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中国出现民族主义了,配股是好事还是坏事事?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更多
  @大名鼎鼎-30 12:27:22  壞事  -----------------------------  理性爱国,一个很普通的长征七号整流罩掉入大气层,就引起那么多的意淫,一下子全部高潮了,参见  
  白皮劣种人  女人奶子大  男人屌子长
  好事  
  @scgb-30 12:48:45  好事  -----------------------------  不失控就好
  假设战乱 每一个路灯挂一个公知,按网上名单开始  杀他们全家也不为过!
  这种事还用讨论啊
现在跪舔洋人的国人一大堆
最好能爆发3战
中国人体内的热血被减弱太多了
早就没有了虽远必诛的豪情
种族歧视民族主义表面上看大家都相安无事
暗地里都恨不得把别人踩死
  国家绝对需要民族生义
  其实伟光正的民族政策有两面性的,一方面让少民有了民族意识,一方面让本来对民族很模糊的汉族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民族标志
  没什么好不好,好像一直是这样子吧。。。
  实际上从近代史看民族主义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一定要适当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不代表国家利益。看看德国日本作为后起帝国主义国,就是民族主义绑架了国家利益,以战争作为激烈的扩张手段,谋求改变世界格局和秩序,最终穷兵黩武。  对于中国来说,发展为主,谋求全世界最强最高端的经济实力才是最好的“战争”方式。
  目前,是好事。  文明的冲突正在来到,民族主义是对抗其最好的东西。  
  @大地与海
14:18:36  目前,是好事。  文明的冲突正在来到,民族主义是对抗其最好的东西。  -----------------------------  但愿如此,天佑中华
  理性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必须提倡,
  @大地与海
14:18:36   目前,是好事。   文明的冲突正在来到,民族主义是对抗其最好的东西。   —————————————————  @w_jasoner
14:22:00  但愿如此,天佑中华  —————————————————  中华文明内在有一种天地永存之基因,他总会在需要的时候,会培养那些被他熏陶和扶植的群体,自动获取一些东西,去战胜任何困难,而永存与天地  
  @w_jasoner
民毛,13亿人,网上发声不足亿人,绝大部分又得被楼主一句话代表  
  不再进阶就好  
  许许多多的人鼓吹民族主义,却用的吃的穿的坐的都是敌对国生产的,难道这些都不用钱买吗?不要钱那肯定是汉奸,要钱是不是变相支助了敌方经济?这种人嘴上一套,行为一套实为可耻。要爱国讲民族主义,就要从自身做起。
  不好不坏,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有什么样的状况就有什么样的对抗,我们老百姓才是基础  
  民族意识如图人的自我意识。过度自责会导致自卑,进而丧失交朋友的机会;过度自信会导致自大,进而失去已有朋友。唯有不偏不倚为最好,做人要自信与自谦并重,才能自尊自爱  
  @大名鼎鼎2016
12:27:00  壞事  —————————————————  别开门    
  现在,只有极端的民族主义者才能救中国。
  现在都是游戏 体育 网红直播 就像日本一样   
  网上有点正事没 新闻都屏蔽了 都不播 公知倒是不少  
  主要因为中国人太多,有百分之一的癞子上网骂街耍浑,就能制造气氛
  民族主义当然是好事儿了!一个团结的中国比一盘散沙的中国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只要不是汉奸买办,没人希望祖国重返分裂吧?  不要把民族主义看作极端民族主义,我们还没被逼到那份儿上!  
  绝对是好事  
  好事  
  @w_jasoner
当然是好事咯,提震民族爱国热情  
  中国人太聪明理性世俗,缺民族主义,
  @大名鼎鼎2016
12:27:00  壞事  —————————————————  说的对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旅美作家沈睿批《舌尖2》民族主义作祟 网友:你的舌头染上了文化自卑感
关键字: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2沈睿批舌尖2舌尖2民族主义作祟文化自卑感文化优越感乡土情怀吃货俱乐部
自从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后,掀起一轮轮收视高潮。国内观众和海外留学游子纷纷对《舌尖2》中提到的中华美食趋之如骛。据观察者网小编粗略统计,光《舌尖2》第二集中出现的美食就有:安徽徽州臭豆腐、苏式小方糕、糍粑、船点、广东汕头蚝烙、江苏扬州烫干丝、脱骨鱼、上海名菜扣三丝、油爆河虾&&然而,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对《舌尖2》抱有好感。继和批评《舌尖2》包含了&政治宣传&后,旅美女性主义学者沈睿也于5月6日在其新浪博客上发表文章《舌尖上的中国:有多好?》,批评在这部央视美食纪录片中体现出来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污染了人们的舌头&。沈睿在该文文末总结道:&舌尖上的中国,好吃是好吃,但绝不比舌尖上的美国或舌尖上的法国更好,比起舌尖上的意大利,就更差之千里了。美国是一个多文化多民族共存的地方,舌尖上的美国,比舌尖上的中国要丰富多样得多。&该文一出,随即引发网友争议。
文章作者沈睿出生于北京,在美国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居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任教于美国海军学院。沈睿著有《假装浪漫》、《荒原上的芭蕾》等书。美国海军学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缩写USNA)位于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又称&安纳波利斯军校&,是爱国者联盟盟校之一。它是美国海军培养初级军官的一所重点学校。
沈睿在《舌尖上的中国:有多好?》一文开头就&掷地有声&地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国人才不停地说自己的饭何等好吃,而其他国家的饭不如自己的。对她的这一发现,她自己总结这是&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在作祟,并称这可能是&中国人将来的文化休克症状之一&。
沈睿作者博客
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沈睿还称&好吃的中国饭都比较油腻&。她津津有味地介绍了自己陪着老伴前往芝加哥港式早茶饭店Dim Sum的经历。在这家传说中芝加哥&最好的中国餐馆&里,沈睿吃到了如下菜式:灰成一团、&几近野蛮&的鸡爪和过于油腻的排骨。尽管自己的老伴也赞美中餐的美味,但沈睿看得出来,&他吃得不开心。&
沈睿接着说道:&中国饭在美国,是下层社会的饭,是劳苦大众的饭,而不是给有闲阶级享受的饭,也同样的一小碟一小碟做的饭,西班牙的Tapa比中国饭显得文明和漂亮。&远在大洋彼岸的她甚至担心起&贫穷的中国老百姓&吃不起牛排这样的大肉:&牛肉要带血才好吃。嫩,香,纯粹的牛肉香,是一种奢侈,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老百姓吃不起牛排这样的大肉,中国做饭的肉是猪肉&&吃牛排如同吃鸡爪子,需要多吃,才吃出感觉来,否则就近乎野蛮了。&
在中餐馆酒足饭饱后,旅美作家重操就业,开始研究美食与文化问题。她甚至拿自己当成了典型的文化研究标本,借以疗救警示:&我看网上的中国饭的照片,因为看到猪蹄子小龙虾乌龟的原本模样而觉得恶心&&在国外的二十年,跟不同种族文化的人一起生活,我也习得了这个恶习:希望看不到我吃的东西的原本模样。&
挑战中国吃货的下场是很&恐怖&的。此文一出,就在互联网上引发诸多争议。
网友@花房里的马儿 吐槽文中&中华美食皆油腻&这一观点:&只要是好吃的中国饭,基本都是油多的,看到这句我笑坏了。她可能穷到只吃过猪油炒肥肉&&&
网友@稚子 强调味道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口腹之欲,更是一种乡土情怀的体现:&说到卫生,印度饭或者卫生状况更为堪忧,但不妨碍几代的印度人到了国外仍然想念家乡的咖喱味。味道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口腹之欲,也是对故乡和亲情的一种维系。牛排在美利坚各地都一味,但是我们知道南方吃汤圆生煎包,北方吃饺子馍馍,这就是乡土情怀。&
@TreeING 表示,要对作者抱有同情之理解:&尝试去理解吧。她对中国的记忆都是八十年代的,并且永远的停留在那里了。某种程度,那个年代的移民其实挺悲哀的,因为他们内心对自己的文化是那么的自卑,恨不得脱胎换骨去拥抱另一种文化。往往就应了过犹不及这句话。 &网友@zau 附议:&作者是有多久没有回国了,对中国的印象还停在不知哪个时代。&
观察者网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各省市招牌菜&图片
尽管吐槽者众,但也有人支持作者沈睿的观点。网友@ABITW 就表示:&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真的能分出高下吗?能分出高下的话,获胜者就值得自豪吗 ?陈晓卿老师舌尖确实好看,但不是想用食物唤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吧?英国菜实在是糟透了,但是几百年来,他们不一直吃得好好的吗?中国菜那么好吃,它喂养出来些什么?&
中国菜那么好吃,它喂养出来些什么?对此,一位网友作出了解答。他认为,尽管舌尖2不再是纯粹的美食纪录片,&可能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民族主义,或者是某种更久远的东西&,但他表示中国人热爱自己的美食文化&并不代表我们贬低外国人的饮食文化为乐。&他认为,&饮食口味更多的是后天习惯,所以本地人对本地食物认同度高自然不过。作者有这时间来证明中国人的胃在说谎,倒不如去数数美国超人拯救世界多少次了。&
这种更久远的东西也许就是&羁绊&。网友@秋江暝泊 在批评作者自己在秀西方食物的优越感,却没有抓住舌尖的本质&&对于你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感情。她说道:&我也是一个反对将美食民族主义的人,并一直以此来评价舌尖&&但我实在不知道楼主在美国生活二十多年之后,西化了味蕾也罢,为何还西化了西方人对于食物的优越感。&&西方人以为他们所看不到的杀戮,用食品大工业进行的杀戮就不是杀戮,就是文明,真是这世界上最奇怪的想法。舌尖的主题永远不是优越感,而是羁绊。羁绊来自于你对于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感情,而不仅仅是&各地美食观光片&。就像我在美国几年,回国的时候开始想念楼下咖啡馆的美式早餐、纯正咖啡、烤好的三明治以及学校附近的泰国餐馆;在美国看舌尖,想念苏氏糕点煎饺小笼包。我同意楼主说的可以多拍拍各地的美食,法国菜意大利菜印度菜埃塞俄比亚菜。但那不再是舌尖,而是另一个异国风情观光片了。没有在当地长期生活过的人,很难对这些食物有强烈的共情,来美国旅游一个月,甚或也会觉得食物全都一个样。呆久了,有了羁绊,舌头慢慢的开始分辨的出不同的沙拉不同的面包不同的cheese不同的咖啡不同的啤酒。楼主在美国生活二十多年,对国内的食物羁绊浅了,对美国各式各样的菜羁绊深了,没有什么问题啊,大可以写一篇文章讲讲&老伴&家常菜和牛排和红酒等等的眷恋。读者也会看,也会有共鸣,也会欣赏,也会尊重。那种急不可耐想要洗白想要赶紧脱离中国拥抱西方最狭隘的那种食物价值观是怎么回事?&
@秋江暝泊 最后还以作者的句式嘲讽道:&急赤白脸想要洗白的华裔优越感自卑感真是坏东西,连舌头都染上这样的味道了!&
旅美作家批《舌尖2》
以下是旅美作家沈睿《舌尖上的中国:有多好?》原文内容。
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国人才不停地说自己的饭何等好吃,而其他国家的饭不如自己的&&我旅行过很多国家,在美国、中国和法国都深入地住,我喜欢中国、法国和美国各地的饭,不仅仅是餐馆里的饭,而是日常老百姓家里的饭,有意思的是,只有中国人才不停地说自己的饭何等好吃,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饭都不如自己的。我很纳罕并总结: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表达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说自己的饭何等好吃。
要带学生去中国了。上个星期我给他们做行前文化准备,谈及将在中国遇到的文化休克,谈及的一点就是中国饭。平时在美国,你常常听到人们说,&啊,美国的中国餐馆的饭不是地道的中国饭,去中国才吃到地道的中国饭,我在这里提醒你们,地道的中国饭可能并不对你的胃口,其实也不那么好吃,这将是你们的文化休克之一:中国饭没有说的那么好。中国饭比较油腻,只要是好吃的中国饭,基本都是油多的,在美国生活久了,就会不习惯吃中国饭。&学生看着我,所有的眼睛都一眨一眨,有到中国拭目以待的意思。
想起三个星期前在芝加哥,朋友跟我们会面,那天我们正要离开芝加哥,飞机是晚上的,所以朋友提议去芝加哥的中国城吃中国饭,老伴开车,我们在芝加哥的南城找中国城,芝加哥的南城好像是第三世界的城市:肮脏,杂乱,破烂。中国城如同黑夜中的影子,怎么也找不到。我知道老伴早就烦了,可是碍于朋友的面子,老伴故作平静,我心里好笑,趁机会磨练老伴的耐性。
最终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城,并去了朋友建议的&Dim Sum& &&港式早茶饭店。饭店已经是下午,基本还是爆满,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当然在座的大多都是中国人。朋友热情建议我们要一些特色菜,比如鸡爪子之类的,我知道老伴是坚决不会吃的,我自己呢,好不容易吃一顿中国饭,也同意,也有故意让老伴见识见识中国饭的意思。
沈睿老伴姐姐做的饭后甜点
饭上来了,一小碟,一小碟的,我们要了有十种左右,我跟朋友敞开心怀地大吃,老伴也吃,但是我知道他吃得不开心,因为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不对他的胃口,鸡爪子于他,几乎是野蛮,我们骗他说猪肚子是牛肚子,他也没吃出来,因为灰成一团,看不出到底是什么肚子来。排骨是过于油腻了&&反正凡是油腻的,都好吃,老伴也在吃,看着我们两个中国女人吃得那么开心,他也假装开心,我心里一直笑,脸上也笑,我很少吃这样的饭,觉得好吃,虽然并不比家常的美国饭好吃。
朋友介绍这是芝加哥最好的中国餐馆之一。我觉得从中国餐馆的角度看,这样的在美国,也属于上乘的,不过,中国饭在美国,是下层社会的饭,是劳苦大众的饭,而不是给有闲阶级享受的饭,也同样的一小碟一小碟做的饭,西班牙的Tapa(观察者网注:此处疑似笔误,应为Tapas)比中国饭显得文明和漂亮,吃起来当然也非常好吃。朋友和我大快朵颐,老伴在一旁吃着,也赞美着,我看得出来他的勉强,心里一直在笑。
我们回来后讨论饭与文化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坚决认为中国饭世界第一呢?《舌尖上的中国》在播第二季了,显然非常受欢迎,其实我倒是觉得国家电视台应该拍拍国外的食物,那数不尽的好吃的,让中国人开开眼界,而不是以为自己天下第一,中国饭最好吃。实话实说,比起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美食,中国饭并不比其他的美食更好,中国的烹饪是世界各种各样烹饪的一部分,我看网上的中国饭的照片,因为看到猪蹄子小龙虾乌龟的原本模样而觉得恶心&&在国外的二十年,跟不同种族文化的人一起生活,我也习得了这个恶习:希望看不到我吃的东西的原本模样。
再次坦白地说,我在美国也习惯了吃牛排,牛排一定要只烤八九分钟,牛肉要带血才好吃。嫩,香,纯粹的牛肉香,是一种奢侈,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老百姓吃不起牛排这样的大肉,中国做饭的肉是猪肉,并且肉只是味道,牛肉历来都比猪肉贵,美国这里也是如此,法国也是如此。法国的猪肉比牛肉便宜多了。就是美国人吃牛排也是特殊的日子,不是天天都是牛排的,法国也是如此。吃牛排如同吃鸡爪子,需要多吃,才吃出感觉来,否则就近乎野蛮了。
最终的结论是:舌尖上的中国,好吃是好吃,但绝不比舌尖上的美国或舌尖上的法国更好,比起舌尖上的意大利,就更差之千里了。美国是一个多文化多民族共存的地方,舌尖上的美国,比舌尖上的中国要丰富多样得多,在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我忍不住想:Nationalism(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真是个坏东西,连人们的舌头都被熏成或污染成有这种味道的了!
(观察者网综合作者博客、新浪微博等消息)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朱八八&>&&>& > 正文
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近代中日关系
作者:王柯
发布时间:
来源:文化纵横
字体:&&&|&&&&|&&
  王 柯 / 日本神户大学  
  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在这120年间,前半是以侵略与反侵略为主题,后半围绕是以应该尊重历史还是应该集体失忆,中日两国之间的民族主义几乎一直发生着冲突。然而不同的是,中国的反日民族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在日本的教育和刺激下成长起来的,这是一个在评论两国民族主义的性质时不可忽视的前后顺序。
  笔者一向认为,在理解近代中国政治历程的问题上,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视点。其一是中国进入近代国家之前最后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阶层不是汉民族,另一是中国清末民初的许多革命家和思想家都是通过日本(而并非通过其他国家)接受了建设近代国家思想的影响。这两点并不相互孤立,而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革命家对于清王朝的&民族&歧视政策的反感和反抗,最终演变为&驱除鞑虏,回复中华&的&民族&革命,而这个以建立&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革命的理论,恰恰是从鼓吹单一民族国家思想的近代日本学到的。从梁启超在日本学到&民族主义&这个词汇的那一天起,中国人的原初的淳朴的民族主义就与建设近代国家和新型&国民&联系在了一起;然而,作为老师的日本,却将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思想变成了动员煽动国民参加侵略战争的工具,近代中日两国关系因此成为两个民族国家之间民族主义激烈对抗的舞台。所以,认识中国近代对外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首先应该按照时代在中日近代关系的层面上对它进行梳理。
  中国的海洋意识与甲午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的战败,迫使清王朝与英国之间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然而即使割地赔款,此时的清王朝依然摆出一副&以不变对万变&的架势,自我陶醉于传统的&天朝&体制之中。与此相反,没有被中国人接受的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却在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日本人从鸦片战争中得到教训,开始注意到&洋学&的价值。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战败的清王朝,到了1860年代才终于进行&洋务&。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自救自强&的第一步,然而它的视野里有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实行&中体西用&的目的依然是为了维持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天朝&秩序。而日本在1850年代即从&锁国&转向&开国&,1860年代开始对国家政治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造,经过&讨幕运动&、&大政奉还&等确立了以三权分立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之后再推行&四民平等&、&改正地租&、&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各项具有实质性的政策,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国家近代化的进程。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在中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近代民族主义之际,日本的民族主义已经开始膨胀,并且很快达到了1874年的&出兵台湾&、开始鼓励进行对外扩张的地步。
  &出兵台湾&是近代日本第一次出兵海外,也是&最初的践踏清朝主权的事件&。它说明,日本民族主义的膨胀必然导致日本向外进行军事侵略扩张,而其侵略扩张的矛头首先就会指向以中国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传统东亚地区国际秩序。昔日的学生变成今日的强敌,日本的侵略极大地刺激了清王朝。然而由于内外交困,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塞防之争&:塞防论主张收复在1860年代的穆斯林起义中丢失的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权,海防论则主张放弃新疆地区而把收复新疆的预算用到充实海防力量中。其实,不论是塞防派还是海防派,其代表性人物都是清朝内部的洋务派人物,二者都看到了近代帝国主义侵略的危险,不同的只是,应该把哪个国家视为最危险的帝国主义,然后将这个假想敌可能来侵的方向列为国家的防卫重点而已。&收复新疆&的背后,隐藏着是否应该将俄国作为一个最危险的假想敌。
  表面上看来,&塞防论&的胜利似乎说明此时的清朝政府还没有将日本看作是最危险的敌人,然而更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清朝政府没有摆脱中国以万里长城为象征的&重陆轻海&的传统国防思想的思维。关于近代中国衰退的原因,人们常常列举清王朝统治阶层的腐败、保守与自大,然而却常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无论是统治阶层还是知识精英,都在国家经营的层次上缺乏海洋意识。
  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一个大陆文明,在中国的文明体系里,海洋从来没有占据过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个经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大国,中国人更愿意把从海上来的人们都看作是来&天朝&的&朝贡使&。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共同体,中国如何抵御游牧民族&&胡人&的入侵,才是真正令历代王朝统治者头痛的问题。所以,能够在西北建造起雄伟的&万里长城&,却从没有一个王朝想到要东南去建设一支海军力量。明王朝为了杜绝倭寇,想到的方法只是严格实行海禁政策;而终于跨过万里长城统治了全中国的清王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国人传统的&华夷思想&,但对中国以及北方民族政治传统的继承,中国传统的防卫思想进一步发酵:在内陆方面虽然屡建&武功&并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的主权范围,但在海洋发展的方面却显得更加慎重,断断续续地实行以海禁,延续着锁国政策。
  但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列强各国为了在海外获取殖民地和扩大势力范围,争相加强海军力量成为近代国家主要的军事和防务思想。日本进攻台湾以后,清朝也建立了&水师&,但水师海军建设一直阻碍重重。而在这期间日本的海军力量终于凌驾于中国水师之上,从而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大败清朝。甲午战争是&中日关系发生质变&的标志,更成为让中国人重新认识海洋、重视海上防务力量的契机。甲午战争的结果长期影响到中日关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中国要成为海洋大国、加强海军力量的声音不断高涨,其背景上依然可以看到有对甲午战争给予中日关系之影响进行深刻反省的原因。
  近代中国自我认识的三阶段:
  对外民族主义的生成与发展
  对中国人来说,败给日本比败给西洋列强各国在精神上的打击更加沉重;中国突然转为向昔日学生的小国日本&割地赔款&,尤其是给知识分子带来了强烈的耻辱感。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后,5月里在北京的1300名举子在康有为的率领下&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也发生过许多&攘夷&的运动,但那只是在对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缺乏充分认识的情况下,&住民们在对外部侵入者感觉到了危险时所产生的本能的行动。&但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公车上书&,却是由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发动的第一次政治请愿运动,它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作为一个社会集团站到了民族前线的标志。孙中山也于1894年在夏威夷组织起了以打倒清政府为目标的&兴中会&来发动革命运动。但是不管是变法派还是革命派,虽然他们的行动方式和最终目的有所不同,但从国际社会的局势变化后深感中国面临深刻危机而认为必须寻求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的思路上来看,二者的性质却是相同的。
  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及中国人的变革和进步往往是从认识到了自身不足而开始的。首先是&器物不足&,然后是&体制不足&,最后是&文化不足&。应该注意到的是,而后两次变革的发生都是与中日关系分不开的。为了解决在&器物&方面的不足,洋务派只是进行了&利器&(建设新型工业)、&练兵&(创建新式军队)、&兴学&(导入新式教育)等实质性的尝试。但是要进行体制的变革,是要以否定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世界&的传统世界观为前提的,因此不得不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革命性的事件。而戊戌变法是由甲午战争的战败而起的,由此就可以看出甲午战争给中国民众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冲击。
  从1884年到1914年之间,日本一共参与了三次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对日本来说,这三次战争不是以中国为敌就是以中国为战场,并且借机从中国获取了大量的权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1915年时以提出对华二十一条而达到了新的地步。以此为背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意识也一举高涨。二十一条签订的5月7日、5月9日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纪念日&,从191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21年的抵制日货运动成为民国以来首次全国性的民族运动,也是中国经济史上历时最久的抵制外货运动。1915年9月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而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评价,在因中华民国的成立而完成了体制革命的基础上,开始了近代中国和中国人自我认识的第三个阶段。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是以近代中国和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的觉醒为基础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叶嘉炽所做出的如下分析:&由于向西方国家争回国家主权的奋斗屡遭挫败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觉醒,不时的咬啮着知识分子的心灵,他们对科学精神虽树起了信念,然而对产生科学精神的西方国家丧失了信心。同时,他们又不愿在回到东方的传统中来,于是有些人竟投向所谓现代的、科学的、包容一切的、反西方的马克思主义&。
  就这样,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民众尤其是知识阶层对国土分割和民族灭亡的危机感、对内建设近代国家和对外维持国家独立的紧迫感不断被强化,近代中国的对外民族主义也就随着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而问世、又因肆无忌惮地践踏中国主权的对华二十一条而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近代中国的&尊王攘夷运动&
  战争经验所带来的结果,并不仅仅只反映在国家的层面。直到1920年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停留在知识阶层,而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对中国不断升级的军事侵略,由于其受害者范围之广,则成为了对中国社会的广大民众进行民族主义思想和体验之教育的最好教员。
  我们常常以为中日战争就是&八年抗战&,这是从中国军队开始正式的抵抗的时间点(日的卢沟桥事变)进行计算。但是在日本,对当年日本侵华具有反省意识的学者中有不少人认同&中日十五年战争&之说,就是说日本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应该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算起,而且这个&中日十五年战争&就是&以中华民族本身为敌&的战争。例如731部队将中国人作为细菌武器试验工具,就是视中国人生命如草芥的证明。有日本学者揭露,由天皇直属的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参谋总长&&载仁亲王(皇族)曾亲自对北支那方面军司令官杉山元下达使用化学武器的命令:&根据大陆命令第二四一号做出如下指示:1,北支那方面军司令官在其占领地区内的作战中使用芥子气(黄剂等特种资材)并研究其作战上的价值&,但同时又提出:&采取万般措施以隐匿事实,尤其是对第三国人绝不能伤害,同时要绝对对他们隐匿事实。&这也说明,上至皇族、下至&皇军&,普遍具有对中国民众进行民族屠杀无罪的思想。因此,挂着&皇军&名义的日本军队敢于屠杀中国人,而这种民族屠杀又自然刺激了中国民众的仇日反日的民族意识。
  日,在北京创办崇贞学院的清水安三带着夫人等,6名日本人一起拜访了当时的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应日本来客的要求,胡适在名片上写下了&尊王攘夷&四个字相赠,而这让日本来客们感到非常不安。卢沟桥事变前的中国社会,可以说与&尊王攘夷&运动时的日本社会形势十分相似,一方面是国内各个政治势力之间分裂对抗,而另一方面又面对着外国、主要是日本的侵略势力。然而,胡适之所以给来访的日本客人赠送&尊王攘夷&四字应该还有一番深意:尽管中国国内各个政治势力、军事势力之间明争暗斗,各个地域、社会阶层之间分裂对立,但是中国人在对内处理&尊王&问题的同时,也不会忘记还有一个要对外一致&攘夷&的重大问题。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帮助中国民众认清了日本的侵略目的。但是围绕&攘&的方法和&尊&的对象,国内各政党、阶层、集团依然存在深刻的对立。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自由派知识分子曾经认为:因为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中国的军力难以与日本相比。所以轻言抗战的豪言壮语将招致亡国,故而他们反对轻易对日宣战。但是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规模的不断扩大,从1932年的淞沪抗战到1936年的西安事变,一连串的抗日呼声,证明中国民众在面临民族存亡之时,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空前的觉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陆军大臣杉山元在给天皇的上奏中狂言:&一个月之内解决支那事变&,但是在短时间内征服中国的美梦很快落空。面对日本的疯狂侵略,国人表现出了&必死的民族抵抗&。事变发生之后,中国共产党表明态度愿意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在民族大义面前,各个党派势力抛弃前嫌,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年抗战&因此也变成了胡适所说的中国近代的&尊王攘夷&、造就具有国家意识之国民的运动。
  &同文同种&是一种鸦片
  日本之所以对大陆野心大增和敢于最终发动侵略战争,是与明治维新以来推行近代化、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分不开的。而日本近代化的成果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战争等手段直接刺激了中国近代国家思想的启蒙。变法派以为中日两国国情接近,认为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可以为清王朝所借鉴,因此将日本的明治维新作为了戊戌变法的模型。而革命派则学到了单一民族国家思想,这一想法又得到了抱着不可告人之目的的日本大陆浪人、以及政界和军界的怂恿。长期对日本的政界及民间抱有极大期望的孙中山,将日本视为作为中国革命的根据地,一直期待通过联合日本的力量,前期是为了实现中国革命,后期是为了对抗西方列强。他在日与日本民间人士间签订的&中日盟约&中承诺给予日本的利益,甚至都超过了对华二十一条的内容。
  从1896年起,清国内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日本留学的兴起和发展,其原因可以列举出清朝政府的支持、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1904年)、中国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年)以及图谋通过接受清国留学生在大陆扶植亲日势力的日本矢野文雄公使向清朝发出的邀请等。但不论是哪一种理由,之所以能够被中国民众以及青年学子所接受,就是因为它与当时的中国人的日本观中的&同文同种&的因素相通。
  洋务派的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为其极力推荐中国青年选择日本留学的理由作了充分说明,除了政治的考量之外,两国地理、风俗尤其是文字之接近也是他用来打动人的地方。而在留学生自己的叙述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关于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的内容。然而,中国人对于中日两国关系这种基于人种、文化上的主观认识,实质上具有居高临下看待日本和日本人的意味。因为在&同文同种&的想象中,日本人和日本文化都不过是在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延长线上成立的。这种意识或者事实关系,在中国为东亚地区的中心时进行强调当然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在日本产生侵略大陆野心时自然要成为他们的绊脚石。
  当然在日本,也有像岩仓具视、樽井藤吉那样从&同文同种&的意识出发,提倡日清或者日清朝(鲜)建立同盟关系的人物。但是幕府末期以来所谓唇亡齿寒的东洋同盟论,比起&同种&的意识来,更加重视的还是地理上的两国或三国之间的唇齿相依关系,其收益的目的还是为了阻止欧洲列强对亚洲的入侵。福泽谕吉就是在看到东亚各国不能进行国内改革,因此无法与西洋列强抗衡的前提下,看出了对于日本来说其他亚洲国家已经无用,于1885年发表了《脱亚论》的。因为将一切为了日本当作唯一的目的,福泽谕吉的脱亚论,其实从最初就为日本定下了将亚洲变为日本殖民地的方向。
  与中国人更希望把中日两国的关系放到人种和文化的联系中去理解相比,近代日本其实最初就是把两国关系放到地缘政治、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考虑的。即使有部分日本人一度想到过的亚洲团结,最终也不过是日本的亚洲政策和对华政策的上述终极目标下的一颗棋子。在如何认识两国之间关系的问题上,中日两国之间其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例如,日本社会中全心全意地真正支持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的,仅限于以宫崎滔天为代表的个别&中国浪人&;而孙中山却不分朝野一直追求与日本的联合,直到1919年才开始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批判。
  然而,变法运动也好,民族革命也好,日本留学也好,不论哪一个其实都是在证明首先接受了西欧价值的日本的优越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日本人的中国观也逐渐从崇拜转为蔑视。&秃子头的李鸿章,最后变成了秃和尚&,这个俗语很好地诠释了当时日本人看待中国人的心理,甲午战争之后,在日本社会里作为一种蔑称的&清国奴&开始普遍流行。生活在日本社会中的清国留学生,对此最为敏感。&在留学生中之所以反日人士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对日观中,加入了留学生活的实际体验,从而使日本作为帝国主义的形象被扩大了。&(『近代中日关系史料』第Ⅱ集,)。事实证明,在日本原本希望培植成在大陆的亲日势力的清国留学生中,有许多人日后反而变成了反日民族主义的先锋。
  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日本人事实上在福泽谕吉的时代就已经抛弃了&同文同种&的思想,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却一直难以舍弃&同文同种&的幻觉。从孙中山、蒋介石一直到共产党,&同文同种&的意识一直都活在历代的对日关系中。蒋介石即便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都会反复向国民诉说日中两国原本同文同种,本应互相提携成为友好邻邦;中国共产党的评论家,也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以后依然强调中日两国原是同文同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徐福传说&越传越广,甚至还在&下海&之处建起了徐福庙,包括许多对日本抱有成见的国民也乐此不疲地通过&徐福传说&对&日本人本是中国人的后裔&一说进行求证。
  对于中国人来说,&同文同种&的思想就像是一种自我陶醉、自我麻醉的鸦片。然而可怕的是,这种鸦片会带来剧烈的副作用:越要说明自己在民族上和文化上的优越性,就越想证明日本与中国为&同文同种&;但是由于日本拒绝这一包含中国是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祖国意味的思想,想证明&同文同种&的愿望越强烈换来的失望感也就越强。于是,在这样一种&同文同种&的语境中,能够出现的因素就只有中国的强烈&期待&和日本的极大&背叛&,而结果也只能是激起中国民众的极大愤怒。不得不承认,&同文同种&这个鸦片制造出来的幻觉,在以对抗反抗日益膨胀的日本侵略主义的民族主义为背景的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了迷惑中国人的兴奋剂的作用。
  不断为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提供温床的日本
  费正清曾经指出:中国人是一个&非常看重历史的民族&。毫无疑问,今日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的背景上,的确有清算近代史上所遭受的耻辱的历史成分。但是,这种强烈的历史耻辱感之形成,与以侵略中国为背景的日本民族主义的膨胀之间具有直接的关系;而时至今日日本的政治家和日本社会中所存在的根深蒂固、不断蔓延的否定侵略历史的言行,又是不断刺激中国反日民族主义膨胀的原因。
  毫无疑问,近代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抗侵略的过程中民族主义无疑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和平时代它就有可能变成威胁社会稳定和再次把国家和国民推到战争边缘的因子。在国际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如果还要把它当做是民族国家发展最高的唯一价值,就无异于是把自己从国际社会中孤立出去。而今天,对经济联系已经达到了可谓生死与共地步的中日两国来说,只有建立起和平友好的中日关系才能利人利己。所以不论是在哪个层次上,民族主义的影响都应该得到适当的控制。然而,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被侵略的历史同步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本身就是一个被动型的民族主义。因此,控制中国民族主义使其不再膨胀的关键不在于中国自身,而在于有没有受到外部侵略以及会不会否认那段侵略过中国、并给中国民众造成了巨大创伤的历史。
  但是遗憾的是,今天仍然不停地揭开那块伤疤的,是日本的一部分政治家,而不是中国人自己。谙熟投票政治游戏规则的日本政治家们为了利用民众的民族主义心理,接二连三地否定侵略中国的历史,拿到了政权的政治家们则沉溺于玩弄国际政治的文字游戏:嘴上说着&并不否认给亚洲各国国民带来了痛苦经验的历史&,行动上却质疑村山谈话,质疑河野谈话,质疑东京审判,甚至公然以政府首脑身份参拜供奉着对各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A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些言行,对于一个着重历史型的、被动型的民族主义来说,当然就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刺激。因此不得不说:当年中国对外民族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就与日本民族主义的教育和刺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今天这样一些政治家的手中,日本依旧是一个不断地向中国的对外民族主义提供着发酵条件的温床。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南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除权是好事还是坏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