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有这么多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奖得主 日本科研为什么强

当前位置 & &
& 为什么日本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诺贝尔奖大国...
为什么日本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诺贝尔奖大国?
18:08:12&&出处:&&
编辑:万南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当前平均分:0(0 次打分)
[10-07][10-07][10-07][10-06][10-06][10-06][10-06][10-06][10-05][10-05]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屡屡折桂诺贝尔奖 日本科研为什么强?-中青在线
-- >> -- >>
屡屡折桂诺贝尔奖 日本科研为什么强?发布时间: 10: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玲
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很多人可能会感叹,日本人怎么又得奖了?产生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倘若你仔细算一下,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新增诺贝尔奖牌已达17枚之多。日本科学家频频摘得诺贝尔奖桂冠,野依良治、益川敏英、山中伸弥等名字被人反复提起,日本的得奖频次仅次于美国,甚至把英国、德国、法国等科技强国都甩在了身后。
然而,2000年日本政府制定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未来50年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宏伟目标时,世界舆论曾一片哗然。多数人都认为日本人在说大话,纯属狂妄之言。近些年来,平均每年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速度无疑是在告诉世人,日本正在一步一步实现其“雄心壮志”。
1.视人才为珍宝的日本
日本视人才为珍宝。近十几年来,科技人才政策在日本政府科技战略布局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年实施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时,日本政府就提出,增加面向青年研究人员的竞争性研究资金,营造青年研究人员可以独立开展研究的环境。在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日本政府把重视人才培养作为基本理念,强调将研发投资重点从“物”转移到“人”上来,在发展科研基础设施的同时,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年实施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时,日本政府将加强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比作“车之两轮”,强调以此实现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发展,并提出着重培养具有独创性的优秀研究人才。
经过多年政策上的持续推动,日本科技人才状况有所改观。近10年,日本研究人员总数保持平稳,2015年达到86.7万人(全时研究人员约68.3万人),排名中国、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三。值得注意的是,从每万名劳动力人口中研究人员的数量来看,日本长期占据世界第一,2013年达到130人,远远高于中国的19人和美国的81人。21世纪以来,日本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新增科学家人数排名世界第二,更加彰显了日本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
眼前的事实刺激了人们对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的好奇心,同时引发了人们对日本基础研究实力突飞猛进的讨论和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日本科技杰出人才辈出,不断涌现?政府究竟应该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2016年诺贝尔奖得主大隅良典在受访时曾表示,日本近些年能够多次荣获诺贝尔奖,归功于日本在几十年前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他希望自己的获奖能够引起日本政府对基础研究更多的重视。的确,实施科技立国战略、确保科研投入持续增长、营造宽松稳定的科研环境、形成重视科学精神的教育体系等,都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坚守的科技发展理念。打造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是日本政府促进科技发展的最有效保障。虽然目前日本研究人员总数排在中国、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但是,日本每万名劳动力人口中研究人员的数量长期占据世界第一。2013年,这一数字达到130人,远远高于中国的19人和美国的81人。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资源为日本科技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政府的科技人才政策经验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和研究。
2.低生育率难题与青年的前途
虽然有着骄人的成绩,但是日本未来的科技人才储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低生育率意味着伟大事业后继无人,这一困境已经出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之中了。由于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再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日本后备科技人力资源状况不容乐观。面对人口危机,日本政府认为,提升科技人才质量并充分发挥其才能迫在眉睫。因此,在2016年启动实施的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日本政府提出,培养和留住具有专业知识且不拘泥于常规思维的人才,不断夯实产生卓越知识的基础,与此同时,跨越专业、组织、部门、国界等阻碍,促进人才流动,建立人才、知识和资金的良性循环体系,推动国际环境下的知识融合和技术转移。
以博士后为主的青年研究人员是日本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但是目前,日本公共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青年研究人员职业道路规划不够透明,青年就业不够稳定,而青年研究人员独立开展研究的环境尚不完善。因此,日本政府提出,今后要明确博士毕业后成为独立研究人员或大学教员的职业发展道路,营造有利于青年研究人员在其职业生涯中充分发挥才能和热情的环境。日本的目标是,到2020年增加10%(约4.4万人)的大学青年教员(40岁以下),使青年教员占到大学教员总数的30%以上。
为了给青年研究人员营造潜心研究、挑战新领域的良好环境,拓展青年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日本政府在2015年出台的《日本再兴战略》中提出,2016年拨款10亿日元设立卓越研究员制度,在特定研究型大学和卓越研究生院,面向优秀青年研究人员设立稳定职位,引导青年人才挑战新领域研究,取得独创性研究成果。同时,提高产学研人才的跨部门流动性,满足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该项目每年遴选资助约150名研究员(40岁以下,临床医学领域43岁以下),执行机构包括大学、国立研发法人机构和民间企业。自然科学领域入选的卓越研究员每人每年可获得600万日元的研究经费(资助期2年)和300万日元的研究环境建设费(资助期5年)。人文社科领域的卓越研究员受助额度约为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分之二。在日本研究机构工作的外国研究人员也可申请卓越研究员职位,获得与日本研究人员同等的资助。
此外,日本政府还致力于打造具备世界最高教育和研究水平的研究生院,通过加强大学与产业界互动,推进研究生院的教育改革,开发符合需求的教育项目,增加教员在各种社会场合积累经验的机会,并为企业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更多接受博士课程教育的机会。日本政府将修订相关资助政策,增加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经济资助,并在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增设教学助理、研究助理岗位,增加博士研究生收入来源。目标是到2020年,“使日本20%的博士在读研究生得到生活费补助”。
3.人才流动的“活水”循环
一直以来日本科研体系都给人带来了较为封闭的印象。研究人员长期受终身雇佣思想和自我意识影响,流动性、开放性和国际性明显不足。为扭转这种局面,日本政府倡导开放创新,鼓励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推行交叉任职制、实习派遣等制度,对跨部门流动经历给予积极评价,在全社会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目标是到2020年产学研之间的研究人员流动量增加20%,特别是从大学到企业或公共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流动量增加一倍;大学和国立研发法人从企业获得的共同研究资金增加50%。
为了支持大学、国立研发法人、企业等多家机构共同建立和实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新体制,确立培养和聘用青年研究人员和研究辅助人员的新模式,日本政府2016年拨款13.27亿日元,以综合性重点大学为核心,在地方构建科技人才培育联盟。政府资助主要用于联盟运营协议会的管理运营费;受资助研究人员的人员费和研究环境建设费;研究人员到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实习的费用。日本政府现已进行两处试点:一是以北海道大学、名古屋大学和东北大学为核心建立的联盟;二是以广岛大学、山口大学和德岛大学为核心建立的联盟。
此外,日本政府已将“加强国际人才流动,提高日本科技国际影响力”纳入其科技外交战略,全力打造国际研究网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研究人才,帮助日本获得更多世界先进技术,提升日本的国际影响力。日本政府将向奔赴海外开展世界级研究活动的研究人员提供更多资助,推动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与海外顶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网络,参与国际共同研究项目,加快建立海外派遣研究人员以及具有留日经历的外国研究人员之间的人脉网络。日本政府2016年拨款16.08亿日元实施“加速人才循环的战略性国际研究网络推进事业”,帮助日本国内高水平研究团队参与世界最尖端的研究活动,形成稳固的国际研究网络。
4.科技发展后劲不容小觑
一个科技强国的形成需要全方面的吸引力,美国此前之所以在科技领域一直领先也正是因为敞开怀抱,吸纳了全世界科研人员。为了融入多样化的观点和优秀的创意,凝聚各方创新力量,日本政府充分发挥女性研究人员、外国研究人员、科研管理辅助人员等各类人才的能力,同时大力培养日本下一代科技创新人才。
(一)挖掘女性研究人员的潜力。日本政府将依据《关于使女性职业生活充满活力的法律》,督促大学、公共研究机构及产业界加快建立相关制度,明确设定并公布女性员工的雇用比例和晋升比例,到2020年,力求实现自然科学领域女性研究人员占比达到30%。日本政府将营造支援女性研究人员工作生活两不误的环境,鼓励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积极培养和聘用女性进入管理层或项目负责人岗位,参与组织重要决策。2016年,日本政府用于激励女性研究人员的研究项目预算总额为19.87亿日元。
(二)加快引进外国优秀研究人员。日本政府一直在通过实施“外国特别研究员事业”等项目,改善外国研究人员在日生活条件,帮助解决随行儿童教育及配偶就业问题,完善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英语研究支援环境,推行高级人才积分制度,吸引外国优秀研究人员到日本工作。2016年11月,日本政府宣布将出台世界上最低门槛的永久居留资格申请制度,拟将拥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外国经营者和技术人员在日本获得永久居留权的最短滞留时间要求由5年缩短至1年。
(三)重视培养科研管理辅助人才。为了创造更多知识并实现商业化应用,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需要配备负责企划和管理研发项目的项目经理、负责管理研究活动的研究管理员(URA)、支撑研究设施运行的技术辅助人员以及技术转移人才和大学运营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相应地,企业也需配备负责新事业拓展和商业模式变革的经营战略人才、技术经营和知识产权相关高级专业人才。日本政府将为此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便于这些人才灵活运用其专业知识,适得其所地发挥其才能。此外,日本政府将加快博士人才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明确项目经理、URA、技术辅助人员等不同职业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四)培养下一代科技创新人才。日本政府通过提供创造性教育和理工科学习机会等措施,提高儿童和学生的理工科兴趣和素养。日本政府将一体化地推进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大学入学考试选拔制度改革,为拥有热情和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研究的机会,使国内外学生有更多相互切磋提升能力的机会。日本政府面向中小学生设立了“下一代科学家培育计划(2016年预算为2000万日元)”,面向中学生设立了“中学生科研实践活动推进计划”、科技竞赛项目、“全球科学园”和“超级科学高中”(2016年预算为21.55亿日元)项目,为日本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后备人才基础。
为应对全球大变革时代的各项挑战,日本政府正紧密调整其在各个领域的战略布局,其中,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已付诸实施,科技人才政策调整步伐随之加快,但其政策重心并未改变,始终坚持以激发优秀青年研究人员的活力为核心,提高青年研究人员独立开展研究的自主权,与之配套的人事、薪酬和经费管理制度将越来越灵活和高效。
日本政府谋求建立兼顾流动性和稳定性的研究人员职业发展体制,并且主张对于研究人员的跨国界、跨部门、跨领域流动经历给予积极的评价,营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制度环境。打造牢固的国际国内研究网络是日本政府现行科技人才政策的一大着力点。为此,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加强产学研互动,积极推进开放创新,促进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投入人才、知识和资金,切实开展合作,同时加强与国外顶尖研究机构的研究合作,构建人脉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新创意、知识和技术,以求迅速提升日本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效率。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为保持科技发展后劲,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力量,提早布局,从小学阶段开始到研究生院阶段,针对不同年龄层学生都设立了相应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形成战略性、系统性的科技人才培育体系。
(作者王玲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责任编辑:李明芳】
你可能还喜欢看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您的位置:
日本为何屡获诺贝尔奖?首先考虑兴趣不想经费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 日本最近3年连续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21世纪以来平均一年诞生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对此,在日本从事科研工作的华人学者认为,相对宽松平等的研究环境、不随波逐流的科研精神以及心无旁骛的科研态度,都是取得诺贝尔奖级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基础研究环境相对宽松巨东英教授1992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日本埼玉工业大学副校长,同时也在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高校兼任博导、教授。他说:“日本现在屡获诺奖,说明在我们当年来到日本的那个时期,日本比较重视基础研究,研究环境比较宽松和自由。”巨东英回忆自己在京都大学读博士期间,教授提倡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科研方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跨学科学习。日本教授都很支持博士生的自由研究,并提供建议。他说,日本现在拿到多项诺贝尔奖,还是受惠于那个阶段的科研和教育政策。现在总体上经费更多,但经费使用方面管理特别严格,各个环节的审查很紧,对科研人员的压力太大,导致科研人员造假现象抬头。不过,日本现在还有一批人坚守基础研究,经费拿的不多,但能基本够用。巨东英说,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基本都是靠研究人员自身兴趣和学术研究本身意义来推进的。科研人员应该首先考虑这些问题,而不是考虑什么项目能拿多少经费,那样就受到很多约束。他建议,对待科研不要一刀切,不要以项目和经费来评估人,要鼓励一部分人致力于基础研究。谈到研究论文发表问题,他说,实际上很多日本诺奖得主当初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发表在高级别的杂志上。他以自己所在的学校为例说:“我们不以论文数量论英雄。在评教授的时候,对一个人各方面的贡献综合评估。虽然也有几年内发表多少论文的要求,但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如可以用专利来替代。”基础研究需要默默坚守日本筑波科技株式会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波博士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曾分别在日本国立通信综合研究所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工作。他认为,日本的诺贝尔奖得主很多都是长期默默从事研究工作。虽然基础科学研究的环境不一定尽如人意,但是他们都能长期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在该领域打开一扇大门。王波在筑波大学读博士时,认识筑波大学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教授。他说,在得奖之前,白川教授在筑波大学可以算是默默无闻,退休后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保留。就在他退休半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奖,筑波大学才给了他一个名誉教授职称。王波说,日本科研人员非常有专注精神,能够在一件事情上精益求精。有人早上7点来到研究室,晚上很晚才回去,能长期沉浸在科研当中,进行忘我研究。今年获奖的大隅良典教授71岁了,依然每天泡在实验室里。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周豪慎教授也说,日本很多基础研究人员能够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情,不一定会想得到多大的成果和利益。很多人在经费比较有限的情况下,静下心来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科研工作。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也并不是来自那些最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所,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冷静看待诺奖现象周豪慎说,要理性冷静地看待日本科学家连续获得诺贝尔奖这一现象。诺贝尔奖有很多偶然性,日本也有很多人成果显著,但并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他表示,日本近些年拿到诺贝尔奖,说明日本某些基础科学研究确实是世界一流的,但诺贝尔奖颁奖有滞后效应,现在获奖很多是反映了二十多年前的研究工作。周豪慎指出,诺贝尔奖需要时间积累,不要过度强调诺奖情结。通常来讲,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成果和几代人的努力分不开。
[ 编辑: 何雯飔 ]
今天上午约11时,广州天河区花城大道环球都会广场发生一起坠楼事件,有工人在高空作业时突发意外,从高层直坠到五楼平台,当场身亡。
作为2017年“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开幕式的重要环节,3月28日上午,广州崭新的城市形象片《花开广州·盛放世界》5分钟版正式亮相发布。
“2017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今日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广州市委、市政府宣传推介广州,向世界讲述广州故事、传播广州声音的重要平台。
今日上午,《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提交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
记者从2017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花都投资推介会上获悉,花都区政府与广州市教育局签约教育项目,双方合作共建广东广雅中学花都校区。
候鸟式养老,就是随着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地方旅游养老,在游玩中享受生活,颐养天年。
日前,广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谢晓丹率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国安局负责同志一行到深圳市学习考察维护稳定和社会治理工作,重点考察了深圳市“织网工程”平台、政法机关跨部门网上办案协同平台、宝安区“智慧宝安”管控中心。
大洋社区是广州日报集团旗下大洋网的互动平台,致力打造广州最具人气、最具影响力的综合论坛。报料投诉民意通,同声同气老友记,我爱我家亲子乐,广州生活百事通。股票/基金&
日本人为何能拿这么多诺贝尔奖?
埃里克?贝齐格斯特凡?黑尔威廉?莫纳  前天,3名出生的科学家因发现新型节能光源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由此,已有22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除两名文学奖和一名和平奖之外,自然科学奖项占了绝大多数。  日本为何能拿这么多诺贝尔奖?应该说,日本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确实有值得借鉴之处。  注重基础研究  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教授森康晃说,早在明治维新前的江户时代,日本就奠定了重视基础研究的传统,并培育了很多人才。虽然当时日本没有西方的产业革命,但在数学等领域却一直在进行独自研究,而且通过唯一允许通商的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  森康晃说,日本科学家能获诺贝尔奖,是由于知识的长期积累,是通过基础研究积累、大力培育人才获得的,并非一朝一夕。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全都是国立大学毕业,很多人还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些大学多属于研究型大学,本身就重视基础研究。  东京理科大学知识产权战略副教授平?三好说,日本大学的基础研究有保障,可以研究那些在10年、20年后可能大有用武之地的课题。从中长期来看,要重视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还应该注重不会立即产生经济效益、而需要踏踏实实地花时间积累的基础科学。  保证科研经费  二战后,日本以科技作为立国之本,举全国之力投巨资进行科技创新。作为文部科学省外围机构的“日本学术振兴会”负责制定具体科学研究项目的,其掌管的“科学研究费”是日本最大规模的竞争性申请类科研费,占日本政府全部竞争性科研费的六成以上,是当前日本科研经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森康晃说,日本政府向大学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公立研究机构提供研究开发经费。日本学术振兴会制定的《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公开招募要领》,涵盖人文社会、理工、生物等几乎所有科技领域,并详细列出了研究项目、研究年限、招募人员资格和办法,研究资金使用方法等。经费金额从500万日元到2亿日元不等,对于重点项目则不设上限。  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科研费预算安排纳入日本政府5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研究人员能够从大学、企业或国家获得充足的研究经费,这是能够安心进行研究的物质保障。  传统重视教育  日本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实际上,在江户时代末期,江户(现东京)成年男性市民的识字率就达到70%以上,远远超过伦敦的20%和巴黎的不到10%,令欧美人为之惊异。当时,甚至日本最偏僻的农村也维持着非常高的识字率。  二战后,日本通过立法实现了教育均一化,偏僻乡村都拥有和大城市同等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可以说,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家庭内重视读书的氛围,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以后投身科研打下了基础。  而在科研领域,这种传统表现为研究人员把学术放在首位。以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为例,该校是日本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在迄今22名获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中,出身于东京大学的占了7人。这些成绩,与研究人员专心做学问而不是热衷当官,没有将学府办成“学衙”有很大关系。  记者曾走访多所日本名牌大学,包括著名国立大学在内,发现建筑都很朴素甚至简陋。可以说,日本的大学重视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而能够出大师,与保持“学问第一”的氛围密不可分。  三名科学家分享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华人科学家为何落选了?  这几天诺贝尔科学奖陆续揭晓,负责提供专业信息的汤森路透公司在开奖前预测了若干可能获奖的人选,有4位华人科学家张首晟、杨培东、钱泽南、邓青云被“提名”。  如果能获诺奖,对国人来说无疑皆大欢喜。但很遗憾,已经公布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榜单上都没有华人科学家的名字。  人们可能会以为这些华人科学家就此“名落孙山”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汤森路透只是预测,它与诺贝尔奖评审工作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汤森路透是根据什么做出预测的呢?这里要提到一个指标,即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汤森路透的“知识产权和科学”分部,每年都会把论文引用情况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个所谓的“引文桂冠奖”。被其点名者就是预测有望得诺奖的人选。  已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大体可以反映一项科学研究的影响力和论文作者的学术口碑。但不管怎么说,这也只是一种预测。  汤森路透的这个预测名单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它比较准。自2002年以来,被汤森路透说中的诺贝尔获奖者已经有36位,其中有9位是在预测当年果真获奖,有16位是在接下来两年内获奖。因此,有舆论认为它的预测可被看做诺奖“风向标”。  今年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裔美籍科学家中村修二,曾在2002年被汤森路透预测可能获诺奖。如此算来已“迟到”了12年!  再比如此次被汤森路透“提名”的华人科学家张首晟,近些年来已获多个国际奖项,含金量最高的当属2010年获得“欧洲物理奖”。有海外科技同行认为,得过这个奖的人早晚会获诺奖。因此,张首晟等华人科学家成为今年获奖热门人选实属正常。  再说说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过程。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评定。这两家机构各自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委员会成员任期三年。  以今年的诺奖为例,在2013年9月,上述委员会向全球数千名独立评选人士具备相应资历的学者、科学家发出邀约,请他们推荐自己认为下一年度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候选人。由于许多评选人士经常推举同一个人,因此每年只会有200到300名科学家最终被提名。  候选人名单必须在2014年年初提交到各诺奖评定委员会,后者在评奖专家的协助下对收到的提名进行评估。在经过初选、复选等层层选拔后,委员会才能敲定评定建议。然后,委员会将建议提交给上述两家瑞典科学机构,由后者通过投票选出最终获奖者。每年10月投票结束后,立即公布获奖者。  与奥斯卡之类的大奖不同,诺贝尔奖每年只公布最终获奖者名单,不公布候选人名单,并对候选人信息设置50年保密期。因此,对于每年出现的各种“提名”爆料,其真实性须等50年后才能得到验证。  过半诺奖得主 奖金自己花  记者根据近年来的媒体公开报道,统计了15名诺奖获得者在获奖之后的“经济开销”。其中,超过半数的得主自己花了。  买房买车  1993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遗传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菲利普?夏普:用奖金买下1栋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沃尔夫冈?克特勒:用自己分得的奖金买了房子。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塞尔日?什:称考虑买房子。  200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化学家保罗?纳斯爵士:赢得诺贝尔医学奖后决定升级摩托车。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用诺贝尔奖金购买了一辆定制的紫丁香色SUV。  补贴家用  1993年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物学家理查德?罗伯茨:用部分奖金在家门前的草坪安装槌球装置。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爱因斯坦:将所有奖金留给了第一个妻子和两个儿子。  2004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维尔切克:补贴家用。  综合新华社
(责任编辑:HN666)
10/08 08:1910/08 07:3310/08 03:0910/07 17:5310/07 17:5310/07 14:2510/07 08:5810/07 08:44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墨烯诺贝尔奖得主 的文章

 

随机推荐