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专念,不修杂行的净土宗历代祖师意,是鼓励作恶么

净土法门专修念佛的佛经依据,专修与杂修的七点得失总结
有莲友与妻子修行净土观点不一。其妻讲: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创建的,我只信释迦牟尼佛的。你在那本经书上能找到,「杂修很难往生」的句子?又在那本经书上能找到「净土宗学人必须一向专念,南无
有莲友与妻子修行观点不一。其妻讲:是释迦牟尼佛创建的,我只信释迦牟尼佛的。你在那本经书上能找到,「杂修很难」的句子?又在那本经书上能找到「宗学人必须一向专念,南无」的句子?此莲友请求回答。因此问题可说普遍,故略为整理,答如下。
【净土宗行人必须一向专念】&
&&&&&&&&&各人有各人的自觉。如自觉我是一个必须「一向专念」才能往生的人,就会一向专念。认为自己可以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的人,就不会选择一向专念。「一向专念」与「诸行回向」都是净土宗的行法。虽说经中只有引导,没有强迫。但专修念佛者,决定往生;诸行回向,难以往生。以下列举五段文字说明!
& & & &&(一)《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 & &&此愿称为「念佛往生」愿。所誓往生行法,唯在「乃至十念」之念佛,不在其他。此信愿专修念佛,阿弥陀佛保证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但诸行回向,则无此保证。
&& & & &&(二)《无量寿经》「念佛具足无上德」之文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以念佛具足无上功德故,决定往生。杂行功德有限,不定往生。
&& & & &&(三)《观经》「佛光普照唯摄念佛」之文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解释说:佛光普照,唯摄念佛。但有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专念阿弥陀佛的人,蒙佛光照摄不舍,往生一定。杂行人,不蒙佛光照摄,难以往生。
&& & & &&(四)《观经》「念佛能灭生死重罪」之文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念佛能灭生死罪。生死罪灭,自然超越生死,得生净土。杂行仅除千劫恶业,不能灭生死罪,仍在生死中,难生净土。
& & & &&(五)《阿弥陀经》「执持名号专一不杂」之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少善根福德因缘」即是「随缘杂善」。「一心不乱」,即是「专一不杂」。《阿弥陀经》说明杂行之人不能往生,必须专一不杂念佛之人才能往生。
&&&&&&&&杂行难以往生,总归纳为七点。
& & & &&(1&)「杂行」行法本身比「念佛」难。
& & & &&(2&)「杂行」不能得到「阿弥陀佛」誓愿的绝对保证。
& & & &&(3&)「杂行」不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照摄。
& & & &&(4&)「杂行」得不到诸佛护念(见《阿弥陀经》)。
& & & &&(5&)「杂行」功德有限。
& & & &&(6&)「杂行」不能除生死罪。
& & & &&(7&)「杂行」没有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
&&&&&&&&反之,专修念佛,亦有七点总结。
& & & &&(&一)&、行法极易,无人不能。
& & & &&(&二)&、有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绝对保证。
& & & &&(&三)&、「阿弥陀佛」于日、夜摄取不舍。
& & & &&(&四)&、蒙十方「诸佛」共同护念。
& & & &&(&五)&、具足无上「功德」。
& & & &&(&六)&、能除一切「生死罪」。
& & & &&(&七)&、完全靠定「阿弥陀佛」大愿业力。
&&&&&&&&自古以来,经文幽深,不依菩萨祖师的解释,凡夫不能明了。如果说只有佛言才能信服,祖语不能信服,哪只有两种情况:
& & & &&一、祖师所说违背佛意,所以只信佛言不信祖语。
& & & &&二、祖师对的解释,不如我个人对佛经的理解正确。所以信我自己的体悟,不信祖语。
& & & &&如果这两点不成立,则信「佛言」;也必须信「祖语」。实际上,我们这样的凡夫,必须依「祖师」的解释,才能正信「佛经」的内容。比如:必须通过窗户才能看到外面的景色。凡夫心如面墙,祖语如窗,经典如外景。不通过祖师,想自悟经意;那是不可能的。(剪辑自净宗念佛问答之一向专称与诸行回向)
(发布者:无量光 ,责编:无量光,网站:,讨论请进入:)
净土宗门户相关文章:
------分隔线----------------------------提倡:一向专念,不修杂行的净土宗意,是鼓励作恶么
<FONT style="<SPAN style="
<SPAN style="
<SPAN style="
3 不了净土法门宗意<SPAN style="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63897;<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契佛本怀,真正是所有众生,无有分别,一切平等,只要发愿,一心念佛,都要救度。<SPAN style="
对佛所言,深信不疑,,坐卧行止,常称名号,一向专念,不修杂行,待到命终,必生极乐!<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63789;&#63940;<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COLOR:
COLOR: <SPAN style="
<SPAN style=" 又经五劫,思维建造极乐世界;为度一切众生,弥陀大慈大智设计名号,以专称名号,往生极乐之法,对应一切根性的凡夫,已满“一切皆度”之本愿。故奉劝质疑者,论非者,先静心研读善导全集,法然上人全集,净土三经(原译诸文本)各三遍后,再发言不迟!!!
更多相关文章
闻名得福,你要想修福,世间人都希望修福,想尽方法修福,不知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修大福,修无量的福报,没人知道.来佛寺的海贤老和尚知道,所以他真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句名号念了九十二年.从他一生行谊当中我们看出来了,他为我们证明,一百一十二岁往生,他一生没有病苦.没有老苦.没有死苦,生老病死,生那 ...
见到佛光,你往生的愿心坚定了,你念佛不会再改动.念佛最怕的杂修,他不能专一.见到经教,想翻翻想学学:见到参禅的,喜欢禅:见到持戒的,也想穿衣持钵.好不好?好.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为什么?蕅益大师说得好,真正往生是要信愿持名.功夫要专一,专一就能往生:不能专一,不能往生.我们是杂修,什么法门都想, ...
我们迷得有多深,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一些,我们没有感触到佛光注照.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那就要学海贤老和尚念佛不间断.果然真的不间断,口里间断没关系,心里不能够间断.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忆&是心里头有佛,心里头想佛.&念&是口里头念 ...
下面说,「则於每日行十念法,亦符於一向专念」.这个十念法是祖师大德他们说的,於工作繁忙的时候,事务多,没有时间去念佛,也没有时间做早晚课,你就用十念法.早晨起来,洗脸漱口之后,面向佛像,没有佛像面向西方,尽一口气为一念,一念不拘多少,一口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尽一口气叫一念,念十口气,一 ...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刘老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是我们法会最后一天,我看到大家自始至终都保持著法喜.精进,不疲不厌,这五天当中从早到晚都是全场没有缺席的,非常的难得.很多同修都跟定弘讲,参加这次法会觉得就特别的殊胜,好像过去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庄严殊胜的法会.我自己也有同样 ...
1.摘自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要义 卷上 第1集我们看看这部&无量寿经&以什么为宗呢?还是体现在三辈往生的那句最核心的话,三辈往生的共有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这是它的宗旨.那么发菩提心,可能这个概念我们又会产生一些讨论啰!发菩提心到底是 ...
1.善导大师&法事赞&对于「一心不乱」,善导大师也有他的解释.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用「专复专」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说: 教念弥陀专复专. 前面我们也学习过了.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怎么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乱」.那么「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专 ...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刘老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我们进行第三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前面我们学习到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大家对菩提心的概念有了认识,那就要学著发起来,因为菩提心一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把握.可是这个心要发起来确实也要靠因缘,没有因缘也发不起来.当然因缘有 ...
各位仁兄好! 本人在泉州上班,由于白天上班,晚上才有空.我想请问晚上放生可以吗?要注意些什么?
念佛5年,谨发表一篇文章,说说自己念佛的因缘.记得我小时候手上一直戴着一个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铁质的手环,懂事以后就因为好奇问过家里的长辈,说是在庙里求的,可以保平安.后来我两次失足掉进水里, ...
问:法师慈悲,我们常听您讲念佛要感应道交,到底怎样才算是感应上了弥陀的慈悲愿力?大安法师答:我们讲念佛法门的奥妙,理则是感应道交,这是这个世间上.这个法界当中,最深邃的心性上的学问,属于悟境的范围,不属于第六思维逻辑 ...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虚云老和尚&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 ...
唐朝的僧藏法师,山西西河人,幼年出家,谦卑自己奉事他人,对一切人都非常恭敬有礼,从不推辞抱怨一切的艰劳辛苦.凡是看到别人的僧服破旧了,就偷偷地把它拿去清洗干净,然后加以缝纫修补.每到夏天天气炎热时,则脱去衣服坐在草丛 ...
只要行得端,走得正,没有害人之心,不做亏心之事,就会活得踏实.坦荡.即使生活并不富裕.无权无势,我们也会在这份心安中享受别人难以体验的那种幸福,寻常百姓的朴素幸福,真正发自内心的那种幸福.
问:他有一个妹妹,二十九岁,没有结婚,做工要找适合自己才做,不理想就不去做.每天睡到十一点.十二点,很懒做工.同她讲做人的道理,她说知道了,可是改不了.十年.八年都要给她住宿,请问法师,我再帮助她是有罪或者是无罪?答 ...
邪淫真正的害处文章来自:戒邪淫网 作者:sinner邪淫的害处可能很快就显现,也可能是逐渐的表现出来.但往往后者的害处更大.因为当积累了多年的邪淫果报一旦显现,后悔就已经晚了.我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回想自己这40 ...信愿法师:一向专修之念佛人相续念佛往生决定_佛法_悟真网
您当前的位置:&>&&>&
  第二十五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开示的法语。法然上人所开示的法语,有的法语非常的简要,有的法语就比较详尽。不管是简要或是详尽,无非都是在开示正确的念佛知见。很多念佛人虽然很用功念佛,但是因为念佛的观念有所偏差,所以念佛的心中充满不安、充满顾虑、充满担心、充满害怕。事实上,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只要说到念佛这件事,无论佛经或祖论,都说念佛往生是容易,但是很多人念佛,因为在往生一事还未决定,所以难免心中充满不安。所以法然上人的法语,可以使不安念佛的行者安心。  请看第二十五段《念佛决定往生文》:  「论三心四修者,为成一向专修也;若已成一向专修者,不别论三心四修也。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人,唯相续念佛,直至临终往生也。  回顾此身,善时喜得往生,亦属别种之心;恶时思往生大事,亦属别种之心。唯不顾善恶,知称念必生,而从今以后,毕命为期,一向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纵虽信心浅薄,称名亦弱,亦唯应持决定往生之想;若往生大事有恐惧心,亦属别种之心。  唯以念佛决定往生之得不得,非以心情为决,非以体验为决,非以听闻为决,非以传承为决。唯以念佛决定往生人之身份也、心情也、体验也、听闻也、传承也、善知识也、善同行也、净土宗也,此外一概不论。」  这段法语法然上人说的太好了。我们念佛的观念,如果能够尊奉法然上人开示的法语,相信念佛的心境是法喜的、是安心的、是自在的、是解脱的。  《念佛决定往生文》是一篇文。这篇文法然上人就是在说念佛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道理。法然上人、善导大师,这样了不起的古德,只要说到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都会用很肯定的话,决定往生、必得往生、一定往生。你读尽《善导大师全集》,读尽《法然上人全集》,你绝对不会看见善导大师、法然上人这样了不起的古德,在说念佛往生这件事情,用疑问词,念佛或许往生、念佛应该往生、念佛可能往生,不会这样说,因为这是疑问词。但是念佛决定会往生,你心中也许会这样问:“也是有人念佛没有往生的。”没有错,也是有人念佛堕地狱的,那就是因为没有将往生三法做好。  “论三心四修者,为成一向专修也”,《观经》说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目的就是要使你一向专修念门。四修就是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说这四修法,目的也是要使你一向专修念佛。既然说三心说四修,目的就是为了要一向专修念佛,如果已经成就了一向专修的人,就不需要再论三心四修了。诸位菩萨!你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吗?所以三心四修你就不必担心,就是这样每天念佛念到临命终,所以法然上人说:  “成为一向专修之念佛人,唯相续念佛,直至临终往生也”,修净土法门,就是照法然上人这段法语去修去做就对了。“成为一向专修的念佛人”,就是每天老实认真在念佛了,念到何时呢?念到临终,阿弥陀佛现前来接引。阿弥陀佛现前来接引,还要念吗?继续念,念到成妙音如来。所以法然上人说“唯相续念佛”,这句话就是教导我们,念佛不间断的修持,今天也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明天也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后天也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日日都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相续念佛,这样叫做一向专念。不是说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这样解释,这样解释就错了。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怎么有办法做到,我们吃饭就忘记念佛了,去厕所也忘记念佛了,睡着了也忘记念佛了,忘记念佛的因缘太多了,但是记住!如果要念的时候,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相续念佛。法然上人说的很白了,“直至临终往生”,念佛就念到临终,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如此。  “回顾此身,善时喜得往生,亦属别种之心;恶时思往生大事,亦属别种之心。唯不顾善恶,知称念必生,而从今以后,毕命为期,一向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回顾这一身不管行善的时候,还是为恶的时候,除了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外,没有别种之心。在这里说的“别种之心”,就是没有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心,譬如说行善的时候,认为往生极乐世界是我行善,这样就是别种之心――不是!不是因为我行善使我往生极乐世界,是因为我念佛使我往生极乐世界,法然上人就是在跟我们说这样的道理,因为往生之正因,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可是祖师大德教导我们,无论做任何善事,都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没有错,任何的修行都一概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是相应第十九愿的愿力。修诸杂行的行者,回向求生极乐世界,相应第十九愿,不是相应第十八愿。  那么,善导大师、法然上人,是教导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清净报土,所以一定是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极乐世界清净报土是无为涅界。无为涅界的果报,一定要修为无涅的真因;无为涅的真因,凡夫有为生灭的心无法修成,所以要用这句无为无漏真实的功德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来作为我们往生无为涅界的修因,这就是印光大师在《文钞》所说的,“以果地觉,做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用这句佛号作为我们修行的往生因,因为这句佛号的真因,有无为的功德、有无漏的功德、有无上的功德、有真实的功德,无为无漏的因才能相应往生无为涅的果土,这样因果才能符合。  所以,“不顾善恶,知称念必生,而从今以后,毕命为期”,就是尽形寿。所以修行,你的心中就要如此的打算:念佛是一辈子的事情。每天都要吃饭,每天都要休息,每天都要念佛,一天三件事如果你做好了,你的人生绝对是彩色的,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你的人生当然是彩色的。这三件事通常比较会忘记的,就是念佛,所以必须将吃饭和休息,提出来一起说。毕命为期的念佛,相续的念佛,虽然文字所用不同,意思都相同,也就是一辈子,一向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事实上就是如此。因为有人念佛退道心,所以念佛要像是吃饭、像是休息,不可以不做。  事实上,如果说比较深入的道理,不吃饭这个色身会饿死,不念佛这个法身会毒死,被烦恼毒死了,那哪一种比较严重?不念佛比较严重,因为不吃饭身体饿死,下辈子如果再到人间出生做人,又有身体了,但是不念佛,法身慧命毒死,堕落地狱受苦受难,那经过的时间是非常的长久。诸位菩萨!你若去看地狱图,看地狱的种种刑罚,看了你的内心一定非常的难过,也非常的恐慌,那么多人如雨点般在堕落地狱,受苦受难,就是很多人在造恶,堕地狱受苦报,所以要将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传播出去,让没有遇到佛号的人能够遇见,让没有善根的人能够种善根,让遇到佛号的人能够善根增上,让没有信心的人能够增上信心;将阿弥陀佛的救度传扬出去,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离苦得乐,那你的心就与阿弥陀佛相契相应了。  “纵虽信心浅薄,称名亦弱,亦唯应持决定往生之想”,法然上人这样教导我们,就是要增加我们念佛的信心。虽然我们信心很浅薄,念佛也很薄弱,就是念佛念的不多,妄想很多,这就是薄弱。虽然是如此,但心中也应该要这样想:我念佛决定会往生。虽然我信心不够,但是阿弥陀佛决定会救度我;虽然我念佛工夫不好,阿弥陀佛也不嫌弃我,绝对会迎接我。不是说因为我们信心非常的好,阿弥陀佛才一定救我们,阿弥陀佛说,“你对我又没有什么信心,我就不要理你”,不会这样,阿弥陀佛不会嫌弃说:“你念我的佛号在打妄想,像你这种人我接引你有什么用,不要理你了。”阿弥陀佛不会这样。  就是因为阿弥陀佛,对我们太了解了,知道我们对他的信心不够,阿弥陀佛更加悲愍;知道我们念佛会打妄想,阿弥陀佛更加哀愍,所以对我们绝对的救度,充分流露在“乃至十念”这句因愿文。如果我们念佛的工夫要好,不可能十念念佛工夫会好。不念个三、五十年,一天不念个好几万声,工夫怎么会好?你若一天念三声,就是念一百年,我告诉你,你念佛的工夫一样不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今天功课做完了,阿弥陀佛我要去玩了。这样念佛工夫怎么可能会好?念一百年也不会好。所以阿弥陀佛不会计较我们念佛多或少,才会发愿说“乃至十念”。阿弥陀佛如果只要求我们念佛工夫要很好,或是一天念佛要念很多,这是攸关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阿弥陀佛绝对会讲清楚说明白,因为阿弥陀佛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他知道我们众生的心理。我们众生说话会说不清楚、说不明白,佛发愿绝对不会说的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如果一天念佛就要念十万声,要念十年才会往生,那么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发愿,在第十八愿用名号要救度众生,他就会这样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一天念佛十万声,念满十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样,我们如果不念十年不可能往生,如果寿命很短的人,念九年就死掉了,就不会往生极乐世界;虽然你念十年,但是一天才念九万声,也是一样不符合往生的条件。可是阿弥陀佛有这样要求我们吗?没有!阿弥陀佛实在很慈悲,阿弥陀佛说“乃至十念”,既然说“乃至”就包括多念少念,阿弥陀佛都慈悲平等的救度,你念多我就以你念多接引你,你念少我就以你念少接引你。你一生多念,念五十年,一天念十万声,我就以你念五十年,一天念十万声来接引你;你快要死了才遇到佛法,念十声,我就以你快要死的佛号念十声来救度你。阿弥陀佛就是这样的一尊佛。  所以“乃至十念”的因愿文,充满了对众生绝对救度的悲心,跟阿弥陀佛赞叹鼓掌。  但是,你知道阿弥陀佛如此发愿的悲心,你如果想说:“信愿师父!听您这样说,我何必打佛七,我也不要去念佛共修了,我只要等待快要死了,再来念十声就好了。”这样想不对!你临终不一定能够念出十声,你敢保证你将来临终能够念出十声吗?或许临终你变植物人了,或许临终你成为老人痴呆了,或许一场车祸,你根本连准备死的心理都还没有就没命了。九二一大地震天摇地动,只不过三、四十秒而已,有的人当场就死了,房子倒下来马上压死了,所以人命很无常。因此,时时当下念佛。  “若往生大事有恐惧心,亦属别种之心”,“别种之心”就不是念佛的信心。“恐惧”,就是因为对自己往生不敢决定才会恐惧。《无量寿经》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悔就是后悔,惧就是恐惧。一般人快要死了,会恐惧。诸位菩萨!你常常去安宁病房看快要死的人,你就会发现,快要死了的人,很多是很恐惧的。“我不要死!我不要死!”不要死也是会死,生命最无奈的就是死神降临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能力可以搏斗。死神的工夫很好,你凡夫的力量,怎么可能打赢他?世出世法,唯有阿弥陀佛的力量才能打败死神,所以当然请阿弥陀佛出来。要如何请阿弥陀佛出来?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马上请马上来。“阿弥陀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常来至此行人之所”,这是《观经》的经文。“常来”就是常常来,每天都来,一天来了好几遍。如果阿弥陀佛一天去你家好几遍,你会欢迎吗?你一定会很欢迎的。但是你一定会说:“我又没有看见。”如果看见,你还需要听师父讲经吗?我们就是因为对佛的真身无法亲见,所以信心才会薄弱。如果佛菩萨每天在你的面前出现,你能亲眼目睹,你一定会很有兴趣念佛的,也会很认真念佛,这是一定的心理。  “唯以念佛决定往生之得不得”,这句话说的真好。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念佛,这句话就是这样解释。“唯以念佛决定往生之得不得”,你是不是得到决定往生,就看你是不是有念佛;有念佛就得到决定往生,没有念佛就决定没有得到往生,就是如此。  “非以心情为决”,是不是会往生,不是看你念佛的心情,是看你有没有念佛。你心情很好,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救你,你心情很不好,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救你。阿弥陀佛要救你,不是说你心情好念我的佛号,我才救你;你心情不好,念我的佛号还会心情不好,我不要救你,四十八愿没有一愿,阿弥陀佛有这样发愿,没有!所以心情好念南无阿弥陀佛,心情不好也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不是以心情为决定往生,是以有念佛或没有念佛来决定往生的。  “非以体验为决”,法然上人说的真好。就是因为有人认为:你信阿弥陀佛本愿的行者,你对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没有体验,所以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不够,这样你不会往生。错了!这样的观念不对,不是以听闻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有体验才会往生,是有念佛才会往生。有体验没有体验,阿弥陀佛都会救你往生极乐世界,只要你念佛。体验,各人都不同。有的人听到阿弥陀佛的慈悲,心中非常的感动,有的人听到阿弥陀佛的慈悲,认为阿弥陀佛原本就这么慈悲的一位佛,说到体验、说到心情,这会因人而异。同样是看一轮月亮,有人看到月亮内心非常的高兴,可是有人看到月亮内心却是非常的伤心。各人的心情不同,所以不是以心情、不是以体验做往生的标准,是以念佛做往生的标准,有念佛就会往生,没有念佛就不会往生。  “非以听闻为决”,也不是说一定得听经闻法才会往生,如果没有听经闻法就不会往生,不是!是有念佛才会往生,没有念佛就不会往生。不过,你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要多听闻阿弥陀佛的本愿妙法。确实是如此,同样念佛,当然我们要欢喜心念佛,不是要伤心念佛;同样念佛,我们要信心念佛,不是要疑心念佛,这是一定的道理。  “非以传承为决”,也不是有传承有师承才会往生,没有传承没有师承就不会往生。念佛人一般都比较没有师承的观念,但是如果有师承,在念佛的修行比较不会走错路,观念知见比较不会偏差,譬如你以善导大师为师,你就是一心根据善导大师的法语开示实践,善导大师怎样修行,你就怎样修行,学习善导大师,有这样的师承,你修净土教法不会偏差。或者是你要以印光大师为师,依止印光大师,你将印光大师的《文钞》一本一本好好的读,照《印光大师文钞》的开示去实行,那你念佛也绝对不会走错路,一定是往生极乐世界。看你对哪一位祖师比较能相应,你喜欢善导大师,你就照善导大师的教法念佛;你喜欢印光大师,你就照印光大师的教法念佛;你喜欢亲鸾大师,你就照亲鸾大师的教法念佛,都会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如此。  “唯以念佛决定往生人之身份也、心情也、体验也、听闻也、传承也、善知识也、善同行也、净土宗也,此外一概不论。”也就是在论身分的时候,不管你是什么身分,念佛就决定会往生;论心情,不论你是什么心情,念佛决定会往生;论体验,不管你是什么体验,念佛决定会往生;论听闻,不管你听闻净土教法深或浅,有体解或没有体解,念佛决定往生;论传承,就是你有传承没有传承,有师承没有师承,念佛决定往生;论善知识,就是你有善知识的教导、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念佛决定往生;论善同行,就是同样在念佛的莲友叫做同行,同样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叫做同行,也就是我们一般所称的莲友,有没有莲友一起共修,念佛决定会往生;论净土宗,你念佛专修净土宗,或是杂修净土宗,同样会往生,只是报土和化土的差别而已。就往生这件事,不管是专修或杂修,是第十八愿的念佛、第十九愿的念佛或第二十愿的念佛,都决定会往生,是到了极乐世界报土与化土的差别而已。“此外一概不论”,一概不论就是唯论念佛,其它一概不论。不管念佛的心有清净没有清净,有智慧没有智慧,有禅定没有禅定,只要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决定往生,法然上人就是在跟我们说这样的道理。这样的道理我们明白了,会使我们越安心念佛。(选自《决定往生语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土宗祖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