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感觉好累虚度人生就算坐着可是还是感觉很累via肥肥猫

◎作者 | 肥肥猫
◎来源 | 肥肥猫的小酒馆(zhihufeifeimao) 已获授权
在我18岁的那年,高三。我的同桌是一个复读了两次的男生。自然地,他年龄要比我们大两岁。
我到现在还记得在他过20岁生日那天,坐在我俩前排的一个漂亮女孩,突然转头和他说,X哥,你从今天起就是奔三的人了。周围同学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并哄笑起来,搞得这位20岁的寿星非常不好意思,只得自嘲了一番解围。
在18岁的时候,30岁是一个多么遥远的数字,遥远到可以拿来开玩笑。30岁的人在那时的我们眼里早已历经沧桑,是不折不扣的中年。
而当日历翻到2017年尾的时候,30岁已经从一个遥远的路标,变成了快要逝去的东西。 “中年”这个词对于我们,似乎已经不是一个矫情的用词。而是确确实实的,即将到来的现状了,这怎能不让80后们惊慌。
今天又是一年秋分了,秋分之后就是寒露。等深秋一过,便可以数着日子期待新年了。2017年的年味好像还没散去,过年时候和父母的对话还言犹在耳,这一年居然又要翻篇了。
这是怎么了?时间像发疯似地飞跑。
2007年似乎并不遥远,然而十年后的2017都要走完了。等下一个新年到来的时候,1980年出生的人就要38岁了,这已经不是奔四了,这都可以称之为“小四十了”。而80后中间最小的89年生人,也即将迈入30而立。往下再看,90后熙熙攘攘。
当许多人还觉得自己是孩子,感觉校园生活还似乎犹在眼前,还喜欢用着“男生”、“女生”来形容自己的时候,40岁已然默默站在不远处。
当年被称之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小小主人翁,现在逐渐成为主人“翁”。而我们中的许多人,也已经准备好了把自己switch到中年模式,即将开始一生中最劳累,背负最多责任的阶段。
当然,面对这种改变,我们的内心是抗拒的。
但每当我们看到00后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大放异彩,当我们发现各种新的商品、电影、各种电子设备的目标客户群都是针对比我们更年轻的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被迫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再年轻了,至少,不再那么年轻了。
这种不年轻不仅仅反映在心态上,也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在脸上,皮肤上,头发上。许多85前的人,如果压力很大,现在基本上就是中年脸,中年皮肤了。甚至有些人连头发也已经开始花白,日益稀少。
相比起皮囊,身体内部的变化更是让人难过。许多85前的男人,这几年突然发现自己不能“秒硬”了,而这在10年前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10年前我们意气风发,荷尔蒙爆棚,唯一要担心的只有怎样才能在不合时宜的场合避免升国旗――而现在我们的心血管和激素水平都在变化,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不再是那个20岁的大男孩了。
80后的中年危机,来的要比往常要早一点。
Mid-life crisis这回事,在美国通常是40岁以后才会有的,典型的就是美国丽人里的那个爱上女儿同学的爸爸。他们通常有一点小钱,有一点小事业,儿女也开始进入叛逆期,另一半又开始和自己各种不对付。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大欲望实现不了,小愿望又随时能满足的无病呻吟。美国人从普遍小没有遇到什么大的苦难和挫折,到了中年折腾这么一出,有相当多的“吃饱了撑得慌”的成分。
而中国80后这场早来的中年危机,却完全不同。他们的“危机”比起美国人,更像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危机。网络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虽然是调侃,却又道尽80后这一代人的“生不逢时”和“抗拒无力”――
当我们读小学时,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时,读小学不要钱;
当我们还没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
当我们可以工作时,挤破头才勉强找到一份工作;
当我们不能挣钱时,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时,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时,傻瓜都在挣钱,
当我们兴冲冲闯进去时,才发现自己变成了傻瓜;
当我们不到结婚年纪时,骑单车就能娶媳妇,
当我们到了结婚年纪时,没有汽车洋房娶不了媳妇;
当我们没找工作时,小学生都可以当领导,
当我们开始找工作时,大学生也只能扫厕所。
尽管80后的父辈生在中国阶层变动最剧烈的时候,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把握住了时代的机遇。而大部分人多是按部就班,在单位拿着一份死工资,积蓄不多,等醒悟过来,想投入经商大潮中来时,精力体力已经不济,注定无法给予孩子一定的物质基础。
80后这代人的父母,整整一代人都活得都非常相似,他们有许多相同的生活习惯――比如什么都不舍得扔掉,会一直留着那种画着凤凰的被子,老式的咖啡伴侣玻璃罐。
他们是绝对不会接受什么断舍离的,无论是几年没用的棉花铺盖,还是厨房里早已过时的电器,都会用布包好,把可以利用的缝隙塞得满满的。家家如此。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穷怕了。这真让人心酸。
80后的父母其实是中国最苦的一代,前半生往往普遍非常艰辛――大学想考没得考,读点书也全是洗脑。让你下乡就下乡,让你回来就回来,让你下岗就下岗,这让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模式出现了集体性的一些问题,这代人和现在信息社会完全脱节的,这直接导致了许多80后输在了起跑线上。
他们受到眼界的局限,并不真正了解社会运行的真实规则,只能对自己唯一的孩子施以重压。他们在置业上的短视,直接造成了今天许多80后的人生悲剧。
更让人难过的是,他们把“寒门出贵子”当作常态,直到现在还相信“个人奋斗能改变阶层”。但其实如今城堡的吊桥已经升起,游戏规则完全变了。
如今资本已经控制了一切,是资本选择了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社会发展方向选择了资本。这一切,完全颠覆了80后父母的观念,也让80后从小受到的教育和价值观被现实严重地挑战。
80后从小受的教育,是努力吃苦会有回报,可是这个概念却让大量的人在踏入社会后被疯狂打脸。自己多年的辛苦仿佛毫无用处,面对莫名其妙暴富的新贵们宛如笑话。吃苦真的会有等价的回报吗?
现在是玩脑洞和洞察力的年代了,吃苦和回报挂钩,是体力劳动时代的思维。速度+资本+正确的方向才能把对手打得满地找牙, 80后在这一点上的反应,比起90后是慢了一拍的,只有少部分幸运的人搭上了资源。
80后没有了机会丰沛的大环境,但生活中的困难却都很具体。首先迎面而来的就是房子这个事情。
80后说实话买房比90后还是稍微容易一些,也仅仅只是稍微而已。但就这,也成了某些人苛责80后的罪证――“那个年代你都没买房,可见是你自己的努力和视野问题!”
这真的能怪80后?买房的问题上 其实老百姓都是后知后觉的,一般都是等到结婚了才想到买房,特别是房价还没起步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预见到呢?何况80后现在还没买房的人,哪个没有过买房的计划和打算?没有工作时想着按照现在的房价,攒够3年钱差不多够首付了,3年到了再一看房价,又要再工作4年才能凑够首付,4年又过去了一看,又要5年才能首付了,这种感觉你懂?
80后,有没有赶在2009年前买到房是分水岭。房产投资的核心是那3-4倍杠杆。2009年,半年多就是1倍涨幅,也就是1块买3块的房子,半年后变6块。
什么叫错过,错过的意思是你有钱,但是你没买房。
赶上90年代外企在华扩张的黄金期的70后,在HP那样的跨国公司,当时做5年就是一套房。现在做5年,一个马桶间都没有。所以,多体谅体谅80后吧,他们要买房,凭相同的能力绝壁比70后难好几个档次。请不要轻描淡写他们的压力――火车在站台上开动了追追还可能上去,出了站那是越追越远了。
工作几年小有积蓄,碰上房价飞涨,上了车的人暗自庆幸,没上车的人的首付越来越遥遥无期;80后这一代人儿时的所见所感和90后完全不同,尤其在婚嫁观这方面,90后因为互联网带来的过度丰富的交友渠道而对恋爱婚姻阈值太高,80后因为过过“苦日子”,因此对婚姻有一些浪漫主义幻想。
老一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导致男性和女性认知失衡,80后的适婚男性,仍然想找传统意义上的贤惠妻子,而80后女性也因为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掌握了更多话语权,想要争取更多女性权益。这些观念的相对,导致了80后成批单身。
80后这批人,不肯屈就于无爱情的婚姻,受到父母催婚与年龄渐增的双重夹击,有人选择妥协,有人选择将就,也有人依旧顽强抵抗。
每每看着同龄已婚一族过着有妻有儿有女的天伦生活,心中可能也有羡慕,在与年轻群体混迹职场或交际中,也逃脱不了被开玩笑的命运,总以“单身狗”自嘲的八零一代似乎总在自得其乐,实则有着许多的无奈与迷茫,生活的期待终被现实所打压。
顺利结婚了就会好吗?
结婚后,往往要面对两个人面对四个老人的养老与一个孩子的照顾问题。在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困窘情况下,80后举步维艰,有口难言。
比起父母那个年代里,兄弟姐妹均匀式的赡养形态,80后被“一肩挑”的任务压垮了脊梁。独生子女已经被证明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失败实验品,养老困境就是这次实验失败带来的副产品。
4-2-2的家庭结构,日渐高涨的护工费用,国内公共养老院的恶劣环境,都指向唯一的可能----80后夫妻的生活质量不可避免地被拉到极低处。
而职场上的压力也丝毫不会少。
其实中国这几十年来的好机会真的不少,但恰恰都和80后完美错过,能赶上的并不多:
80年代的服贸大创业,随便开个乡镇厂子就能赚到第一桶金,可惜80后那时还都是小屁孩;
90-2000年代,外商投资企业涌入中国。各个行业开始飞速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大佬都是那时候卡位的,可惜80后此时还在上学。
等到第三波飞速发展,中国加入世贸以后的年,房价突飞猛进,互联网崛起。80后刚刚迈出校门,只有靠给人打工赚取一点结婚的本钱,根本没有资本参与游戏。
等到2010年以后互联网行业喷发,大部分买了房的80后都在考虑怎么供房,怎么守住自己的稳定收入,导致一代人缺乏创业干劲,到今天已经被90后在许多风口后来居上,甩开十八丈远。
随着一批批90后年轻人逐渐地走入社会,或创业,或入职场,年轻一代的新人们有着80后所不具备的优势: 他们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时期,生长在更发达和富裕的互联网时代。
90后有着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自信,有着符合时代发展的奇思妙想和强大的适应能力,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之80后更强。他们有着时代与年龄的优势,可以拼得毫无顾忌,而且父母尚且年轻,没有赡养压力。
而80后的大部分则会继续在现实生活中负重前行。这并不是能力问题,更多的是机遇问题。比如九十年代初的国企改革和引进外资,把社会阶层重新整理了一遍,使得许多人得以上位。这种上位,从来和什么能力不能力的没有多少关系。
70后特别是75前,工作五到十年后基本能上位,因为机遇太多,竞争者的数量却和现在没得比。现在80后用同样的时间很难上到中层,竞争太厉害――各种竞争,远在天南地北,和你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个个都能来抢你的饭碗。
职场上精力减退,天花板已经很明显,家里的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注意力集中两小时都会疲惫,80后要怎么跟那些刚研究生毕业、加班到后半夜第二天仍然精神奕奕的90后竞争?
未来注定是数字化的科技时代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90后00后,说实话,没什么太大的优势。
80后们本应创造更大器的东西,但他们被琐事缠身,目光收了回来,思想和精神纠结了,打起转转。长此以往,除了那些少而又少的高管岗位,又多少企业能让我们工作到退休?很快在不远的20年后我们要怎样面对比自己小20岁的老板摆布,等他给你发工资养活一家老小?
也许很多人在计划着80后将来会从70后手中接管资源?
错!更有可能的是钱、资源将会直接跳开我们这一代人,直接到90和00后的手中。
他们是真正互联网中长大的一代人,比我们青春,比我们活力,热钱不给他们给谁?
晋升无望不说,还会有中年失业的担忧。其实80后也非常地想改变自己的工作现状与职业生涯,想要开辟新的职业道路,但是老人需要照顾、孩子需要抚养、房车需要还贷等这些家庭的各种压力使得80后不得不安于现状,因为不敢赌,不敢去做有太大风险的事,怕万一失败,父母与孩子受到自己的牵连。
也许你会劝说平安是福,平淡是真,这种话也许骗骗自己可以,但你说可以了,丈母娘不答应啊,各大小孩教育机构也不答应啊,更不用说各种商场、旅行社了。我倒是想平淡是真,可世界不给我们选择。
更糟糕的是,这代人身体也开始不行,很多人因为工作挤占了全部的时间,大学后基本都没跑过步。目前30多的80后身体有慢性病的都一大堆,十年后,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有房贷车要养,再加上一身毛病,画面不忍再想。
80后有无数个想要坐上时光机穿越回过去的时刻,20年前买地,15年前进入互联网,10年前买房。
我们常看到别人成功的创业项目,自己也想到过,但没有去做,为此捶胸顿足,也为往日同学间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而焦虑不堪,更为父母日渐衰老而自己无能为力而心酸不已。
80后是很不容易的一代,路越走越窄,压力越来越大,本来以为结婚生子买房就好了。没想到之后的压力只有更大。许多人现在最大的动力,就是给自己的孩子创造好的条件,自己的前半生也快走完了,原本的青葱少年,也终于变成了每日奔波的大叔大婶。
这是生育潮造成的周期现象,人口多的一代永远没机会抄底,只有挖空心思追涨杀跌一条路。今天80后的许多局面,早在我们当年一个班级塞50个人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网上有一篇反思的文章说的很好:
80后应该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一代人。在他们之前的中国人,基本上还是农民,也就是用农耕意识来生活的人,有的人住在大城市里,但他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大致是乡村式的。
但八零后,从整体上讲,是第一代真正的城里人。中国要现代化,这是一个新的起始点。我在想,一九九一年时,社会上当权的,大都是三四十年代出生的。
他们为什么没有创造出一个比期望中更美好的社会?他们为什么没有给年轻人带来更充裕的各种财富?
然而善良的80后从来没有计较或苛责过为什么前人没有传递给我们一个更好世界,我们决定自己来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但不管怎样,作为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的大规模独生子女群体,我们的人生注定要承担一些本不应该我们承担的东西的。我们承担了,没有抱怨。
只是,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躺下的时候,真的希望我们可以永远不用,不用,不用长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1234.5.6.7.8.9.10.盘主文件热榜
1437次浏览
用户应遵守著作权法,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不违法上传、存储并分享他人作品。举报邮箱:
京网文[0号 京ICP证100780号很简单,因为对视这个动作具有攻击性暗示, 对视时间长了必须通过笑一下让对方知道自己没有恶意。这个展示善意的反应是下意识的,你根本来不及思考。&br&&br&我们都知道不被狗咬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对视。许多动物都把对视看作挑衅。更为可怕的是,在动物界,“盯”这个行为往往是捕食即将出击的前奏。&br&&br&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有人盯着你,就算你一开始没发现,不用多久你就会意识到哪里不对劲,这是你对周围警觉的生物本能,历史上那些不够警觉的人类都躺在了猛兽的肚子里,他们安逸淡定的基因没有能流传到今天。&br&&br&艺术工作者敏锐的利用了这点,所以鬼片里的娃娃完全不用露出血盆大口,只需要站在一个阴暗角落里然后看住镜头不眨眼,观众就会觉得毛骨悚然。你见过哪个女鬼看着天花板能吓唬人的?&br&&br&情侣之间的对视就不容易笑场,因为彼此潜意识里知道对方攻击自己的几率很小。你去找个不太熟的人对视下试试?十秒就会笑场。&br&&br&为什么吵架之后的情侣往往瞪着瞪着就笑起来了?因为吵架之后你们暂时又回到了“不可信任对象”,之前的免检待遇不适用了。&br&&br&为什么经常是两人同时笑起来?因为解除武装必须是双向的。要是一方笑了,另一方毫无反应,依然直勾勾瞪着你是什么感觉?想想就瘆人吧。&br&&br&别说看其他人了,你盯着镜子里的自己久了试试?你现在就可以走到卫生间验证一下,不用多,二十秒就好。&br&&br&&br&&br&&br&&br&看看你们谁先笑
很简单,因为对视这个动作具有攻击性暗示, 对视时间长了必须通过笑一下让对方知道自己没有恶意。这个展示善意的反应是下意识的,你根本来不及思考。 我们都知道不被狗咬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对视。许多动物都把对视看作挑衅。更为可怕的是,在动物界,“盯”…
女人嘴里的“幼稚”和“不成熟”指的是两层意思。&br&&br&“幼稚”的真实意思是“你无法令我仰视”。&br&&br&“不成熟”的真实意思是“你还不足以当爹”。&br&&br&&br&学生时代的男人很难理解女人对于仰视男人的心理需求有多么大。在阅历、经验、能力上全面碾压自己的男人会给女人以极大的安全感。&br&&br&这东西甚至可以和钱无关,尽管从概率上看,有这些品质的人和有钱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br&&br&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个感觉,可以想象自己在深夜一片陌生的密林里赶路。你愿意身边有个会说一百个笑话的二货给你解闷,还是一个看着土里土气的当地老乡做旅伴?没错,就是这个感觉。&br&&br&经验和阅历和年龄是正相关的。能做到让同龄人仰视的人非常少。对缺乏安全感的女生来说,在踏出校园的那一刻就进入了黑漆漆的森林。拜金只是表象,表象下的实质是她们一个人走夜路需要很多东西来武装自己。&br&&br&当你能看透这个表象,看到她们埋藏着的不自信,看穿她们脱去高跟鞋只是个小矮子,摘下名牌包只是个小孩子。看到她们藏在这些武装下面的慌张,你离摆脱“幼稚”就不远了。&br&&br&再说说“不成熟”。&br&&br&前面说了,女人嘴里的不成熟的实质是觉得你不足以当爹。这个爹说的是社会意义上的爹,不是射一炮就溜那种生物意义上的爹。&br&&br&不知道有几个男生有过带孩子这种经历?亲戚家的小孩也算。&br&&br&我坐飞机的时候最怕遇到年轻父母带着婴儿坐在我后面的座位上。飞机起飞时候机舱气压一变,小孩一定哭闹。最猛的一次我遇到上飞机就开始尖叫到降落的,几个空姐加大妈都哄不住,整得我耳朵都要鸣了。&br&&br&女生再无理取闹,再作天作地,和婴儿一比都弱爆了。我在飞机上坐了两个小时就要崩溃,你可以想象年轻父母每天的压力。&br&&br&小孩子是不管你今天累不累,明天是不是还要早起,晚上需不需要加班的,他饿了就要哭,不爽了就要闹,想拉屎就拉,他所有的需求都要得到即刻满足。论任性没人任性的过他们。&br&&br&这么一想你就能理解很多女孩子的行为了,为什么作,为什么无理取闹,为什么要你哄?为什么她要你等上几个小时?为什么凌晨去给她买夜宵?为什么总是不分场合地要陪着她?为什么她们总是像小孩子一样任性?说穿了就是对你在进行压力测试罢了。就像皇帝要提拔一个青年大臣出任京畿要职之前,往往先要不停的打击他,把他扔到偏远艰苦的地区,观察着他的反应是否能担起重任。&br&&br&苦你心志,虐你体肤,都是为了探出你的底线,当她们觉得把你摸清了之后,不成熟的帽子很快就会落到你头上。这些都是因为女人的基因告诉她们,要是这男人连这些小小test都不及格,还能指望他将来能当好爸爸的角色?婴儿那玩意儿多可怕你知道么。&br&&br&这种测验不一定体现在女人的意识层面,而是潜意识。她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这么胡搅蛮缠了,有时候对普通男性朋友都好好的,对有意思的人反而冷若冰霜百般刁难。其实这骨子里都是在测试你当孩子他爸够不够格。&br&&br&“模拟卷你都做不来就别去考大学了吧。” 这个想法有一部分女性会在大脑里想,可是几乎所有女性都一定会在基因里想。历史上那些没这么想的女性,都因为选错了男人,基因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现在留下的个个都是出题高手。&br&&br&所以啊,年轻的盆友们。要理解女人的这些小心思,读懂话背后的意思,甚至比她本人更懂她要的是什么。我看知乎现在年龄特别小,大学生高中生一大堆,你们现在可能会不赞同我的话,觉得都是胡扯。&br&&br&等你某一天做到了读懂女人,你就会享受到她们嘴里“大叔”的待遇和福利。到时候你再回来看我这回答,自然就会懂了。
女人嘴里的“幼稚”和“不成熟”指的是两层意思。 “幼稚”的真实意思是“你无法令我仰视”。 “不成熟”的真实意思是“你还不足以当爹”。 学生时代的男人很难理解女人对于仰视男人的心理需求有多么大。在阅历、经验、能力上全面碾压自己的男人会给女人以…
对真正的有钱人来说,并不存在所谓“什么方法才能赚钱”的问题,而只有,“要怎样解决某一个问题”以及“怎样调动自己能调动的一切资源”这两个问题。“看钱不是钱而是工具”,就是一种能力。&br&&br&许多人商海沉浮数十年,即便倾家荡产依然还能东山再起,靠的也不是具体的门路,而是比一般人高出一个层次的思维和意识。就像《1942》里的地主在流亡路上和长工说的,“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给我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br&&br&想在中国赚大钱,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和共通的观念,按照重要性排列大致有:&br&&br&1.政治敏锐&br&&br&从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初,搞投机倒把的个体户是第一批发财者,而这些人往往是被主流国营经济拒之门外,被逼无奈才出去闯的。&br&&br&到了80年代中后期,发财的人又从体制外回到体制内。依托村或者集体社,利用自身在原有社体制内的声望或者职务(村长,支部书记),集资办起了加工厂的人成为第二批暴富者,这一波机会和体制转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苏南模式(华西村)最为典型。&br&&br&90年代早期的价格双轨制改革和90年代后期的国退民进。不知道有多少人利用国有资本变卖的机遇,抓住了廉价买卖产权的机会。2000年开始到2005年。加入世贸又给出口加工业带来历史性的机遇,货代、纺织品出口都养肥了大把没有文化的沿海小老板。2005年的时候随便开个什么矿,之后的商品大牛市会让你的钱多到用麻袋装。&br&&br&至于商品房改革、股权分置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更是和每个家庭的财富息息相关。以前老有人说看新闻联播致富这个梗,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br&&br&大的暴富机会,中国在过去20年出现了不下十次,最大的机遇几乎全都和政治格局变化息息相关。其基本特点是一波流。一波三五年让你赚个饱,但这波赚完还想继续赚,几乎不可能。煤矿、进出口加工,这才几年而已,现在已经在生存线上挣扎。&br&&br&&br&2. 从无到有&br&&br&在中国,要预测社会未来的走向,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思路就是:&br&&br&“中国在走美国的老路”。&br&&br&这也就是所谓的CTC(“Copy to China”)的基础。可以说是中国最近20年所有新兴行业的一条发展主线。这条主线之清晰、之连贯,和前面所说的靠政治趋势赚钱的一波流的短暂易逝形成了鲜明对比。从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的中国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开始,一直到最近这3年的第二次互联网泡沫,几乎所有成功的,体量在百亿美元以上的新兴企业,其产品最初的雏形,都是一个“中国版的美国XX”。&br&&br&解决稀缺是一切生意的根本宗旨。赚钱这回事,其根本意义,是“为他人解决问题”,而所谓利润,无非是为他人(社会)解决某一问题的酬劳。而从无到有,从0到1的事情,从满足稀缺性需求的角度,要远比从1到10的事情值得去做。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最紧缺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故而得到的回报也不可同日而语。BAT这些搬运工起家的巨头,解决的都是从无到有的局面,之后那些跟风的早已在格局上输了,只能吃几口残羹冷炙而已。&br&&br&&br&3.ROE思维&br&&br&如果从财务上来解释这一点,那就是ROE(股本回报率)= 利润率*周转率*财务杠杆比率。&br&&br&注意这三者是乘数关系,所以利润为负的情况下,你的失败也会被这个放大器给放大。但即便如此,所有赚了大钱的人,几乎没有不用到杠杆的,敢下注本来就是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br&&br&我在之前的回答里说过,穷人是手里有多少资源才敢做大事情,富人是先想到要做多大事才开始考虑要如何筹措资源。熟练运用财务杠杆的前提,就是敢于去动“本不属于自己”的资源的意识,或者说的再直白一些,敢去借别人手里的资源来为我所用。&br&&br&巴菲特扣除杠杆的收益率不过13%左右。被自己有限的资源所限制,说明自己无法掌控资源的流向,依然只是资源的奴隶。&br&&br&再谈一下周转率。即使是低利润,只要有高周转率一样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发展。比如很多人排队的绿茶和外婆家,菜价便宜但翻台率高。当利润很微的时候,提高周转率依然可以提升ROE。&br&&br&卖珠宝和卖烤串哪个赚钱呢?很难定论。珠宝的单品利润算下来可能比较高,但周转率太低。反之,烤串利润率低但周转率要大大增高。假设同样的资金投入卖珠宝和卖烤串,并且假设珠宝3个月一个资金回笼的周期(从生产到物流到销售),烤串一天一个周期(从生产到销售),那么在假设两者都可以销售出去的情况下,也许卖烤串比卖珠宝更赚。&br&&br&此外,中间型行业和智力型行业通常有望达到更高的ROE,主要是因为资产较轻的关系。&br&&br&&br&4.了解自己&br&&br&没错,研究自己比研究他人,研究金钱更重要。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了解远远没有自己以为的多。&br&&br&能赚钱不代表自己就能从钱中获得享受,对金钱的态度其实是一件特别个人化的事情。大部分人也许可以做到正确衡量各种资源的时间价值、却往往对自己的时间成本毫不在意,对自己的收益偏好毫无概念。&br&&br&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深刻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基础之上;同样的资金、时间,由于掌握信息的差异,对自己来说,用在哪里最值得,用在哪里对当下、对未来的效用最大,都是需要反复摸索和实践的。穷人往往把“钱”看的太“值钱”,把“钱”以外的资源,例如自己的时间,看得太不值钱。&br&&br&很多人喜欢把赚钱、理财、投资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三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所需要点亮的技能树也不尽相同。就我的观察,会赚钱的人不一定会理财;会理财和会投资也是完全两码事,会投资的人你若让他凭自己做生意,很可能亏的一塌糊涂。自己到底最适合做哪一样,也需要摸索。&br&&br&很多人对创业有着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明明是个不够自律、厌恶繁琐的人,非要去做生产型企业,殊不知这可以算是最繁琐的一种商业模式,从原料供应,采购,生产,库存,物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毛利润率又低,必须钻到每一个细节中去扣成本,可以说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对自己不了解,花下去的人生成本是无法挽回的。&br&&br&&br&5.防骗意识&br&&br&这里的“骗子”是广义的,泛指一切出于零和动机打你主意的、想从你这里榨取资源的人。防骗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在人生的始终。&br&&br&投资本身,首先一定是一件反常识的事情,不然有钱人不会在人口比例中占少数。对于投资,其零和性要比赚钱大得多,所以有时候不止要看到趋势,还要评估周围其他人是否也看到了这个趋势,更要考虑到周围人是否知道自己知道对方知道。&br&&br&如果说赚钱还是人和外物之间的事,那投资就一定是人和其他人之间的游戏,更加复杂诡异,不仅要防马路上的骗子、短信里的骗子,更要防资本市场的骗子,伪装成“创业家”的骗子、伪装成“好企业”的骗子、伪装成“合伙人”、“好朋友”的骗子、伪装成“情人”、“伴侣”的骗子、甚至是伪装成“养老金”、“社会福利保障”的骗子。&br&&br&怎么阅读财务报告,怎样判断信息的真实性,知道怎么查一个生意伙伴的诚信水平;这些东西之重要,可以说分分钟能让你半生心血付之东流。但可惜这些东西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极少有地方系统的学习,只能靠自己一笔一笔“学费”去交。&br&&br&过去我们小时候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于以上怎样和钱打交道的知识可谓一片空白。大部分中国的家长和老师自己也不懂这些东西。既然自己一辈子也没活明白,那就更不用说教会下一代了。这样导致的社会差距只会进一步扩大。
对真正的有钱人来说,并不存在所谓“什么方法才能赚钱”的问题,而只有,“要怎样解决某一个问题”以及“怎样调动自己能调动的一切资源”这两个问题。“看钱不是钱而是工具”,就是一种能力。 许多人商海沉浮数十年,即便倾家荡产依然还能东山再起,靠的也…
别幼稚了,人哪有那么容易被看透的。&br&&br&不仅你看不透,老师、长辈、老板也看不透,只怕连睡在枕边的另一半也看不透。我甚至觉得,人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我们经常以为自己是A种人,做出来的事情却是B的。&br&&br&让你崇拜的好上司,会照顾人的暖男,亲切幽默的好父亲,这些都是身边的好男人。如果现在告诉你,他们也可以是强奸犯、食人族,你信吗?&br&&br&只要制造足够的条件,任何人可以做出任何事。&br&&br&你好好的上着班,突然冲进来几个兵把你抓上卡车,说是战争爆发要征你去进攻敌国,先灌输几个月家仇国恨,在死亡中行军半年,军饷没有,破城之后任你抢掠三天作为唯一的报酬。在完全没有法律约束和道德压力的扭曲环境下,无数的历史已经印证了,普通人变成野兽只需要几秒钟。&br&&br&你从小就健康洁净,觉得死人很恶心。但谁知风云突变,老天把你扔在在无边的大海里和一具尸体在木板上漂浮几十天,饿到两眼冒金星,这块肉你吃还是不吃?不吃就饿死。李安告诉我们,有人连亲妈也吃了。&br&&br&当你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喝着咖啡的时候会知道自己是野兽吗?当你在为减肥天天沙拉果蔬的时候想得到自己会吃人肉吗? 你想不到的。你根本不了解自己。你以为自己是A不是B,只是因为你还没有遇到让你变成B的条件而已。&br&&br&讲的这么可怕,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br&&br&从来就没有什么“人的本质”。一定要说有的话,只能说人的本质就是可变的。贫穷、仇恨、屈辱、缺乏都可以扭曲人,就像把玩一块橡皮泥。我们都是被环境塑造的,好的环境塑造好的人,坏的环境塑造坏的人,极端环境可以把人变成你完全想不到的样子,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br&&br&所以我一直认为,不要去考验人,考验人是世界上最无意义也是最没悬念的事情。所谓陷人以罪,指的就是,你用特殊的变量去考验人,他就会用非正常的反应来震惊你,此皆题中应有之意。
别幼稚了,人哪有那么容易被看透的。 不仅你看不透,老师、长辈、老板也看不透,只怕连睡在枕边的另一半也看不透。我甚至觉得,人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我们经常以为自己是A种人,做出来的事情却是B的。 让你崇拜的好上司,会照顾人的暖男,亲切幽默的好父亲,…
等你接触了足够数量的妹子之后你就知道那些条条框框屁用都没有。&br&&br&人的种类和行为模式相差很大。&br&&br&有人就是不爱发很多字,她再喜欢你也就是回几个字,但是你约出来她却可以很热情。有些人有回消息强迫症,来信必复,但不代表她对你有半点意思。&br&&br&说说吐槽最多的呵呵睡觉去洗澡。&br&&br&有人觉得回呵呵显得很有分寸。也有人坚定的认为回复呵呵就是骂人傻逼。来自不同人的呵呵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你找三个高手来分析呵,呵呵,呵呵呵的区别,可以给你整出有十种以上的解释。&br&&br&有时候回你睡觉了是在等你回“一起睡”。有时候回你去洗澡是真要洗澡。&br&&br&但是就算她洗澡前补一句“等我哦”也不代表你有戏,也许她只是习惯了用这种暧昧小词。你等上半个小时,腆着脸发一句“洗香香了吗”,还附上一个俏皮的笑容,那头早已把你忘的一干二净了。&br&&br&谁主动这个指标也毫无判断意义。有些人可以不联系你,但是绝对受不了你不理她。你冷冻她太久,她内心受不了,主动发个消息撩拨你一下,你一回,她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不再理睬你,留你在那摸不着头脑。&br&&br&朋友圈的状态和照片自然是为了引起关注和问候的。但可能是发给你看的,也可能是发给另一个男人看的,既可能是发给好几个特定男人看的,也可能是发给不特定对象看的。有时你要点赞,有时不用赞,大多数时候点不点赞也没有区别。&br&&br&女人心,海底针。她这一秒这样想,下一秒就不这么想。今天还没感觉,明天感觉突然就上来了。不要去苛责她们,学会接受这套规则。考题难了对所有考生依然是公平的。&br&&br&薛定谔的爱情,就是如此复杂。你能做的只有学会即刻反应,及时反馈。学会接受当下的局面,对明天不要抱太大期望,也不要绝望,如是而已。
等你接触了足够数量的妹子之后你就知道那些条条框框屁用都没有。 人的种类和行为模式相差很大。 有人就是不爱发很多字,她再喜欢你也就是回几个字,但是你约出来她却可以很热情。有些人有回消息强迫症,来信必复,但不代表她对你有半点意思。 说说吐槽最多…
普通屌丝穿越到1937年的上海,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断了上海滩的幻想。你晚来了十年,这是1937年,不是1927年。十六铺几百个卖水果的,只会有一个杜老板。你以为你是许文强,其实你是看场子的阿四,分分钟领盒饭。&br&&br&租界只能躲一时,但是不是长久之计。注意要远离苏州河以北,想办法先离开上海。&br&&br&上佳的选择,还是往延安跑。&br&&br&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叫做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的组织,又称文抗会。找到这个组织,其实就等于找到了延安的联络处,自然会有人安排你的行程。不过在走之前,可以先在租界吃顿好点的西餐,因为接下去你可能有很多年都吃不上了。尤其要点一份今天早已失传的金必多浓汤(Comprador Soup),30年代做的最好的馆子叫DD's,霞飞路和静安寺路各有一家,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海特色。&br&&br&如果因为战争联络不上当地的文抗会,那就只有自己去。不过8月后上海周边交通非常困难,沪宁铁路已断,往西走就先只能靠两条腿。不过其实也还好,上海到延安1400公里,就算你全用走的,一天走50公里,一个月也到了。&br&&br&大致路线是苏州,扬州,淮北,开封,晋城,临汾,南泥湾,延安。这些地方在37年十月前还没被战火波及。尽量绕开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这些地方的盘查站有国民党宪兵会阻挠,并强行把你这样看着像学生的人用汽车运走。西安还造了个专门的职业学校,是专门截留要去延安的文青的。&br&&br&路上多少能找到搭车的机会,虽然没有铁路,但城际之间还会有一些依然运营的汽车公司。如果你联络上了延安方面负责接洽的人,他们还会给你一笔路费。走快点能赶上37年9月的陕甘宁边区成立大会,你看人家蓝苹小姐一样是上海来的,8月份就报到了,你不要磨蹭。&br&&br&有些人觉得来历不明,去不了延安,其实多虑了。至少在38年以前,去延安是不需要介绍信的。中央特别给东南局发过一个电文如下:&br&&br&&img src=&/fe1e36a415a9b000e4cec347a6dee3bb_b.png& data-rawwidth=&561&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1& data-original=&/fe1e36a415a9b000e4cec347a6dee3bb_r.png&&&br&所以至少在这个时候,你还是属于我党极力争取的南方知识分子青年,可谓知识分子投靠我党最最黄金的年代。&br&&br&到了延安后第一件事是报名抗日军政大学。这个学校前身是工农红军大学,原本是为了轮训红军的各级干部,但从1937年开始也大量招收奔向延安的抗日知识青年,学制一到三年不等。你去刚好能赶上第三期开班。而且随到随编队,晚到了也不要紧。&br&&br&作为干部的储备基地,你第三期的同届同学里除了蓝苹,还有李先念、王树声、许世友这样的人,你自己说值不值?(评论里惊现王家后人)&br&&br&唯一可能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与来自第四方面军的同学走的太近,尤其是许世友。抗大清算张国焘路线,专门整四方面军的学员,搞得这批同学非常不满。如果听到许世友和谁议论过,在延安呆不下去,就回鄂豫皖或川陕打游击,千万别接茬,虽然你不是四方面军出来的人,他多半也不会找你,但小心为妙,除非你也想到领袖面前跪着承认错误。&br&&br&1938年争取跟着这几位同学一起申请转入马列学院,也就是最早的中央党校。党校本来在瓦窑堡,也是37年才随中共中央迁至延安的,专门培养地委以上,及团级以上干部。总之,到了延安还是要抓住一切机会好好学习,别以为穿越了就可以不用学习了。&br&&br&如果因为政审或是整风不敢去延安,我给你指条路:往南跑。日军要一年后才会在大亚湾登陆。待那儿你有机会成为东江纵队创始成员。而且反正都是游击队了,好汉不问出处,谁还会纠结你的来历,顺便还能避过42年的整风。&br&&br&人放机灵点,在游击队里主动申请去做掩护香港各界知名人士转移到大西南后方的工作,功劳大,风险小。等着1945年国共谈判后,跟着纵队被海运到烟台编入华东野战军,便能靠这条路重归体制内,可谓曲线救国。&br&&br&至于游过深圳河,Thats another story。&br&&br&在体制内十年后混上个小干部,这盘穿越就算通关了,能娶到城里的女大学生就是人生赢家。接下去如果不犯什么大错,此刻你的孙子应该在某PE或风投里面瞎折腾。作为一名穿越者,你可以在百岁生日的时候,把你孙子和他的朋友们叫来华东医院老干部病房,联机来一盘3v3,以此庆祝自己圆满而成功的一生。&br&&br&The End&br&--------------------------------------------------------------------&br&&br&看到很多人对游过深圳河感兴趣,那咱们就另开一条世界线吧:&br&&br&所谓游过深圳河只是逃难香港的一种比方。评论里有人说了,此时香港的边境管制尚不严格,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以前,广九铁路还能提供有限的跨境服务,不需要真的游水过河。&br&&br&说去香港买六合彩的人都忘了一点:穿越不是主动行为,穿越者可不知道自己会穿越,所以根本没机会带报纸,更不知道中奖号码。&br&&br&还是老老实实先打工赚钱吧,你有点小文化,在香港立足不用去码头扛米,可以做一个小文员。等赚到你的第一个500港元,就去找黄牛买一个金银业交易场的入场牌照,再有再买。到38年底,就会有人以6到10倍的价格来问你收,这时别动心,继续拿着,到39年再出手。&br&&br&等到1941年日军赶跑英国人,会在香港发行一种军票来兑换港元,你在1942年初以1:2买入军票,等着42年7月日本政府强行修改币值为1:4的时候,再换回港币。虽然听着不太体面,但是毕竟是原始积累阶段嘛。&br&&br&从47年开始,你可以带着大量港币去上海贩卖。因为法币暴跌,上海的有钱人急于将法币换成黄金和外币。到1948年的时候,光是上海地区流通的港币就占到香港全部货币发行量的三分之一。当然,卖了港币之后是要换黄金回来的,别傻乎乎的拿回一堆废纸。&br&&br&但是手脚要快,因为到1949年4月份,港英政府就会根据IMF的要求限制市面黄金买卖。&br&&br&不过不要紧,我们还有澳门啊,葡萄牙在1949年还不是IMF成员,不受管治。你可以把上海带回来的黄金先雇货船运到澳门,随便找个什么名目的买卖,在澳门报关并办理手续。在澳门有专门的黄金商可以把上海那种一两的”小黄鱼“熔化成香港通用的五两金条,再运回香港。&br&&br&如果运不回香港,你可以在江湖上打听一个叫何善衡的人来买你的货。此人是香港金银业的扫货之星,将来乃是恒生银行的创始人。&br&&br&朝鲜战争以后就不要跟着上海帮混了。上海这群有钱人,由于经历了太多流离,惊慌过度,低估了英国人的实力,因而过分迷信黄金,天天买金炒金。但港元在50年代并没有如他们预计般贬值,金价不会像上海那样暴升。&br&&br&正所谓,买金不买地,内裤输干净。有些上海实业家最初买地仅仅是因为盖工厂需要地皮,等到后来卖厂的时候才知道原来香港的地皮比厂子值钱多了。为什么衣冠南渡最后都输给了潮州泥腿子,根子就在这里。&br&&br&倒是这帮人带来的机器设备是个好东西,还全部白菜价。200多,300多的机器,通通20块,通通20块。。。再加上香港又大量涌入廉价劳动力,这还有啥好说的,开厂吧。塑胶花,包装袋,搪瓷,热水瓶,羊毛编制,任君挑选,开啥啥赚。&br&&br&那个年代银行信贷迅速扩张,审核宽松,监管不严,简直是企业家的黄金年代。东亚银行这样的机构,只要你有20万的地,就敢贷给你40万的款。公司账户不要开在廖创兴银行,会有挤兑。还有一家叫广东信托银行的也绕着走,倒闭的胚子。&br&&br&股票什么的,还是那句话,反正贸然穿越你也带不回去历史数据,只能顺其大略来操作。62年,73年,87这三年别碰股市。其他年代,盯着怡和,和记,会德丰,置地,牛奶,九龙仓这几支买就行了。&br&&br&1983年记得把港币现金全部换成美元,撒切尔访华后港币暴跌,把美金换回港币又能赚上1/3。然后工厂搬深圳或者卖掉。在香港专注买楼10年,港岛九龙随便买,买大不买小,买贵不买平,96年全部出掉,然后这局穿越也就以人生赢家模式基本通关了。&br&&br&04年如果阁下还健在,建议变卖一切身家,全部倒入一只叫做“腾讯”的新股票里,代码0700。尽管这公司默默无闻,听着像个忽悠,但不要理会那些嘲笑你的人,他们懂个屁。等到你户头上再填2个零的时候,你再去抽他们的脸。&br&&br&The End&br&&br&&br&…………………………………………&br&下面是吐槽时间:&br&&br&说37年去美国的,你知道那个年代一张上海到旧金山的船票多少钱吗?&br&&br&楼里还有说37年就去台湾的,先不说你买地的本钱哪儿来。1937年去台湾,你就不怕八年后被美军突突死在太平洋的小岛上么?岩里正男他哥就是这么死在菲律宾的。&br&&br&还有什么向委员长献核弹的,先不用说你一介妄人绝不会有人鸟你,你也太小看你爷爷辈的科学水平了吧,这又不是清穿明穿。你自己高中物理还能记起一半儿吗?还核弹呢。
普通屌丝穿越到1937年的上海,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断了上海滩的幻想。你晚来了十年,这是1937年,不是1927年。十六铺几百个卖水果的,只会有一个杜老板。你以为你是许文强,其实你是看场子的阿四,分分钟领盒饭。 租界只能躲一时,但是不是长久之计。注意要远…
这人从来就没犀利过,他的特长是抖机灵。而且这个唯一特长还不具有稳定输出的能力。说穿了:他没能力继续扮演一个知识分子了。&br&&br&可以说,韩寒既没有胆量说清楚任何问题,也没有能力发表任何建设性意见。&br&&br&他只是很善于把自己包装成一个顶着巨大压力的形象。只要躲在这种错觉的背后,便可以逃过外界对他写作能力的审视。但其实他所能想得到所有的不敢讲的话题都在大学课堂被公开讨论着,韩寒因为没上过大学,对高中之上的世界一片茫然,还以为这些话题不能谈来着。于是,他能做和敢做的只有发牢骚。&br&&br&有些时候也许他能使用一些比较巧妙的比喻笔法博君一笑,但也仅此而已。你要他再说深一点他便能力不济,只好祭出一些嘿嘿哈哈你懂的不可说之类的玩意儿搪塞过去。&br&&br&2012年那场风波居然是围绕着1999年的一场中学生作文比赛和一本中学生青春小说是否是他本人写的展开的,奇妙的是,30多岁的韩寒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羞辱。&br&&br&这暴露了一个问题:他在青春期之后再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作品了,被人翻来覆去的就是一篇命题作文和一本三重门。一个中年人,却只能活在自己小时候的光环之下。&br&&br&他曾经收到的赞誉,全是基于大众对一个中学生的期望值之上的。一个一年级学生会解二元一次方程,大家会觉得好稀奇好厉害,可是现在其他人都在啃微积分了,他还在那儿拿二元一次方程邀赏,旁人对他的介绍也是 “这位可是曾经解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的男人啊。” 之类的话,这就不免有点让人失望,所以许多人产生题主的疑惑。&br&&br&有人说他承载了不属于他的责任,对他不公平。问题是,他享受着本不属于他的光环的时候,也没曾见他有过半点犹豫。对于 “80后意见领袖” 这样的大头衔,韩寒一直都是默许的。那些莫名被代表的80后们,有谁真的和他计较了?不仅全社会一直当他 “只是个孩子”,连他的同龄人都一直在给他最大的宽容。&br&&br&他当年的同龄人,现在很多已经在脚踏实地的在改变着一些当年抱怨过的东西。 今天新一代的学生的见识,智力和视野,以及能获取到的信息,更早已不是十五年前可比。把他当时的言论放到今天的互联网上,分分钟会被现在的年轻人扫射成渣,这是时代的进步。&br&&br&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还有那种一个人可以代表整整一代人的事情了。不是他不再犀利,而是你们长大了。
这人从来就没犀利过,他的特长是抖机灵。而且这个唯一特长还不具有稳定输出的能力。说穿了:他没能力继续扮演一个知识分子了。 可以说,韩寒既没有胆量说清楚任何问题,也没有能力发表任何建设性意见。 他只是很善于把自己包装成一个顶着巨大压力的形象。只…
从我接触的一些亿级富人来看,非要说有所谓的“富人思维”的话,那这种思维和“穷人思维”的分界线在于:&br&&br&穷人,或者说普通人,是手里有多少资源,才敢做多大的事情。&br&&br&富人,是脑子里先想到要做一件什么事情,目标定下了之后才开始考虑要怎样筹措资源。&br&&br&很少有人意识到, 其实所谓主观能动性也是天赋的一种,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很难后天学会。富人思维把“目标”和“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倒转了过来,使得他们不会被一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门槛给限制住。因为有这种思维,所以没有什么拦的住他们做一件事:没人可以请,没钱可以借,不懂可以外包,限制可以规避,敌人可以和好,对手可以买通。&br&&br&总之一句话,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br&&br&穷人思维的人永远觉得自己的积累“还不够”,时机“还未到”,方法“还需研究”,经验“再要学习”,到底要满足多少条件才能做一件事?说实话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反正条件永远没有凑齐的时候。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是这么来的。什么东西都能成为拦住做一件事的理由,他们眼里的世界到处是红线。&br&&br&尤其是一些读了点书的,往往还沉迷于虚无缥缈的“自我提升”,觉得只要自己不断练级升级,这也强那也强,总有一天世界会跪在自己面前。忙活到了最后连自己都忘了做这些是为了什么目的。如果“目的性太强”是贬义,“缺乏目的性”就是另一个极端,可谓勤奋的糊涂蛋。 这类人你在任何时候去找他,他永远处在“为做某事在准备”的状态中,;而富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在做某事”的状态中,至于会遇到的问题,边做边想办法,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办法总会有的。&br&&br&与之相对的,富人那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倒置思维,其副产品就是极强的行动力。他们可以把一个“目标”拆成10个“条件”,然后这10个条件每个都可以当成一个新的目标,继续往下拆,最后越拆越细,越容易落实,顺着这张清晰的脉络你很容易知道自己的计划进行到哪一步,节点在哪,甚至可以看出哪里有捷径,可以用替代路径直达目标,许多看似毫无抓手的难题往往就是这么解决的。&br&&br&而且对富人来说,既然要筹措资源,那只要能有利于实现目标,哪怕先要花下成本,许下诺言,那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借力”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所以总是以很小的资源撬动很大的资源,让更多本不属于自己的钱为自己所用,让更多其他人为自己服务,这便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br&&br&所谓,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r&&br&---------------------------------------------&br&后记:说的是富人思维又不是富裕公式,抬杠没意思。
从我接触的一些亿级富人来看,非要说有所谓的“富人思维”的话,那这种思维和“穷人思维”的分界线在于: 穷人,或者说普通人,是手里有多少资源,才敢做多大的事情。 富人,是脑子里先想到要做一件什么事情,目标定下了之后才开始考虑要怎样筹措资源。 很…
我记得知乎以前有个类似的问题,叫“用言语来刺激男友能得到快乐是什么病”。 &br&&br&&br&这个毛病叫回避依恋型人格,很常见。这类人不仅存在在恋爱关系中,在朋友关系中也有,通常我们称这类人为“毒舌”、“嘴巴厉害”、“刀子嘴”、“不饶人”、“嘴巴贱”等等。&br&&br&&br&这种人并不是不喜欢你才打击你,恰恰相反,只有和他认为是亲近或信任的人在一起时他才会犯病。这是因为回避依恋型人格的人终其一生都在逃避真正的亲密关系。这种人格的形成可能和童年时期父母较为严厉有关。&br&&br&&br&中国的许多父母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对子女的一切都需要打击。我们中许多人在其成长经历中,极少能获得赞扬和肯定。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一个特别扭曲的意识:亲近的人之间天然就应该是相互抬杠和挑刺的交流模式,他们从来没有学会过怎样正确的表达感情和需求,或者说直白的表达从来得到的都是否定反馈,长此以往,儿童会倾向于觉得直白表达感情可能是一件错误的事情。&br&&br&&br&这些儿童长大了,就成了题干里说的这类人。而等这类人当了父母,又会把这个“表达-否定-关闭”的交流模式循环传递给自己的子女。&br&&br&&br&你可以想一想,如果要你和父母,尤其是父亲明明白白的表达感情,譬如说出“爸爸我好想念你”之类的话,是不是对你来说有点“怪”,有点“难”? 如果是的话,你身上就存在着这种情感模式。在这类人的原生家庭里,很可能夫妻之间表达感情也是很件困难的事情。&br&&br&&br&这些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已经被扭曲,所以在爱情和友情中,喜欢黑别人,喜欢嘲笑亲近的人,归根结底是吝啬于表达肯定和欣赏。他们得到的价值承认太少,所以一直有一种深深的不确定感,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价值低,配不上美好的事物和人,随时都会失去。所以这类人需要反复地通过获得来自于对方“反向否定” 的反馈,从而获得一种“即便如此对方也不会离开自己”的虚拟安全感。&br&&br&&br&因为这种毛病特别普遍,所以我不建议采纳楼里那些“劝分”的意见,因为你再找一个伴侣很可能还是这种人,中国人大部分都有这个毛病,你能躲哪里去?没准你自己也是这种人自己还没意识到。吵一辈子架却吵不散的夫妻到处都是,这已经成为他们默认的沟通模式融入了血液。&br&&br&&br&这种表达习惯因为是早期经历写进底层的,系统权限特别高,靠自己改就像提着自己头发把自己拎起来一样,基本没戏。一定要改只有靠外力调教,只能像训练动物一样,从削弱动机和惩罚机制入手,过程漫长且痛苦。但如果你非常确定将要和对方长期相处,也只能尝试纠正他,不然你自己痛苦,以我们这代人的容忍程度,这段关系是多半要死亡的。&br&&br&&br&这类人喜欢嘲笑挖苦自己在意的人,他图的是什么?图的恰恰是你的辩解甚至于你的愤怒。你的辩解证明了你在挽留这段关系,你的愤怒证明你在乎这段关系。他于是从你的抗辩和愤怒中获取了愉悦和欣快感。也许你的愤怒、伤心、反击会激发他意识层面的懊悔和自责,但是他的潜意识是欣喜的。&br&&br&&br&如果你对他的打击做出了他期望中的反馈,他就会不断地往下试探你新的底线,直到他得到令他更满意的结果。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复一次这个过程,以便重复这种愉悦。&br&&br&&br&对这种病最好的调教方式,并不是辩解和反击,而是“无反馈”。&br&&br&&br&下次他再通过负面打击来获取满足感的时候,你不可以做任何回应。不要接茬,不要回复,不要抗议,不要理睬。就当他瞬间蒸发,如果周围有其他人,转向其他人进行正常交流,如果没有其他人,那你就自己玩会儿手机。&br&&br&&br&攻击行为得不到期待中的反馈,他会非常气愤。多气几回,自然就和巴普洛夫训狗一样,渐渐失去继续这种奇怪的交流模式的欲望。&br&&br&不谢。&br&&br&&br&有人说这样不回应很伤人,没错,就是要伤人,不伤人没记性。他在攻击伤害别人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别人会痛苦?现在人家只是不回应,还不是反击。这就受不住了?这是哪门子的既脆弱又扭曲的心脏?
我记得知乎以前有个类似的问题,叫“用言语来刺激男友能得到快乐是什么病”。 这个毛病叫回避依恋型人格,很常见。这类人不仅存在在恋爱关系中,在朋友关系中也有,通常我们称这类人为“毒舌”、“嘴巴厉害”、“刀子嘴”、“不饶人”、“嘴巴贱”等等。 这…
说难也不难。大家都是出来卖的,能赚多少就看你能卖什么。 在今天,一个人能合法地卖的东西,无非就四样:&br&&br&1.卖信息;&br&2.卖钱;&br&3.卖他人的注意力;&br&4.卖自己的时间。 &br&&br&1、最高端的,靠卖信息赚钱 &br&&br&信息不对称是白手起家最快的捷径,越不对称,越来钱。 &br&&br&古代消息迟滞,商旅靠A地买,B地卖的差价就能赚取巨额财富,这是因为“什么东西在哪里稀缺”的信息是差价的关键,一旦掌握,就站到了价值链的上游。 &br&&br&&img data-rawheight=&186& data-rawwidth=&270& src=&/14a5b4f81c51b8c272aa44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0&&&br&就我观察,许多高级打工者,因为最初没本金,只能从底层打工干起,但一旦做到高阶,掌握大量信息资源之后,几乎都会从做业务切换到做信息掮客,Rainmaker,靠撮合行业内的交易来赚钱了。 &br&&br&这种撮合交易只要做成一次就会上瘾,因为真是爽呆了,只需牵线搭桥,连本金都不需要,做成一单几百上千万的搭桥费,一年里剩下的日子就可以歇着了,这种钱赚起来,可比自己亲力亲为,当老黄牛要划算的多。 &br&&br&垄断了信息交换节点的人,往往在体系中拥有最大的议价权和规则制定权,什么都不需要亲自去干,光靠定游戏规则就能赚钱。 &br&&br&我身边一位资管公司的小头目,团队10个人,2015年项目分成1000万,自己一个人拿走850万,手下9个人分剩下150万,活都是手下干的,自己轻轻松松。手下那些人因为处在信息链的下游,所以汤是有的,肉是没的。 &br&&br&更low一点的例子有吗?也有,就是经常被白领们嘲笑的房地产中介。 &br&&br&尽管这十几年来穿着廉价西装的中介们一直被认为和洗剪吹是一个档次的,但这波房地产交易大潮确实让这个行业赚的盆满钵满,许多屌丝因此逆袭成功。 &br&&br&话说现在北上深一套很普通的市中心房子,哪个不是千万元起跳,这其中的中介费按2%算就是20万。一年能做成2单就是40万,就算分到手也比许多天天加班到深夜的白领们强。 &br&&br&赚卖信息的钱,天生就要要比和赚卖时间的钱容易些。除了有商业掮客,还有权力掮客,更加无本万利。 &br&&br&&br&2、最轻松的,是用钱来赚钱 &br&&br&房产增值、房租、利息、股权收益这些都算靠钱赚钱。 &br&&br&年薪几十万,不如拆迁户。 &br&&br&对于普通人而言,在这个时代,个人财富增长的主要载体就只有房产增值。什么都不如买房是过去十年来中国的社会共识。但很多人没有再往深去想?为什么啥都不如买房呢? &br&&br&&img data-rawheight=&382& data-rawwidth=&640& src=&/60b210c4e4c91ad3f856b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60b210c4e4c91ad3f856bf_r.jpg&&&br&&br&答案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本回报率增速高于劳动回报率增速的时代。 &br&&br&很多人说我在知乎上宣扬阶层固化论,其实并没有,我只是在客观描述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罢了。阶层固化的一个重大标志,就是资本回报率开始高于劳动回报率:直观的体现就是房价只要稍微涨一点,普通白领辛辛苦苦攒了好几年的收入瞬间前功尽弃,赚的再多也追不上资产价格增值的速度。 &br&&br&香港人把买房叫“上车”,把工薪阶层购置的第一套楼盘叫“上车盘”,其实特别形象——想象一群人跟着汽车跑,只要你能跳上这辆车,你就是在车里坐着躺着,也比外面那些追着跑的人要移动的快。 这就是是靠钱赚钱的魔力。&br&&br&当靠钱赚钱和前面说的信息垄断相结合时,威力就更大,我在知乎上看过有人在国内某景点外承包了一个庙,稍作装修,一年的纯收益是400万,接下去躺着数钱就好。 &br&&br&你们看那些投行精英,一堆又一堆sellside的人以跳去buyside为上岸目标,图什么?无非图钱多事少,但为什么钱多的同时还能事少,事少的同时还能钱多呢?其实这里面体现的本质,恰恰也就是劳动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的差异。 &br&&br&现在只有极个别的行业(如互联网),其劳动回报率的增速才有可能高于资本回报率的增速,所以这其实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行业是否是朝阳行业的标尺。
&br&&br&&br&3、性价比最高的,靠卖他人的注意力赚钱 &br&&br&所谓的注意力经济,其商业模式可以用一句非常久远的大忽悠话来概括:“全中国只要每个人给我一块钱,我就是亿万富翁了”。 &br&&img data-rawheight=&163& data-rawwidth=&310& src=&/5d28d8b9cebee2337734ddb5ac7fd613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0&&&br&&br&这句话大概20年前就有了,在90年代末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时不知道忽悠了多少美国投资者,后来事实证明绝大部分都是胡扯。 &br&&br&现在20年过去了,技术手段可以让一个在边远小县城的人在一秒钟之内把钱支付给上海写字楼里的某个人,这句骗了20年的大忽悠话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br&&br&注意力经济这个东西的规模其实很好计算:假设一个人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外,还剩8小时,扣掉吃饭拉屎,还剩下4小时的纯闲暇时间,那么注意力生意,就是在抢这剩下的4个小时。 &br&&br&而一个人愿意为闲暇时间支付的开销是固定的,那么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出平均每分钟的注意力停留时间值多少钱,再乘以关注数,papi酱之类的网络红人就可以开始定价叫售了。 &br&&br&卖注意力这个行当的第一铁律就是得屌丝者得天下,关键是跑量。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年几百万上千万的来钱,无本万利,玩的就是群聚效应。&br&&br&这些新经济迅速催富的方式,有时会让许多传统的、循规蹈矩好好读书上班的人心里非常不平衡。 &br&&br&以现在特别火的网络直播为例,网络直播为屌丝提供了以最小成本获取和美女互动的虚拟体验的可能,你不能说这完全没有意义。我知道在比如陌陌直播这类的平台上,一个脸蛋还不错的漂亮姑娘月入十万不是问题(主页上直接有显示星光值,一算就知道),这凭的是什么? &br&&br&男屌丝够多,男屌丝手机有支付功能,满足这两点就够了。 &br&&br&第一个条件以前一直有,第二个条件最近几年才达成,所以对于这些直播姑娘来说,尽管没有文凭,甚至也没有进入职场的能力,但这个以前根本不敢想也想不到的神奇的时代就这样猛然来到了。 &br&&br&&br&4、最辛苦的,靠卖自己的时间赚钱 &br&&br&大部分人,没本金没人脉,空有大把时间,便只能靠卖自己的时间来赚钱,俗称讨生活。 &br&&br&&img data-rawheight=&489& data-rawwidth=&689& src=&/d0d42cd589d0b099085adb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9& data-original=&/d0d42cd589d0b099085adb1_r.jpg&&&br&我本身也是专业人士,所以很理解那些靠卖时间的人的困惑。 &br&&br&普通人生个感冒,收几十块钱的诊疗费的消费,读书实习好多年考取资质才可以。但老百姓一辈子的收入买个房子,中介两边电话一打就凭空收十几万;大部分女孩子从小刻苦念书,工作后披星戴月,加班加到颈椎出问题,也不过就那么一个月几千的,网红直播们撒撒娇、唱支歌就一年上百万的入账。这样想想,确实很难让循规蹈矩一辈子的人接受。 &br&&br&卖时间的钱赚的最为辛苦,是因为同质化竞争者以十亿计,卖时间的人面对买方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只能在食物链的最下游任人宰割。 &br&&br&这当中聪明一点的人,靠逼着自己念书、进修、升职来增加单位时间的劳动效率,能稍微多赚那么一点。而大部分智力无法支持提升劳动效率的人,就只能靠增加劳动时间长度来增加收入。&br&&br&凌晨3点就起来摆摊的重庆小面夫妻,和加班到凌晨3点的职场精英并没有什么质的分别——他们的收入和自己的劳动时间长短挂钩。 &br&&br&一个悲哀的事实是,但凡靠卖时间来赚钱的人,想要赚的比同行多,就只能在睡眠时间上打主意。&br&&br&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再勤奋的人也要吃饭睡觉,也需要陪伴家人,这意味着靠卖时间来赚钱,是有产能上限的。这就是为什么卖时间赚不了大钱的关键。&br&&br&想要跳出卖时间的泥潭,关键的关键,是降低劳动边际成本,或者寻找能降低劳动边际成本的领域。 &br&&br&知乎上讨论过为什么顶级的对冲基金比起顶级的投行业务,赚取的财富要高出一个数量级,恐怕也正因为如此——资金管理规模增加10倍等于收入增加10倍,工作时间并不呈线性地也增加10倍,可能只需要多花一倍,甚至和原来差不多。 &br&&br&而那些收入增加10倍,工作量也跟着增加10倍的人,就只能继续依赖卖时间。&br&&br&(未完待续,请加我的公众号“肥肥猫的小酒馆”)
说难也不难。大家都是出来卖的,能赚多少就看你能卖什么。 在今天,一个人能合法地卖的东西,无非就四样: 1.卖信息; 2.卖钱; 3.卖他人的注意力; 4.卖自己的时间。 1、最高端的,靠卖信息赚钱 信息不对称是白手起家最快的捷径,越不对称,越来钱。 古代…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960 人关注
242 条内容
513 人关注
146 条内容
6345 人关注
523 人关注
114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厂里上班感觉坐牢似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