生产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 (4) 积极主动吸收国外高端要素,引资、引技、引智同步发展,引导高端要素 对企业的溢出效应、竞争示范效应等,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提供有 利的积累和支持。 [参考文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2006)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 ” 《世界经济》 第 5 期。 胡昭玲、宋佳, (2013) “基于出口价格的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研究, ” 《国际贸易问题》 第 3 期。 刘志彪、刘晓昶, (2001) “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第 10 期。 刘志彪、吴福象, (2005) “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 《中国工业 经济》 第 7 期。 邱斌、叶龙凤、孙少勤, (2012) “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出口 复杂度的分析, ” 《中国工业经济》 第 1 期。 Koopman, R., Z.Wang, and Shangjin Wei, (2008) “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 is Really Made in China? 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NBER Working Paper No.14109. Koopman, R., W.Powers,Z.Wang, and Shangjin Wei, (2010)“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NBER Working Paper No.16426. Koopman,R., Z. Wang, and Shangjin Wei, (2012) “Estimating Domestic Content in Exports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99 (1) , 178-189. Linden, G., K.L.Kraemer, and J.Dedrick, (2009) “Who Captures Value in a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 The Case of Apple’ s iPod,”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52 (3) , 140-144. Linden, G., J.Dedrick, K.L.Kraemer, (2011) “Innovation and Job Creation in a Global Economy: The Case of Apple’s iPod,”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and Economics 3 (1) , 223-239. WTO, IDE-JETRO, (2011) “Trade Pattern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 in East Asia: From Trade in Goods to Trade in Tasks,”Geneva: WTO, http://www.ide.go.jp/English/Press/pdf/_news.pdf.(责任编辑 王 瀛) (下转第 131 页) - 13 - 《国际贸易问题》 2015 年第 1 期学术前沿Xu B., (2010) “The Sophistication of Exports: Is China Special?” China Economic Review 21, 482-493. (由于篇幅限制,部分参考文献未列出,如有需要,可与作者联系)(责任编辑 王瀛)Influences of Productivity Heterogeneity and Product Quality Heterogeneity on Firm Export: A Literature Review WEI Fang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heterogeneous firm trade theory, researche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ies now begi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duct quality heterogeneity. By introducing the product quality heterogeneity together with the productivity heterogeneity, firms’ export behaviors have been re-analyzed and the price decision is argued to be the most advanced trend in this area and many innovative views have been obtained in both the theory study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Meanwhile,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rawback of the unit value method, other measure methods for export quality are being developed, such as direct estimation, quality adjusted price index and inverse deduce method, etc. This paper conduct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all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mments on the related empirical research and measure methods of product quality before putting forward some future prospects. Keywords: Product q F T Measure method (上接第 13 页) China’ s Division of Labor and Trade Status in GPNs: A Research Based on TiVA Data and GVC Index CEN Li-jun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China’ s division of labor and status of trade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GPNs) based on statistics on trade in value added (TiVA) by using the global value chain (GVC)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index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while China has an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in GPNs, its position in the GVC is low and has followed a“V-shaped”development ruote, which is correlated with the decline in the propotion of indirect exports of value added and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position of China’ 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at relatively higher positions, developing towards the upstream, and with significant but declining competitiveness, whereas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ies have an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in the GPNs, developing towards the downstream and contributing relatively less to domestic value added. Keywords: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GPNs); Position of Division of L Trade in Value Added (TiVA); Global Value Chain (GVC) Index - 131 -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加值出口贸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