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红利时间成都热天还能持续多久久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论文)中国剩余劳动力人口红利消失时点预测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论文)中国剩余劳动力人口红利消失时点预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
上传日期: 18:25:2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文)中国剩余劳动力人口红利消失时点预测
关注微信公众号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中国是时候再次释放制度红利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杰出院长讲席教授和MBA项目副院长,拥有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他曾是密歇根大学Stephen M. Ross School of Business ,Jack D.Sparks Whirlpool Corporation 金融学讲席教授, 并曾在康奈尔大学约汉逊管理学院任教。李海涛最新文章
  【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海涛)全国两会刚刚落幕,从中释放出的信号看,中国官方高层正在发力新的一轮国内和对外经济开放,这将对中国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中国可能借助这些新的改革与开放政策,释放经济的新制度红利,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内生增长速度,而更加重要的是,从中长期看,这些政策可能正在改变新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国可能已经从全球经济秩序的参与者,上升成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捍卫者,中国也将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这种变革不亚于是第四轮改革与开放的浪潮。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外,制度红利是更重要的因素。具体地讲,这种制度红利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如果把中国想象成一个大型企业,所谓改革红利正是通过内部的制度变革和创新,减少内部的摩擦和耗损,从而降低整个经济体运行的成本,进而提高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整体的生产效率。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把全球看作一个大型经济体,所谓开放红利正是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合作,提高全产业链的生产效率,从而更大程度地利用不同经济体的资源禀赋,进而提升世界经济整体运行的效率。
  从新中国之后的历史上看,制度红利至少曾经在三个时间节点上改变了中国经济中长期的走势,而这三个时间节点都正是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回头看,这三次制度红利的释放对于“中国奇迹”至关重要,中国经济的增速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拐点。
  中国经济增速的第一次下滑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拐点出现在70年代末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开始在时任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的带领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与开放的政策,对内改革政策例如著名的小岗村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政策例如以深圳、珠海、厦门、海南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特区的兴起。中国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而中国经济也摆脱了负增长的困局。
  中国经济增速的第二次下滑出现在80年代后期,拐点出现在90年代初,代表性事件是邓小平的南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开始确立,之后的中国政府进一步推进了一系列对内的改革,例如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医疗制度改革、住房市场化规格,同时对外进一步开放。中国经济重新回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增速的第三次下滑出现在90年代后期,拐点出现在朱镕基时期的一系列举措,对内改革政策包括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过剩产能行业的整顿、金融风险的化解和金融体系的改革等,而对外开放更是迈出重要一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向海外开放了自己的国内市场,也成为了全球贸易中更加重要的一环。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和世界同样开始了复苏的过程,经济的换挡已经进行了九年,经济增长率何时能够筑底向上,本质上在于中国能否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可以说,包括两会在内中国高层近期释放出的信号,可能正是新中国新一轮经济内生增长率提升的起点。从目前看,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核心是 “三去一降一补”为主的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与通过“一带一路”等方式扩大对外开放,进而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和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当前国内改革的核心
  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部署中,中国高层对于供给侧改革的态度已经从前一年的“着力加强”转变为“坚持以推动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这表明,在宏观经济逐渐趋稳后,中国高层关注的重点开始逐渐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三去一降一补”为首要任务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所有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果把中国看做一个企业,那么供给侧改革所包含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内容,正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诸多细化政策,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接把“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作为纲领。这五项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并不是今年的新词,事实上2016年在部分行业领域已经有所推进,但今年是这些改革深化和落地的一年,其中“三去”政策最为清晰和明确,产能过剩的周期行业、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将承担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
  去产能政策的核心仍然是传统重资本强周期行业,中国的去产能政策在2016年已经在部分领域取得了突破,煤炭、钢铁等行业已经成为去产能的排头兵,今年的两会进一步在已经开展去产能动作的煤炭和钢铁行业给出更高目标,提出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此外进一步把去产能扩展到煤电行业,提出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的任务。
  去库存政策的核心在房地产市场。中国的地产问题是结构性的,投资性需求带动一二线城市的地产市场已经出现过热,但三四线城市的库存仍然较多,部分居民自住性购房需求没有被满足。对此,政策制定者更多采取的是差异化的调控政策,事实上,中国政府自2016年10月以来已经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但基本遵循“一城一策”,对于三四线城市,仍然鼓励去库存,这对于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硬着陆”至关重要。
  政策的核心在于金融行业。金融行业承担了一个经济体货币创造的职能,是调节整个经济体杠杆率的阀门,在相当长的经济下行周期中,金融行业已经开始被动承受这种经济下行的风险,金融行业的风险在不断累积。作为间接融资为主体的国家,中国的银行体系已经开始被迫承担这种经济下行带来的成本,资产质量快速下滑,如果银行体系出现风险,中国经济也将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两会指出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言下之意非金融企业的去杠杆和政府、居民的加杠杆可能同时进行。银行业和证券业是去杠杆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一方面银行控制信贷增速和结构,做小杠杆率的分子;另一方面证券行业通过加快直接融资的方式,做大杠杆率的分母。从当前情况看,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开始行动,新股发行速度不断加快,而银行业监管部门也开始不断干预银行表内表外信贷的扩张,此外银行业的债转股更是能够直接降低杠杆率。
  除了供给侧改革外,由于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大国企的格局,国有企业改革是国内改革的核心,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对象,例如去产能主要对应的煤炭、钢铁等行业中国有企业是绝对主力,而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国有资产的证券化也能够帮助国企降低自身杠杆率。得益于其在经济中的高占比,国有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将直接提升整个经济体的经营效率。
  从中国高层释放出的信号看,对于国内的相关改革政策决心强烈,为配合改革措施已经逐步开始淡化对经济高速发展的追求,除把经济增长的目标从6.5%-7%下调到6.5%左右外,在整体政策大环境上也偏重“调结构”,具体来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都能够体现这一点。货币政策从“灵活适度”转向“稳健中性”,社会融资总量和广义货币增速目标下调了一个点到12%,整体货币环境不会太宽松。财政政策转变为“积极有效”,但同时量化了减税的目标,提出在保持赤字率不变的前提下全年减税3500亿左右。产业政策也变得更加灵活,结构化的产业政策越来越多,因城施策的房地产政策正是一例。
  “一带一路”为突破口的经济全球化新定位是中国当前对外开放的核心
  如果把邓小平时期作为对外开放的起点,加入WTO作为第二次扩大对外开放,那么“一带一路”政策应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扩大对外开放。与之前两次对外开放相比,中国的第三次扩大对外开放面临的世界经济格局迥然不同,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率的普遍低迷,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全球化进程已经出现拐点,越来越多的民粹主义领导人提出逆全球化的主张,而本次全球化浪潮此前的主导者——美国,也迎来了追捧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总统。随着签署行政令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特朗普总统进一步以行动维护了自己竞选阶段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全球范围内弥漫着反贸易自由化和反经济全球化的气氛,甚至在德国刚刚结束的G20国家央行行长和财长会议上也删除了“强调开放的贸易政策以及强劲安全的全球贸易体系的作用”以及“抵制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陈述。
  从世界历史上看,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往往都由当时的世界经济的主导大国推动,在美国的新任领导人已经释放出如此强烈的信号之后,世界都已经将目光投向中国,在美国退出TPP的同时,智利邀请中国参加太平洋联盟与亚太国家关于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对话会,市场猜测中国是否要接替美国,成为TPP的主导国。虽然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回应称中国不会主动加入TPP,更不会成为TPP的主导。但同样在两会期间,中国的高层释放出了更加坚定的维护经济全球化和反贸易保护主义的信号:习近平指出“中国的大门不会关上”,要“亮明中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李克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一贯立场是“维护经济全球化,支持自由贸易”。
  这意味着在未来,中国将不仅仅成为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情况下推动全球增长的重要力量,更加可能和美国一起,成为世界经济两极中的重要一极,甚至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领导者。可以看到,中国的这一角色正在不断清晰化,在G20会议释放出反贸易自由化的信号的同时,同样在德国的巴登巴登,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也在召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和财政部部长肖捷共同主持会议,从相关新闻稿中可以看到,中国的与会代表旗帜鲜明地表示金砖国家应“坚定不移支持自由贸易和投资,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可以预计,未来“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捍卫全球贸易秩序的重要举措, 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召开,届时中国高层将释放出更加清晰的信号。而4月中美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也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一会晤结果可能直接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全球经济开放格局。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换挡期”,关于“L型”经济走势的提法似乎已经成为共识,但对于何时走出“L型”,经济增长速度何时拐头向上,似乎学界和市场都没有形成统一的预期。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每一次增长的加速都与体制改革与经济开放息息相关,这一次也不例外,新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对于“L型”经济走势的破局至关重要。如果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三去一降一补”为主的供给侧改革能够继续深入推进,中国国内的产业效率有望大幅度提升,而房地产市场“硬着陆”风险和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都将得以化解,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率有望得以提升。而如果中国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中仍然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引领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一同捍卫全球贸易的自由化,中国将最终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并在全球经济版图中成为更加重要的一环。
  作者为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杰出院长讲席教授、MBA项目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杜春艳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新闻订阅:订阅后,一旦财新网更新相关内容,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发邮件通知您。
在这里,您可以选择接收的频率:
确定增加订阅含有的新闻?
,您所订阅的新闻会发送到邮箱:(此邮箱不可更改,且每个邮箱最多可同时订阅20个关键词
您已选择接收的频率为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财新名家推荐
更多专栏文章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_蔡P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_蔡P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股票/基金&
2015年起中国经济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作者:邱震海
  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只有理清了中国经济供求面的问题之后,我们才能对中国经济的整体结构及其未来的走向,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
  为了让你不再恹恹欲睡,我还是从一个简单易懂的故事开始讲起吧。一般人们都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发展,其主要动力是因为有需求,这当然是人尽皆知的常识。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需求派”。但经济学上还有另一派,叫“供给派”,“供给派”只须举出一个例子,就可以把“需求派”打得“落花流水”:在发明苹果手机之前,我们有几个人知道,我们内心原来对智能手机有如此大的“需求”或潜力?是乔布斯把我们对智能手机的需求,深深地挖掘出来了。这难道不是供给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吗?
  按照经济学的经典说法,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放在这一框架里,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驾马车”的问题(投资、出口、消费),充其量只是需求面的问题;而中国经济供给面的问题 C 劳动力、资本存量、生产效率,长期来却似乎为很多人忽略了。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这种有意无意的忽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中国经济来说,劳动力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过去曾有一句话“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劳动力无限供应,对中国来说似乎从来不是一个问题。至于生产效率,由于中国经济当时采用的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以大量廉价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等)来推动经济发展,因此生产效率也似乎从来就没有真正为人所重视过。
  我们长期来的注意力,一直为经济结构里的需求面的问题(投资、出口、消费)所吸引,以为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全部问题,并以为只要解决了需求面的“三驾马车”的“调结构”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全部问题就解决了。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中国经济供求面的“三驾马车”- 劳动力、资本总量、生产效率,过去从来就没有被人真正重视过,因为劳动力在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至于劳动生产率,这虽然是中国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只有劳动力无限供应存在,劳动生产率略显低下,至少在短期内不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但从2014年开始,这一切将不复存在。从年的这三年里,中国劳动力紧缺的情况将全面浮现。本书后面还有详细阐述,这里先按下不表。
  更严重的是,在未来三年里,中国经济需求面“三驾马车” (投资、出口、消费)的问题将依然存在,而供求面的问题也将全面浮现。“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句话用在未来三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上,看来是一个无奈,但却是很确切的写照。
  到底什么才是中国经济供应面的深层问题?
  人口红利下降:中国将面临20年危机?
  我之所以提出这一疑问,是因为“调结构”是历届中国政府提出的口号和目标,但时至今日,却始终没有实现,以致于出现了本书第一章所描述到底那些情景的产生。中国经济在2013年第三季度因投资拉动而出现的种种现象,也无不折射了这一点。
  其间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过去若干年,中国在经济结构方面还可以“等”,因为众多的其他因素还比较有利于经济的向前发展,比如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比较低廉,比如人口红利还依然存在;最主要的是,中国的经济依然还在上行的跑道上,而只要中国经济还在上行跑道上,那就虽然问题众多,但总还可以拖延,或者拖延了也不至于引起很大的麻烦。
  但未来几年,这一切条件都将急速消失。
  首先,如前所述,中国经济下行的窗口期从2013年开始已经显现,未来几年可能将进入实质性下降的阶段,而这个时间段很可能就是年。这也就是被称为“2016年猜想”的那个“谜团”。
  其次,如前面几个小节所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多年来依赖的人口红利,最迟从2015年开始将大幅消失。而按照陆定一之子陆德的“小鸡鸡理论”,人口红利一旦消失,那就至少需要十八到二十年时间才能重新找回来。
  换言之,从2015年到2035年的这二十年,中国必将在没有人口红利的情况下,找到其经济下一轮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
  这个动力到底是什么?目前谈这个问题也许言之过早,但这却是一个在未来若干年将十分困扰中国的问题。
  其次,上述的经济结构调整,充其量只是经济需求面的问题。经济学家们有一句话: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而恰恰从供给面来看,中国经济未来若干年也见勉励重大挑战。这一挑战首先表现在人口红利的消失上。如果说,标志着劳动力无限供应开始减少的“拐点”2004年已经在中国显现,而当时的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那么从2015年开始,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出现全面下降的情形。
  换言之,从2015年以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中国必须在没有人口红利的情况下,寻找经济增长的(,)。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过去几年的情况吧。
  从年前后开始,每年春节过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私营老板们发现,节前风雨兼程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们,开始不急着返回广东打工,有的人甚至就一去而不返了。于是,广东地区私营企业,第一次出现“民工荒”的问题。
  这是一个初始让人百思不计其解的问题:中国不是啥都缺,就是劳动力不缺吗?怎么忽然就出现了“民工荒”呢?
  香港有一句民间流传的话:“有人没工做,有工没人做”。前半句说的是就业市场上的严峻情况,后半句则多指很多底层劳工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技巧,因此无法适应劳务市场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
  但广东地区前些年出现的“民工荒”却与这个又有所不同:那些春节过后不回来的劳工,并不是什么具备高技能的人力资源,而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劳工。然而,就是这些普通的劳工,节后却再也不愿离乡背井,而宁愿留在家乡。这本身就反映了一些非常深层次的状况。
  状况之一,当然是这些劳工在家乡的生活过得也不差了,因此才不愿离乡背井,这从另一个侧面看却也是好事;状况之二,却也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工薪酬,已开始逐渐跟不上劳工的心理期待,或开始与全国的发展形势有所脱节;了。
  但更为深层的问题则是:中国的劳动力无限供应阶段,开始逐渐结束了。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所谓劳动力无限供应,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再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过程中,来自农业领域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的现代领域(包括工业和服务领域),起始阶段似乎给人无限供应的印象。然而到了一定时候,这些来自农业领域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短缺的原因很多元,有劳动力自身数量短缺的原因,也有劳动力在农业领域有更多去处的原因。这就象一块硕大无比的海绵,起始阶段可以吸纳无数水分,但到了一定时候,水源开始多了其他去处,于是半湿不干的海绵,就处于十分尴尬的角色了。
  这种劳动力无限供应趋于结束的状态,就是学术界所称的“刘易斯拐点”。这个名称来自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的一篇论劳动力无限供应结束的论文。
  按照中国学者的研究,“刘易斯拐点”在中国出现的时候,是2004年。只不过,2004年的时候,大家谁也没有感觉到这个“拐点”的出现。这就象人的体质的下降,起始阶段可能毫无症状,因此十分难以察觉。但若继续无规律的生活,一旦发现时,可能已伴随着一些难以挽回的病症了。
  从2004年“刘易斯拐点”出现,到2008年春运过后首次感觉到劳工短缺,这中间过了四年左右的时间。问题是:等到第一线的私营老板感受到劳工短缺的“痛楚”,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
  于是,提高劳工的薪酬,是私营老板们面对这一“痛楚”的几乎唯一的选择。因此最近几年,我们看到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薪酬水平大幅提高。但问题是:薪酬提高对打工者来说自然是喜事,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在潜在利润尚未展现的情况下,则是一种无形的负担。用学理的话来所,当薪酬水平的提高超超过了GDP潜在增长的时候,往往会隐含着一种潜在的问题。
  中国今天和未来处于的,正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坦率地说,这种状况是令人堪忧的。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其实是中国未来若干年人口红利下降的第一个先兆。
  人口红利这个名词,过去若干年我们经常听到,也成为中国过去若干年取得重大成就的众多关键性因素之一。但究竟什么是人口红利?中国是否正在面临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况?一旦人口红利消失,对中国未来若干年究竟有多少损失?中国应该如何调整和应对,才能在没有人口红利的情况下,继续维持经济的高速或至少是可持续发展?
  用最为通俗的话来说,所谓人口红利,就是在一个经济体内部,干活的人比吃饭的人多;反之就是人口红利下降或消失。用较为学术的话来说,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般所说的人口红利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人口红利指劳动力人口非常多,从而能够提供廉价劳动力,经济中存在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第二种人口红利是指进入老龄化后,人们特别是高龄劳动者预期将来会变老,会有更强的储蓄动机,从而会形成额外的积累。第二种人口红利在第一种人口红利即将结束的时候就开始积累,而且第二种人口红利是可以无限延续的。
  过去若干年,由于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中国相对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但这种情况在近年却出现了本质的变化。
  当很多朋友只是从身边直观的情况来感受“刘易斯拐点”的时候,比庭保姆难找,比如每年春运过后民工不再返回,是否有想过,这一方面折射了越来越多的门的剩余劳动力正在被现代工业部门所吸纳,劳动力无限供应的情况正在趋于结束,另一方面则也另一个折射了另一个我们忽略的现象,即:长期来就象空气之于我们一样自然、平常的人口红利,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
  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中国从16岁到59岁的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在2012年已经见顶,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即便再将具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放宽五年,中国从16岁到64岁的劳动力人口总数,也将2015年见顶。
  中国的人口红利一旦下降,其持续的时间就有多长?前面提到的陆德老先生,曾经在与我们私下讨论节目时,提出过一个听上去不太雅,但其实却很能说明问题的理论,即“小鸡鸡理论”。那意思是说,男人的“小鸡鸡”生理上必须发育到18-20岁,才能承担生育后嗣的功能;因此,一旦人口红利下降,不可能期待在三、五年或十年之内得到扭转,而必然经历一个十八到二十年的痛苦过程。
  不可忽视的是:今天的中国,计划生育依然是坚定不移的国策,而且在可预期的未来,基本上没有大规模调整这一国策的迹象。三十多年前中国处于落后阶段时,人口多而经济机会少,因此人口多自然就成为负担。正如马尔萨斯人口论所阐述的那样,一个经济体内生活资料以算术级增长(亦即遵循1,2,3,4,5等的增长级数),而人口则呈几何级数增长(亦即遵循2,4,6,8,16的增长级数),因此对一个落后经济体来说,几何级数的人口增长对算术级数的增长而言,自然是灾难。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用计划生育来控制人口的绝对增长,无疑是一个理性的抉择。
  但这一理论忽略了另一个基本情况:当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经济体内部将产生许多乃至无限的需求,这些需求将转换成许多工作岗位需要有合适的劳动力来填补,其必然又将创造出许多乃至无限的生活资料。因此,当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尤其是十多年的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之后,当中国经济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来填补空缺的时候,原有的计划生育国策就有重新探讨的必要了。
  问题是:这一国策在可预期的未来,恐怕很难得到根本扭转,因为它涉及的还有短期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深层问题。既然这样,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从2015年开始,至少在年之前,中国将必须在没有人口红利的情况下,继续寻找有望高速增长的潜力和前景。这个有望高速增长的潜力到底是什么?这里不妨先设个悬念,本书后面将有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这里暂先打住。但让我们先记住2015年这个特别的年份。
  这一年,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中国其他方面,可能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编辑:柬楠)
06/05 10:5805/30 07:4805/29 06:5205/27 06:4805/23 02:0605/22 06:4105/20 07:1705/15 14:48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文明还能持续多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